很多人常说莆田的礼金好贵,最起码要五六十万,这是真的吗?
我综合了一下网友们所反映的大体情况,具体如下:
网友@嘿啦zhu:我家那边好像就不是这个价,当然有钱的另当别论。一般市区比较贵吧,我有个中专同学,前两年嫁人了,好像是忠门还是荔城那边的,说是80万聘金,不过这个也是两个家庭条件都还不错的了。
(资料图)
网友@陈大山人:主要是看对方家庭状况,聘金没有标准的,对方要是普通人家,你总不能按土豪家庭标准要求他们家拿出一样多的聘金来吧?
网友@伊斯纳缇:说真事,我俩表弟今年过年结的婚,一个888万元,一个988万元。
(资料图)
当然,也有的网友称,至少要三十万起步。莆田这边的彩礼相比于其他地方的几万元,十几万元的而言,确实是高到已经是人尽皆知了。
但是莆田的女孩子也是出了名的好哦~如果你想娶莆田的媳妇,那可得好好的存一下钱了。(海峡网 黄小群)
首先,莆田也有很多个镇,靠近市区,聘金一般都在十万左右,不包括车房子,毕竟观念比较成熟,往下点,黄石镇,大概在20到30万之间,笏石镇,因为靠近东庄镇,近几年一年比一年高,按去年的波动来说,大概在50万彩礼左右,再往下,东庄镇,整个镇子,很多家族都在民营企业,比较富有,几年前,那边的彩礼就在30到几百万不等,还有所知道的一个镇,忠门镇,早期就是莆田的明星镇,木材,瓷砖,钢材,大多数出自这个镇,彩礼普遍比天高,动不动百八十万,这还是普通人家的行情,可想而知,当地的婚嫁之风,有多么变态,对了,还有个北高镇,全国的黄金白金钻石之类贵重首饰都出自这个镇,不过总体来说,平均值没有东庄忠门高,除非个别非常有钱的人家喜欢高逼格,那单聘金都成百上千万,总而言之,整个莆田的婚嫁风气,实在不可取,苦了大部分的家庭!
问莆田地方的聘金大概是多少?
莆田市辖县区:仙游县、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和秀屿区,但是各个区的聘金都不一样,举个例子,涵江区的彩礼在十二三万左右就能娶上媳妇,当然这是单彩礼钱,不含黄金和酒宴,城厢区与涵江区的彩礼金是差不多,而荔城区是相差太大了,荔城在市里也是十二万左右。
黄石镇与北高镇之间也有区别,黄石35万 38万之间,北高镇41万 45万之间,但是秀屿区嫁女是最贵的一个区,这几年来被东庄土豪炒到天价的聘金,在东庄与忠门两个镇娶媳妇是选美女校花,只要看上的不差钱,女方能同意七八十万百来万也照样娶回家,这样一来,还有下面几个镇经济来源比较一般就没办法跟上,东峤镇、埭头镇、平海镇和南日镇,这几个镇聘金大概是42万 46万之间,不包括黄金酒席,因此现在剩男剩女多,聘金贵,一方不愿娶一方不愿嫁。
大家都知道经济供不起,很多青年小伙的父母都是农民,有的打工、做小生意、小手艺,一年拼命干活到头来也顶多积蓄五六万,巳经是舍不得吃穿的地步,可是一年挣的钱还不够聘金涨价,现在有很多男孩30岁左右单身很多,女孩大20多30岁的也有,因为男方娶不起,女方便宜就不嫁,大家一年年过去就到了剩男剩女的年龄。
仙游县也是聘金不平等,鲤城彩礼是12万左右,其中郊尾、鲤南、榜头、坝下、渡尾、大济等等……,35万 38万之间,这么贵的彩礼让男方家庭实在凑不起钱,娶个老婆会穷到解放前。
好了,我不才,有某些说不到位请谅解!也可以去评论区点评与交流!
彩礼是婚前比不可少的,但是不同的地区彩礼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莆田的彩礼价格是多少呢
y有的地方还发抵制高价彩礼的倡议书 。倡议书写到最高彩礼 不超过18万元。
这比起莆田动不动就30万上下的彩礼来说,政府这波倡议书可以说真是太良心了!
爆料
最近几年,各个地方,各个乡镇府都在极力抵制高聘金,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零聘金的。现在,莆田的高聘金现场也有所改观,各个地方的聘金也都降下来了,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零聘金的情况。
莆田百万新娘的时代即将退出 历史 舞台
现在很多地方的聘金都不能超过18万
你们家乡的聘金是多少呢?
