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生卒: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
生平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次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雪莱后来的作品《朱利安和马达洛》便是以拜伦与自己作为原型来创作的。同年11月,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约翰·济慈逝世,6月,雪莱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没有作者。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
该作讲述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
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因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故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揭露现实黑暗
《一千零一夜》中有不少故事揭露了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黑暗与不幸,描写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正是故事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体现。
《渔翁的故事》小渔翁泡尝辛苦却落得两手空空,于是他满腔义愤,怒斥了人间的不平:“我出来奔走营生,却发现农食的来源都己断绝。许多粗鲁愚昧之徒却飞黄腾达,直上云霄。”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中匹纪阿拉伯社会劳苦大众的生活写照。
只有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同他们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来。
在暴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方面,《一千零一夜》没有停留在仅仅描写广大人民群众疾苦或反映他们对于现实生活不满的情绪上,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帝国的统治者一一哈里发,对他们的昏庸无道、专横跋扈和欺诈成性痛加褐露,无情鞭答。
《一千零一夜》的引子,《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国王杀死了与人私通的王后以后,竟然荒唐到每夜让宰相捉一个少女为他寻欢作乐,天一亮便把她们处死。这个故事充分暴露了国王凶狠残暴的本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千零一夜》尽管具备了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宗教祭司和文人学士的篡改加工,混杂了不少剥削阶级意识相宗教观念。 《一千零一夜》流传于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教帝国时代。
因此它的伊斯兰教色彩比较浓厚,“安拉是唯一 的主宰”、“我把自己的一切托靠给安拉啦”、“毫无办法,只有靠伟大的安拉援助了”等词句充斥全书;伊斯兰教宿命论观点更为突出。还有歌颂帝王,尤其是对哈伦·拉希德的歌颂,更是俯拾皆是。
此外书中还室扬了富商巨贾的“美德“,发财致富的“奥秘”,轻视妇女,丑化奴隶等等剥削阶级的思想。
权力观念
《一千零一夜》所描写的社会背景主要是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中央集权制为特征的封建统治者,时权力的意识由程圣时代开创的“议事制”治邦,转向由帝国最高领袖哈里发“钦定”一切事物的极权专制统治,形成以权力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体制。
伊斯兰教自创立起就突出领袖的模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伊斯兰社会一宜崇尚穆圣和正统哈里发的伟大人格和历史作用,认为英明的领袖是领导国家和民族的理想典范。
在阿拔斯王朝前期,中央大一统的帝国政权在统治国家和管理人民中,就更是强调中坚领袖具有的至高地位。因而民众对统治者如何运用权力的期待只能是被动的,即寄希望统治者“自己”能主动公正执政、执法,成为“典范”,这其实是一种乞求恩赐的无奈
《一千零一夜》的开篇以“理“劝说暴君山鲁亚尔要公正对待妇女,最终以国王的忏悔认错而结尾。如《一千零一夜》的终篇这样描述国王的仔言:山鲁佐德,早在这几个孩子出世之前,我就已赦免你了。
因为我见你贞洁纯真,情感真挚。原真主保佑你,保佑你的父亲和母亲,你的祖先和族亲。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我已赦免你,让你免受各种伤害。这番仟悔之言实质上是国王对自己滥用权力、伤害无辜的暴虐行径的反省,也反映了民众对贤明君王的期待。
总之,权力与政治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不可分离,所以也有学者将权力观称之为政治观。
《一千零一夜》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宣扬“劝君施仁”的权力观,通过故事的铺展,描述了以“国王们”为代表的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权力特征,以及民众对统治者“权力”行使的思辩和诉求,其中贯穿始终的基本思想是要求实现“公正”与“平等”。
《一千零一夜》中的大多数故事都是围统统治者展开的,君王的称呼有国王、苏丹、哈里发和执政者四种,对君王修养及其行为推则有大量篇幅的描述。
文中所阐述的权力观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政本位文化基础之上的,限定在社会政治价值及其相关的道德伦理价值,即所谓的“明主仁政”。
:一千零一夜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原名:爱德华·德·维尔(Edward De Vere) 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
生平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 活轨迹: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22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和剧作家;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 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1612年左右他告别伦敦回到家乡定居。1616年 4月23日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
