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19日,中国发生一起空难。两名飞机师,和唯一的乘客,全部遇难。
这名乘客,是诗人徐志摩。
他的妻子陆小曼,得到噩耗,说自己感到“天垮了,地陷了,世界进入一片黑暗”。
他的前妻张幼仪后来回忆说,空难次日凌晨一两点,她在半睡半梦中被惊醒。
来人给了她一封紧急电报,并告诉她,他刚去过徐志摩家,可是陆小曼不收这电报,只一直说“徐志摩的死讯不是真的”。
“我想到陆小曼关上前门,消失在鸦片烟雾里的情形。她出了什么毛病?她怎么可以拒绝为徐志摩的遗体负责?打从那时候起,我再也不相信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共有的那种爱情了。”张幼仪如是说。
张幼仪决定让弟弟带着徐积锴(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儿子),一起到济南料理后事。她对13岁的徐积锴说:“你爸爸上天了,快随你舅舅去接灵吧。”
梁思成当时正好在山东考察,闻讯赶到空难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骸(有说是现场烧焦的枯木),带给妻子林徽因。
林徽因把那块残骸放在卧室里,保留了一辈子。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托人带话给凌叔华,希望她给徐志摩的墓碑题字。
凌叔华强抑悲痛,写下“冷月照诗魂”五个字。
1
1915年,15岁的张幼仪,嫁给了18岁的徐志摩。
据说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做的媒。当时,年仅20多岁的张嘉璈已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看到徐志摩的文章,对他的才情很欣赏。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很快同意婚事,在允婚短笺上写道:“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两家门当户对。徐家是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徐申如继承祖业,经营有酱园、绸布号、钱庄等产业。
张家是上海宝山县的巨富,张父是名医,投资了不少房地产。最了得的是张幼仪的两个哥哥:二哥张君劢,后来是中国民主 社会 党的领袖,被誉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四哥张嘉璈,江浙财团的核心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但徐志摩对这门指定的婚事不满意,声称自己只是在完成任务。
年幼时,张幼仪的母亲尝试给她缠足。二哥张君劢劝阻了母亲,承诺将来妹妹因为没有缠足而嫁不出去,就养她一辈子。
这双天足,并未给她带来婚姻幸福。张幼仪不无伤感地说,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
婚后第三年,他们的儿子阿欢(徐积锴)出生。同年,徐志摩抛下妻儿,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1920年夏,徐志摩又跑到英国去了,说是要投到偶像罗素门下。
徐申如很疼爱那个被冷落在家的儿媳,希望她出国伴读。于是由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写信给独自逍遥的徐志摩。
徐志摩很尊重张君劢,接信后,同意张幼仪来英,尽管内心极不情愿。
这年秋天,张幼仪的邮轮抵达英国。
张幼仪从未见过徐志摩穿西装的样子,但她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他来。她说,接船的所有人中,只有他摆着一张臭脸,很好认。
夫妻久未见面,张幼仪为了讨好丈夫,专门穿了一双漂亮但不合脚的鞋子。徐志摩留意到了,轻轻说了句:“真是土包子。”
两人未结婚前,徐志摩就这样嫌弃过她。人家给他看张幼仪的照片。徐志摩瞅了瞅,说:“十足乡下土包子。”
这个评价,给张幼仪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她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徐志摩,她一开口,他必说她:“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他的鄙视,让她极度自卑。
除了怀上第二个孩子,这段伴读生涯堪称张幼仪的噩梦。甚至这第二个孩子本身也是她的噩梦。
2
恰好在张幼仪抵英前后,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
那年,林徽因才16岁,比徐志摩小了七八岁。当年曾同徐志摩一起去过林寓的张奚若,多年后对林徽因的子女说:“你们的妈妈当时梳着两条小辫子,差一点把我和徐志摩叫作叔叔。”
在恋上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先为她的父亲林长民心折。
林长民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在段祺瑞执政时期当过司法总长。当了三个月,就因为拒绝收受贿赂,挂冠而去。
1919年,他担任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主张不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但总理却密电和会首席代表陆徵祥签字。
林长民知道后,愤而在报上公开发文,呼吁:“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五四运动随后爆发。
1920年初,林长民被政府派往欧洲考察。临行前,他决定带爱女林徽因同行,说是要女儿增长见识,领悟为父的胸怀。
在英国,林长民和徐志摩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徐志摩称赞林长民相貌清奇,谈吐清奇,“满缀警句与谐趣”,“豪爽、倜傥又幽默”。
这期间,两人玩起了互通“情书”的 游戏 。通信时,徐志摩扮有夫之妇,林长民扮有妇之夫。双方假设有私情,在不自由的境况中互相爱恋,在书信中互诉衷肠。
与此同时,徐志摩发现自己爱上了林长民的女儿,无法自拔。
林徽因是否也爱上徐志摩呢?这迄今是一段无解的公案。不过,多年后,林徽因曾向沈从文回忆她的英伦生活,说当年她老希望生活有点浪漫的事发生,“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
徐志摩于是千方百计想和张幼仪离婚。
