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古代称婚礼叫什么? 成亲,只知道这一个
问题二:古代管婚礼叫什么??? 婚礼,
在中国原为“昏礼”,是 一生礼仪――亥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
婚聘六礼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问题三:古代结婚司仪说什么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拜堂意识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
通赞:新郎新娘进香。
引赞:跪,献香。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
傧相就是司仪 傧相分为男傧和女傧
亦作“摈相”。后来又指婚礼对陪伴新郎的男子和陪伴新娘的女子。《周礼秋官・司仪》:“掌九仪之宾客傧相之礼。”郑玄语:“出接宾曰傧,入赞礼曰相。”
具体的 亲可以去傧相具体是做什么的
问题四:古代人新娘的衣服叫什么? 凤冠霞帔,这是中国古代贵妇的官服,从皇后到有诰命的贵妇都有相应等级的凤冠霞帔,用于正式的场合。也被用于新娘的服装,实际上新娘如果不是贵妇的话是没有资格用凤冠霞帔的,但是古代人认为结婚那天新人最大,可以超于礼制,所以新娘们一般都会穿凤冠霞帔作为结婚的礼服。 凤冠,就是指新娘头上的那个装饰物,按照贵妇的诰命等级不同也有许多不同的样式规格。霞帔是指新娘身上穿的类似披风和飘带的那种服饰,一般凤冠霞帔是一整套穿着的
问题五:古代婚礼上两位新人之间的喝酒叫啥 交杯酒,汉族婚俗之一,源于周代。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先各饮半杯,然后交换一齐饮干,谓之饮交杯酒,在古代又称为“合卺(jǐn) ” (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
问题六:我国古代婚礼的六个步骤分别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中国现代的婚礼礼数,想知道从周礼到古代的比拟详细的引见,最好有一本定方面的书供参考,谢谢问题补充 最佳答案中国现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事先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局部,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准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结婚遵照“六礼”顺序、离婚恪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准绳。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顺序。其中,亲迎更为复杂,依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
问题七:古代用来举行结婚的房子叫什么 在古代,结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称“青庐”。
从东汉至唐初,古人都是在青布搭成的帐篷里举行婚礼,“青庐”一般设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下轿的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走过,最后进入青庐。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北周时庾信的《三和咏舞》中虽然让“洞房”与“花烛”携手了,“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但这里的“洞房”依然不是描写新婚之夜的。
由于唐代的文人骚客多用“洞房”一词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场所,时间久了,人们便把“洞房”一词专门指代新婚用的卧房了。
问题八:古代女人结婚时头上带的头冠叫什么? 古代女人结婚时头上带的头冠叫“凤冠”。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
凤冠霞帔 ( fèng guān xiá pèi )
出处1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 2《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气象。”
3《红楼梦・第五回》: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辞海》:
凤冠: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霞帔:1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宋以后定为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明代对霞帔作了详细规定,一品至九品,各有不同。
2道家的一种贵重服装。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问题九:中国古代结婚是谁决定的 古代的婚姻有三种必须结婚:
一种是父母作主,另一种是官府作主。还有一种是皇室指婚或赐婚。一般情况下官府不会干涉民间婚姻。特殊情况下比如明清小说里常见的未婚失身或两对夫妻交错看对了眼等等,闹出纠纷以后,有可能打官司,这时官府会酌情判决婚姻。最后一种是皇室指婚或赐婚。这个不论如何都不能抗旨,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反抗?谁敢?
