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有哪些打法?

大鼓有哪些打法?,第1张

大鼓”的基本打法主要有击鼓心、打鼓边、按鼓、蹭鼓面、磕鼓面、击鼓槌等。

大鼓是有大鼓套、起声、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烧纸调等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的。也有单点打法、双点打法,一块鼓板,上下都得打。

对大鼓来说,都是右手打强拍,左手打弱拍。如四分音符用单棰,即右手打;如用双棰,左右手同时打;八分音符,则右手先后均匀地各打一下;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则右手手连续打二下,左手打一下;前十六后八分音符,则右左手各打下后,右手再打一下;再如十六分音符,即在一拍时间里,右左手均匀地交替各打两下,而遇到节奏紧凑的地方,就得左手压过右手去打。

扩展资料

打大鼓的基本动作:

目视前方,右手举棰至头顶,左手扶鼓。开打后胸部略向后倾,两腿分开成马步状,随着节奏两腿自然颤动。

花式打法:

打鼓帮:用左右鼓棰击打鼓帮,发出嘎嘎的脆声。此打法仍以右手打“打”,左手打“各”。

打鼓边:此打法严格地说不是敲,而是利用鼓皮对鼓棰的反弹作用弹出来的效果。即两手虚握鼓棰,手心向上,向前摧到鼓皮边沿;使鼓棰按音符在鼓皮上弹动,敲时要巧、要脆、要轻。

嗑鼓面:就是按照节奏用鼓棰前疙瘩,在鼓钉上左右划动,发出音响。

参考资料:

—大鼓

江西的结婚风俗,可谓是千奇百怪,引人入胜,比如……

一、要敲锣打鼓

在江西,结婚必须要敲锣打鼓,一般还要请一些鼓手到家里来打鼓喊话,好让全村人民都知道你要结婚了。然后还要在村里走一圈,让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不这么做,你家人就会被邻居谴责,说什么“不尊重祖先”之类的。(我个人认为打鼓喊话的目的,应该是希望全村人民都来分享喜悦,而不是为了让邻居多嘴)

二、要跳塔

在南昌地区,结婚必须跳塔(如果你是跨省结婚的话就免了)。塔是一个由竹子搭建的高高的木质结构,新郎要在上面跳五次,以示勇气。跳完后,新郎的兄弟姐妹还要在塔上扔和新娘有关的一些小礼物,例如水晶球,戒指,钥匙等等,寓意美满幸福。(我在想,如果塔倒了怎么办?)

三、要收小费

在江西农村,结婚时必须要收小费。如果新郎新娘的父母是农民,那么他们可能会在儿子结婚时一次性收到几千元的小费。收到这笔小费后,新郎新娘的父母会把这些钱全部送给女方家里,以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哇,全村人要给钱?那咱不如多结几次)

四、要穿新衣

在江西,结婚必须穿新衣。一般来说,新郎新娘的父母会给新人一套新的行头。新娘通常穿红色的旗袍或中式婚纱,而新郎则穿上一套西装或中式婚礼服。婚礼当天,新人会做一个全家福,以示全家团聚。(这真是万众瞩目啊)

五、要送新房

在江西,结婚时必须要给新人送新房。如果新人的家里没有地方,那么亲戚朋友就要筹码送一套新房。新房送到后,新人就可以开始装修了,以便新娘可以在新房里住下。(这个要看亲友的心情,不是有钱想送就一定送的,话说能输送房子的,家里也不至于让您结不起婚)

以上就是江西结婚的一些风俗,其中有的确实很有趣,有的则让人不禁感叹:天啊,结婚竟然这么麻烦!但不管怎样,能够用这样的方式和心情去举行婚礼,也足以展现江西人的热情和开朗。