据罗家伦回忆,有一次,徐志摩和朋友在中餐馆吃饭,朋友劝他说,你单是吵着要离婚,而不想办法让太太有所安顿,这样肯定离不成。
徐志摩很认真地问,那怎么办?朋友说,你最好为你太太找一个“替人”。
徐志摩真的一脸严肃地追问,找谁做替人好呢?朋友们纷纷建议,找徐志摩的好朋友金岳霖。
正聊着,哪知道隔桌的屏风被推开,金岳霖站到他们饭桌前,叫了声“嘿”。
原来金岳霖也在那家饭馆吃饭呢。
为了离婚,徐志摩冷冰冰地要求张幼仪“把孩子打掉”。
那时打胎的风险很大,张幼仪委屈至极:“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而死掉。”
徐志摩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之后便是长时间的冷战。张幼仪把自己比作秋天的扇子,被遗忘在密封的匣子里。
3
1922年2月,张幼仪在德国生下次子彼得。
几天之后,徐志摩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写信给张幼仪,正式提出离婚:
“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 社会 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做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在张幼仪的回忆中,她问徐志摩:“如果可以的话,让我先等我的父母批准这件事。”徐志摩急切地打断她的话:“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而在徐志摩的笔下,这次离婚被写成了反抗旧道德和旧伦理,他自己则是一个为了信念,不惜离经叛道、敢作敢为的真勇士。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3月,两人终于在柏林离婚。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起协议离婚案。
金岳霖不但没有成为“替人”,还和吴经熊一起成了徐、张离婚的证人。
此时,林徽因已经回国,在北京和梁思成确立了恋爱关系。
林徽因后来说,徐志摩也是一个会欢喜穿粉红绣花鞋女子的那种人。估计她已看透了徐志摩风流背后不负责任的本质。
徐志摩要求林徽因“许他一个未来”。林徽因说:“你能帮我扛心里的重担吗?它会像千斤重担压我一辈子。”
徐志摩追问:“就为了成就那虚无飘渺的道德?”林徽因答道:“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我不是没有来,只是无缘留下。”林徽因最后说。
这个小姑娘,比“大叔”徐志摩成熟太多了。
离婚一身轻的徐志摩,仍未死心,追回了国内。
根据梁实秋的说法,梁思成面对徐志摩的如影随形,在图书馆门口贴了一张情人(lovers)希望私下相处,不愿受到干扰的告示。
徐志摩看见后,怏然而返。
1923年,梁思成骑摩托车发生车祸,腿骨受伤。林徽因每天到医院看他。
天气太热,梁思成有时只穿一件背心,林徽因毫不回避,去了就坐在床边,还为梁思成拧手巾擦汗。一举一动,让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感到震惊。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整个中国的文化圈和名流圈都轰动了。徐志摩和林徽因联袂担任泰戈尔的翻译,并精心安排行程。
徐志摩知道自己追林徽因已经凉凉了,竟然请泰戈尔做中间人说服林徽因。64岁的老诗人竟然照做了!
林徽因断然拒绝。她后来曾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用他的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老诗人无比惋惜地说,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4
泰戈尔此时有点忘了自己到底来中国干嘛,彷佛就是为了做媒而来的。
面对“失恋”的徐志摩,老诗人又开始撮合他和凌叔华。
凌叔华的家庭背景同样了得。她的父亲做过顺天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
她自小学画,请的老师是慈禧的御用画师。学文化,请的是辜鸿铭。学书法,请了康有为。
当时,凌叔华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活跃分子。燕京大学要接待泰戈尔,找不到体面的地方,结果找到了凌叔华家。
作为女主人,凌叔华落落大方,举止自如,成功引起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注意。
泰戈尔怂恿徐志摩追求凌叔华,称赞凌叔华比起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徐志摩显然心动了,对凌叔华一通猛夸:“眉目口鼻子之清秀,之明净,我其实不能传神于万一,仿佛你对着自然界的杰作,不论是秋水洗净的湖山,霞彩纷披的夕照,或是南洋莹彻的星空,你只觉得它们整体的美,纯粹的美,完全的美,不能分析的美,可感不可说的美。”
这一切,当晚泰戈尔的另一个翻译陈西滢,或许都看在眼里。
徐志摩在1924年的秋冬之际,开始给凌叔华写信,言语热烈而暧昧。此时,遵照梁启超的指示,梁思成和林徽因携手去了美国留学,徐志摩的感情出现了“空档期”。
但凌叔华与徐志摩的感情没有发展下去,一方面是陈西滢对她的追求,另一方面是陆小曼的出现。徐志摩一度同时跟凌叔华、陆小曼通信,出游时还采两枝梅花,分别寄给陆、凌二人。
陆小曼的父亲陆建三曾留学日本,官至民国财政部赋税司司长,后来弃政从商,出任一家银行的总经理。
陆小曼多才多艺,是有名的交际花。18岁时,曾在顾维钧手下任兼职翻译。顾维钧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却那么漂亮、聪明。
19岁时,陆小曼与王赓结婚。结婚时,他们只接触了一个月。
王赓是第三位考入美国西点军校的中国学生,毕业时,全校排名第十二。巴黎和会期间,他曾作为顾维钧的助手赴法国,担任武官兼翻译。期间,王赓结识了赴欧考察的梁启超。或许是通过梁启超的关系,王赓与徐志摩订交,关系很好。
陆小曼曾这样提起王赓:“他是美国西点陆军大学毕业的,对军事学识有一定的修养,据说对于打炮尤特有研究。但是他的个性怪癖,身为武夫而又带着浓厚的文人脾气,所以和当时军界要人的人事关系相处得很不好,因此始终郁郁不得志。”
婚后第三年,1924年,王赓出任哈尔滨警厅厅长。赴任前,托徐志摩代为照料陆小曼。
这一照料,就照料到了爱河里。郁达夫说:“忠厚柔艳如小曼,热情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哪里顾得到纲常伦教,哪里顾得到宗法家风?”
