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族服饰的特点或习俗

苗族民族服饰的特点或习俗,第1张

苗族衣服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

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

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

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习俗:

1、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

2、芦笙,是苗、瑶、侗民族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在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3、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4、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

5、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扩展资料:

苗族方言:

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参考资料:苗族-

回族

蒙古族

壮族

藏族

傣族

白族

维吾尔族

彝族

哈尼族

朝鲜族

满族

布依族

苗族

佤族

瑶族

水族

羌族

土家族

裕固族

塔塔族

苗族的服饰是一个特别精致的种类,因为苗族人喜欢唱歌跳舞,所以苗族女孩的服饰多是以鲜花做点缀,裙装为主,苗族的头饰是最大的亮点,因为苗族女孩的头饰都是银片,所以沉重非常,而苗族男士服装也多以裙装为主,只不过相比于女士的多宽大一些。苗族有很多自己的节日、比如跳花坡节、还有姊妹节、捕鱼节、客家年等等。

一、苗族人喜欢大型的节庆活动

苗族人喜爱跳花坡,这项活动其实是一个大型的相亲现场,很多俊男美女会在跳花坡的这一天来到一个地方,互相对唱情歌,跳舞,不仅如此,跳花坡期间,还会有人组织一些赛马、登山、射箭等竞技性的比赛,也就是在这个比赛中,男人可以体现非你非常强的一面,从而吸引在场少女的注意,苗族的跳花坡自古代就开始盛行,直到现今还一直在继续传承。其中跳花坡就是一个苗族每年都会举办几场的大型活动。

二、苗族人喜欢鲜花,所以节日和服装都以鲜花作伴

苗族是我国比较有个人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环境非常优美,人们都得以幸福生活,这是很多人都求之不得的。所以直到现今,苗族还是保留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在很多大型节庆活动中,很多少男少女会聚集在一起,对唱情歌,一起共舞,如果男孩碰上了一眼就相中的女孩,还可以方便留下彼此的****,从而进一步的联络感情。

因为苗族人非常热情,非常喜欢跳舞,所以很多节日都是非常盛大的。苗族人热情好客,而且极具民族特色,这让苗族赋予了少数民族一个非常精彩的部分,苗族人喜欢鲜花、喜欢灵动精致的事物,所以,现在苗族的特色都非常抢眼。

苗族的服饰是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其他资料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苗族的婚俗文化一共有四个步骤,具有典型的苗族特点。首先苗族的男女决定结婚以后,父母双方就会选择吉利的日子来安排结婚。在确定了日期后的时间内,这对情侣就不能见面了,直到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就需要把结婚需要使用的物品以及聘礼等都送到女方的家里,让对方的父母确认过目。

在这些聘礼中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糯米粑粑,但是这个糯米粑粑跟普通的还不一样,这一张糯米粑粑需要用三十斤糯米来制作,然后做成一张非常大的糯米饼,这就表示了新人在婚后可以团团圆圆,长长久久,并且也预示着这对新人可以丰衣足食,生活富足。

然后等到结婚的当天,苗族寨子里面的乡亲父老以及亲戚朋友都会聚在一起,男方就会带着几个好兄弟以及礼物到女方家去迎亲,其中需要有一个经验很丰富的长辈陪同,这一路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迎亲的路上会有很多女方的乡亲用竹竿拦路,并且还要对歌,对完歌还需要给这些拦路的女方亲人发放礼物才可以放行。这一路上要反反复复的经历好几次才可以顺利的到达女方的家里。

有的人还会借此来捉弄新郎,会在新郎的脸上涂一些石灰让他出丑,而结婚这一天新郎要喜庆,所以说这些逗趣的方式也不能生气,也代表了相亲的祝福。然后顺利的迎娶到了新娘以后就要把她带回自己的家中,然后举行拜堂的仪式,要跟双方的父母敬酒。开饭前第一碗饭要喂给自己的父母。

而在举办婚礼的期间,凑热闹的乡亲和亲人也会抓住机会捉弄新郎,有的人会使用箩筐把新郎罩起来,这也是给婚礼增加一点喜庆的氛围,让大家乐呵乐呵。而且有些苗族人在迎亲的时候还会故意上演抢亲的戏码,这样才能显示出新娘的抢手。而且万一以后男方喜新厌旧的话,女方也有了更多的道理可以跟男方理论。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同的感受。其中,苗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同样拥有许多特色的民族文化。他们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贵州、广西等地方,他们的歌曲、舞蹈和民族服饰都极具特色,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那么,在苗族众多精致的服装中,妇女和少女的打扮也是各具特色的,少女的穿着更加讲究和精致。