莆田这个地方的“彩礼”是不是“天价”?
我查了一下,这个问题是2018年2月13日之前所提,两年多的时间,我们经历过很多风云变幻,彩礼数额不可同日而语。我就按两年前的标准给予回答:
莆田这个地方的彩礼平均在50-60万左右,至于是不是“天价”?这个主要看在哪个区域。
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及仙游地区的彩礼较为合理,可以接受,个别产业园区的所在地彩礼明显偏高。同样在秀屿区,靠近沿海地区的东庄、忠门和湄洲湾北岸地区和北高的彩礼普遍较高,这些地方的民间经济活跃,攀比之风盛行。平海、东峤、埭头、笏石、灵川等较之少些,现在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如果经济发达地方的男生到经济不发达的去相亲,也会参照男方当地的情况议价。农村人有句话说得很直白:“有钱的嫁女儿,没钱的卖女儿。”说白了,就是婚姻买卖!
这个婚姻“买卖”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嫁”,一种是“实收”。
“全嫁”,是莆田方言,顾名思义就是两家谈好聘礼,女方嫁女需要的物件家电、红木家俱等大物件。按当地习俗全部置办,属于全方位陪嫁,这种的彩礼稍为高些,多为百万级别的;但置办完嫁妆的花费剩余的聘金其实与“实收”的相差无几,只是面子上好看点;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
“实收”,则是没有给女生陪嫁,或陪嫁一些床上用品和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以实际收到的彩礼归女方家长支配,这种彩礼较前一种能少一部分,在我所在的区域,这两种彩礼的差距至少相差十几二十万元,“实收”彩礼一般男方的经济条件稍为拮据的,有的是以房子没有装修为借口,多采用这种方式来缓解一下经济压力。
不管是“全嫁”或“实收”,女方家长都会给女儿“压荷包”。压多少“荷包”?这要看女方家的条件,可以随意。在我们当地,一般是十万以上不封顶。
要了解莆田这个地方的彩礼是不是天价,作为莆田人,我把所了解的我们秀屿区的婚嫁风俗介绍一下,你认真看完之后,再作自我判断这边的彩礼到底是不是“天价”。
坐标在月塘镇,大约距忠门镇五公里,离笏石镇五公里,东庄八公里,与湄洲湾北岸、埭头、北高、东峤、平海、灵川的距离都在十公里左右。方圆十公里内,彩礼的高低却不尽相同。有百万级别的,有五十至百万的,有五十以下的,最低的应该也有三十左右的。在莆田其他地方,一般行情都在三十至八十万之间,当然,城里或山里区域也有几万的、十几万或二十万的。“百万彩礼”的要求很高:注重处女情结,没有恋爱经验,女生年龄在18-22岁,大学生可以放宽年龄,身高在165MM左右,高颜值高智商才能有高彩礼。一般出现在经济力比较富裕的乡村,市区上班族的彩礼较少,但女方会要求有房或有车有职业。
近几年,莆田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杜绝高彩礼的宣传,彩礼已经回归理性。对于超群脱俗的姣姣者,暗箱操作也是在所难免的,有一种暗中起价拍卖的味道。彩礼的高低,主要与民众的经济收入和适婚男女比例挂勾;当然,聘金也与女生的颜值、身材、学历成正比。
莆田的高聘金背后,有外地人所不了解的原因。在我的所在地,女方嫁出去以后就不再享有娘家的继承权和赡养老人的义务,有句老话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高彩礼成了女儿赡养父母的喙头!这个是 历史 遗留问题,当然,现在有不少明理的家长也改变这种传统观念的,对男女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在莆田,最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豪门聘礼其实我觉得只是做给外人看的,彩礼上百万,嫁妆动辄别墅、名车、股份、现金、金条等等,有闽南土豪的影子,主要是面子和里子兼修工程。当然,也有例外:前几年我邻居家嫁女儿,男方是笏石温东的,给女方下的彩礼是588万,当时的笏石行情属于“天价”彩礼。女方家陪嫁给女儿的有奔驰一辆,城里套房一套,现金存款500万,其他的家俱就甭说了。你说,是不是“天价彩礼”?该男生是在女方家的北京公司里上班,俩人属于知根知底,不是“门当户对”。
