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名族习惯

畲族的名族习惯,第1张

畲族服饰在明清时代,闽,浙,粤,赣等地基本相同。男女"无寒暑,皆衣麻"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无鞋履"明万历《永春县志》卷三,《风俗》。,或扎绑腿。"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李拔:《汀州府志》重刊本,卷四五,《丛谈附》,同治六年(1867年)。),"单袷不完,勿衣勿裳"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女性"阔领小袖"魏蓝:《畲客风俗》,清光绪三十二年(1860年)。,"短衣布带,裙不蔽膝"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素无缠足之习"(余绍宋:《龙游县志》卷二,《地理考5风俗》。)。发式因地域不同,婚嫁与否而差异明显,或"高髻垂缨"(吕渭英:《侯官县乡土志》卷五,《人类》。),或"裹髻以布"李拔:《汀州府志》。或"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周杰:《景宁县志》。。福建永定巫宜耀《三瑶曲》赞叹畲女丰彩:"家家新样草珠轻,璎珞妆来别有情。不惯世人施粉黛,明眸皓齿任天生"(转引杨澜:《临汀汇考》卷三,《风俗考5畲民附》。)。

现在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闽侯,福州,古田,连江,罗源和宁德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汉人,如漳平,华安,漳浦,长泰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笄"。

畲族妇女服装又称为"凤凰装",以闽东诸县最有特色,为大襟衫,但各地略有不同,福安上衣沿服斗的边上缝一条3至4厘米的红布边,边下端靠袖头之处绣半个方形的角隅花纹。畲家称,这是上古高辛王赐封时所盖的金印。福鼎女服在右边襟袖间有两条比衣襟还长的红色绣花飘带,畲家认为是高辛皇敕封的。霞浦县畲女上衣尺寸特异,即前后裾等长,大襟上有服斗,小襟上也连做一个服斗,便于翻穿,做客时穿正面,日常在家穿背面,同时衣服按绣红色花边的多寡分为"一红衣"、"二红衣"和"三红衣"。畲女下身穿黑色短裙,短裤或长裤。穿短裙或短裤时,脚上打绑腿,畲家称为"脚绑",绑腿黑色或白色,有的黑,白、红三色相配。有的绑腿布末端有红色缨络,可垂于小腿上。畲族装饰品之一是"山哈带",又称"花带","字带",为畲族吉祥物。用丝线纺织而成。纹样不定,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等。系于腰间,称为"护身带"藏于身边,称为"子孙带"定聘时,称为"定亲带";馈赠时,称为"如意带"。畲族妇女出嫁佩戴凤冠,各地凤冠不尽相同。

婚姻家庭

畲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他们在劳作,出行,节日,婚礼等公开场合互相认识,并往往以歌传情,以歌作媒,表达各自的心迹。随着多次约会,相互了解,发展感情,互赠信物,私定终身,然后才告知父母,托媒说亲。有的畲区还由两个媒人,即男女双方各一人,前往说合。即使预先由父母提亲,媒人介绍,也得经男女青年双方同意方可成亲。

畲家有"女有十八难,男有二十难"之说,即女性18岁忌出嫁,男性20岁忌娶亲,一般畲家男女结婚都避开这个年龄(广东畲族无此忌)。虽然畲家婚恋较自由,但还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仍然庄严审慎,经过问亲,搭定,报日,做表姐等程序。作表姐是闽东,浙南的风俗,即当年出嫁的姑娘,母舅姑姨都要请她去"作表姐"陪客唱歌,通过与村里男性歌手的盘对训练,以便在新婚对歌时不出洋相。

