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始兴县结婚习俗

广东韶关始兴县结婚习俗,第1张

  以前的风俗:

  还有一段视频:

  http://qun51com/a3312509/topicphppid=3914

  一、婚嫁用具

  始兴县东湖坪村民的婚嫁十分讲究,且很隆重。使用的用具繁多并有严格的先后排列之分。大多用具都是用上等木材精雕细凿,油漆、贴金制成。具体用具和迎亲队伍顺序大体是这样的:

  (1)带亲酒。由一位多儿子的好命男人挑着一头用木制成的"鹤壶隆",内放一只陶罐,罐内装满甜糯米酒。另一头用木制的鸡笼,内装公婆鸡、肉丸子、鞭炮、腊味、10个鸡蛋(只能领1个,剩下9个拿回)。

  (2)扛彩。由2个l4、l5岁的小男孩各扛着一面红色布旗,布旗约长19米,宽03米。

  (3)龙凤蜡烛。由1个男青年拿一对龙凤大红喜字蜡烛。蜡烛红色,有龙凤图形和喜字。

  (4)打碰锣。由1个好命的男人扛着一头大一头小的碰锣,边走边敲,发出的声音是"捧,碰,捧,碰"。

  (5)八音班。由8个各拿1件乐器:鼓、锣、钹、高胡、板胡、唢呐、月琴、笛子等组成的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

  (6)媒人婆。由2人抬的木轿,上有布蓬遮阳。称"蓬俚轿"。轿上坐媒人婆和她带去想多拿一份红包的小男孩。

  (7)新郎轿。由4人抬的木侍轿。类似今天的竹椅。

  (8)花轿。由4人或8人抬新娘坐的花轿。

  (9)炮手。由一个好命的男人拿着"顿炮",出男家和离开娘家时各放三响炮。

  (10)原埕酒。由2个好命男人挑2担原装的好酒。其中一担留作以后新娘生了小孩时娘家再担回男家去给新娘喝的。

  (11)抬囚箩。由2个好命男人抬着一个木制的像箱底样1:3的盛器,内放一条去掉内脏的全猪,猪全身抹上红色。

  (12)担食格。由好命的男人担一担,条件好的有几担米制的糕点等礼品。

  (13)担层箩。由好命的男人担一担或多担水果、花生、米饼等礼品。

  (14)担鸡笼。由好命的男人担一担或几担鸡、鹅、鸭,数字一般为12只、16只不等。不可用3、4、7、8的数字。

  (15)送嫁妆。由女家派出若干人挑送脚盆、尿桶、蚊帐、被席、隆(木箱)等。礼物多,担的人多,但人数必须逢双不逢单。

  花轿,是婚嫁最为重要的用具。呈长方体。一般通高188米、宽055米至066米。攒尖式的轿顶。通体用透雕、圆雕、阴雕、浮雕等精湛的雕刻艺术,雕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和吉祥文字,并贴上金箔。显得庄重而又金碧辉煌。轿顶像"乌纱帽"绘有红色卷云纹,含青云直上之意。轿身正面的轿门雕刻有对联,内容不详,都是吉祥之语。图案有鸳鸯戏水、观音送子、状元及弟、梅兰菊竹(四季平安)、蝙蝠、奔鹿、蜜蜂、灵猴、大象(寓意为福、禄、封侯相),柏树(百寿)、百雀(百爵),希望封官赐爵,非侯即相之意。还有石榴(多子),并蒂莲花(双生贵子)、佛手(五子登科)等。

  新郎一般戴礼帽,长袍马褂黑布鞋。新娘戴凤冠和各种银簪、花饰、髻钗、多宝串、红色上轿衫,红色百褶绣花裙,红色绣花罗帕,红色绣花鞋,红色绣花云肩等。

  二、婚嫁风俗

  始兴县的客家人大多是明清时期从福建、江西、广东梅州等地迁徙而来的。因为不是同一时期同一地方迁徙而来,所以婚嫁风俗也不尽相同,带有原住地方的婚嫁习惯。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过,迁徙到同一地方繁衍生息,与当地先居民众"同饮一江水,同居一方土",其婚嫁习惯便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清朝至民国时期,始兴县东湖坪的婚嫁都是由父母包办的。结婚年龄一般男16至18岁,女13至16岁。有娶小媳妇的,即接别人的小小女儿来抚养,长大后留作儿媳妇,俗称童养媳。有买回婢女使唤,成年后留下做小老婆或嫁出去的,看主家的需要而定。有隔三胎的,即先托媒人介绍一个女婴来家先养,等到自己生了儿子,长大再结婚。

  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婚俗主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定年庚。定年庚是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媒人的说合而决定的。首先请媒人说亲,或媒人主动前来说亲。男女双方的父母经媒人说合后,初步认为相互的条件还可以,或"门当户对"。男家便请媒人到女家去拿姑娘的"年庚",即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刻。然后,男家把男女双方的年庚送到算命先生处进行"排八字"测算,也称"合坤"、"定年庚"。看女主相属好不好,是"相生"还是"相克"。算命先生根据《婚丧礼制大全》里写的"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五犬,猪猴不到头。"等所谓"犯相属"的标准进行鉴定相属否。凡是发现有属虎、属羊的女子,嫁出去就会克夫克子克公婆,当寡妇。如元相克之相,则被认为是"天生一对",可以结为夫妻,若有"相克"之处,送多点红包给算命先生指点迷津,就能逢凶化吉,结秦晋之好。要是算命先生有所图而达不到目的从中作梗,再好的属相也无缘结百年之好。所谓"男人八字无假,女人八字无真"。女人的八字可由算命先生推前推后,一直推到与男人相结合为止。民国后期开始兴"见面",经算命先生测定相合后,男女双方在媒人的安排下,由父母带着选择合适地点见上一面,大多是在集日上见面的。见面后,双方愿意与否无关紧要,主要是由双方父母亲说了算。说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男女青年双方没有决定权。双方父母或媒人两关主事,过好日子"行定",即向女方交"定金",俗称定亲。

  行定,是男家给女家定婚的礼金。双方可以对礼金进行讨价还价。礼金有大定和小定之分的。大定的定金较富足,有较多的"礼",1礼为白银16元。少的给1礼,多的给几礼。一般8礼到10礼。但有些则要有"3"数。3、4、5的数字,可以用,取"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意。如猪肉300斤、米400斤、银元500元等。猪肉多的用囚箩抬送,少的用食格挑送。所送礼品除猪肉外,还有酒、稻谷、鸡、鸭、鹅、各种米糕等。女家收了定金后,请亲房吃一顿饭,告诉大家自己的女儿已经定亲。如果女家反悔这门亲事,就必须向男家赎回"年庚",礼品如数退回,婚姻关系才能解除。

  定亲后,男家择定具体婚期吉日,用全贴书就,并备酒肉礼物送到女家去。

  定亲后,女子就要自己忙着做出嫁穿戴的礼物,如绣花罗帕、绣花衫、绣花裙、绣花鞋等。年纪较小的由母亲、婶、嫂等亲人帮忙操办。女家忙准备各种嫁妆,男家则准备各种财物、房中用具等。两家都为婚事忙开了。一般情况,女家要了解男家多少礼金,男家也要女家置相应的嫁妆陪送。若一方兑现不了,又得不到双方谅解的话,迎亲时就会发生矛盾,甚至"亲家变冤家"。这是很个别的现象。当然,男家多出一点,女家少陪送一点作为补偿女家的也有。要看男家经济情况的好差而定。当地有一句话叫做"上等人家垫钱嫁女,中等人家将钱嫁女,下等人家赚钱嫁女"就是很好的说明。一段时间后,双方认为婚事的财物具备了,便请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并征得女方家同意后,发出请贴请客。婚礼大多在冬季农闲季节举行,叫迎亲。

