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元。截止到2022年11月7日,镇宁县婚姻登记处工资一个月4000元。镇宁县婚姻登记处位于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政府大楼二楼。婚姻登记处又称婚姻登记机关,即各地的婚姻登记处,是同一级民政局的下属单位。
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 1997年02期 ISSN:1002-6924、p44-p47所载索晓霞文《苗族传统社会中妇女服饰 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苗族妇女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论述,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角度,对于相关内容,角度不一样,理解就有所不同,摘读其中一些有趣的章节作为资料进行收集。
1、关于苗族服饰 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 只是在《后汉书》 、 《晋纪》等书中 有五溪苗“ 好五色衣裳” 的记载。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写下“ 五溪衣裳共云天” 的著名诗句 盛赞苗族服饰足与天上彩云相媲美。
2、“ 以前有三兄弟、 三妯娌、 因为不堪官吏的压迫 不得不远走他乡。 在逃难前 规定大家的服装要做得一样 花要绣得一样 日后见了面 也好认得。 他们规定 女子一律缝花裙子、花衣服。 花苗是黑衣服、 尖披领 青苗在裙尾绣角角花、 枝角对枚角 花纹图案要单不要双 。三兄弟又同媳妇们商量 衣服的环肩 因为挑担子 经常打磨 男的衣服是不是把花缝在里面 外面不要花 女子挑担少 衣服的环肩上透花 不然分不清男女 商量好以后 三兄弟和抽姐们都做了这种衣服才分手 天各一方地走了。 这个规矩也一代一代沿袭下来。 ’ 2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 虽然苗族服饰的最初起源无从考查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 苗族服饰具有作为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种标识 起着一种象征与符号的作用。
3、即使在苗族内部 无论在路上相遇还是几万人的盛大集会 不必开口 不必介绍 一看妇女的着装类型 他们便可断定这妇女住什么地方、 说哪种方言。 如 头饰的不同 就标志着她们来自不同的地区 挽偏髻于头右上方的一般来自安顺、 镇宁 挽髻于头顶中央的一般来自黔东南 挽螺旋髻于额顶的一般来自黔西南 戴金紫色小平帽的一般来自 黄平 戴青色尖帽的来自惠水、 平坝 就裙子来说 看见长不盈尺的“ 超短裙” 就知她来自雷山、 丹寨接壤一带 再如衣饰的色彩 地方特色也很明显 如黔东南喜用紫黑色 遵义喜用紫红色 贵阳喜用青色 威宁喜用红白相间等 。
4、在毕节地区部分俗称“ 小花苗” 的居住地区 流行着这样的传 说 “ 在远古的时侯 有兄弟二人居住在黄河以北 因连年战乱 被迫向西南迁移。 哥哥骑 马在前 弟弟步行于后。 弟弟眷恋故土 不忍离去 便将家乡的田园风光记录在自己的衣服 上。 那方形图案是田地 方形里的红布条表示鱼 花纹表示田螺和星星 弯道道表示树木 还有长形的红条、 黄条象征着长江与黄河。 ’
5、研究表明 苗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 九黎” 尧舜时期的“ 三苗” 。 “ 五千多年前” 九黎确实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 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 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 形成“ 三苗” 部落。 在四千年前 以尧舜、 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 三苗” 发生战争 “ 三苗”战败后被迫南迁 。
6、传说恶神雷公放洪水淹灭天下 毁灭人类 姜央躲过灾难降伏雷公 用泥巴造人。 但泥人不会说话 于是派人去请天。 天说破竹子来烧 竹子爆出声音了人就会讲话了。 姜史照此办理、 果然如原。 施秉一位老奶奶说这类图案有避邪的作用 甚至结婚多年不育的妇女穿上后会有孩子。
7、苗族妇女传统服饰的文化传承功能 不仅仅体现在服饰图案、 纹样、 款式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后人研究苗族历史 苗族文化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形式 它还体现在苗族妇女服饰的制作过程和服饰图案的演变过程中。 苗族妇女服饰一代一代的制作过程 实际上就是苗族社会里母亲向女儿讲述历史、 传授技艺、 培养审美意识、 灌输有关民风民俗的过程 是母亲帮助女儿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 服饰作为一种载体 它记录了苗族妇女创造的灿烂的女性文化 作为一种纽带 它维系着母女之间、 女由埋之间、 女伴之间的一种学习与继承、 交流与融合的关系。
8、在婚恋自由的自主婚中 苗族青年男子往往也通过服饰制作是否精细、 刺绣图案是否美丽、 色调是否协调来判定这位女子是否勤劳 是否能干 并作为决定是不是和她相爱的重要依据之一 。 因为服饰是买不来的 全靠姑娘一针一线缝来。 如果说小伙子的判断难免有感情因素参与其间的话 那么小伙子的母亲从服饰上判断姑娘是否勤劳、 是否能干就完全排除了小伙子“ 情人眼里出西施” 的特殊效果 而是用一种理智、 冷静的眼光来考查姑娘 因为苗族妇女都是精于刺绣的 因此她可以用内行的眼光来对姑娘进行客观判断。