同年八九月间,徐志摩从印度回国,下榻上海某旅馆,同时收到凌叔华、陆小曼的两封信。
恰好父亲徐申如来,王赓也在。
徐志摩知道父亲喜欢凌叔华,有意让凌做儿媳,便将凌的信交给父亲。王赓也凑过去同看,结果脸色大变。
原来徐志摩误将陆小曼的信拿了出来。
这件事当时圈内议论纷纷。
在新月社的聚餐上,凌叔华听到别人八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情,感到震惊,立即为两人辩护说,这都是谣言,徐、陆两人“绝无背友背夫的事”。
为避是非,1925年3月,徐志摩赴欧洲游历。
3月14日,即徐志摩离开没几天,凌叔华专程去拜访陆小曼,下午去的,晚上十一点才走。因为两人之前就是朋友,所以这次谈得十分深入,陆小曼把什么都说了。
估计是这次长谈之后,凌叔华决定退出这段集合不伦、三角以及奇葩的恋情,选择与陈西滢确定恋爱关系。此后,徐志摩在欧洲给她写信,她也没回。
5
游欧期间,徐志摩收到一个噩耗。他与张幼仪生的小儿子彼得,死于腹膜炎,只有3岁。
一周后,徐志摩赶到德国。
这是徐、张离婚后第一次见面,相对无言,泪眼婆娑。张幼仪领他看彼得的遗物。
离婚后,张幼仪一个人带着彼得,在德国生活,学习德文,并进了当地一所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开始全新的人生。
徐志摩给陆小曼的信里,忍不住赞美自己的前妻:“C(张幼仪)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
张幼仪后来总结自己的人生也说,离婚事件把她的人生划成了两个阶段,“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陆小曼表现出另一种形式的无所畏惧。
据说陆小曼当时已经怀孕,偷偷跑到德国人开的医院,将自己同王赓的骨肉打掉。由于手术做得不好,导致以后终身不能怀孕。
1925年7月底,徐志摩回国,追着陆小曼去了上海。
此前,他在信中对陆小曼承诺:“只要你一句话出口,什么事我都干。为你,我抛弃一切只是本分;为你,我还顾得什么性命与名誉。”
这次回来,徐志摩请刘海粟替他张罗了个饭局。饭局中,王赓很大度地表示愿意与陆小曼离婚。
王赓举杯向徐志摩,向陆小曼,以及席间的所有人说:“愿我们都为自已创造幸福,并且为别人幸福干杯!”
不久,凌叔华与陈西滢之间也有感情进展,并于1926年初举办了订婚仪式。
1926年2月,徐志摩在老家硖石,征得家里同意后,给陆小曼写信说:“订婚手续他(指徐申如)主张从简,我说这回通伯(陈西滢)、叔华(凌叔华)是怎样的,他说照办好了。”
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证婚人梁启超对新郎、新娘进行了训斥,当众说:“徐志摩,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梁启超声色俱厉,毫不留情,宾客大窘。
徐志摩只好向老师服罪,恳请他不要再讲下去,顾全弟子一点面子。
梁启超这才收尾,说:“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白头偕老!”