还有一点,农村人很现实!女方家长会了解男方的 社会 背景,以及男方家的经济条件,住房条件,以及男生是否有兄弟,几个弟兄?是长子还是次子?有没有待嫁妹妹?是大家族还是小家庭?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在讲彩礼时的一种考量。
在普通家庭,“包办婚姻”还是长期存在的。女方在与男方相亲后双方同意定亲,只要男方家有住房,一般情况下不会要求男方在城镇买房,或买车,以男生的人品,男生的工作状况为主;彩礼一般也是看双方的家庭条件,在能接受的范围内由媒人从中撮合撮合。
莆田人大都喜欢“本地牛吃本地草”,但近几年离婚率不断攀升,个别地方有发生过骗婚的案例,“天价彩礼”自然会让人不寒而栗!因此,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囿于传统的相亲方式,而以自由恋爱方式追求幸福的婚姻。至于彩礼的多少,一般也是年轻人自己沟通商量,家长只是给予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异地婚姻的彩礼一般以女方的习俗为主,我们莆田的姑娘找东北的男生,是以东北这边的彩礼为主,异地恋到谈婚论嫁的双方家长都比较开明,不会像老家那般攀比。
男女双方如果是真心相爱,应该从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不要因为“天价”的彩礼让你们错失了姻缘。
最后,补充一点:题主这个关于莆田“天价彩礼”的问题,好像只是针对女生的高聘金;但是,对于男生的,是不是也是“天价彩礼”呢?在这里我一并回答一下。怎么说呢?莆田人大多数人家都重男轻女,如果没有男丁,超生现象在所难免。有的害怕超生罚款,只好琢磨着招“两顾”或招上门女婿。“两顾”就是双方都没有彩礼,最少得生两个孩子一头一个,为了自家的香火得以延续,男女双方可以商量选择在哪一方过。招上门女婿的,一般是男生有多个兄弟的,又娶不起媳妇,只好去过门了,用莆田话说就是“给别人做儿子”。男方家长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子,难道就这样给女方了?这也涉及到“彩礼”。至于是不是“天价”?每个地方各不相同,在我们辖区内据不完全透露,女方大概也得给男方的彩礼钱在10-30万左右,具体还得看男方的条件再商讨。每年的聘金都会随行情的变化而涨跌。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谢谢![祈祷]
30000A
莆田这个地方的彩礼”大概多少不知道。
福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大部分以经商为主,有钱的人特别多,莆田在全国有名的地方,但在婚姻方面按传统议式操办的,订婚期间男方送女方金银手饰,彩礼最底20万 50万,应该因人而异吧。
随着 社会 生活水平提高,做为父母最关心的是就是自己儿女婚姻大事了,娶媳妇嫁女都是很件开心的事,象莆田大多数年轻人都做生意,当然恋爱的时间较少了,能找到心仪的对象就可以了,几十万彩礼对他们来说算什么。
我觉得经济发达地区,彩礼越贵,因为有钱人多,女方要求当然要高了,谁舍得自己女儿出嫁,而且莆田有些地方特别注重礼仪,烧香拜佛的传统习俗,有些人嫁女摆几天酒席,送房送车的都有,何况娶媳妇自然花不少钱了,其实彩礼也是一种消费,按自身条件,幸福最重要。
莆田的彩礼是全国最高的,一般在30几万,有的几千万也有,但是她陪嫁同样也是有很多的,
很多人常说莆田的礼金很贵,至少五百六十万,这是真的吗?
网友反映的总体情况概括如下:
看来我家的价格不一样。当然,钱是另一回事。一般来说,在市区比较贵。我有一个中专生,两年前结婚了。他好像是从中门或黎城来的。他说那是80万嫁妆。不过,两个家庭的条件相当好。
一种
(资料图)
网友@陈大山:主要看对方的家庭状况。如果对方是一个普通家庭,你不能要求他们的家庭按照土豪劣绅的家庭标准拿出同样数额的彩礼,对吧?
网友@isnatti:说实话,我们表哥今年春节结婚了,一共888万元和988万元。
一种
(资料图)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至少应该有30万人开始。与其他地方几万元、10多万元相比,莆田的订婚礼确实高得让人耳熟能详。
但是莆田女孩也很有名。如果你想娶莆田的儿媳,就得好好攒钱。
福建这个地方彩礼是多少。只因我是湖南怀化溆浦县祖市殿镇松溪村人。么么哒!!
一,扫巡.