9、苗族民间把这种习俗叫“ 坐家” 。 按照苗族习俗 妇女婚后的一切衣着 都是由女家带去的 男方并没有供给她的义务。 新妇为自己准备的衣物包括盛装和便装数套甚至数十套 以及生育子女后需要的背带、 鞋、 帽等 。 制作这些衣物大多相当讲究 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台江城郊一带 制作一套盛装的绣花衣服 质地好点及花纹好一些的 需一个妇女工作 天 次一点的也费工 天 便装每套花工 天 施洞一带的一等盛装每套花工 天 次等的角套花工 天 便装每套花工 夭 舟溪一带每套盛装仅刺绣就花工 天以上。 而这些衣物由于费工费时 在新妇当姑娘时往往不能完全备齐 因此需新妇在“ 坐家” 期间完成 这也成为新妇婚后“ 坐家” 的一个重要原因 。 每个新妇在“ 坐家” 期间 少则需要作 — 套衣服 多者达 套左右 制作这些衣服 台江城郊一般费工合计一。 “” — 。 天 施洞地区花工 一 天 舟溪一带苗族新妇在 坐家 期间 除制作。衣服外 还要用 一一 年的夏季时间 插秧后秋收前 来制作孩子的背带。
10、在雷公山的苗族中 关于短裙的传说则表明 裙子具有吸引异性的功能。相传古时候 有个英俊的青年上山打猎 打得一只钵鸡送给心爱的姑娘 为了回报青年的爱情 姑娘把自己打扮得像钵鸡一样美丽 高高的发髻好像佛鸡的羽冠 宽宽的衣袖好似锦鸡的翅膀、 密密打折的短裙 长长的花带飘在腰后 犹如锦鸡的羽尾 此后 这一带的苗家姑娘都穿起了这种色彩斑斓的绣花衣。
11、苗族妇女服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它的实用功能 如记载历史、 表达情感、 教育后人、 吸引异性、 避邪秽、 驱鬼域、 保平安、 求保佑等 起主要作用 发展到后来 它最初的意义不再被重视 如银饰曾是避邪秽、 驱鬼域、 保平安及光明的象征 但后来却逐渐演变为贵与美的体现 而被后人作为一种文化的认同当成美的形式代代相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苗族的审美意识中 就服饰而言 他们认为 传统的就是美的。 例如对服装样式的一明永相承 多的就是美的。 例如对服装一层叠一叠穿得越多被认为越美 。 有实用价值的就是美的。 例如可以吸引异性的短裙 能够表达感情的就是美的。 例如花带的来历与头帕的来历 。
12、就妇女而言 他们认为 心灵手巧就是美的。 例如 靠看谁的衣服花绣得最好便认为准最能干。 勤劳就是美的。 身上穿的衣服越多 证明姑娘越勤劳 这样的姑娘能够得到小伙及其母亲的好感 。 实有就是美的 。 为表示富有 姑娘在着盛装时不惜戴许多银饰 有的甚至重达几十斤。 善的就是美的。 例如关于后披领的由来 主张诚实善良 不主张含婪与虚伪。
苗族服饰的特点 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伐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苗族银饰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的服饰特色是什么 咋都是复制的啊,其实苗族服饰最主要的特点一个就是银饰,二个就功蜡染锦织。其实我之前去湘西,专门有导游介绍,而且还放肆推荐我买,当时说的很系统,很全面,我建议你有机会去那边,你一定能全面了解
苗族的服饰,饮食,民居有什么特点 一 苗族的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 “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
2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3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
二 苗族的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有些地方少数苗族忌食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酸汤鱼是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实在令人胃口大开。
三 苗族的民居
1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体上是三开间一幢,较富裕者则五开间为一幢。大门开在中间一间的二柱之间,成“凹”字形。大门之内为堂屋,左右两开间又各隔成两间。右边里边的小间,是主人夫妇卧室,外间安火塘,左边一间的房间为儿女住房。厕所、猪牛圈设在正房之侧。有条件的人家还在正房前侧左右两边设偏厦。偏厦之上住人,其下一边安谷仓,一边安厕所及猪牛圈。黔东南和松桃地区,过去,有些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俗称“窨之屋”。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
2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黔西北、黔中南和黔北地区,还有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是苗族中的最贫困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生活有所改善,这一带的茅草房、杈杈房正在逐步减少,出现了许多新式的砖瓦房。
3在黔东南雷公山和黔北务川、道真及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
苗族的服装特点少点话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大花苗族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大花苗服饰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雷山巴拉河支系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的简介,民居、食物、服饰、节日特色等 你也是六年级吧是写作文需要么?我写过了,帮你吧!
