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多大了

张竹多大了,第1张

张竹

张竹:O型血,狮子座,属龙。居士,法号“圣悟”,真慧影业创始人,中国知名影视制作人。

中文名:张竹

别名:竹卿(笔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乌鲁木齐

职业:导演、编剧

毕业院校:新疆大学

代表作品:《雪白血红》《魂断楼兰》《当婚姻走到尽头》《暗战风云》

职务:制片人

真慧影业创始人

个人履历

1983年9月—1987年7月新疆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大学期间任《新疆日报》《乌鲁木齐晚报》《西部开发报》《经济日报》等报特约记者。

1987年8月—1988年5月毕业后任《新疆新生报》记者,著《监狱笔记》。

1988年9月正式辞去公职下海。

1988年5月—1988年10月《海南开发报》记者,华海影视公司制片。

《海南走向世界》30集大型专题片总撰稿,制片人。

《没有时间失败的一代》10集艺术片总撰稿,制片人。

1988年10月—1990年6月任中外企业家海南联谊会副秘书长。

1990年7月在九华山的通慧禅林,遇见禅宗大师仁义师太,皈依三宝,成为居士,仁义师太为其取法号“圣悟”。

1990年7月—1997年5月任海南蓝天集团董事,副董事长,兼任集团所属私立大学—海南碧海高等旅游学院董事。

1997年6月—2012年2月创办江苏真慧影业公司,任董事长,为世界邮联大会制作6集艺术片《世纪邮品话江苏》,制片人,撰稿人。

1999年9月—2001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就读MBA。

2005年6月创立北京真善美慧演艺经纪公司。

2008年1月—2010年1月纽约**学院进修导演艺术课程。

2010年10月—2012年6月北京大学汇丰学院进修PE课程。

教育经历

新疆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本科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纽约**学院导演艺术硕士课程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PE课程

成长经历

张竹父母是江苏知青,1959年支援新疆来到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是张竹的出生地,浓郁的新疆地域文化,养成她的自幼喜爱舞蹈的偏好,直到工作后在全新疆司法系统的几千人汇演中,张竹的独舞还获得了表演奖。

爷爷和父亲一手好书法也深深影响了她,她是开始学写字就用的是毛笔。除了芭蕾、体操和书法算是她的幼功外,在上小学前,最酷爱的还是**。

那时,张竹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自制“幻灯片”,那是把四处捡来的破损的玻璃,请父亲帮忙用玻璃刀裁成一块块标准的玻璃,再蒙在小人书上,非常细致的描摹出整本的《小兵张嘎》、《鸡毛信》等等故事,(就像现在**导演做的故事版),父亲在自家的院墙上钉上一张白床单做银幕,然后用手电筒把图案投射其上,请邻居的小朋友来看**,自己再用“画外音”绘声绘色地讲述剧情。

这段童年片段印证她爷爷说的话:孩子是7岁看老的。就是说,从6、7岁孩子的偏好,可以看出孩子长大后所从事的职业。大张竹3岁半的姐姐爱玩的游戏是弄块小黑板给小孩子上课,果然姐姐长大成了大学老师,喜欢做幻灯、放**的张竹,果然成为了影视人。

小学时,张竹和姐姐两个人总是躲在被子里偷看《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牛虻》、《铁流》、《我的大学》、《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小二黑结婚》等等名著,还把父亲藏起来不让女孩看的《红楼梦》偷出来看。

中学时期,张竹的作文多次获奖。高一时,以一篇《说勤》获得全国作文大赛(现场写作)一等奖,在全国性的期刊《作文》上发表。

1983年考入新疆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生期间担任《新疆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报社特约记者,发表多篇新闻稿件。毕业后分配在《新疆司法报》,热爱影视文学的她,后主动要求调动到《新疆新生报》工作,在监狱蹲点采访8个月,写下了10万字的《监狱笔记》。

1988年4月,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十万人才下海南,张竹辞去公职,脱下公安警装,奔向那个蓝色的自由海岛。

这一去,就是十年,如史玉柱、冯仑一样,经历了海南从建省到大开发的几次高潮与低谷,同样,为海南的开发建设也奉献了青春汗水和泪水。

1996年,海南热再次陷入低谷后,张竹带着两岁的儿子回到家乡南京,创办了江苏真慧影业,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受两位大学恩师任一农(原国务院新闻办外宣局副司长),鄢光让(原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支持和儿时梦想的感召,张竹创办了自己的影业公司,开始了梦的起飞。

