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梅州客家人的习俗?

谁知道梅州客家人的习俗?,第1张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称为“春节”,俗称“过年”。正月初一前一天为“除夕”,俗谓“年三十日”。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起,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过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架”,着手准备过年的食物和用品。接着一连几天,家家户户忙着做年糕(甜粄)、煎油果(油挤子)、炸酥烧、炸肉丸、熏鱼、卤鸡鸭等。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家家贴春联,贴门神。从这天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各家点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年三十日为统一祭祖时间,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三牲、斋果、酒、菜等,到祖祠祭祖。这天老嫩大小穿着新衣服,村子里锣鼓喧天,鞭炮放得特别多。

  初一,是新年的一年开始,天还未亮,到处燃放鞭炮,人人说好话,互相道贺。一早,金狮队敲锣打鼓,串村过户,到每家“拜新年”。金狮先到厅堂伏拜(俗称参神),再到各家厨房伏拜,拜时户主放炮竹,狮头朝向喜炮舞动,户主给红包表示谢意。年初一直至初十,均有舞金狮表演。表演时,2人饰演猴子,1人饰沙僧,1人顶狮头,1人牵狮尾,伴演狮子,猴子活泼,跳来跳去,翻筋斗,飞桌面,穿桌角。猴子和沙僧合作,表演弄狮各种动作。然后,由金狮队武术人员表演拳、棍、刀、钩镰、耙头等项武术,表演便告终结。舞金狮是群众喜爱的传统节目。

  春节期间,白天人们很活跃,男女老幼总爱热闹。有的逛街、游公园、拍照留念;有的舞狮、打锣鼓、弹琴吹唱;有的玩扑克、打麻将,等等。晚上四处锣鼓喧天,爆竹连天,烟花腾空,五颜六色,歌声笑声,欣心悦耳,家家热闹,人人欢乐。

  年初二,是转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转娘家的妇女,有的舍不得离开娘家,因此有:“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年下头,初三又话穷鬼日,初四嬲一日,初五‘唱也圩’,初六唔好归,七不去,八不归,初九初十看打狮,十一十二又有龙灯会,索性月半才来归”的儿歌。

  初五日,俗称“出年架”或“唱也圩”。因这天原是圩日,人们来往街上,一见熟人就互相拱手拜年恭喜。初七那天称“人日”,家家吃“七样菜”:芹、葱、蒜、春菜、芫荽、甜菜、韭菜等,取其勤劳、聪明、会划算、有春光、团圆、甜蜜、长久之意。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松口过正月半的时间,一般定在十二、十三、十四,以十四那天过月半的为多,却无人定在十五,这与别地在十五过月半完全不同。

  过正月半那天像过年一样,以三牲敬神祭祖,人来客往,吃丰盛的菜饭。

  松口人有闹元宵的风俗习惯。清代直至民国期间,在米圩坪搭花灯棚,举行闹花灯的盛会。看花灯的人摩肩接踵,十分热闹。凡添了男丁的家户,要在祖公厅供祭品祭祀祖宗,并悬挂花灯,以庆添丁之喜俗称“上灯”。元宵节晚上不少人还放孔明灯(相传为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李氏家庙曾放过用160张纱纸做的孔明灯,用特制油灯盏挂进孔明灯内,点燃充气使其升空。孔明灯放油盏的下边还挂电光炮、小鞭炮、火箭、烟花,升到高空时鞭炮、电光炮间隔隆响,火箭四射,烟花闪光吐艳,十分好看,热闹非常。各姓祖屋大门两旁还要挂上大灯笼照明,放烟花、火箭、鞭炮。

  新中国成立后,仍有过正月半闹元宵和升丁的传统习惯。但为防止放孔明灯引起火灾,故禁止放孔明灯。至于放烟花、火箭则指定到安全的地方燃放。1955年正月半,在中山公园北边牛角塘洛阳桥燃放烟架、火箭、烟花,观众站满了牛角塘的四周,一片欢腾热闹。

  清明

  有史以来,松口就有过清明节的活动。清明那天,客家话叫“青名”。宋代高菊卿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天,牵儿带孙去扫墓的人很多。