同一年,张幼仪从德国回来。她早已不是徐志摩的太太,但仍是徐家的媳妇,一度带着大儿子徐积锴,和公婆住在一起。
两年后,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完婚,并在修完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成为新成立的东北大学建筑系最早上任的两位教授。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道:“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6
每个人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其实,感情的波澜从未平息。
徐志摩有一个私密的小箱子,里面藏着他的日记、书信等重要手稿。他曾把这个“八宝箱”交给凌叔华代为保管。
箱子里有两部较为敏感的日记,分别是徐志摩写于初识林徽因时的《康桥日记》,以及1922年回国后继续追求林徽因的《雪池时代日记》。
1926年,凌叔华、徐志摩各自结婚后,徐志摩曾短暂取回箱子。
陆小曼看到里面的《雪池时代日记》,心生怒火,直接把日记烧了。
终其一生,陆小曼对林徽因全无好感,曾在日记里说,林徽因“真太坏了”,“让我知道知道她的真人”等等。
1931年2月起的半年内,因为肺病,林徽因在北京养病,梁思成仍在东北大学执教。徐志摩经常去探望林徽因,谈艺术,谈文学,谈人生。
为了两头避嫌,他不会一个人,而总会约上金岳霖等人一起去看林徽因。
不过,林、徐之间的感情波动,还是在他们的诗中流露了出来。林徽因当时写过一首诗: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形,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林徽因《那一晚》(节选)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前夕,曾给林徽因写过一首诗: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节选)
林徽因以诗回应,暴露了两人的亲密关系。这引起了当时文坛的一些流言蜚语。冰心曾写诗隐晦地规劝林徽因,不要和一个男诗人保持不合适的友谊。
后来,冰心还写了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林徽因和徐志摩。林徽因恰好在山西调查古建筑回到北平,于是给冰心送了一坛山西醋。
林徽因极有男人缘,但在知识女性中,她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梁思成的外甥女吴荔明毫不避讳地说,林徽因和亲戚里众多女性相处不谐,只与吴荔明的母亲梁思庄(梁思成胞妹)没有芥蒂。
与林徽因交往密切的作家李健吾也说:“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飞机出事,是为了赶到北平听林徽因的一场演讲。
但外界都传言,是陆小曼害死了徐志摩。理由是,两人婚后,陆小曼吸食鸦片,挥霍无度,徐志摩养不起老婆,只能急搭飞机赶到北京开课挣钱。
陆小曼百口莫辩,只得给胡适写信倾诉:“上帝好像只给我知道世上有痛苦,从没有给我一些乐趣,可怜我十年来所受的刺激未免太残酷了。这一下我可真成了半死的人了……看起来我的罪尚未了清,我只得为着他再摇一摇头与世奋斗一下,现在只有死是件最容易的事了,我还是往满是荆棘的道去走吧。”
林徽因也在找胡适帮忙。
徐志摩死后,他的朋友们都想为他出版文集纪念。林徽因担心涉及她的《康桥日记》公开,又引来满城风雨,因此请求胡适出面,去跟凌叔华交涉,要她交回徐志摩的“八宝箱”。
凌叔华以“八宝箱”中有两本陆小曼的日记,里面骂林徽因的话最多,怕引起是非为由,多次拒绝交出箱子。
林徽因、凌叔华因此交恶。
最终,林徽因还是拿到了箱子,但《康桥日记》的关键几页纸,被人撕掉了。
再后来,连《康桥日记》也下落不明,据说是林徽因死后,她的亲人出面人为销毁掉了。
7
林徽因的是非至此结束,但陆小曼的是非才刚开始。
作为徐志摩的遗孀,29岁的陆小曼,很快就被世家子弟翁瑞午包养了。
翁瑞午家有收藏,常以名画相赠,博取陆小曼欢心。他还学得一手推拿绝技,常为陆小曼推拿,手到病除。
于是,陆小曼常和翁瑞午一榻横陈,隔灯并枕,吞云吐雾。
此举引起徐志摩生前一帮好友的强烈不满。大家认为,徐志摩已故,不能让他在地下难堪。遂公推胡适出面,与陆小曼长谈。
当时,陆小曼与翁瑞午住在上海,房子还是徐志摩生前租下的。
胡适在那里坐了半天,最后才说:“翁瑞午有妻有子,又是个花花公子,你何苦这样呢?”
陆小曼说:“只要他对我好,我不在乎名分,反正这么多年,我也没有名分。和志摩在一起,我有名分吗?他们徐家的婚丧嫁娶,我一概不能参加,你说我有什么名分?现在和翁瑞午在一起,不也还是这样?我陆小曼就是这个命。”
胡适说:“那你就打算这辈子这样,和翁瑞午在大烟榻上过完此生?”