古畲家婚俗"嫁女以刀斧资送"明万历《永春县志》卷三,《风俗》。,"嫁赀,稍充裕者予以田器,此外无他物"(江远青,江远涵:《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附畲民风俗》。),"其奁具则未为耒吕焉,而钅兹基焉"(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风土5附畲民》。)。"以犁,耙,蓑衣,刀,锄为嫁妆"(王韧:《建德县志》卷三,《风俗志》,民国八年(1919年)。)。除农具陪嫁外,还带已孕的壮母羊或带仔母羊以及农作物的良种等。闽东畲家古婚俗中男女方还有互赠布匹之俗。男家聘礼中定有一卷苎布,俗"一筒布",一般为12匹,1匹门幅1市尺,长12丈。女家嫁妆中有细苎布若干匹,还有苎布缝制的"三袋"1套,包括红苎布袋1付,"昼袋"2个,用于出工劳作时装盛饭的陶罐,"肚袋"2个,即肚兜,新娘红色,新郎蓝色。嫁妆都以红布铺盖,惟有一块黑布是留给公婆作裤。广东畲族陪嫁品中定有狗头芋数个,木炭数块,盐巴一撮。木炭表示火种,盐巴表示食品,意为可得温饱。狗头芋为祖宗留下珍品,夫家要悬于家屋正梁,次年春由新媳妇亲自下种,收获后分诸亲友,新媳妇生育男丁又须取狗头芋挂于祠堂梁上,下种时,分送亲友种植,共享繁衍之益。新娘出嫁的前夜,要在中堂摆起香案,备三牲福礼,恭请祖公神。由女家长辈搀扶行将出嫁的姑娘在香案前行祖公礼,祷告姑娘出嫁地址,并祈求神明保佑新娘上路平安。有的畲村降祖公礼待迎亲人马到后进行。新娘出嫁前都要以歌代言,哭诉与爹娘等亲人的惜别,以示对娘家的留恋,为娘家讨吉利。

《哭嫁歌》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姐妹恋》、《哭母舅》等。畲家古婚俗,迎亲"不事肩舆,新娘出阁与新郎同持一纟散,步行到乾宅,沿途唱歌取乐"。新娘走嫁时,都穿自己编织的草鞋,鞋帮用红头绳系着,鞋面串着石珠之类。新娘走嫁,一行8人,名曰"双喜"。如果这天同村有两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时,先后要协商,一般让夫家远者先行。为了避免先行者带走"风水",后行者都要用1头黄牛,角系红布,插上红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随其后,一般认为牛踏路为新路。因此,富裕人家的嫁妆中还有1头踏路牛。

闽东畲族在男女完婚的前两天,有"迎亲伯"风俗,即男方必须选择一位能歌善唱的机智的男子,全权代表夫家挑着礼物,来女家接亲。迎亲伯须懂礼节,能言善歌。一般对歌历时两夜。闽西山羊隔等畲村与"迎亲伯"相类似的角色称为"娶嫁公",他带上5至7人,其中1人能对歌,炒菜的,步行到女方家。这天女家故意在村外路上堆放杉刺枝条或荆刺条。"娶嫁公"把刺条等搬开,说明已带来歌手,把刺条等在路中竖起,说明不仅有歌手,而且要求女家起歌台,连夜对歌。浙西南畲家迎亲时,男方人马中有"对门亲家",为男方父母代理人,多为新郎的叔伯等长辈充当,"赤郎"多为歌手,"赤娘"为伴娘,"赤郎儿"若干人,为抬轿者或抬嫁妆者,又称"行郎"。他们由媒人带领,挑着礼物至女家,这时女家阿姨舅母们用杉刺枝拦于路上,以示夜里盘歌。"赤郎"肩挑礼品,右手将杉刺枝折下3小枝抛路上,再折1枝抛路下,以示夜里答歌。畲族迎亲中还有"借镬","求蚧","对盏","留箸","千金饭","踏米筛拜祖","分酸"等习俗。畲家古俗"走嫁"时新郎新娘同行,女父殿后,"至婿家,亲宾已先匿,庭无一人,新妇必先詈之曰:'汝家绝人种耶!'众始出应之曰:'正赖汝来接人种耳'"(《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5附畲民风俗》。)。今俗迎亲新郎不往女家,故仪式略有不同,并有地域差异。畲族拜堂仪式隆重,中堂照壁有大红双喜,横眉书"凤凰到此",左右书"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驸马金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闽东畲家左右神堂所祀的地方神和祖公神的红纸要重写刷新。长几桌上要放香案,祖牌、祖图、斗灯等。几桌上的一对喜烛长夜点燃忌半途熄灭。"拜堂"礼仪时,新娘先进厨房灶前小坐再转回中堂行礼,有的畲村新娘先入洞房后再转厅堂;有的畲村是拜堂后新娘与新郎先进厨房,新娘向灶门添一次火,然后再回新房。拜堂时,闽东风俗先由"主婚郎"用秤钩钩去新娘的红盖头巾,新郎由伴郎引至厅堂,立于左侧,先向天地,继向"香火堂"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手执花手绢遮掩脸部,不拜。