  清明那天,人们要做“清明粄”吃。此习惯流传已久,至今还有人用苎叶、艾叶、白头翁等植物叶子混和米粉做成的清明粄这一习俗。

  太阳生日

  “太阳生日”是梅县城乡各地民众特有的一种节日。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吊颈”的日子,从此明朝灭亡。据说,李二何为了让人们加深对明朝的思念,又不敢明明白白宣传,怕遭当政者镇压,危及当地百姓,便号召民众祭太阳,说这日是“太阳生日”。他还写了一首《太阳经》,把明朝皇帝当作太阳来拜祭。

  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那天,不少家户挂上红灯,对着太阳摆一张桌子,放上斋果寿面祭祀,口中念着《太阳经》。《太阳经》的内容大致是:“太阳三月十九日生,家家户户点红灯。太阳一出满天红,家家门前挂灯笼。太阳明明珠光佛,四大神明掌乾坤……”。还要烧纸制的太阳衣、太阳帽等。当天还要吃炒面以作纪念,所以街头打面店买面条的人很多。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叫做端午节或端阳节。是人们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的日子。初四日,家家办节料,裹粽子。传说战国时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粽子投汩罗江,借以悼念屈原,沿袭成俗,故有裹粽子风俗。初四那天,除裹粽子外,家家还准备好过端午节的肉类、食品和用品。

  初五为端午节,各家的大门、间门、厨房门都要挂香蒲,午餐时要喝点雄黄酒,有避邪之意。这日上午,家家摆出三牲、果品祭祖宗。中午,家人团聚在家里,共吃一顿丰富的团圆餐。初六日,就是转娘家、走亲戚的一天,各家都以酒肉款待来客。

  端午节,旧时在松口镇沿南北两岸地方,有龙舟竞渡的风俗。由溪北(五显宫和王显宫)的龙舟与溪南(汉帝宫和月泮宫)的龙舟进行比赛,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至初十的每天下午,端午节前各宫“福首”邀集群众筹款,主持赛龙舟的事务。四月里就各自修理龙舟,三十日下水。

  五月初一、初三和初五上午,各宫装彩龙舟进行“朝宫”活动。不论龙舟往上划或往下划,凡到各个神宫前(上行有月半宫、王显宫、关帝庙、谭公庙、广福宫、集福宫;下行为王镇宫,天后宫、五显宫、汉帝宫、显龙宫、金盘宫、王济宫、王明宫),龙舟指挥员须进宫焚香朝拜(故谓“朝宫”)。龙舟上驶或下驶,沿途彩旗招展,鼓乐齐鸣,鞭炮连天,划者欢欣活跃;两岸群众伫立观看,挥手助兴。

  初一至初十下午均有龙舟比赛。初五为初赛,初十为龙舟决赛。比赛更是精彩,两岸观众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每一龙舟上,有划手32人,舵手1人,指挥员1人,敲锣及舀水的各1人,共36人。现在的龙舟略小一些,只有27人。比赛时,双方齐头向前划进,互有前后。指挥员观察水势,认为有利时就将指挥棒(由短秆龙旗捆成)在龙头边唇上一击,表示下决战的号令。双方头划手齐下,其它划手则更加使劲,到终点时胜负已分,胜方则举桨划欢呼,鸣炮以示胜利。在比赛过程中,两岸观众热烈呼喊,为划手助威,尤其在双方下令决赛时更是喊声雷动,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抗日战争期间,龙舟竞赛曾一度停止。建国后的1950年至1952年还有龙舟比赛,1953年终止,直至2000年中断了47年的龙舟赛又恢复活动了一年,后来不知何故又停锣息鼓了。

  秋日

  立秋那天,农事已完,是为庆丰收的节日。是日,家家做味酵粄。松口人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蒜仁和油煎黄糖水做成“红味”,浇拌着吃;另种吃法,是用肉料、菜和味酵粄混着炒来吃。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古称中元节,俗叫“七月半”,又称“盂兰节”,俗称亡魂节。那天,松口镇一般家户须备三牲拜祖宗、敬亡魂。有少数姓氏要扫墓。多数人只在那天加菜,而没明显过七月半祭亡魂的习惯。