  迎亲,也就是男家到女方家去接回新娘。在迎亲的前一天上午或下午,媒人从男家乘坐"蓬俚轿"带路,把男家与女家商定好的猪肉、鸡、鹅、鱼、酒等食品和礼金、礼物,送到女家去,称为"送酒肉"或"去果盒"。媒人在女家住一晚,第二天与新娘等一同到男家。晚饭前,双方的客人都必须到男女家一齐吃晚饭,称"齐客"。晚饭后,男家把点燃木炭、芒麻秆的火桶放入花轿内,一段时间后取出,称"暖轿"。当晚凌晨鸡鸣时分,或算命先生指定的时间,要举行女子出嫁"梳头"仪式。在祖堂上燃一对大红烛,配备红、蓝、黄、青、黑五色线,胭脂、水粉用手绢包一摄稻米,两个受精的熟鸡蛋。放炮竹后好命的妇女或新娘的母亲用鸡蛋在新娘的脸上上下下滚动,俗称"开面"。接着给新娘梳头,新娘坐在长条凳上脸向东方,边梳边说吉利话,如"一梳长,二梳长,三梳透栋梁"、"一梳梳到尾,一世好到尾"、"左一梳右一梳,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头发长又长,早生贵子状元郎"等。梳好后插上银质压头花、双字银扁簪、银针纸花等头饰。头戴颈圈,内有锁、碗、男女鞋各一只、铃、关刀、剪刀、三角尺、四方台等小巧玲珑的装饰物,俗称"多宝串",戴耳环等。在天亮前,梳妆完毕,新娘返回闺房等待出嫁(有些则在祖堂上放了鞭炮后,即返回闺房梳头的)。这时,把两个开面的鸡蛋剥开给新娘吃。小女子在十三、四岁时留海头发梳辫子,到结婚,才梳头,多发的梳"本头",少发的梳"假头"。如果是童养媳结婚称"上头"。女子出嫁前不能刮面,出嫁后才可以用线绞脸部毛发。

  迎亲这天上午,女家必须将嫁妆先送到男家去。较高档次的嫁妆称"海棠红",有24只"隆"(大木箱),花床、梳妆台、2张八仙桌,桌上放新郎新娘的衣衫鞋帽等全套衣物,大小柜、高矮椅、脸盆架、百子桶(尿桶)、千孙盆(脚盆)等。"隆"内装满衣物及床上用品。其中有些是"三蓝三热"的布料,三蓝是市场上卖的三种蓝布,也称客布,由外地运来本地销的。"三热"是指三匹本地农家织的麻布,又称"家机布"、"热布"等。较低档次的嫁妆一般有2、4、6个不等的"隆",其它东西也很少。以此同时,女家派新娘的弟弟妹妹到男家去"邀"新郎到女家去拜岳父母及其他亲戚,然后接回新娘,俗称转门。这时,新郎带上八音班等迎亲队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地向女家进发。去时队伍里的总人数要逢单,回来一定要成双数,含"好事成双"之意。

  "迎亲队伍"在女家吃午饭和提前吃晚饭后,新郎由伴郎相随,先离开女家回去等新娘的到来。随后,头戴琳琅满目的头饰,颈佩多宝串,肩披绣花云肩,身穿鲜红上轿衫,绣花红罗裙,绣花红布鞋,头盖绣花红罗帕的新娘才出来。出来大多在黄昏时刻。出亲前,新娘在家私厅里悲悲切切地向父母、祖父母等长辈和兄弟姐妹们"哭别",边哭边说如何忘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分别后令自己如何牵肠挂肚地想念,和希望他们今后多保重身体等等"痛肠话,热心话",直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声情并茂",使旁人看了为之动容。这时父母亲等人会安慰和告诫女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男家去要孝敬公婆和兄弟子叔要和睦等话语,与此同时,新娘一一向亲人跪别,亲人在扶她起来的时候会递上个红包。哭别后,父母把绣花罗帕盖在新娘的头上。新娘由哥哥或弟弟(无亲兄弟则由堂兄弟或村中好命人家的兄弟)背起离开家门到大厅(祖堂)拜别祖宗,再背到大门口,送上花轿。途中绝对不能放新娘下地,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这就是当地民间至今仍在流行的"哥哥背妹上花轿婚俗"(详见后文)。

  新娘上轿后,轿夫锁上轿门,在轿外挂"八卦图"以示避邪和保佑平安吉祥如意。接着在伴娘的陪送下和八音班的音乐声中,抬起花轿高高兴兴地向男家进发。轿门锁匙有人说是由轿夫带着,有人说是由媒人婆带着到男家大门口停轿坪才能开锁。途中无论路途远近,或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开锁。否则,男家会追究责任,闹起事端,甚至退亲。有一句俗话"轿夫抬轿就抬轿,不管新娘拉屎或拉尿"可以说明轿门不可开的重要性。如果途中遇到另一个迎亲队伍的新娘轿时,两个新娘就会从轿窗口互相送一块手帕交换,以示互相祝福吉祥幸福之意。如女家离男家太远,男家则会派人打着火把到半路上去迎接新娘,给迎亲队伍照路。新娘被抬到男家大门口的停轿坪时,得放一段时间,让她"企服"来(站累些,表示以后才会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听男家使唤)。村中男女老幼都围着观看。大门口贴着古老吉祥的对联,如"且看淑女成佳妇,从此奇男已丈夫","玉堂双壁合,宝树万枝荣"、"百年歌好合,五世卜其昌"等,横批都是男女姓氏联烟4个字,如"曾李联姻"、"曾张联姻"。如果是嫁女的,对联往往是写"名流喜得名门婿,才女欣逢才子家",横批"绣阁春开"等。新娘进门时刻一到,放炮手放三声大响炮。轿夫打开轿门。男家2位好命妇女(必须是原配夫人,且多子多孙者)牵新娘下轿,称"牵亲"。同时,另一位好命妇女往新娘头上托着"米筛"(竹制品,原用以筛米的工具),上在放着木尺、黄豆、《易经》、葱、《通书》或算命先生画的符,表示知书达礼,避邪和早生贵子,聪明有出息之意。寄托男家美好的愿望,俗称"托筛"。

  新娘被牵到大门口,不能马上进大门。必须待站在大门内的算命先生做完"斩煞"仪式后方可入内。算命先生右手拿剑或菜刀,左手捉一只大公鸡,口中念念有词:"天神归天上去,地煞回地下藏,如有凶神和恶煞,雄鸡头上来担当"。念完用刀在雄鸡冠上割去一点,把鸡血滴在大门坎上,叫"斩煞"。意思是,新娘一路来,难免带上各种"恶煞邪气",用斩煞来消除。然后,新娘被牵进祖堂与新郎一起拜见祖宗。祖堂供桌两边各点燃龙凤大红香烛。拜完祖宗,双方进入洞房,关上门,新郎用尺敲三下新娘的头后撩开罗帕,共饮交亲酒。敲新娘的头,表示"打服"她,使她嫁来不能逞凶发脾气。约10多分钟,洞房门被打开,好命妇女帮新娘"摊床铺",边铺边讲吉利话,"摊根秆,生条卵"(过去用禾秆作床垫),"一条蚊帐四只角,新娘生仔生一桌(8个儿子)","一个枕头绑三绑,一告(觉)醒来一告讲","一条捷俚(草席)四边角,新娘生仔生一桌"等。被帐中夹有红包给摊床铺的妇女。与此同时,一群小孩闯进新房要糖果食,其中必有一个较精灵的小男孩到洞房中的尿桶里拿起一只红包后再屙堆尿到尿桶里,表示新娘早生贵子。接着大厅里吃晚饭。晚饭叫"正餐",菜色丰富,有海参、鸡、鱼、肉丸子、鱿鱼、眉豆、全春(蛋)、禾虫、粉丝、扣肉等俗称(十大十小),也有"四丁盘,八大碗"的菜色l2、14、16碗(盘)不等的。吃饭前,新娘拿一条布给族中和来宾中辈份最高的人安排座次,叫"安席",即把座位象徵性地擦一擦,放上碗筷斟上酒,然后向被安席者鞠躬,请他(她)上座。一般长辈在上厅,晚辈在下厅。席间,家婆牵新娘到大厅里向来宾们介绍儿媳妇,并与新郎新娘频频向客人们斟酒。主人和宗族近亲长者也轮番向外宾敬酒,以表示主人家的热情好客。八音班在宴席中根据不同阶段吹奏不同音乐。音乐曲调欢快明朗。

