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名族习惯

畲族的名族习惯,第1张

畲族服饰在明清时代,闽,浙,粤,赣等地基本相同。男女"无寒暑,皆衣麻"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无鞋履"明万历《永春县志》卷三,《风俗》。,或扎绑腿。"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李拔:《汀州府志》重刊本,卷四五,《丛谈附》,同治六年(1867年)。),"单袷不完,勿衣勿裳"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女性"阔领小袖"魏蓝:《畲客风俗》,清光绪三十二年(1860年)。,"短衣布带,裙不蔽膝"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素无缠足之习"(余绍宋:《龙游县志》卷二,《地理考5风俗》。)。发式因地域不同,婚嫁与否而差异明显,或"高髻垂缨"(吕渭英:《侯官县乡土志》卷五,《人类》。),或"裹髻以布"李拔:《汀州府志》。或"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周杰:《景宁县志》。。福建永定巫宜耀《三瑶曲》赞叹畲女丰彩:"家家新样草珠轻,璎珞妆来别有情。不惯世人施粉黛,明眸皓齿任天生"(转引杨澜:《临汀汇考》卷三,《风俗考5畲民附》。)。

现在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闽侯,福州,古田,连江,罗源和宁德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汉人,如漳平,华安,漳浦,长泰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笄"。

畲族妇女服装又称为"凤凰装",以闽东诸县最有特色,为大襟衫,但各地略有不同,福安上衣沿服斗的边上缝一条3至4厘米的红布边,边下端靠袖头之处绣半个方形的角隅花纹。畲家称,这是上古高辛王赐封时所盖的金印。福鼎女服在右边襟袖间有两条比衣襟还长的红色绣花飘带,畲家认为是高辛皇敕封的。霞浦县畲女上衣尺寸特异,即前后裾等长,大襟上有服斗,小襟上也连做一个服斗,便于翻穿,做客时穿正面,日常在家穿背面,同时衣服按绣红色花边的多寡分为"一红衣"、"二红衣"和"三红衣"。畲女下身穿黑色短裙,短裤或长裤。穿短裙或短裤时,脚上打绑腿,畲家称为"脚绑",绑腿黑色或白色,有的黑,白、红三色相配。有的绑腿布末端有红色缨络,可垂于小腿上。畲族装饰品之一是"山哈带",又称"花带","字带",为畲族吉祥物。用丝线纺织而成。纹样不定,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等。系于腰间,称为"护身带"藏于身边,称为"子孙带"定聘时,称为"定亲带";馈赠时,称为"如意带"。畲族妇女出嫁佩戴凤冠,各地凤冠不尽相同。

婚姻家庭

畲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他们在劳作,出行,节日,婚礼等公开场合互相认识,并往往以歌传情,以歌作媒,表达各自的心迹。随着多次约会,相互了解,发展感情,互赠信物,私定终身,然后才告知父母,托媒说亲。有的畲区还由两个媒人,即男女双方各一人,前往说合。即使预先由父母提亲,媒人介绍,也得经男女青年双方同意方可成亲。

畲家有"女有十八难,男有二十难"之说,即女性18岁忌出嫁,男性20岁忌娶亲,一般畲家男女结婚都避开这个年龄(广东畲族无此忌)。虽然畲家婚恋较自由,但还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过程仍然庄严审慎,经过问亲,搭定,报日,做表姐等程序。作表姐是闽东,浙南的风俗,即当年出嫁的姑娘,母舅姑姨都要请她去"作表姐"陪客唱歌,通过与村里男性歌手的盘对训练,以便在新婚对歌时不出洋相。