兴化话把大扫除叫“扫巡”。这是个良好的卫生传统。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扫巡日一般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户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净让太阳曝晒,一求干,二消毒。然后室内再“扫巡”。
二,祭灶公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时烧一纸线,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赐福,丰衣足食。
三.二十五日头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习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发善心积德的日子。凡种种原因向神许愿的金钱、谷物,都要主动送到城隍庙(或村里宫庙),由经办人化为施舍给穷人、乞丐。这一天必须做好事,如债务未清者,也不能讨债。
四.做年糕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户户做豆腐,买年货,尤以做年糕最为繁忙。
莆仙过年还准备其他年货,如做豆腐。80年代后,在小康之家,时令佳肴逐渐取代传统的年糕、食品。
五.辞岁
“除夕”前一天,俗称“小除”,户户放鞭炮,贴新春联。当晚,家家户户堂上点花烛,叠红橘果如塔状,上插“三春”纸花,供“隔年饭”于灶头,备办丰厚祭礼和“贡银”,祭祀天地神,名为“辞年”。
除夕俗称:“做岁”,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饮宴称为“围炉”,宴席菜一般备10碗,鱼不切尾,螃蟹要10脚全。饮宴结束,大放鞭炮,长辈要给儿童分压岁钱,一般通宵不睡,俗称“守岁”。
六.春节
春节,是习俗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莆仙一带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称为“五日岁”初一早晨,开门放鞭炮,各家拜神明祖先,祀以线面、烛、炮,礼毕,全家共吃线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长寿。初二不相往来,不相串门拜年,只有初一日来过者不忌。初三日,各户进行“迎年”,所谓“迎年”,是上年年底有“送年”之例的回应。初四日,在继续“迎年”中,沿有“为菩萨乞草”的习俗:由儿童捧神像,在车鼓队簇拥下,按户募取木柴。下午则有“娘妈请花”,希望能庇其早生贵子。黄昏垒柴木于社庙前,举火燃烧,各户进行接神祀,待柴火烧透,众用长钳争夹未烬之柴速返家中,日“夹火母”希望财如火发。
七.初四过大年,做大岁[仙游地区是初五]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出烧杀掠抢。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后来,为纪念莆田这一段悲惨的日子,莆田民间和以往一样,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做岁”,时间拖得太长。于是,莆田民间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围炉),因农历二月农事正忙,若在二月初二才“做岁”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岁时风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直至戚继光兵到,倭寇溃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仙游民间便俗定正月初五日,吴宅人吴廷珠(兴化府监军)在抗倭中战死,乡里人为纪念他,定正月初五为悼为日,所以吴宅人有正月初五不“做大岁”的风俗。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
八.神诞春酒
正月初九日,相传是“玉皇至尊”神诞,各户于初八日夜半,点烛烧香,向天空顶礼,祷祝全年吉利。初九日,莆田各地信男、信女成群结队至壶公山凌云殿祀玉皇或到莆成以西的石室岩玉皇殿进香,这两处于当日都雇演莆仙戏,非常热闹。据说新婚夫妇正月初九"走玉皇路"可以生男丁
初十日,官绅互相邀饮,号“传座酒”。这原是长安旧俗,莆俗改称“春酒”,在举行前一、二天,官绅用帖书写要请者的姓名,派人挨户签知,到时大开筵席,地位高的一天须赴多席。请“春酒”是官绅在新年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劳动人民没有这套俗例,只在走亲戚时带着小孩,互相邀请吃些茶饼糖果或其他小点心而已。
九.元宵
元宵从正月初六起为至廿日为“元宵”。每个村落日子不同,以正月十五日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为元宵正日,俗称“元宵心”。
元宵节在莆仙相当热闹,虽然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各村(过去叫“境”)各宗簇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为期一般3天,有的还联合闹元宵。农村中庆祝元宵,普遍演戏酬神,并在“行傩”之外,穿插放焰火。 庆祝元宵,各里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轮流担任“福首”,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时捧社炉随神座绕境,让各户进香