民居: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了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
食物: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服饰: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
苗族人的服饰特点 男子服饰为黑色无领,肥身对襟衣,纽扣为金属制品,下装已改着汉族装。剃光头或以长头巾缠头
苗族人民的服装特点及生活习性有那些? 苗族服饰最主要的特点一个就是银饰,二个就是蜡染锦织。苗族的服饰,女装式样最多,达130多种。仅贵州就有一百零几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大领或大襟衣,着百褶裙,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彩。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他装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黔东南挽髻于头顶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于额顶,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衣服两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绣“花边”,胸前再系上绣花围腰一幅,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贵州境内的苗族服饰可分四型24式住所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少数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湖南的城步、靖县和广西龙胜等地区,一般住在山麓、河边或田坎边。
黔东南和广西融县等地区,多住在河边、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侧。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数住在山顶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东南、湘西南、川东、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脚楼。
贵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带,瓦房、草房都有。安顺、平坝、镇宁一带为薄石板盖房。云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条编织,抹上泥土,屋顶盖草。
建筑
苗族民居建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黔东地区多为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砖木构成平房。贵州中部地区多为木结构房屋;黔西北和滇东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构成的平房。这些类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而成的特点。
苗族的公共建筑颇具民族特色。如寨门,在黔东南地区,不少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门。在湘西、黔东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车。在苗、侗杂居的黔东南部分地区,也有风雨桥和鼓楼。
交通
苗族地区的交通可分为水陆两道。水道以各式大小船只顺自然河道运输。湘西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东南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阳河等。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盘江和黔南的蒙江、广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区较为重要的水道。在河宽水深处设有渡船,渡船分为公渡、私渡两种。
苗族的特点 苗族,现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在明朝发生过的两三件大事,除了满清入关,崇祯帝自尽,以及后来南明小朝廷的灭亡之外,最惨烈的要属永乐皇帝篡位,建文帝朱允炆被烧死的事件了。
但对于这一切《明史》似乎避讳不已,对于建文帝除了“起火”、“不知所踪”的字样,没有过多浪费笔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朱棣在建文帝消失后三年即位,当时国家依然被建文帝的阴影干预着,他的旧臣、故吏、儒生,那些没死光的,依然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大明表面上是换了新主人,实际上政令依然按照旧主人的进行。为了改变这一切,朱棣做出了几个决定,第一,迁都,第二,郑和下西洋,他需要制造点自己的存在感了。
对于礼法森严,道德观严格的古代,礼法的束缚实际上是远超皇权的,朱棣未尝心惊胆战,他不知道建文帝到底死了没有?即使死了,这个人也阴魂不散地充斥着朝廷每一个角落,所以朱棣疯狂地想要借郑和下西洋的幌子找到建文帝,也许只有亲眼看着他死,朱棣才不会在每个深夜辗转反侧,备受煎熬。
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出家”当和尚的传闻是最多的,据说,朱允炆带着太子朱文奎,经过三年的流亡生活,最终选择了湖南宁远的大观堡梅木塘建院隐居。
那么问题来了,时隔六百年之后,建文帝朱允炆这一系后代是否还有血脉传承呢?
建文帝朱允炆有两个儿子,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太子跟他一起消失了,而次子朱文圭则被朱棣幽禁起来,被称“建庶人”,事情发生时他才两岁,幽禁50多年放生后,朱文圭已经57岁了。当时是明英宗掌权,他因为自己被囚禁过,格外同情建庶人,不但送了大量美女去服侍他,还给拨了几次款赡养他,建庶人后来下落不明,也不知道是否有生育。不过57岁要生育也并非全无可能,所以这一支很可能有后代的。
而对于太子朱文奎的说法就更多了,他跟建文帝一样神秘,所以对他的研究和推测也是很多的,根据建文帝的下落,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朱文奎继承了建文帝的大观堡,成了“堡主”,也是个和尚,而且是个隐居的和尚。
更多的专家认为,朱文奎根本没做和尚,他后来在苗族聚居之地,跟一个苗族姑娘结婚了,还留下了很多后人。这种说法是2006年,逐渐清晰起来的,当时一个苗族老人,拿出一个刻着九个字的大印,坚称:我就是建文帝朱允炆默太子朱文奎的后代!引起一片哗然。朱允炆还有嫡系后人?这9个大字是什么?
