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最后的结局是和贾宝玉结婚,最终未与之白头偕老,贾宝玉没多久便看破红尘出家为僧,薛宝钗独守空闺。
薛宝钗,薛宝钗她是一个处事淡然、做事无情、稳重平和、恭顺体谅、圆滑隐忍、深明大义的人。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贾宝玉的从母姊(姨姊)、妻子。
她面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因此受到贾府上下一致好评。父亲(薛姨父)早亡,有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京后与母亲妈、哥哥暂住于贾府的梨香院,后迁居与东北上一处幽静的房所。
剧情内容
薛宝钗应该是生活阔绰悠闲、没有任何烦恼的贵族**,然而,薛宝钗却是一个衣着朴实、不讲究富贵闲妆的女子,她不喜欢铺张浪费,也从不在衣服上熏香。出身富贵,却并不沉迷于富贵,使她散发出不一样的人格魅力。
贾府败落后,宝玉与宝钗流落街头,穷困无比,为了填饱肚子竟以剩饭为食,去吃别人倒掉的酸菜渣子,在落雪的寒冷冬夜也只能围个破毡子御寒,比之街头流浪汉也好不了多少。遭逢巨变的宝玉本就处于崩溃边缘,宝钗的劝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心如死灰的宝玉决定离家出走,不再拖累宝钗。
1、晴雯——十二钗又副册之首:
晴雯相貌美丽,心地纯洁,聪明伶俐,双手又巧,是怡红院里最拔尖的女孩子。虽是奴婢,但从不自轻自贱去巴结谁;相反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有话便说,而且常常是一针见血晴雯的一生十分悲惨,她心比天高,却身为下贱。因容貌出众被王夫人诬其为狐狸精,赶出园子。身染重病悲惨死去, 年仅十七岁。
2、袭人——宝玉的大丫鬟:
原名花珍珠,她开始时服侍贾母,因贾母喜欢他心地善良,所以把袭人给了宝玉。宝玉将珍珠更名为袭人。后来袭人嫁给蒋玉函。
3、平儿——王熙凤的陪房丫头,贾琏之妾。
她为人很好,心地善良,常背著王熙凤做些好事。王熙凤死后,王仁和贾环等要把巧姐卖给藩王作使女,是平儿陪伴巧姐逃出大观园。后来,贾琏把平儿扶了正。
4、鸳鸯:
她自重自爱,从不以此自傲,仗势欺人,因此深得上下各色人等的好感和尊重。贾赦看上她,非要纳她为妾但她坚决不从,贾母死后,她自知逃不出贾赦等人的玩弄,悬梁自尽。
5、紫鹃:
紫鹃原来是贾母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叫鹦哥,后来林黛玉进贾府以后,贾母让鹦哥去服侍黛玉,并改名为紫鹃,黛玉身边十几个女仆当中,地位最高的一个。
6、莺儿:
薛宝钗的丫头。原名黄金莺,因薛宝钗嫌拗口,改叫莺儿。她手特巧,擅长打络子、编花篮等,还颇懂色彩的搭配。薛宝钗嫁给宝玉后,她就成了薛宝钗的陪房丫头。
7、玉钏:
与姐姐金钏同为王夫人房中丫头
8、金钏儿:
含羞忍辱,愤而跳井自杀。
9、彩云:
王夫人的大丫头,后来她染了无医之症。
10、司棋:
贾迎春的丫头。她身材高大丰壮,与做小厮的表弟潘又安相爱,偷情被发现后一头撞死在墙上;潘又安见状,也用小刀自刎。
11、芳官:
原姓花,姑苏人氏,贾家买来唱戏扮正旦的。戏班解散后成了贾宝玉的丫环。
聪明伶俐,王夫人却诬其为狐狸精,成天调唆宝玉而把她撵了出去,赏她乾娘给她外头找个女婿。芳官不甘心再被乾娘买卖,便跟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12、麝月:
贾宝玉身边的一等丫鬟。她的脾气秉性与袭人相似,麝月是陪伴在宝玉身边最后的女儿。
扩展资料:
1、《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2、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形象:
(1)贾宝玉——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
(2)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她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3)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宝玉的姨表姐。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
(4)王熙凤——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即宝玉表姐及堂嫂。她年轻美丽中透出尊贵,苗条的身段,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在荣国府中处于要位,是实际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
(5)贾母——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
