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藏戏写一篇有关河南豫剧的日记

仿照藏戏写一篇有关河南豫剧的日记,第1张

仿照藏戏写作文

篇一:豫剧豫剧是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它发源于河南省,据中国各地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吐字清晰、有血有肉、韵味醇美、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显示出特有的中原文化艺术魅力,并受到各界人士欢迎。豫剧的起源最早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明末清楚秦腔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二说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三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技术,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后发展而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得出了豫剧最早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豫剧演出有时会在脸上画各型各色的脸谱,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红色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豫剧的服装是其他艺术手法不能代替的,在艺术的发展中,受文化差异的影响,逐渐导致了不同剧种服饰风格的不同,豫剧服装是豫剧特有的服装,它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其他剧种相比别具一格,构成了豫剧舞台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豫剧的伴奏乐器早期为大弦、二弦和三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樊梓庭先生借鉴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弦为主弦。五十年代后,一般文场逐渐增添了二胡、竹笛、笙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也有增加电子琴、小提琴、中提前及西洋铜管、术管乐器等。音乐朴素大方,高亢被奔放,乡土气息浓厚,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豫剧的老一辈艺术家像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六大名旦,他们都为我国的豫剧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豫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铡美案》《三哭殿》等仿照藏戏写作文3篇仿照藏戏写作文3篇。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红色娘子军》、《小二黑结婚》、《朝阳沟》、《刘胡兰》、《人欢马叫》等在群众中都颇具影响。豫剧人以高亢粗犷的唱腔、和丰富多彩的动作来表达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现形式。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他个十天八天的也是常事,大家随心所欲,尤其是老人们优哉游哉,毫无倦意。豫剧就是这样,不仅表现出了河南文化,传承着河南文化,这种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我相信,新世纪,这颗璀璨的明珠,定能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京剧

简介:中国十大知名戏曲种类 1、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平剧、京戏,[bai]是以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的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是融合了汉调、昆曲、秦腔曲调和表演方式而形成的规范化艺术表现形式,而京剧是以历史故事为主要表演内容,并于2010年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豫剧

豫剧是一种发源于河南开封市的汉族戏曲之一,也是被西方誉为“东方咏叹调”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因抑扬有度的唱腔、生动活泼的韵味而著称于世,以枣木梆子来进行音乐伴奏,以高度的艺术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

3、越剧

越橘是有着第二国剧之称的戏曲剧种,也是发源于浙江嵊州繁荣于全国的中国第二大剧种,也因唯美典雅的表演、丰富纷呈的艺术流派而被西方称为“中国歌剧”,表演时通常以才子佳人的题材为主。

4、黄梅戏

黄梅戏这个集花鼓调、山歌、秧歌、采茶灯、茶歌于一体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目前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欢迎,凭着丰富的表现力、质朴真实的表演而著称于世,

其中以《天仙配》在国内最为流行,在海外也是有着较高的声誉。

5、评剧

评剧是一种由清末时期的对口莲花络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主要分为东路和西路,目前主要流星雨河北和东北地区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中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最具影响力。

6、昆曲

昆曲又被称为昆山腔,是起源于明代苏州昆山,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和武术等元素而形成的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调,伴奏乐器通常以曲笛、三弦为主,通过鼓和板来控制演出节奏,2001年被贾克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7、曲剧

曲剧是一种鱼1952年正式定名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表演通常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并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这个戏曲已经表演了上百个剧目,其中以《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等最具代表性。

8、越调

越调是流行在河南省和湖北省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越调主要由曲艺和木偶两大分支组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质朴婉转的唱腔、细腻典雅的风格、高亢豪放的特点而著称于世,2006年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吕剧

吕剧是以坠琴、扬琴、三弦和琵琶为吕剧四大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主要流行在山东、江苏、安

徽和东北三省部分地区的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因是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而凭借着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优美悦耳的唱腔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10、沪剧

