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演员海顿去世了吗

中国演员海顿去世了吗,第1张

中国演员海顿没有去世。海顿,197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科技管理大学艺术系,中国演员、导演、配音演员。1993年主演**《犬王》荣获1993年中国广播**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95年客串京剧艺术剧情片《牛子厚与富连成》中的六小子,2001年参演亲情电视剧《大树小树》中的秦小舟,2005年,出演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敌后武工队》中扮演大少爷辛凤鸣,2008年,扮演抗战电视剧《雾都魅影》中的国民党和***的双面间谍独狼,2010年在新版《水浒传》中为武松配音,2014年自导自演作品《浴血太行之尖刀出鞘》。

1、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罗劳,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2、1740年,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的童声合唱团成员。1751年至1753年,创作首部歌剧《狡猾的魔鬼》。1755年,创作了首批弦乐四重奏。1759年,担任费迪南·莫尔金伯爵的音乐主管,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首个正式任命,并于同年创作《第一交响曲》。1761年至1791年的30年间,任职于艾斯特哈奇宫廷,创作了他一生中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体裁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歌剧等。1792年至1794年,两次赴英国伦敦访问,在此期间创作了12部“伦敦交响曲”。1798年,创作清唱剧《创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话剧院首次公演。1801年,创作清唱剧《四季》。1808年,为庆祝76岁生日,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去世,终年77岁。

3、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00余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因为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同时,因其性情温厚、热爱儿童、关心下属,获得了“海顿爸爸”的别号。