(6)晴雯——荣国府的丫鬟。长得风流灵巧,口齿伶俐,针线活犹好。她的反抗性最强,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抄检大观园时当众把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病重时被撵出贾府。宝玉偷偷地去探望,她深为感动,当夜悲惨地死去。
- 红楼梦
袭人出嫁蒋玉菡,这是《红楼梦》中一大情节,在前八十回中就有暗示。高鹗续书中,这一情节与曹雪芹原著有不符之处。一是时间不同,二是袭人出嫁的原因不同。而这两点都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即曹雪芹与高鹗对待这个人物的不同的思想有关。是褒、是贬?是喜爱、是憎恶?同时,还牵扯到贾宝玉这个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发展的刻划。因此,搞清这一点,对子我们更进一步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都是不无裨益的。
袭人出嫁蒋玉菡,何时?何因?这在现传百二十回《红楼梦》中,写得非常明白。就是在贾宝玉遁入空门之后,王夫人薛姨妈因袭人年龄既大,且又和宝玉是“并没有过明路儿的”,要留下她,怕贾政不依,因此就叫她的哥哥花自芳在外面给寻了一个可靠的人(蒋玉苗),将她嫁了出去。高鹗的这些描写,与曹氏原稿有所不同。在原稿中,袭人之嫁蒋玉菡,是在宝玉出家以前,袭人嫁人的原因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情况,高鹗在续书中确是违背了曹雪芹原意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脂评作者是和曹雪芹十分亲近的人,他参加过曹雪芹的修稿、订稿以至创作工作,这都是很明显的。因此,对于他们提供的关于《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原稿内容的材料,应该是可靠的。这里,笔者根据脂评作者给我们留下的材料,作一些析论。
第二十回中,在麝月给宝玉说“咱们两个说话玩笑岂不好”的话下,庚辰本有一条夹批道:“全是袭人口气,所以后来代任”。这里被麝月“代任”的显然是指袭人作为宝玉的“屋里人”的地位,也就是姨娘的地位。因为袭人在向王夫人告密之后,就被目为宝玉的屋里人,并发给等同于赵姨娘、周姨娘的月例钱了。所以此处说这个地位被麝月所代,可见后来袭人并没有做成姨娘。而她之被麝月所代,原因不外两个:一是死掉,二是嫁于他人。而前一个原因是不存在的,可以排除,那么就是嫁人了。也就是说,到了该正式宣布她是宝玉的屋里人时,她已嫁出去了,她的这个缺被麝月补了。此其一。
第二十回中,庚辰本还有一段脂评道:“关上一段儿女口,却写麝月一人。有袭人出嫁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出嫁,虽去实未去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宝玉宝钗”二人“身边还有一人(指麝月)",说明袭人已经嫁于他人了,而宝玉还在家。也就是说袭人出嫁在宝玉出家之前。“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更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象高鹗续书中写的那样,袭人是宝玉出家以后才嫁人的,那这一段话就纯属无中生有了,宝玉既已出家,还在哪里“依从此话”?此其二。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开始,庚辰本有一段总批道:“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日‘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之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从此段评语中可以知道,在作品的后三十回文字中,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风知命强英雄”一回,而从“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的批语看,就在薛宝钗讽谏贾宝玉这一回时,袭人已嫁出去了。此其三。
在第二十一回中,贾宝玉因袭人睹气不理他,书中写道:贾宝玉“因此便横着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家也要过的,如此一想,却倒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这里,庚辰本也有一段脂批道:“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按前有第一、第二大病)。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此段评语中,只说“麝月之婢”,未提及袭人,亦可见宝玉出家时袭人早己出嫁了。此其四