打鼓是一项古老而精妙的艺术形式,需要技巧和节奏感。打鼓的口诀是鼓手用来记忆节奏和音符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演奏的准确性和速度。在打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打法:1姿势:正确的坐姿或站姿对于保持平衡和灵活性非常重要。稳定的姿势有助于更好地控制鼓面,提高演奏技巧。2手法:打鼓需要使用手腕、手臂和手指的协调动作。合理运用这些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量。3节奏感:准确地把握节奏是打鼓的关键。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感受音乐,培养自己的节奏感,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乐器或团队成员协调合作。4力度控制:鼓的声音强弱取决于击打的力度。掌握不同力度的击打,可以产生丰富的音色变化,增强演奏的表现力。5练习:打鼓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断的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不同的节拍、速度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1、第一段:OOXX OOXX OX OX OX OX OOXX OXX 。

2、第二段:OXX OXX OXX OXX OOXX OXX。

3、第三段:OOOX OOOX OX OX OX OX OOOX OXX 。

4、第四段:OXX OXX OXX OXX OOXX O

注:O是大鼓敲的,X不用敲

扩展资料:

简介

大鼓是藏、壮、瑶、苗、侗、彝、水、土家、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额阿。壮语称种劳。苗语称嗯铎。侗语称工。彝族称额格子嫫。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最为盛行。

古往今来,大鼓一直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区别。多用于报时、祭祀、宫廷仪仗、军事、宗教、器乐、舞蹈、戏曲、婚丧、节日和民间娱乐等场合中。

戒晨鼓

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置放于城池的鼓楼之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制于清代,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使用的,为使北京居民都能听到报时,鼓做得特别大,鼓面直径150厘米,曾有“鼓王”之称。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播全城。

直到1915年钟表普遍使用后,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供人们观赏的文物。在北京天坛,也收藏有一面清代制造的大鼓,鼓面直径150厘米、鼓高200厘米,是旧时皇帝祭天时才使用的。大鼓用于报警的称警鼓,用于告状的称登闻鼓。

在全国各大佛教寺院,建寺时已在山门之后建有钟、鼓楼。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互相对应。大鼓悬于鼓楼之上,鼓的大小往往随寺院规模和等级而定,鼓面直径小者60厘米以上,大者可达150厘米以上。

河南白马寺的大鼓,鼓面直径128厘米、鼓高130厘米,横置在120厘米高的木架上,僧人要站在梯子上击鼓。有的寺院在大雄宝殿西南侧的木架上也置有大鼓。寺院的大鼓,用于僧人早晚上殿作功课、农历初一、十五及佛教盛典仪式做法事时敲击,晚上还作为报时用。

藏族的额阿

藏族的额阿,呈圆筒形。流行于西藏等藏传佛教各寺院中。鼓框用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外部箍以数圈宽窄不同的扁铁条,并用钉固定住。

两端蒙以牦牛皮为面,皮面四周边缘用铁钉 固定。各地规格不一。西藏萨迦寺的额阿,当地又称错阿钦布,鼓面直径135厘米、鼓身长(鼓框高)1505厘米,鼓身两侧各置一对鼓环,鼓身涂深红色漆,箍鼓的五圈扁铁条漆为绿色,大鼓横置于特制的高132厘米的鼓架上,放于寺院的大经堂内。常用于重要的诵经活动,在宗教节日举行羌姆表演时,也用于乐队合奏中。

壮族的种劳

壮族的种劳,呈圆墩形。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鼓框用杉木板拼制,以竹篾圈箍紧。鼓面直径和鼓高均为60厘米,上口单面蒙以牛皮或蟒皮,用鼓钉固定。鼓腰稍粗,两侧各置一对鼓环。鼓底敞口并向内收束。将鼓置地,双棰击奏,发音洪亮。常用于节日锣鼓合奏或为舞狮、舞龙伴奏。

瑶族大鼓

瑶族大鼓,呈圆柱形。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县里湖、瑶寨一带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单面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牛 皮,用竹钉固定,鼓面直径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