元宵彩架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习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须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1对,称为“喜烛”,较特殊的习俗,前一年新婚的妇女,在元宵夜都盛装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庙前,让人们晤识新妇风姿。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中和节”。这一天俗称“头牙”。各户祭神祭祖先。商家备办酒席,邀店员做“头牙”。乡村里社凡在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举行元宵活动的,多在这一天补办,俗称“二月二”
目前为您提供的是餐饮文化栏目的福建莆田人的春节过年习俗[摘要]
福建莆田人称过年为“做岁”。除夕,莆田、仙游民间统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莆田、仙游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开始,要做大量的工作。也有许多规矩
“做大岁”和“白额春联”福建莆田特有的过新年风俗
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化。兴化人家俗例,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始,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全中国都一样。但在兴化,至今还沿袭"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的习俗——"做大岁"
明嘉靖41年11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
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因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亲友家拜年过,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独兴化春联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有人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习俗,流传至今。
腊月二十五之后,大人都要特别交待小孩,在外面不许骂人,更不能和人打架,大人也不能打骂小孩。
为使年过得热闹、旺意,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备办“红团”(面皮绿豆馅,面皮伴有食物红颜料,故名)、“番薯起”(用煮熟地瓜捣碎后和米桨、红糖、发好后蒸制而成)、白糕、油炸葱饼、油炸豆腐、油炸排骨、购买橘子、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杀鱼等,统称三牲(春节期间不能讲“杀”字,要讲“阉”,如问你家阉鸡了没有?),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腊月三十零时辞年,乡村中不约而同地响起爆竹声,家家庭院前摆着一张系着金线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依次拈香跪拜天地,在供桌前烧起供银、银纸,再次燃放爆竹。而后供桌退后一步,换上同样的一套供品,跪拜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再一次烧起供银、银纸、燃放爆竹,表示辞年结束。
年三十中午,家家户户都是吃“擦粉”(地瓜粉、线面、油炸豆腐、肉丝、及青菜等混合煮成的糊糊,意思是辞去过去汤汤水水的不如意的生活)。除夕夜围炉开始,各家各户大门上挂上一对大红灯笼,上书主人的姓氏,厅堂里灯火通明,全家人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在农村,还要把木炭烧红放在供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莆田、仙游围炉时,餐桌上的菜,也有规矩。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丰盛。盘菜中,一定要有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虾(谐音“和”,意即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蟹(要选十只脚齐全,寓十全十美之意)、海蛎(谐音“在”,寓意来年家人都会还在这个世上),其他的菜看各家喜好和经济情况。厨房的水缸里还要养几条活鱼,表示年年有余。莆田、仙游人重视亲情,过年时一定要千方百计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如果有亲人实在无法赶回家过年,一定要在餐桌上为他放一副碗筷,留一个位置
围炉以后,长辈给16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也有子女给父母、爷爷奶奶压岁钱的;还有丈夫给没有职业的妻子压岁钱的。过年分压岁钱的愿意:一是对小辈的爱护、对长辈的尊敬,对妻子的恩爱。二是压岁其谐音“压祟”,即禳灾驱邪之意。
除夕之夜,莆田、仙游还有守岁的风俗。旧时,有的穷人为了避债,除夕夜要到城隍庙看戏,这样,债主就不敢在城隍爷面前讨债了。一般人家就围坐一起谈天说地。除夕夜一定要亮灯到天明,说是不让老鼠回娘家,破坏鼠辈们的好心情,影响它们的发育和生育,减少对农户的为害。城里人吃完自家的年夜饭,还要上至亲好友家里去喝上一杯酒,以示同围炉、特别亲切之意。