她以“女士简”,“河内简”和“公民简”而闻名,所有这些称呼基本上对每个人 都会激起褒义的和贬义的联想。许多男人憎恨她是政治行动主义分子,而大多数妇女崇 拜她,因为她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的信仰,无论现有成规势力多大,她都绝不退缩。 不管你如何感觉,这个人是变化自如的天才,她革新了像带制作业,以健美影响着世界, 树立了让女演员模仿的新形象,领导着她热衷的社会的积极行动主义。 简·芳达是一个谜,她以革新和叛逆态度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她在众多领域取得了 成就,而她在这些领域所获成就之大,是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她以不可比拟的典型创 业者的风格,不理会行家意见,毫不动摇地听从她的心声去追逐自己的梦。芳达从不让 所谓的行家干扰她对真理的感受,她大肆利用宣传工具来迈向顶峰。尽管如此,她保持 着动态个性,随时愿意随机应变。 性象征,野性人,却成为女权主义运动拥护者。 1962年的军队新兵**,1971年建立利用军队的组织,获得“河内简”的绰号。 大麻吸毒瘾君子,以药充食的厌食症者,而成为健康和健美行业巨头。 化妆美容手术的严厉批评者,却做了割眼皮、隆胸手术。 激进的反资本主义者,却成为资产近1亿美元的一流资本家。 社会主义事业新左派倡议者。资助激进的前夫汤姆·海顿,以便和保守分子泰德· 特纳结婚。 简·芳达只是属于她自己的女性,她从不向任何群体和组织嗑头拜伏。她有种誓不 妥协的精神,她坚强的意志广泛博得了妇女的尊敬,她当之无愧地获得美国最受欢迎的 妇女(1985),她在盖洛普几次调查中一直名列最受欢迎妇女的前茅,1984年仅排在特 蕾莎嬷嬷、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南希·里根之后。她广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她多才多艺, 并具备不断反对常规的胆魄。芳达实现了大多数妇女只在梦中想到的事情,而且别具风 采和品味。她凭籍自身的内在力量取得成功,成为世界各地大多数依赖顺从型主妇们的 模范。她从不让权势者控制她,这是以让那些受男人上司操纵的人好奇而兴奋。 奇到1976年,简感到由于水门事件,社会气候已大大改变,她回到制片厂拍摄** 《与迪克和简一起玩》,她主演乔治·西格尔,后又拍摄《朱丽亚》(1977)。她卷土 重返好莱坞,于1977年建立自己的制片公司,她头两部片子大获成功,即《回家》 (1978)和《中国综合症》(1979),与丽莉·汤姆林和多丽·珀顿合演的《九点到五 点》(1980)赢得极高的票房收入。她制作的影片《金色池塘》(1981)同样极其成功, 她称这是她的“最丰厚的职业经历”,他父亲在临去世前出演了书中角色,亨利在他众 多影幕形象中首次,也是唯—一次获奥斯卡奖,4个月后便去世,这是芳达第二部突破1 亿美元的影片。有意思的是,拍片的直接动机是为他父亲退出**界留念。 向健美进军 在越南之战结束后,芳达踏入崭新的领域——健康和健美业,这是转向实业界、也 是她过去生活的180度大转变。然而,她胸有成竹,因为她总是倾注于保持自己体态健 美,决定写这方面的专著,开设一系列制片厂,制造音像带,尽管这种向商界的挺进看 似怪诞,与她一向的反经商立场大相径庭,但从她创造和革新本能的需要概念来看,还 是能够理解的。这岂止是一条道路,而是她极其擅长的一个领域,这简直可以算个神话, 她是在40岁时进入商界的。像她这样一位注重仪表和体态的女性,潜意识决定要让全世 界都明白,健美不一定与年龄有关。这一微妙之处便是她一举成功的奥秘所在。 芳达于1979年在贝弗利山建立第一个体锻工作室,并在西海岸其他城市建立了四个 俱乐部,她在有些场所传授体育锻炼,1981年写成书《芳达体育锻炼》,截止1986 年售出200万册,第一年在西蒙和舒斯特公司出版时,赚取惊人的2000万美元。芳达还 写了许多书,但她巨大的商业成功来源于现在闻名的健美像带的销售。芳达通过家庭指 导带来传播健美知识,从而革命了像带业。在芳达的健美像带之前,录像带一般仅供出 租,从没有被认为可以销售谋利。当问及她何以能以健美创业商获得成功时,她说: “对于经商,我了解得并不多,这个念头像闪电一样呈现,我的许多主意都是这样形成 的(她是直觉者),我真正了解的唯一的事情是变得健康和健美,我知道我在这方面绝 对使人信任,所以决定凭此经商”。她的可信性在于她年过40依然体态健美、精力旺盛, 在她50岁时,她有三盘锻炼带列入《广告》杂志前20位。芳达继续证实自己健美业的知 识:“我像其他许多妇女一样,能为别人提供她们和我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25年来, 我坚持舞蹈训练课,我看到有那么多妇女和我一样,她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并不是想成 为专业舞蹈演员,而是想改变体型”。 在踏入健美业的头两年,芳达赚取2000万美元。强调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使《体 育锻炼》一书在第一年销售1800万册。她深信汤姆·海顿能进入白宫,将体锻业经营所 得的所有利润支持他进行民主主义的竞选活动。