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岳父上位”的张嘉译,抛弃原配娶富婆,如今过得怎么样?

“靠岳父上位”的张嘉译,抛弃原配娶富婆,如今过得怎么样?,第1张

张嘉译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演技和实力都无可挑剔,虽然他曾经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那也不过是因为两个人之间志不同道不合罢了。

虽然张嘉译的前任岳父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多资源,但张嘉译能够有现在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是他自身努力拼搏的结果,而张嘉译现在的日子,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婚姻生活美满,却被疾病缠身。

张嘉译的早年经历

其实张嘉译早年和我们大部分的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他并不是一生来就会演戏。张嘉译1970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他的父亲是一个干部,因此,他从小并没有吃过什么苦头,也并没有太多的危机意识。

从小他就比同龄人更加调皮捣蛋,经常因为打架斗殴请家长,原本张嘉译想着走体育生的路子,但是因为文化成绩太差,导致了高考落榜。

落榜的张嘉译偶然间听说西安**学院正在招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了选拔,当时他也不过只是希望有一间大学能够容纳自己,主要还是玩票的心态,大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让他从一众考生当中脱颖而出。

他并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表演唱歌或者跳舞等才艺,(主要是他也不会)而是别出心裁的表演了一套广播体操,将在场的所有监考老师都逗笑了。

后来张嘉译在看这段表演视频的时候,也是害羞到没眼看,没想到就在这样巧妙的设计之下,张嘉译竟然被西安**学院录取了。当时张嘉译报考**学院,不过是希望能够有大学录取自己,他也没有想着要走演员这条路,是因为考了**学院,才顺水推舟做了演员。

张嘉译的演艺经历

一开始张嘉译的演艺之路还算顺利,在1990年的时候,就出演了人生当中的首部**《聂荣臻》,而这个时候张嘉译还在上大学,但是从此之后就沉寂了下来。

1991年,张嘉译从**学院毕业,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做起了演员,而张嘉译却面临无戏可拍的境地,无奈之下,张嘉译也只能灰头土脸地回到老家,一呆就是九年。

而张嘉译是娱乐圈里标准的大器晚成的类型,他是在2009年,因为《蜗居》当中宋思明这个形象爆火的,那个时候张嘉译已经39岁了。

从21岁到39岁,张嘉译很少有担任主角的机会,但是一直以来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他在各大剧组跑龙套,扮演各种各样的小配角,只要有机会演戏,他都会努力把自己扮演的每个角色演好,认真揣摩演绎圈里前辈的演戏经验,耐心打磨自己的演技,正是因为他的多年积累,张嘉译才能爆火,成为受人尊敬的老戏骨。

张嘉译的两任妻子

张嘉译在事业上经历了很多的波折与坎坷,在感情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2001年,张嘉译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杜珺,二人一起合作《帕米尔医生》的时候因戏生情。

当时二人都在娱乐圈初出茅庐,两人因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彼此吸引,在一起合作时间长了,就逐渐擦出了火花,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

当时青年男女就如同如胶似漆一样,瞬间就陷入了热恋当中,趁着这股热乎劲儿,在交往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闪电般的进入了婚姻的殿堂,可能因为彼此了解的还不够深入,这段婚姻很快就结束了,归根结底还是二人三观不合,而杜珺彻底伤害到了张嘉译作为男人的尊严。

杜珺的父亲是圈内著名导演,张嘉译和杜珺结婚之后,从岳父手上拿到了很多资源,因此,杜珺一直认为张嘉译沾了自己的光,对张嘉译怡指气使,在张嘉译面前始终高高在上,张嘉译在杜珺面前一直抬不起头来。

男人的尊严长久被打压的时候,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会逐渐发生改变,尤其是随着张嘉译的事业越来越火的时候。

张嘉译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让演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事业也开始飞速发展,本以为终于能够在岳父和老婆面前抬起头来,但是没想到杜珺在一次采访当中,对张嘉译依旧嗤之以鼻。

她当着所有媒体记者的面儿很是傲慢地说,“张嘉译能有今天,全是靠的我爸”,彻底伤害到了张嘉译的自尊,这也成了二人之间离婚的导火索,从此之后,张嘉译对这段婚姻闭口不提,看来这段婚姻让张嘉译伤透了心。

第二任妻子

离婚之后的张嘉译心里憋了一口气,他想要证明自己,就算是不靠任何人,也能闯出一片天地,张嘉译对待演戏越发认真,每一个台词,每一个人物都会用心去揣摩,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剧本,改掉其他角色的台词,而张嘉译的第二任妻子王海燕,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张嘉译的生命当中。

最一开始,二人谁看谁也不顺眼,因为张嘉译过于认真和苛刻的工作态度,总是篡改王海燕的台词,让王海燕必须要连夜背下更改之后的剧本,因此,王海燕对张嘉译非常不满,几次去跟导演告状,导演跟张嘉译交涉,张嘉译却寸步不让,他认为,不管是谁,台词不合适就必须要改。

一开始王海燕很是不满,但是慢慢的她被张嘉译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打动了,或许认真的男人本身就有一种魔力吧!