畲族的新人床铺帐眉上挂1串粽子,床铺上放着婴儿的轿车,车上放蓝色的花尿布。入新房时,由新郎手执一对红喜烛引路,新郎入洞房后,脱去衣冠出房招待宴席上的宾客。青年男女则前去"闹洞房"。

畲族家庭人口一般是3至5人,7人以上人口较少。畲族家庭类型多是由父母和子女二代组成。三代同堂户,一般是独生子女家庭,或者是兄弟分家后,父母和尚未娶亲的幼子同住的家庭。罕见四五代同堂者。在偏远的贫困山区,单身户占有相当的比例。畲族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地位有别,分工不同。丈夫为一家之长,妻子为"内当家"。待儿子长大成人后,继任家长。畲家视长子为"家督",他有支配财产与继承宗祀的优先权,畲谚云:"长子阿爷(父亲)职"。他是父亲农业生产的有力助手,又兼有协助父亲监督教养弟妹的责任。在不分家的多兄弟的家庭中,父亲年老,也可由长子任家长,但这种现象在畲村较为少见。畲族家长作风民主,不独断专行,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年富力强的当家人对其年迈体衰的父母的意见往往十分尊重。

畲家妇女与男子一样,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创造者。凡家庭的重大事宜,妇女有权过问,有时可直接参与决断,丈夫虐待妻子之事极少发生。当家的妇女,特别是大家庭中的老年妇女,家中巨细之事,她均有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和决定权。有的畲村女子有继承家产的权利。女子留家招婿,兄弟姐妹平等分享家产。过房到叔伯家和其他人家的女子,享有继承权,任何人无权干涉。妇女失偶,她有权支配先夫的财产,并且还有招夫入赘的自主权,先夫家中的公婆叔伯无权干涉。浙西、浙南存在"娘家头"习俗,即女儿出嫁后,受夫家虐待,可回娘家报告。娘家便组织亲房叔伯、母舅等数十人到女婿家论理,直至女婿承认错误并保证不再重犯为止。去做"娘家头"的路费,包括轿资,都由女婿家负责,并且可任意宰杀女婿家的鸡、鸭、鹅、猪等烹食,他人不得干涉,故而,畲族很少发生虐待妇女的现象。畲家舅父权力很大,在畲族家庭中有特殊的地位。周应枚《畲民诗》云"一家珍重是生孩"(褚成允:《遂昌县志》卷十一,《风俗畲民附》;周应枚:《畲民诗》。)。古时,婴儿生而胎盘迟落,须得"圆盘",即将婴儿的脐带缠在木屐或凳脚上,让其自然脱落。断脐时,是男婴,就把毛笔筒劈成竹片为之;是女婴,就把吹火管劈成竹片为之。前者以求兴文兴业,后者以期理事旺家。这种畲村生育旧俗已渐废。婴儿落地后,以松树叶和香镜草(天南星科,石菖蒲)熬汤给产妇与婴儿洗浴。洗浴时,先给婴儿"开天门",即洗双目,后"点龙鼻",即洗鼻子,再"开龙嘴",即洗嘴巴。再从头部洗到胸部、四肢、臀部。并把胎盘贮于陶罐,埋在四季常青的大树下。畲家古俗以泉水洗婴,《长汀县志》载:"生子坠地,浴泉间不避风日"。