据老人说,当年建文帝出逃后,带着7岁的朱文奎,经历千辛万苦,来到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地的交界处,躲藏在深山里,后来,朱文奎跟当地的苗族姑娘结婚生子,而老人朱永斌就是他们的后代。
这枚印的质地有些像黄铜,上铸辟邪神兽,卧镇印台之上,而印文为九叠文篆书体,大印上的9个字为:“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大仃国”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国家吗?不,中国并无这个国家。专家经过对各省县志的查阅和对历史资料的搜索,发现“大仃国”并非是国家名,而是说了一个历史事件。
“仃”字,《辞海》之中指的是孤苦伶仃,国家发生灾难。皇族流离失所,帝王依然有权威但却没有执行命令的朝廷,所以,“王都行省”作为随王护驾的外从官员冠之的署事官名位了,用这个大印给予官员一个“名分”,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
“九叠文篆字”到底是不是明朝的产物呢?其实这个字体是元末明初皇族喜欢用的字体,那么这枚印章是真的出自皇帝之手吗?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
如果是真的话,它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了,而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的建文帝——明朝正宗的皇帝,他的失踪之谜或者,都能在某一天解开,对历史研究者而言,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综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留有后代的可能性很大,这也让在皇位斗争中惨遭失败的建文帝,在九泉之下获得稍许安慰吧!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关于婚礼方面的,多些! A,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欢用绿,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和年轻的成年人包头帕,多条纹和纯蓝色头帕衣服的双排扣外套和长翻领衬衫,裤子,裤子较长,旧的很多人穿袖外套礼服。服装方言区(第二)和(第三次)方言地区妇女之间的区别,解放后,布依族许多的男人穿汉服。 (三)方言妇女的服装分为两种类型的衣服和服装。
便衣:服装,蓝色,青色,大襟上衣,领口处的做盆栽的按钮,布钉,的胸前佩戴绣靛蓝围裙,颜色鲜艳的腰带系(已婚)磁盘盖的长确定12楼的头巾,面纱,内八层棉花线,上下两端的装饰,4个十字绣挂毯外,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身穿蓝色布和笋壳“测试。 “
服装:夹克穿谢晋的绿盘肩膀,用彩色花线两侧的小广场摆放成一个半圆形刺绣服装的肩膀,领口挑花织锦的权利。套分为三,中间的锦缎,上下两蜡染衣服下部的挂毯是一英寸宽的装饰。胸穿绣花围裙系浅色的腰带。下穿长蜡染的百褶裙到脚背。一个盛大的节日穿的服装在穿着绣花锦缎基于几何的图案,一组漂亮的服饰需要三到五年。另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为“粉红色的订单,相同的上部图案和蜡染裙子,但裙子,我的身体是洋红色,因为印染布制成的古朴,典雅,端庄,老年妇女喜欢在节日和盛大(二)的场合。方言区妇女穿大襟衣服和裤子,内衣边缘镶嵌着蓝色杆和花边线绣花围腰。
布依族年轻妇女喜欢戴银虫,鱼,花,鸟头饰银或翡翠手镯。
,食品
县布依族的主食是米饭,个别田田村主食以苞谷。糯的食物,假期糯米蒸熟或糯米糕。喜饮酒,多自酿自烧米酒和苞谷酒的,一般30度左右,四点皆有酝酿之中。Shidonglayue的朗姆酒刺梨糯米酒糯米做的准备好客同类相食。 ,必须先饮酒,热情好客,一般男嘉宾男陪女嘉宾的女性骑马,喝酒捻盘,带头的老人,陪老人和在主机和客户。此外,布依族也吃狗肉,牛肉。
现场
县布依族多依山傍水门,几十户人家,数百个家庭聚集寨的小村庄,没有一个单一的家庭的十几户散居。
住房建设和更符合当地的条件,使用一个斜坡建筑,上层住在较低的关牲畜,或上半年,为后期建设的山寨,天花板仍然畜圈,很少有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山寨内的石头外,羞辱和更多的杉木,楸树和香椿木结构房屋的屋顶瓦片或石板,住在家里,用石杵,石石碗,石槽石缸,村庄和更多的石头寨墙附近的山大多是石屯,一个典型的石头建筑。
布依族住房,主要的房间有一个神龛,左,右两侧的厨房,宿舍间,室内主要房间有一个壁炉,冬天烤火,每个村寨中或寨内置的下一次地球庙祭祀山神,也是一个地方收集的过程。
家后死亡的,由长子继承父母的传统观念,被称为BR />
布依族家庭,他的父亲重男轻女的父亲,作为父母有能力掌握国内的经济和可支配家庭成员。 “哥哥,父亲,姐姐在婆婆的母亲”。她的丈夫去世,妻子的继承和再婚之前,他的死亡,财产,妻子的丈夫,你失去的财产的处置权。
>
布依族婚俗有些什么? 在中国,各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一般人家婚礼。定婚之前,双方先打听对方的门户,包括门第、门风、狐臭、性病,认为门第相当,由媒人从中撮合。待男女双方家人同意后,媒人即取女方庚帖,详载女之生年、月、日、时辰,送到男家。男家请算命先生或私塾先生,按男女八字算吉利否,属相相合否,俗称“合婚”。合婚妥,报知女家。定婚前还有“相女婿”和“相媳妇”之说。在换庚帖后,男家备酒席,请媒人陪女家父母、亲戚来家相亲。席间未来的女婿出来拜见。逾数日,女家备酒席,请男家到女家相亲,席间未婚媳妇出来拜见。双方相亲后,没意见,男家送定婚礼到女家,女方盛情款待。至此,正式定婚。
布依族的习俗 布依族
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自称“布依”,由于方音差异,各地尚有不同读音。历史上对布依族的他称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古旧文献上则多称“仲家”。1953年,国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自称,统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图库、黔西图库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中国 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有悠久的历史。布依族来源于古代“濮越人”。古籍中记载的“夷越”、“夷濮”、“夷僚”等,都是对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史记》、《汉书》都把他们记载为古代“南中”地区国、夜郎国的主体。古代“骆越地”,即今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地带,正是今布依族聚居的地区。在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布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元明时期实行土司制;清代“改土归流”后,封建地主经济得到发展。布依族社会组织,有“宗族制”、“议榔制”、“寨老制”等,它们源于古代氏族管理制,是古代民主制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具有阶级社会的特征。自1951年开始,布依族聚居的地区陆续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及民族乡,为布依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布依族有自已的语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使用布依语进行交流,很多人兼通汉语。