影视作品

24集电视剧《雪白血红》任制片人

根据沙柳小说《丁小丽》改编

主演:唐国强谢兰陶泽如陈谨

上海**集团加盟投资

获2003年中国电视剧金鹰奖4项提名奖

男主角唐国强获观众最喜爱的男演员奖

女主角谢兰获观众最喜爱的女演员奖

2003年江西卫视全年播放收视率第一名

23集电视剧《魂断楼兰》担任制片人/执行导演

根据蔡骏小说《诅咒》改编

主演:宁静姚鲁孙大川

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叶锦添担当楼兰圣女造型设计

南京**制片厂、中国文采声像出版总公司加盟投资

首播:广西卫视,2005年全年收视第一,15个省市台收视排名进入前三

21集电视剧《当婚姻走到尽头》担任制片人/执行导演

主演:刘佩琦咏梅赵亮施大生

获金凤凰长篇电视剧奖第二名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部加盟投资

首播:四川台新闻一套,2006年当月收视第一

30集电视剧《暗战风云》(原名《双凤楼》)担任联合导演/制片人

根据著名作家鲁彦周长篇小说《双凤楼》改编

主演:丁海峰何琳王茜华程前孙逊

获金凤凰长篇电视剧奖第一名

南京电视台联合投资

首播:南京台,创12点收视率,获当月电视剧排名第一

**《杀戒》

2009年---2012年筹备,2012年4月开机

根据俞胜利获奖小说《亮眼》、《老六》改编

由著名剧作家刘恒担当编剧

导演:张竹

**《长安乱》(又名《喜乐长安》)

2009年---2012年8月筹备,2012年9月开机

根据韩寒小说《长安乱》改编

编剧/导演:张竹

最新动态

**《杀戒》开机发布会,正式亮相

2012年4月25日15:00,由竹卿担任导演的**《杀戒》正式亮相第二届北京国际**节,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办了开机发布会。导演竹卿、主演刘烨、倪妮以及原著作者俞胜利出席了开机仪式。来自60多家媒体的记者参加并报道了此次发布会。

新晋谋女郎倪妮在众多选择中最终决定出演《杀戒》,自言是受到刘恒剧本的吸引,而且张艺谋也看了剧本,觉得很不错,鼓励她接演。倪妮觉得《杀戒》中自己的角色很有张力,编剧刘恒给了这一个角色很大的发挥空间,而且戏路与《金陵十三钗》比,反差很大,是她渴望突破与挑战的角色。

金马影帝刘烨也说自己一早就看好这个剧本,决定参演,而且在《杀戒》中自己终于变身白马王子,非常开心。刘烨和倪妮在这部**里,既是恋人、爱人,又是仇人、敌人,感情戏丰富,又有现实意义。刘烨很期待和倪妮的首次合作,并说《金陵十三钗》中倪妮与贝尔的对手戏那么精彩,在《杀戒》中,我们的对手戏也不能输掉,保证精彩!

导演竹卿讲述**《杀戒》的诞生

那是2009年8月我去美国的飞机上,包里装着俞胜利老师前一天送我的他的小说集,东航的飞机上没有闭路电视,我就看这本小说,15个小时的飞行,我看完了全部,他的小说很好看,故事、人物、语言都很吸引我。其中一部中篇和一部短篇在我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故事,回国半个多月,仍挥之不去,并且像**画面一样,越来越清晰。后来我买下了**故事的改编权,把想法写了一封长信,连同原小说一并寄给了刘恒老师。一个半月后约了刘恒老师、俞胜利老师商谈改编。2009年12月30日与刘恒签约。

**海报发布会

2013年2月26日,演员刘烨出现在**《杀戒》的发布会上,与倪妮、王迅等人一起为**海报揭幕。一部戏合作下来,刘烨倪妮相处的十分融洽,现场两人时不时互相打趣。在揭开藏有影片箴言的剧照环节,刘烨笑称,不翻倪妮的“牌子”,都觉得对不住她,顿时笑翻全场。

发布会中,在舞台上呈现有十二张剧情照片,每张照片的背后都藏有代表影片主题的一字箴言。刘烨、倪妮等主创分别揭开这些剧照,并向大家解释每个字所蕴含的意义。刘烨戏称,倪妮的剧照是倪妮的牌子,身为剧中的搭档,不翻倪妮的“牌子”,都觉得对不住她。对于,刘烨的调侃,倪妮也不甘示弱,一一翻过盖有刘烨剧照的箴言,笑言这是互翻“牌子”。两人的互相打趣,顿时让现场气氛变得很轻松。