饮食、交通

山地农耕的畲族,其食物来源多为旱地农作物,或者靠山吃山,直接来自山林果品菜蔬,飞禽走兽。20世纪80年代之前,番薯是山区畲民的传统的主粮,自明代开始漳潮地区,闽东闽北,浙南浙西畲民广为种植。50年代之前,畲民还食用自家耕种的旱稻,这种"种于山,不水而熟"的旱稻称为"畲禾"。畲族副食品多取之于山,福建长汀杨浚诗云:"姜薯蓣豆种山椒,叉木诛茅各打寮夜半风腥呼'野菜',强弓毒矢竞相邀"(转引杨澜:《临汀汇考》卷二,《风俗考5畲民附》。)。畲民长年以自种菜蔬,瓜豆和竹笋佐餐,还上山狩猎寻觅野味。畲族传统节日食品还有农历三月三的"乌米饭",端午"菅粽"和年节"糍粑"。畲族人都爱喝绿茶,乌龙茶,闽东畲族以茶待客时,有时行"宝塔茶"习俗。

随山而徙的畲族没有系统完整的风水观念。畲家所居之地,主要是按农耕文化的特点,凭借经验选择山水田皆佳处。由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压力,有的畲村把仅有幅员而缺少资源的恶劣环境权作为立锥之地并代代相续,并住上数十或成百年。一般地说,畲村传统的聚落特点有四:其一,文化地理学所言的散漫型居民点(即"散村")多于集聚形村庄(即"集村")。其二,畲村一般没有严格地按汉族风水理论来布局阳宅,但畲村的宅门和灶门的朝向有一定的讲究。其三,住宅重实用,虽然整体建筑格局与当地汉族民居大致相同,即为土木建筑,但朴实无华,重栽培树木,认为这些树木能"培荫风水"。与农耕文化相关,畲族有以"牛眠地"定为村落者。如福建《古田县志》载,唐乾符三年(876年),威武军节度使蓝文卿长子蓝应潮承雪峰寺(位于福建闽侯县)真觉禅师法旨"可乘二白牛所眠处开基"古田富达村修于清代《蓝氏宗谱序》。,应潮举家迁往蓝洞,即福建古田县十七都富达村。"除地筑室,辟莱为田,今石牛尚存"(《古田县志》卷八,《杂纪》,清乾隆十六年。)。今富达畲村二千余人,良田数百亩,为闽省人口最多的畲族自然村之一。古代畲族游耕时期或初迁阶段的民居建筑为茅寮,又称"畲寮",分为山棚与泥间两种。定居后的畲族,最主要的民居样式是瓦房,又称"瓦寮",土木结构,因地制宜,形态各异。福建霞浦樟坑村蓝氏大厝位于崇儒畲族乡西北约20公里处,坐落在地势高峻的鹰嘴岩上,房屋坐北向南,背山面谷,左右坑壑,四周以砖砌成风火围墙,屋前悬崖峭壁,屋后仅一条5里长羊肠小道盘山而出。

整座房屋仅有东边双重门供人出入。该屋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樟坑全村百余人均居屋内,是蓝氏家庭封闭型的山寨民居。房屋占地3282平方米,宽52米,进深60米,由3座12井双间房屋组合而成,屋内共9厅,99根木柱,90间内室,包括厢房48间,厅房18间,厨房24间等,有廊庑,天井,梯弄等。