和其他地方一样,莆田人也喜欢大红大紫,自然是要传承贴春联式的中国红习俗喽。但莆田人的春联又和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了。全国各地的春联均为一色通红,唯独莆田春联的联头上多了一截白额,红白相间,格外醒目。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为粉饰太平,强令家家户户贴上红联。人们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悲。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以后沿袭为例,流传至今。
莆田人在除夕夜“围炉”(莆田人把吃大年饭称作“围炉”),初一开始游春(莆田人习惯把春游叫做“游春”,“母鸡”和“母猪”叫“鸡母”和“猪母”)。在全国其他地方初二通常也是个拜访亲友的好日子,然而在莆田则不同,这一天恰好不宜出门。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间,倭寇进犯兴化(莆仙一带的旧称),两地被杀者众。戚家军打赢倭寇后,出外避难的老百姓纷纷回家探望,大家悲喜交集,既为生者幸存而庆幸,又为死者不幸而悲伤。初二日,许多家庭忙着为死者料理后事,串门的都是来吊唁之人,因此初二串门就成为不吉利之事。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探亡日”,每年这一天互不串门,即使是至亲,也不例外,只有居丧之家才允系友上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系友家拜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讳。初三在各地都可以自由串门。莆田的初四正是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之处。
莆田人初四也是要过年的,也就是重复过年,初四这一天也就和大年三十一样的热闹隆重了。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初五的这一天我们也是当作初一一样过,像初一一样,早饭是炒面,是一年中最可口的早餐,之后就互相串门。
春节中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闹元宵。莆田人闹元宵的日子在各个村都会有所不同,早的初六就开始闹元宵,晚的话就跑到正月下旬了。现在莆田有些地方过元宵节也越来越简单了,就是请亲友吃午饭或晚饭,再去观看迎神的节目就罢了。以前还有很多,小孩子最喜欢的是跟着迎神队伍走,到各家“做头”(简单的意思就是掌管神会的头头,每年都有几个“头”——大头、二头……一年后大头就退出头位了,二头进位为大头,后面以此类推。)的去等着分糖果。在莆田一些地方,当迎神队伍经过他们的家门口时,就把煮饭的铁锅端出,倒置地上用锄头把锅灰“耙”(莆仙方言,“磨”的意思)掉,这时,全村充满“几查、几查”的声音,其意一则驱邪,二为纳福。这个习俗据传是在元末明初,有一对年轻夫妻流落在外,因闹元宵的迎神队伍经过自己寓居的家门时,没钱买鞭炮燃放接驾,只好将耙锅发出的响声权充鞭炮声以表示虔诚。年过一年,他们的家业越来越大,人丁越来越旺,把这归结为耙锅声感动了神明而赐予洪福,于是元宵耙锅迎神便被他们看作是一种吉利的举措并广为流传。
把莆田人叫阿少是有贬义的,因为莆田人最喜欢用少离弟呦这句土话骂人,久而久之人们为了反骂莆田人,存头去尾的把少离弟呦的离弟呦去掉又加上有点憨厚意思的阿,后来知道不知道本意的临县人,都把莆田人叫阿少,还好我们的老乡很开朗,从来不计较,后来就顺理成章的一直在叫,阿少在我闽南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憨厚老实的意思。其实莆田人很聪明,历代出了不少名人和状元,莆田人经商做实体都是一个好手,阿少的叫法名不符实,我们没有本钱再这么叫人家。
莆田人敏队长来解答
“阿少”也可以是“阿骚”,是一个形容词,而非名词。
一个人带着不满的情绪说某人“阿骚”即为贬义:就是指人调皮狡猾爱闹别人,遭人烦。
如果带着开玩笑的语气说某人“阿骚”即为褒义:指某人活泼可爱,会逗人开心。
所以题主提问的 叫莆田的阿少 是错误的。只是个别人比较“阿骚”,每个地区都有“阿骚”的家伙。
外人称莆田人为“阿少”,严格意义讲,属贬义词汇。在莆田词汇中“阿少”,是常用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比较滑头、机灵、不够正经。
从字面意思来讲,每个地方都有“阿少”,非莆田人所独有气质。
所以,把莆田人统称“阿少”,不够准确,也不公平。
希望大家摒弃对莆田人偏见,和睦相处,不要相互说别人的不是。
作为一个莆田人,这个问题应该是称呼莆田人叫阿骚,不是阿少。我觉的以上答案都有点偏差,为什么其他地方称呼莆田人为阿骚,首先是我们莆田人的口头禅开口就是骚,你窝我骚,地瓜骚,等等骚字不离口,所以外面的人才会统称莆田人叫阿骚
少,应该是骚,来自粗话di u gua sao, 同样的话福州人说sa ni nei,闽南人说 sai nin mu。因为莆田人发的s是舌侧音(仙游人发的是齿舌音),听起来非常特别,加上这种粗话大家都是挂在口头,两三句中必用一次,其他地方人就给莆田人起了个阿骚的蔑称。
阿骚这个词主要是在以前的漫长时间里泉州人(主要是晋江、石狮)对莆田人的蔑称,它们认为莆田人是乡下人,莆田人穷,莆田人没素质。近十几年以来,莆田城市建设飞速发展,莆田农村发展迅速,豪宅豪车已不输于晋江石狮,近几年泉州人对莆田人印象尤为改善,年轻一代几乎没有对莆田人为阿骚的蔑称。而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或多或少还是有那种对莆田人有种穷人的固执印象!
阿骚是贬义词,但中国人讲话要看场合。好朋友之间私聊时,开玩笑讲阿骚有种表示关系很近的意思。年青时在福州机关里工作,祖籍是莆田的常被人称阿骚,福清的被人称福清(枪)哥,并无贬低之意。倒是上海人讲苏北人为江北人,满满的蔑视。如果是全江(钢),即父母双方都是苏北的,连找对象都困难。莆田人过去在上海不被歧视,因为过去莆田人读书好,在上海大学里做教师,研究所做研究员,医院里做医生的人很多,档次较高。如今,呵呵呵
莆田阿骚是泉州人(特别是晋江和石狮)特意专门为莆田人创造的蔑称,意思是莆田经济落后,莆田人穷,莆田人没素质等等!