田林县平山等地的大鼓,鼓框用木板拼成,两端均蒙牛皮,鼓面直径80厘米左右、鼓高100厘米~120厘米。瑶族大鼓是瑶族铜鼓乐队的指挥和领奏乐器。演奏时置于乐队中央,用双棰敲击,声音洪大。奏法有跨腿击、弯腰击、反击擂、交叉棰等,并交替击奏鼓心、鼓边或鼓框等。奏者 边击边舞,奏法千变万化,舞姿优美动人。多用于民族节日、婚丧礼仪等场合。

苗族的嗯铎,汉称苗族皮鼓,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南丹等地。鼓框用整段原木掏空制成,两端蒙以牛皮,用竹钉固定,鼓腰置鼓环。各地尺寸有别。那坡县的鼓面直径60厘米、鼓高80厘米;南丹县的鼓面直径50厘米、鼓高100厘米。演奏时,双手执棰,边击边舞。常与铜鼓、锣、钹等乐器一起合奏,用于婚娶丧事等场合中。

侗族的工

侗族的工,呈圆筒状。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鼓框用整段“梅香雪” 原木挖空制成,两端收束,中腰稍粗,鼓面直径50厘米、鼓高100厘米~150厘米,两端蒙牛皮, 边缘 用竹钉固定,鼓两侧置鼓环。系绳横吊于侗寨鼓楼中。以两棰击奏,发音洪亮、浑厚,远闻数里。平时不用,仅在盛大节日、传达上级公文和聚众议事时方可击奏。

彝族的额格子嫫

彝族的额格子嫫,圆筒状。流行于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弥勒和泸西等地。鼓框用一整段椿木或核桃木掏空制成,两端蒙以羊皮,鼓面直径60厘米、鼓高95厘米。演奏时置于架上, 用双棰击奏,棰头一端包以绒布。也可前面一人背鼓,后面一人边走边击。每逢节日、喜庆或赶集场合,用于伴奏民间歌舞《大三弦舞》(又名《跳月》)。

水族大鼓

水族大鼓,呈圆筒形。流行于贵州省各地。鼓框用整段椿木、樟木或桑木挖空制成, 中间略粗,两端蒙牛皮。鼓面直径45厘米、鼓高100厘米,置于鼓架上,以短木棰敲击。用于六月六、过端(水族过年,八、九月间)、过捻(正月)等传统民族节日,常与铜鼓、芦笙等乐器合奏,众人围鼓歌舞。

土家族大鼓

土家族大鼓,又称堂鼓,圆筒形,流行于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两端蒙牛皮,鼓皮边缘用两排铁钉或竹钉固定。鼓面直径44厘米、鼓高465厘米。鼓置于地,双棰敲击。

也可鼓绑长杆,前后两 人抬鼓,中间一人击奏,发音粗犷洪亮,常与唢呐、锣、镲等乐器用于花锣鼓或丝弦锣鼓合奏。喜庆或节日也用于民间舞狮、舞龙伴奏。

:大鼓

爵士鼓演奏 的基本要求:“十字要诀”:自然放松。前紧后松,甩、弹。一是注意呼吸均匀,气沉丹田呼吸尽可能深一些,长一些,因为刚开始练习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憋气,造成紧张,找不到节拍,也就不能很好的进行练习。二是注意把肩、肘关节放松,自然下沉,不要端架子,胳膊太高,一般来讲,胳膊离开身体一拳的距离合适。2前紧后松:指的是演奏状态与拿槌的感觉,“前紧”指拿槌要紧,但不能拿死,而是一种内紧外松的感觉,“后松”就是指前面提到的手腕以后,肩肘关节的放松。3“甩”和“弹”指实际演奏用槌的感觉和要求。“甩”就是把手腕甩开,演奏时用手腕甩的大小,槌头的高低来控制力度的变化。“弹”就是在甩的基础上,在槌头敲击鼓面后,艺考甩的惯性与鼓皮的震动,把槌迅速弹起来,不甩不弹会把鼓皮压死,不会有好的声音,同时也只有借助“甩”和“弹”才能不断提高演奏的速度和力度,完成一些高难技巧演奏。最后祝你学有所成!

