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春节习俗

中山春节习俗,第1张

中山的春节习俗有腊八、祭灶、蒸花馍、写春联、扫尘、贴春联。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清朝——鸦片战争前,清律的婚姻方面沿用前代法律,1840年后,由于列强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运动的膨胀,清政府在宣统3年制定〈大清民律草案〉,其中第四篇“亲属”是调整婚姻关系的法律,不过至清朝灭亡,这部法案也未能公布。(公元1644年----1911年)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在法律上确定了男女平等,当然在婚姻上女性也摆脱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压迫的阴影。(公元1912年1----3月)北洋政府——北洋政府统治时间里,民事立法借助与清律,婚姻法律采取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制度,这是种倒退。(公元1912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的民法,第四篇“亲属篇”便是调整婚姻关系的法律,不过这个冒似资产阶级的法律上却有浓厚的封建色彩。1,规定法定成年年龄是20岁,而法定婚龄是男18,女16岁,倡导早婚。2,维护夫妻间关系的不平等,规定“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

中山市是中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中山市古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而得名。近代以来,涌现了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等名人。1925年,为纪念刚刚去世的孙中山,香山易名为中山。中山市总面积为180014平方公里,南部是以五桂山为主的低山丘陵区,北部是平原河网区。2005年底,中山市常住总人口为24346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主要语言为粤语。中山市是珠三角经济圈的9个地级市之一,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城市。中山市凭着城市绿化率高、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等条件,近几年陆续荣获联合国和中国政府的一些城市荣誉,在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设位于中国城市的前列。

饮食文化

中山传统的本地菜式以粤菜为主,在五桂山一带的客家人中还保留有传统的客家菜式。中山菜按地区和民俗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民田地区菜、沙田地区菜、小榄地区菜、五桂山区菜和岐江环城菜五个流派,其中除五桂山区菜为客家菜流派之外,其余均为粤菜流派。

中山粤菜的特点是口味清淡、鲜美、注重原汁原味,入菜的原料取材广博,烹调手法推阵出新,在传统菜式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相比于广州的粤菜,中山的菜式来自于民间,乡土色彩浓郁一些,多为家居烹调方式的菜式。另外中山是水乡,靠近海边,海鲜和淡水鱼虾等食品资源丰富,使得中山菜有了良好的原材料。中山粤菜的特色菜式有:石岐乳鸽、钵仔禾虫、走地三黄鸡、小榄炸鱼球、三乡小炒、椒盐水蛇、蒸三干、白灼鱼皮、砂锅鱼头等。

中山五桂山一带的客家菜是另一种特色,由于居于山区的客家先民多从事重体力劳作,为了补充盐分和不易饥饿,客家菜一般都加了很多的油盐,味道偏重咸、肥、香,食物的原料多取材于放养于山间的鸡、鸭等家禽。五桂山客家菜的特色菜式有酿豆腐、娘酒煮鸡、客家咸鸡、炒山坑螺、煎焗山坑鱼等。

中山还形成了两种特别的饮食习惯,它们是饮茶和打边炉。中山的饮茶和北方的不同,并不是以品茶为主,而是以吃各种广式点心为主。饮茶的时间通常比较长,人们习惯在这段时间内谈生意和交流感情等。打边炉则是中国北方所称的火锅,中山的特色火锅有狗肉火锅、鲤鱼火锅、脆肉鲩火锅,还有沙溪的粥底火锅等。这两种饮食习惯由来已久,在民国时期,中山县城即有多达30间的酒楼,分布在凤鸣路、长堤路、孙文西路一带,而大庙下、长堤路、悦来路一带则沿街分布着很多打边炉的食档。

中山的土特产丰富,有杏仁饼、黄圃腊味、粉果金咤、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石岐硖龙眼、茂生围香蕉等,其中以杏仁饼最为有名。杏仁饼是由90多年历史的咀香园饼家首创,最初的杏仁饼是选用绿豆磨成粉,再制成杏仁状的饼,在饼中间夹一块糖腌猪肉,经烘烤后制成绿豆饼。杏仁饼也以它的外形而得名,现在经过改良,己变成圆饼状。

旅游

中山十景之阜峰文笔元朝,香山县令王天祥召集文人墨客第一次评选出了“香山八景”,他们是阜峰文笔、石岐晚渡、长洲烟雨、金鼓朝阳、南台秋月、金紫岩溜、天池芰荷、浮虚春涛。历经几百年之后,现在只剩阜峰文笔仍成为一景,其余七景都已不复旧观了。

1985年和1998年,中山市政府连续进行了两次“中山十景”的评选活动,目前的中山十景为:中山故居、老街新韵、兴中缀绵、仁山玉宇、五桂雄峰、温泉碧苑、阜峰文笔、长江叠翠、紫岭鸣嘤、菊城金瓣,“中山十景”包含了中山旅游景点的精华。