这是送给自己乐意的一份礼物,她总是 这样情感上和经济上奉献自己内在深信的东西,不管这对她代价有多大。到80年代末, 芳达像带和健美业开始每年净获3500万美元。在简和汤姆1989年分手时,她另外给他 1000万美元,与她在80年代捐献给他事业的数目相比,实在不足道。芳达在离婚时还有 6000万美元,但认为自己是合算的,1000万美元是她慷慨的表现。 气质:直觉—思维者 芳达是个完美主义者,无论是演戏、爱情、革命行动和创业,她都专注于成为最佳 者。她智商132,算得上聪明,但并不突出。芳达只不过是个独立而自我充实丰富的女 性,从不怕踏入无人问津之地。她是个有叛逆精神的反偶像崇拜者,从不怕与众不同, 而更喜欢向矛盾挑战。然而,正是这种革新精神使她独特而获得成功。芳达总是迷恋强 壮的男人,这是潜意识地想获得从未曾从她那强壮而冷漠的父亲那儿得到的爱,她发现 在她与别人关系中,往往她更强壮,而不是他们。她说:“如果你是个强健、著名的女 人,找到一个不被吓倒的男人很不容易”,她已找到了声名显赫而富有权势的泰德·特 纳。 在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表上,简·芳达是个外向—直觉型—思维—判断者,她具 有典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能看到生活中的大场景和可能性,以理智、定构的方式对待 事物。她的能量来源于外部世界的人和事,难怪她常常热心于社会问题。在展现新计划 时,芳达往往表现出格,她具有极大的专注和集中力量,本能性地追求完美,也就是说, 她的创造力来源于内在的能量深井,一旦她致力于一个概念,其能源没有穷尽。她是个 创造幻想家,最严格地符合着韦伯斯特字典的定义;具有:“将新概念变为现实的巨大 能力”。 在她达到顶峰的征途中,芳达有许多人物偶像,第一位是她的父亲。亨利·芳达是 家中的核心,她总是对他每句话都言听计从。芳达说:“我敬畏我的父亲”。凯瑟琳· 赫本是她早年的女性榜样,在少年时代,她被继母,亨利的第三任妻子,苏珊·布兰查 德深深吸引。在大学刚出来的那段时间,李·斯特劳斯伯格成为她老师和情人,接着是 安德里斯·伏特西尼斯,与后者维持了3年关系。芳达的三个丈夫都是她的老师和想象 的父亲人物:维迪姆是她性的老师,海顿是她的意识思想老师,特纳是她的权力老师。 芳达现在在年过半百时,决定模仿凯瑟琳·赫本,她告诉《时髦》杂志的吉尼丝·凯普 兰说:“我年纪大时,赫本是个很重要的模范”。 家庭和事业 表面看来芳达两者兼有——家庭和事业,然而,她处理家庭、事业和社会活动的努 力充满着牺牲。首先是她的女儿维莎,在她投身于社会政治事业的激烈运动时,把女儿 留给了维迪姆,其次是她的婚姻,在她致力于遍及美国的社会良知运动之行时,她与维 迪姆离婚。芳达得到了许多有哺育本能和事业取向压力的女性同样程度的成功,但增添 了政治活动和创业利益,使自己的生活更复杂。 越南战争成为芳达个人生活中一个主要障碍,在第一次怀孕时,她积极投身于反战 的政治活动,这种分心一直持续到她与汤姆·海顿结婚初期,她生了个男孩,取名与爱 尔兰反叛者特洛埃·奥得诺凡·夏略蒂一样。在她与汤姆·海顿一起从事社会主义事业 奋斗时,她将两个孩子交给别人照料和送入寄宿学校。拍**也是件分心的事,但像国 际旅行和与制度作战那么严重。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她又踏上了健美俱乐部创业者、健美作家和体锻像带监制者 的新事业;令人惊讶的是,她同时开始建立**制片公司IPC,来拍自己的**。芳达 多方面的活动才能让她陷于困境,换言之,她拍片、制作**、为丈夫竞选加利福尼亚 议员作宣传、建立健美帝国,而同时试图充当母亲和妻子角色。这种方案有时要有付出, 芳达的情况是,她不能像许多不工作的母亲那样,能与孩子实质性地多相处一会。令人 吃惊的是,她有时间将任何事都排人紧张的日程表中,她当然要付出代价:对婚姻和家 庭沉重的压力。在孩子到上学年龄时,她在1989年与汤姆·海顿离婚。 芳达在叛逆流行之前便是个叛逆者,她在1961年告诉专栏作家海达·赫曾,婚姻是 “过时的东西”,并说:“我认为婚姻将过时,成为陈旧之物,我不认为让两个人发誓 永远在一起度守余生是符合天性的事”。在巴黎与罗杰·维迪姆进入各种生活方式关系 时,她便是贯彻这一哲学,只有在她怀孕时,她的判断才不致于那么出格。当她听到社 会行动主义呼唤时,便于1970年离开维达姆。1971年遇到海顿,他是芝加哥七名人之一, 民主社会学生组织创建者之一,1972年7月4日,他们生下了男孩特洛埃·奥德诺凡·夏 略蒂,取这名字是为了纪念爱尔兰英雄。特洛埃上高中时,他俩离婚,简向他保证,在 他毕业前绝不结婚。她履行了诺言,直到特洛埃毕业庆典以后,才答应与特纳广播公司 的老板泰德·特纳结婚,这表明她始终对于自己不够疼爱的母亲角色有种负疚心理。 在海顿后,芳达与一位年轻的意大利演员保持了一段关系,然后受到特纳的追求。 这是怪异而有趣的一对,有类似的家庭历史,有截然相反的世界观、哲学观,他们的政 治修养和哲学思想差异如此之大,他们能生活在一起进行有意义的交谈,简直可以说是 个奇迹,他俩共同的优势是具有相同的气质、强烈的社会良知和创业天才。 芳达在1991年54岁生日时,与比她年轻而更有权势的泰德·特纳结婚,她立即退出 **事业,说:“泰德·特纳不是那种你能弃之不顾、干自己事情的男人,他需要你一 直在那儿”。 O(∩_∩)O哈!希望可以帮到你

