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据岑仲勉考证杜甫是杜预第四子杜耽之后,且为杜预十四世孙,然而胡可先根据杜预叔父杜并墓志所记载的先祖,指出杜甫是杜预长子杜锡的后代。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平
杜甫出自襄阳杜氏,是晋朝当阳侯杜预的长子杜锡的后裔。
七世祖:杜乾光,齐司徒右长史。
六世祖:杜渐,梁边城太守。
五世祖:杜叔毗,北周硖州刺史。
高祖:杜鱼石,隋朝河内郡(怀州)司功、获嘉县令。
曾祖:杜依艺,唐朝雍州司法、洛州巩县令。
祖父:杜审言,洛州洛阳县丞、吉州司户参军、膳部员外郎
杜甫简介及个人资料
杜甫的早年
杜甫早年的生活情况记载很少,主要从他的诗歌中得知。杜甫生于712年2月12日,出生地在巩县(今巩义市)。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他的父亲杜闲,曾官至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审言生闲,闲生甫”。杜甫的母亲清河崔氏在杜甫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杜闲续娶范阳卢氏,杜甫并没有从卢氏身上得到多少母爱,反倒是他二姑担当了母亲的角色,把小杜甫抚育成人,所以杜甫从小跟随姑姑在洛阳城长大,并且耳濡目染,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九岁时,杜甫就曾写出震惊洛阳城的诗文。杜甫有一个哥哥,早夭,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杜甫在诗中常提到他们,但杜甫从未在诗中提到他的继母。
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杜甫是个早熟的孩子。杜甫幼年很是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但这个早熟孩子超强的记忆力和出众的文学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杜甫青年时代的出游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的时候,他出游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二十岁的时候,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巩县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这一次出游即是快活惬意,这段时间主要是打猎与唱歌:“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开元二十九年,他返回洛阳,筑室首阳山下。约在此时,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婚。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 ,西归到咸阳”的齐赵之游。其时,正当开元全盛,到处一派升平,杜甫这一段时期的情感倾入诗中,豪放而自负,炽热而奔放,明朗而开阔。这是杜甫早期诗歌艺术的特点
杜甫的入仕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直到十四载,才得授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17]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门即闻哭泣,原为稚子饿死。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安史之乱中杜甫的流离
就在这个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诗人目睹国家的残破以及叛军的残暴,感时伤事,写下了《春望》、《哀江头》、《哀王孙》等不朽诗篇。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g,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天宝十七载,五月,贺兰进明陷害房g,杜甫遭株连,从此受到肃宗的疏远。闰八月,敕放郧州省家。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远离开朝廷。
当年冬,杜甫由华州赴洛阳。二年春,返回华州,正值唐军九节度使邺城战役使郭子仪六十万大军溃败,朝廷大肆抓丁以补充军力,杜甫就沿途所见所感,写成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七月,杜甫弃官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开始了“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苦旅。在漂泊的旅途中杜甫全家备尝艰辛,一度濒临绝境。十月,缺衣少食的杜甫携家离开秦州,南赴同谷(今甘肃成县),想解决衣食之忧。不料到同谷后,生活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完全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之中。杜甫在诗歌中用字字血泪记录下这段最为艰苦的岁月,“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杜甫入蜀
十二月初,杜甫于无奈之下再次逃难,携家离开同谷入蜀,于年底抵达成都,时任成都尹的严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给予了杜甫许多帮助,杜甫的生活开始安定,“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因为这一年之内奔波流离,不断逃难,杜甫称之为“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一家在亲友们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被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一带。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朝廷召他为补京兆功曹,他却不去任职。二年正月,严武再任职成都,几次写信希望杜甫回来。六月,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退出严武的幕府。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五月离开成都乘舟南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至云安(今重庆云阳),次年暮春迁居夔州(今重庆奉节),甚至以船为家,“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杜甫诗有“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居夔州近两年,写诗四百余首。
杜甫去世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携家出三峡,经江陵、公安,暮冬抵岳阳。之后,诗人漂泊湖南,贫病交加,濒临绝境。大历五年(770年月日)冬,杜甫病死在湘江舟中,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因“风疾”病逝。
杜甫的逝世至今都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话题。一些专家认为杜甫是因糖尿病而死,并在杜诗中找到证据,“我多长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长卿病是指司马相如患有的消渴症,即糖尿病。一说杜甫人在耒阳,为洪水所困,十余日未进食,后来耒阳聂县令雇小船来接他,并且赠送许多牛肉、白酒款待,杜甫一夜食尽,竟大饱而死。杜甫灵柩停厝在岳阳,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人物资料 白冰个人资料 杜海涛个人资料 阿拉蕾崔雅涵个人资料 六小龄童章金莱个人资料 聂倩个人资料 伏明霞个人资料 单身战争59号陈恬个人资料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杨姓也是第六大姓。
1977年中国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氏”的论文上指出,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阳)。
杨氏起源主要有四:
一、出自姬姓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周人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周。
1世,黄帝:世嗣少典氏。
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
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24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名号轩辕。
国于有熊,故号为有熊氏。
纳4妃,生25子。
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桥山,年110岁,传子玄嚣。
至28世,周侯发:姬昌公子。
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后崩。
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
太子诵立,是为成王。
源于西唐叔虞次子杨杼 1世,杨杼(姬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
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并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 (均为夏历,下同)。
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
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寿85岁,谥忠廉。
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2世,杨伯沃: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前1045年)三月初三日子时,袭杨侯。
卒于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寿92岁,谥勤简。
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3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时,卒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时,寿68岁,谥闵惠。
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
4世,杨文: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时,寿86岁,谥清勤。
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同父处。
5世,杨昭成:生于周恭王元年甲辰(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时,寿73岁,谥密察。
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同母处。