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根据语音差异和部分词汇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土语区,即黔南土语区、黔中土语区和黔西土语区(或称第一、第二和第三土语区)。新中国建立前,布依族没有自己通用的文字,但在民间各地流传着一种用汉字或用“六书”造字法创造出的一些类似方块字的文字符号,用来记录宗教经典,被称为布依语“土俗字”。新中国建立后,于1957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试行至今。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司马迁《史记》中记为“椎髻、耕田、有邑聚”。稻作农业一直是其突出的经济特征,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标志,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产生活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
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多聚族同姓而居,一般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的上百户至几百户。民居多用木头作主结构,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极具地方特色的是石板房。干栏式“吊脚楼”多为3间3层竹木结构,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屋侧用毛竹搭一阳台,直通楼面,可乘凉、晒物。住平坝者,大都建有矮墙院落。安顺、镇宁、关岭、普定和六枝一带,由于盛产青石,住房从基础到墙头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俗称“石板房”。加上山寨的石砌寨墙和山顶的石筑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典型者如扁担山石头寨,所有住房和寨墙、古堡、寨内通道,以及横跨河流的平桥、拱桥、梯田保坎等,无不用石头修筑;甚至连家庭生活用具,诸如碓、磨、钵、槽、缸等,也均为石制,显示出布依族人民的匠心独具。
民间文学
布依族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浪哨歌,是布依族男女青年在“浪哨”(亦称“赶表”、“坐表”,是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
南盘江一带壮族布依族的结婚习俗 布依族的婚俗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明代开始流传至今,传承了布依族乡人民乐观的人文情感,团结友好、乐观向上的品质。
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歌唱相悦者,然后论姿色妍 索牛马多少为聘礼”, 这是由当事人自己选择,再由家长出面议定定聘资。明代后,布依族婚姻缔结是自由选择和凭媒说合两制度并存,后凭媒说合越来越普遍,旧时的姑表亲、姨妈亲等亲上婚姻普遍,多父母包办,个别自由选择。解放后,随着《婚姻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和贯彻执行,布依族青年男子有婚姻自 ,在得父母的同意后,则按规定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商定婚期,礼俗从简。近亲结婚、早婚现象已检少见,妇女政治和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父亲家长弱化,家庭管理趋向民主化。
布依族的婚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相亲:主要方式有三种:1、男孩56岁时,父母为儿物色对象,女比男稍大;2、“指腹为婚”;3、自由选择,男女青年利用节目、 等,互唱情歌沟通,称为“朗绍”。
二、托媒:经月老、冰人说合,作为婚姻关系的证人和双方对话的桥梁。
三、问亲: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往返多次才最后确定关系,女方收下礼品。
四、论婚:1、“对八字”;2、取“红八字”;3、“回八字”;4、送彩礼,多以粮价折现金,少为2石6斗米,多为3石6斗米。
五、过礼:婚姻关系确定后,媒人和男方家组成8至16人的“过礼队”送礼到女方家,举行合家“礼节”。
六、接亲:这是最隆重的一次礼仪。1、男方组成“迎宾客”随同,“过礼队”,一同前往女方家;2、女方家亲家中;3、男方家大办三天红喜酒。
壮族的婚礼是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耐人寻味。主要分为:接亲、送亲、成亲、回门四个习俗。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婚。
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
布依族的习俗什么 一、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用青、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壮年包头帕、头帕多为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作对襟短衣和长襟大衫,裤为长裤,裤脚较长,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长衫。(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妇女之间服饰区别较大,解放后,布依族男子多穿汉族服装。(第三)土语区妇女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衣服以蓝、青色为主,大襟短衣,领口处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钉上,胸前戴绣花蓝靛围腰,系鲜艳腰带(除已婚者),盘长辨盖以头帕,头巾共十二层,里面八层用棉布花线镶边,外面四层上下两端挑花织锦,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而戴用青布和竹壳做成的更考。
盛装:上穿斜襟短衣,绿色盘肩,用各色花线把两边小正方形摆成半圆绣在衣肩上,领圈右边挑花织锦。袖分三段,中间织锦,上下两段蜡染,衣服下部均为一寸宽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围腰,系浅色腰带。下穿长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盛装在隆重的节日才穿戴,盛装的绣花织锦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一套精美的盛装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粉令”,上部花纹与蜡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绛红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朴、典雅、庄重,多为老年妇女喜爱,于喜庆和隆重场合穿着。(第二)土语区妇女穿大襟衣和长裤,衣裤边沿镶有蓝杆和花边,系绣花围腰。
布依族青年妇女喜戴银制的虫、鱼、花、鸟头饰及银质或玉石手镯。
