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县美食

喜德县美食,第1张

喜德县美食有喜庆丰收、瓦地则衣、神仙蟹、素烧大脚菇、桑拿虾等。1、喜庆丰收:彩盘丰收由鸽蛋、西瓜、卤牛肉构成,造型如丰收的图案。形态美观,口味清淡。2、瓦地则衣:选用半大的小鸡,洗净后,放在炭火上翻烤至熟透。然后捣碎,放入温开水内,加辣椒、花椒、木姜粉和生姜,做成一种汤菜。

喜德县美食有喜庆丰收、瓦地则衣、神仙蟹、素烧大脚菇、桑拿虾等。

1、喜庆丰收:此菜由一个彩盘带四个围蝶所组成。彩盘“丰收”由鸽蛋、西瓜、卤牛肉构成,造型如丰收的图案,既美观大方,又富含寓意。四围蝶蜜汁西红柿状如荷花,盐水肫肝状如牡丹花,酸辣黄瓜状如大理花,三色蛋卷状如茶花。整组菜肴形态美观,口味清淡,尤如一幅庆祝丰收的图画。

2、瓦地则衣:瓦地则衣彝族风味菜。意思是“捣鸡蘸水”。又叫“瓦宰”,或“碎鸡”。做法是选用半大的小鸡,杀死去毛和内脏,洗净后,放在炭火上翻烤至熟透。然后宰成小块或连骨带肉一起捣碎,放入取自山间的泉水或温开水内,并加辣椒、花椒、木姜粉和生姜等,于是就成为无比美味的一种汤菜。

3、神仙蟹:将加工整理的优质螃蟹,下油锅炸至色泽彤红,配肉末芽菜,加调味料炒香。该菜虽由多只螃蟹烹制,但成菜后状似一只大螃蟹,造型别致美观,蟹肉细嫩,香味浓郁,鲜美爽口。食之,尤如做神仙一般。 

4、素烧大脚菇:该菜选用大凉山野生优质大脚菇,配大小均匀的独蒜、青椒烹制而成。此菜选料独特,味道鲜美醇香,清淡爽滑、柔软细嫩,无污染,营养价值高,是一款最具凉山特色的菜肴。

5、桑拿虾:该菜选用邛海优质大虾,盛放于特制餐具中,再将鹅卵石烧红,置于特制餐具之下,注入冷水,高温石头遇冷水产生大量蒸汽,将大虾汽熟,配麻辣、鱼香、姜汁、椒麻四个味碟即成。此菜烹制独特,色泽彤红,虾鲜肉嫩,味型多样,择喜而从,原汁原味,清爽宜人。

喜德现在可以去旅游

喜德县简介

喜德彝语称“夕夺拉达”,意指制造铠甲的地方。喜德的小相岭更是风光无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景区群山叠翠、沟谷纵横、森林茂密、草甸成片、峰壑松石、奇花异草、既有冰川湖泊群,又有杜鹊花海3万亩,黄背高山栎林3000亩,原始冷杉林万余亩,还有形似逼真的双龟山、奇山怪石的盆景沟。此外,生产的晶莹芳香、绵软醇厚的“火把液”系列美酒和特色浓郁、古朴精美的彝族漆器手工艺品倍受国内外人士青睐。

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

喜德县位于四川凉山自治州中北部,幅员面积2207平方公里,人口133万。境内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公塘子”温泉流量大、含硫高、水温高、场地宽阔。则莫溶洞群、汉代大石墓群、则莫大峡谷、公母鱼洞河、瓦尔瀑布神秘莫测,令人神往。

54平方公里的小相岭更是风光无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景区群山叠翠,沟谷纵横,森林茂密,草甸成片,峰壑松石,奇花异草,既有冰川湖泊群,又有杜鹊花海3万亩,黄背高山栎林3000亩,原始冷杉林万余亩,还有形似逼真的双龟山、奇山怪石的盆景沟。此外,生产的晶莹芳香、绵软醇厚的“火把液”系列美酒和特色浓郁、古朴精美的彝族漆器手工艺品倍受国内外人士青睐。

辖:光明镇、冕山镇、洛哈镇、两河口镇、米市镇、红莫镇、尼波镇、巴久乡、北山乡、东河乡、乐武乡、且拖乡、西河乡、拉克乡、李子乡、沙马拉达乡、依洛乡、贺波洛乡、热柯依达乡、鲁基乡等13个乡,7个镇。1个居委会、169个村民委员会、604个村民小组。城镇人口占81%。光明镇为县城所在地,海拔1843米,城区呈扇形分布,故有扇城之称,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179万