综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贾宝玉出家在袭人出嫁之后,也就是说原稿中袭人出嫁并非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是因为宝玉已出家跟和尚走了,王夫人才把她放出去嫁人的。那么袭人嫁人是谁的主意呢?是宝玉。被王夫人宠爱的袭人,如果不是贾宝玉自己对她特别反感而叫她嫁人,那还有谁再提出把袭人逐出大观园嫁人呢?袭人本来就是侍候贾母的丫头,贾母因为看她侍候人周到,出于对宝玉的溺爱,才把她给了宝玉的。可见贾母对袭人也是很喜欢的。因此,贾母也是不会将袭人逐出大观园嫁人的。贾母、王夫人都不会有这种想法,那么提出这事的唯一人物就是宝玉自己了。这在脂评中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
前文所引第二条脂批中说“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正是因为贾宝玉硬把袭人遣出大观园嫁了人,宝钗才恳求宝玉“好歹留着麝月”。可见,麝月也是在宝钗的恳求下才留下的。可见袭人是宝玉提出叫她嫁人的。此其一。
其二,前文所引第四条脂批云:“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袭卿是被宝玉“弃”了,也就是被贾宝玉遣出怡红院嫁人了。而“世人莫忍为者”亦显然是指此事(当然也包括宝玉悬崖撒手、遁入空门之事),并且脂评作者还明确告诉我们,这些都在后半部中
其三,第五人袭人判词“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下,甲戌本有一条脂批云:“骂死宝玉,却是自悔”。先看后一句,脂砚斋在这里说是作者“自悔”,正确与否,我们姑且不论,但从这“自悔”二字中,我们可以推想,也许曹雪芹早年曾经过这么一件事,是因他自己不愿意而提出将一个“袭人”遣出嫁了人,并且在后来的创作中把它基本未写进去,因此熟知他的脂砚斋才认为是他“自悔”。再从前一句批语中,亦显然可以看出袭人早在宝玉出家以前就因对她很反感而遣出嫁给了蒋玉菡,不然为何要“骂死宝玉”呢?或曰:这里骂的是指因宝玉出嫁而弃袭人。如果是这样,那么宝玉就不仅要被人(或指作者)在袭人面前大驾,恐怕更重要的是还要被人在宝钗面前大骂了。因为他所弃的不只是一个袭人(婢女),更重要的是还有宝钗(千金**)!这里脂砚斋所谓“骂”的是贾宝玉将袭人遣出大观园而嫁蒋玉菡之事。
从以上分析可见,袭人是在宝玉出家以前就嫁人了,且是宝玉自己的主意。贾宝玉为什么要使袭人嫁人呢?他不是对袭人一往情深的吗?扣袭人初试云雨情,袭人为了试探其真情而故意说家里要赎她出去时,他不是还闷闷不乐,直到袭人说不肯出去才一块石头落地吗?这样一个丢不掉放不下的人又怎么舍得让她嫁人呢?这是贾宝玉思想步展的必然。这正说明,贾宝玉的思想在一步步发展,这也正是曹雪芹塑造这个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所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是贾宝玉叛逆性格发展的一次飞跃。这说明贾宝玉已经从原来那种只钟情于所有女子,并认为凡女儿都是好的思想中摆脱出来了,对现实的认识是加深了一步。他已经看到女儿并不都是象他原来想的那样好,其中也不乏象薛宝钗那样的“国贼禄蠹”,袭人那样的被奴谗妇。他对现实的认识加深了,对宝钗袭人辈他己不象原来那样看待了,对于她们,宝玉已从喜欢到反感。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被逐,贾宝玉就对袭人有过怀疑,“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了,单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纹来?”其至连袭人自己也觉着宝玉有疑她之意,因此只有拿话来宽他的心,可是宝玉却是冷笑一声道:“你不必虚宽我的心”,这不仅是怀疑、不满,直是形于辞色,明确指出袭人暗害晴雯了。再加上后来晴雯黛玉之死,他一生的所爱,一往情深的追求都烟消云散了。而和他结合的却是他所讨厌的每日价只谈“仕途经济”,表面一派正经,心里冷若冰霜的薛宝钗。因此,我们可以想见,他的内心是多么痛苦。然而,正是这一点教育了他,惊醒了他,他的幻想破灭了,他也认清了这个封建家庭的黑暗、冷酷、和新旧两种思想的不可调和。他才真正感到了睛雯、黛玉等的可爱、可敬、可贵之处,而身边的袭人,宝钗辈和她们又是多么大相径庭。这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飞跃,也正是这一飞跃,使他产生了这一念头,宝钗是明媒正娶的真正的少奶奶,要她离开是不可能的,是贾府的统治者绝对不能答应的。但是对袭人这个“并没有过明路儿的”丫头,他却是有权利使她离开自己的。这样,在他身边少了一位冷若冰霜的人,他也许觉着痛快些,而在他心里,也许觉着稍微对得起晴雯、黛玉一些。这便是贾宝玉之所以遣出袭人,把她嫁人的原因和动机。这是现实给他的打击所造成的,这说明就在那种黑暗的环境里,在那样的高压下,他叛逆的性格并没有改变,反抗的情绪并没有被压下去,与现实更加势不两立了。