  晚饭后闹新娘,一般在私厅里进行。新郎与坐台者猜拳,猜输的喝酒。村中来客出点子叫新郎新娘做或讲出令他们十分难为情的动作或语言。如背新娘过长条凳,按新娘儿子的辈份称呼他人喝酒、抽烟,如某某大爷请饮酒,某某阿公请抽烟等。大多开到下半夜一、二点钟。新婚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到祖堂里"拜堂"。祖堂里放一块草席,跪在上面拜。八音班吹奏"拜堂调",客人们各人准备好"红包",少的几元十几元,多的几十元不等。拜堂由"司仪"唱名,依次向新郎的父母、外祖父母、伯叔姨婶、舅姑姐丈,从内亲到外亲,从上辈到平辈,从老到少,最后才拜媒人。受拜人会说一些"早生贵子"、"双生贵子"、"白头到老"、"百福百寿"、"百子千孙"等吉祥话,然后递上一个红包。媒人婆不给红包,而是把嫁妆箱柜的锁匙给新娘。拜堂后吃"拜堂餐",也就是早餐。吃完早餐各人各自离开,称"散客"。回客人的礼物会根据客人送来礼物的多少而定回礼物的轻重。新郎新娘会送客人到大门口。最后送媒人婆,送媒人婆的礼物随主人的大方,一般一埕酒,几斤猪肉或几十斤猪肉。给她随行来的小孩一个红包几元几十元不等。

  散客后,女家的母亲、婶娘等至亲到男家看望嫁出去的女儿,俗称"做二朝"或"做三朝"。一是探望女儿,二是看男家屋舍家财,三是看男家待人是否热情。男家会用最好的酒肉盛情款待,并留下住一宿。当地说"娶亲出嫁三日两夜"。到此婚嫁喜日到此结束。10天以后,新娘回娘家探亲住20天至一个月后才回家,俗称"新聊"。

  三、婚嫁传说

  始兴县民间,至今仍留传哥哥背妹妹上花轿的婚嫁习俗。其过程大体这样:

  新娘出嫁时,首先在家里向祖父母、父母亲和兄弟姐妹等亲人们告别,此时此刻,常常是大哭一场,即所谓向亲人"哭别",边哭边讲忘不了长辈们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自己如何舍不得离开等等痛肠话。然后,才由哥哥,没有哥哥由弟弟,没有亲兄弟由堂兄弟背起新娘,一口气背到大厅祖堂里,让新郎拜别祖宗,再背到大门口送上停在那里的花轿上。从家里到上花轿这段距离,无论远近中途是不能让新娘放在地上的。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现在,虽然花轿已经过时了,但是,哥哥背妹出嫁的风俗仍在流行。不过,哭别时已经没有过去那么痛哭流涕了。有的也只是象徵性地表示一下而已。花轿也已经被现代运输工具单车、拖拉机、汽车所代替。那么,这个古老的婚俗是如何得来的呢其中一个传说富有情趣。

  相传三国时候,吴国皇帝孙权有一个妹妹叫孙娇。她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个说一不二的性格。她家是将府之门,因此,她也学得一身好武术,喜欢舞刀弄棍的。全家人都宠着她,连当皇帝的哥哥孙权也得让她几分。常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是,长得如花似玉的孙娇偏偏嫁不出去。因为她的"娇气"名声已经"名扬四海",谁听了都怕,在本国是没有人敢要她做老婆的。眼看她越长越大年纪了,还没有一个媒人登门求亲。她的母亲吴国太心急如焚,怕女儿成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不久,蜀国军师诸葛亮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很高兴。为了联合吴国共同对抗魏国,便想让四、五十岁的刘备去把孙娇娶过来做老婆。这样,蜀国与吴国就成了亲家,也就不怕强大的魏国了。刘备听了很高兴,巴不得立即就成亲。但是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孙娇还是个黄花闺女,又是东吴皇帝的妹妹,怎肯随便嫁给他人当小老婆呢!刘备心里没底,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派人到吴国去找到吴国太说亲。正为女儿婚事弄得心急如焚的吴国太,本来就想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婿,当听到刘备是一方霸主,又是才华横溢的人时,高兴得不得了,认为女儿嫁给刘备不亏。便满口答应了这门亲事。而孙权呢,知道自己的妹妹难嫁出去,如今刘备主动求亲,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母亲的意见。然而,孙娇可不是一般的姑娘,她特别有心计。认为自己嫁给刘备做小老婆,如果没有丰厚的陪嫁嫁妆的话,就会被刘家人看不起,也会被人笑话。因此,她别出心裁,想出一个要一份特别不同嫁妆的要求,不达目的坚决不嫁。

  一天,孙娇对母亲和哥哥说:"你们要我嫁给刘备可以,不过,刘备眼下连一座像样的地盘都没有,难道让我嫁给他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吗如果你们念母女之情、兄妹之情的话,就把荆州的地盘拿给我作嫁妆吧。我们结婚后就把家安在荆州,一来离母亲近些,可以常常回来看看,二来也不能让人家小看我孙娇呀!"孙权一听大为恼火,没容母亲发话便迫不及待地说:"不行,不行,你人还没嫁出去,就想争祖公留下的家产哼!"前面说过,孙娇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她想得到的就一定要得到,得不到的又哭又闹,把孙家闹个天翻地覆。吴国太特别宠爱女儿,被她这么一哭一闹也就点头同意了。孙权是个有名的孝子。见母亲同意后,自己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只好风风火火地找到周瑜、鲁肃说:"你妹妹性情刚烈,如果不答应她的要求,肯定会闹出大事来,答应吗,自古至今那有割地盘作嫁妆的呢"周瑜听了笑了笑说:"既然她要荆州,主公不妨把荆州给她,只要到时你这样这样"。周瑜悄悄把主意告诉了孙权。

  到了孙娇出嫁之日,孙权把荆州的人口簿、地图册拿出来,当着来迎亲的刘备的面,交给了孙娇,说:"妹妹,哥哥把荆州随你嫁去作安身之地吧!"然后,又避开刘备,把嫁妆单悄悄拿给孙娇,叫她把礼单随身带着,等嫁到刘家后,看他们对你怎么样,如果对你好,便把礼单交出去,如果对你不好,就千万别把礼单交出去,免得日后倒霉受罪。孙娇听了有道理,就把礼单放在身上。到了快出亲的时刻,孙权突然对着孙娇痛哭起来,边哭边讲了妹妹许多好话,和自己如何舍不得妹妹离开,怕妹妹嫁出去吃苦头,和希望妹妹今后幸福等"痛肠话"。真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常说男人有泪不轻弹。孙娇看到和听到哥哥哭得如此伤心,也真的动了感情了。她联想到平日里哥哥对自己总是百依百顺,现在又这么大方,真的把荆州给她作嫁妆,眼下要分手了,还为自己的将来而操心,想到这些,自己心里更加难受,禁不住也大哭起来,哭得非常伤心,还边哭边讲母亲对自己怎么好,怎么好,哥哥对自己怎么关心,怎么关心,自己怎么不愿离开他们等等"痛肠话",谁知,越说越动情,越哭越伤心,直到哭得瘫软在地上。这时,出亲的时辰已到,可是孙娇却哭成了泪人,迷迷糊糊的,连路都走不动。孙权见了,便说:"妹妹呀,哥哥从小就把你背大,如今你要嫁走了,今后哥哥不能再疼你了,现在就让我再一次背你上花轿送送你,再尽哥哥的一份情义吧!"说完,立即把妹妹背起来,趁机悄悄地将嫁妆礼单偷了回来。事不宜迟,孙权一口气把妹妹从家里背到大厅,然后背出大门,送上了花轿。途中连停都没有停。新娘一上花轿,孙权就赶快吩咐把轿门锁起来,不到男家不准开轿门。这时炮声齐鸣,鼓乐齐奏,新娘被快快地抬走了。孙权看到渐渐走远的花轿时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过了一段时间,孙权、周瑜、鲁肃商量好,要把荆州要回来。就派鲁肃找到刘备。鲁肃说明来意后,刘备很不高兴,说:"孙权不是说荆州随她妹妹嫁给我吗怎么又要拿回去呢"鲁肃听了嘿嘿地笑了笑,说:"你搞错了,孙权是说把荆州随她妹妹借给你,不是嫁给你。我们主公是江东人。江东人你是知道的,'借'和'嫁'声音相近。当初,也许你没有听清楚吧请你想一想,自古以来,有谁嫁女儿连地盘都一块嫁出去的呢"俩人你一言我一语,讲了老半天,谁也说不服谁。最后,鲁肃说:"这样吧,你还是拿出陪嫁的礼单来看看,上面写有荆kl,I-字,就把荆州留给你,要是没有写,荆州就要完璧归赵,怎么样"刘备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孙娇要礼单。谁知,任凭他们找遍了箱箱柜柜,也不见礼单的影子。急得刘备直跺脚。诸葛亮知道了笑了笑。他心里明白这是周瑜搞的鬼把戏,暗暗想以后非气死周瑜不可。这就是后来诸葛亮要三气周瑜的原因。诸葛亮想到刘备急得团团转转,就对刘备夫妇说:"别找了,别找了,这份礼单还在东吴呢!不过,主公不必着急,借就借吧,女婿借岳母的东西,能还就还,还不了就不还。"这也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一个戏语:刘备借荆州,有借元还的来由。