历史沿革

喜德县秦时为蜀郡辖地;三国两晋及隋唐因之;元时属建昌卫之苏祈县;明属宁番卫冕山千万所;清为西昌和冕宁两县所辖。1952年8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西昌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和冕宁靖远区合并,于1953-2-24日建立喜德县至今。县政府设在甘相营,彝语称“夕夺拉达”意指制造铠甲的地方。根据“夕夺”二字的汉语谐音,而命名为“喜德”县。

在奴隶社会的漫漫长夜里,喜德人民靠着火塘中的火种驱散寒冷与迷茫,靠着刀耕火种取得糊口之食,靠着自己的韧性抗争天灾人祸,顽强地生存繁衍。喜德建县至今,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然而就是这一瞬间的伟大变革,实现了喜德历史上的三次大跨越:1953年,民主改革,一步跨越两千年,全县各族人民跃进了社会主义的崭新天地;1979年,改革开放,勤劳致富奔小康;新世纪,西部大开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找到了富民强县的好路子

自然地理

喜德县东有马古梁子为屏,与昭觉县接壤;南有安宁河围绕,与西昌相望;西以娃来火普、以鞍山为界,与冕宁县毗邻;北有小相岭、瓦吉木梁子拱卫,与越西相连;中部突起红毛梁子──风波顶鸟瞰全境。其地理坐标,东经11'36"-42'56",北纬53'15"-31'12"。南北长708公里;东西宽595公里,幅员22004平方公里,折合3300600亩,有常年耕地2206万亩,森林覆盖率258%,天然草场100余万亩,是一个人少地多,资源丰富,农、林、牧、副各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山区县。

2000年,人口总数137652人『1997年,年末总人口125855人。人口出生率1828%,人口自然增长率1037%。』,其中彝族117446人,占总人口的8532%;这里还是现代彝语标准语音所在地。境内地形以中山为住,有沟坝、中山、高山等7种类型。中山占总面积的75%。最高海拔45004米,最低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41C,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资源以水能和铁、铅、锌、花岗石、白云石、大理石等为主。水能蕴藏量1864万千瓦,可开发量726万千瓦;花岗石储量40亿立方米,白云石储量3亿吨。全县已初步形成以畜牧、林果、烤烟、蚕桑、建材(花岗石等)和加工业为主要支柱的优势产业

文化卫生

建县初,喜德仅有6所小学,220名学生,15名教师。

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常抓不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是改善办学条件。继1997年“双基”验收合格后,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的机遇,积极争取到项目资金1035万元,改造和兴建教室1649294平方米。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充分发挥教育规模效益,已将全县202所小学撤并为156所,9所中学并为7所,目前在校生17867人,教职工总数1242人。初步形成了融普通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双语教学为一体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三是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全县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上升,并拥有7名全国优秀教师和3名特级教师。四是民族教育规模空前。全县三类寄宿制学生已达5700名,创历史新高。学龄儿童入学率92%,巩固率953%,有效巩固了“双基”成果,正向“普九”迈进。

喜德民族卫生事业从零开始起步。通过50年来的发展,农村三级医疗防保网已初步形成,县、乡、村建立了村卫生站管委会(或领导小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并建立好管理制度,切实形成层层有人抓的局面。无医无药及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逐步的改变后,人们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初期的30岁,提高到65岁。目前,全县各类医疗机构达50个,医务人员328人,170个行政村建有156个卫生室,乡村医生有182人,并建立120个重点村卫生站,从而切实加强了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网底建设。

近年来,省州对县医院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资金,改善、提高了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使其形成了集医、教、研、治为一体的医疗中心。与此同时,妇幼保健、卫生防疫、食品卫生、药政管理、全民健康教育等其它各项卫生事业正蓬勃向前发展

计划生育

1953年全县总人口仅为7130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6%。1964年~1982年,人口迅猛增长,出现了人口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为了有效控制人口急剧发展,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是加强领导,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二是大力确保网络和队伍建设的力度;三是深化宣传动员工作,引导广大群众转变生育观念

截止2002年底,全县计划生育率9598 %,人口出生率1674‰,自然增长率1109‰,20年来累计少生人口45万人。实现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文化旅游

喜德有着灿烂的彝族文化和渊源历史。1953年成立的县文化馆先后编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看礼花》、《酒歌》等获省优秀创作奖,《牧羊姑娘》、《学文化》等作品获表演优秀奖。1984年成立的喜德县农村业余演出队,被誉为“大凉山上的乌兰牧骑”,至今仍活跃在城乡,它曾被省文化厅授予群众文化先进单位和文明演出队称号。