古畲家婚俗"嫁女以刀斧资送"明万历《永春县志》卷三,《风俗》。,"嫁赀,稍充裕者予以田器,此外无他物"(江远青,江远涵:《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附畲民风俗》。),"其奁具则未为耒吕焉,而钅兹基焉"(周杰:《景宁县志》卷十二,《风土5附畲民》。)。"以犁,耙,蓑衣,刀,锄为嫁妆"(王韧:《建德县志》卷三,《风俗志》,民国八年(1919年)。)。除农具陪嫁外,还带已孕的壮母羊或带仔母羊以及农作物的良种等。闽东畲家古婚俗中男女方还有互赠布匹之俗。男家聘礼中定有一卷苎布,俗"一筒布",一般为12匹,1匹门幅1市尺,长12丈。女家嫁妆中有细苎布若干匹,还有苎布缝制的"三袋"1套,包括红苎布袋1付,"昼袋"2个,用于出工劳作时装盛饭的陶罐,"肚袋"2个,即肚兜,新娘红色,新郎蓝色。嫁妆都以红布铺盖,惟有一块黑布是留给公婆作裤。广东畲族陪嫁品中定有狗头芋数个,木炭数块,盐巴一撮。木炭表示火种,盐巴表示食品,意为可得温饱。狗头芋为祖宗留下珍品,夫家要悬于家屋正梁,次年春由新媳妇亲自下种,收获后分诸亲友,新媳妇生育男丁又须取狗头芋挂于祠堂梁上,下种时,分送亲友种植,共享繁衍之益。新娘出嫁的前夜,要在中堂摆起香案,备三牲福礼,恭请祖公神。由女家长辈搀扶行将出嫁的姑娘在香案前行祖公礼,祷告姑娘出嫁地址,并祈求神明保佑新娘上路平安。有的畲村降祖公礼待迎亲人马到后进行。新娘出嫁前都要以歌代言,哭诉与爹娘等亲人的惜别,以示对娘家的留恋,为娘家讨吉利。

《哭嫁歌》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姐妹恋》、《哭母舅》等。畲家古婚俗,迎亲"不事肩舆,新娘出阁与新郎同持一纟散,步行到乾宅,沿途唱歌取乐"。新娘走嫁时,都穿自己编织的草鞋,鞋帮用红头绳系着,鞋面串着石珠之类。新娘走嫁,一行8人,名曰"双喜"。如果这天同村有两个姑娘出嫁,同走一条路时,先后要协商,一般让夫家远者先行。为了避免先行者带走"风水",后行者都要用1头黄牛,角系红布,插上红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随其后,一般认为牛踏路为新路。因此,富裕人家的嫁妆中还有1头踏路牛。

闽东畲族在男女完婚的前两天,有"迎亲伯"风俗,即男方必须选择一位能歌善唱的机智的男子,全权代表夫家挑着礼物,来女家接亲。迎亲伯须懂礼节,能言善歌。一般对歌历时两夜。闽西山羊隔等畲村与"迎亲伯"相类似的角色称为"娶嫁公",他带上5至7人,其中1人能对歌,炒菜的,步行到女方家。这天女家故意在村外路上堆放杉刺枝条或荆刺条。"娶嫁公"把刺条等搬开,说明已带来歌手,把刺条等在路中竖起,说明不仅有歌手,而且要求女家起歌台,连夜对歌。浙西南畲家迎亲时,男方人马中有"对门亲家",为男方父母代理人,多为新郎的叔伯等长辈充当,"赤郎"多为歌手,"赤娘"为伴娘,"赤郎儿"若干人,为抬轿者或抬嫁妆者,又称"行郎"。他们由媒人带领,挑着礼物至女家,这时女家阿姨舅母们用杉刺枝拦于路上,以示夜里盘歌。"赤郎"肩挑礼品,右手将杉刺枝折下3小枝抛路上,再折1枝抛路下,以示夜里答歌。畲族迎亲中还有"借镬","求蚧","对盏","留箸","千金饭","踏米筛拜祖","分酸"等习俗。畲家古俗"走嫁"时新郎新娘同行,女父殿后,"至婿家,亲宾已先匿,庭无一人,新妇必先詈之曰:'汝家绝人种耶!'众始出应之曰:'正赖汝来接人种耳'"(《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5附畲民风俗》。)。今俗迎亲新郎不往女家,故仪式略有不同,并有地域差异。畲族拜堂仪式隆重,中堂照壁有大红双喜,横眉书"凤凰到此",左右书"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驸马金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闽东畲家左右神堂所祀的地方神和祖公神的红纸要重写刷新。长几桌上要放香案,祖牌、祖图、斗灯等。几桌上的一对喜烛长夜点燃忌半途熄灭。"拜堂"礼仪时,新娘先进厨房灶前小坐再转回中堂行礼,有的畲村新娘先入洞房后再转厅堂;有的畲村是拜堂后新娘与新郎先进厨房,新娘向灶门添一次火,然后再回新房。拜堂时,闽东风俗先由"主婚郎"用秤钩钩去新娘的红盖头巾,新郎由伴郎引至厅堂,立于左侧,先向天地,继向"香火堂"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手执花手绢遮掩脸部,不拜。

