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连家砭的二三事

当年在连家砭的二三事,第1张

一 初到连家砭

1985年秋季的9月,绵绵的秋雨一连下了好多天,抬眼望去,山岭上的树木在雨水的冲洗下,更显得郁郁葱葱,川道里,葫芦河的水流量比平日增多了不少,云雾迷蒙的山川笼罩在烟雨茫茫之中……此情此景,面对着将要离别这工作了几年的地方,和那些朝夕相的同事学生,内心深处充满深深不舍和眷恋,泪水和着雨水一次次流下……

我拿着当时林业处科教科的调动函前去连家砭林场报道。当时的连家砭较之前几年所在的豹子川和东华池,最优越的条件就是交通便利,309国道从学校门前经过,每天都有发往延安、西峰、合水的班车。改农还林(由石油农场改为国营林场)之后,为了解决林场职工子女上学困难,新建了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招收平定川、太白、连家砭几个林场的学生就读。建校初期,新校舍还未建成,就用场部的礼堂、库房和职工医院前边的一排石箍窑作教室。场部的大礼堂内白天当教室上课,晚上用来当学生宿舍。校舍之简陋,教学条件之差可想而知。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都非常高涨,认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开展教研教活动。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几个老师对年轻老师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开展传、帮、带,学习和工作氛围非常融洽。

二第一个教师节

场部旁边有一处果园,刚到连家砭时,正赶上苹果成熟时节,看果园的马、薛二位阿姨隔三差五的送几个苹果给我,从领导到职工对我们新来的几个人关怀备至,让我在这个清冷的秋天感受到浓浓的温情和暖意。这年的9月10日恰逢第一个教师节,林业处、总场、各个林场和林业站的领导来学校慰问老师,除了发放慰问品之外,召开了一个座谈会,领导们首先向与会的全体教师(那天各个林场学校和林业站教学点上的老师都集中到连家砭林场)祝贺节日,然后从国家设立教师节的目的,教师在国家和林业建设方便的作用,以及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等方面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好多老师也作了表态发言,我的口头发言主要从设立教师节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和教师地位的重视和教师如何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两个方面谈了认识,得到了参会的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记得第一个教师节中的慰问品很多,我记住了其中的三件,手包,带圆珠笔不锈钢申缩式教鞭,和一支签名笔,这个签名笔在当时我们还是第一欢见到,有人说是进口产品,当时感觉到很新奇,很珍贵,真实就是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每支一元钱就能买到的碳素笔。每当想起这件事,就让人平添许多感慨,这几十年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的确可以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来形容!会后的聚餐时几个林场为这个节日宰杀后送来的牛羊肉,节日过后,大灶上免费给我们吃了好多天……

在后来的从教生涯里我接连过了34个教师节,但最让我难忘的,常常想起的还是当年在连家砭林场职工子弟学校过的那第一个教师节。

三参加建校劳动

为改善办学条件,林场在场部东边的那个果园里建起了新校舍,教室、学生宿舍、学生大灶很快就建成投入使用。我们全体教师在课余、周末、节假日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建校劳动,整修绿化校园,平整操场,铺教室地,亲自为教室和教职工宿吊顶棚。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全体教师为新建的教室,教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吊顶棚。我们在高并生校长的带领下,由刘志禹老师做技术指导,利用周日和节假日,为学校所有的教室宿舍饭厅吊了顶。

我们用黑斗在墙上划好线,丈量好尺寸后,凿好眼,穿上芦苇杆,然后用扎丝绑好,形成大小完全一样的方格子,然后把用白色和浅绿色的涂料刷过的油毡纸穿进去,平铺在这些方格子上面,然后再固定好,开始时干的不顺手,进度很慢,后来熟练了,就越干越顺,越干越快。那时候占用了节假日,干了好几十天,没有人给一分钱的补助,干完活或回家或在大灶上自己买饭吃,没有一个人抱怨、有怨言,更没有人发牢骚。