城市建设

为了能尽快将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在提出“重树崭新形象,吸引八方客商”的理念后,坚持以“诚恳的态度结识投资者,以独特的优势吸引投资者,以优惠的政策回报投资者,以优质的服务帮助投资者”的原则,狠抓投资环境建设。为此县委、县政府补充完善了《喜德县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规定》,从投资领域、形式,用地政策、税收政策,引进资金奖励政策,管理和服务方面等做出了具体的细化、量化使之可操作性强。并设置了举报投诉中心,公布投诉电话,安排专人处理招商引资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通过改善投资软环境,喜德在招商引资和经营城市工作中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树立了“提升人气、引来财气,互利互惠、实现双赢”的城市经营理念,确立了“政府搭台、部门服务、企业唱戏、群众受益”和“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等工作经验和原则;制作出了345平方公里的县城新区规划和072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编制;投资1200万元,对100多幢旧房、危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引资1450万元,建设沁泉小区、贸易小区、阳光小区、县委宾馆;积极吸引外商,创建了喜德县炬力公贸有限公司和良在特种合金厂等一批民营企业;投资1220万元对市政道路、供水管网、广播电视光缆、电力线路、电信线路进行了大力改造。喜德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特色路,打旅游牌,目前已入围“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同时还引进凉山州京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500万元开发温泉休闲度假村,由此拉开了培育以“温泉开发为突破口,以小相岭风光为重点”的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帷幕,成功地推进了“三个转变”。

经济建设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2亿元,比1996年(下同)增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亿元,增96Ok;第二产业增加值088亿元,增7刀%;第三产业增加值087亿元,增88%。粮食产量60004吨,增36%;烤烟产量984吨,增131%:油料产量39吨,减4{%;肥猪出栏55332头,减22%。乡镇企业营业4欠人19720万元,增245%;上交税金533万元,增234%;实现利润991万元,减593%。工业企业销售收入979万元,减751%;利税总额269万元,减629%;实现利润166万元,减198%。交通运输货运量504万吨,增145%;客运量911万人次,增124%。邮电业务总量13923万元,增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7万元,增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4万元,增24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05万元,更新改造投资709万元,其它投资550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071万元,减529%。财政收入1511万,增17%;财政支出4093万元,增18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1399万元,增105%。 中学在校2167人,减46%;小学在校生15651人,增161%;学龄儿入学率957%,增6二个百分点。推广应用科成果31项,有文化馆1个,医院病床245张,卫生技术人员317人。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110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实现4131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66076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382元,财政总收入为2240万元。

1952年,喜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7万亩,亩产1068斤,总产2104万斤,人平粮食300斤,农业总产值331万元。2002年,喜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1万亩,较1952年增加13万亩;亩产6293斤,是1952年的59倍;总产66076吨,是1952年的63倍;人平有粮1065斤,是1952年的36倍;农业总产值12543万元,是1952年的379倍。 林业通过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保、荒山配套和“六个林带”建设等工程,已成为农村经济中的新亮点。自2000年开始实施的“六个林带”建设,截止到2002年底共完成种植面积1392876亩。目前,全县有林地森林覆盖率2278%,加灌木林及四旁植树为3779%。喜德县森林面积68万公顷 ,其中飞播造林 4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76% ;天然草场761万公顷,人工种草073万公顷,有5类100多种动物及多种植物,中草药 900 多种,以续断、黄连、胆草、党参为大宗。

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已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实施草畜“3150”工程,稳步推进了肉羊、乌骨鸡、仔猪等畜产品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02全县畜牧业总产值为555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3%,较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在农民当年人均收入的1382元中,畜牧业为578,占418%。有力确保了畜牧业能在“十五”期内实现农业内部的“半壁河山”地位。 农业科技应用谱写了灿烂篇章,农业经营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水果、干果、蚕桑、烤烟、花椒、蜡虫等已初具规模,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县乡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乡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91%的村已解决了用电问题,80%的村已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大力度开展的农田基本建设,使户均已拥有近1亩的高产稳产田地,各地抵御洪涝、干旱、冰雹、病虫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喜德建县初期,工业经济几乎是空白,工业总产值不足3000元。建县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县积极探索和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2002年,私营企业喜德县良在特种合金厂的高科技产品──特种合金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川西南地区酒类骨干企业之一的火把液酒业公司,所生产的沁泉珍品和火把液系列酒成了州内首选接待酒。二是能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现已建成5座国有控股电站和9座个体私营电站,使全县总装机容量达17250千瓦。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技术进行科技创新的相岭冶金炉料有限责任公司在1994年单一产品──铁合金生产的基础上,依靠充足的电力,开发出高能耗新产品,其各种产品远销省内外;喜德达歌建材股分责任公司业已通过ISO认证,2003年所生产的“达歌”牌系列水泥被评为凉山“名优”产品,生产经营连续八年被州政府评为综合经济50强企业和纳税明显企业等殊荣,全州唯一获取“四川省境内免检产品”的称号已经公示。三是民族传统工业不断繁荣壮大。彝族漆器、民族服饰等工艺制品做工精良、色泽鲜艳,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地区。

