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的婚礼别具一格,充满了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透过热闹有趣、异彩纷呈的一幕幕情节仪式,感知一个富于游戏精神的民族灵魂。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在原始社会,两性的概念不是个体的概念而是集体的概念,原始群体由族内婚制过渡到族外婚制,由此而产生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由婚姻的两合组织构成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之间的媾合逐渐形成某种规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相应的婚姻制度和某种特定的习俗。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宣布男女的结合,而且表明男女双方维系家族的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合理性,因此蒙古民族在婚俗中特别看重婚礼。蒙古民族的婚礼始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具风韵的魅力。
蒙古民族的传统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自主婚姻是近几十年的事,但在礼节上多少还保留有传统的痕迹。
丰富多彩的蒙古民族婚礼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历史的演变,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其规模之大小、繁简之程度以及具体方式等都曾经历过多次的发展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的特色。
蒙古民族男子到一定年龄时,父母就注意给儿子物色对象,得知谁家的姑娘在年龄、容貌、品德、性格和自己的儿子相当,就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蒙俗是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婚要带哈达、美酒、糕点等礼品。民间还有许多求婚的歌谣。求婚歌的词曲各地不大一样,但内容大致是相同的,词句真挚动人,曲调优美抒情,有浓烈的民族风味。
方数次登门求亲,若女方同意就请喇嘛选定良辰吉日,举行订婚仪式。定亲的礼品叫茶礼,也叫茶的术斯、干术斯。术斯是全羊的意思。全羊是结婚那天才用的,茶的术斯向姑娘讨价钱用的,规格比前者要低,为了面子上好听,所以也叫全羊。实际上就是一块砖茶作为全羊的代用品,礼轻而情意重。定亲礼送到姑娘家,要设定亲宴。去者以媒人为首,四人或六人同去,不可单数前往,这是通例。订亲宴也叫喝姑娘酒。从此以后,女方见了喝过姑娘酒的人一律称为"亲家"。席间要商定嫁妆、彩礼和娶亲的具体事宜。
订婚后,若男女未到结婚年龄,男家逢年过节派儿子赴女家请安问候。
聘礼通常是以绸缎、首饰、箱子、柜子、被褥、四季穿的衣服及牛、马、羊等牧畜为主。
元代以后蒙古民族尚"九族",即礼品一"九"为起点,如三匹白马,三只白羊,三峰白骆驼,合起来为九。或者九只羊,九匹马,九峰骆驼,均可。从一九起,一至到六九、七九、最多不超过九九,即九九八十一头。"九"是蒙古民族认为最吉祥的数字。蒙俗取其"九",象征着广阔、幸福、长寿。家贫人家,无力具备九数,也兴奇数,即一头,三头,五头,七头均可。讲究奇数,寻其根源,多来自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祝愿。在婚礼问题上,女方从来不向男方索取"彩礼",而且还常常陪送很多嫁妆,生活富裕的人家陪送的更多,这种习俗至今还保留着。
结婚日期,由喇嘛选择,通过媒人和证婚人通知女家。由媒人和男家亲友将聘礼送到女家。结婚前几天,男家女家通常宰牛杀羊准备,打扫或新搭蒙古包,备下美酒、烟、制作或购买好看的蒙古袍、蒙古学、马靴,通知亲友。结婚的新房一般扎在西北角,紧靠长者(父母)的蒙古包,亲友的蒙古包由此往东排在一旁,作厨房用的蒙古包则扎在东北角最靠边的位置上。
结婚那天,男家喜气洋洋,热火朝天,新郎在吉祥高兴的气氛中换上崭新的装束。一般是红锻结冠,或带"布里亚特"式的圆锥红缨帽,身着长袍,腰扎金黄宽带,脚登长靴,负弓带箭,腰间揣着哈达,显得十分威武英俊。媒人、伴郎也都穿上盛装。一切具备,新郎和伴郎在欢呼声中举起酒杯,唱起了娶亲歌。
新郎进屋后,先拜佛爷、火神,后向新娘父母献哈达、美酒等礼品,再向女家亲友呈鼻烟壶,并一一请安问好。岳父母以矫客来临,安为上座,以丰盛的全羊美酒招待。宴时,先割羊肉一片祭祖,后敬新郎、新娘。宾主高兴地为新人的幸福举杯祝酒、高歌。礼毕,姑娘、小伙子们耍笑新郎就开始了。阿拉善盟、伊克昭盟,"掰羊脖子骨",就别有情趣,要求新郎掰断煮熟的羊脖子,为的是考验新郎的力气和智慧。为增加难度羊脖骨髓中常常插一根红柳棍或筷子。科尔沁争夺"羊恩吐"(羊嘎拉哈、也叫羊拐)也很富有诗意。