在绿化校园的劳动中发生过一件让我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的事,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春,我带领学生去塔儿湾林业站的对面山上挖刺柏树苗,这个地方景色秀丽"碧落霞天"摩崖石刻就在这里的峭壁上。

据考,“碧落霞天”四字,是明朝嘉靖进士陈榧的手笔。他在宁夏任上,于嘉靖壬子年(1552年)途经此处,宿于驿馆,正值早春清晨,旭日东升,朝霞映水,金光浮动,苗村河西岸灵山峭壁及树林被霞光映照,碧中透红,异常美丽,陈榧观此景色,浑笔书写了“碧落霞天”四字。后按察承差富平惠东臬督工刻石,使其留存于此。

在劳动之前学校领导再三强调要注意安全,我也作了具体安排和分工,但在快要完成任务即将完工返回时,几个学生发现了一株树形很漂亮的的剌柏,他们就建议挖下带回,姓杨的同学抡起镢头向下挖时,姓孟学生头伸向前边,结果孟同学的头被碰破了,血瞬间就顺着这个学生的头上脸上流了下来,那个学生抱着头说:“高老师你别怕,我没事”,但我看到这个场景当场就晕了过去……后来回到场职工医院进行了包扎,结果无大奈,帽子挖破了,头皮磳破了一条小口子,这事让我后怕了几十年。

经过我们几年的辛勤劳动,我们的新校园变的更加美丽,我们用付出的汗水浇灌出了校园里翠绿的树苗,如今已亭亭如盖矣!

    (四)我的同事们

那时的连家砭林场职工子弟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分中学部和小学部。      学校校长高并生,是六十年代从兰州铁路中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当时的兵团农场的知青,七十年代中后期,当年的知青有的人招工到长庆油田当工人,有的返城得到了安置,但当时他因为己经和当时农场的一名李姓女职工结婚成家,并且有了两个儿子,所以就和这些机会都失之交臂,留在了农场也就是后来的林场职工子弟学校当老师。建校初期,从当时的大山门林场职工子弟学校调至连家砭负责学校工作,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也算是个行家里手。当时正在参加西北师大的函授大学学习,他亲自上课,身兼数职,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以及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和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孟繁义,师范毕业后,五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支援大西北建设从中原河南,来到当时的西北林建二师的兵团农场子弟学校任教,改农还林组建这所新学时,从基层林业站职工子弟学校调至连家砭林场职工子弟学校。孟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学校的一切活动,事无巨细他都亲自参与,带头参加建校老动,亲自上课,亲自动手做教具,他为人随合,朴素无华,平常不修边幅,不知道的人从外观上很难判断出他的真实身份。

    教导主任孔永祥,是随后从大山门林场职工子弟学校调过来的一位青年才俊,毕业于当时庆阳师专(今天的陇东学院),算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真正的科班出身,他学识出重,思维敏捷,博学多识,是青年教师行的良师益友,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曹建华,李晓萍,王亚明,刘发荣,梁文博,赵发宏,素伟,李普鹏,王寿泰,祁湘萍等老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出类拔萃的教育教学骨干和教学教改能手,他(她)们的到来,为学生的教育成长和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

记忆中和我同事的老师还有:张继禹,刘志玉、吴晓玲、余海英、邢春月、贾申安、赵素卿,周阿英,脱美英、宗显伦、马春丽、路凤琴、康玲霞,程忠建、沈明合、顿炜、刘正萍、史翠花,殷学亮等,他们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林区,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人生芳华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这一片林区的教育事业,有几位老师己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如今,子午岭上绿树成荫,当年的小树已成长为栋梁之材,一届届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向全国各地。

    人世间最重要的事业,莫过于树木育人,在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进程中,有我和我的同事们洒下的汗水和付出的心血,子午岭和岭上岭下的人们不能忘记他们,也不应忘记他们!