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
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
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说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
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
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
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晋国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
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
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
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
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是为山西杨氏。
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二、赐姓转姓
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
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
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
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
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2普通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
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
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
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
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
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
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
杨思(日助)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
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
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
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
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
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4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还有,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抗日名将杨靖远将军,满族人,原姓赵。
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
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
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
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5回归旧姓 有的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
如杨老令公——杨业身上。
杨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
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
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斌贝)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
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
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业归宋复姓。
贵州台江巫脚乡的苗族杨姓。
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
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
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
三、少数民族杨姓
氐族杨氏,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白族杨氏,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
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
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
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
明弘治二年(土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
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 。
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
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
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
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
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
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
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
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
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
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苗族杨氏,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
大约于元皇庆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
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
父亲杨(王景),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
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杨氏,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 ,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
此外在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中也有杨氏。
四、出自姞姓
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
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尚父为杨侯。
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
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
五、出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古时有「扬氏邑」
杨姓迁徙史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 (今陕西大荔)。
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
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
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
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
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
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台湾杨氏
台南佳里杨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
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
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
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
有一次蓝理入朝,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
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菜。”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菜,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谁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
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
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台北半线杨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
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
墓毕后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您当远徙,十年之后可致巨富。”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
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
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两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
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
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
他好行慈善事业,睦宗族,恤乡里,治桥梁,捐学田,邑人莫不称颂之。
茔墓于彰化,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
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
杨振文能识大体,人郡庠,捐资为知府衔,赏戴花翎。
孙杨应选,亦有盛名。
台中杨氏 台中县杨氏的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
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
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杨鸿畔之嫡出。
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
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
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所称贸易商。
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
其从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对贫民甚多援助,对 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
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
其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人时代为参事。
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继续购有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台中沙鹿镇杨氏 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
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
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团,员工近5000人,工厂动力达3万匹马力,企业计20余家。
香港杨氏
孙中山先生的两名亲密战友民主革命先驱杨衢云和“四寇堂主人”杨鹤龄 (“四寇”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
在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杨氏为主体自愿结合而成的民间群众团体——香港八闽弘农杨氏宗亲联合会成立了,并推选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
现任会长杨金溪,副会长杨友谊、杨慈意,理事长杨丕汉, 秘书长杨思敬。
联合会的主要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杨氏正谊明道、廉洁奉公、清白传家等伦理道德规范;并肩负联络宗谊,增强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济,加强经济合作,促进闽港文化经贸交流,以及扶危济困,举办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等任务。
建会初期,就有会员500多名,包含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两种。
海外杨姓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士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
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
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士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士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
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
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
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
目前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
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
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孟加拉杨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1780—1783年),杨姓人士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缅甸仰光杨氏 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
他们为谋团结、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
嗣后,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固,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三若开恒头,门牌 75—76号第三、四楼,1925年冬落成。
当时“四知总堂”的会址系租赁,岁时莅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
1957年由几位正副理事长倡议筹建会所,推举杨唐豪为建委会主任,着手劝募基金,幸得诸族亲热烈支持,踊跃捐献,数月之间,巨款立就。
1958年购地于仰光海域街门牌400号,第二年己亥冬兴工,越三年辛丑告竣。
内部雕刻布置,历时经岁,至1962年12月举行落成庆典。
目前已在全缅各重镇、市区筹设分堂,宗旨是联系宗亲、加强团结,尽力推行族亲福利,并协助贫穷子弟就学或介绍职业。
菲律宾杨氏 杨姓人士已散布在菲律宾全国各地区。
宗亲总会成立于 1950年3月19日,会址设在马尼拉市,下面还有礼智三描分会(礼智市)、宿务分会(宿务市)、三宝颜分会(三宝颜市)、纳卯分会(纳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会(怡郎市)和美骨区分会及五宝杨氏家族会等。
这里的杨姓人士大都来自中国福建的泉州市、厦门市及其附近的晋江、金门、同安、安溪等县。
新加坡杨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侨,其中杨姓人士占了较大的比重。
他们最初去新加坡的具体时间虽然难以考证,但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里就成立了槟城杨氏植德堂公司。
嗣后又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杨氏总会及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和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等宗亲会组织。
泰国杨氏 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士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亲总会。
印度尼西亚杨氏 居住在印尼的杨姓人士建立了印尼杨氏宗亲总会和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
后者为以伯侨公为大始祖,直系传下第59世的世隆公,开基于福建漳浦县佛昙镇衍派的子孙居住于万隆市者所组成,会员800余户,达5000余众。
还有印尼坤旬杨氏弘农世家,这一家曾于1994年8月组团回河南开封寻根访祖,并参加了新建天波杨府的剪彩活动。
欧美澳洲杨氏 20世纪以来,杨姓子孙在留学或经商的过程中,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杨氏很多。
这些人在贸易、科学、艺术、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
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杨祖佑,当年即被布什总统任命为总统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众多知名人士;追问
严禁抄袭!!!!!!
古今姓杨的名人
有哪些??
好的话我加分
追答
其实百科里说的很明白了,那么多杨姓名人还不够吗
家乡的小河是美丽的,但如果你不去爱护它,它就不会为你所用。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家乡的小河作文精选,希望能帮到大家!
篇一:家乡的小河
我的家乡在成县,这儿有一条小河,从县城的东边流过,所以人们称之为“东河”东河像一位慈母,哺育了成县世世代代的儿女,是家乡人民的母亲河。
听妈妈讲,以前的东河美丽极了,尤其是春夏这个美好的季节,河边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姑娘在哼着小调,端着洗衣盆来河边洗衣服,她们挽起裤管,赤脚钻进水中,任凭清清的河水从脚下潺潺地流过。在瞧瞧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吧,他们可真是玩的乐翻天啦!每到盛夏,他们就好像一群鱼儿,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有的孩子仰浮的本领很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会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河中还有许多活泼的小鱼,河岸两边还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小野花,蝴蝶,蜜蜂等昆虫也经常来这个美丽的地方游玩,嬉戏……那时,东河的景色可真是美不胜收呀!它可称得上是儿童的乐园,人们的天然沐浴馆。
可现在,东河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风采。有些人,为了发财,在东河上游建起了一座座选矿厂,把工厂里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东河,造成了河水的污染。还有些人。为了采金、采砂赚钱,开来了一艘艘巨大的采金船和采沙船躺在河中央。把东河的河床掏出了一个个大坑,使河床高低不平,河水也变得浑浊不堪了,在加上一些没有道德的人往河中倒垃圾,就这样,东河中的鱼儿翻起了白肚皮。到了夏天再也没有孩子们玩水、嬉戏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刺鼻的臭味和密密麻麻的苍蝇。花儿不再光顾,蝴蝶、蜜蜂也不再来做客了……东河便慢慢地从一位年轻美貌的少女变成了一位体弱多病,奄奄一息的老奶奶。于是,它开始报复我们人类了。据可靠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成县人的各种怪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有不少人年纪轻轻的就命丧黄泉,还有许多儿童都是前超标、铅中毒……究其原因,还不是喝了东河被污染的水。现在,在东河边已经插上了“严禁在河边玩耍”的牌子。就这样,我们亲手毁了我们母亲的美丽容颜!