陆小曼说:“那你大博士给我指一条路?我是个女人,我要吃饭。”
胡适说:“只要你离开翁瑞午,与他断绝关系,你的一切我包了。”
陆小曼摇摇头,笑着说:“我的事,你包不了,你没法包。”
胡适说:“你才29岁,你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陆小曼根本不听胡适这些话。胡适只得怅然离去。
半个月后,胡适在南京给陆小曼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三点:1、希望你戒除嗜好。2、远离翁瑞午。3、速来南京,由我安排你新的生活。
陆小曼根本不理,连信也不回。
陆小曼一直觉得问心无愧。她说:“我的所作所为,志摩都看到了,志摩会了解我,不会怪罪我。”还说:“情爱真不真,不在脸上、嘴上,而在心中。冥冥间,睡梦里,仿佛我看见、听见了志摩的认可。”
1933年清明,陆小曼独自一人去了硖石,给徐志摩上坟, 归来写了首诗:
肠断从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并曾对王映霞说:“艳美的鲜花是志摩的,他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所以我不让鲜花有枯萎的一天。”
她对外界的指责与唾骂,不做任何的辩解。“不死,就要好好地活下去。”她说。
1964年起,陆小曼因病住进上海华东医院。她对来看望她的赵家璧说:
“如果不解放,我肯定活不到今天;如果志摩生前知道,我们的***是这样好,他也会和我一样
相信的,可惜他死得太早了。如果不死,我相信他不会跟着走胡适的道路,他可能会走闻一多的道路。”
8
1965年暮春,陆小曼病重,对人说:“我最近常常梦见志摩,我们快……快重逢了。”
她留下遗嘱,希望死后能与徐志摩合葬。
事实上,在那个特殊年代,她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死后骨灰无人接管,遗愿落空。
林徽因比陆小曼早走十年。她的后半生被肺病折磨,但表现出了一名女知识分子的风骨,让人敬佩。
1944年,林徽因12岁的儿子梁从诫问她:“如果日本人真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
林徽因答道:“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1953年,北京开始大规模拆除古建筑。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保护古城而奔走呼吁,然而,无济于事。
一次聚餐会上,林徽因恰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同桌。她当众指责吴晗:“你身为 历史 学家和政府官员,却保护古城墙不力!你们把古董给拆了,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50年后, 历史 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51年的人生路。
追悼会上,两位挚友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写了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张幼仪和凌叔华,这两个同龄人却都相当长寿,一个活到了88岁,一个90岁。
凌叔华长期生活在欧美,晚年她再次强调:“说真话,我对志摩向来没有动过感情。我的原因很简单,我已经计划同陈西滢结婚,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
1990年,90岁的她硬是要回国,死在了北京。在她的畅销书《古韵》的最后,她说,“这是春天的画卷。我多想拥有四季。能回到北京,是多么幸运啊!”
活得最潇洒的,反而是被抛弃的张幼仪。自从1926年回国后,她先在上海的大学做德文老师,后又经营服装公司,担任总经理,最后还涉足金融界,成为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
梁实秋评价说:“她是极有风度的一位**,朴实而干练,给人极好的印象。凡认识她的人没有不敬重她的,没有不祝福她的。她没写过文章,她没做过宣传,她没有说过怨怼的话,她沉默地坚强地度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
1949年,她离开大陆,先后在香港和美国生活。
53岁那年,她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忐忑地写信给儿子徐积锴,征求儿子的意见。徐积锴回复:“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幸福对她而言,如此简单。
当然,她晚年也躲不开别人对于民国往事的追问。她没有回避,像是对 历史 做出总结般地回答道: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一段错综复杂的民国婚恋往事,从此轻轻翻过一页。
他是民国风流诗人,女诗人林薇因、才女陆小曼都与他有感情交集,他为爱生,为爱亡,诗歌创作都是为爱而产生,他就是民国风流诗人徐志摩。
01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名门望族,徐氏家族出过很多名人,比如民盟主席沈钧儒是徐志摩表叔,作家金庸是徐志摩姑表弟,女作家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徐志摩父亲是海宁当地有名的富商,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家境富裕,又是书香门弟,徐志摩作为家里的长房长孙自然受到很好的教育,从小就在私塾读书,并且成绩非常优秀,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
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考入杭州府中学堂,由于有很好的文学天赋,读书时就开时发表文章。1915年,徐志摩从浙江一中毕业,考入上海浸信教会学院暨神学院,当年10岁在父母包办下和上海宝山县巨富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当时,徐志摩18岁,张幼仪15岁。
张幼仪也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出生富商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但相貌一般,让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不是很喜欢,再加上徐志摩受过新式教育,对包办婚姻反感,两人的感情并不是很好,为徐志摩后来的“出轨”种下了前因。
为了躲避妻子,徐志摩并没安心读完浸信学会的课程,仅一年后就离开上海,来到了天津的北洋大学,第二年,北洋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又转入北大就读。