交通通讯

形成公路、铁路“两位一体”的运输网络。公路通车里程达436公里;纵贯境内8个乡(镇)的成昆铁路,设有10个火车站,长8317公里。今年内将新建时速200公里的成昆复线,在县内拟建一个火车站,是凉山州拟建的五个火车站之一,通讯事业经历了从手摇电话、自动电话、光纤传播交换、程控电话、本地移动A网、移动全球通等一次又一次质的蜕飞跃;

目前,住宅、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1万余户;境内还开通了宽带网、用户专线、四川党政网等。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喜德县位列第44名。

西甸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北与岳西县接壤,东、东南与昭觉县接壤,西、西南与冕宁县、西昌市接壤。面积22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150公顷,林地116737公顷,天然草地54639公顷,水域3595公顷。位于大凉山和小相岭之间,东有马锅梁子,北有瓦吉木利梁子,西南有红毛梁子。地形以中山山为主,最高峰二郎山海拔45004米,最低峰理子乡红山嘴海拔1580米。平坝主要分布在孙水河和热水河流域,仅占总面积的3%。该地区有许多山谷和河流。主要河流有孙水河、泥泊河、热水河、东河、西河。以瓦吉木梁子为分水岭,岭南属于安宁河和金沙江,岭北属于大渡河和岷江。主要河流孙水河发源于昭觉县尼地乡老左洼寺,全长110公里,境内流长707公里,年平均流量33m/ s,平均含沙量2151g/m,最大洪峰流量1258m/s,最大干流量39m/ s,流经绵山至鲁谷注入安宁河,流域面积1459平方公里。属低纬度高海拔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干燥,夏季凉爽湿润,四季无明显差异。2020年平均气温149℃,比年平均气温142℃高07℃。今年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34℃,比之前的极端最高气温350℃低16℃。今年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3℃,比之前的极端最低气温-71℃高出58℃;年总降水量10112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10560毫米少448毫米,距平百分率为-43%。今年总日照时数为17359小时,比往年平均20355小时少2996小时,异常百分比为-147%。雨季从5月15日开始,这是一个正常的年份。Xi德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与西昌市、冕宁县接壤,西昌市核心区和城镇周边有西河乡、理子乡、北山乡、红磨镇。距北方省省会成都(成昆铁路)483公里,车程仅5小时。距周楠省会西昌78公里,仅1小时车程。离青山机场只有50分钟。靠近108国道,距雅攀高速公路27公里。成昆铁路纵贯全县83公里,沿线有10个火车站。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喜德段)贯穿喜德,设喜德西站。鲁苏公路干线公路(冕宁泸沽-喜德县)升级为二级公路,形成“喜德-西昌”一小时交通圈,铁路、公路运输十分快捷。喜德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彝族聚居县,位于山区。是现代彝语标准读音所在地,被誉为彝族母语、漆器、酒的故乡。1993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被定为乌蒙山区贫困县;并于2016年9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喜德文化景观独特,生扎民俗丰富,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多,其中彝族漆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勒额特依和玛木特依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彝族之乡。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河大石墓、茶马古道邓香英古驿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公馆等。还有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如“幽幽古道,写二马,挥扇捧舒歌军”的灵官古道“孔明鸟道”段,还有中国琼海县推介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小相岭-灵官古道景区。西电县入围“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列为“攀西阳光旅游产品县”1952年8月,西昌县属红毛麻姑彝族自治区(区级),冕宁县属第四区(靖远区),属凉山彝族自治区(地级级),喜德县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区政府派出了由43人组成的建县工作组,罗正宏任组长,蔡云任政委。8月17日,到达靖远区办事处所在地干乡营,正式接管靖远区和红毛马古彝族自治区。1953年2月19日召开各族各界人士代表会议,2月24日通过了建县决议。县衙设在光明镇(原干巷营,靖远区公所所在地),县名“喜德”。2月25日,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喜德县成立。2016年底,喜德辖24个乡镇(7镇17乡),170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226万人。2019年12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喜德县东河乡,将喜德县东河乡行政区域划归西昌市川兴镇管辖;2019年底,喜德县辖23个乡(7镇16乡),166个行政村,573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总人口225万人;2021年1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喜德县泽月乡、湖乡,将越吉乡、原湖乡行政区域划归光明镇管辖;撤销西河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北山乡管辖;撤销热克依达乡、埃尼乡,将原热克依达乡、埃尼乡行政区域划归罗哈镇管辖;撤销莫罗乡、八九乡,将原莫罗乡、原八九乡行政区域划归查马拉特大乡管辖;撤销罗易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米市镇管辖;撤销武乐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泥泊镇管辖;撤销博洛拉达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该乡管辖。2020年,喜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87亿元,同比增长43%;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7亿元,同比增长88%,居全州首位;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88亿元,同比增长1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亿元;10%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9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5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610元和10778元,同比增长483%和1071%。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向好。