在张嘉译的带动之下,王海燕也全身心的投入到剧本当中去,二人也配合的越发默契,在私底下经常一起探讨剧本,一来二去,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日久天长之下,彼此渐生情愫,但是谁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因为他们两个都有一段失败的婚姻,对于是否要开始一段新的感情都犹豫不决。

但是随着彼此的了解越发深入,张嘉译越发确定自己的内心,他对王海燕发起了猛烈的追求,很快二人就走到了一起,相爱三年之后,王海燕和张嘉译在2007年举行了婚礼。

而张嘉译娶了王海燕之后,事业仿佛开了挂一样,王海燕无怨无悔的支持之下,张嘉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当中,先后拿到了白玉兰奖,飞天奖,金鹰奖等等。

国内含金量高的奖项,全都被张嘉译拿了一个遍,他精湛的演技更是得到了无数观众的认可。而在感情生活这方面,他十年如一日的保持零绯闻,并且宠妻如命。

可是生活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业和感情越发顺利,张嘉译的身体健康却出现了问题,因为长期参加高强度的工作,张嘉译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每次拍戏之前都必须要热水冲一个小时,将脊椎骨冲软了,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因为疾病的折磨,他的走路姿势也常常异于常人。

现如今的张嘉译已经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看起来面部苍老了许多,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希望张嘉译能够保重身体,继续给我们带来精彩的作品。

1、《鸡毛飞上天》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以陈江河与妻子骆玉珠的感情和创业故事为线索,讲述啦义乌改革发展三十多年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

剧中讲述在两代人智慧的结合中度过危机,与商业对手化敌为友。老义乌人开四方进四出六的传统一代传承,一家人经历大起大落后终于重新相聚。电视剧虽然关注度不高,但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作。

2、《风筝》

《风筝》是柳云龙的作品,是谍战剧的巅峰之作。在《风筝》中,且不说别人,就连徐百川、宋孝安、宫庶等人,也是洋酒满杯,财力不凡。而六哥、江心、程真儿等人潜伏其中,亦是衣装挺括,十分阔绰,时而出入高档场所,西餐、红酒,从来不缺。

3、《白鹿原》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描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电视剧《白鹿原》由张嘉译、秦海璐、何冰等主演。电视剧经历了停播又复播的风波,但是仍在2018第二十四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上火的了“最佳电视剧”、“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奖,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的精良。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题主搞错了顺序,历史上蚩尤的坐骑的确是大熊猫,但当时它叫“食铁兽”,可不叫大熊猫,而近些年因为大熊猫的长相,很多人才称其为“憨憨”,与铁憨憨没有任何关系,别张冠李戴。

虽然大熊猫很可爱,但各位要记住它是熊,不是猫。而且现在的大熊猫分两种,一种是四川的,一种是陕西的,也不知道当年蚩尤骑得是哪种。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蚩尤属于蛮族,估计骑的是四川大熊猫。

可能这么说很多人还会觉得熊猫可爱,但各位看过熊猫视频的,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熊猫可以用牙齿把干竹子撕成条。如果这么说还感受不到熊猫的力量,那干脆我们拿一块干竹子,用手指、牙齿来尝试撕一下,就知道有多艰难了。

成年熊猫的体重在300斤以上,它的犬齿咬合力12987N 裂齿咬力18519N,可能用这种单位来形容咬合力,各位还感受不到恐怖。我们直接拿它与老虎对比一下,老虎的犬齿咬合力14721N 裂齿咬力21467N,与熊猫也才相差了几百N而已。换句话说,如果忽略环境、体型、技巧,老虎与熊猫的战斗力是不相上下的。

而且各位要记住一点,蚩尤可不是普通人,他骑的也不是普通的熊猫,最次也得是熊猫王吧?那它的战斗力最少也要比普通熊猫高一点吧,生撕个老虎、狮子之类的肯定是没问题的。说到这里,各位还认为熊猫很“憨”么?

此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当年蚩尤骑的是野生大熊猫,与现在的大熊猫虽然可能是同一品种,但身体技能、以及战斗本领肯定不在同一个基准线上,根本没办法相提并论。如果当年的熊猫像现在的熊猫这样,蚩尤骑着它打仗那可就有意思了,皇帝和炎帝也不用联合揍他了,他的坐骑也不会被称之为“食铁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879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