当然乱世就会有很多种奇怪的情况出现了。比如张飞抢人家的妻子(这个百分之百是瞎编的。三国志和演义都没有相关情节。那个新三国的编剧是个啥笔)。他这就不合规矩。不管当事人有多埂不情愿,父母指定的婚事是不可能被推翻的。那就是古代的制度。
女方叫嫁,男方叫娶,,确实体现了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当然从古到今还是有不少男方到女方家入赘的。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男方父母双亡等等前提下。
问题十:古代婚礼的程序应该是什么? 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实际上,不仅古代人在结婚时要喝“交杯酒”,在我参加的大多数现代人的婚礼中,夫妻都要喝交杯酒。可以说,交杯酒是中国婚俗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有数千年的历史。
古代一对新人要成为正式夫妻,并不是像现代人想得那样简单,而是要经过许多繁琐的手续。《周礼》中明确规定,古人结婚时,男女双方都必须到管理婚姻事务的官员“媒氏”那里去登记,媒氏会给两人各发放一个类似于现代“结婚证”的证件,叫作“婚书”。
媒氏发的婚书只是官方的结婚证件,新人还要签订由媒人或族长来主持签订的民间婚书,才算完成书面上的证明。
签订完官方婚书和民间婚书后,新人还要举行结婚仪式。在结婚仪式上,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男女双方喝下交杯酒,才算真正完成了结婚。
毫不夸张地说,喝交杯酒是新人向所有人宣告他们走进婚姻殿堂的直接见证,若没有这个程序,至少在亲朋好友眼里是不认同夫妻的合法性的。
《礼记》记载,人们喝交杯酒的习俗起源于周朝,是“周礼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
喝交杯酒时,新郎新娘端起一杯酒,先把自己杯中的酒喝掉一半,然后交换酒杯,双臂交叉,再喝掉对方的酒。
喝交杯酒主要有两个寓意。
其一,古代的交杯酒装在用瓠瓜,也就是做瓢用的葫芦里,酒液会带上一丝淡淡的苦味和涩味,夫妻二人喝交杯酒,寓意他们要在今生的道路上同甘共苦,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其二,交杯酒所用的酒具是用一只葫芦剖开的,看起来如同缩小版的瓢,两只瓢本身就是一体的,夫妻二人各执一半喝酒,象征他们要合二为一,阴阳结合,相亲相爱,今生不离不弃,共同缔造圆满的结局。
有些地区会在瓢的尾部绑上红丝带,夫妻二人喝完交杯酒之后,证婚人会把两只瓢扣起来绑在一起,这个习俗更明显地印证了夫妻结合的意味。
《礼记》里说道: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毕竟,用小瓢喝交杯酒时并不方便,古人经过集思广益,促使酒具的形状和材质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唐宋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和制瓷艺术的完善,有些婚礼中喝交杯酒时,已经出现了木杯和瓷杯,一些达官贵人在婚礼中甚至使用玉杯、金杯、银杯等,以彰显自己婚礼的尊贵。小巧玲珑的木杯或瓷杯端在手里,更利于夫妻双方完成双臂交叉,低头喝酒,含笑向宾客致敬等动作,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从宋朝中期以后,交杯酒使用木杯或瓷杯的现象已经很普遍。到如今,玻璃杯、水晶杯,以及其它材质的酒杯,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喝交杯酒的畅想和感受。
不论交杯酒酒杯的材质怎么变化,喝交杯酒的文化寓意始终没有变,代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夫妻双方对对方的肯定与祝福,以及双方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向往。夫妻双方喝下的不仅是交杯酒,也是爱和信任。
喝交杯酒的意思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寓意着新婚快乐,百年好合!
先说交杯酒,古代的交杯酒又叫合欢酒,是新婚之夜在洞房里边,丈夫和妻子,一人拿一个瓢,喝下合欢酒。交杯酒即使是在现在也依然存在,但是由容器变成了杯子,男性和女性喝的时候,也没那么麻烦了,只是手臂交叉在一起,然后把酒喝掉。现在的婚礼仪式里一般都有这一项喝交杯酒。