喜德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坐标东经102°42′北纬28°32′,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北与越西交界,东及东南部与昭觉接壤,西及西南部与冕宁县、西昌市毗邻,南距州府西昌市78公里,北距成都市483公里。喜德县南北长708公里;东西宽595公里,幅员22004平方公里,折合3300600亩。1喜德县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7年1-6月,喜德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792万元。2008年末,喜德县人口总数198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895%,是现代彝语标准语音所在地。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形成于13世纪。彝语有六种方言。北部方言又分北部次方言和南部次方言。还分25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的大、小凉山地区。

彝语北部方言,又称诺苏语、凉山彝语、四川彝语,是彝语最大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北部,使用人数200万。操这种方言的人多自称“诺苏”(ꆈꌠ Nuosu /nɔ˧su˧/)。 分布范围东至云南永善、巧家;南至云南禄劝、永仁、剑川;西至四川木里;北至四川汉源、泸定。凉山规范彝语,以北部次方言为基础方言,喜德县(李子乡)的语音为标准语音。 凉山规范彝文是音节文字。

一、北部次方言:150万人 1、圣乍土语(shyp nra hxop 中裤脚话),ISO 639-6编码ygzh,分布在四川省喜德、昭觉、越西、甘洛、金阳、普格、西昌、冕宁、盐源、盐池、木里、德昌、石棉、九龙、泸定、雷波,其次分布在云南省的永胜、华坪、宁蒗、中甸、兰坪、维西、剑川、昭通、永善、巧家、丽江。 2、义诺土语(yy nuo hxop 大裤脚话),ISO 639-6编码yiny,分布在四川省美姑、马边、峨边、昭觉、甘洛、越西、金阳(部分地区)。 3、田坝土语(lip ndip mu hxop),主要分布在甘洛,越西,峨边,另外在汉源县,雅安地区的一部分地区。 二、南部次方言(小裤脚话):50万人 1、布拖土语,(a du hxop 阿都话)又称东部土语,ISO 639-6编码btyi,主要分布在布拖县,其次分布在普格县,宁南县,会东县,会理县(部分地区)。 2、会理土语(suo ndip hxop 所地话),又称西部土语,ISO 639-6编码hliy,主要分布在会理县,德昌县,米易县,其次分布在普格县(部分地区),另外还分布在云南楚雄金沙江一带。

语音方面的特点有: 除田坝土语外,有鼻冠浊塞音和鼻冠浊塞擦音 多数地区除ŋ之外的鼻辅音和边音分清浊两类(会理土语没有清鼻音,田坝土语没有清边音、部分地区也没有清鼻音) 北部次方言的全部元音都分松紧两套,但只在部分声调有松紧对立;南部次方言只有一部分元音分松紧两套。 部分地区有舒唇元音(主要是义诺土语地区)。 一般没有复元音,南部次方言有少量复元音,并且主要出现在特定辅音之后,如舌根音后加入介音-u-。 一般有四个声调,但义诺,田坝土语只有三个声调。会理土语也有四个声调,但在部分地区次高调有并入高平调的趋势。

是的。向荣中学地处凉山喜德县彝族地区,是一所由国家政府部门举办的公办学校,由4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以彝族学生为主,同时还有少数藏族、汉族学生。校徽是学校的名片,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为进一步展示向荣中学办学理念,提升品牌形象,发挥校徽的育人功能。

库史木萨,孜莫格尼就是新年到了,吉祥如意的意思。

在彝族地区,一般在农历十月左右过彝族年。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史"即新,意思是新年。

凉山彝族年,主要通行于布拖、美姑、昭觉、甘洛、喜德等17个县(市),其中以昭觉、美姑、布拖、喜德等县彝族年具有代表性,富有特色。

族称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188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