**《杀戒》讲述了刘烨扮演的肖立昆与妻子江月娥之间的情感角力,他们试探、怀疑、跟踪、争吵,甚至上法庭,大打出手。在**的镜头语言下,夫妻二人似乎已经走到了情感破裂的边缘,矛盾冲突重重,略显残酷。但刘烨却表示,**特别真实,讲述的都是当代人身边发生的故事。

刘烨倪妮《杀戒》虐恋情深

2013年2月26日,情爱**大片《杀戒》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导演竹卿、小说原作者、制片人俞胜利以及主演刘烨、倪妮、王讯等主创悉数到场。在活动现场,片方公布了《杀戒》先导概念海报及预告片。同时为契合**《杀戒》的爱情、悬疑元素,影片主创在现场上演了一场十二“箴言”解密游戏,将发布会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杀戒》由此诞生

《杀戒》导演阐述——竹卿

这是一部关于男人和女人战争的片子。

故事围绕男女主人公争夺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展开。

他们试探、怀疑、跟踪、争吵,上法庭,大打出手,

无所不能用其极的斗智斗勇

他们是恋人,是夫妻,是仇人,是敌人

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惊心动魄、又很虐心的片子

这虐心,虐急了,到底杀还是不杀,谁杀了谁呢?

男人眼中的钢琴女神,女人眼中的白马王子,可是战争一旦爆发,可就变成了敌人,那就要置对方于死地。

出席长春**节

由竹卿担任导演的神秘新作《杀戒》,8月25日晚亮相长春**节闭幕红毯。影片导演竹卿、主演刘烨、倪妮集体登场。久未露面的倪妮以深蓝女神华服艳惊四座,刘烨则身着灰色西装护花。颁奖现场倪妮还与刘烨频频互动,“谋女郎”更大赞刘烨“勇猛”。据悉《杀戒》已完全杀青,是一部关于男人与女人的战争故事,一出虐心的爱情大戏,将于明年初与观众见面。

倪妮女神范儿性感Hold全场与刘烨互动默契十足

竹卿导演的最新作品《杀戒》,自开机伊始就保持神秘,直到前不久的媒体发布会上才正式宣布影片由刘烨、倪妮担纲主演,而**的主题与“以生止杀”有关。此次长春**节闭幕式红毯,《杀戒》剧组再度惊喜亮相——竹卿、刘烨、倪妮出场掀起红毯高潮。备受关注的《杀戒》女主角倪妮,一反之前出席活动的素雅淡妆,反而以长盘发、亮蓝色高开叉长裙登场,而裙装缀上满天星图案,气场十足——成为红毯上最性感亮眼的女星。刘烨则频频与影迷互动,当好护花使者并尽地主之谊。

而在颁奖礼现场,倪妮携手刘烨共同颁发最佳女配角奖,两人开奖前更是互动频繁,十分默契。刘烨卖关子问道:“倪妮你这次来长春是干啥?”倪妮不好意思回答:“是为我的**《杀戒》做宣传。”刘烨又引导:“《杀戒》肯定会有男主角嘛!这个老师是谁?”

倪妮则心领神会大赞:“跟我合作的这位老师,玉树临风。特别憨厚老实,而且幽默、淳朴、帅!”引得刘烨高喊:“就是我啦!”而倪妮则还未尽兴,继续夸奖:“这个人还很勇猛!”——一席话引得刘烨语无伦次不好意思。

打造虐心情爱好故事竹卿宣布《杀戒》完美杀青

《杀戒》踏上戛纳征程

**《杀戒》国际版海报

由刘恒编剧,竹卿导演,刘烨、倪妮主演的**《杀戒》早在开拍之初,便备受瞩目,如今刚一制作完成,便立即成为各大**节的宠儿。香港国际**节、北京国际**节、北京大学生**节]等各地域各具特色的重磅**节已纷纷向其抛出了橄榄枝。但《杀戒》对戛纳**节情有独钟,为参加戛纳,不得不婉拒了三大**节的大力邀约,包括香港国际**节的展映及走红毯、北京国际**节的竞赛环节以及大学生**节开幕影片的邀约(只参加闭幕影片,并与大学生互动)。

但《杀戒》出品方认为此举是非常值得的,众所周知,始于1946年9月的戛纳**节旨在建立一个充满艺术气氛不受政治左右的国际**节,并且倡导各国以无国界的**语言进行交流,其目标是鼓励各种形式**艺术的发展,创造并维持所有**出产国间的合作精神,这一宗旨与《杀戒》的国际视野、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非常契合。