是莆田方言滑头的意思
这个是莆田的方言,阿少是指没有结婚的年轻小伙。莆田的阿少意思就莆田的帅哥。
八闽文化·八闽文学与方言·福建方言
福建方言的形成是与中原汉族迁徙入闽的历史密切相联的。福建在东汉以前是闽越族杂居的地方,土著居民有自己的语言,汉族人虽然也有到福建定居的,但人数很少,对土著语言影响不大。到了三国鼎立时,孙吴百姓大批进入福建,聚居在闽北、闽中地区,他们带来的语言第一次较有力地冲击了当地的土著语言。
因永嘉之乱入闽的中原汉族人数较多,他们带来三世纪河南中州一带的汉语,成为闽方言形成的基础。唐高宗时期,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军入闽征蛮,后来定居于漳州一带,他们带来了七世纪的中州汉语。唐末五代,河南光洲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率兵入闽,建立闽国政权,他们则带来了十世纪的中州语言。尽管这三次大规模入闽汉人均来自中州一带,但由于入闽年代相差数百年,加上各地区社会生活的差别,因交通不便交往不多以及与当地土著语言融合程度不同等原因,造成了闽东、兴化、闽南三个方言区的方言虽同源于中州,但语言差异较大,以致不能相互通话。宋亡前后,跟随宋端宗南下的数十万军兵,后来都定居在闽、粤各地,对闽方言的发展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闽客方言的形成是客家人南迁的结果。唐末战乱,居住在河南、安徽、江西中部等地的客家人大批南迁至闽西,其数量大大超过原居住在闽西地区的汉人,客家人因此逐渐取代了当地汉人,成为闽西的主要居民,客家话也就成为当地的主要方言。
福建方言以丰富复杂而著称,中国汉语方言按一般的划分有八大类,即北方方言、吴语方言、湘语方言、赣语方言、客家方言、粤语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其中福建就占了三种,即客家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
福建境内的汉语方言,就大的区别来说,主要是闽方言和客方言两大系统,外加被称为北方方言岛屿的北方方言。闽方言内部互相不能通话的有十多种支系以及小片方言达三十种以上,其中主要有五种次方言区。闽东方言区:以福州话为代表,包括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永泰、闽清、连江、罗源;以福安话为代表,包括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以福鼎话为代表,包括福鼎。莆仙方言区:以莆田话为代表,包括莆田、仙游两县市及福清南部、惠安北部。闽南方言区:以厦门话为代表,包括厦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以龙岩话为代表,包括龙岩、漳平;以大田话为代表,包括大田、尤溪。闽中方言区;以永安话为代表,包括永安、三明、沙县。闽北方言区:以建瓯话为代表,包括建瓯、松溪、政和、建阳、崇安;以浦城话为代表,包括浦城。福建客方言,包括闽北客话区:以邵武话为代表,包括邵武、光泽、建宁、泰宁。闽中客话区:以将乐话为代表,包括将乐、顺昌。闽西客话区:以长汀话为代表,包括长汀、连城;以上杭话为代表,包括上杭、武平、永定;以清宁话为代表,包括清流、明溪、宁化。闽南客话区:以平和话为代表,包括南靖、平和、诏安。
福建方言的纷繁复杂还表现在方言区内部的封闭和交叉关系。如闽东方言区虽以福州话为代表,但又可分为福州话、福安话和福鼎话三片。而地处北部的霞浦、福鼎等县,因地当闽南渔民扬帆北上的停泊处,所以境内濒海地区也多有讲闽南方言的人。同时,由于闽东方言与闽南方言的相互影响,使福鼎话形成了许多和福州语、福安话不同的特点。再如闽南方言区的龙岩话,因与闽西客话为邻,深受客话影响,使本属闽南方言的龙岩话与厦门话有许多不同的特点。福建境内有些县,由于四方杂处,产生了数种互不相通的方言土语,有的地方还存在着过一重山、一条水就不能通话的现象。如闽西的连城县、闽中的大田县,根本就没有一种能通行全县的方言和土语,只有普通话才是彼此能够进行交际的共同语。
福建汉族方言在保存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特点方面,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闽方言形成的历史悠久,它保存着上古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许多痕迹,即使是较晚形成的客方言,也保存许多中古汉语的特点。如清朝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著名论断,可以在福建方言中找到大量的例证。如“飞、蜂、肥、饭、放、斧”等字,普通话读为唇齿音“f”,中古汉语为轻唇音声组的字,今天在闽方言、客方言白读音中,仍读为“b”、“p”。