二、食
县内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个别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为主食。喜糯食,逢年过节均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糍粑。喜饮酒,多自酿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为30度左右,四时皆有酿造。十冬腊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备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饮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长者和主客正坐,饮酒拈菜由长者带头。此外,布依族还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县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几十户至几百户聚族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户,无单家独户散居者。
房屋建筑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楼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数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结构多为“内木外石”,柱头多用杉木、楸树或香椿做成,屋顶盖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钵、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墙,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设有神龛,堂屋左右两边为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个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庙供奉山神,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为父亲家长制,父亲作为家长有掌握家庭经济和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家长年老去世后,由长子继承,素有“兄长为父、兄嫂为母”的传统观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继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财产。妻子改嫁,则失去支配财产的权利。
布依族家庭结构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儿女长大分家时,由家族长者出面主持,财产除了留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出嫁女儿的“姑娘田”外,其余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给儿子,田地由长子选择,房屋由幼子选择。无嗣人家财产归其亲属继承,出嫁的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分家后,父母多同最小的儿子居住。
五、婚姻
县内布依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间不通婚。解放前,有钱人家有娶妾习俗。婚姻缔结,先由男方请媒人向女家说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就请人带鸡、酒、糖等礼物去女家合生辰八字,叫“开口亲”或“定亲”。定亲后,在结婚前向女方送聘礼金时,男家除送百元左右(须是双数)的彩礼外,还须带鞭炮一串,喜烛一对,酒两壶,糖若干封>>
布依族的习俗有哪些 布依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碎,也叫包谷饭)、包谷粑、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米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善做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衣族结婚习俗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人民 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1949年底,大部分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至1959年3月,整个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1956年8月8日,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后又相继成立了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日常食俗 布依族过去有闲时食二餐,农忙时食三餐的习惯。每日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新鲜的稻谷一般用碓舂加工成米,现舂现吃,在河边或有溪水的地方,水碾把稻谷碾成米,然后加工成米饭。民间喜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加工糯米时,一般都先将糯米用水浸泡后蒸熟,趁热舂烂揉成圆或长方形的粑粑保存或食用,其中以芝麻油团粑粑最具特色。除大米和糯米外,包谷也是日常主食之一。食用时,多将包谷加工磨成小颗粒,和大米掺在一起煮成二合饭,也有的将嫩包谷磨成碎糊状,加上糯米包成包谷粑,用油炸或蒸熟食用。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日常菜肴也丰富多彩,如布依族喜食的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狲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布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传说这种风俗源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在贵州的部分布依族为躲避官兵的决心。然后大家把鸡切成碎块,与血米一起煮成稀饭,全村男女老少共进最后一顿团圆饭,便各奔东西,并约定日后伺机相见。能讲出吃鸡肉稀饭的来历者,才能认本家。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
布依族和汉族人结婚好不好 只有相互能不能接受,合不合适的问题。因为毕竟不像维族 等信奉 教的少数民族,一般不嫁外族;即使嫁了也要对方遵从 教,比如那不食猪肉什么的我就受不了。但我听云南的朋友说,你们布依族女子出嫁有个“坐家”的习俗吧,这个估计是个难题(得商量好,时间太长可不好)。接亲时要对歌的吧,会难住你男友的(不过可以事先练练)。其他的风俗,饮食习惯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不知道“水稻民族”的你们应该吃大米多些吧,别嫁到北方总吃面食不习惯就好。我想主要是上面的坐家、对歌、饮食看能调和好不,不互就真的没有好不好,只有合不合适的问题了。当然,不知道是否所有布依族的习俗都一样。。。