1有关音乐家海顿的资料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 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

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海顿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

2海顿为音乐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海顿开创了交响曲的主调音乐风格;并使复调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发展; 完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一交响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个乐章体现统一的艺术构思,表 现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 法原则,为近代交响乐队奠定了基础。

四重奏是他另一个重要器乐曲创作形式,写了80余首。在奏鸣曲与协奏曲方 面,他的52首钢琴奏鸣曲主要是为教学和个人演奏而写,大多淳朴而稍平庸。

他写 过20余部协奏曲,其中《D大调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最为优秀。 海顿的其他作品还有18部小型喜歌剧,8部清唱剧和12部弥撒曲。

3海顿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乐圣 贝多芬 德国 音乐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 巴赫 德国 清唱剧大师 亨德尔 德国 音乐诗人 舒曼 德国 乐剧巨匠 瓦格纳 德国 艺术歌曲之王 舒伯特 奥地利 指挥界帝王 卡拉扬 奥地利 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 交响曲之父、四重奏之父 海顿 奥地利 音乐神童 莫扎特 奥地利 歌剧之王 威尔第 意大利 男高音歌王 卡鲁索 意大利 高音之王 帕瓦洛蒂 意大利 钢琴诗人 肖邦 波兰 小提琴之王 帕格尼尼 意大利 歌剧界女王 卡拉斯 美国 钢琴之王 李斯特 匈牙利 标题音乐之父、现代管弦乐之父 柏辽兹 法国 印象派大师 德彪西 法国 法国音乐之父 保尔-莫里亚 法国 俄罗斯音乐之父 格林卡 俄国 神弓 海菲兹 俄国 音乐绘画大师 穆索尔斯基 俄国 捷克音乐之父 德沃夏克 捷克 新捷克音乐之父 斯美塔那 捷克 民族乐派奠基者、芬兰第一公民 西贝柳斯 芬兰 民族乐派大师 格里格 挪威 当代钢琴泰斗 鲁宾斯坦 波兰。

4海顿一共谱写了多少曲子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1732年出生于奥匈边境的村镇罗劳。

海顿自幼受到民间 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6岁时到海恩堡合唱团唱弥撒曲,并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 羽管键琴、小提琴。2年后到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当歌童。

1754年他向意 大利作曲家波尔波拉学习作曲、声乐等。 从1761年起,海顿在埃斯泰尔哈济亲王的 宫廷中任宫廷乐长近30年。

期间写有约60部交响曲,40首弦乐四重奏,约30首钢琴 奏鸣曲,5首弥撒曲和11部歌剧等。这些作品使他蜚声欧洲乐坛。

1781年海顿结识了莫扎特,并建立了诚挚的友谊。1790年,埃斯泰尔哈济亲王 去世,宫廷乐队解散。

长期依附于贵族的海顿,开始在艺术天地中自由驰骋。他在 1791年和1794年两次前往伦敦,期间写下了 12部《伦敦交响曲》及其他作品,形成 了创作的高峰。

他在一次访问伦敦时路过波恩,在那里发现年轻的贝多芬,表示愿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1756年出生于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 3岁已显露音乐才能,4岁随父亲学钢琴,5岁就会作曲,6岁又随父学小提琴,并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莫扎特在短暂一生写出大量音乐作品,留下许多不朽杰作,题材形式涉及各个领域。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短暂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杰作,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他的音乐意收贝多芬为学生。1792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因两人性格迥异,师生 关系为时不久。