女方家要派人送亲。起程时刻快到时,新娘罩上鲜红的面纱,穿上桃红色的蒙古袍,腰扎宽阔的绿绸带,足蹬长统马靴,显得分外健美。在送亲的祝酒声中,新娘乘马绕自家蒙古包三圈,向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姐妹们痛哭流涕,互相诉说慈爱、感恩、友谊之情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时,母亲常常边哭边唱,父亲的歌自己不能唱,通常姑娘们代唱。父母唱完歌,新娘在伴娘的陪送下,同新郎的娶亲队一起,登程出发。新娘总是姗姗而行,故意落在后面,走快了会被人笑话。娶亲队和送亲队都想抢先到男方家,双方在路上都尽情驰骋,互相追逐戏逗。
娶亲到家新郎新娘下马前,先绕蒙古包走三圈。下马后,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的纯洁、忠贞不渝,象征着婚后生活的兴旺、幸福、纯洁。新郎新娘先拜佛爷、灶神。拜灶时,先在灶里燃起红彤彤的旺火,新人并排跪在一起,新郎的膝部还要压着新娘的袍子边,以示男贵女贤;同时新郎伸右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日形处,新娘伸左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月形处,手携手,表示同心同德,永不分离。再拜父母、拜亲友,和小姑小叔一一相见互献洁白的哈达,互呈鼻烟壶,新郎也向新娘的亲友礼拜。
礼成后,举行宴会,招待亲友。一般是摆整羊席,新郎手提银壶,新娘手捧酒盘,逐一上前敬酒。大家无拘无束地畅饮,一面跟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翩翩起舞、歌唱。
欢乐往往延续两三天,之后,大家给厨师敬献哈达等礼品。宾客陆续告辞,主人决不让客人空手而回,通常赠送大人的礼品是衬衣、手巾、碗等,孩子的是月饼、糖果。女家送亲的人起程时,男家要隆重设宴款待,表示饯行。临上马或上车前,男家还给送亲者一一敬酒、致谢。
婚后一、二天,新娘新郎要回亲(回门),住一、二宿后,新郎返回,新娘可多住几日。婚礼后一个月头上,有的讲究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住对月"。"住对月"期间新娘亲手做许多新鞋,回来后一一送给公婆、长辈、近亲、以示媳妇的心灵手巧和孝顺老人之心。
一般多是女子主持家政,除缝衣做饭外,还要挤牛奶,照顾老弱幼畜,拣柴拾粪;男子处理家庭重大事物通常都要和妻子商量,并取得其同意。《马可波罗游记》中写蒙古民族家庭生活:"妇女们非常珍视贞洁,举止端庄,讲礼貌,世界上很少有超过它们的。就是在对待丈夫的爱情和义务上也是如此。男人对妻子的忠诚也很令人钦佩。------,家庭里大家相处也很和睦和宁静,实在值得人赞美。从来听不到一切粗鲁无礼的话语。"蒙古民族不重男轻女,幼儿无论是男是女,都一样喜爱一样看待。
家庭财产,过去的贵族多半是长子继承,贫民通常是幼子继承得多。
古民族的婚礼欢乐而有趣,各地变化多姿,各呈异彩。古老传统的婚俗习惯也在逐渐改变着,那些名目繁多叩头跪拜,宗教色彩已渐消失,但是定亲、成亲以及一些欢乐有趣的婚礼仪式仍然保留着。
婚姻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因而不能不带有不同社会制度影响的痕迹。蒙古民族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杂婚过渡到个体婚制以后,经历了一系列婚制变化。但婚姻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因而不能不带有不同社会制度影响的痕迹。
在历史上蒙古民族的婚姻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抢婚(掠夺婚)
蒙古民族自七世纪到十二世纪期间,聘婚非常盛行。《蒙古秘史》中关于聘婚、许婚有许多记载。元代前后,聘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实行的婚姻制度。但是,直到十三世纪,掠夺婚并不少见。《蒙古秘史》中也速该巴特(成吉思汗之父)和诃额伦夫人的结合,就是正在打猎的也速该遇见另一部落娶女归来,见其颜容无比,便抢来为妻。在战争中掠夺婚则更不胜数。1202年击灭塔塔儿后,成吉思汗下令:"为父祖报其仇,雪其恨,比辖而屠之,杀之,屠而绝尽之,奴气所余者。"塔塔儿的成年女子多被掠来成婚。
随着历史的发展,掠夺婚逐渐减少了,消失了,为聘婚所代替。但人们仍不忘其旧,把象征性的抢婚形式,作为一种结婚习俗接收过来。男女双方同意,并交换过聘礼以后,新郎在亲属及年轻朋友的陪同下,骑马来到新娘的毡包,这时新娘被她的女友们团团围着。照例新娘不是被领走,而是从她的女友手中被抢走,她喊着、挣扎着;那些强壮的小伙子们却灵巧地把他驾走,驰向新郎的毡包。这些实质已不是抢婚,只是一种婚俗形式。
表亲婚