打鼓的基本打法如下:

非洲手鼓为例,按照:咚哒、咚咚哒来打击,由高音、中音和低音三个音组成,所有的歌曲都可以由这几个音自由组合。

1、低音打法:

把整个手堂拍到鼓面上,保证手掌在鼓面的中间,手心稍微拱起,手堂发力。

手法:

四个手指放松着并拢,大拇指张开,要想打出一个浑厚的低音,重心一定要放在整个手掌上。就是说主要发力点是在手掌,但这并不是说手指一点都不能接触鼓面,手指也是要接触鼓面的,但发力的重心一定要在手掌上,它的击打位置是鼓面的中心附近。绝不能手的任何部位出离鼓面之外。

2、中音打法:

用手指敲击鼓边,四指并拢,手臂找到自由落体的感觉,手指微微发力。

手法:

跟刚才低音的手型是一样的,但在鼓面上的位置是不同的,四个手指的根部要在鼓面边缘,打中音是要保证四个手指的手指肚同时平整地击打在鼓面上,就是说手指肚一定要先接触鼓面,把发力的重心一定要放在手指肚上。

但手指根部的地方也是要接触鼓边的,只是发力的重心不在这里。手腕要微微向下并低于手指,手腕不能跷起来或平行于手指。手腕放松,四个手指并拢。

注意只是给四个手指一个并拢的力量,不要把四个手指绷的象四根棍子一样,尤其是击打在鼓面的那一瞬间,手指也是不能崩紧的。

打中音的时候要体会自由落体的感觉,感觉手像一个重物一样从空中落下来。打中音需要一些力气,前提是手指一定不要绷紧。

中音是比较难打的,需要长久的练习体会,不断调整手型。千万注意打中音时不要出现参杂着高音的声音。

3、高音打法:

高音和中音的打法很像,但一般使用手指根部敲击鼓边发声,手指适当放松,像甩鞭子一样,把手摔在鼓边,重心放在手指根部有肉的地方,自然迅速的打击鼓面。

1、大鼓的基本鼓点是分为四段的,第一段是OOXX OOXX OX OX OX OX OOXX OXX;第二段是OXX OXX OXX OXX OOXX OXX;第三段是OOOX OOOX OX OX OX OX OOOX OXX;第四段是OXX OXX OXX OXX OOXX O。在这份鼓谱当中,O的时候就表示大鼓需要击打,X的时候是空拍。

2、在敲大鼓的时候要注意左手都是击打弱拍,右手都是击打强拍的。除了比较基本的敲鼓之外,还有敲鼓帮、敲鼓边、嗑鼓棒、按鼓、闷击等一些花式动作。敲鼓帮就是用左右鼓槌击打鼓帮的部分,发出比较清脆的响声。

3、敲鼓边是利用鼓皮被敲击之后对鼓槌有一个反弹的效果,这个时候握鼓槌要虚握,手心朝上,在鼓皮的边缘位置,用鼓槌在鼓皮上轻轻弹动,敲的时候要注意轻巧、清脆。按鼓就是在一个八分之后用于休止,减少余音。

4、嗑鼓帮就是按照敲鼓的节奏,用鼓槌前边的小头在骨钉上来回滑动,就会有“哗——哗——”的声响。闷击是在比较轻松的节奏中使用,用左边鼓槌的后面按住鼓皮,然后用右鼓槌的侧面敲击鼓面。

复杂的非洲人的习俗或制度就存在于本土的黑人当中。而黑人又不是一个民族(或部落)、一个国家,总的来说,白人是一夫一妻,混血种人(信奉伊斯兰教)是一夫多妻,黑人不仅有一夫多妻(主要的),还有一妻多夫、女人取妻、鬼婚、族外婚等形式。婚俗以及其他的法定形式,是由特定的历史主要是经济状况决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41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