古装电视剧里男女主角结婚的时候一般也会喝交杯酒,一般的容器上面会绑的有红绳子,寓意着吉祥,喝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酒,从此就变成了夫妻,要同甘共苦,共度余生。电视剧里结婚的时候一般有这个场景是因为古代结婚时候的规矩太多了,这个是最有代表性的。
我还记得我结婚的时候,在结婚典礼上也有喝交杯酒这个环节,本来主持人是要求我们喝红酒的,但是因为我当时已经怀孕了,所以我的酒换成了可乐。就是两个人胳膊插在一起,然后喝自己端的那个酒杯,交杯酒最好是同时喝完,而且杯子里不能剩酒。
现代朋友聚餐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会起哄让一男一女进行喝交杯酒的活动,我觉得这个活动特别不应该,因为交杯酒交杯酒就是夫妻两个人喝的,而且交杯酒是特指在新婚之夜喝的酒,这个交杯酒不是随随便便就跟别人喝的,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如沈阳一般满族人家婚嫁旧俗,子女成年,双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对照八字,如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叫“相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亲。
19世纪末的中国结婚队伍
订婚男方家要以头环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家,称“放定”,又称“过小礼”。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装烟、倒茶敬给男方尊长,男家给以装烟、倒茶钱若干,亦称“斟盅”。订婚亦即古代所谓的“纳采”,当时沈阳满族又叫“下茶”,即如清代缪润绂《沈阳百咏》的《下茶》所咏,“采趁良辰会亲家,衣裳钗钏要鲜华;百圆馒首双坛酒,妥帖安排到下茶。”他具体解释说,“俗谓‘纳采’曰‘下茶’。纳采之日,预办馒首百圆、酒双坛,并衣裳钗钏等物,俱以新鲜为上,无则转借。女家是日则宰猪款待诸亲,谓之‘接茶酒’。”满族大婚正式仪式的前一日的“预演”,名曰“晾轿”。《沈阳百咏》的竹枝词《晾轿》写道:“击鼓鸣锣官道开,红尘得意马蹄催;宫灯簇拥纱灯引,认是谁家晾轿来。”描述的就是旧时满族婚礼的“晾轿”情景。这首竹枝词的另一版本,更是具体地记述了当年那种气派场面:“马蹄得意试轻埃,晾轿人争羡八抬;灯彩辉煌铙吹沸,前锣听响十三开。”诗人另有小注详解此俗,他说,“俗例于婚娶前一日预请娶亲男客数人,衣冠骑马前导,后列鼓吹灯笼,极后抬大红官轿一乘,诸事俱比照迎娶体例,名之曰‘晾轿’。
宗室娶妇,及娶宗室女,用八人舁舆,余概用四轿。锣响十三开, 则达官显宦家也。”《清俗纪闻》迎亲队伍
娶亲由男方选两个结婚日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叫“送喜日子”。男方在结婚前几天择吉昏将聘礼(老酒一坛三十斤、猪一口;或成衣四件,皮、棉、夹、单)
送至女家,叫“过大礼”,俗称“下大茶”。纳聘日,男方家长偕儿子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称之“磕头”,女方家长赏以钱、针绣等物。女家将聘礼陈列到案桌上,两家亲翁跪在案下酌酒,互相交递酒杯祭洒地上,称为“换盅”,接着是“开剪”,将男方送的彩布与女方做衣服;同时,女改辫发而盘髻,称为“练习”。
娶亲时,一般男方要操办三天。第一天叫“响栅”。这一天婆婆、婶婆去请老亲少友。头一天动鼓乐、搭灶、劈柴。第二天叫“晾轿”。
迎娶前一天,男方乘轿或车至女方家迎接嫁妆和新娘。女方送嫁妆和新娘上车,新娘要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处”。女方只把嫁妆送到男家,列于门前案桌上,俗称“过箱柜”。男方设迎风酒接迎女方送嫁妆人,俗称“下马杯”。
结婚吉日,太阳未出,男家就列队迎亲,去时人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清晨,女家用彩车送亲,新娘哥哥护送,路遇井、庙、墓则用红毡遮住彩车,意为“避煞神”。男方迎亲的彩车与女方送亲的彩车中途相遇,两车外辕相错,新娘由哥哥抱到迎亲车上,称为“插车”。