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有:屈原、苏轼、李白、李贺、李商隐。
1、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代表作是《离骚》。
2、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3、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4、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5、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多首。
卡尔·古斯塔夫·维尔纳·冯·海登斯坦
中文名:卡尔·古斯塔夫·维尔纳·冯·海登斯坦
别名: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出生地:瑞典南部维特恩湖北面奥斯哈马尔
性别:男
国籍:瑞典
出生年月:1859年7月6日
去世年月:1940年5月20日
职业:文学瑞典诗人、小说家
代表作品:《朝圣年代》
简介
卡尔·古斯塔夫·维尔纳·冯·海登斯坦是瑞典诗人和,一个获得者的诺贝尔文学奖于1916年。他是一个成员,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12年。他的大部分作品的激情描绘瑞典性格,生活和传统,往往是从一个明确的爱国观点。
他出生在Olshammar一个贵族家庭。他画研究学院的斯德哥尔摩,但很快离开前往朗在欧洲,非洲和东欧国家。《西游记:在漂移年,1888年》是一家集诗的启发,他的经验在东部旅行,并标志着一个放弃的自然优势然后在瑞典文学。
经历
海顿斯坦从小体弱多病,一八七六年,十七岁的他因患肺病,被迫中断学业,前往意大利、希腊、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休养游历,直到一八七九年才回到瑞典。在此期间,他曾在罗马学习过两年绘画。一八八年,因父亲反对他成为艺术家同父亲闹翻,海顿斯坦携新婚妻子艾米莉·尤格拉再度出国,在罗马、巴黎、瑞士等地居住。在瑞士逗留期间,他结识了侨居在那儿的瑞典著名剧作家斯特林堡,两人成为挚友。和斯特林堡的频繁交往,增强了海顿斯坦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一八八七年,海顿斯坦返回瑞典,潜心钻研文学。第二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朝圣与漫游的年代》(1888)。诗人以十多年来的遨游生活为基础,叙述了南欧和地中海沿岸及阿拉伯地区各国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传记等等,把它们描绘成令人向往的《天方夜谭》式的神话世界。作品采用了虚幻、神奇、夸张的手法,充满了南方传说和东方哲理,它以其华美风格和独特情调开创了瑞典的一代诗风,在文坛引起极大反响,成了瑞典新浪漫主义派或唯美主义派的开山之作,海顿斯坦因此也被称为唯美主义代表诗人。
一九二年,海顿斯坦在一座可以俯视巴顿湖区的小山上,建造了一幢融古瑞典和意大利风格于一体的住宅。他在这儿住了二十年。一九四年五月二十日,他就在这幢住宅中去世。
成就
他的爱是美丽也显示了小说汉斯蚁(1892年)。《诗》,(1895年)和《查尔斯男性》,2第一卷和第二卷。1897年至1898年),历史的小说,显示了强大的民族主义的激情。这两卷《树》(1905至07年)的启发,史诗般的故事情节的一个部落的首领在埃里克森的中世纪。
他的诗收集《信息》,发表于1915年,涉及哲学主题,主要涉及海拔男子更好地人类免受孤独。紧接着,海顿斯坦又发表了根据希腊神话写成的长篇小说《恩底弥翁》(1889),以及进一步阐述自己艺术观点和文学主张的论文《文艺复兴》(1889)。这本小册子的出版,在当时的瑞典文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了新浪漫主义派的宣言,瑞典文学新时期的发展纲领。从此,一批新崛起的作家诗人,纷纷起来冲破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束缚,发展各自的独创性,在瑞典文学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生动局面。随后,海顿斯坦的艺术主张在自己的诗体长篇小说《汉斯·阿里埃诺斯》(1892)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小说写汉斯·阿里埃诺斯这位瑞典民间传说中的传奇人物为寻求“生命灵感”而到处旅行的生涯。作品发展了唯美的风格,并具有神秘玄想的成分。一八九五年出版的《诗集》表现了海顿斯坦对祖国、对民族的巨大热情和关注,既是民族颂歌,又带异国情调,其中许多诗写到包括特洛伊战争在内的希腊故事,瑞典的贵族社会,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冰岛的传说,被认为是诗人抒情诗的顶峰之作,表明作者已彻底冲破旧的艺术界线,在创作上走向成熟,风格深沉、乐观,具有宁静和内省的气质。
海顿斯坦的重要诗集还有《人民集》(1902)和《新诗集》(1915)。前者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洋溢着热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思想;后者较多地沉浸在对中世纪历史的回忆中,以对大自然的赞颂来抒发民族主义的情思,诗风也有较大变化,由早期的华丽、高雅转变成质朴、宁静,反映了诗人逃离社会,走向自然的心境。
除诗歌外,海顿斯坦创作了多部历史小说,其中最重要的是《查理十二世的人马》(1897—1898)和《福尔孔世家》(1905—1907)。长篇小说《查理十二世的人马》描绘了十八世纪初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兵和俄国、丹麦、挪威等国进行北方战争的历史风貌,表现了瑞典的军队和人民在艰难的战争岁月中英勇战斗的献身精神,赞扬了他们对国家、对民族无限忠贞的民族气节。
长篇历史小说《福尔孔世家》写了福尔孔家族的沉浮,从十一世纪末福尔孔家族的祖先、海盗首领福尔彻·菲尔比特背着一袋抢来的金子回瑞典写起,直到两百年后他的一个后代瓦尔代马尔成为瑞典国王,然后又被他的弟弟马格努斯夺去王位,最后操劳过度、苍老多病的马格努斯反而对关在狱中过着平静满足生活的哥哥产生一丝羡慕的感觉。作品既描绘了历史事件,又寓古讽今,有着深刻的寓意。
除以上作品外,还有长篇小说《圣比尔吉特朝圣旅行记》(1901)、《贝尔波的遗产》(1905)以及一九一年后和斯特林堡论战的文集《论战集》(1912)等。一九一二年,海顿斯坦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一九一六年,为了表彰他“作为瑞典文学新时代的首要代表的重要性”,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此后他基本上没有再写出什么作品,只是在他死后的一九四一年发表了他的回忆录《栗树开花时》。
作品
1、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3、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4、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5、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李白
-李贺
-龚自珍
-屈原
-曹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