又如“中、竹、抽、畅、除、虫、直”等字,今天普通话读为“zh”、“ch”声母,但在闽方言、客方言的白读音中,许多地方声母仍读为“d”或“t”。又如现在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但闽方言、客方言中仍完整地保留着中古汉语的入声。在词汇方面,许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基本词汇,一直被福建汉语方言继续沿用下去,有的只是读音上发生变化而已。如“骹”(脚),《尔雅·释畜》:“四骹皆白”,注:“骹,膝下也。”“潘”(泔水),《说文》:“淅米汁也”。“囥”(藏),《集韵》:“囥,口浪切,藏也”。其他闽方言中筷子称“著”、儿子称“囝”、男子称“丈夫仔”、锅称“鼎”、夜晚称“冥”、书称“册”、跑称“走”等等;客方言中稻子称“禾”、好称“精”、哥哥称“伯”、晕倒称“癫”、自己称“自家”等等。
长期以来,濒海的福建地区与东南亚来往密切,其中闽南方言同东南亚诸国的语言交流,使闽南方言中有一些外来语,东南亚及印度支那诸国语言也借用一些闽南方言的词语。如闽南方言中至今借用了不少印尼语。如闽南语洞葛(文明杖),印尼语toengkat;交寅(结婚),印尼语Kanin;巴刹(市场),印尼语pasar等。另一方面,印尼语、马来语也借用了数百个闽南话词汇。如闽南话的头家(老板),印尼语为tauke;公司,印尼语为Kongsi;情理,马来语为cengli;食(吃),马来语为ciak。近代厦门作为通商口岸,甚至连英语也借用闽南话,如英语的tea,是闽南话茶的借词,Sampan也来源于闽南的舢板。
方言的形成是文化发展中的历史现象,方言之间的差异直接反映着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所形成的文化差异。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经济生活,不同的习俗和观念无一不在方言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如闽南地区远渡重洋谋生者较多,敢于到海外冒风险、闯天下,故方言中流行着“行船走马三分命”,“敢死提去食”,“东洋无洋过西洋”的俗语。历史上的客家人不断迁徙,地域观念淡薄,而群体意识则十分强烈。他们以方言作为客家群体的重要标志和维系力量,因此世代恪守着“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身,不卖声”的古训。他们迁徙到一个陌生之地,为求得生存,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其俗语“拳头向外打,手指向内弯”就表达了这种精神。闽北山区数百年来处于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交通不便,来往困难。这使当地农民安土重迁,恪守旧章,但求温饱。所谓“观音佛年年十八”,“闲事莫管,白饭食三碗”,“有菜莫食菰,有 路勿坐船”等,就反映了旧章不可逾越、安分守己、勿冒风险的心态。
在文学创作中,尤其在通俗文学的创作中,一般都离不开方言。方言的应用往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如福州评话中有一段婆媳争吵的情节,艺人用一连串的福州俗谚,入微入化地刻画出一个封建老太婆“拿大”的嘴脸和架势:“我做鲎 (鲎壳做的杓子)故惊(还怕)汤烫做老大(掌舵的)故惊晕船溪水莽大伓(不会)流我石椿臼,毛(没有)眉毛难道也有髭须”方言中的许多艺术效果是其他语言难以代替的。如福州的《榴花梦》曾流传到广东和浙江的温州等地,但因其作品的说唱受到福州方言的束缚,只流传了一阵就消声匿迹了。《闽都别记》中的郑唐故事,虽然十分诙谐、生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道,但由于故事中夹杂着大量福州方言土语,所以一直只在福州话方言区流传。
一进洞房亮堂堂
铺金盖银福满床
乐坏公公王大爷
来年抱个胖儿郎
吹箫堪引凤,攀桂喜乘龙
绣阁昔曾传跨凤,德门今喜近乘龙
君气如虹,剑笔腾金凤;朝霞似锦,晓风醉玉龙。
剑光映碧空,钟情君子金龙舞;晓日临佳节,着意朝霞彩凤飞
晓炼夜磨,夫妻铸就鸳鸯剑;朝情暮爱,伉俪配成龙凤君。
磨剑书斋为抱月;试招文海欲乘龙。
剑胆翩翩,君情脉脉,龙凤呈祥,花烛房中春常在;
晓蟾皓皓,朝气蓬蓬,鸳鸯对舞,红罗帐里乐未央。
宝剑出招,虎跃龙腾君策马;小康遂愿,花前月下凤求凰。
晓映朝霞鸣彩凤;剑磨君志毓云龙。
桃李花开迎晓日,朝阳骏业。曹师喜作新娘子,嘱雁传书以贺;
凤龙翼展耀春晖,金玉良缘。君仆欣成快婿郎,凌云击剑而歌。
剑衬君子,气秀神清迷彩凤;晓弄朝霞,红颜艳影醉金龙。
龙凤双飞,往昔春水润桃李
鸳鸯对浴,今朝秋露酿蜜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