目前,**《杀戒》已申报戛纳成功,只等启程,赴戛纳会四海宾朋,接受同行和专家们的检阅。

音乐剧作为一种发源于西方的演出类型,对中国观众而言仍然比较陌生,音乐剧在中国的普及度不高,演出场次较少。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消费需要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文化氛围较好的北京、上海、广东三个省(市),全国范围内的音乐剧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2011年,全国共演出音乐剧880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三个省(市)演出564场,占全国总演出场次的6409%。除北京、上海、广东以外,成都、杭州、武汉等城市是我国音乐剧市场发展的第二梯队城市。首先,成都演艺集团制作的大型驻场音乐剧演出《金沙》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成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2011年成都演出音乐剧125场,其中仅《金沙》就演出112场;另外,作为除北京、上海、广东以外,引进音乐剧巡演项目最多的省份,浙江、江苏、重庆、湖北、山东等地的音乐剧市场也逐渐起色,2011年演出场次均在20场以上。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的并不均衡,与一线城市相比,许多城市全年一场音乐剧演出也没有。2011年,全国上演的854场音乐剧演出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浙江、江苏、重庆、湖北和山东等9个省市以外地区上演的只有46场,仅占全国总演出场次的54%。歌剧《白毛女》创作演出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北后,它的诞生,是了中国歌剧的里程碑。1964年后,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观众。还有就是歌剧《原野》,这部作品甚至震撼了西方舞台,让世界知道歌剧不只属于西方。它是中国歌剧史上划时代的杰作。此外还有《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等,都是中国歌剧舞台上不朽的佳作。

中国音乐剧经历了近三十年的艰苦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了给音乐剧教学提供更多的曲目参考,解决音乐剧演员在训练中演唱中国作品的能力,填补中国音乐剧声乐教材的空白,我们收集、整理了20多年来近30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经典唱段,编辑了这部《中国音乐剧作品选集(套装上下册)》。《中国音乐剧作品选集(套装上下册)》按作品产生年代的顺序分为上、下两册,共选编了60个经典唱段。以这些唱段的曲谱部分为主,加入剧情简介、作品介绍、剧照、主创人员及主要演员等部分内容,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和处理作品,对整部音乐剧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音乐剧工作者来说,《中国音乐剧作品选集(套装上下册)》在回顾中国音乐剧历史的同时,也为未来中国音乐剧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参考,它将作为一本普及中国音乐剧的知识性读物,成为广大音乐剧爱好者们了解中国音乐剧的一个窗口。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和歌剧的分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佩斯(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分,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分更重要。

海涛娱乐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欢迎留言评论!

一、中国传统的八大剧种是: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昆曲和粤剧。

二、简介:

1、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称“京戏”、“国剧”、“皮黄”,为中国戏曲剧种之首。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

2、评剧

评剧是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曾经被称为第二大剧种,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 乎都有评剧院团(京津冀东三省河南广西新疆青海内蒙云南贵州重庆武汉江西山西山东陕西安徽等)。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平腔梆子,落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3、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有“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之称。

4、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又称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6、秦腔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7、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8、粤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1]。

  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韩少云《小女婿》剧照评剧来历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地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嘉庆(1796-1820)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

  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最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朝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

  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四、奉天落子阶段

  19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

  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

  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

  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第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著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西路评剧

  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顶锅》《三女除霸》, 长春评剧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并涌观出一批著名演员,如小白玉霜、新凤霞、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鲜灵霞、李亿兰、喜彩苓等。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著名演员有花月仙、赵丽蓉、马泰、张德福、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著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等,以及天津评剧院、河北省评剧团、唐山市评剧团、长春市评剧团、哈尔滨市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等。

问题一:哪些豫剧比较经典? 《朝阳沟》56/u95/v_NTc2MzAxNDA,

《卷席筒》(小苍娃的故事),

《七品芝麻官》

《花木兰》

《穆桂英挂帅》tudou/enhe=1

《打金枝》

问题二:河南豫剧都有哪些著名的剧目? 传统剧目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

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等。

豫剧传统剧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有《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后,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

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

移植演出的剧目有《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

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摄制成戏曲影片,对豫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问题三:豫剧有那些有名的曲目 豫剧皇后陈素真的 《春秋配》、《宇宙锋》、《三上轿》、《梵王宫》等。

豫剧大师常香玉的 《红娘》、《断桥》、《花木兰》、《大祭桩》等。

豫剧大师崔兰田的 《桃花庵》、《秦香莲》、《花枪缘》等。

豫剧大师马金凤的 《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等。豫剧大师阎立品的 《秦雪梅》、《蝴蝶杯》、《盘夫索夫》等。