畲族的新人床铺帐眉上挂1串粽子,床铺上放着婴儿的轿车,车上放蓝色的花尿布。入新房时,由新郎手执一对红喜烛引路,新郎入洞房后,脱去衣冠出房招待宴席上的宾客。青年男女则前去"闹洞房"。

畲族家庭人口一般是3至5人,7人以上人口较少。畲族家庭类型多是由父母和子女二代组成。三代同堂户,一般是独生子女家庭,或者是兄弟分家后,父母和尚未娶亲的幼子同住的家庭。罕见四五代同堂者。在偏远的贫困山区,单身户占有相当的比例。畲族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地位有别,分工不同。丈夫为一家之长,妻子为"内当家"。待儿子长大成人后,继任家长。畲家视长子为"家督",他有支配财产与继承宗祀的优先权,畲谚云:"长子阿爷(父亲)职"。他是父亲农业生产的有力助手,又兼有协助父亲监督教养弟妹的责任。在不分家的多兄弟的家庭中,父亲年老,也可由长子任家长,但这种现象在畲村较为少见。畲族家长作风民主,不独断专行,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年富力强的当家人对其年迈体衰的父母的意见往往十分尊重。

畲家妇女与男子一样,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创造者。凡家庭的重大事宜,妇女有权过问,有时可直接参与决断,丈夫虐待妻子之事极少发生。当家的妇女,特别是大家庭中的老年妇女,家中巨细之事,她均有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和决定权。有的畲村女子有继承家产的权利。女子留家招婿,兄弟姐妹平等分享家产。过房到叔伯家和其他人家的女子,享有继承权,任何人无权干涉。妇女失偶,她有权支配先夫的财产,并且还有招夫入赘的自主权,先夫家中的公婆叔伯无权干涉。浙西、浙南存在"娘家头"习俗,即女儿出嫁后,受夫家虐待,可回娘家报告。娘家便组织亲房叔伯、母舅等数十人到女婿家论理,直至女婿承认错误并保证不再重犯为止。去做"娘家头"的路费,包括轿资,都由女婿家负责,并且可任意宰杀女婿家的鸡、鸭、鹅、猪等烹食,他人不得干涉,故而,畲族很少发生虐待妇女的现象。畲家舅父权力很大,在畲族家庭中有特殊的地位。周应枚《畲民诗》云"一家珍重是生孩"(褚成允:《遂昌县志》卷十一,《风俗畲民附》;周应枚:《畲民诗》。)。古时,婴儿生而胎盘迟落,须得"圆盘",即将婴儿的脐带缠在木屐或凳脚上,让其自然脱落。断脐时,是男婴,就把毛笔筒劈成竹片为之;是女婴,就把吹火管劈成竹片为之。前者以求兴文兴业,后者以期理事旺家。这种畲村生育旧俗已渐废。婴儿落地后,以松树叶和香镜草(天南星科,石菖蒲)熬汤给产妇与婴儿洗浴。洗浴时,先给婴儿"开天门",即洗双目,后"点龙鼻",即洗鼻子,再"开龙嘴",即洗嘴巴。再从头部洗到胸部、四肢、臀部。并把胎盘贮于陶罐,埋在四季常青的大树下。畲家古俗以泉水洗婴,《长汀县志》载:"生子坠地,浴泉间不避风日"。

饮食、交通

山地农耕的畲族,其食物来源多为旱地农作物,或者靠山吃山,直接来自山林果品菜蔬,飞禽走兽。20世纪80年代之前,番薯是山区畲民的传统的主粮,自明代开始漳潮地区,闽东闽北,浙南浙西畲民广为种植。50年代之前,畲民还食用自家耕种的旱稻,这种"种于山,不水而熟"的旱稻称为"畲禾"。畲族副食品多取之于山,福建长汀杨浚诗云:"姜薯蓣豆种山椒,叉木诛茅各打寮夜半风腥呼'野菜',强弓毒矢竞相邀"(转引杨澜:《临汀汇考》卷二,《风俗考5畲民附》。)。畲民长年以自种菜蔬,瓜豆和竹笋佐餐,还上山狩猎寻觅野味。畲族传统节日食品还有农历三月三的"乌米饭",端午"菅粽"和年节"糍粑"。畲族人都爱喝绿茶,乌龙茶,闽东畲族以茶待客时,有时行"宝塔茶"习俗。