  后来,吴国的人们不懂得孙权背妹妹上花轿的秘密,以为皇帝老子对妹妹出嫁都这么敬重,也跟着学起来,久而久之,哥哥背妹上花轿便成为一个风俗在民间盛行,流传至今。

  收稿日期2005-12-15

  作者简介廖晋雄(1954- ),男,广东梅县人,始兴县政协副主席。

  (文章出自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客家研究辑刊》2007年第1期)

属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县相望,两县之间在渭河上有公路大桥连接,使得西宝高速公路可以直通周至、陕南等地。全县共有 8镇4 乡, 262 个自治村, 6 个社区居委会, 411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4 万人。全县总面积 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25 万亩,人均 11 亩,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

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白、壮、蒙古、侗、傣、朝鲜、土家、锡伯、土族等11个少数民族。陇海铁路、 西宝高速公路、 西宝公路中线、北线和 107 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城区东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咸阳国际机场 50 公里,西距工业重镇宝鸡 80 公里,地势平坦开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行政区划

2006年,武功县辖8个镇、4个乡:普集镇、苏坊镇、武功镇、游风镇、贞元镇、长宁镇、小村镇、大庄镇、代家乡、河道乡、南仁乡、普集街乡。

历史沿革

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王莽新朝天凤二年(公元15年),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废入眉县。永平八年(65年),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年),废郡设县。五代后晋时,置武功郡,后周改郡为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县名为武亭。元代复名武功县。

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废保、甲制,设区公署、乡人民政府。全县划分为城关、杨陵、大庄、普集、薛固、长宁、贞元、魏公、三厂等9区,76 乡。9月将渭河三厂区(共5乡)划归__县。1951年5月,将杨陵区_河以北的上营、新寨两个乡,大庄区的南、北庙底、毛家嘴、赵家崖、王家窖5个村和贞元区的麻西寨两堡划归城关区。

1952年6月,将原71乡缩编为64 乡。1955年8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将第八区(魏公)的贾晁乡划归第一区(城关)。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设城关、杨陵、普集三镇;上营、杜寨、李台、大庄、张寨、南仁、普集、薛固、北营、长宁、河道、戴家、贞元、蔚村、周村、牛台等16乡合并为7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将7个乡改为7个人民公社,上游(城关)、红旗(杨陵)、跃进(普集)、卫星(薛固)、东风(长宁)、火箭(贞元)、中苏(苏坊)。同年11月,又将7个人民公社改设为武功、杨陵、普集、长宁、贞元5个人民公社,辖27个管理区。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

1961年8月1日,武功县建制恢复,将原5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辖244个生产大队。1964年,将扶风县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家村划归武功县杨陵公社。1965年4月设杨陵、普集、小村三个镇。1984年5月,撤销公社、大队建制,全县设三镇12乡,辖365个村民委员会(511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并改车站公社为北营乡;武功公社为武功镇;原车站公社的田家、桂家、东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划归普集镇;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薛村归小村镇。2001年11月,全县8镇7乡合并为8镇4乡,撤消原观音堂、薛固、北营三乡,分别并入大庄、小村、普集三镇。

自然资源

武功县地形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士娄土和黄土等优质土壤占943%,全县土地总面积5892521亩,其中耕地面积4347411亩,水浇地面积3957845亩,占耕地面积的9102%。境内有三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65538万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171698万立方米。干旱年亩均灌水253立方米,总计127亿立方米,加上工业用水共计134亿立方米,已开采16亿多立方米,总水量收、支平衡有余。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9924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62%。地下水中有丰富的肥水资源,主要成分为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少量磷、钾,分布在14个乡(镇)120个行政村,面积2258万亩。已开发利用的有肥水井含氮量为30克/立方米~100克/立方米,个别井含氮量最高达1200克/立方米~1500克/立方米。全县水利设施面积 4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6%,有效灌溉面积3936万亩,占耕地的894%,人均 105亩,其中旱涝保收田172576亩,人均046亩。

境内生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已被利用的植物中,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农作物中,粮食作物11种,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要品种;经济作物18种,以油菜为大宗;果树以苹果为主;林木树种有针叶用材树5种,阔叶用材树40种,庭院风景树7种,灌木11种。已被利用的动物中,饲养畜、禽15种,50多个品种。大家畜以奶牛、黄牛为主,小家畜以猪为主,奶山羊次之。家禽有5种,以鸡为主。鱼类有10种。

人口分布

武功是个农业县,人口分布以农村为主,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很小。1956年城镇人口25106人,占总人口的1201%;农村人口183894人,占总人口的8799%。1982年城镇人口31673人,占总人口的81%;农村人口359322人,占总人口的919%。1990年城镇人口 31530人,占总人口的846%;农村人口341174人,占总人口9154%。

武功县各乡(镇)人口密度也有较大的差异。小村镇、普集镇、大庄乡、北营乡人口密度最大。据1990年统计,每平方公里分别为44361人、 25023人、12023人、11615人。河道乡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公里6695人。

河流川地

渭河是该县较大的过境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自扶风县入本县,经大庄镇、普集镇、普集街乡、小村镇东注兴平市,境内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河床最宽处2000米,最窄处700米,境内年平均流量14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年均径流464立方米。

漆水河是第二大过境河,古称杜水、武亭水、中亭水。发源于麟游县,经乾县由游凤镇入境。经游凤、苏坊、武功镇,向南流入渭河。境内流长24公里,流域面积157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36236万立方米。

_河是第三条过境河,古称沮水,俗称后河。发源于凤翔县,自扶风县入境,东流武功镇南汇入漆水河,全长100公里,境内流长10公里。年平均流量057立方米/秒,最大洪流量413立方米/秒(1954年)。年径流量17852万立方米,天旱断流。

漠峪河发源于永寿县,自乾县南流入境,经苏坊至武功镇城东北处汇入漆水河。境内流长6公里。年均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864万立方米。此河一年内多数时间无水。

清水河在县境内有渭北、渭南两条傍渭河西行的河流,均称清水河,源于境内河滩沙碛中。渭北清水河由西向东流至立节、布王村南汇入漆水河,清嘉庆年间已干涸,今无迹;渭南清水河于周至县下三屯以西东流,经武功三厂镇(乡)退入沙河。1949年随同三厂区划归周至县。