但海顿认为贝多芬迟早会进入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列。1802年以 后,海顿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创作灵感枯竭了。

1809年逝世后,安葬于洪德斯图尔 姆公墓,1820年改葬于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们在那里建了海顿陵。

5你知道海顿的哪些作品

我知道的海顿的作品有 交响曲 6号 D大调《早晨》7号 C大调《中午》8号 G大调《黄昏》22号 降E大调《哲学家》26号 d小调《悲歌》30号 C大调《阿莱路亚》31号 D大调《号角》 43号 降E大调《墨丘利》44号 e小调《悼念》45号 升f小调《告别》48号 C大调《玛丽亚•特蕾西亚》49号 f小调弦乐《受难》 53号 D大调《至尊》55号 降E大调《教师》59号 A大调《火之交响曲》63号C大调《罗克梭兰尼》 69号 C大调《劳登》 73号 D大调《狩猎》82号 C大调《熊》 83号 g小调《母鸡》 85号 B大调《王后》 94号 G大调《惊愕交响曲》 96号 D大调《奇迹》 100号 G大调《军队》 101号 D大调《时钟》 103号 降E大调《鼓声》 104号 D大调《莎乐美》 歌剧《阿齐德和格拉特阿》序曲,1762年 歌剧《药商》序曲,1768年 歌剧《不贞受骗》序曲,1773年前后(?) 歌剧《药商》序曲,1768年 清唱剧《托比亚返回》序曲,1774年 歌剧《哲学家的灵魂》序曲,1794年(?) 歌剧《月亮世界》第三幕序曲,1777年 歌剧《无人岛》序曲,1779年 歌剧《阿尔米达》序曲,1783年 歌剧《坚贞的结婚戒指》序曲,1777年 歌剧《勇士奥兰多》序曲,1782年 歌剧《药商》序曲,1768年 《我们的救世主被钉上十字架前的临终七言或七部奏鸣曲带有引子,结尾处是一场地震》乐队曲,1785年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

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

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6贝多芬和海顿的音乐风格有何区别

最主要的区别,用一句话说,贝多芬的音乐中体现着革命的力量,而海顿的作品体现了那种乐观向上的风格。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海顿出生的年代,正是哈布斯堡王朝日趋衰败和文化史上的巴洛克后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开创的“开明专制”,而他逝世时,整个欧洲正面临着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这种时代背景使海顿在思想上倾向当时的启蒙运动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然而他并不理解革命。 海顿爱好日常生活的亲切题材,长于表现人类朴实明朗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但不喜欢表现人的复杂的内心冲突。

他不是以戏剧性而是以美妙和幽默的情趣引人入胜,快乐和充满希望构成了海顿艺术的气质。

1、海顿(1732~1809),奥地利著名作品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自幼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后进入匈牙利宫廷,开始创作大量作品,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

3、海顿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称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4、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5、海顿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交响乐,海顿是个很幽默的人,他的交响乐都很明快,无不反映他幽默的性格。

6、海顿的交响乐也有着很风趣的标题,比如“时钟交响乐”是因为乐章中滴答做响的音乐;“鼓声交响乐”是因为乐曲不同凡响的开始;“惊愕交响乐”是因为它可以让任何打瞌睡的人惊醒;而“奇迹交响乐”在上演时出现了奇迹,观众席上的一架大吊灯在演出时掉了下来,砸向人群,这时观众们恰巧涌向前台欢呼,所以没有一个人受伤;“告别交响乐”就更有意思了,海顿用这首交响乐为乐队的乐手们申请假期。

7、海顿管弦乐作品的颠峰之作就是他为伦敦音乐会创作的12部交响乐。

8、在这12部交响乐中,最后一部就是“伦敦交响乐”。“伦敦交响乐”显示了海顿交响乐的成熟,尽显古典风格。

9、海顿在室内乐中的成就也很丰富,他一生创作了70多首弦乐四重奏作品,除此,海顿还创作了一些奏鸣曲和钢琴三重奏,并创作了一些歌剧、清唱剧、弥撒曲。在海顿的清唱剧中最著名的是《创世纪》和《四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00余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 百科 简介一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 收藏 分享一下哟!