豫剧大师桑振君的 《白莲花》、《桃花庵》、《投衙》等。

豫剧大师唐喜成的 《三哭殿》、《南阳关》、《血溅乌纱》等。

豫剧大师李斯忠的 《下陈州》、《包龙图坐监》、《司马茅告状》等。

豫剧大师牛得草的 《七品芝麻官》、《三愿意》、《拾女婿》等。

豫剧大师刘忠河的 《打金枝》、《十五贯》、《血溅乌纱》等。

其它豫剧艺术家的:《抬花轿》、《朝阳沟》、《包青天》、《刘公案》等。

问题四:河南豫剧哪些段子好听? 中国豫剧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宇宙锋》、《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春秋配》、《花木兰》、《朝阳沟》、《桃花庵》、《秦雪梅》、《对修鞋》、《红娘》、《南阳关》、《打金枝》、《七品芝麻官》、《三哭殿》、《白蛇传》、《对花枪》、《下陈州》、《包青天》、《花打朝》等。

问题五:河南豫剧选段有那些比较好听好唱的。 豫剧皇后陈素真的 《春秋配》、《宇宙锋》、《三上轿》、《梵王宫》等。

豫剧大师常香玉的 《红娘》、《断桥》、《花木兰》、《大祭桩》等。

豫剧大师崔兰田的 《桃花庵》、《秦香莲》、《花枪缘》等。

豫剧大师马金凤的 《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等。

豫剧大师阎立品的 《秦雪梅》、《蝴蝶杯》、《盘夫索夫》等。

豫剧大师桑振君的 《白莲花》、《桃花庵》、《投衙》等。

豫剧大师唐喜成的 《三哭殿》、《南阳关》、《血溅乌纱》等。

豫剧大师李斯忠的 《下陈州》、《包龙图坐监》、《司马茅告状》等。

豫剧大师牛得草的 《七品芝麻官》、《三愿意》、《拾女婿》等。

豫剧大师刘忠河的 《打金枝》、《十五贯》、《血溅乌纱》等。

其它豫剧艺术家的:《抬花轿》、《朝阳沟》、《包青天》、《刘公案》等。

问题六:河南豫剧名段有哪些 答:主要代表戏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杨金花》《拷红》《白蛇传》《秦雪梅》《秦香莲》《七品芝麻官》《南阳关》《朝阳沟》《大祭桩》《香囊记》

问题七:求一些经典的河南豫剧 10分 正在发送,请查收采纳。衷心祝愿听戏愉快,天天开心,事事如意!

直接将我115网盘戏曲60G资料的分享权发到你邮箱(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曲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庐剧、采茶戏、滑稽越剧、山东梆子、湖北大鼓、大鼓书、绍剧、淮剧、扬剧、越调、老调、沪剧、楚剧、锡剧、琴书、扬琴戏、柳琴戏、二人转、吕剧、花鼓戏、秦腔、88首适合老人听的歌曲等),你会收到名为115点的邮件,打开邮件,就可以接收我网盘上的戏曲

请大家不要通过加网盘好友的方式来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过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过上面的方法,照样可以让你接收我的戏曲资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网盘,才能接收,如果没有,上网搜索如何免费注册115网盘,一分钟搞定,这种事情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成功后,一分钟就能把我发给你的存到你的网盘上,永远成为你的东西了

邮箱附件戏曲和115网盘戏曲分享权已发到你邮箱。如果没有收到,请检查邮箱名是否错误,检查邮箱名后缀,检查邮箱垃圾箱,检查订阅邮箱。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问题八:经典豫剧选段 不知道你的年龄,只能随便写几个了:

《我爱我爹》中的:自从你两眼一闭任洪恩原唱

《南阳关》中的: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唐喜成原唱

《程英救孤》中的几段也可以,李树建原唱。

《大登殿》中的:我一见老母亲跪金殿也是李树建原唱

《七品芝麻官》里的几个段子也不错。牛得草和金不换师徒原唱

《清风亭》中的:奴才全将良心昧李树建原唱

先就这些吧,够你学几天了

我也是戏迷,有空多联系

问题九:豫剧都有哪些整场戏??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 常香玉《花木兰》剧照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花打朝》、《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几十部均摄制成影片。 进入21世纪,豫剧又涌现出了许多新作品,如《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新白蛇传》、《村官李天成》、《程缨救孤》、《清风厅上》、《香魂女》等,能否经得住历史的考验,需要主创人员深思。