[川地] 武功在关中盆地西部,地貌形态简单:一是河谷冲积阶地;二是黄土台原;三是山前洪积扇前缘洼地。

河谷冲积阶地主要由渭河、漆水河、漠峪河、韦水河冲积形成。漆水河等比较窄小,形成的阶地不连续,较零散;渭河历史悠久,洪水规模大,在不同地质年代冲积形成了三级阶地,对武功县的地质地貌均有很大影响。三级阶地形成于距今约69万年,二级阶地形成于距今8万至10万年,一级阶地形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级阶地形成较晚,没有黄土覆盖,一般比河床高了3—5米,海拔417—454米;二级阶地比一级阶地高10—15米;三级阶地比二级阶地高15—25米。

黄土台原西起观音堂乡北部,东经贞元、河道南部,北与洪积扇前缘洼地衔接,南与渭河三级阶地相连。比三级阶地高20—80米,海拔480—560米。由于漆、韦 、 漠三条河流切割,分为武功西塬、金家塬和武功东塬。形成始于距今69万年,结束于8—10万年,表面覆盖一层10—20米厚的黄土,下层有冲积层,洪积层,风积层和湖泊沉积物。

山前洪积扇前缘洼地分布于苏坊镇的蔚村塬一带,南边与黄土台原相接,地势南高北低,海拔490—570米,其前缘与金家塬相接。地表覆盖10—20米厚的黄土,下层主要为冲积物。

民间习惯把县域分为头、二、三道塬。头道塬包括黄土台原和山前洪积扇。二道塬东部包括渭河二、三级阶地,西部只包括三级阶地。三道塬东部为渭河一级阶地、西部为一、二级阶地以及河漫滩。

土地资源

(一)土壤:

武功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在远古时期,当时的地面被茂密的森林和草原所覆盖,从而形成了以黄土为母质,森林、草原为植被栽培作物所取代,原来的自然土壤也由于人类的作用而不断演化。据1982年土壤普查,全县共有士娄土、黄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和淤土六大土类。其特点是:士娄土包括红油土、黑油土、斑斑黑油土、黑涝洼土、褐士善土等,占总土地面积的767%。主要分面于渭河各级阶地上,该土具有土层深厚、上虚下实、保水保肥等优良特性,是本县最肥沃的农业土壤。黄土类包括黄士善土、淤土和淤士善土。面积仅次于士娄土,占总土地面积的176%,主要分布于原边梯田、沟坡及部分河谷地。其特点是属黄土母质上发育起来的一种幼年土壤,因而疏松易耕,通透性好。但蓄水保肥性能差。潮土、沼泽土和水稻土,属水成和半水成土壤,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7%。主要分布于渭河、漆水河沿岸的渍水滩地,主要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

(二)土地:

1951年春,本县土地改革结束后,为了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做准备工作并处理土改遗留问题,于1951年冬成立武功县查田定产领导小组。从1951年12月18日开始至1952年1月25日,历时39天,出动干部488人,根据地形、土地多少、丈量难易等实际情况,将全县划分为310个责任区,逐村进行土地丈量。全县实有土地56754013亩,其中非耕地1297967亩。并将境内所有耕地分等定级,按等级规定产量指标,起到了平衡负担的作用。1980年4月,由省农委、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共同主持,抽调省、地、县有关单位1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采取野外调查和采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土地进行了全面普查。境内共有土地668998亩,其中生产用地573572亩,占857%,非农业生产用地95426亩,占143%。从1989年3月至1990年9月历时一年半时间,对全县土地资源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采用1984年陕西省测绘局航摄放大的50×50cm的黑白晒印胶片,经过野外调绘、转绘、面积量算、编绘图件等工作,查清了全县土地的数量、利用类型、权属及其分布状况。自1996年开始,国土资源部门每年在10月31日之前,开展一次年度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县土地总面积5868258亩,折合39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03608亩,占总面积699%;园地102217亩,占总面积71%;林地43907亩,占总面积07%;其它农用地359363亩,占总面积61%;居民点工矿1042783亩,占总面积178%;交通运输44061亩,占总面积08%;水利设施用地7874亩,占总面积01%;未利用土地58702亩,占总面积10%。其它土地105743亩,占总面积18%。

水文气候

(一)水文:

地表水:武功县的地表水主要指引渭工程和过境河流,其中:引渭工程干渠3条。总干渠位于头道原,境内渠长187公里,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9万亩。渭高干位于本县中部二道原地区,境内渠长21公里,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23万亩。渭惠渠位于本县中部二道原南部的二级阶地上,境内渠长20公里,流量2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08万亩。过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氵韦 河。渭河从本县南部横穿而过,为本县最大河流。境内流长207公里,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6、7、8月为洪水期,最大流量达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其次是漆水河,流经本县西部,由北向南,流长24公里,从游风乡正北入境,经武功镇由大庄乡注入渭河。再次是漠浴河和氵韦 河,流程短,水量小,干旱季节常出现干谷。

地下水:武功地处关中盆地,系断陷水系发育地区,这种结构给降水和地面水渗入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这些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渭河、高河漫滩,一级阶地为强富水区。水埋深2—4米,含水深度20—40米,影响半径260米,单位涌水量10~~20吨/时米,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渭河二级阶地为中富水区,水埋深8~20米,承压水20~40米,影响半径200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单位涌水量1~5吨/时米。水稳性良好。渭河三级阶地和黄土台原区为弱富水区,地下潜水埋深50米左右,承压水70—120米,影响半径160米,单位涌水量05~1吨/时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含水性较差。

(二)气候:武功属温暖带半湿润性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区别明显。

气温:本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是从2月10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全年无霜期315天;稳定通过10℃的日平均气温是从4月5日开始至10月28日结束,历时206天;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4184℃,与全省2000~4900℃相比处于中间状态。

光照:武功县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0949小时,年辐射总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辐射5743千卡,占年辐射总量的50%。目前,光能利用率一般为245%,高产田块为5%,生产潜力较大。

降水:本县地处关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大降水量9797毫米,最小降水量3271毫米。而且降水的季节性强,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每隔2—6年常出现一次干旱年份,9月份的连阴雨天气,几乎年年发生,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地形地貌

武功县位于关中盆地西部,属渭河地貌,形成于中生代末朝,由于在燕山等新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多种应力作用下,造就了现今的不同地质结构和不同地貌类型。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成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归纳起来,全县有下更新世时期风积黄土台原和山前洪积扇平原;中更新世时期渭河、漆水河三级阶地;上更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二级阶地;全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谷一级阶地及河漫滩。除一级阶地之外,普遍都被上更新世风积黄土(马兰黄土)所覆盖。整个地形走向西北高、东南低,成阶梯状向渭河倾斜。从北到南群众依次称之为头道原、二道原和三道原。

河谷阶地:指由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氵韦 河冲积而成的河谷阶地。距今约六十九万年的中更新世时期,形成了现在的三级阶地,海拔432—510米,包括长宁、南仁、观音堂三个乡,面积972561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65%;距今8—10万年的上更新世时期,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包括薛固、北营、普集街、大庄北部及小村、普集两镇面积40650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9%;在距今约1万年的全新世时期,形成了现在的一级阶地,海拔411—450米,包括薛固、普集街、北营、大庄四个乡,面积1191519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2%。

黄土台原:系由黄土堆积而成的准平原,海拔500—600米,包括苏坊、游风、武功镇、贞元、代甲、河道等6个乡镇,面积331779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63%。呈西北东南走向,比降23—5‰。该原形成于中更新世和上更新世时期,上覆厚约10—20米的黄土,下埋洪积、湖积等沉积物。由于漆、漠、氵韦

水的分割,进而形成苏坊、金家和武功东西四个大原以及原坡、原间洼地等小地貌。原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槽形洼地,避风涵水,唯独坡梁条件较差,但多辟为梯田。