通过以上分析,关于曹氏原稿中对袭人出嫁时间及原因的描写,我们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然而在高鹗的续书中,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作了与原稿截然不同的描写,这就不仅使袭人这个形象的意义不象原稿中那样突出,而且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深远意义与原稿相比也有了很大距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关系到作者不同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观点以及对待人物的不同态度了。我们知道,高鹗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文人,与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曹雪芹不可相提并论。曹雪芹的原意,在他头脑中是不会产生的。因为他对袭人这个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是很欣赏、很喜爱的,让她在宝玉未出家以前被遣出贾府而嫁于他人,他看来是对袭卿的唐突,是他所不忍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高鹗对曹氏原著前八十回有关袭人的呀许多情节的纂改中明确地看到。
新老版的结局区别很大。
1、黛玉死了。
2、宝钗嫁给宝玉后,宝玉进京考试完就失踪了,但后来说宝钗怀孕了。
3、袭人抱着必死的心情嫁给了蒋玉涵,但后来看到汗巾,认为姻缘前定,没死。
4、宝玉和兰儿去考试,宝玉考了前二十,兰儿考了一百多名,不过都是有功名。皇帝召见贾兰,大喜,将贾府炒家的东西全部归还,官职世袭。
5、贾政在船上看家书,门外是宝玉,磕头后跟着第一集的那两个人走了。
6、老太太死后,王熙凤操持丧事,入不敷出,被众人及丫头门埋怨,后死了。鸳鸯梦到秦可卿,上吊死了。
7、巧姐差点被卖,此事贾环很活跃。后被平儿叫来刘姥姥救出。
(结局不分先后,按想到的顺序)
薛宝钗的结局: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但贾府没落后,贾宝玉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林妹妹的哀悼中,又无法忍受“转眼乞丐人皆谤”的生活,十分绝望和痛苦。宝钗很爱宝玉,但仍无法与宝玉相知相爱,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薛宝钗的结局在《红楼梦》原文中描写很隐晦。根据宝钗的红楼梦曲来看,宝钗虽然费尽心机赢得了金玉良缘,嫁给了贾府的接班人贾宝玉,婚后的日子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最终宝玉抛弃妻子宝钗出家,留下宝钗孤独终老。
文学史对宝钗的评价:
薛宝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与她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薛宝钗出身于皇商家庭,“家有百万之富”。“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金陵一霸”薛家原是“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实际上就是一个支用国库营商的官僚大资本家。
他们与贾家这样纯粹的贵族式的官僚世家不同,因此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薛宝钗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世事洞明。她对世事的洞明,对人情的练达,体现在她对湘云开社作东的“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然后方大家有趣”的劝说等。
此外,薛家本是书香继世之家,身为贵族官僚家庭的大家闺秀,加上父亲的宠爱,她幼年时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宝钗也受过正规的教育。因从小博览群书,宝钗的才能学识更是数一数二。
人物结局: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但贾府没落后,贾宝玉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林妹妹的哀悼中,又无法忍受“转眼乞丐人皆谤”的生活,十分绝望和痛苦。宝钗很爱宝玉,但仍无法与宝玉相知相爱,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人物经历
薛宝钗和母亲,兄长一起进京备选才人、赞善之职。薛蟠为了躲避甄英莲的官司带宝钗和妈妈去了金陵,薛家在京中原本是有房宅的,怎奈贾母王夫人热情挽留,于是薛宝钗和母兄便以姨娘亲的身份,客居在荣国府的梨香院,与金陵十二钗其他女孩们生活在一起,后元妃省亲,遵照旨意,入住大观园中一处叫蘅芜苑的住所。
每日或饭后或晚间,薛姨妈便过来,或与贾母闲谈,或与王夫人相叙。宝钗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或看书下棋,或做针黹,倒也十分相安。
身为名家世宦之女的宝钗,自小读书识字,亦“杂学旁收”,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