随山而徙的畲族没有系统完整的风水观念。畲家所居之地,主要是按农耕文化的特点,凭借经验选择山水田皆佳处。由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压力,有的畲村把仅有幅员而缺少资源的恶劣环境权作为立锥之地并代代相续,并住上数十或成百年。一般地说,畲村传统的聚落特点有四:其一,文化地理学所言的散漫型居民点(即"散村")多于集聚形村庄(即"集村")。其二,畲村一般没有严格地按汉族风水理论来布局阳宅,但畲村的宅门和灶门的朝向有一定的讲究。其三,住宅重实用,虽然整体建筑格局与当地汉族民居大致相同,即为土木建筑,但朴实无华,重栽培树木,认为这些树木能"培荫风水"。与农耕文化相关,畲族有以"牛眠地"定为村落者。如福建《古田县志》载,唐乾符三年(876年),威武军节度使蓝文卿长子蓝应潮承雪峰寺(位于福建闽侯县)真觉禅师法旨"可乘二白牛所眠处开基"古田富达村修于清代《蓝氏宗谱序》。,应潮举家迁往蓝洞,即福建古田县十七都富达村。"除地筑室,辟莱为田,今石牛尚存"(《古田县志》卷八,《杂纪》,清乾隆十六年。)。今富达畲村二千余人,良田数百亩,为闽省人口最多的畲族自然村之一。古代畲族游耕时期或初迁阶段的民居建筑为茅寮,又称"畲寮",分为山棚与泥间两种。定居后的畲族,最主要的民居样式是瓦房,又称"瓦寮",土木结构,因地制宜,形态各异。福建霞浦樟坑村蓝氏大厝位于崇儒畲族乡西北约20公里处,坐落在地势高峻的鹰嘴岩上,房屋坐北向南,背山面谷,左右坑壑,四周以砖砌成风火围墙,屋前悬崖峭壁,屋后仅一条5里长羊肠小道盘山而出。

整座房屋仅有东边双重门供人出入。该屋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樟坑全村百余人均居屋内,是蓝氏家庭封闭型的山寨民居。房屋占地3282平方米,宽52米,进深60米,由3座12井双间房屋组合而成,屋内共9厅,99根木柱,90间内室,包括厢房48间,厅房18间,厨房24间等,有廊庑,天井,梯弄等。

明清时期畲族之居所"多在山水严恶之处,天日阴晦,草树溟蒙,其中鬼魅混迹"(杨澜:《临汀汇考》卷四,《山鬼*祠考》。)。遂昌周应枚《畲民诗》曰:"茅居偏向陇头结"(褚成允:《遂昌县志》卷十一,《风俗5畲民附》。)。由于畲族聚落地点偏僻,县县相通的官道很少经过畲村,畲家村寨之间只有羊肠小道相接,道路崎岖难行,畲家人除日常步行外,就靠肩挑,人扛,背驮搬运物资。肩挑工具是竹木扁担或串担加拄杖,前者使用范围广泛,后者主要限于串起柴捆的担子等近百斤以上重物。畲家男女老少长年累月跋山涉水,挑重担走长路,俗称"挑长担"。经过十里八里,担日挑月,风来雨去的磨炼,他们一般都是"挑长担"的好手。他们有的为了生计,充任"舆丁及担夫,余力耐劳剧"(周荣椿:《处州府志》卷三十,《艺文志下5诗篇》)。。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手扶拖拉机,80年代小型运输车用以载客运货,畲村交通落后面貌得以逐步改善。畲族出寮走亲戚或者上集镇,畲家称为"出行"。每年正月上旬某日是畲家最为慎重的"出行日",这天早晨畲家当家人需备上糖茶,全家主要劳力都暖暖和和喝上一杯,走出家门。会客是畲家重要社交活动,畲村遇见客人来访,不论族内人或族外人,往往举村迎接,正月里畲村迎客更为隆重。《建阳县志》载:"正月初旬,诸戚友家未至百步许,则声爆竹为号,为之主者必倍其数以应,多者恒至累千百,外人每闻其声震山谷,喧豗不绝,知佘(畲)民肃客也"(江远青,江远涵:《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5附畲民风俗》。)。客人进屋,主人便烧起火塘,挂上茶壶为客烹茶点烟,冬季还为客取暖,并抢过客人包袱,雨伞,执意留宿。主人献茶时,还烧锅炒花生,黄豆等作茶点,俗称"茶配"。客人临走,还把没吃完的"茶配"装入其口袋。