蒙古民族实行族外婚制,禁止血亲结婚,但不限制姻亲结婚。因而常常到舅族求婚。铁木真九岁时,也速该巴特就打算从铁木真舅族诃额仑母家,斡勒忽讷兀惕百姓处聘女,但途中遇到德薛禅,聘了其女布儿帖才没有去成。到了现在这种表亲婚已被禁止。
妻方居住婚
"妻方居住婚"有的是"入赘婚",有的是"服役婚"。《旧唐书 室韦传》载:"婚姻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妇,役日已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不过,正如《蒙古秘史》所载:"女子之命不可老于生身之门。"可见人们当时并不十分赞同。
转房婚
加宾尼的《蒙古史》和《三国志东夷传》都有记载。这种"妻姐妹婚"和"夫兄弟婚",正是母权制氏族社会族外群婚制的遗俗。夫兄弟婚,它多因家境不大富裕弟嫂结合(民间称为"小叔子和嫂子就合 "),可免花很多钱另娶;另也因嫂子的品德好,为全家所赞佩,不忍相离。妻姐妹婚,多因姐故,又怕姐姐的遗子受继母气,而姐夫与小姨结合成妻姐妹婚。
买卖婚
元明清,随着封建制的发展,聘婚制也就成了买卖婚。通常只有男家送彩礼给女家,女家无任何礼品答谢。对彩礼多少,女方总是讨价还价,争来争去,其婚约应说是买卖式的。这种婚姻是以男方相当数量的财物为代价取妻成亲的。这种财物实际是卖女的代金。蒙古民族大多数都是用牛、马、羊为聘礼的,也有的用金银首饰、衣物、土地的。有的蒙古民族家庭非常讲究陪送嫁妆。有的要陪送一架新的蒙古包,人们专门查数,看娘家陪送多少嫁妆。
抱斧婚
这是奴隶制社会遗留下的一种婚制。它始于何时不详,没有文献记载,但直到清末还存在这种婚姻。它规定,府内女奴如违犯府规,就强行叫她抱斧成亲。成婚仪式是,她怀抱斧子(代表她的丈夫),她面前放着猪槽子、塔头墩子,意为愿她终身成为王宫的奴隶。实际上,这是封建王公对女奴的一种示威性惩处。据说哲里姆一带也有与碾子成亲、抱鸡成亲的,形式虽异,实质相同。
除上述诸种婚制外,也存在与汉族及其他北方民族大体相同的婚制(如童养婚、指腹婚----),不一一赘述。
蒙古族 婚俗 Top of Page 参考:ebaomonthly/window/travel/chnat/pix/nat3_103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 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 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 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一一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 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希帮到你啦 参考:yimg/i/icon/16/1
参考: ebaomonthly/window/travel/chnat/nat3_01#%BCy%B8%60
[编辑] 世界范围内的蒙古族 [编辑] 语言 蒙古族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 [编辑] 历史 汉朝时期,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时期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 《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在蒙古语中意为「永恒的火焰」。 蒙古诸部中,东蒙古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宋朝时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东边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的。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西部蒙古诸部则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 明朝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 [编辑] 人口及分布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国的蒙古人大约有280万人(2006年7月统计265万人,估计实际上有283万人)。主要是喀尔喀蒙古人。 俄罗斯有大约100万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50万人)、鄂温克族(在俄国被认为是蒙古人的一支)(约3万多人在俄国)、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17万多和多尔贝德人(Dörbed))。 