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没有放弃魏延。如果把魏延之死赖在诸葛亮身上,那诸葛亮简直冤死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魏延,两人关系与《三国演义》中完全是两码事。在演义中,魏延塑被造成了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而诸葛亮则是神机妙算,算准了魏延日后必反,于是他百般打压魏延,故意让魏延才华得不到抒发。
比如,魏延投刘备时,诸葛亮莫名其妙的就说他有反骨,要斩他。幸得刘备的阻拦,才饶了魏延一命;
还比如,魏延感叹郁郁不得志,诸葛亮为了死后避免后患,暗中安排马岱杀了魏延,让魏延死得其所;
但是,这些其实都是演义虚构的。历史上没这些婆婆妈妈的烂事。
历史上的诸葛亮与魏延,两人并没有什么私人矛盾。诸葛亮不仅没有打压魏延,反而还很看重魏延。
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延就担任了三个重要职务: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督前部——蜀军的先锋;
丞相司马——丞相副手,掌军权;
凉州刺史——省级待遇;
(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国志·魏延传》诸葛亮把蜀军先锋,丞相助理,省长待遇都给魏延了。这难道是不看重他?
再比如,诸葛亮北伐后,魏延屡次升官。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中地区,其间由于大雨连绵,无功而返。魏军撤走后,魏延率军反击。
注意!魏延是单独出击,并没有受诸葛亮的掣肘。事后,由于魏延大败魏将郭淮。因而回朝之后,他被提拔为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前军师加假节——等同关羽之于刘备,是可以自领一军,自己独立作战的待遇。
(建兴)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魏延传》如果诸葛亮打压魏延,提防魏延,为什么还让他假节?还让他独立指挥作战?
还比如,诸葛亮病死前,安排魏延负责蜀军的断后任务。
诸葛亮临终前,他是这么安排后事的:大军先走,姜维居中,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抗命不遵,大军自行撤退,随他的便吧,不用管他了。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众所周知,断后与先锋是军队里面最重要的两个位置。然而这两个位置,断后比先锋还要重要一些。因为先锋打不下来,还可以后撤。但是如果断后断不好,极有可能会全军覆灭。
如此重要的职务,诸葛亮在自己死后让魏延担任,这难道是不信任他?打压他?如果诸葛亮不信任魏延,直接杀了他不就行了,或者直接把魏延撤职,押回成都便是,何必还要多此一举?
所以说,正史的诸葛亮和魏延,其真实关系应该是这样的:诸葛亮非常重用魏延,不仅给他权限、官位,还给他独立的领兵权,准许他单独作战。甚至到自己快死了还非常信任他,让他负责断后。
只不过诸葛亮顾虑到魏延有可能不听话,才安排了备选方案,让姜维居中,防着魏延。
试问,诸葛亮做人如此厚道,还指责他故意打压魏延,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至于说魏延之死,这其实跟诸葛亮也没有直接关系。
诸葛亮死后,魏延对大家说:丞相死了,但是我还在呀。你们护送丞相的棺椁回去,我领兵留在这里继续讨伐魏军。怎么能够因为丞相一人之死就中断北伐大业呢?并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让我给杨仪那种废材断后,我丢不起人。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三国志·魏延传》结果,当魏延慷慨陈词一番后,没有人理会魏延。王平、姜维这些领兵的人,都选择站在杨仪一边,随其退到了汉中。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什么来?