迎接新娘到男家,新娘下轿后,新郎手执马鞭对空猛抽三鞭,或用无头箭向新娘方向射三箭,意为逐黑煞神。新娘头蒙红盖头,脚踩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新郎新娘在鼓乐声中向北三叩头,即“拜天地”,俗称“拜北斗”,对拜,众亲友贺喜。礼后,新娘要跨过马鞍先进房有侧架设的青布帐栅静坐,俗称“坐帐”,亦叫“坐福”。《沈阳百咏·坐帐》:“合欢酒熟待鸡鸣,鼓乐声兼爆竹声;昏礼似遵三代古,不教花烛拜天明。”描写的正是如此情形,“俗例娶妇用鼓乐、施放爆竹,非古也。惟多在夜间于昏礼为近。特古以暮,而今向晨耳。又,土人夙有坐帐之例。新妇过门,须静坐终日方准动移,迎娶时早,甚多不便之处。”此刻,新娘身着大红袍(俗称“打草衣裳”,入帐,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搭在新娘身上,前胸、后背各悬一面。接着,另一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盛钱米),新娘抱在怀中(也有夹在腋窝儿的),叫“抱宝瓶”,亦称“抱宝媒壶”。中午,还要行“阿察布密礼”,就是在院内神桌前,新郎单膝跪,手擎托碟,用满语念“阿察布密歌”,俗称念哈力巴经。“阿察布密”是合婚之意,歌词大意是夫妻幸福,长命百岁,白头到老,共享富贵。宴毕,新娘家人辞归,新郎仍在门前为每人敬酒三大杯,为娘家人送行。尔后,新娘才能移入新房内。傍晚新郎入新房用秤杆揭去新娘盖头,新娘打扮完毕,与新郎、娶亲婆、送亲婆围方桌而坐,新郎新娘饮交杯酒。闹洞房时,要唱喜歌“拉空齐”,多即兴编词,均为祝福之意。
《清俗纪闻》迎亲花轿
婚后次日,同拜祖先、父母姑舅各尊长亲属,谓之“分大小”。此间,还有“梳头酒”和“装烟钱”礼俗。在举行过婚礼仪式的次日,娘家来人为新娘梳头,是日早筵为“梳头酒”。新娘梳洗完毕,始交拜花烛,拜公婆,为一家老幼装烟。年长者须有拜钱或钗子等物作为赏给新娘的见面礼,名曰“装烟钱”。《沈阳百咏》载,“诸姑伯姊上琼筵,好是梳头第二天;欢喜新娘齐见礼,大家添费吃烟钱”,咏的便是此俗。此外,另有七日“回门”“住对月”,亦即婚后一个月新娘可回娘家住一个月等习俗。
合卺之欢的意思是喝交杯酒的喜悦。合卺即成婚,卺是瓢,在古代,结婚时人们用它作盛酒器,新郎新娘各拿一瓢饮酒,同饮一卺,象征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
白酒:
白酒,是中国酒类(除了果酒、米酒外)的统称,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中国白酒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而严格意义上讲,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兑而成的配制酒则不能算做是白酒。
出阁酒和出嫁酒差不多是一样的,只是称呼上有点区别。都是在女儿出嫁的前一两天,娘家给女儿办的酒宴,来参加酒席的宾客也都是自己娘家的亲戚朋友,让女儿在出嫁前得到各位亲友的祝福和见证。
出阁酒出阁酒和出嫁酒只有一字之差,只是名称和含义有点不同,但是办酒席的时间和程序以及来参加的宾客,全都是一样的,酒席的内容也都是各位亲戚朋友来见证和祝福准新娘子。古代的女子在没有出嫁之前都是住在阁楼上的,一般不会出来抛头露面,所以出嫁的时候就称为出阁,结婚之前的出嫁酒也就称为出阁酒了。
出嫁酒出嫁酒就是出嫁之前和娘家人喝一顿酒,算是向娘家人辞行,或者是让娘家人见证自己的幸福吧。出嫁酒在举办时间上跟出阁酒相同,只是叫法不一致,所以从这方面来说,现代人们已经把出嫁酒和出阁酒融合在一次酒宴上了,办一次酒宴既包含了女儿出阁,也有出嫁的意思。
出阁酒的流程在为娘家人举办的酒宴上,首先是即将出嫁的女孩和父母亲登场,接着就是准新郎上来献花,求女孩子嫁给他。这个时候准新郎为了表示诚心,必须要单膝跪地,然后很大声地向女孩求婚,最好大声到让女孩的娘家人全都听到。女孩接受了准新郎的鲜花、并同意嫁给他之后,准新郎就可以叩拜女孩的父母亲了,并且改口叫他们爸爸妈妈。接下来女孩的母亲会为她梳一次头,最后贴心地照顾女儿一次,然后就是女孩的父亲在宴会上讲话,对到场的亲戚表示感谢,有的家庭在这时候会来一次合影。接下来就是开始喝酒吃肉,大家在酒席上互相敬酒。
出嫁女方摆酒叫出阁宴。出阁是民间对女子出嫁、成婚的一个称谓,意思是从娘家出嫁,自然在娘家摆的酒宴就是出阁宴。出阁宴摆在娘家,来的宾客都是娘家的朋友和亲戚,主角以新娘为主。如果新郎、新娘家离得不是太远,出阁宴和婚宴会合二为一,只是在国内的少部分地区还有保留。
出阁宴是中国婚嫁中最传统的习俗,不过现在已经有很多地方取消了这种习俗,但是对于两家相隔甚远的新人还是很有必要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