山前洪积扇:由于洪积和坡积而成,分布于漆水河和漠浴河之间的三角原面,包括本县西北的苏坊一带,由南向北倾斜,海拔490—570米,坡降25—5‰,上覆厚约10—20米的黄土,下伏洪积物等。

民俗风情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要举行加冠仪式,20岁左右称为“弱冠”。女子长到15岁笄年,表示到了盘发髻、插笄的年令。此礼俗在建国初已绝迹。

[婚嫁]

即结婚。男称取媳妇,女称起发。出稼前一天,由一位命相好的中年妇女给女子整容,用五色线拔头发周围的黄毛,欲称“开脸”。从此已不称“黄毛丫头”了。清朝至民国时期,除县城的官绅结婚用轿外,农村不论贫富一律用席棚大车。早晨三四点将车赶到女方家,并带上踩门钱、下炕钱、糖果等,到了女方家,先致其列祖列宗,吃过“长路面”,女方盘内端手帕,给娶亲的每人一条。然后由女方同辈兄长背女上车,女子哭声大放,将一把筷子抛掷在头门里边,娶亲的连放“起身炮”三响 ,车便起动,沿途抛洒红纸花。男方由一人骑一颈带串铃的马,名曰“报马”(传报情况),女方由一人骑马站在娶车前,名曰“压马”,等送亲的人坐上车后,骑马后行,娶车到男方村城门口外暂停,由新郎穿吉服、戴礼帽骑马绕车三周,娘家人给新郎搭红绫、红布、插金花,新郎再骑马到城门口预先摆好的桌前站定,由宾相唱念亲友住址称呼,依次搭红。在鞭炮声中,娶车赶到男家门口,先将女方亲友迎至客房坐定,男方一位中年妇女,拿出红布襄的柽子,上系一酒壶、一面铜镜,让新娘抱住(表示妇工和妇容,还含有皇上圣旨恩准结婚之意)下车,踏着布和苇席入门。男家一人,手端烧红的石头,放在铁铧内,另一人用醋浇灌,名曰“打醋坛”。新媳妇边走,宾相用碎谷草、五色粮食,撒在新娘头上、身上,名曰“撒豆瓣”。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到“天地堂”举行婚礼,由宾相唱,新郎作揖新娘拜。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交拜,礼毕入洞房。进洞房门,新郎先上炕踩四角,下炕揭新娘盖头。中午新娘洗 面、梳妆、交钥匙,开衣箱换衣服。打扮毕,新婚夫妇行合卺礼,喝合杯酒,吃合碗面。后即拜灶爷,灶前扣摆一个馍碗、一个肉碗、一个钱碗,如揭个馍碗,表示终生不缺吃;揭个肉碗,表示嘴馋,揭个钱碗,表示一生有钱花。在宴席上,新郎、新娘向亲友敬酒叩拜,饭后娘家人要谢厨。女方客人回时,新郎送至村前,客人给新郎搭红(表示吉利和谢意)后,双方所有人相对行一揖辞别。下午新娘由嫂子引领先拜家族,后拜村邻,至此六礼全部告成。

[说媒]

建国前,本县男女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需先由男方或女方父母请邻居、乡里、亲友向对方提亲,俗称“说媒”。1953年,《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婚姻以双方自愿为主,男女双方经介绍人介绍,先是背地里观看、了解,再见面,谈话、相互认识,双方都同意后,男方携带礼物到女方家订亲,介绍人(即媒人)必须参与。

[定婚]

女方先把庚贴(写有女方生辰、属相的单子)交媒人带给男方,如果双方“命合”、“属相合”,双方父母同意,即可商议彩礼。清末至民国初年,一般全礼为24两银子,另外还有“春礼”,作为女方母亲养育之钱。抗日战争开始以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彩礼便以实物(小麦或玉米)代之。订个媳妇,一般男方需出五石到十石(每石150公斤)小麦,有的高达36石。穷人比富人彩礼更高,除正礼外,还有10—20公斤棉花、鞋脚钱、衣料钱,统称“押彩钱”。彩礼商定后,男方托媒人给女方一张贴,叫“撒贴”,即定亲贴。女子接贴后,择定吉日(一般为双日),男方陪同媒人到女方家送礼,女方盛宴款待,始算订婚。

[开脸]

女子出嫁前一天,由一位命相好的中年妇女给女子整容,用五色线拔头发周围的黄毛,谷称“开脸”。从此,已不算黄毛丫头了。

[闹洞房]

结婚后三天新房内灯不能熄灭,名曰“长命灯”。三天内每晚闹洞房,除父母辈及兄长外,本家和村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耍闹。半夜在洞房窗、门外偷听,名曰“听房”。还有趁新娘熟睡之机,拿走袜、鞋等物,次日新娘用手帕挽回,名曰“偷房”。

[回门]

结婚后择吉日(一般双日),新郎与新娘带圆蒸馍40个,四样礼物,去岳父家,叫“回门”。岳父必须给女婿衣料、鞋袜及文房四宝等物。

[送十六]

先年农历腊月或正月结婚的新媳妇还必须在正月十六日前回娘家,到正月十六日这天,由娘家父母陪同,带上20个馍(10个空的、10个实的)、一包糖果及核桃、大枣、葱、青菜等礼物回婆家。晚上“送娃”,由两个中年妇女扮成老翁、老婆,怀抱用麦草或稻草绑扎的“假娃”送给婆母,然后进新房高喊:“双双核桃双双枣,要下娃子满院跑”、“儿媳孝、孙子闹,乐得阿公胡子翘”、“芹菜芫荽满罐罐,引上孙子命蛋蛋”等,与新娘耍闹中,将“娃”、核桃、枣放在炕席背后,吃过招待饭辞去,耍闹新媳妇又重新开始。

[送百子] 男女新婚之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之前,娘家要给女儿送核桃、花生、梨子、枣等果品,俗称“送百子”。

[看月婆]

媳妇产后10天,娘家、婆家的所有亲戚要给产妇送小米、挂面、鸡蛋、红白糖等,称“看月婆”。半月时,娘家要携带鸡蛋、挂面、__馍再次看望,称“看半月”。

[过满月]

孩子出生后20天或满月时,娘、婆家所有亲戚要带上白馍、鸡蛋、包单、衣帽、绸缎披衣、尿布等来看望,婆家要盛宴招待,产妇要给公公、婆婆、亲戚送鞋、袜、布枕等,称“满月活”。大家以钱酬劳,午饭后由父亲抱上孩子,去街上拾小块土,再到书桌前转转,取一本书与一小土块放在孩子的胸前,祝愿娃长大后勤耕苦读。后又给孩子胸前放一大馍,抱在街上走,叫“碰干大”。凡第一个被碰上的男人,都要送件小礼物或钱币,孩子家则以白馍奉送。最后抱进祖父母房内停一会儿,叫“挪窝窝”(表示孩子长大后不忘报本)。

[过生日]

庆寿诞习俗在县境内较为普遍,通常称为“过生日”。建国前,一般富裕人家,年满60岁即开始做寿,每年一次,到辞世为止。寿辰日,要大宴亲朋,晚上唱戏助兴。建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人家都要为老人庆寿,晚上多演**助兴。近年来,为孩子过生日也较普遍。

土特名产

[辣椒]

亦称“秦椒”,属本县特产,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记载,年行销外地八九万斤。建国前,辣椒种植多分布于下塬,中、上塬种植量较少,以自食为主。建国后,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有当地土种、耀县“一窝蜂”、“西农20—7”、“8212”、“8819”等。1975年,改直播与白茬地纯种为套种和育苗移栽,八十年代后育苗移栽较为普及。1979年全县种植1500亩,1990年发展到16650亩。最高年份出口量450吨,1989年,省政府确定武功县为辣椒 种植基地县。

[大蒜]