是的,魏延的人缘极差!当他和杨仪起矛盾的时候,蜀军将领都站在了杨仪一边,都不想搭理他。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个人给别人留下好感度,也就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当大家对一个人的印象非常好时,大家就会支持自己想相信的东西,而不是所谓的真理。当一个人平时表现得过于傲慢,不合群,给大家留下不好印象时,大家在关键时刻就必然会抛弃他的。
举个例子说。一个人能力很强,但平时不会搞关系,在办公室办公室里面傲慢无礼,吆五喝六;另一个人能力不行,但人际关系很好,大家都跟他处的来。当公司要裁掉一个人时,大家伙会第一时间把烦人的家伙踢出局。至于他有没有能力,大家根本不关心,大家只想把碍眼的家伙踢出局而已。
魏延就是这种人。他自打投了刘备后,刘备重视他,诸葛亮也重视他,以至于他性格过于高傲,眼睛里面容不下别人,没有同僚跟他合得来。当诸葛亮死后,他逼别人在自己和杨仪之间做二选一时,大伙理所当然的会抛弃他,选择自己想要的结果。
至于魏延,他在姜维、王平等人眼里,死了最好,看着就烦。
总的来说,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其实是非常好的。他并没有打压魏延,抛弃他就更不可能了。只不过,由于刘备、诸葛亮给了魏延太多的殊荣,导致魏延的心态很飘,人缘很差。当诸葛亮死后,魏延想要自己单独领兵时,大家就抛弃了他。最后,导致他是众叛亲离,脑袋分家。
关羽之死,给蜀汉造成了两方面的损失。
第一个方面,是对蜀汉军威上的打击。曹魏谋臣刘晔说得很好:蜀之名将,就只有关羽一个。关羽死了,蜀汉的军威也就衰败了。当然,刘晔说这句话时,没有考虑到诸葛亮。因为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两人分工很明确。
刘备主抓全局,侧重军事方面,关羽、张飞、赵云等为辅,其中关羽是绝对王牌。
诸葛亮则主抓内政,直至刘备去世后,他才真正显示出军事上的才能,以至于北伐时,是“蜀国发兵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所以,在诸葛亮未重振蜀汉军威之前,关羽之死,的确对军威构成了沉重打击。
第二个方面,是对蜀汉争霸三国,造成了致命打击。因为关羽是荆州主将,连带着荆州一起丢失了。荆州,三国争斗的前沿,在赤壁之战后,整个荆州也随之三分。
可随着关羽之死,蜀汉势力宣布退出了荆州地区,而无法完成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构思:益州和荆州,两路出击,遥相呼应,攻伐中原。故而荆州的丢失,事实上宣布了,蜀汉失去了三国争霸的“先手权”,只能自保待变。
所以,刘备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这种局面。一则,他跟关羽的关系,是“情同父子”(出自《三国志》,刘晔的原话),他若不替关羽报仇,没法交代。二则是,蜀汉争霸三国的损失,他必须要趁自己还活着,给捞回来。
于是,自关羽被杀后,刘备就开始做起了准备,足足有两年时间。除了蜀汉内部的“内功”外,刘备在“外功”上也积极作为。比如主动示好曹魏。在曹操去世后,派人前去吊唁,试图改善跟曹魏的关系。
刘备的这一手很关键,事实上也算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夷陵大战开始后,曹丕来了个坐山观虎斗,这让刘备舒坦了很多。
如今,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既然刘备这么重视为关羽报仇,又“内外功双修”足足准备了两年时间,却为何还是输得那么惨?
一:蜀汉内部不统一,未形成合力
刘备宣布了要替关羽报仇的消息后,就遭到了许多重臣的反对。且几乎都是刘备的嫡系势力。如赵云就公开表示:现在国贼是曹丕,不是孙权。其实,赵云就是指出了刘备“师出无名”。
还比如诸葛亮,他内心也是反对的,却碍于身份特殊,一直没表态。只是在刘备惨败后才哀叹道:要是法正还活着就好了,他必能劝阻住主公。
同时,益州本土势力的主要人物也是反对的,只不过很含蓄。如黄权,他是反对刘备具体的出兵部署,说:我做先锋,替主公“趟雷”!