明清时期畲族之居所"多在山水严恶之处,天日阴晦,草树溟蒙,其中鬼魅混迹"(杨澜:《临汀汇考》卷四,《山鬼*祠考》。)。遂昌周应枚《畲民诗》曰:"茅居偏向陇头结"(褚成允:《遂昌县志》卷十一,《风俗5畲民附》。)。由于畲族聚落地点偏僻,县县相通的官道很少经过畲村,畲家村寨之间只有羊肠小道相接,道路崎岖难行,畲家人除日常步行外,就靠肩挑,人扛,背驮搬运物资。肩挑工具是竹木扁担或串担加拄杖,前者使用范围广泛,后者主要限于串起柴捆的担子等近百斤以上重物。畲家男女老少长年累月跋山涉水,挑重担走长路,俗称"挑长担"。经过十里八里,担日挑月,风来雨去的磨炼,他们一般都是"挑长担"的好手。他们有的为了生计,充任"舆丁及担夫,余力耐劳剧"(周荣椿:《处州府志》卷三十,《艺文志下5诗篇》)。。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手扶拖拉机,80年代小型运输车用以载客运货,畲村交通落后面貌得以逐步改善。畲族出寮走亲戚或者上集镇,畲家称为"出行"。每年正月上旬某日是畲家最为慎重的"出行日",这天早晨畲家当家人需备上糖茶,全家主要劳力都暖暖和和喝上一杯,走出家门。会客是畲家重要社交活动,畲村遇见客人来访,不论族内人或族外人,往往举村迎接,正月里畲村迎客更为隆重。《建阳县志》载:"正月初旬,诸戚友家未至百步许,则声爆竹为号,为之主者必倍其数以应,多者恒至累千百,外人每闻其声震山谷,喧豗不绝,知佘(畲)民肃客也"(江远青,江远涵:《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5附畲民风俗》。)。客人进屋,主人便烧起火塘,挂上茶壶为客烹茶点烟,冬季还为客取暖,并抢过客人包袱,雨伞,执意留宿。主人献茶时,还烧锅炒花生,黄豆等作茶点,俗称"茶配"。客人临走,还把没吃完的"茶配"装入其口袋。

畲家出门做客,多是熟人引生人,一人引一人,三人一帮,五人一伙,其中必有一两个好歌手,应付对歌。畲家会客以歌代言。畲家出门做客唱的山歌称为《出门歌》,又称《路径歌》。

丧葬习俗

畲族现行土葬,历史上曾实行过火葬。清代卞宝弟《闽峤车酋轩录》记载闽东霞浦畲民葬制与之相类。明清时期畲民迁徙频繁,以火葬焚尸取其骨殖便于搬迁时携带。初从福建迁入浙江处州府的畲民在村中设"亡人台",叠柴禾焚尸,将骨灰分装7个陶罐,称为"分三魂七魄",并秘密分葬7处,认为人死焚尸以求来世长得漂亮。今丽水地区(原处州府)畲村尚存"亡人台"遗址。随着定居时间的延长以及与汉人杂处,遂采用当地汉人流行的土葬。今畲家土葬一般形式有三:①采用"二次葬",又称"拾骨葬"。②一次完成坟墓的棺木土葬。③停棺拾骨土葬。在闽东、浙南、粤东等地畲村流传着畲族悬棺葬的传说。

aqui te amo。 1事先准备足够的资金婚礼主要接受订婚人和亲友的祝福,宴席等,需要足够的资金才能实现。

2婚前沟通家庭沟通是有效的避免婚闹的最好办法。新人们应该把结婚的想法和细节跟双方家庭沟通明确,保证家庭成员们知道最新的结婚安排,以免出现冲突。

3准备结婚礼仪婚礼礼仪是结婚当天接待双方家人的礼节,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完成礼仪前期准备活动的质量。为了让婚礼的礼仪及其仪式流程更加完美,必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

4容忍处理父母或亲友的想法和感受,永远是一件艰苦而消耗的任务。当发现有差别想法和感受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容忍,尊重他们的想法,用礼貌的语言向他们诉说自己的看法。

5监督一次婚礼可能会有很多后勤工作要做,唯一解决这一切的方式就是派出监督人员。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问题。

闹伴娘这个习俗我是到了大概二十岁才慢慢了解到的,因为没有兄长或者姐姐结婚,所以多了解的也比较少,唯一的渠道是通过微博或者推文。

我觉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结婚是一件热闹的事情。我觉得闹新娘一方面是新娘新郎的好朋友,有机会聚在一起所以娱乐。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闹伴娘增加新婚的热闹气氛,因为中国人大都喜欢凑热闹。

我觉得这个习俗本意是好的,但是随着现在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正经化,闹新娘变了味道。

之前在微博上看见过一个视频,新婚之际,两个伴郎把其中一个伴娘强制拖到车里,进行猥亵行为。伴娘一直在反抗,但是一个弱女孩毕竟反抗不过两个大男人,那两个伴郎还一直发出*荡的笑声。

说实话,这个视频真的给我心里留下了一些阴影。我觉得这颠覆了我对新婚的理解,也对现在一些伴郎的品德产生严重怀疑。

我不反对在新婚的时候,闹伴娘也好,闹新娘新郎也好,但是也别太过分了,适可而止。不能连起码的底线都没有,如果那是你的女朋友或者你的老婆,她被别人那么闹,你心里会好受吗?