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九百万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混血后代。 [编辑] 蒙古包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 参见蒙古包。 [编辑] 蒙古民族的服饰 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编辑] 蒙古族的饮食 有粮食、奶食、肉食 [编辑] 宗教与信仰 宗教与信仰: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诵经便成为敖包祭祀活动中的主角和重要内容。此外,藏传佛教法事活动还遍及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伊金霍洛(伊金霍洛,蒙古语意为「君主的圣地」,位于中国内蒙古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全称为伊金霍洛草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安葬在那里,因此成为蒙古人心中的圣地。) [编辑] 其它有关蒙古民族的知识 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那达慕与男儿三艺,「那达慕」,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节日性群众 ,起源于十三世纪初。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安代、盅碗与筷子舞。 蒙古族三大历史巨著:13世纪初,蒙古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一统东亚大陆第一皇忽必烈为中国与世界历史上叱吒风云的人物,蒙古人至今引以为傲。2006年在蒙古举行了持续一整年的庆祝成吉思汗建立政权800年的纪念活动。 另外,蒙医蒙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医学理论方面,在原有古代蒙医初步医疗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整理提高,形成了阴阳学说、五大元素学说、寒热对立统一学说、七元三秽学说、六因辩证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体系。涌现出了淖尔吉·墨尔根、占布拉、伊希巴拉珠尔、占布拉道尔吉、尤日格丹达尔等许多著名的蒙医学家。编撰出了《方海》、《四部甘露》、《蒙药正典》、《甘露之泉》、《脉诊概要》、《白露医法从新》、《蒙医蒙药选粹》等数十部医学巨著。 [编辑] 中国的蒙古族 蒙古族传统服装中国的一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编辑] 语言 中国蒙古语有3个方言,即内蒙古方言、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卫拉特方言。 使用蒙古文。13世纪初由回鹘字母创制了蒙古文字,经多次改革,成为今天中国境内的规范的蒙古文。
参考: zh /
有人发布了一段非常惊艳的视频,就是徐州的一名女孩马上要结婚了,她是从江苏徐州嫁到内蒙古,这也算是一种远嫁。他们已经办了一场西式的婚礼,想要再办一场蒙古婚礼。而蒙古族是有自己的婚礼制服的,而且还有自己的一套流程,既然她要嫁到内蒙古,那么就要入乡随俗。所以这名女孩就拍了一段自己从日常的穿着,变成蒙古族婚礼礼服的穿着。
而她当时也是和自己的好朋友,也就是几名伴娘一起拍了一个变装视频。当时她走出来的时候穿着是一个白色的背心,然后穿了一条比较宽松的哈伦裤。头上还戴了一顶渔夫帽,这让她看起来非常的休闲,也很随意和舒服。接着她的几名朋友就蹲在地上,拉着她的手,几名好朋友也都是穿着比较休闲舒适的,没有刻意打扮。
镜头一转,她们站起来之后,就让人感觉非常的惊艳。因为镜头转过来之后,她穿着蒙古族专属的民族礼服,而且也带着皇冠,让她整个人看起来都非常的高贵也很典雅。虽然没有西式婚纱看着那么浪漫,但是却感觉非常的庄重,也很神圣,并且气场也是非常的高大。这名女子穿上蒙古族的婚礼礼服后,就让人觉得像是女王一样。
她的几名朋友也都穿上了蒙古族的专属服饰,看着也是非常的漂亮。小编看到这里感觉非常的惊喜,因为在以前觉得西式的婚纱非常好看,但是后来慢慢觉得汉族的汉服嫁衣也很好看。但是在看到这名女子拍的视频之后,就觉得蒙古族结婚的婚礼礼服是真的别具一格,更加的好看。这也说明我们的国家每个民族的风俗和习惯都不一样,而且在结婚的时候礼服也是有各自民族的特色的。
在每个地区,结婚都会很隆重,因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每个地区都会根据当地的特点有一些不同的婚礼习俗。所以让现在我们和边肖一起去看看,蒙古人有什么样的婚礼习俗?