张陵(34年-156年),字辅汉,被视为道教的创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

张道陵祖籍江蘇丰县,相传为张良後人。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少年时就精通《道德经》,曾经在太学学习。

汉明帝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後来隐居北邙山,学习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但是称病不去。汉和帝时又征为太傅,三诏不就。汉顺帝时在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造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青城山逝世,相传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从张道陵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天师道,正是以符籙见长,故世称符籙派,也叫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极虚道的别称,同时也含正宗、正统、规整的意思。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其道观,被称作「子孙庙」。

另外据传《老子想尔注》即张道陵所作。其弟子有300多人,并设立二十四治,为後来五斗米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张道陵临终,将剑印传予其子张衡(道教)(称嗣师),张衡传子张鲁(称系师),张鲁晚年嘱其子张盛,後来均由後人或族人世袭张天师位,历朝帝王追加了历代张天师不少「封号」与「赠号」。龙虎山也成为正一天师道的祖庭,历代张天师原居「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至今张天师已传至第64代,64代张天师现居台湾(1949年2月,63代天师张恩溥迁往台湾,1969年12月底病故於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64代天师)。

现大陆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是张金涛,但他并不是天师之职,金涛是63代天师之外孙,从母姓为张,真正蹢孙是张华山现在天师府内,另有63代天师四弟之孙张贵华也在天师府内,63代天师六弟之孙张继禹现在北京,任全国道教协会第一副会长之职。

张道陵之孙张鲁是三国时割据汉中的主要「军阀」,在汉中地区实施「政教合一」的统治,推行很多公共福利事业,後来归顺了曹操。

在某些道教流派中,张道陵与葛玄、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道教界近来传出中国另行扶植道教张天师,要与正统张天师张源先抗衡,引发道教传承正统之争。张源先到台中市视察道坛时,透过自由时报发表严正声明指出,天师的传承有非张姓嫡系不可传的规定,且须由他指定继任人选,部分媒体报导中国出现所谓的第65代张天师,不符合祖制。

 

世袭传承 已有人选

张源先指出,虽然他没有儿子,但他还有堂兄弟,同时他心中已有第65代张天师的人选,只是天机不可泄漏,且他还健在,就不会出现第65代天师。

道教起源于公元142年,距今1800多年,由东汉人张道陵崇尚黄老学说,尊老子为道祖创教,为第1代张天师,之后,道教天师犹如孔子世家,采世袭传承制,如今已传到第64代张天师张源先,是众多道教信徒心目中的精神领袖。

张源先目前住在南投县草屯镇,视察台中市三界通真坛时,针对近来媒体报导中国江西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张金涛,系所谓的第65代张天师,并指张天师“闹双包”一事指出,据第1代天师张道陵遗训,天师传承有遗嘱从其遗嘱,无遗嘱则由家族会议决定,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侄,传侄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外族人,亲疏分明,长幼有序。

张源先指出,第63代张天师张恩溥系其堂叔,当年随国民政府迁台,由于张恩溥儿子早年因病去世,因此堂叔依祖制于民国60年传位给他,而张金涛系张恩溥二女儿张稻香的儿子,得称呼他为舅舅,因此张金涛是否具备继任天师的资格,不辩自明。

 

指定培训 才能继任

他表示,最重要的是,第65代天师须经第64代天师指定人选,并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透过神圣科仪通报三界仙圣与历代张天师,获认可后才能继任天师职位,否则继任天师不学无术,连祖宗传承的符箓也不会画,无法弘扬道法、净化人心,岂不贻笑大方。

 

 

天师玄奇:画符避厄,呼风唤雨

 

记者张协升

 

张天师不是民间传说的神话人物,而是真有其人,相传历代张天师均有神奇道法,能驱魔除妖,现代张天师是否也神通广大呢?第64代张天师张源先平易近人,昨天与家人接受专访时,避谈神通,但娓娓道出许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既玄奇又有趣。