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百科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罗劳的车匠家庭,因嗓音甜美,八岁时被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日后在其音乐中一再出现的恶作剧意识,当时即已有所流露。倒嗓后脱离斯蒂芬大教堂唱诗学校,担任尼科洛·波尔波拉的助手,从事教学和演出,并得到菲恩柏格伯爵的帮助,他的最早几部四重奏即为伯爵而作(1755)。

1759年成为莫尔钦伯爵的音乐总监,创作第一部交响曲;1761年开始在艾斯特哈齐府的长期工作;每年大部分时间在艾斯特哈兹宫(该宫系尼科劳斯亲王于1766年所建)度过,一生中大部分作品皆作于此。他与莫扎特的友谊始于1781年。1784年为加的斯大教堂创作《临终七言》(原为管弦乐曲,1787年改编为弦乐四重奏,1796年改编为声乐曲),1786年为巴黎圣灵音乐会创作六部交响曲(Nos82—87)。

1790年尼科劳斯亲王谢世,艾斯特哈兹的音乐机构解体,海顿仍保留原职原薪,但无事可做。1791年与J·P·萨洛蒙签订合同,去伦敦写作歌剧(一部)、交响曲(六部,Nos93—98)和 其它 作品(二十部),在伦敦逗留一年有余,音乐备受欢迎。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1794—1795年再度访问伦敦,创作第二套《六部萨洛蒙交响曲》(Nos99—104)。1785年尼科劳斯亲王二世重建其家庭音乐机构,但海顿的主要任务只是每年写一部弥撒曲,1796—1802年创作一组六部大弥撒曲,其重大意义直至近年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在此期间他还得以完成两部大型合唱曲:《创世纪》(1798)和《四季》(1801)。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在维也纳生活闲适,很少作曲,并未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将在历史上起重要作用。关于他在艾斯特哈兹宫的工作,海顿写道:“周围没有人来打搅折磨我,我非得标新立异不可。”

1761—1780年间的交响曲、四重奏以及戏剧音乐显示出他心裁独出、技巧娴熟的特点。在这以前的十年中,他的作品都是模仿罗伊特、蒙恩、瓦根塞尔等维也纳作曲家,键盘音乐尤其唯C·P·E·巴赫的马首是瞻。在其后十年(1781—1790)中,一部分是由于莫扎特的影响,海顿的音乐在表现力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布局和结构方面也获得和声与对位因素的平衡,这是古典风格的两大特点,与此同时,他保留了他的音乐所独有的生气勃勃、热情和幽默。他那永不衰退的活力和丰富的 想象力 使他能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1791年以后)创作出他最著名的十二部交响曲,还有两部清唱剧和六部了不起的弥撒曲,那是在英国之行中受到亨德尔的启迪在1796—1802年间创作的。虽然托维称他为“难以接近的海顿”(但同时他又赞扬海顿“举世无双、令人艳羡”),近年来海顿的音乐却演奏得越来越多。首先得感谢布赖特科夫与黑泰尔于1907年开始(但在1914年中止)编辑出版的作品集,其次也得归功于波士顿的海顿协会和当代最大的海顿权威、音乐学家罗宾斯·兰登的活动,我们才有机会接触到他的数量巨大的作品总体,从他的一套伦敦交响曲(正统版本)上溯到早期的交响乐作品。他的歌剧虽不如交响曲重要(由于略带乡土气息,它们的地位低于莫扎特的歌剧),但也已得到了开拓,其中包括《药商》(1768)、《月亮世界》(1777)、《坚贞的结婚戒指》(1779)、《无人岛》(1779)、《忠诚受奖》(1780)、《阿尔米德》(1784)、《哲学家的灵魂》(1791)。他的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以其结构紧密(整个乐章往往由一个单一主题的细胞发展而成)、色彩丰润以及和声和节奏的活力而著称,是日后所说的古典风格的基础。