蒙古婚姻制度
蒙古族有两种婚姻制度:抢婚和订婚。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社会多采用抢婚制。例如,成吉思汗s的父亲应尽快娶阿图和诃额仑夫人,这是一种抢婚形式。订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订婚婚姻制度。然而,抢婚制度仍有残余。在部落之间的战争中,抢劫或抢婚的现象仍然很普遍。
婚姻习俗
蒙古人一般在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年轻人s的父母出于信任委托亲戚,挑个好日子带儿子去见婚中的姑娘。如果女孩和她的父母看上了这个年轻人,他们会接受提供的哈达和一盘蛋糕,这就这么定了。冬天是举行婚礼的好日子。双方选定日期后,新郎s家归姑娘晚上回家见亲戚。到目前为止,婚礼已经开始,各种民族风格浓郁、充满乐趣的婚礼节目不断上演,直到东方变白。只有在收到新的团队,他们才能骑上马,去新郎和送别队一起在我们的房子里。当离新郎不远的时候到了s家,送别队伍停下来,当迎亲队伍到家时,他们带着新郎回来了的父母和亲戚第二次见到他们。婆婆为儿媳掀开盖头后,新娘和新郎要向父母、主宾和亲戚磕头敬酒。大家也会兴奋地唱着祝酒词,跳着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求婚。的儿子或女儿)
青年男女订婚前,男方要向女方求婚。在中国成立之前,通常是男方父母或者媒人委托他去找女方s屋求婚。如果女方同意,她可以订婚。按照蒙古族传统的婚俗,男方要向新娘求婚他多次向s家索要才得到新娘的承诺的家庭。卷055-79000有记载:也是时候带着阿图尔,带着他的儿子铁木真去德雪禅回家问亲戚。德学禅说,多要几次才给,才会被尊重;问它几次,你我会给你,而你会被人看不起的。后来,一个蒙古谚语形成了:要求多的贵,要求少的便宜。与亲戚达成协议后,男方会带着哈达、奶酒和五叉羊或全羊给女方shouseto下定决心。女人邀请亲戚朋友陪客人喝酒,表示正式订婚。新娘礼物:男方送的礼物家庭对女人s家庭的青年男女订婚后,也称为彩礼。嫁妆的多少取决于男方的经济状况的家庭。在农村,金银首饰、柜子、衣服就是嫁妆;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作为嫁妆。牧民s九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彩礼从九,最大数量来自九十到九十九不应超过81,并且九十九意味着长寿。如果贫困牧民没有九头牲畜的聘礼,也可以选择不足九头的奇数,取三头、五头或七头牲畜作为聘礼,但绝对不能选择配偶的数量。
嫁妆
一个女人这是给她女儿的结婚礼物。蒙古人非常注重嫁妆。男方给多少嫁妆,女方就陪多少嫁妆。通常,它女人娶的是什么,而不是男人给女人的的家庭。因此,有一个蒙古谚语:如果你买得起老婆,你可以Idon’我负担不起
蒙古族婚姻的程序之一。询问新娘的名字也叫求印。它这是一出有趣的戏。新娘之夜留下来,新娘的闺房会用羊叉或全羊宴来装饰,也叫寻名宴。和新娘,她的兄弟,姐妹和姐妹,他们都是同龄人,参加了宴会。酒席上,大家戏弄新郎,逼他跪或半跪,要求新娘的婴儿名或婴儿名。新娘害羞,没有t说话,或者故意不t回答。新娘倒是嫂子和姐妹们没也不回答,故意拖延时间。这时,那个人美国的歌颂者和女人s妯娌互相回复,合唱一曲,直到女方说出真实的本名,寻名宴才告一段落。求名求名,其实是一场表现蒙古族青年男女智慧的智力竞赛。
娶妻
过去,蒙古人中国人的婚礼非常隆重,传统的婚礼习俗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房子被保留。结婚通常是在婚礼的前一天。在欢乐的气氛中,新郎穿着华丽的蒙古袍,腰间系着丝带,头戴圆顶红色流苏帽,脚穿高筒靴,手持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服装。一起骑马,带着花车和礼物,去找女儿结婚的房子。当你结婚的时候,你会围着蒙古包转一周,然后拿出一个摸羊和其他礼物给你的妻子这是我们的家。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和美酒,向新娘敬酒夏侯_的父母和龙的亲戚一个一个地跪拜。仪式结束后,参加婚礼的客人将共进晚餐。晚上举行羊五叉宴。并举行传统的求功名仪式。第二天早上,当新娘离开时,她的叔叔或舅舅把她抬上花车。新郎将骑在新娘身上s浮动三次。然后,新娘和新郎一起离开。
刁帽子