根据文建会的数据,在道教信仰中,护符可以带来幸福、健康、成功以及保佑祝福。因为有神灵驻守,护符的作用就像是灵性力量的媒介,在纸张或空中画写咒符、诵念神灵的名号等等都是道教的疗疾形式。符灰被调和以适当的药材,内用或外敷。

道教嗣汉第64代张天师张源先,曾担任陆军士官,戴眼镜、身材不高的他,虽已77岁,身体仍相当硬朗,经常应邀到各地庙宇主持建醮法会。

从小就写了一手好毛笔字的张源先,也传承符法,研习五斗经,其天师符据说相当灵验,主持大型建醮法会时,不少人看过他打「五雷令」,四周卷起滚滚沙尘或飘下雨露的景象;49岁才结婚的张源先,据说当年娶妻,也是经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亲自降乩主持婚事,选定媳妇。

小张源先10多岁的天师夫人谈起这段往事,也露出不解的神情。她表示,当时她只是无意中到该宫坛拜拜,却被老祖宗选定为媳妇,说也奇怪,当时她并不知道结婚对象是天师,不少人为她介绍医生等对象,她都不中意,或许正是姻缘天注定!

张源先的女儿则表示,她从未感受父亲有何特异之处,只有国中上历史课提到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背景时,她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让老师惊讶不已。

 

 

道教正统,总坛在南投

 

记者张协升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东汉年间在中国四川成都以西的鹄鸣山创教传道,唐太宗并正式立为国教。

而根据民间的“仙佛奇踪”一书,张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8世孙。他身长9尺3寸,浓眉大脸,鼻子高挺,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十分威武。

张道陵聪慧过人,7岁就读通老子道德经,还遇到神人指点,修成最高道术,能飞行天上,又能分身隐形。张道陵劝人行善,成立道教团体,成了道教祖师。由于他规定入教者须交五斗米,也称“五斗米教”。

西晋永嘉年间,第4代天师张盛从四川迁居至江西贵溪龙虎山,世代相传。第63代天师张恩溥随国民政府迁台后,于台北市大龙峒觉修宫创设台湾道教协会,第64代张天师张源先则在南投县国姓乡另建天师府。

 

 

 

正牌张天师在台湾

 

 

刘建宏、潘裕宗

 

 

张天师张源先举行奏职仪式

 

 

历代张天师均受到朝廷敕封,统领道教一切,位高权重。如今,台湾和大陆都有张天师出现,孰是正统传承,引起一场天师大斗法。

  “张天师”不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而是活生生存在,代代相传。不过,台湾有六十四代的张天师,大陆也有六十五代的张天师。两代张天师怎么会同时存在,闹出双包?

  台湾第六十四代张天师名叫张源先,大陆第六十五代张天师叫做张金涛,严格来说,论辈分,大陆的张天师还要称台湾的张天师为“舅舅”。对于同时存在两代张天师的情况,张源先显得有些不悦,他说:“我都还活着,怎么会有第六十五代张天师?太离谱了!”

  张源先表示,天师的传承有一定的规矩:下代继承上代之传统职位,有遗嘱从其遗嘱,无则从其家族会议决定。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侄,传侄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族外人,亲疏分明,长幼有序,向无紊乱。

  中国道教嗣汉天师府组织规程第二章第七条也写到:嗣汉天师依照历代天师传统,以嫡系长子(有遗书从其遗书,无则从其家族会议决定,以为其血统为原则)继承之,称谓为“嗣汉○○○代天师张○○教主”。

  因此,张源先也说,“有关六十五代天师继承人之选定,亦得由六十四代天师遵循祖制指定人选。某人自称为六十五代天师,如此行径罔顾伦理,不尊重现任六十四代天师,根本就是企图破坏祖制规矩。”

张继禹,汉文成留侯张良后裔。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道陵第六十五代裔孙。1962年9月25日生于江西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嗣汉天师”张道陵第六十五代后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西山万寿宫主持。其祖父张祥之,为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之胞弟(排行老大),父张宝训,业缝纫。[1]