现在时代进步了,但是一些人的思想水平却在有严重下降,中华传统习俗的存在是希望人们能不要忘了本,在过习俗的时候能理解以前的人们过习俗的意义,而像现在这种已经被扭曲的习俗,我认为不要也罢。

婚闹,一个最近很热的词。如果说往新郎的父母脸上抹锅底灰已经是很过分的婚闹的话,那么有一个新闻会改写你的三观。某地新郎因为婚闹被送进了抢救室,很可惜没抢救回来。结婚当天新娘就变成了寡妇。

按道理说一条人命应该能改变人们对于婚闹的认识了吧?没有!各地的婚闹还在继续上演,因为婚闹,使得新婚当天变成翻脸的一天的也是比比皆是。婚闹是人们对于无知的一个很好的诠释。有人说这是风俗,是通过打掐让新郎知道娶妻的不易,如果结婚一天就能教会人一生都要学习的内容,那么这一天,打死新郎都不过分。但是,婚闹在继续,离婚在进行。婚闹是恶俗的象征,不能以或这样或那样的借口降之合理化。

这婚闹已经不仅仅是在民间,是在某地,就连娱乐圈里的结婚也不能免俗。虽然是有记者媒体的关注之下,他们也不害怕。柳岩第一次当伴娘就差点被扔到游泳池里去。有些地方的婚闹甚至到了猥亵伴娘的地步。这是我们的国家在尊重女性方面还有待于提高的表现啊。这也是对于法律的无知,即便是披着婚闹的外衣,这也是违法行为。

闹伴娘的风俗要从30年以前开始说起,最早的是2005年的一则新闻《伴娘在婚礼上被众男宾扒光衣服画老鳖猥亵》,这才知道婚闹竟有如此过分的行径。婚闹越是低俗,越代表这个地方没有文化没有素养,毕竟文化是约束人向前的因素。

愿婚闹停止,还我中华泱泱大国的文明。

对于婚闹行为,张荆认为要倡导理性婚闹。她说,结婚主要求热闹,既符合传统习俗也契合年轻人的心理,既可以提高婚恋的热度,也可烘托庆典气氛。她期待婚闹形式可以设置一些节目:比如为未来的宝宝起名字,背靠背猜两个人的契 合 度,等文戏,让夫妻做一些猜谜游戏,身体语言的表达,重要日期游戏等。

张荆也支持倡导理性婚闹。她认为,现如今人们经济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婚闹的形式应变得更文明,比如可以给新郎新娘做个纪念视频,进行各种才艺展示,回忆新郎新娘当初认识时细节的感悟等,“通过文明有趣的形式来烘托婚礼现场的喜庆度、热闹度,这是应该提倡的。”

婚闹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早的出发点是美好的,希望通过婚闹形式,加强新郎和新娘的肢体接触和迅速熟悉。

父母包办婚姻时代,多数恋爱不自由,男方和女方甚至结婚前都没见过几面,为了打破彼此的陌生感,可以通过婚闹熟悉一下。“比如,通过闹洞房来化解彼此的陌生感和尴尬。”

“但是习俗发展到今天,首先基础没有了,因为现在是自由恋爱时代,男女双方之间根本不存在彼此不熟悉的情形。

其次,婚闹的出发点也变了。”

如今的婚闹更多的是闹新郎新娘,其中有很多心理的诉求。如今参加婚礼的人,不一定都是关系至亲至近的亲朋好友。“婚闹有时是在发泄个人情绪,逐渐出现恶 俗 婚闹。”她认为,恶俗婚闹除对新郎新娘有人身权利侵害外,有时还会对伴郎伴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甚至趁着人多混乱,打着传统习俗的名义,进行不法行为,我们要打击制止这种恶俗婚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8899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