也叫抢帽。过去,蒙古人在结婚的路上,有一匹飞奔的马和一个送亲的,互相追逐,想最先到家,成为胜利者。所以双方会在途中进行帽子大赛。通常是新郎使出浑身解数去抢新娘的帽子,挑在鞭子上,或者扔在地上,逼着新郎下马去捡,以此来影响他的行走速度。婚礼互相掩护,而不是让新郎拿帽子。一路上,你们互相追逐,互相嬉戏,带着浓浓的草原生活气息。
婚礼
蒙古人非常重视婚礼仪式,婚礼非常隆重热闹,虽然不同地区和形式不同。一般牧区的婚俗是:新郎新娘结婚回到丈夫身边家,他们会绕蒙古包三圈而不下车车马。然后,新娘和新郎双双穿过两堆旺火,受到瓦肯人的欢迎。它意味着爱情的纯洁和新生命的繁荣。新娘进入蒙古包后,先拜佛拜灶,然后拜访父母、亲友。仪式结束后,梳理新娘通过梳理她的头发。穿好衣服换好衣服,等婚宴开始。通常婚宴上布置羊背或全羊席,各种奶食、糖果一应俱全。在婚宴上,新郎端着一个银锅,新娘端着一个银碗,向长辈、亲戚、朋友敬酒、献哈达。男孩们高高举起银杯,开怀畅饮;女孩们为马头琴伴奏,大声唱歌。婚宴往往持续两三天,亲朋好友才陆续离开。而新娘新郎要和新娘在一起一至三天。有时候,新娘s的母亲将为她送行,并停留十多天。分别时,母女相拥痛哭,表示不舍。
崇拜火
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蒙古族以不同的形式崇拜火。但都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新娘嫁给新郎后在美国的家中,新娘和新郎会先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都要经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的洗礼,让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忠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很独特。当bri
《乌拉特婚礼》
乌拉特婚礼乌拉特婚礼大致分五个程序:
第一个程序:求婚
乌拉特部落的求婚一般是由父母包办。等儿女长大后,有儿的人家父母看中谁家姑娘,并了解其父母也有此意时,就找一个热心肠的人作“昭齐”(即媒人),尔后由“昭齐”再找1—3人,携带4个圆饼、白酒、哈达等礼品到女方家。到女方家后先将圆饼入盘摆在桌子上,接着给老人敬酒、献哈达,同时提出此行是为××家的孩子求婚的。如果女方家的人很愉快地接了哈达,就意味着同意了这门婚事。求婚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初步商定好订亲的日子。过去乌拉特部落台吉出身的男子是不娶台吉出身的姑娘的。
第二个程序:订亲
乌拉特部落的订亲仪式要比求婚复杂的多。订亲时,男方家要携带整羊一只,白酒若干及圆饼、哈达等礼物。这一天,昭齐领着男方家的长辈、女婿以及亲戚若干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商谈订亲的有关事宜。此行有二层内容:一是商谈彩礼,二是商定娶亲的日期。订亲时带的礼物,根据需要和贫富而定。富者可带全羊、哈达、白酒等。多数人带一套茶礼,即哈达、4块圆饼、2块砖茶、若干瓶白酒。茶礼是代表“全羊”的,属于重礼。砖茶代表羊背子。献礼时,圆油饼在下,砖茶在上,哈达横搭上面。还以冰糖、红枣作为辍物置于其上。
男方将礼品摆在桌子上说明来意后,向女方父母敬献衣袍料子、绸缎和金钱,以酬养育之恩。接着,启开带来的酒瓶,向女方家父母的亲朋敬三杯。待一切见面礼节行完后,女方家便请亲朋贵客入席。彩礼的商谈是在宴席中慢慢进行的,蒙古族把这种宴席叫作“乃日”,意思是联谊。等亲朋贵客入席后,放“乌查”并诵祝颂词。词的大意是:
吉祥如意!吉祥如意!
向各位欢聚的贵客们,献上这神圣上等的美味佳肴。
这是用四岁绵羊精心调制的食品,为各路贵宾摆好的厚礼!
这是用两岁羔羊精心调制的食品,为八方宾客敬献的重礼!
弯曲的羊角、肥大的羊尾、骠悍的个体,
宽圆的尾巴、健壮的四肢、六节短粗的颈骨。
十二节粗壮的胸椎,二十四节粗长的脊梁,四条膘肥的肋支。
我们将雪白的肥羊煮熟调制好,向八方来的尊贵宾客,
向尊敬的兄弟朋友们,敬献这上等的美味佳肴。
这时女方家要敬酒,并且还要女方家请来的两名歌手站立在蒙古包的东南角唱歌,唱三支歌,大家喝三次酒。然后席间宾朋回敬一支歌,敬歌手一杯酒,接下来就是大家欢聚一堂,共祝皆大欢喜,彩礼就在此过程中商定。
第三个程序:娶亲
娶亲是乌拉特婚礼的高潮,蒙古民族早在八个世纪前,就习惯成亲时从远方聘娶,绝不允许近亲成亲,也不允许一个家族的人从同一个部落娶亲。但这个习惯因种种客观因素慢慢演变成现代蒙古民族成亲奔远方,娶亲在天亮的传统习惯。