在北大,徐志摩涉猎了日文、法文及政治学、中外文学的研究成为北平知识界和社交界的双料名人。这时,妻子张幼仪来北平跟徐志摩共同生活,不久怀孕,1918年,徐志摩长子徐积锴出生。
也许徐志摩只是尽一个丈夫传宗接代的义务,长子出生后他并没表现出多大的欢喜,反而再次逃离家庭去外美国留学,在那里,他邂逅了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林微因。
02
1918年8月,徐志摩离开中国到美国留学,先是入读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社会学、经济学获得学士学位,随后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经济、文学,获文学硕士学历,之后前往欧洲,进行一次新的游历。
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求学,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了半年,后来又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女神:林徽因。
林徽因也是浙江人,跟徐志摩是同乡,17岁,正是花季少女,颜值和学识同时在线,让徐志摩一见钟情,无奈当时的林徽因早已跟梁思成订婚,而梁思成还是徐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儿子,也算是旧相识。
三人很快就熟络了,徐志摩发现自己爱上了林徽因,严格地说,林徽因算是徐志摩的初恋,他对妻子张幼仪并没有感觉,在交往中,徐志摩向林徽因诉说了自己婚姻的不幸。
林徽因以女性独有的温柔和善解人意开解着徐志摩,让徐志摩产生了一种两人在热恋的感觉,以至于他后来回忆英国读书生涯时提笔写下了:我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
陷入爱情中的徐志摩灵感大发,写下了许多理想主义的诗句,比如《我所知道的康桥》等,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流失了,只留下大约三十首左右,他给林徽因的《偶然》中这样写道:
从这首诗来看,林徽因不仅是徐志摩心中的白月光,更是他的心灵伴侣。可惜现实不如人愿,1920年,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徐志摩被迫同意妻子来英国与他相聚。
张幼仪对徐志摩还是很有感情的,她带着孩子不远万里来到英国心情很激动,但在看到徐志摩那时,满腔喜悦却变成了失望。
不得不感慨,男人跟女人还是不一样,女人会因为一个男人对她好或跟一个男人有了孩子慢慢生了感情,而男人多半是一开始对一个女人没有感情,后面也一直不会有感情,男人要绝情起来比女人更绝情。
徐志摩心心念念全是林徽因,对张幼仪非常冷淡,甚至张幼仪有两个月身孕了,徐志摩还坚决地提出离婚,张幼仪是位独立坚强的女性,她早看出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她也不愿意继续这无爱的婚姻,1921年,两人离婚,张幼仪去了德国,次年生下次子徐德生,后来成为著名女商业家。
智慧的林徽因也看出了徐志摩并非夫婿良选,最后还是选择了跟梁思成结婚,徐志摩变成了孤家寡人。
03
失恋的徐志摩非常失落,再次灵感喷发,写下了不少著名诗句:
忘记一段感情最好的办法是开始一段新感情,失恋的徐志摩很快就找到了新目标。徐志摩回到北平以后,经常去一个好友王赓家,一来二去就认识了他妻子陆小曼。
陆小曼是民国著名的风流才女,她精通英法两国语言,年轻貌美,善画油画,还会钢琴,文采也非常不错,并且性格开朗,是个有名的交际花。由于王赓是一名军人,平时经常不在家就请求徐志摩代为照顾。
没想到徐志摩一不小心把朋友妻照顾成了自己的妻子,陆小曼也是个性情中人,发现自己爱上徐志摩就迅速跟王赓离了婚准备跟徐志摩结婚。
亲戚朋友都反对二人的结合,更加坚定了两人要结婚的想法,徐志摩父亲见儿子铁了心要跟陆小曼结婚勉强同意,但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结婚费用自理
二、婚礼由胡适担任介绍人
三、婚后必安分守己过日子
这三条徐志摩都答应了,1926年10月,徐志摩跟陆小曼结婚,王赓虽未参加,但大方地送了一份贺礼,也算是大度,梁启超担任了学生徐志摩的证婚人。
闹得轰轰烈的两人终于结婚过上了日子,却发现远不是热恋时那么开心了。陆小曼生活在富贵人家,花钱大手大脚,婚后,陆小曼住在上海的豪华公馆中,每月租金就要100大洋,家里还有众多仆人,她还喜欢购物,且从来不问价钱。
徐志摩只是一名大学老师,收入有限,时间一长,就有点吃不消,为了解决经济问题,他只得到处讲课赚取外快,非常辛苦。陆小曼经常是到处跳舞、打牌、看戏,经常到凌晨三点点才回来,不但跟其他男人传出绯闻,还染上了吸毒的恶习,让徐志摩非常苦恼,只能再次选择了逃避。
1928年,徐志摩回到英国剑桥大学,回忆起了跟林徽因在一起的日子,不禁百感交集,在回中国的轮船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
婚姻出现危机的徐志摩再次想起了林徽因的好,当时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徐志摩也经常去北平,两人有一些接触,被陆小曼知道后关系恶化。
1931年11月17日这天,徐志摩再次见到陆小曼在抽大烟两人又发生争吵,徐志摩心情极,很想找人诉说。11月19日,林徽因要在北平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决定去北平听她的演讲,于早上8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中途飞机撞上了济南开山,年仅34岁的徐志摩空难身亡。
陆小曼得知徐志摩死讯后悲痛欲绝,她戒了大烟,还著文《哭摩》悼念丈夫,陆小曼随后还整理了徐志摩一生的作品,编成了《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徐志摩全集》等,也算是作为自己的一种补偿和忏悔吧。
而林徽因找到了徐志摩飞机失事的一件残片一直挂在卧室,我想这里面有对徐志摩的怀念和内疚,也有对爱的一种纪念吧。
徐志摩那首回国前的《再别康桥》似乎在预示着他最后的结局,空难身亡,的确是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位民国风流诗人真是为爱生为爱死,终其一生为情所困,而爱情也成了他所有诗歌的灵感来源。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相信90后的朋友们都印象很深刻吧?他是我的偶像啊,从小到大都特别喜欢他写的小说,翻拍成电视剧我也是追了好几部。他写的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那些表哥,一般都是有才、英俊,但是都负心薄幸,下场不好。
为什么呢?
有网友大胆的猜测,这是和徐志摩有关系的,徐志摩就是金庸的表哥,姑表哥。他也是有才、英俊、但是负心薄幸之人。所以,很可能就是以他表哥为原型,写的这些小说。
而且徐志摩搭飞机出事的时候,金庸家送的牌匾就毫不掩饰的讽刺徐志摩,你说自家人都这样,更何况是梁启超?