问题十:河南豫剧经典唱段有哪些? 中国豫剧六大名旦: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

其它:唐玉成、唐喜成、李斯忠、牛得草、刘忠河、魏云等。

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陈素真演员)――豫剧《春秋配》选段

与君子在荒郊前来问话(陈素真演员)――豫剧《春秋配》选段

你问他因何事荒郊走马(陈素真演员)――豫剧《春秋配》选段

终日里闷悠悠如痴如醉(陈素真演员)――豫剧《梵王宫》选段

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梭(陈素真演员)――豫剧《三上轿》选段

今日里我顾不得闺阁端仪(陈素真演员)――豫剧《宇宙锋》选段

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常香玉演员)――豫剧《花木兰》选段

花将军变成花家的女郎(常香玉演员)――豫剧《花木兰》选段

在绣楼我奉了**言命(常香玉演员)――豫剧《拷生》选段

那一日你言道张生有恙(常香玉演员)――豫剧《拷红》选段

从今后再莫说你治家有言(常香玉演员)――豫剧《拷红》选段

恨上来骂法海大如禽兽(常香玉演员)――豫剧《白蛇传》选段

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常香玉演员)――豫剧《白蛇传》选段

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常香玉演员)――豫剧《五世请缨》选段

久离边庭战马狂(常香玉演员)――豫剧《破洪州》选段

九尽春回杏花开(崔兰田演员)――豫剧《桃花庵》选段

三江兰洗不尽我满腹的冤枉(崔兰田演员)――豫剧《抱琵琶》选段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马金凤演员)――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耳听得江岸上起了更点(阎立品演员)――豫剧《游龟山》选段

谯楼上订罢了更鼓点(桑振君演员)――豫剧《对绣鞋》选段

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宋桂玲演员)――豫剧《抬花轿》选段

谯楼上三更鼓夜深人静(张宝英演员)――豫剧《卖苗郎》选段

谁是凤凰谁是鸣(刘伯玲演员)――豫剧《唐宫娇女》选段

当初他甜言蜜语将我骗(李金枝演员)――豫剧《泪洒相思地》选段

  连环画虽说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却能以不同的绘画手法表现之。水墨、水粉、水彩、木刻、素描、漫画、摄影,甚至油彩、丙烯均可加以运用,但最为常见的、最为传统的仍是线描画。早期的线描都是毛笔白描,《连环图画三国志》、《开天辟地》、《天门阵》、《梁山泊》、《天宝图》、《忍无可忍》等等无一不是毛笔之作;陈光旭、金少梅、李澍丞、牛润斋、沈景云、陈光镒、赵宏本、钱笑呆等等几乎都是白描高手。后来的《山乡巨变》、《铁道游击队》、《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白求恩在中国》也都是这类作品。毛笔白描为国画的传统技法,线条流畅清晰,黑白分明,易于被接受。除此之外,钢笔、铅笔线描在连环画中也有运用,但精品不多。陈俭是硬笔线描画的高手,其钢笔线描《威廉退尔》、铅笔线描《茶花女》都是精品之作。

  工笔彩绘本是连环画中的一大形式,王叔晖的《西厢记》、刘继卣的《武松打虎》、《闹天宫》、任率英的《桃花扇》、陆俨少的《神仙树》都属这类作品。由于是大师精心之作,这类作品都已成了经典之作、传世之品。以写意笔法绘制的连环画也有,这其中又分水墨写意与彩色写意两种,前者的代表作有人美版的《秋瑾》、《三岔口》,后者的代表作有顾炳鑫的《列宁刻苦学习的故事》、顾炳鑫和戴敦邦的《西湖民间故事》、贺友直的《白光》、姚有信的《伤逝》等。不过,为降低成本,有些彩色绘本在印制时改成了黑白版。

  钢笔、铅笔素描作品也不少,前者的代表作有华三川的《交通站的故事》、《青年近卫军》等,后者的代表作有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郑家声等的《周恩来同志在梅园新村》、汤小铭、陈衍宁的《无产阶级的歌》等。