  作福

  “作福”对松口客家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是善男信女祈祷神明保佑的一种习俗。

  作福的名目和时间,有一村或一姓特有的,但时间都有固定,一般在农历八月初三,每年如期举行。

  作福之日,各户人家的亲戚朋友都会来祝贺和“看热闹”,可说宾客盈门。家家户户办丰盛午宴,以招待客人,有的还要煎圆、踏粄、酿豆腐。

  旧时,作福这天,一些村寨有游神“扛公王”出巡的活动,晚上请木偶戏班在村中演出。松口地区的各村各姓都有公王庙。松口镇附近的王济宫和五显宫可称当地最大的公王庙。公王是受人们崇拜敬仰的一偶像,当地人把本姓人曾做过官的先祖或历史上受人尊崇的忠臣、清官的雕像立在庙中为公王供人膜拜,祈祷公王保一方平安。如仙口村人的公王是梁氏先祖梁克家(梁氏64世孙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右丞相)立为村中公王,后裔设庙纪念他。每年按规定时把公王从庙中抬出来在村中逐屋巡游。

  公王出巡时要举行出宫、入宫仪式。出巡时公王坐在公王轿中由4人抬,阵容和古装戏中的大官出巡时的阵容一样。人们敲锣打鼓擎着彩旗,数十数百人列队而行,非常热闹。

  1950年以后,松口没有游公王的活动了,而作福习俗的一般活动延续至今。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

  月到中秋分外明,故有赏月的传统习俗。那天晚上,各家的人都团聚一起吃月饼,谈心赏月,欢庆“月圆人更圆”。旧时有扛“菜篮神”、“伏仙姑”、“扛猪屎长工”等习俗。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是汉族传统的民俗节日。

  相传晋朝孟嘉在重阳那天游龙山,风吹落了帽子,后人就以“秋风落帽”代替重九登高。唐代诗人王维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言绝句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重阳登高习俗早已形成,客家人继承了这一中原风俗。

  在客家地区,此日多作登高活动,含避灾之意。旧时,“重阳节”放风筝活动很普遍,孩子们也参与。重阳登高沿古俗,至今仍极盛行,登高游览者络绎不绝。在梅州地区,人们在重阳节那天游览名山胜景,如梅县阴那山五指峰、王寿山、平远南台山、五指山、蕉岭长潭等。松口地区的人不能外出远游者,则登元魁塔或万宝山。每年重阳节都属旅游旺季,各地名山胜景游人如鲫,盛况空前。现在,梅州客家地区称“重阳节”为“敬老节”、“老人节”。

  冬至

  松口有“冬至挪圆,夏至买田”的俗谚,所以冬至那天做“圆粄”(汤圆)吃的家户很普遍。还有不少家户根据“冬至羊,夏至狗”的滋补经验,买羊肉炖酒吃。

  上述种种习俗,与中原一带大体相同,也是梅州各地客家居民多为中原南迁汉人又一佐证。

1、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

2、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爱吃的油炸小吃,如:南瓜圆、煎圆、馓子、芋圆等。

3、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客家俗谚"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

4、胞衣,保密,即将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范围。

5、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

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客家人有很多优秀的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客家人占了最主要的贡献。

  客家山歌:流传千载的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继承了诗经三百篇的风格,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艺术风格独特,语言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流畅自然,文采内涵,耐人寻味。

  客家山歌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同是客家山歌而同中有异,如梅城山歌、松口山歌、石马山歌,腔调不同,仅梅州就有100多种腔调,但都是曲调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十分动听;演唱艺术上继承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手法;种类和体裁上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虚玄歌、逞歌、猜调等;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

  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来交流感情,联络友情,娱乐身

  山歌节盛况

  心,如:“山歌紧唱心紧开,井水紧打紧有来,唱到青山团团转,唱到莲花朵朵开。”但是,旧封建时唱山歌层层受禁,只在山林田间唱,从50年代起才发展到大庭广众中唱,唱到北京及至海外。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客家山歌流行,素称“山歌之乡”,哺育出许多著名山歌手,先日有刘三妹,刁嫂子等,现代有余耀南、汤明哲、陈贤英等。“东教场里搭歌台,八方歌手逞歌才。山歌好比梅江水,源远流长滚滚来”。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客家酒俗文化

  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摘自《三明侨报》)

  客家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传统岁时习俗

  发表日期:2004年6月7日 出处:梅州指南网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276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