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坐花轿的习俗从何而来?

古代结婚坐花轿的习俗从何而来?,第1张

俗话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确实,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最称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礼,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甚至直到一经结婚登记婚姻便受到法律保护的今天,仍有许多新娘认为不坐轿车便算不上正式结婚——这种送亲轿车,照例打扮得花团锦簇,其实就是传统花轿的变体。

查看史书,用花轿迎娶新娘的礼俗,并非自古皆然。首先,“轿子”这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现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记载,已经是晚唐五代的事;其原型“檐子”(肩舆)的流行,至早也是初唐时代。

在此以前,无论官民结婚,都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与此同时,唐宋两朝政府都颁布过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轿子的禁令,而只许皇帝和经他特许的高官老臣使用。从《东京梦华录》、《五杂俎》等宋明人士所写的着作可以看出,大约自北宋中期起,开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气流行于汴京,到宋廷迁都江南后,花轿迎亲才蔚为社会性的时髦,其后一直传承下来。

倘论人力简省、通行速度和费用开支,花轿显然不及车马来得方便,即论舒适和排场亦未必可比。缘此,从车马到花轿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便成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清朝乾隆二十年,因巡视黄河的筑堤情况,乾隆皇帝来到了河南。在郑州市东面的中牟县,乾隆满面春风,信步而行,他在这里拜谒先贤胜迹,赏览民间风情,体察乡野民风,兴致很高。这天,乾隆伫立在中牟县衙外面的一个池塘前面,看着池塘里荷花盈盈,荷叶田田,清香弥漫,池塘旁边又有垂柳依依,清风细细,不觉心醉神驰,就随口吟诵起了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吟咏西湖的诗:“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杭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说来也巧,就在乾隆沉醉在诗情画意中的时候,正好迎面走来一支迎亲队伍,吹吹打打,鞭炮响亮,披红挂彩,笑声不断,热闹非凡。

原来,今天是县城里有名的才女刘若莲**出嫁的日子,正好从县衙门前经过,还正好遇到了乾隆皇帝。因为有皇上在此停留,是不能冒犯的,所以,衙役命令迎亲的队伍让路,若莲坐在毛驴上一听让自己让路,坚决不答应。衙役大声说:“皇上在此,小小民女快快让路。”若莲十分平静而又理直气壮地说:“婚姻大事,一生只有一次,在这良辰吉日,就是遇到当今皇上,俺也不会让路的!”乾隆皇帝闻听这些话,心里暗暗称奇,他没有想到小小的中牟县竟然有如此有个性的女子,就走上前去,只见毛驴上坐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妩媚多姿,俏丽动人。

乾隆看了若莲一会儿,笑了,说:“你不让路也可以,但我有个条件。”若莲问:“什么条件”乾隆说:“我出一副上联,你对一副下联,对完下联之后,你再作一首诗。如果你下联对得好,诗又作得好,我不仅不治你冒犯君王之罪,还让你坐我的轿子送你到夫家成亲,你看怎么样”若莲听了乾隆的话,微微一笑:“一言为定,请出上联。”

乾隆稍微沉思了一下,说道:“这上联是:塘中荷花,疯蝶硬要采。”若莲听了上联,立刻对道:“画上仙女,狂生却难求。”乾隆一听,拍手赞赏说:“对得好!对得好!**,再请你以黄河岸边卧着的那个铁水牛为题,作一首诗如何”

若莲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吟诗作画十分擅长。所以,她想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一首诗:“康熙令铸一铁牛,置堤镇水几十秋。狂风拂拂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青草河水难进口,无绳勒索却昂头。牧童有力牵不去,千年万载永驻留。”

乾隆一听这首诗,大喜过望,他大声说:“**不仅容貌娴雅,气质超群,而且才思敏捷,诗情不俗,小小中牟能有此才女,真是不可多得!不可多得!”然后,乾隆亲自为若莲掀起轿帘,请她上轿,并御笔亲书“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几个大字,赏给若莲,以示褒奖。从此以后,大姑娘出嫁就开始坐轿了

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这种结婚抬花轿的习俗呢?最大的原因就是结婚抬花轿给人们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不过,关于结婚抬花轿这样一个习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而且结婚当天用花轿迎娶新娘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细节的问题呢?选择这种中式婚礼的人其实也是希望能够热热闹闹,并且不走寻常路。基本上路程比较近的新人会更倾向于这种结婚抬花轿的风俗形式,一切都会显得与众不同。那么,结婚抬花轿有哪些讲究呢?