中文名

张继禹

外文名

Jiyuzhang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江西龙虎山上清镇

出生日期

1962年9月25

职 业

道士、主持、人大代表

毕业院校

中国道教学院

信 仰

道教

主要成就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青联副主席

代表作品

《天师世家与道教》、《正一道经箓义理略论》等

道教前辈

王沐、闵智亭、陈莲笙等

圈内好友

陈贤金、任法融、张金涛等

目录

1人物生平

2论文

3个人成绩

4工作履历

1人物生平编辑

张继禹幼年生长于上清镇,少年时期即随父劳作,同时在农村小学到中学时辍时读,勉强到初中毕业后便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69年“文革”中,因家庭背景关系,被下放到上清镇城门水南村农村劳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大力拨乱反正,全面、认真地落实政策,张继禹才得以重返上清镇,随父经营缝纫手工业维持生活。1983年夏,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去贵溪上清镇参访天师府及古上清宫遗址,地方宗教工作干部引荐当时年仅20岁的张继禹给黎会长及随同人员见面交谈,黎会长觉其颇聪慧质朴,悟性极高,且为道教创始者张道陵之后裔,即有意栽培,勉励其学习文化,承继祖教。不久,中国道协举办的“道教知识专修班”第二期招生,黎会长便荐其入学。张继禹天赋慧根,对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拥有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悟性,加班

张继禹道长[2]

加点夜以继日的勤学苦读,系统地掌握了道教知识,一年后结业,以品学兼优留中国道协研究室作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这一机会使他更好的有了学习空间,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典籍、文汇资料,加之其好学的天性,如鱼得水的学习机会终于使他成为博学圣达之士。隔年,被选拨升入中国道协兴办的“道教知识进修班”深造,在近3年的学习期间,他又系统地学习了道教经典及我国传统的诸家流派的哲学思想,曾受到现代著名学者郭朋、王利器、苏晋仁、王家祐、潘雨廷及导师李养正的教诲,也深受道徒中的学者与前辈王沐、闵智亭、陈莲笙等的熏陶,更敬佩教内外学者的学识与风范,虚心学习,刻苦治学,素不以道教一家之见去对待知识,更不以门户之见对待长者,总是热情地、努力地学习知识。在党和政府以及中国道协的关怀、培育下,他逐渐成长为一位爱国爱教的新型的道教徒;由于他是张道陵的第六十五代裔孙,为道教世家,又加之修养颇佳,道风严谨,而平时待人热情,随和自然,在道教界有较广泛而良好的影响,便逐渐成为一位受到海峡两岸及国际信道者们所器重的年轻的道教界代表性人物。他成长于社会主义新中国,自幼在农村劳动,深知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伟大,因而对实行按劳取酬为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制度由衷拥护,生活也一直简朴无华,修学期间衣袜总是破了自己又补。又因他是在1978年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全面落实政策的春风下才得以恢复宗教信仰并得到关怀、培育的,故而他对党和政府怀有深厚的感激之情,衷心地拥护中国***的领导,积极倡导道教要努力为“两个文明”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6年5月间,中国道协会召开第四届全国道教徒代表大会,他受到与会代表们的爱护与重视,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并担任副秘书长职务。在负责岗位上,他仍保持“学生”态度,恭敬年长的工作人员,并虚心向他们学习工作经验,谦虚谨慎,团结友爱,颇获好评。1988年被选拔为全国政协委员,参与国家大事的议政工作。同年又当选为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1990年当选为江西龙虎山道教协会会长,同年又当选为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理事。1992年3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代表会议,张继禹被选为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兼副秘书长,并任《中国道教》主编。1998年在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近年来,又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江西省道教协会首任会长,江西南昌万寿宫及西山万寿宫的主持及法人代表等重要职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401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