“中山十景”中的“中山故居”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故居,每年都有大量来自中国国内外的华人前来瞻仰。中山故居位于南朗镇翠亨村,由孙中山亲自设计建成。1986年起被中国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此地己开辟成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中山十景”中的“老街新韵”是指石岐区的孙文西路,是一条从隋唐开始建立、共有800多年历史的老街。现存的这些老建筑多半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多是归国华侨所建,建筑风格是欧式殖民地建筑风格与岭南骑楼风格的混合体,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南洋风格建筑”。1997年开始,政府对孙文西路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使其焕然一新,成为如今中山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除了中山十景之外,中山还有一些热门的旅游景点,例如岐江公园、中山城、岭南水乡、詹园、横门海上庄园、广丰村旅游区、泉林山庄、卓旗山庄、逍遥谷等。

中山曾是广东的农业大县,被誉为广东的“鱼米之乡”,曾是桑基鱼田种植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近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使农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在逐年降低,2005年中山市农业的增加值为3075亿元人民币,仅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7]。中山的农业主要以粮食、蔬菜、水果的种植业,淡水渔业和猪、家禽的养殖业为主,此外,小榄镇以菊花为首的花卉种植业在华南地区也相当知名。

  七月十四,中山西部地区的民众有宰三牲,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近年还有用鸡鸭拜祭先人的祭祀活动。

  据《香山县志》记载:“七月十四日,浮屠盂兰盘会,剪纸衣祀先人,各乡盛设黍粽……。”在历史上,七月十四,俗称“盂兰盆节”、“鬼节”、“中元节”等。这种习俗为汉族传统节日流行全国。但古时却是在七月十五日,故又称是中元节。盂兰节主要是宗教节日。历史上有两种提法:

  1、《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而佛家却另有说法:相传释迦牟尼佛祖的弟子目连,在梦中见其母亲死后,坠入地狱之中,被饿鬼吞食受苦,倒悬于梁上,惨遭烈火煎熬。目连惊醒后便求佛祖超度其母。佛祖对目连说:在七月十五日,设百味果食,供养十方僧众,便可使其母解脱苦痛。由此,佛教徒据此传说兴起了盂兰盆会,到了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设果品素食,款待四方僧众。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的祭祖日,以追悼祖先亡灵,城乡民众在村口、家门前焚香并烧衣纸,摆供果品于街上意为超度亡魂野鬼,以求家宅平安和乐善好施之德。

  2、宋代未年,元兵入侵,为避战乱和元兵,各寺庙遂提前一日,在七月十四祭祀,超度亡魂。至此以后,改变为七月十四日过盂兰盆节,成为习俗。古时,到中元节的前一天(即七月十四日),家家都备有较为丰富的佳肴、果品开始祭祖了,在宰杀牲畜家禽上,与七夕(七月七)相反,多不杀鸡而杀鸭,祭拜祖先后,均往三元庙参竭打醮,在中山的大涌、沙溪一带则在七月十四裹粽、炊糕、包叶仔(茶果)等,拜祭祖先。而城乡的庙宇,也在当天开始建醮设坛,僧道云集打醮,以替人们超度亡魂。中山人俗称为“做十四”。祭祖祀神活动在白天的中午举行,傍晚后,则全家团聚食饭,或邀请亲朋戚友共聚饮宴。至晚上,则家家户户在门前路口烧衣纸、抛供果食品等。而当铺则还抛铜钱以抚冤魂野鬼,消灾和济救无主幽魂等。过去烧衣纸,多为“元宝”、“金银”、“纸船”、“衣帽鞋袜”等;近年来,一些别出心裁之生意人和迷信之人,将剪纸衣、扎纸人等形式改变为用竹纸扎成“汽车”、“轮船”、“皮箱”、“电视机”、“录音机”、“别墅”、“的士”、“摩托车”等现代的日常生活物品,美名曰献给那些孤魂野鬼,真可谓劳神伤财,更甚者,还有人扎成“飞机”、“大炮”等武器,说是献祭给“土地公”,用以征服一切厉鬼冤魂和灾神,真是无奇不有。

  烧衣习俗流传已久

  踏入农历七月,由初一起,不少家庭开始选购纸紥祭品,在家中迭起一束束七色彩纸。传说七色彩纸是烧给孤魂野鬼穿著的衣服,是烧街衣的必备纸品。纸紥店的李姑娘说,盂兰节除祭祀无主孤魂外,亦须祭祖先,一般祭祀日子为盂兰节前后,择定良辰吉日,就可烧衣拜祭。祭祀分两部分,日间拜祖先,夜间烧街衣祭路鬼。

  烧衣习俗流传已久,烧街衣除备金银、衣纸、冥镪外,还要配备糖果、饼乾、白饭、素菜、生果、酒水等祭品,亦有人撒零钱拜祭,让孤魂野鬼“有得吃,有得著,还有钱用”,不会在阳间“搞搞震”,可保家宅平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93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