乌拉特部落婚礼,娶亲的日期在订亲时已经选定,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差错,在娶亲前,还要互相通报情况,确定娶亲、送亲的人数和来去的具体时间,有时提前送彩礼。
1、女方婚宴(聘姑娘):乌拉特部落婚礼的顺序是先聘后娶。因此娶亲的人们必须在商定的日子去女方家。娶亲人数必须是单数。娶亲的人,尤其是新郎要骑好马,连人带马打扮好,到达女方门口时,女方早已在门外铺一块毡子,摆一方桌,上置奶食、烙饼和白酒,由一名祝颂的人带领几名敬酒人,欢迎娶亲队伍。娶亲队伍到来后,双方问好请安,并为每一位迎亲人敬三杯拦门酒。在拦门时,双方祝颂人要展开一场舌战。女方人提问,男方人回答,形成一问一答,大意是:“祖籍为何地,何许人士,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成群结队,神采奕奕,什么缘故,前来此地……”回答说:“祖籍为美丽的呼伦贝尔图奈曼查干、图门乌力吉,祖先为布尔海诺颜,为了美好的姻缘到此前来娶亲……”女方又提问:“既然如此,带来了什么样的礼物?”男方回答:“带来了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牛马驼羊。”就这样一问一答,一直说出九九八十一种礼品,方可进屋,否则就要被戏耍。进入蒙古包后,要向女方家长辈以及亲朋好友一一请安问好,礼毕入座。女方递烟、献茶,尔后敬酒,接着男方将带来的“乌查”和一套茶礼并排摆到桌上说:“亲家、亲家母、众亲戚请受礼。”男方斟酒人打开自己带来的酒向女方长辈、亲戚朋友及其每个人敬献三杯酒。男方敬完酒,女方出来一人将礼物微微挪向取亲一方,给男方每人敬一杯酒,歌手引吭高歌三首歌。主要唱的三首传统歌是:《永远之福》、《缔造之福》、《先辈之祝福》,通称“三福”。歌罢,稍事休息,重整盘碗,举行盛宴。
盛宴一开始,坐首席的长者引吭唱歌后,歌手们接连唱三首祝颂歌。其后,由首席的长者念着诵着颂词奖赏歌手。接着,上“乌查”热情款待。席间,女方的年轻姑娘、媳妇、小伙子频频敬酒,场面非常祥和热闹。尔后,伴娘把新娘领到宴席厅,男方祝颂人向女方一嫂子求问新娘姓名与属相,两人一问一答,巧与周旋,也很热闹。这席间,女方家姑娘,小伙子们为了考验新郎的智慧和力量,端来一个羊脖子,让新郎从中间掰卸开,因为有时在羊脖子中心故意插进一根红柳枝,而新郎感到非常紧张吃劲儿。趁这时,屋外亦有人将新郎的坐骑藏匿起来,使其难以成行。盛宴一直延续到第二天姑娘出嫁时的吉日良辰。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新娘便在众姑娘的簇拥和帮助下,穿上鲜艳的服装,在送亲歌声中与家人依依惜别,出门上马。送亲歌的大意是:
你像清泉那样流淌,
你像春柳那样飘荡;
姑娘出嫁远离家乡,
送别时为你放声歌唱。
你像金盅里的酒那样清澈。
你像修剪过的树木那样修长;
姑娘出嫁远离家乡,
送别时为你放声唱。
……
娶亲的人出门上马,女婿找不到坐骑,又要向女方家人求情说好话,献哈达方可找回坐骑。众人在马背上接受三次敬酒,便告辞起程。
从女方家到男方家的途中,娶、送双方并不是只顾赶路,还有热闹的追逐戏逗场面。距男方家约5—6公里时,新郎跃马扬鞭,赶上走在前面的新娘,以镫击响新娘坐骑的镫梁,策马向前飞驰而去,娶亲的其他人则竭尽全力,保护新郎,不让送亲的靠近。送亲的亦策马扬鞭,设法追上新郎夺其帽子。这也是对新郎坐骑和新郎骑术的一次考验。你追我赶,你争我夺,气氛亲切而热烈,非常有趣。如果男方保护不力或因新郎坐骑不快而被抢走帽子时,大家笑他无能,说他坐骑是老牛,显得很不体面。而后新郎要手捧哈达献给抢帽子的人,说好话索回帽子。击镫、抢帽子是娶亲路上的一场极为热闹的场面。乌拉特部落人在喜庆宴上如果不戴帽子,被视为没有礼貌。
2、男方婚宴(娶媳妇):当娶亲的队伍即将回来时,男方门外铺一块大白毡或地毯,同辈人出门迎接,长辈的在家依次入左侧坐定,饮酒取乐,等候娶亲的到来。新娘到达门前,未下鞍就要品尝盛在银碗内的鲜奶,随后在别人的搀扶下,同马鞍一起滑落在白毡或地毯上,因为新娘的脚是不能着土的。由伴娘或嫂子们簇拥着,脚踏白毡步入蒙古包。送亲的必须在迎亲桌前接三杯酒后,方可进屋。届时,男方歌手正在屋里引吭高歌,以示热烈欢迎。
新娘进入蒙古包后,蒙着面纱,在蒙古包的东南角炉灶前磕头,而且这磕头也不是爬地磕头,只是新娘自己由伴娘或嫂子陪伴下被按着头表示磕头,新娘完礼后,在伴娘或嫂子的陪同下来到宴席厅,以辈数和年龄为序,逐个向长辈和众亲戚磕头,受礼者都赠送礼物,大至牛马驼羊,小至衣料银元,赠送牲畜时,必须赠送生产母畜,这是一种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