建国前,境内种有生产蒜苗或早蒜苔的当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为主,零星种植,一年一料。建国后,由于坚持“以粮为纲”的政策,大蒜种植仍不多。主要产区有薛固、普集街、长宁、北营、大庄、小村等乡(镇),二道塬也趋于发展,上塬各乡(镇)亦有零星小块种植。1972年,全县种植130亩,1974年,蒜头出口以后,相继引进“上海嘉定蒜”、山东“苍蒜”和“改良蒜”、河南“宋城白蒜”。由于改进工作制度,实行套种,变歇茬地纯种一年收一料为一年收二料、三料,经济效益提高。1984年以来,大蒜生产发展较快,1989年种植25691亩,总产16500吨,平均亩产642公斤,总产值1731万元,亩均产值创673元的历史记录。1990年种植29980亩,总产23250吨,亩产平均776公斤。提供商品量2万多吨,其中蒜头12万吨,蒜苔8000吨,出口蒜头供货量4500吨,在欧美等国际市场备受欢迎。

[晒烟]

武功烟叶种植及烤制加工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自古以来也流传下许多传统习俗。就拿结婚来说,男女在结婚之前就已经有了许多礼节,而典礼当天更是有许多禁忌和讲究。

就拿出嫁来说,很多新娘子在结婚的那一天都拿着一个铜镜。一般来说这些铜镜都是有些年头的,普通人的家里没有,到了那一天往往要去借或者去租用,婚礼结束以后再还回去。这些铜镜的分量都很重,

现在看起来很有时代感,铜镜上通常都穿着一根红绳代表着喜庆,新娘会挂在胸口或者别在腰间,还有“六礼”,虽说现在被简化了不少,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还保持着从前的做法。

他们没有现在的好用的镜子,因此铜镜一直都是新娘出嫁时必须陪嫁的一样东西。这枚镜子会陪伴在出嫁女子身边一辈子,夫妻两公用寓意着和谐美好。

若是自己的另一半去世了呢,人们就会把铜镜分成两半,一半伴随夫妻两中的一个入土,另外一半则要等到另一边去世的时候一起安葬,意喻“破镜重圆”。所以说铜镜从人们结婚的时候开始就一直伴随,一直在坚持这个传统的呢。

但是在古代也是有一些迷信的说法的呢,风暴过后新娘子就变得心神不定,嫁到夫家之后一直不清醒。好像是一个和尚送给他一个铜镜的呢,让新娘子戴在身上,没多久就好了。因此铜镜一直也有辟邪的说法,后来的女孩们在出嫁的时候就一定要置办上一对,用来驱邪防身。

因为农村地方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桥下有神灵,将喜蛋和喜钱扔下去以后神灵便会保佑新婚夫妻,让他们婚后感情和睦不要发生别扭。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走街串巷卖粽子的小商贩,商店里面也都摆满了端午节的商品,人们也会提前买好粽叶、糯米、大枣等,共同欢度端午佳节。

每个地方吃粽子的口味和庆祝习惯也略有不同,庆祝端午佳节的方式五花八门,各有千秋,最为熟知的就是吃粽子,那么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哪些习俗呢?

1、系五彩绳

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节时,人们要用青、白、红、黑和黄五种彩线编成的线绳,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

2、挂艾草

端午的时候,是入夏的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也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很早之前人们通常会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把菖蒲、艾草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寓意消除疾病、驱除晦气、招福,让家人身体健康,好运常在。

3、贴五毒

端午时节正值酷暑,各种毒虫争相而至,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还有贴五毒的习俗。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虫,贴五毒便是用黄纸画出五种毒虫的画像,贴在墙上,然后用把尖针刺在五毒画像上,寓意是驱除五毒。

五毒画像多由专人绘制,后来逐渐演变成印刷厂印刷,针刺五毒也演变成张天师手举葫芦收服五毒。虽然贴五毒有些迷信色彩,但这样的小活动却最能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4、吃“五白”

端午节民间还流行用“五白”来搭配,即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和茭白。端午食“五黄”,再配上“五白”,可清热降火,健脾胃。

中医认为,端午节这一天阳气最旺,若在“阳中之阳”的中午时食“五黄”与“五白”,不但可祛五毒,还可借用端午节的“阳、阳”之力,以达到抑制、祛除诸多霉运,增强自身的“精、气、神、血”。

5、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6、画额

端午节仿佛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节日,它的很多习俗都与儿童有关,画额也是如此。所谓画额,便是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大人们将它看作驱除邪祟的吉祥物,孩童们则把它看做一场游戏。有古诗称“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于孩童而言,画额也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7、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8、点雄黄酒

将雄黄浸泡在酒中,然后将雄黄酒点在人的额头、耳朵、鼻子、手心等地,期望远离毒虫,消灾防病。

9、吃打糕

端午节也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

10、采药

端午节在古人印象中是一年里阳气最旺的一天,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天草药的药性最好,所以便有了采药的习俗。

《夏小正》中曾记载这一习俗:“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端午采的药大多是艾草一类的草药,但也有地方抓蛤蟆入药,在南方一些地区,则还有制作蟾蜍酥的习俗。

因端午采药多,故又衍生出挂草药、斗草和沐兰汤的习俗。挂草药,顾名思义便是将草药挂在门上。一般人们都会挂艾、菖蒲和蒜这三种草药。

《清嘉录》中也有记载这三种草药:“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端午节是珍贵的历史财富,作为后人,我们应当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斗百草”、“射柳”等娱乐活动,既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生活,也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对于端午节的习俗,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百花齐放”,避免“一枝独秀”,这才是端午节永葆生机的保证。

1 请问浙江省温岭市温峤镇陈家宅村婚嫁习俗是怎么样的

婚礼习俗,即过去从说媒到成婚直至“望三日”的一系列礼仪与程序等等。

过去,男女间的婚姻都是由媒人说合。媒人将女方生辰八字递给男方,男方接受后,将女方的生辰八字放在灶山龛里放上七天,如果在七天内没有磕碰(如打碗、争吵、损伤等,大灾祸更不用说)发生,就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叫算命先生排一排(俗称评八字)。

如果相合,就由双方父母带子女相亲(俗称踏亲)。那时相亲不面谈,相亲后又互相找人问讯,了解对方的家庭概况及人品。

双方认同后,由男方择日子送小定(即定亲俗称定头),少量的钱和一些毛线、衣料等物。送小定一般不办酒席,双方准备一些比平常略好点的点心,大部分是以煮两碗面给二位媒人吃。

至此,双方的婚姻初步落实。 然后是择定吉日,男方起贴送日子(俗称送大定)。

就是男方将算命先生所择的结婚日期写在红纸上,通知对方,同时送给女方一笔可观的“日子银”和“衣裳钱”。此前,男方要向媒人了解精楚女方嫁妆准备的情况,根据嫁妆的多少与否确定“日子银”的多少。

即嫁妆丰厚,日子银多送,否则就少送。当然,这也不是完全对等,与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与大方程度等有关。

至于日子单,即两封贴子,封面写有“全福”二字,帖内写一“正”字。再直行写上“敢献恳逑,窈窕淑女,伏维允诺,才郎俊秀。”

或“谨呈雁币,佳偶天成,伏乞金诺,天作之合”等字样。再准备两封空贴子,两支毛笔和两块墨,给对方写回贴用。

一切准备就绪,两位媒人吃罢早餐,将日子单、日子银、衣服布料、金银首饰,以及红鸡蛋、桔子、五色果、万年青、柏树枝等送往女方家。当日中餐,女方家办送日子酒,邀请内亲外眷来。

宴毕,女方回贴,表示应允,在男方送过来的另外两封空贴子上写上“夙缘既定,鸾凤和鸣,恭承雁毕,百世其昌。”或“恭承雁币,夙缔良缘,宁候星期,南国佳人”等字样,以示接受并允诺(写贴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求统一)准备完毕,女方将回贴并陪礼一起托付媒人带回男方,男方晚餐邀请四亲六眷办送日子酒。