贵州布依族结婚崂 布依族婚俗资料整理与简介
[内容提要] 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以后各代有“西南蛮”、“蕃”、“仲家蛮”、“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本文试图从研究报告、专著、期刊、学位论文、论文集等方面简单介绍近代以来我国学者们对布依族婚姻研究的状况。
[关键词] 布依族; 婚姻; 专著; 期刊; 研究报告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其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近几十年的时间,国内学者对布依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专著、期刊、学位论文的出版层出不穷,如黄义仁先生的《布依族史》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布依族简史》、《布依学研究》、蒋英的《布依族铜鼓文化》、吴文定的《布依族服饰与地理环境》、《论布依古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等,与此同时,婚姻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布依族婚姻方面的资料,回顾学者们的艰苦历程一:
研究报告
布依族主要聚集有贵州地区,所以对布依族的研究也就自然的以贵州为中心,贵州省对其研究出来的成果是最多的。如伍文义先生的“平塘县上莫乡布依族社会历史及婚姻丧葬”,文章中的第二部分婚姻习俗就论述了布依族婚姻[1];“镇宁扁担山布依族婚姻调查报告”[2] 此篇从民族学、社会学角度对扁担山布依族婚姻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研究其性质以及它对布依族社会发展的影响,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要确立婚姻必须经历“请布社”、“卡介”、“得娟”、“艾把”、“得把”等过程,此外,还对榔梢习俗作了一些讲述;“水城特区猴场、红岩民族乡婚俗与节日礼仪调查报告”的第一点谈论婚姻[3];雷广正的“平塘县掌布乡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其中的第十五小点―婚姻、丧葬[4];赵崇南的“望谟县乐康乡布依族生活习俗调查”,文章中的第四小点论述了姓氏、婚姻、家庭[5];唐合亮的“三都县周覃镇布依族生活习俗”的第六点谈论了婚姻制度、家庭、家族[6],给我们介绍了完成一桩婚事大致有如下过程,即提亲、吃开口饭、订婚、讨八字、送报、结婚;“惠水县羡塘乡民族婚俗与家庭状况调查”的第二点就说到婚姻制度[7];邹晓辛的“长顺县广顺区苗族布依族习俗调查”[8]。
二:专著
光写婚姻的专著较少,但在其它专著中写关于布依族婚姻的资料却很多,诸如;邹绍志编著的《中华奇婚异俗》第371---382 民族出版社出版 2001年9月,其中有“追打‘鲍鼓’”和“吹木叶、送花包”等到文章,所谓追打“鲍鼓”就是指追打男方到女方接新娘的人。追打“鲍鼓”是一种极有特色的婚俗事像,在举行婚礼之前,男方要请两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去接新娘,称之为“鲍鼓”和“娅鼓”(即伴郎和伴娘);此外还有李朝龙和李廷兰编的《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录》中的婚俗篇,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年8月;布依族简史编写组的《布依族简史》中的“婚姻、节日、丧葬”,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黄义仁,韦廉舟的《布依族民俗志》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41-42;
王伟,李登福,陈秀英的《布依族》 民族出版社,199165-69;黄义仁的《布依族史》 >>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新春婚礼
娶亲队伍簇拥着新郎新娘
来到了男方家的门前
新郎家在石板街上当众打起了年糕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1949年底,大部分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至1959年3月,整个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1956年8月8日,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后又相继成立了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日常食俗 布依族过去有闲时食二餐,农忙时食三餐的习惯。每日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新鲜的稻谷一般用碓舂加工成米,现舂现吃,在河边或有溪水的地方,水碾把稻谷碾成米,然后加工成米饭。民间喜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加工糯米时,一般都先将糯米用水浸泡后蒸熟,趁热舂烂揉成圆或长方形的粑粑保存或食用,其中以芝麻油团粑粑最具特色。除大米和糯米外,包谷也是日常主食之一。食用时,多将包谷加工磨成小颗粒,和大米掺在一起煮成二合饭,也有的将嫩包谷磨成碎糊状,加上糯米包成包谷粑,用油炸或蒸熟食用。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日常菜肴也丰富多彩,如布依族喜食的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狲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人家的迎亲灯笼上写有
“花好月圆”的吉祥话语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布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传说这种风俗源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在贵州的部分布依族为躲避官兵的决心。然后大家把鸡切成碎块,与血米一起煮成稀饭,全村男女老少共进最后一顿团圆饭,便各奔东西,并约定日后伺机相见。能讲出吃鸡肉稀饭的来历者,才能认本家。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一要举行“跳花会”。“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然后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一经定亲后,女方家要请亲朋好友吃定亲酒。婚前两、三天要由男方家送半边猪肉,一只公鸡和鸭,一壶水等给女方家,女方家也须杀猪办“嫁女酒”待接亲客人。过去新娘在结婚后需在娘家住一、二年后才住夫家。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布依族喜饮酒,更后喜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若是贵客或至亲如:舅父母、姑父母,还要打狗杀鸡款待以表敬意。在贵州望谟一带,每年三月初三,都要杀狗过节。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斥望丰收,全寨平安。
典型食品 主要有:荔波风猪、盐酸、狗灌肠、青苔冻肉、芝麻油团粑粑等。荔波风猪是用小猪腌制风干而成,被誉为“厨珍,已有百年以上
墨戎苗寨旅游景点有什么好吃的和好玩的?