畲家出门做客,多是熟人引生人,一人引一人,三人一帮,五人一伙,其中必有一两个好歌手,应付对歌。畲家会客以歌代言。畲家出门做客唱的山歌称为《出门歌》,又称《路径歌》。

丧葬习俗

畲族现行土葬,历史上曾实行过火葬。清代卞宝弟《闽峤车酋轩录》记载闽东霞浦畲民葬制与之相类。明清时期畲民迁徙频繁,以火葬焚尸取其骨殖便于搬迁时携带。初从福建迁入浙江处州府的畲民在村中设"亡人台",叠柴禾焚尸,将骨灰分装7个陶罐,称为"分三魂七魄",并秘密分葬7处,认为人死焚尸以求来世长得漂亮。今丽水地区(原处州府)畲村尚存"亡人台"遗址。随着定居时间的延长以及与汉人杂处,遂采用当地汉人流行的土葬。今畲家土葬一般形式有三:①采用"二次葬",又称"拾骨葬"。②一次完成坟墓的棺木土葬。③停棺拾骨土葬。在闽东、浙南、粤东等地畲村流传着畲族悬棺葬的传说。

你好,订婚去女方家的时候,一定要带一些礼物,这个是必须的,不过你可以根据你们那边的习俗,还有你们的经济条件来定。一般来说,你可以带一些酒水饮料或者是烟,这些礼品是比较合适的。还有就是你可以带一些水果,水果的话,一般是带一些苹果,橘子,香蕉,还有就是一些葡萄,这些都是比较好的。你还要带上一些喜糖,喜饼这些都可以。还有就是你可以带一些茶叶或者是一些茶具,这些也是可以的。你还可以带一些其他的礼品,比如说,你可以带一些茶叶,或者是一些其他的营养保健品,或者是一些补品,这些也都是可以的。还有你可以带一些衣服,或者是一些其他的营养保健品,这些都是可以的。祝好运!

求婚钻戒的材质有哪些?目前市场上钻戒的材质有很多,比如黄金白银、铂金和18k金等,其中用于钻戒常见的两个材质就是铂金和18k金。因为黄金和白银的质地很软,延展性不高,因此不适合用来镶嵌钻石。而铂金和18k金材质的质地坚硬,延展性更好,因此用来制作钻戒非常合适。18k金材质比铂金材质更为坚硬,适合制作大克拉的钻戒。如何选择钻戒的材质?我们都知道,铂金和18k金都非常适合制作钻戒,至于该如何选择,就看我们的喜好和经济能力了。铂金只有银白色一种颜色,而18k金有多种颜色,因此喜欢其他颜色的钻戒的人可以选择18k金;购买的钻戒克拉较大也是建议选择18k金,镶嵌钻石更加牢固。铂金的价格比18k金价格要高一些,如果经济有限,可以选择18k金材质。

中国传统习俗里:结婚习俗大全 网页链接

传统系统:送亲  双方父母见面 结婚藏鞋  结婚点蜡烛   说媒   结婚改口费   结婚滚床

结婚滚床:八字合婚  本命年结婚  结婚吉日  结婚冲喜  领证吉日

各地习俗: 不同民族结婚 世界各国结婚习俗

禁忌习俗: 参加婚礼禁忌  国外婚礼禁忌   结婚当天的禁忌

宋淳祐年间(1241-1252),浙江畲族蓝姓始祖蓝敬泉支族由福建罗源迁徙至金丘驮磨庵,自此金丘村成了景宁畲族的聚居地和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金,故取名金丘。

古老神奇的畲寨金丘村,自有着灿烂的畲族文化,其中的婚嫁习俗更是古朴、带有宗教色彩、极富浓郁的畲族风情。

畲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早先实行族内远房成婚,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