家乡的小河是美丽的,但如果你不去爱护它,它就不会为你所用。不能为你造福。反而,会给你带来灾难。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我们美丽而伟大的“母亲河”吧!
篇二:故乡的小河
说是小河,其实也就一条宽一米不到,一脚能踏到底的`流水沟,在故乡——雨水充足的南方农村,其实也算不上是河。小河是出村必经之路并且是出村后上大路的最后一道线,年年岁岁,庄上十几户人家,八十来号就经由她到外地去,农忙时还会用它来作流水沟,把水库流过来的水引导自家的庄家地里去。如此一来,尽管小河并没有引起村民的太大的注意,但也让她一直存在着。
父亲却一直精心的维护着,从来不让她变堵,即使在冬天少水甚至缺水的季节,小河上的小石桥、木桥、杂草,父亲都会一样不落的维护好。
听母亲说以前我家并不在小河边。而是在村头,我一岁的时候,父亲和爷爷奶奶分家了,就在小河边的一块荒地理建了房子,于是就有了我儿时的那个家。
据说当时风水先生对我们家选的这个住址是赞不绝口,原因是房子的方向正好是和小河的流向一致而且毗邻,在老家那叫做“风水好”,风水好也就意味着将来家里有人能够读书读好,能够成材。父亲满心的欢喜,房子也出奇的速度建好了——前后五天,三间房子就都盖上了自家烧制的瓦片。
此后父亲就开始在房前屋后种竹子和植树,到我记忆开始的时候,我家的周围已经是绿树林荫了。直至06年最后一次回农村老家,还可以看到房前屋后茂盛高大的树木和葱葱郁郁的竹林。
打记事起,父亲就没有操心过我读书的事情。直至我考上大学了,因为父亲总是说,我们家的风水好,书能够读好才是正常的。
我当然知道我的读书和风水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只是从小,父亲就总会给我说故乡的那条小河,说那是风水好的象征,他一个人精心的维护着,让你有种读不好书,愧对风水好,愧对他满心希冀我读书好的期盼。更对不起全家人省吃俭用艰难供我读书的岁月。
大学的最后两年,先是哥哥搬到城里,不久后,全家也迁到城里了,用父亲的话说,老家基本上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我读书、哥哥姐姐结婚,靠那几母地是完全不行的,只能选择到城里来。一如《闯关东》里朱开山的一家,即便他山东那个家是自己的故土,但要好好的生存下去却是不容易的。大山里的农村,远没有跟上当代中国发展的脚步,贫穷依旧、落后依旧。
又要过年了。又一个轮回,又一个牛年的春节——在我考上初中第一次远离老家求学的十二年后即将来到,我也即将打点行装回家过春节,但这次回的却不是小河边的乡下老家。
前不久打电话给已经60开外的父亲,我给父亲说想到乡下去过春节,我一个劲的给父亲讲述“杀年猪、熬麦芽糖、烘腊肉、贴对联、糊灯笼、爬上、清洗小河的淤泥……”这些儿时春节里的东西,父亲说那没有什么,我却说要远比天天坐在客厅看电视、走在逐渐陌生城市瞎逛精彩得多。父亲终于没有答应,毕竟老家除了房子在那,其他的都搬走了,回去吃饭睡觉都是问题。
想想自己,明年毕业后离家就会更远,回家也将变成无比奢侈的事情,而我,一个在外的游子,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对故乡的怀念也越来越强烈了,不知道故乡的小河,那条告诉我一定不可以不成功的小河,现在还好吗?是否流水依旧、一切依旧!