从这些反对声音中就看出来了,刘备替关羽报仇这么大的动作,并未形成上下一心的合力。因而使赵云这样将领,只能做接应——谁让他反对呢。皆知,同仇敌忾,无坚不摧,可蜀汉内部却先不和,这就卸去了许多力量。
二:蜀汉人才断档,无合格参谋
历史上的刘备,虽军事上比较厉害,却是在关羽、张飞的辅助下形成的。且就“军事韬略”上来言,刘备没法跟曹操比。曹操是大军事家,因此他敢打别人反对的仗,且手下人才众多,总有人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解决问题。
反观刘备,由于军事韬略并非出类拔萃,之前倚重的关羽和张飞已死。因而他出征,合格的军师就成了关键。但非常可惜的是,刘备这次出征却没有合格军师,诸葛亮需要守家,于是只有马良勉强可用,显然给予刘备的支援是不够的。
这就使得刘备在具体作战时,一旦遇到困难,便一筹莫测了。就更不要提,他面对的还是三国时期的另一军师牛人,陆逊!果然面对陆逊的防守,刘备无可奈何。即不能速战速决,也不能依靠绝对实力压迫东吴,逼迫孙权吐回荆州。
因此使得刘备,不得不放弃水路进攻,跟陆逊干耗上了。最终被陆逊抓住了漏洞,一举击败并一路追杀,险些还把刘备给杀掉,可谓惨不忍睹!因此刘备虽足足准备了两年,用尽了自己的“洪荒之力”,却也只能遗憾落得惨败告终。
在第二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建议:“我带兵五千 ,负粮五千 ,从子午谷出,而镇守长安的夏侯楙不过是一个庸人,可瞬间攻克城池”。但是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凶险,没有采纳不如稳扎稳打夺取陇右可以直视关中。
而如果诸葛亮同意魏延这条策略,蜀魏又会是怎样的局势呢?应该是有好几种可能的。
现在来想象一下,魏延带兵五千历尽千辛万苦,如同邓艾奇袭阴平,一下出现在了长安城下,根据历史记载守卫长安的夏侯楙的确是一个庸人,首先夏侯楙就被吓的不轻,军心涣散,人马大惊。
诸葛亮大军又在攻击武威、天水等郡,阻断援兵,并快速打开路线,迅速支援魏延。
魏延这个时候猛攻长安,必须迅速,不能等待司马懿前来,夏侯楙是一个庸人终于抵挡不住,开城逃跑。
魏延趁势占住长安,并长驱而下占领守卫长安的关口,这一下蜀国军威大震,魏国反而是军心不稳如此涣散。
诸葛亮趁势收复陇右,这样一下整个关中就都在蜀汉军队的控制之下了,蜀国从此后彻底强盛了,与魏国的势力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在之后彼此之间也就是围绕争夺长安,而不断的进行争斗,进行攻击,彼此拉锯,因为有诸葛亮与司马懿,肯定谁也都占不了什么便宜。
就是说在乐观情况下即使魏延一下占领长安,也不会迅速的将魏国的天下占为己有,因为在当时皇帝是曹睿,还算英武,夏侯楙兵败或直接将他斩杀,而后重用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抗衡,这样终诸葛亮一世,两人又会回到互相拉锯的场面,彼此进退不得。
而之后说不定曹魏人心思汉,有能人来投,但是有一个无能的刘禅蜀汉的后期,想来也是够悲催的。
第一推荐吴国中期是要玩很久的,必须有策士,蜀国的诸葛亮固然是最强威望策士,但是不稳定,吴国的周瑜的伤害是很牛的而且很稳定,而且吴国也有紫电完全可以拿来用很多吴国玩家都在用,这个优势是魏国和蜀国没有的其次吴国前期有最强的怒吼将太史慈,太史慈足以用到120级然后换大汉所以吴国也节约了很多成本和时间玉石俱焚的孙策,狂怒之师的孙坚都是值得用的将,保证你越级推图和PK还有惊喜吴国是将最为全面的国家,前期所有系列的策士,战法机械将一应俱全非RMB和小R中R的首选
然后是蜀国关羽和诸葛亮是蜀国威望将中用的最多的关羽的伤害确实高,但是战法却不是很厉害打同等情况下的对手还行,越级去过图或者PK的话就不行了庞统和诸葛作为蜀国的两大策士,庞统PK还行,伤害跟华佗加的差不了,后期人手一华佗,庞统就等于摆设了,诸葛亮发飙起来是很牛,但那毕竟是发飙的时候,平时的命中还是比较不靠谱的没有玉石战法,张飞和吴国的孙坚其实也差不多<因为兵种的限制>,没有荆棘策士<荆棘压级人士用,过图有时候很有用>,但是有诸葛顶住大梁,所以蜀国也是很牛的
最后是魏国基本属于战法系列的玩家,貌似现在是魏国的玩家人最多,因为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魏国是强将如云,吴国和蜀国没法比当然那是历史傲视天地里,曹操作为和周瑜,诸葛一个档次的将,不是策士,而是一个不需要马的战法将,战法号令天下,全体鼓舞,这导致魏国成就了最强战法流郭嘉原本魏国的第一策士,傲视天地里是荆棘策士,一个不需要书的策士,中后期有玩家偶尔用用,没有常用的一个偏将<悲剧>,然后是荀彧,紫电策士,他反而成了魏国用的最多的策士应为有了曹操,所以魏国人手一将,就是夏侯惇,能暴击的骑兵,狂怒之师的战法,和曹操搭配战法可以说,是相当犀利的,很多130的魏国玩家,都没舍得放弃这个组合
这是个人的分析纯属个人观点看楼主的兴趣
对于洗将,并非一定要三洗,本人大号145,基本除了岳飞和大汉是三洗,其他全双洗,洪秀全,诸葛亮全三洗,而且我并非是大R,只是个小小的V3,冲过100多而已事实证明,并非将要三洗,只是玩家的要求高罢了
蜀灭吴亡,三分归于西晋 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魏能灭蜀,在于前者在政治、经济和军 事等方面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又与双方的指挥、谋划直接有关。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其中, 魏国自明帝曹睿死后,齐王曹芳为帝,大权旁落在司马懿手中。
司马懿死后,子司马师、 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并经过几次废立皇 帝事件,准备代魏自立;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继续曹操的办法,推 广屯田,并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 强大。
相比之下,蜀国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 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及蒋琬、费祎之后, 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特别是后主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 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 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 大大动摇。这时的吴国,因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 失败告终。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