墨戎苗寨位于吉首、古丈、保靖三县交界处,又叫做龙鼻嘴村。这是一座由十三个苗寨,五千多人组成的村落。“墨戎”是苗语的叫法,意思是“有龙的地方”。在苗寨可以体验到当地的风情民俗,苗族服饰银饰、苗族刺绣、苗族建筑、苗族赶秋、苗歌、四方鼓、荡秋千、舞狮耍龙等。
因为墨戎苗寨是全国著名的苗鼓之乡,还是被国家授予的民俗文化乡。苗鼓节奏明快,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是极富观赏性的表演。《猴儿鼓舞》、《花鼓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苗鼓表演。
湘西的苗族信奉万物有灵,自从他们从外地迁徙到湘西,就一直处于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生活中。他们认为有鬼神的仇恨,有上天的福音,相信万物都是有灵魂有信念的,所以在墨戎这一带的巫术就是这种精神思想的寄托与表现。苗族傩技具有惊、奇、险和神秘的特点,至今还有“踩铧口”、“捞油锅”、“上刀梯”、“吃火”等绝技。
墨戎当地居住的苗族人民饮食习惯都是以酸味为主,其中酸汤是最为有名的。酸味的食品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酸汤、酸菜、腌酸鱼、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酸萝卜等。他们吃酸的历史十分悠久,主要是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深山中,缺少食盐、蔬菜和肉类,所以各家都会有酸坛,腌制各种酸味的食品。
稻花鱼是苗族喜爱的美食。在插秧的时节,人们会在稻田中放入小鱼苗,等到稻花盛开,鱼就会长大成熟。食用稻花的于肉质肥厚,鲜嫩爽滑,营养价值极高。稻花鱼的做法简单,热锅下油,将鱼煎至金黄,放上各色调料,就可以吃了。无需过多的佐料,是稻花鱼原本的鲜味。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旅游景点
黄果树风景区
位于镇宁县境内,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以黄果树大瀑布为核心,以千姿百态的瀑布群为主体,融亚热带山水植被风光和布依族、苗族风情、历史古迹为一体,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黄果树瀑布高74米,宽812米,坐落在北盘江支流打帮河上源的白水河上,奔腾的白水河自悬崖绝壁上飞流直泻犀牛潭中,是中国第一大瀑布,世界著名瀑布之一。以它为中心的20公里直径范围内,分布着十多个形态不一,风格各异的瀑布,主要景点有黄果树大瀑布、天星桥。集山、水、瀑、洞、峰、林为一体,有喀斯特岩溶瀑布博物馆之称,主要景点有黄果树大瀑布、天星桥
白马山庄
位于镇宁县城西南边4公里处的贵黄高等公路、滇黔320国道左侧,水库面积58096亩,蓄水174万立方米,东北面有密林半岛一座,马尾松、杉木人工林面积200余亩。
桂家湖
位于镇宁县城北10公里的丁旗镇,打邦河支流桂家河的源头,是一座分叉枝丘陵型中型水库,湖面181平方公里,总库容1830万立方米。奇峰环湖,湖中有岛,还有大雁、野鸭栖息的沙洲和四季常青的丰岛,湖水清碧无污染,空气清新、湖畔有洞。
王二河水库
距县城15公里,距安顺市45公里。总库容量9500万立方米,集灌溉、发电、旅游综合性资源为一体,库容尾水和龙宫风景区相连接,南面与黄果树风景区衔接,龙宫、黄果树之间从王二河连接为水上旅游,是两名胜区的黄金通道。
境内旅游自然景观分布范围广,又相对集中成片,一个景片中以某一类型景观为主,辅以次要景观类型。
夜郎洞风景区
距贵黄公路和320国道分别为15公里和17公里的普里山夜郎洞,与布依族石头民族风景点和黄果树风景区连成一线,总面积486平方公里。该景区有神奇壮观的夜郎洞、石花洞、蜂子岩洞、响水洞等大大小小的溶洞组成的溶洞群,以及天坑、燕峰斜崖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胜景云集,水旱溶洞景色各异,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中一个特殊的溶洞群景区。
苗寨旅游景点有推荐的吗?
德夯苗寨是湘西最值得一游的苗寨之一,德夯是苗语,意为“美丽的峡谷”。这里居住着130多来户苗民,四面环山,四条峡谷溪流穿村而过,绿水护田,青山葱茏,颇有空谷幽兰之气象。
这里的人们已经很习惯游人的到来,生活十分闲适。因为民风淳朴,面向游人的生意做得也很得心应手。寨内最值得看的是民俗表演,另外,还有4条徒步游览路线。
苗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也为世人所欣赏。在德夯,除了可以欣赏到令人陶醉的苗族歌舞、婚俗表演、民族服装展示等节目外,最为精彩的是鼓乐表演。德夯是不折不扣的鼓乡,鼓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已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苗鼓王”自新中国成立后已传至第四代,是一位“80后”的姑娘,通晓英文,成为德夯对外旅游宣传的杰出代表。
民俗表演时间为每日10:30和 15:30,每场时间为45分钟,上午为歌舞、乐器、生活习俗、苗鼓等表演,下午主要是苗族服饰、武术等展示。表演场位于苗寨中心,附近还有一座小小的博物馆,有各少数民族的乐鼓及展示,五大苗族分布地带的服饰展,还有当地各类美丽的蝴蝶标本展览。
入口处有一座破败的茅草房,还写有收费说明的牌子,上山收费15元,不上山收费5元,令人不可思议。不过此地经常无人把守,直接上山即可。因山势崎岖,鲜有人至,路况十分糟糕。水帘洞名副其实,水流如银帘一般呈珠帘状垂直泻下。从水帘洞往下,是一个由众多小型瀑布组成的瀑布群,但意态一般。
在瀑布群的末端也就是茅草房附近,有三道水柱倾入一片小小的水洼,水势十分漂亮,以三脚架配合慢门拍摄,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为此地水质良好,溪水中生活着大量小鱼和小虾蟹,蛇类也时有出现,比较常见的是大得惊人的水蛇和一种剧毒的小青蛇,经过草丛地带时要提高警惕。是不是很漂亮的景色呢?
有。根据查询安顺市教育局得知,西秀区高中、平坝一中、普定县一中、关岭县民中、紫云县民中5所高中面向本县县域的配额生招生计划分别在其统招录取控制线下50分范围内,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隶属贵州省安顺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