篇三:家乡的小河
初冬的傍晚,阴霾而昏沉;太阳一天也没敢露头,雾还在游荡,仍在等待它的召唤。路口边上的卖鱼人,挤出欣喜的笑容,来回打量过往的行人。因为爱吃烧鱼块,我买了一条健壮的草鱼,多么熟悉的身躯啊!朱逢博一曲深情的《那就是我》,使我想起了家乡的小河。
虽说多年没在老家居住了,但对家乡的印象却根深蒂固,犹如母亲的面庞,清晰而明亮,亲切而温馨!在那缓缓的山坡下,簇拥着一团青绿的树林,树林的间隙中塞满了各式的房屋,有土坯茅屋、也有青砖灰瓦房,还有红砖小楼,错落有致,但都同一方向;这便是我长大的地方,一个宁静的豫南山村。
我家在村的南头,五百米的对面就是一条小河,当地人不把它叫河,而是叫“堰”。可能是出于灌溉的原因,每隔一段就筑有一道堤坝。往南二公里就是它的源头;那里的山丘并不高,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植被茂密。可这里的松树遒劲有力,杉树冲天,毛竹委婉风情,梨树拥抱成园。正是由于森林的广阔,所以这里的气候湿润,雨水频繁。长大后才知道,这条小河也是淮河的源头之一。她的名字叫“桥堰”,因其中央有一座石桥得名。在我记事时,这座桥就已荒废了,从它三道石条中间的深沟可以想像当年独轮车的的繁忙,还有挑夫匆匆的身影,它南通武汉,北连济南。据传它通过解放军的部队,也有头匪骑马跨过;那些苍茫的故事,早已附水东流,在弯延漫长的路途中消磨殆尽了。
夏天,村里的男孩整天泡在“桥堰”里。在水中“打嘭嘭”(类似游泳动作,但两只脚不停地轮流拍打水面)、“钻迷子”(就是潜入水中看谁游走的远或是看谁在水中憋气时间长)、“仰肚”(平趟在水面上不动),要么打水仗,每天都消耗了大量体力,上了岸感觉头得脚轻的,可不觉得疲倦。当然还要干正事,农家的孩子是不能闲着。这个年段能做的家务活首选就是放牛了。这条河里,有一片片紧贴水面的绿嫩浮萍,还有成片露出水面的青翠油草,这些都水牛最爱吃的;所以,放牛是件轻松的事,人游牛游鱼也在游!
这条小河在我们村士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莺歌燕舞时节,她把她那甜美汁水源源不断输送到每块农田,水稻在她的滋养中抽穗、开花、成熟,从绿色到金黄,用生命演绎着快乐和希望!堤坝的西端是一排水泥预制的堰口,是泄洪用的。长年有清水流出,那弧形的透明水注,折射出乡村人家的和美。这上面也是最热闹的地方,常年有村妇在这里洗菜、洗衣,捣衣声此起彼伏,久旷悠远,中间还夹杂着轻脆的笑声,多么幽静的天籁之音啊!
虽说我早已离你而去,可你那柔曲的形态是那么优美,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记忆里,是那么妩媚、那么温顺!每当忆起,心灵就会舒缓安静,所有的喧嚣都变成了理解。你是一剂抚慰心境的良药,你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一首清新明快的儿歌!我及我的后辈一直在吟唱!……
我阅人无数有点夸大了,面像看这女的。。癌症的时候你没有走开,你做了你该做的,挺你,我本来一开始以为她得了癌症,以后面对死亡怕连累你们才走了,谁知道剧情反转,应该是不想跟你过了,别的就不说了,离这家人远点,钱没了可以在赚,但人你一定要看清。
如果你需要迁户口,首先要在新疆迁入地派出所户籍室申请接收,条件是:带上吉州阜康的房产证,或者吉州阜康的单位接收证明,或者你和吉州阜康户口本户主的关系证明(如结婚证),只要申请通过,大约15个工作日,吉州阜康迁入地派出所户籍室给你一张户口准迁证。
然后带着甘肃成县户口本和这张准迁证去甘肃成县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户籍室申请迁出,甘肃成县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户籍室盖章后,准迁证一分两半,一半留在甘肃成县原户籍室。
你再带着户口本和这一半准迁证去新疆户口迁入地派出所户籍室就搞定了。户籍室给你一个新户口本并办理新的身份证(老户口本会给回你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