这样,在三国中,司马氏掌政下的魏国,势力最强,具备了灭吴、蜀,统一天下的 条件。
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262年),执政的魏大将军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 为蜀国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 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东吴的方针。为此,魏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 作伐蜀准备。同时扬言要先攻吴,以迷惑蜀国。姜维闻讯,忙把情况上报刘禅,建议派 兵把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和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的桥头, 作好防备。但昏庸的后主只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则相信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 刘禅信以为真,把姜维的建议,置之脑后,连群臣都不让知道。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 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沓中,进攻驻守 在此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向武街(今 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 斜谷(今陕西眉县南)、骆谷、子午谷(在今陕西西安南),进军汉中。
蜀国后主见魏军真的来攻了,才仓卒应战,忙遣右车骑将军廖化率一支人马往沓中, 增援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率另一支人马到阳安关防守汉中的外围据点。
这年九月,魏军三路大军发起进攻。在东南,钟会的主力部队三路齐进,而这时刘 禅却不等援军到达就敕汉中各外围据点的蜀军撤退,魏军在没遇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进 入汉中,并随即进逼阳安关。蜀阳安守将傅全,坚守苦战,旋因部将蒋舒开城出降,傅 佥格斗而死。魏军进占阳安关后,又长驱直入,进逼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威胁蜀 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
与此同时,邓艾率领的西路魏军也展开攻势,使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 城太守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的姜维。姜维获悉魏军进入汉中的消息,就 虑及阳安关有可能丢失,剑阁孤危,遂引兵且战且退,企图移向剑阁。但是诸葛绪率领 的中路魏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之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姜维为调开桥头魏军,乃引 军从孔函谷(今甘肃武都县西南)绕到诸葛绪后侧,攻击魏军。
诸葛绪深怕自己的后路 反被切断,忙命魏军后退15公里。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越过桥头。当诸葛绪觉察自己上当 时,蜀军已远远离去,追赶不及了。姜维从桥头至阴平,续向南撤退,途中与正在北上 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国援军会合,时已获悉阳安关口丢失,遂退守剑阁。
不久,邓艾率军抵达阴平,他挑选精兵,欲与诸葛绪联合由江油(今四川江油北), 避开剑阁,直取成都。诸葛绪以邀击姜维为己任,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与钟 会军会合。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结果诸葛绪被征还治罪,其部归属 钟会。
随后,钟会率军进向剑阁。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 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但又是通往成都的通道。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 在此“列营守险”。钟会屡攻不下,不久魏军因粮食不继,军心动摇,遂有退军之议。
魏军伐蜀之战,曾一度顺利进展,并切断了蜀军主帅姜维的退路,灭蜀之举,指日 可成。但由于诸葛绪的失策中计,姜维顺利通过桥头,凭险守剑阁,阻挡了魏军的攻势, 使之面临粮尽退军、前功尽废的情形。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 (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300余里, 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 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献策的要点是,魏军从 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 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这条计策被接纳了,并由邓艾执行。 从阴平到涪,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不过也因此之故,蜀国没在此设防。
据统计,诸葛亮直接或间接杀死的蜀将至少有四人,其中马谡最出名,看看其他三人都有谁?