梁启超是徐志摩的老师,徐志摩当时很有才,梁启超是很喜欢他的,但是后来对于他的行为,会骂他都是轻的了。
梁启超的儿媳妇是林徽因,林徽因是谁?中国近代十大才女之一,徐志摩就曾经追求过他,而且当时他已经有妻子了。这个妻子就是张幼仪,出门也是名门世家,因为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婚,结果结婚后徐志摩就跑国外去了,还妄想婚内出轨林徽因,这些梁启超都是知道的。
林徽因也知道他已经结婚了,不肯跟他乱来,说如果想和自己在一起,必须先离婚。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不了了知,林徽因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在一起了,当时因为徐志摩的关系,他们还不敢大办婚姻。
估计林徽因这件事上,估计梁启超对徐志摩就已经有些不满了,毕竟有妻子还出去乱来,就算你在有才华,人品不行,那做师傅的肯定会不高兴。
后来徐志摩又遇到了陆小曼,陆小曼风华绝代,这个色胚又被迷住了,丝毫不管人家是有妇之夫,两人都是离婚了在结婚,不过好像都是先出轨了,在离婚,在结婚。所以梁启超就看不下去了,在他们结婚致辞上就说了,徐志摩你用情不专,个性浮躁,而且你们都是离婚再婚,希望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婚姻了。可见对这对狗男女有多么的不满,没爆粗都算好的了。
当时很多人对于徐志摩的举动都特别的深感痛觉,一来他的妻子很努力的孝敬公婆,也很努力的提升自己的才华,对他也没什么约束,都是随他高兴,妻子怎么好,除了长的普通点以外,没什么其他缺点啊,还想怎样?都不知道徐志摩是修的几辈子的福分才娶到张幼仪,结果还不珍惜,出去乱搞,走到哪感情谈到哪。即使在有才华,人品不行啊!
小学读到他的文章的时候,特别的佩服他,觉得他写的诗很有意境,什么“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等等,都是非常的有意境的,我特别喜欢他的诗,值到一次无意之间看到一篇关于他的报道,我就决定唾弃这个人。
报道写的是他的生平,我看了以后,去网上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人除了有才以外,没其他的优点了!人品更是不行。
我觉得梁启超骂他算是轻的了,除了对他才华的惋惜,还有对陆小曼的不满!作为他的老师,完全有资格这样骂。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里,总共有三个女人:
第一夫人张幼仪。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因为他跟张幼仪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认可。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俩的的婚姻应该算是美满的。虽说是包办婚姻,可他们的关系却非同寻常。特别是他们离婚之后所保持的那种深厚的友谊,更是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不过,有着美满婚姻的徐志摩和张幼仪最终是离婚了。因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觉得这个婚姻,虽然是个好婚姻,却仅仅是个婚姻而已。而不是他想要的爱情。
徐志摩生命中就有了第二个女人:林徽音。这是导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原因之一。据说《再别康桥》即是为她所做。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于是,他离了婚,要找他的"灵魂件侣"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音却并不是徐志摩那一类人,她是那种为婚姻而婚姻的那类。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林徽音并不想为爱情做什么,她不想介入徐志摩的婚姻(这是为婚姻做出杰出贡献者),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徐志摩,并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的恩师的儿子定下了婚约。也许他们的爱情如故(徐志摩死后,林徽音哭得最为悲切。),可林徽音却选择了婚姻,并没有选择爱情。这自然也在常理之中。选择爱情而放弃婚姻的,古往今来,都是稀有之物。徐志摩的"唯一之灵魂伴侣"的梦想看来是还没有实现了。这令立志追寻爱情(而不是婚姻)的徐志摩万分的痛苦。他还得继续寻找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
于是出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陆小曼的丈夫可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你就让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最终陆小曼活了:她终于离婚成功。这回,徐志摩可算是完成了平生夙愿了。并举行了时人不认可、电视观众却欢欣鼓舞的婚礼。婚姻和爱情总算合而为一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故事结局啊!然而,高兴似乎仍然为时尚早:因爱情而成的婚姻却并不幸福。浪漫与现实总是相距甚远的。陆小曼改变不了她好玩、挥霍的性格。徐志摩因她而与父母不和、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也因生活的种种不快而常常吵架。为爱情而婚姻的结局,并没有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1926年10月3日,陆小曼和徐志摩在北平的六国饭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天宾客盈门,徐志摩老师梁启超作为见证人。第二天,梁启超在一封名为《给孩子们的信》的信中写道:
“孩子们:为了和徐志摩结婚,我昨天做了一件不想做的事。他的新妻子是王受庆夫人。爱上志摩后和受庆离婚是不道德的。我曾多次警告过志摩,但都失败了。”
梁启超口中的“孩子”指的是在美国读书的梁思成和儿媳林徽因,梁启超不想嫁给徐志摩的最大原因是他认为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婚姻问题上过于随便,两人都结婚了。婚姻不是儿戏。结婚应该基于真爱,除了徐志摩和陆小曼
在这封信的结尾,梁启超写道可怕的是我没有经过严格的性格训练。因为我昨天的感受,我给思成,徽因和思忠写了这封信。”梁启超写的信显然警告林徽因要“照顾好自己”。梁启超很清楚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纠葛,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不惜迫使怀孕的原张幼仪离婚
因为徐志摩,梁启超恨铁不成钢。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是梁任公''老师最珍爱的学生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徐志摩也非常崇拜梁启超,他在中学时就很尊敬它。他曾说:“老师的文章就像龙的盘子,能拉上山,气能盖天下,淋漓痛处。不仅仅是志摩低着头的慷慨,而是世界上所有血腥的人都激动了,还有那些控制不住自己的人!”