他的键盘奏鸣曲和钢琴三重奏原来被认为较为次要,最近也以其独特的个性而得到承认,从而使人们对作曲家的性格有了新的了解。确实,在海顿的管弦乐曲和其它器乐曲中,只有那些协奏曲可以说是缺乏始终如一的号召力的。虽然他写了大量协奏曲——《C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在本世纪60年代被发掘出来而成为人们熟悉但不十分典型的D大调的姊妹篇——但它们不象莫扎特的协奏曲那样成为他作品的中心部分。也许这是因为海顿的音乐背景与莫扎特不同。他不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公开独奏家;他的主要手段是乐队,他为乐队写作时,灵感涌注,下笔似有神。

约瑟夫海顿个人生活

1760年11月26日,与假发匠的女儿玛丽亚·安娜举行了婚礼。在两人近40年的婚姻中,始终没有生子。玛丽亚·安娜的性格霸道、凶蛮,出手阔绰,使海顿不得不藏匿自己的收入;同时,玛丽亚·安娜始终不能理解丈夫的职业,导致两人婚姻不睦,海顿多次出轨。

约瑟夫海顿作品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作品:《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Abschied)、《第九十二交响曲》(牛津Oxford)、《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Surprise)、《第一百交响曲》(军队Military)、《第一百零一交响曲》(时钟Clock)、《第一百零三交响曲》(鼓声Drum-roll)、《第一百零四交响曲》(伦敦London);弦乐四重奏第三、十七、二十、六十四、七十六、七十七号;清唱剧《创世纪》(TheCreation)、《四季》(TheSeasons)

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百科简介一览相关 文章 :

★ 交响乐之父海顿的资料

★ 音乐家海顿的资料

★ 海顿的生平简介

★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资料简介

★ 交响乐之父是谁

★ 作曲家海顿是谁

★ 海顿是哪个国家的人

★ 海顿去世有什么影响

★ 《交响乐之父是谁》

★ 皇帝四重奏赏析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 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常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交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地位。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出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已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乐圣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两部弥撒(C大调和D大调)、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第九交响曲》等。

  戏剧作品有歌剧《菲德里奥》、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废墟》、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内乐有七重奏、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赋格曲》、弦乐三重奏四首,长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钢琴三重奏六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大提琴奏鸣曲五首和圆号奏鸣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等。

  歌曲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爱人》,女高声和乐队场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声乐与钢琴曲等。

  从乐派归属来说,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显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该归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Op.55、67、68、92、125),序曲《爱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奥兰》(Op.62)、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Op.7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第三号(Op.59-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2)、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Op.24)、F大调第二浪漫曲(Op.50)。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其父与其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 特劳斯(1804-1849),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 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 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约 翰。施特劳斯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 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 首和轻歌剧16部。1844年他十九岁时,正式登台首演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 (作品1号)及其他三首舞曲(2-4号),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 喝采声中,竟连续重奏了十九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第一炮。由于小约翰·施特劳 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入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 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弗伦兹·李斯特 (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他十六岁时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1848年起他常住维马,并定期回匈牙利。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李斯特创作活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

  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波兰作曲家,有一半的法国血统。他的父亲从法国移居华沙,教贵族子弟学法语。肖邦在孩童时代就显示了音乐天才,并就学于新成立的华沙音乐学院。在校期间,他恋上了年轻的歌手康斯坦西娅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据说就是这位少女激发了肖邦的创作灵感。1831年9月,肖邦来到巴黎,他的余生便和这座城市的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肖邦在沙龙中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来往,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海涅,画家德拉克洛瓦。通过李斯特,肖邦结识了“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肖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乐想象力达到高度兴奋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这些年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但他的健康逐渐变坏,他和乔治桑的关系也走向破裂。在他最后的信件充满了孤独的绝望。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返回巴黎后几个月便逝世了,时年三十九岁。他的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兰的泥土。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

  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

  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从此以后,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在肖邦的战争气氛的波罗涅兹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它们那矫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条。那骑士般的玛祖卡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之中。除了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有时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销魂,但却永远是心血温暖而慈祥的。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曲中庆祝着最大的胜利,而那些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的最恳切的渴望。他虽然在表面上是幸运的宠儿,但实际上,却和他那浪漫主义的许多同代人一样,也是一个饱经生活苦难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315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