第一个:马谡(直接杀死)
如果说被诸葛亮直接斩杀的蜀国大将,估计马谡是最出名的。毕竟在演义中,挥泪斩马谡太有名了。
马谡是蜀国名臣马良之弟,才气过人,喜欢谈论军事。在诸葛亮秉政以后,率军攻打南中孟获。马谡就进言诸葛亮道:“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得到诸葛亮的重视,正是在这一建议下,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使南王心服,发誓永不相叛,归顺蜀国。
马谡经常与诸葛亮谈论国事,诸葛亮对马谡也是倍加器重。在诸葛亮平定南方回国后,休养生息,为北伐中原做准备。本以为魏主曹丕死后,幼主曹睿继位后,可以进攻魏国,一统天下。但谁知曹叡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兵马,防守魏国西线,威胁蜀国,成为了诸葛亮大敌。诸葛亮正为此事发愁,然而马谡献计,命人在魏国散布流言,离间曹叡与司马懿。诸葛亮大喜,不久曹叡疑心司马懿,把司马懿贬为庶人。由此可见,马谡确实不简单,谋略过人。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由于魏国防守不当,毫无准备。蜀军节节胜利,一路凯歌。魏国大将军曹真不敌,魏主只得让司马懿复出,对抗蜀军。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带兵时,与众将商议后,决定让马谡驻守街亭,当道扎寨阻挡魏军。谁知马谡与王平到达街亭后,马谡纸上谈兵,不听王平之言。命军士远离水源,上山扎寨。本以为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稳守街亭。没想到却被魏军截断水源,放火烧山,把马谡打的溃不成军,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为了稳定军心,不听劝阻杀了马谡。
马谡作为参谋,常随诸葛亮左右,难道诸葛亮真的不知道马谡有没有临阵对敌的本事吗,更何况当时蜀军仍有大将在,如魏延,吴懿,赵云等宿将。但诸葛亮不用大将,而用马谡,足可见无识人之明。在此之前,刘备托孤时曾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不听,不但让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失败,也杀死了马谡。
第二个: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勇猛过人,很得刘备喜爱。在刘备入川时,命刘封与关平也随军出征,与刘备同领中军。刘封在入川作战中表现英勇,大战蜀中各将,威名不在关平之下。
《三国志刘封传》: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
在汉中之战后,刘封与孟达攻占上庸诸郡,为蜀国立下大功。但诸葛亮却十分忌惮刘封,认为他日后必定是刘禅大敌,不可驾驭。所以命刘封与孟达在外统兵,不让其有染指成都的机会。
公元219年,吴军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命廖化冲出重围,向刘封孟达处求援。但刘封听信孟达之言,没有援助关羽,致使关羽被吴军擒获被杀。刘封可能是年少无知,不知道这样会惹祸上身。刘备听说刘封对关羽见死不救后大怒,诸葛亮趁机进言,献计斩杀刘封。可见刘封身处被人猜忌的位置,而不知自保,被诸葛亮进言杀害也是常理。但刘备听说刘封斩使毁书之事,也是懊悔不已。
第三个:孟达
在刘备入川时,孟达与法正一同为刘备效力。刘备平定汉中后,孟达与刘封攻取上庸诸郡,为蜀国立下大功。但在关羽被围时,孟达进言离间刘封与关羽的叔侄之情致使关羽被杀。在彭漾死后,孟达大惊,于是率军投靠魏国。并与魏国大将徐晃等率军击败刘封,占领了上庸。
本来孟达在魏国混得不错,很受魏主曹丕赏识。可在曹丕病逝后,孟达心里十分不安定。但在与此同时,诸葛亮率领大军第一次北伐中原。于是诸葛亮写信与孟达,蛊惑孟达造反,反叛魏国。孟达此时也禁不起诱惑,认为魏国无人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率军造反。不过可惜的是,此时司马懿也被启用,重掌兵权。孟达由于做事不谨慎,被司马懿率军斩杀。可见孟达之死,也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
第四个:魏延
可以说在蜀国众将之中,魏延是最可惜的。魏延为人勇猛,在与刘备入川时,屡立战功。在平定汉中后,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可以说深得刘备赏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作为先锋大将,可以称为是蜀国的军事二号人物。