至此,这桩婚姻大事算是基本确立,从此双方家长就可以亲爱的名义互相称呼。接下来,男女双方都为操办婚事作准备。

女方家购置子货(即嫁妆),亲戚朋友都要送礼物(俗称送嫁),过去一般送生鸡蛋、衣料或被服等。男方家则准备婚房与婚床,给亲戚朋友发贴请吃酒。

日子的前三日,男方要宰猪送到女方家(俗称送轿前肉),一来为女方办酒宴所用,二来为女方给亲戚朋友作“送嫁肉”之用。同时送去的还有两条大鲤鱼、红鸡蛋、桔子等这叫送“梳头叶”。

吉日的前一天晚餐,男方办酒宴,俗称“暖房”。传统说法,做舅公的席位要坐上横头,舅公未到,众宾不每时每刻席,待舅公做好,才能开宴。

暖房夜,男方的要好朋友(俗称洞房客或相好客)要进行洞房间的布置(俗称护洞房)。而在女方家,女方也在姐妹的陪同下,给自己的长辈们一一跪拜。

吉日的当天,在男方家称作“正场”,早饭后,发轿迎娶,接新娘的队伍出发,媒人领路,吹鼓手、扛嫁子(嫁妆)的相好客跟后,人数根据嫁妆的多少而定。另外,因为过去扛嫁子的在路上是不能歇的,尤其是扛箱的和挑被的,所以必须得挑选年轻力壮的人。

当然,队伍中更少不了一对年少的“陪姑”。待嫁妆扛回来后,新娘迎进门,拜堂结束后,晚宴是最丰盛的一场宴席。

而在女方家,则有另一番景象,将要出嫁的新人首先要做的是“开额”,照着算命先生在择日子中写着的“开额”时辰和方向,(如东南方、正南方、西南方等),在上间前放一张桌子,根据所定的方向摆正,桌子放镜子一枚,还有花粉,敏子(一种像牙刷似的擦头油用的刷子),花、红鸡蛋、桔子、五色线等。新人端坐在椅子上,在镜子面前,由一位年纪较大在的又内行的妇人,在新人脸额上涂上粉,用一根细线打个结,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从两头把线张开,贴在脸额绞面毛和额毛,再用碗锋(打碎的碗片)把额毛和眉毛刮齐。

或者只是拿粉、刷子在等在额头上做一下样子,这就是“开额”。有的是早晨在女方开额称为“正娶”,男方要送一桌“开额饭”,在送轿前肉这一天就带过去。

有的是下午到男方开额,称为“小娶”,“开额饭”就免了。迎亲队伍到达后,扛嫁妆的开始一件件绑缚嫁妆,整好嫁妆后,如果是近路的,要看主人家有没有请他们吃酒的意思,若没有酒的,扛起嫁妆即可起身。

若是有酒的则吃过酒饭后,略早于新娘起身。 宴席即将结束新人上轿出门之前,媒人挑起一担鸡蛋等物先走,到了男方家,一直挑进新人房间,前一头要放在床上,后一头要放在人们准备好的高脚桶上(又称生儿桶)。

在男方,看到媒人来了,知道化轿快要到了。 出门时间到,新人起身出房门,新人及其至亲者如母亲、姐妹们就得响响亮亮的哭一番,这正如俗话说的“割牛当叫不叫,嫁囡当笑不笑”。

此时,叔伯房份中的哥哥们相扶新人脚不踮地的扶上轿去,这所谓“头未梳、脚未绕(缠),毛力大拔上轿”。意思是说姑娘不愿意出门,时辰一到就被硬拉出门。

一路上,炮仗引路,鼓手吹打,花轿扛抬,扛嫁子跟随,热闹异常。 花轿进门,新人在两位陪。

2 温岭的结婚风俗有哪些呀,

陕西和浙江的风俗有些不一样我在陕西呆了近四年了,就我了解,陕西,特别是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女的很辛苦,在外面辛苦干完活,回家还要伺候男的而女娃(陕西都这么称呼的吧),希望早点嫁出去,为男娃赞礼金娶老婆男权思想还是蛮重的

浙江也不是完全和你说的那样,封建风俗在浙江农村,特别是自然村也还是存在的,但是,并没有陕西那样普遍而浙江现在也开始重女孩,一个是女孩听话,二来不用担心以后的负担当女孩嫁出去了,如果不是很远,女儿会和丈夫和孩子时常回娘家的,这样当然就要留着房间了特别是现在,温岭的男孩一般不会和家长一起住,除非家里实在没能力买房子这样老房子就是两老住了,老人总是会每个孩子准备好房间的,不管男女都一样我家是留着空房间的就为她们回来准备的当然,大部分财产还是归男孩子的毕竟封建思想还是这样子的

温岭结婚的风俗也没什么特别,之前就是下定,女方送红鸡蛋之类的东西,男方回礼金然后选日子登记结婚,摆酒 女方还会送嫁妆这里也没有什么拜堂或者进教堂的习惯

3 结婚新房床上要放的东西是哪几种

洞房花烛——温情 如今的新房装饰中,最多选择的就要属蜡烛了,各种风格的洞房花烛可以迎合各种风格的新房装修。

玫瑰花朵形的高脚杯蜡烛,热烈瑰丽,放置在床前最合适不过,给新婚的夜晚增加了一份神秘的惟美温情。各色的水果花烛,有形有色,或温暖亲切,或清凉怡人。

你们是否还想时不时地来一个烛光晚餐?那么,除了漂亮的餐具以外,还要有漂亮的蜡烛哦。 喜庆婚照——甜蜜 新房中最能体现个性色彩、凸显家居主人的爱好和审美趣味的,当属自己的结婚照。

除了精心拍摄的结婚照,还可以挑选一些平时的生活照,给照片贴衬底可以丰富新房的环境。白色衬底活跃一些,适合俏皮活泼的结婚照。

此外,还可以选择金色、银色的衬底来配合新房的典雅气氛。照片做好后可以在背面穿线绳挂在墙面上,门厅、过道、走廊、卧室、餐厅也可如法炮制。

让每一位来贺喜的朋友都感受到你们的美满和甜蜜,也让他们艳羡你张扬个性的技巧吧! 好事成双——默契 传统的红色丝绸抱枕,会给家中增添不少传统的中国婚庆味道,张扬的红色、吉祥精致的鸳鸯或者富贵牡丹图案,给人一种热热闹闹的喜气。新房的床上、沙发里,各色艳丽丝绸抱枕,不仅可以在疲惫的婚庆仪式后,给闹洞房的朋友一个舒适的依靠、让室内的欢畅尽情挥洒,而且当人流散去,两人依枕共眠,也就连起了共担责任的一份默契。

在这样的和谐中,你怎能不被感染? 吉庆有余——宽容 门上的红喜字,是新房的标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硕大俊朗的喜字,带着扑面而来的喜气,象征吉祥的喜鹊图案做装饰。

各式各样的喜字在门上、窗间跳跃着,好像无数只喜鹊,叽叽喳喳地在传达喜讯,祝福新人。分散的红色既起到了点缀的作用,又不会因为面积过大,而给人烦躁感。

能准确地传达出东方人的大气和宽厚,使新房布置富于东方特色。 百年好合——承诺 从恋爱到结婚,鲜花的功劳可不能小视。

用玫瑰表爱意,用勿忘我表决心。百合天生丽质,除了色彩花形大方典雅,最重要的是她的名字给人一种吉祥的祝福。

在修饰上,无论是整束还是单枝随意地摆放入花器中,无论是在新房的哪个角落出现,都彰显出祥和的幸福感。 一般来说,白色百合与室内家具及陈设品的色泽反差较大,所以更容易营造出室内整体美的效果。

单枝白色百合的运用,尤其能够表述新人细腻的情感。 早得贵子——希望 各种可爱的新婚娃娃,有的表情滑稽可笑,有的温馨浪漫,给新房带来难得的活泼气氛。

孩童的稚气可以打破婚姻生活的平淡,“新婚夫妇早日成为爸爸妈妈”的希望、蕴涵在娃娃的笑脸中,娃娃的稚气和活泼给新房装饰注入了朝气。在这样的温馨与希望中,新房才更像是一个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667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