嫁妆是一些劳动工具和木质家具为主,还有一些稻、麦、豆、花生等种子,寓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婚嫁仪式有拦路、举礼、喝宝塔茶、脱草鞋、借镬、杀鸡、撬蛙、对歌、对盏、留箸、留风水、行嫁、拜堂、传代、回门等礼仪环节。

其中拦路对歌、借镬杀鸡等仪式极具趣味、富有特色。

结婚这天,迎亲队伍到女方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叫“拦路”,也叫“拦门”。意在让迎新队伍多放鞭炮、多递小红包,增添喜庆气氛。

媒人放三只响炮,报讯迎亲队伍的到来,女方也随即放两炮表示做好迎接。然后,便是女方的阿姨舅母姑嫂们拿着杉枝拦门要求对方多放鞭炮,并要求对歌,等亲家伯赤郎做出回应。

男方用右手折下三枝杉枝抛路边,再折一枝抛路下,递给“接礼包”,姨母姑嫂们接过红包才放行。此时鼓乐鞭炮齐鸣,喜迎迎亲队伍进门。收礼后,给迎亲队伍每人一碗肉丝面,吃过后,脱草鞋,洗脚,换上新鞋,叫“脱鞋礼”。

接着,便是在新娘家中堂举行的“捉田螺”仪式,即家族中较有威望的男女双方长辈分别排一排,两两一对,相互作揖,一躬到底,力求手掌碰地,以示尊敬,因为十分像捉田螺的姿势,所以也叫“捉田螺”仪式。

婚宴晚餐由男方宴请女方客人,感谢对新娘的养育之恩,叫“请大酒”,但必须在男方向女方借炊具后才能办酒席,借炊具的的仪式叫“借镬”。

借镬时,中堂祖宗香案上点上香烛,赤郎来到灶前,阿姨舅母端来一面盛着猪肉、豆腐、香烛的米筛,向赤郎作个揖,赤郎回礼后再向灶神作揖,将米筛放在灶台上,开始唱歌以对女方的赞美。然后,女方姑嫂们将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赤郎年“借镬”词,词中涉及各种炊具,念一样拿一样,如有遗漏也不会告诉少了什么,而是要赤郎重新“借”。

“借”齐炊具后,由赤郎执刀杀鸡。

杀鸡时,地上摆着碗,如果血滴到外面地上,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爱耍的姑娘们会趁机故意推搡赤郎,使鸡血滴到碗外,罚赤郎喝酒,甚至把锅灰抹到他脸上,戏耍热闹。总之,整个借镬的过程是充满欢乐和情趣的,是畲族婚嫁中独特的习俗。

晚餐由“亲家”主位,请女方贵宾,如舅公、舅舅等坐中堂首席。婚宴中会有劝酒、敬酒、等活动。新娘手托木盘或米筛,上面放着一对银手镯,一只九连环银戒指,点一对红蜡烛,放三只酒杯,在赤娘的陪伴下逐桌唱劝酒歌。

歌毕,每人都给一个红包,畲语叫“撬蛙”。

宴后是热闹的对歌活动,长夜对歌,天将分晓时唱“催亲歌”,歌毕,新娘打扮完毕,对歌就此结束。接着就是“别亲上轿”,有“留箸”和“衔千金饭”的仪式。在中堂的方桌上摆好供品“三牲一付”,后面摆一大碗饭。娘家有几人就摆几双筷子,分成两把放在碗后面。请本族长老讲祝语后,新娘由其哥哥或弟弟抱入中堂,站在凳子上“溜筷子”:新娘拿起桌上的两把筷子交叉递给哥或弟,对方又将筷子从新娘腋下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如此进行三次,结束。接着新娘告别父母,低头衔三口饭,吐在准备好的手绢里,由哥或弟包好放进新娘的衣袋,由“带来娘家饭,养大夫家猪,年年兆丰年”的寓意。

事后,新娘接伞遮头动身起步到中堂要进二步、退三步,畲语叫“留风水”。然后“传代(袋)”出门。这时大小鞭炮齐响,“踏路牛”在前头开路,新娘上轿“行嫁”。三天后“回门”。

传统的畲族婚嫁习俗是畲族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异常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458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