沪剧是起源于浦江两岸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受到弹词和民间说唱影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于1941年正式定称为沪剧,并以温婉柔和的音乐、优美动听的曲调和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的浓郁时代气息而著称于世。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兴起时间: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直到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年—1860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代表剧目:

《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

其他重点知识:

行当分类: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唱腔分类: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京剧旦角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02

越剧

简介: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2006年,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代表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柳毅传书》《山河恋》《玉堂春》《孟丽君》《打金枝》《荆钗记》《西园记》《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孔雀东南飞》《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其他重点知识: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03

黄梅戏

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是汉族戏曲之一。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代表剧目:

《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其他重点知识: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04

评剧

简介: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

代表剧目:

《金沙江畔》《拜月记》《谢瑶环》《家》《乾坤带》《凤还巢》《韩玉娘》《桃花庵》等

其他重点知识: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05

豫剧

简介:

豫剧,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发展而成的。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代表剧目:

《黄鹤楼》《空印盒》《穆桂英挂帅》《三盗令》《断桥》《铡美案》《三哭殿》《玉麒麟》《斩黄袍》《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等

其他重点知识: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唱腔分类:

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角色行当分类: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的起源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特点

1、唱腔

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通常在关键剧情上一般会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2、行当划分

在豫剧中角色行当通常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其中,四生即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边生;四旦即正旦、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即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3、妆容及服饰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随着不断的发展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豫剧“浓墨重彩”的妆容,不论生旦净末丑何种角色一律都用油彩上妆,而且画得较浓。

  豫剧, 旧称河南梆子。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河南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在河北的部分地区,旧称河南高调。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豫剧流派最早划分为豫东调和豫西调。后来有河南省原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提出划分四个流派的问题,即又加上了祥符调和沙河调。1962年河南省举行老艺人汇演,经原河南省豫剧院艺术室整理,将四大流派的唱腔汇编成集,共分为四部,以后在社会上就传开了豫剧的四大流派。

  (一)豫东调流派的特点

  “豫东调”即指郑州以东,以商丘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它的唱腔比较高昂、活泼,曲调比较华丽。常用音域为bE调的“5-----5(高音)”落音多在“5”上,也成为“上五音”。调式为七声徵调式,音阶排列为:5 6 7 1 2 3 4 (#4) 5。豫东调的早期板胡是用五度定弦法(里弦“6”,外弦“3”)伴奏,从上例来看伴奏旋律有其自己的特点,唱腔有着浓厚的豫东调风味,下韵均落在“5”上,从调式来看是典型的“5”调式。但豫东调的板胡目前已经不用五度定弦了,变成了四度(里弦"3",外弦“6”),伴奏旋律也相应的有了变化,这也是豫东调伴奏上的一个进步。

  演唱豫东调得比较有名望的艺人有唐玉成、李斯忠、马金凤等。

  (二)豫西调的基本特点

  “豫西调”指郑州以西,以洛阳为中心的“西府调”。曲调较为低平,常用音域为D调或bE的“1------1(高音)”。落音多在“1”上,也称为“下五音”。调式为七声宫调式,音阶排列为“12345671”。演唱豫西调比较有名的艺人有周海水、常香玉、崔蓝田、王二顺等。

  (三)祥符调的基本特点

  “祥符调”指以开封为中心的比较流行的唱法。从调式上分析和豫东调相同(“5”调式)。所不同之处在于祥符调的唱腔比豫东调唱腔细腻些,相比之下豫东调唱腔有些粗狂,这恐怕也是由于豫东人喜欢“红脸”的唱腔,崇拜“红脸”艺人的原因吧。

  再者,祥符调唱腔多用些衬字、花腔,在旋律中常出现:5 6 2 7 | 6 5 | 5 6 2 4 | 5 - || 或 : 5 2 4 | 5 - | 这些也可以说明祥符调与豫东调比较有差异的地方。