新娘磕完头就要退出(倒退出去)时,青年人们从外面将门堵住,不让新娘出门。新娘只好把平时绣好的手帕、烟荷包等送给他们才让出去。蒙古民族的习俗中耍笑新娘也只在这个时候耍笑,别的时候是不允许的。特别不允许闹洞房,不允许娶新耍旧,耍笑老人。
新娘磕完头,进入洞房,傧嫂为新娘取掉蒙面红纱,开始举行分发仪式。先由婆婆用筷子去分,接着傧嫂们给新娘缠发鬓。尔后,在新娘头上套一下用绸袋装着的笼头,以示驯服新娘。接着穿上敖晶海和4个开叉的长坎肩,佩带上全套头饰。再交回到宴席厅,婚礼宴也开始了。
盛宴(酒宴)开始时,必须先上茶,而后敬酒,跟着放“乌查”。敬酒时必须念祝酒词,放乌查时必须唱放乌查颂词,之后唱婚礼歌,即三福歌。在这期间,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或嫂子的陪同下,给来宾一一敬酒。主婚人和一些长辈每接一杯酒,还要祝颂一番。所有人的在几名特邀歌手的带领下,唱正统的歌,古老悠扬的乌拉特民歌此起彼伏,歌声、欢笑声伴着美酒佳肴使婚礼达到高潮。按习惯欢乐要持续到第二天,富贵人家的婚礼甚至更长一些。
送亲人提出起行时,男方要向每个送亲的致以薄酬,并在门外较远处铺上毡,摆上方桌,搁两块圆饼和一只羊头,这时屋里唱起一首辞行歌——阿拉泰杭盖,由双方主婚人(亲家正代表)手捧银碗,敬上马三杯酒后告别。女方主婚人上马后,接住男方递来的羊头边扔向外手(右手),边飞驰而去。
第四个程序:探望闺女
是送亲的人到新房探望姑娘的一种仪式。有当时探望和几日后探望两种。探望姑娘程序非常简单,但也很重要。如果女方不探望姑娘,那么姑娘就不便回门了。
第五个程序:回门
乌拉特部落婚礼中回门仪式是由婆婆领着儿子、儿媳,带上乌查或一套茶礼,去儿媳父母家的一种礼仪。回门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是婚后的适当时候。回门虽不复杂,但也很重要,因为未回门,就意味着婚礼还未结束,两亲家也不便互相往来。回门时,女方家要设酒宴,款待亲家和女婿。
这样,一个完整的乌拉特婚礼程序便告结束。
可以吗?虽然不是很好,但望采纳。。
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蒙古族,大家都比较疑惑如果蒙古族和汉族结婚的话,需要什么要求呢?一起来看看蒙古族和汉族结婚条件?
蒙古族和汉族结婚条件
1、关于蒙古族和汉族结婚的条件是不限制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恋爱和结婚自由,所以这两个民族是可以结婚的,只要满足结婚年龄的要求,两个人直接到民政局登记结婚就可以了。
2、少数民族跟汉族结婚,可以融合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所以国家是不限制的,反而会让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更加紧密,关系更加和谐。
现代蒙古族结婚要求
1、婚制
关于蒙古族结婚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制度,抢婚是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园十三世纪之后,蒙古族进入了封建社会,实行了聘婚制。
2、求亲
在定亲事前,男方需要给女方求亲,一般需要多次求亲,女方才会答应男方的请求。在求亲成功之后,男方会戴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到女方家里下定,女方家人请亲友们一起来饮酒,表示双方正式定亲了。
3、聘礼
在男女双方定亲之后,男方需要给女方送上礼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彩礼。聘礼多少根据男方的经济情况来决定,一般是金银首饰、衣物和家具为主。在牧区的话,一般是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一般牲畜是以九为起点,不超过八十一头,九九有长寿之意。
4、嫁妆
男方送了彩礼,那么女方也应该回嫁妆。一般男方送多少聘礼,那么女方也送多少嫁妆,所以总量上来说,女方送的东西会更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