  漫画连环画首先在国外出现,它是在单幅漫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产生幽默感喜剧效果是其关键所在。我国的漫画连环画具有很长的历史,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丁聪、张光宇等画家早年都画过这类作品。丰子恺创作于1939年的《漫画阿Q正传》、1949年的《绘画鲁迅小说》均重印过多次。其作品笔法简练生动,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文学趣味,自谓“要沟通文学与绘画的关系”。叶浅予的连环漫画以犀利敏锐的笔法揭示了大都会市民生活的家庭境况、思想和行为,被称作“三十年代的上海世相图”,代表作有《王先生》、《小陈留京外史》等。张乐平的连环漫画《三毛》系列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宜。1980年前后,其《三毛流浪记》、《三毛迎解放》等作品得以再版。作品采取国画加铁线双钩的素描法画就,且布局黑白相间,疏密适当。三毛头上三根毛的特征性细节描写,更是其神来之笔。张光宇是位擅长漫画与插图装饰画的画家,作品有《儒林外史》、《林冲》、《西游漫记》等。《西游漫记》计60幅,将《西游记》“故事新编”后用以讽刺现实。作品中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后来成了著名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形象设计原型。与张光宇具有同样装饰风格的董天野,以画小品式连环画见长,这种画一组可连载几日。其画风严谨,造型略带夸张却不失真,代表作有《孔夫子》、《急不暇择》等。至今仍十分活跃的丁聪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了《现象图》、《现实图》、《阿Q正传图》等作品。曹涵美原名张美宇,是张光宇的二弟。1934年2月,上海《时代漫画》杂志创刊,曹首创在该刊画连环《金瓶梅》插图,每期一幅,并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配以《词话》本中的摘录,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注意。不久,即出版了曹画的第一集。原计划一集集出下去,但1937年7月抗战爆发,刊物停办,连载中止。曹涵美创作连环画《金瓶梅》的势头并未稍减,先由《新中国报》发表,后结集出版。他画这部600幅画面的作品历时十年,前后风格变化很大。前期绘制手法传统,布景过于庞杂,人物不够突出,笔调柔软,缺少力度;后期线条挺拔老练,背景删繁就简,人物栩栩如生,有些场景参照了西洋素描笔法,颇具立体感。当时便有名家对他有“三易其作风,一笔不苟,独运匠心,一纸稿成,审视不再,偶有不如意笔,必毁重绘”的评价。万籁鸣、汪曼云等名画家对之曾有过高度称赞,董天野为之写道:“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构图,确是一种惊奇的发现。”贺天健曾著文曰:“曹君涵美,余老友也。工人物、铁线游丝。上规李龙眠、钱舜举,下法仇实父、改七芗,且自成一家。所作《金瓶梅》本事图,工致精能,吴友如无其秀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部连环画史上的杰作后来便没有再版过。

  木刻连环画也是产生过影响的一个种类。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的画家们便纷纷投身于连环画创作中来,当时成册的连环画有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力群的《刘保堂小姑贤》、邵宇的《土地》、李少言的《日军守备队的生活》、杨中流的《三勇士》、罗工柳、张映雪的《小二黑》、李志耕的《黄胡子被迫登龙门》、莫朴、吕蒙、程亚君的《铁佛寺》、任迁乔的《翻身》等,1933年鲁迅、郁达夫等译注了麦绥莱勒的《一个人的受难》、《光明的追求》、《我的忏悔》、《没有字的故事》等木刻连环画,《铁佛寺》、《狼牙山五壮士》、《刘保堂小姑贤》等作品受其影响,均采用了木刻连环画的形式。彦涵1944年创作于延安的《狼牙山五壮士》由周恩来转送给美国记者后,1945年美国的《生活》杂志为其印发了袖珍本。解放初期出品的木刻连环画代表作有《胭脂》、《杨门女将》等,之后,木刻连环画逐渐退出了这一领域。另外还有一些以民间工艺形式制作的非主流形式的连环画作品,如剪纸连环画《柳玉娘》、扎染连环画《草地与自由》、纸贴连环画《烽火戏诸侯》、布贴连环画《牧马老头》、拓印连环画《成语故事》等。1951年晨光出版社曾将力群的《小姑仙刘保堂》重版;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将麦绥莱勒的《我的忏悔》、《一个人的受难》重版,这套书是1933年初版的。

  年画连环画属年画的一种,它以年画的形式印刷,并供张贴之用,但内容都取自连环画,经过有序组合后成为一组叙事完整的画面,兼具连环画的故事性、连续性和年画的渲染性、吉庆性,深受群众喜爱。其多为四条屏、八条屏,也有十二条屏者。早期的这类作品以木刻雕版套印的形式出现,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地都有过印制,清末民初出现了丝网版与石印版印制品,其内容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或戏曲故事,如《西厢记》、《封神榜》、《三国》、《济公》等,这些画都是以重彩工笔人物画的形式出现的。解放后,其内容范围有所宽泛,如贺友直的《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婚姻法成全了两对好夫妻》,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程十发的《寓言故事》、《列宁和炉匠》,刘旦宅的《木兰从军》,刘继卣的《闹天宫》,王叔晖的《桃花扇》,董天野的《白娘子与许仙》、《火焰山》,罗盘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吴少云的《孟姜女》,张令涛、胡若佛的《猎虎图》,徐燕荪的《岳飞》,任率英的《桃花扇》,墨浪的《牛郎织女》,房绍青的《杜十娘》,张碧梧的《秋翁遇仙记》,冯国琳的《海瑞背纤》等精品之作都改印过连环画。其既有传统取材,又有新式表现,还有国外内容,既丰富了年画内涵,又使连环画得以更广泛传播,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当年出版这类作品最多的是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文革”期间,年画连环画换成了清一色的样板戏剧照。由于年画一年一换的特点,使之极不易保存,所以这类作品目前已很难见到了。