  (四)沙河调的基本特点

  “沙河调”指许昌以南鄢陵、扶沟一带而言。它的调式与豫东调相同,兼有豫东调、祥符调的特点,所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伴奏过门有其独特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局限性较大,已逐渐淡化了。尤其是豫东调、豫西调混合唱法流行于世后,沙河调的伴奏方法的特点就不太明显了。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京剧代表作:《四进士》、《四郎探母》、《连升店》、《空城计》(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天仙配》《西厢记》《劈棺惊梦》《小辞店》《桃花女》《打猪草》(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越剧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碧玉簪》《追鱼》(中国第二大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代表作:《红娘》《花木兰》《破洪州》《五世请缨》《三哭殿》《秦雪梅吊孝》(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扩展资料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参考资料:

京剧 (中国戏剧艺术(国粹的典型代表))-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豫剧六大名旦”,代表六大风格旦角流派,小生赵义庭、王素君,须生唐喜成、刘忠河和刘新民,黑脸李斯忠,丑角牛得草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问题一:豫剧有什么特点 豫剧的特点是字正腔圆,声音变化较大,身上轻巧,俗称:靠山吼等。

问题二:豫剧的介绍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1,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据文化部统计2,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全国(省级一、二团,市级一、二团,县级一、二团等)共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3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编167个院团。

问题三:豫剧的相关知识(发展历史、流行区域、经典剧目、人物等)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花木兰》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演编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 豫剧团前身)等。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

豫剧《朝阳沟》

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如樊粹庭、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 《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

伴奏乐器 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萃庭先生节借鉴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

问题四:豫剧朝剧沟编剧是谁 杨兰春(1920年-2009年),直隶武安(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人。豫剧编剧、导演。

1952年到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学习。1953年毕业。在学习期间,和田川、胡沙等合作改编的《小二黑结婚》,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保留节目。另外,还有教授杨兰春。

有“朝阳沟之父”之美誉。[1]

问题五:河南豫剧有几种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流行地区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 都有豫剧演出。

起源发展

关于豫剧的起源。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 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

问题六:河南省豫剧三团的著名艺术家 河南省豫剧三团老一代著名艺术家有:编导:杨兰春导演:许 欣、陈新理、马万娄、刘凌编剧:牛冠力、李殿臣、董新民作曲:王基笑、鲁本修、姜宏轩、梁思晖、马鸣昆、朱超伦、张景平 表演艺术家:高 洁、马 琳、王善朴、魏 云、柳兰芳、杨华瑞、韩登庆、杜启泰、韩玉生、芦兰香、郭健民、陈 泓、朱 义、冯文景著名演员:高颂喜、孙西方、孙大振、王翠芬、刘宪培新一代艺术家有:编剧:陈涌泉作曲:安之语、赵国安、汤其河指挥:李宏权演员:汪荃珍、马 兰、张春玲、张月婷、孟祥礼、李 云、陈秀兰杨国民、辛艾、潘秀云、杨红霞、盛红林、王晓芬、陈珉、宋艳秋、演奏员:谷春林、杨树元、董世霞、许春雷、辛军瑞、李清超、吉 、陈 霞、尹可富

问题七:豫剧《大祭桩》编剧 作曲 都是谁 著名编剧的陈 先生

问题八:文学戏剧有哪些,作者是谁 曹禺(万家宝)的剧本:

雷雨

原野

北京人

(曹禺先生的这些东西是中国近代文明戏的标志作品)

郭若的剧本:

屈原

蔡文姬

(郭若的文才确是了得)

宗福先学曹禺风格的剧本:

于无声处(文革结束后,该话剧与剧本曾大风头)。

问题九:豫剧《愚公移山》有何特色? 大型抒情寓言豫剧《愚公移山》是我市2008年倾力打造的一台高水准舞台剧目,特邀全国著名导演余笑予、国家一级编剧熊文祥等国内一流创作人员和省著名青年表演艺术家贾文龙、两度梅花奖获得者王红丽等加盟,同时剧本也经过了反复研讨、提炼、修改,确保了该剧无论是从舞美、灯光、服装、道具,还是从唱腔设计、导演手法等方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型抒情寓言豫剧《愚公移山》紧扣时代脉搏,观照现实人生,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开拓奋进的精神在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曾荣获河南省文华大奖,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河南省2009年度重点加工提高剧目。

演出结束后,市领导与演员们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军星对大型抒情寓言豫剧《愚公移山》晋京展演寄予殷切希望。李军星说,全体演职人员不要辜负全省人们的期望,要对剧目进一步加工、提高,为下一步参加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加强排练、演练,精益求精,用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姿态以及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精神,下工夫演好大型抒情寓言豫剧《愚公移山》,为济源争光,并借此把愚公移山精神推向全省,走向全国。

问题十:豫剧《朝阳沟》的简单故事概述! 《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所拥有的特殊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的。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马琳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同年6月调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中,魏云主演银环,马琳饰演二大娘。期间,常香玉曾经扮演过拴保娘这一角色。1963年由长春**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作品简介

剧本有单行本出版。全剧共8场,描写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困难,思想上发生动摇。在中国 基层支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又由于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对土地和庄稼的深情,使她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终于在农村扎下根来。《朝阳沟》在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剧作除主人公银环外,还刻画了拴保、拴保娘、拴保爹、二大娘、老支书等朴实、忠厚的农民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崭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全剧语言富有个性特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唱词生动、风趣,节奏明快。剧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在运用传统的结构方法方面取得了成就。1963年,《朝阳沟》摄制成戏曲艺术片。京剧、评剧、吕剧、眉户、滑稽戏等都移植、演出过本剧。(见彩图豫剧《朝阳沟》(魏云饰银环,常香玉饰拴保娘))

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杨兰春根据农村的生活变化,还创作了《朝阳沟》的续篇《朝阳沟内传》。

作品发展

《朝阳沟》曾经被许多剧种移植。1958年中国戏曲学校曾由京剧科50班学生改编排演,荀令香、赵荣欣导演,曲素英、孙洪勋、陈国为等主演。196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团加工重排,宋德扬执笔,刘木铎导演,刘秀荣、李光等主演,这一本的演出拟参加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但由于莫测的原因,该剧被江青否定,从未公演。

“文革”后,天津评剧院马淑华、李秀云等曾有过评剧演出本。

不论该剧的主题如何(事实上,“大跃进”时期的作品,真正能经得起时间洗礼的,屈指可数),它的经典性都不容质疑。《朝阳沟》的音乐形象是划时代的,相信在豫剧史上不算空前也是绝后的。还能有哪一出戏可以创造出这般不论主角配角不管大段小段都能成为“流行”歌曲的奇迹呢? [编辑本段]戏曲** 1963   外文片名: Chao Yang Village

导演: 曾未之 Weizhi Zeng

编剧: 杨兰春 Lanchun Yang

主演:

高洁 Jie Gao 栓保娘

魏云 Yun Wei 银环

陈泓 Hong Chen 李桂兰

高颂喜 Songxi Gao 巧真

杨华瑞 Huarui Yang 银环妈

王善朴 Shanpu Wang 栓保

摄影 Cinematography:张 Hui Zhang

影片类型: 戏曲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黑白

制作公司:长春**制片厂 [中国]

剧情

城市姑娘银环和栓保两个人是高中同学,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产生爱慕之情。银环与栓保相约,高中毕业后同赴拴保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毕业了,栓保先回到家乡朝阳沟,但银环的母亲却坚决反对女儿去农村。银环被栓保接到朝阳沟后,银环妈追到朝阳沟要求女儿跟她回去,银环感到左右为难,但在拴保鼓励下,老支书又出面做银环妈的工作,银环决定还是与栓保留下来。农村的一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327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