1918年6月,在蒋百里,的推荐下,徐志摩崇拜梁启超,徐家族也送来了1000大洋。梁启超重视徐志摩的才能,希望他能有所成就,并安排他出国留学。当印度的泰戈尔访问中国时,梁启超特地安排他作为翻译陪同。
如此强调徐志摩,以换取深深的失望。两人的矛盾在徐志摩婚礼上爆发,他们被安排为证人,但梁启超内心万人不甘。作为证人,梁启超没有给两人送去祝福。在许多客人和朋友面前,梁启超向徐志摩:开火“徐志摩,你浮躁,以至于学不到东西,学不到东西,当不了学者,做不了成功的男人,离婚再结婚,就是证明不了!……”对陆小曼,来说,梁启超是粗鲁的:“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现在起你可以去恪遵妇道,重新审视你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性格的错。希望你不要一错再错。”
面对大家的批评,梁启超和徐志摩分道扬镳了。梁启超死后,徐志摩极度悲伤,然后竭尽全力整理出版他的最后一篇手稿。
“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这是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动人情话。
徐志摩与陆小曼,一个是浪漫诗人,一个是倾城名媛,男才女貌,两情相悦,他们的结合本该受到万众祝福,但实际情况却是千夫所指。因为,他们相爱时,徐志摩刚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陆小曼则已经是有夫之妇,而且,陆小曼的丈夫王庚还是徐志摩的好友。
即便以今人的价值观去评判,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也是极其不道德的,他们遭受世人唾骂,自是理所当然。无论是徐志摩,还是陆小曼,在当时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不惜付出所有代价、不惜背负所有骂名,去谈一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恋爱呢?
我们不禁要问:那到底是一场怎样的相遇呢?
正所谓“一眼万年”,有时候,爱上一个人,只需要一瞬间。徐志摩与陆小曼便是这样,只需一眼,只要一瞬,便沦陷,便万劫不复。
那是1924年的冬天。彼时的徐志摩正处在失恋的情伤里——他为林徽因离了婚,林徽因却转身选择了梁思成。而彼时的陆小曼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从原本的社交名媛沦为一个寂寞独自开的小妇人。
那一夜的舞会,他与她共舞,一切都那么契合,一切都那么美好,仿佛,他与她的相会,是上天的安排。她太美,他太温柔,她正浮想联翩,他突然靠近她耳边,说了句:“我知道,你是寂寞的。”
这一刻,他离她很近,不仅是脸的距离。
陆小曼曾亲笔写过她当时的感受:“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他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我内心的肺腑,认明了我的隐痛……同时,我也跌入了恋爱的海洋。”
是的,身为王庚妻子的陆小曼爱上了丈夫的朋友徐志摩,而徐志摩爱上陆小曼,或许还要早上一秒。
陆小曼心中的“隐痛”是寂寞,是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而这一切,徐志摩洞若观火、感同身受。当徐志摩说:“我知道,你是寂寞的。”陆小曼便认定,眼前这个男人就是她苦苦追寻的毕生所爱,因为,他懂她。
徐志摩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还说:“让我花掉一整幅青春,用来寻你。”在看到陆小曼那一刻,他认定,他找到了,就是她。
诗人总是浪漫而多情的,徐志摩缺乏理性,当他确定他爱她,便不顾伦理道德,也不惜成本代价。而陆小曼更是爱情至上,她出身名门,接受最先进的教育,穿着最华丽的衣衫,嫁给最优秀的男人,是上流社会交际场所里最耀眼的明星,所有人都视她为女神,只有徐志摩知道她也是个平凡的女人,需要爱、渴望爱。
当王庚用枪抵着陆小曼的太阳穴,陆小曼没有恐惧,没有求饶,她只是微笑着闭上眼睛,因为她早已经想好了,为了徐志摩,死也是愿意的。正是因为王庚看到了她的决绝,才决定成人之美,做个悲情君子。
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万众瞩目、万众唾骂中结成连理,婚礼上,证婚人梁启超奉上了史上最刺耳的证婚词,大致如下: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至于离婚再娶,你这个人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
陆小曼,希望你今后能恪遵妇道,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徐志摩、陆小曼,你们都是离过婚,又重结婚的,都是过来人了,这全是由于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最后,我送你们一句话: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作为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的这番话说得够狠、够犀利,但是,也完全是出于一个长者对犯了错的晚辈的好心规劝。平心而论,徐志摩和陆小曼也确实该骂,这是他们为不道德爱情本该付出的代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