  影视连环画伴随着**的产生而诞生,并随着其繁荣而繁荣。早在1943年,上海便出版了根据剧照印制的连环画《孔夫子》,1950年后陆续出版了《木兰参军》、《太平天国》、《攻克柏林》、《抗美援朝在前方》、《人民公敌蒋介石》、《离开莫斯科的日子》、《疸卡》等,后又出版了《甲午风云》、《永不消失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连环画作品。“文革”中,几个样板戏均有剧照连环画印行。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几乎所有**都伴有连环画的出版。据崔永元《不过如此》(华艺出版社2001年7月版)称,他便收藏有400本左右的**连环画。电视连续剧出现之后,据其改编的连环画运用而生,但销路与先前的**连环画不可同日而语。另一种**连环画则根据**故事绘制而成。上世纪20年代,国产**刚刚起步,出版商便想根据**故事绘制连环画,为赶时间,出版商便让画工轮流到**院悉心观看,看毕即在老板为他们开的旅馆内夜以继日赶画。**还未放完两轮,连环画册业已出版。其绘制粗糙,编辑草率,被人们叫做“跑马书”。

  卡通连环画通常指连环漫画或以写实手法表现但又汲取了动画片的某些特点而编画成的连环画。因为它派生于卡通片,所以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看上去像是画在纸上不会活动的卡通片;其通常篇幅很长,更强调故事性,往往以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贯彻情节。甚至卡通制作者就将画面组合叫做“分镜头”。与传统形态的连环画相比,卡通连环画在审美趣味、表达方式上似乎更适合于当下的“新新人类”,且已流行为某种社会时尚。它正成为科学与艺术、思想与技术、个性与共性的综合体,并在方方面面反映着最新资讯,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国际化交流、读图时代等新事物无不深刻影响着卡通艺术的发展,同时,卡通造型带来的视觉上的刺激,也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在传统连环画市场日渐萎缩的情况下,卡通连环画可谓一枝独秀。

  连环画开本以前多为64开,也有少量的60开本者,这种版本便于携带,一直是市场的主流。后来又陆续出现有48开、40开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24开彩图连环画渐成市场主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出版社是江苏少儿出版社,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出这一开本至今,出版品种已达上百个,印数有上千万册,在少儿图书市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知名度,有些图书品种已被港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购买了版权,受到当地小读者欢迎。

  较之24开的兴旺和64开的衰落来,作为“后起之秀”的32开连环画似乎更能典型地反映连环画市场的发展历程。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连环画的原有风味,又便于书店陈列、书柜插置,故成一时风尚。从1992年出版四大名著开始,湖南少儿出版社每年都推出一个32开连环画的重点选题。连续几年取得成功之后,该社在32开连环画市场上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除《三十六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单本连环画因题材限制之外,其他系列都采用了一套4本的装帧形式。

  除单本连环画外,还有多卷本者,且这种趋势至上世纪80年代后达到了极限。多卷本中有上下两册、上中下三册者,也有十几册、几十册者。195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60册、《东周列国故事》50册、《李自成》25册、《西汉演义》16册、《红楼梦》16册、《铁道游击队》10册、《楚汉相争》6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水浒》26册、《岳传》15册,中国曲艺出版社的《兴唐传》34册,湖南美术出版社的《西游记》25册,都属于连环画中的巨著。但连环画的质量是不能以长短评定的,《武松打虎》、《西厢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虽都是短篇之作,却在连环画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位置,而上世纪80年代后出版的一些长篇大作,无论是装帧还是开本,都力求豪华气派、不同凡响,但后来还是被人淡忘了,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连环画的收藏热,越发显出了连环画的出版冷、市场淡,哪一种艺术成为了收藏,便表明哪一种艺术已成为历史。一种艺术的历史开始回顾了,形态可以总结了,至少表明其发展已相当缓慢,变术已不会很大。由姜维朴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连环画》于1998年10月在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包括24开、32开本及大部头在内的连环画出版,只是局部的亮点、零星的闪烁,掩饰不住其整个的暗淡与怅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80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