虽然魏延勇猛,而且对蜀国也很忠心,但却难敌诸葛亮猜忌。虽然魏延功劳不小,也很有谋略,但诸葛亮始终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不久必反。再加上魏延性格孤傲,很不合群。在北伐中经常和诸葛亮不和,甚至不听诸葛亮调遣。于是诸葛亮心生怨恨,认为任用魏延,只因其勇猛而已。
在诸葛亮死后,命姜维断后,魏延不听,便随其自便。魏延由于不满杨仪掌兵,所以与马岱回蜀抢夺兵权,不想被马岱所斩。因为马岱曾受诸葛亮遗命,在魏延得意忘形之时,斩杀魏延。所以作为蜀国一代名将,最后却死在了同僚的窝里斗之中,不禁让人叹息。
在魏国眼里,蜀国对它的威胁更大,所以在三国后期,最先灭的也是蜀国。
而且,蜀国名义上是汉室正统,魏国属于篡汉,灭掉蜀国,也就从根本上灭掉汉室正统,为以后灭吴统一全国做准备。
这种思想从早期曹操开始就已经定论。当时刘备依附曹操之时,曾经煮酒论英雄。曹操问了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刘备答了一圈,从袁绍,袁术,刘表,刘璋,张鲁一直到孙策为止,没有一个是曹操看上的,最后刘备就问曹操,谁才是天下英雄,曹操是这样回答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在曹操眼里,只有刘备才是他真正的对手,其他诸侯都不在话下。
曹操实际上就是魏国的创始人,他死后不久,他的儿子曹丕就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他,建立的魏国。
曹丕在位初期,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更是为了夺回荆州失地,开始攻打孙权。孙权向曹丕称臣,被封为吴王。这时候的曹魏是帮着孙权打刘备。虽说没有重大的军事行动,但是夷陵之战后,蜀国的黄权带着一万多兵马投降了曹魏,曹丕厚待黄权。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蜀国陷入空前危机。曹丕听从司马懿计谋,兵分五路讨伐蜀国,要不是孙权和孟达等踌躇不前,还真能让蜀国喝一壶的。后来蜀国诸葛亮五出祁山讨伐曹魏,姜维更是多次北伐,双方攻防频繁,战乱不断。
从曹操开始,从未将东吴视为真正的对手。更何况在曹操和曹丕时期,孙权两次称臣,是名副其实的墙头草,江东鼠辈。关羽也一直看不起孙权和江东诸将,就连江东之主孙权向他求亲,也是被他一句“虎女焉嫁犬子”给怼了回去。
无论是北魏还是蜀国,都对东吴看不起。所以,在魏国眼里,当然最看重的是蜀国,认为蜀国最有威胁。
魏蜀吴三国争霸,除了争夺土地人口之外,还有争夺人才。所谓乱世用将,对于军事人才的渴求和使用是魏国曹操、蜀国刘备与东吴孙权人才使用的重点。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还有一大批文武兼备的其他将领。其中能够抗衡吕布的首推西凉出身的马超,他率领的是那个时代比较有名的西凉铁骑兵。另外一个能够胜过关羽,且有勇有谋的是赵云。
那么这两位比较重要的军事将领人才,却为何不见刘备重用呢?
1、马超
马超父亲马腾是西凉地方实力派和刘备在京城一起参加了衣带诏。马腾因为反对曹操起兵,他的儿子马超率领的军队是主力,但是马超的两个弟弟被曹操杀害。只有机警的马岱逃过一劫,与韩遂起兵攻打长安。
马超和曹操大战渭河流域,最后在汉中与刘备和平,并成为刘备手下的将领。马超这个时候手中还拥有剩余的西凉铁骑,并且出身高贵是伏波将军马媛的后代。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家室却并没有马超那么尊贵,两人出身差距很大,只是因为共同敌人曹操而走到一起。
刘备虽然讲究仁义宽厚,但是对于历史上多次反叛的马超其实心存顾忌。马超背叛君长,尤其是张鲁是跟刘备讲究的儒家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马超最终只是被刘备作为防备西方少数民族的一个偏将而没有大用。
2、赵云
长坂坡上七进七出的赵云证明了他本身的武艺高强和心思缜密,是不可多得的猛将。赵云是刘备心腹将领,但是却担当的是亲军护卫的角色,而没有给他跟大的空间施展才能。这主要因为:第一、赵云为人低调不喜欢炫耀自己,属于踏实肯干的黄牛。
第二、赵云刚开始投奔了公孙瓒和袁绍,比起老资格关羽、赵飞总觉得缺少资历。关羽张飞是刘备桃园结义的好兄弟,比起赵云认识的更早,是刘备的左右手和方面军统领。
第三、赵云本身没有从将领往统帅转型,真正闪耀的表现自身将才的时候却是诸葛亮北伐时代。这个时候先帝刘备已经在白帝城驾崩了。
刘备之所以没有大力使用赵云和马超,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当时蜀汉使用人才的门派之见等复杂原因。这也埋下了蜀汉后期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悲剧。蜀汉不是没有一流的将领,而是缺乏科学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