一、 过苗年

苗年在苗族中的地位,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在这段时间中,苗族的兄弟姐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主要以祭祀祖先和吹芦笙为主。其中,芦笙踩堂是苗族一项极为重要的民族活动,在男女结伴参加的时候,苗族姑娘经常身穿精致的服装,戴满苗族的银饰,在音乐中跳舞,成为节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许多的资料中我们也能看到,苗族姑娘的服装们也是十分漂亮的,为节日增加了不少的色彩。

二、 苗族妇女和少女的衣着区别

说起苗族女性的穿着,可谓是巧夺天工。苗族的少女往往需要戴上精美的银花冠,在银花冠的下边还有一圈银花带作为装饰。同时,苗族少女们的脖子上也要佩戴者很多层的银项圈,手镯、耳饰和装饰品全部都是银制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苗族少女对于银子的喜爱程度,也能看出苗族人们的手艺。然而,苗族妇女们的银饰没有少女的复杂和精美,但是她们身穿四十多层的百褶裙,各种类型的图案也是十分好看的。

看完了苗族服饰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区别,我们也能够了解到苗族精彩的民族文化。通过这些知识,也让我们明白了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将这些宝贵的文化保存下来,我们才能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苗族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花”等活动,借以认识,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进而确定婚姻关系,再由男方托入向女方说亲,履行定婚、结婚仪式。

草标-苗族民俗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花带与抄带-苗族民俗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苗族民俗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清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半路“抓亲”-苗族民俗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踩脚-苗族民俗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掐指-苗族民俗

“掐指”就是在节假日赶圩时,小伙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轻轻地掐一下姑娘的小手指。姑娘真心实意的接受小伙子的爱慕,就背过手来轻轻地掐一小伙子的小拇指,不愿意的话,就不理会。

  相亲风俗-咬手定情。

在海南省苗族中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有这么一句歌词“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 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开门歌。

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讨糖-苗族民俗  

“讨糖”就是男女青年在“玩山走寨、行歌坐月”交往过程中,小伙子中意一个姑娘,就以“讨糖”为名向对方求爱:“听说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没带钱。”姑娘如果同意,大都会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会弯。”小伙子答着说:“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通过几个回合的“讨糖”,姑娘就会给小伙子留下一句柔情的话:“大哥想糖跟妹来,酸坏牙齿莫责怪。”假若姑娘早已有了意中人,就会对小伙子说:“小妹有糖早卖完,大哥吃糖别处尝。”姑娘假如真的不同意,就回答说:“小妹人穷不卖糖,大哥要糖没望场。”

 新婚三晚不同宿-苗族民俗

  旧时,苗族人婚娶,新郎新娘三晚不同宿。姑娘出嫁之日,四邻姐妹相聚一堂,高唱苗歌,抒发离别之情。男方迎亲时,由女方“高亲”(男女各一直系亲属)送姑娘到男方,从侧门进入洞房。三日内由“女高亲”朝夕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均在房内。三日后,拜父母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到娘家,称“回门”。“回门”返回后,请苗老师安“家先”,并在本“宗表”中写上新媳妇的名字,表示新娘已是本宗族的人了。当晚,新郎新娘方可同宿。

苗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有“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是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二、苗族婚嫁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三、苗族丧葬

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四、苗族节日

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五、苗族艺术

1、苗族的蜡染

2、苗族刺绣

3、贵州苗族锡绣

4、黔东南苗族民间剪纸

5、精美苗画

扩展资料:

岜沙苗寨的古老风俗:镰刀剃头 神奇树葬

岜沙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州,距从江县城75公里,被称作“最后一个持枪部落”。岜沙人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神秘的生产生活方式,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岜沙的镰刀剃头、奇特壮观的鸣枪、放铁炮迎宾仪式、神奇的树葬习俗,以及对树木等的多元崇拜、“人树合一”的神秘文化让人感叹。

特别是由于他们崇拜树木并以树为神,绝不乱砍一棵树,因而村寨四周古树参天。微**《树图腾》就是以岜沙苗寨为场景,在呈现了黔东南传统村落神奇独特的风俗与自然和谐生态的同时,反映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苗族的习俗

中国网-苗族艺术

中国新闻网-岜沙苗寨的古老风俗:镰刀剃头 神奇树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503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