首先,结婚抬花轿的花轿一定要花,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最好是可以在花轿上面挂一些彩带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装饰品,这样就会让整个花轿的队伍有一种喜气洋洋的结婚的气氛。花轿两边的装饰也是不能忽视的,一定要把结婚的花轿装饰的好看。此外,花轿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最好是可以选择花窗轿,这种轿子的通风透气性是比较好的,而且新娘在花轿里面也不会觉得晕,而且价格方面也是比较合适的,可以说是物美价廉的一种类型,可以重点考虑一下。

其次,结婚抬花轿的人数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结婚抬花轿的轿夫人数是有不能随随便便的,四人或者8人是比较合适的,其实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抬大轿。在花轿行进的过程当中,会有唢呐和铜锣,一路上吹吹打打,整个结婚抬花轿的队伍会非常地热闹。需要注意的是花桥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到达男方的家里,所以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因此,结婚抬花轿也需要是专业的抬轿人,这样才能够让花轿更加的稳一些,而且结婚抬花轿还需要根据路程的远近来确定花轿走的快慢。

最后,我想说只有结婚抬花轿的快慢合适,才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到达男方的家里,这是非常关键的事情。等到结婚花轿到了男方家里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有炮手放炮,而且还有一个车马前面有一些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言八句。一般来说,会说进门吉祥话的轿夫在结婚抬花轿的时候是站在前面的,这样才可以喊吉祥话喊的好,喊得响亮。以上便是我的回答了,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新娘为何被抱上花轿

西方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新郎把新娘从送亲马车或轿车上抱进新房里的画面。而在中国汉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中,恰恰相反:新娘出嫁时,要由哥哥抱上或背上花轿。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的婚俗中。例如在蒙古草原东部的喀刺沁旗与科尔沁部,“清晨,送亲的时辰一到,新娘被叔父或兄长用毡子抬上彩车”(王迅等《蒙古族风俗志》(上),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这种习俗有什么讲究

有人认为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的产物: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已婚妇女同配偶之间仅是一种 关系,尽管两厢自愿,但夜合日离,各自依然从母系家族居住,彼此间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以继承私有财产为特征的父权制出现后,已婚女子因历史传统使然,继续维持“从母居制”,甚至保留群婚习惯,这就迫使丈夫采用种种手段“在传统的范围内打破传统”(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确立“从夫居制”,由此保证子嗣血统的纯正和财产关系的稳固。在这些手段中,包括了已非原始意义上的“抢婚”行为,即用某种公认的形式,把事实上已经建立配偶关系的女子强娶回家。在这场女子留恋母权制而男子要确立父权制的斗争中,女方的兄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常持配合男方的态度。直到适应父权制的女“嫁”夫家的婚姻形式稳定之后,历史的风习依然有所残存,新娘“哭嫁”,并由兄长硬背着送上花轿,就是这种残存风习的表现形式之一。

也有人认为,兄长背新娘上轿象征着郎舅权威的确立,其源头也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在普遍实行“从母居制”婚姻形式的情况下,郎舅等母系亲属对处置和保障姊妹、外甥的生活事务和权益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因而拥有特殊的权威。进入父权制社会后,尽管血缘关系的延续和财产的继承等,均已按父系来进行,但郎舅作为母系亲属的代表,仍旧对维护姊妹和外甥在夫家的权益享有一定权威,习惯法谓之“舅权”。所以,传统婚俗中,新娘要由兄长背上花轿,其道理就同新娘要由兄长送亲,并在男家被尊为上宾一样,都是为了以这些象征性的动作,使郎舅权威得以确立,并获得婚姻当事人与社会的认可。有的新娘没有兄长,便由舅舅背上花轿,其缘故亦在于此。

还有人认为,新娘由兄长或舅舅背上花轿,其实是土地崇拜观念的反映,甚至有一个民间故事为证:很久以前,有一位刘老汉,生了五男二女。他趁风调雨顺,年成不错之际,头年为长子娶亲,来年送次女出嫁。谁料从此家境衰落下来。后有人告之:“土能生万物,地可长黄金。你家姑娘出嫁时,带走了地里的财气,所以旺了夫家,损了娘家。俗话说‘娶媳满堂红,嫁女一场空’,其奥秘就在这里。”刘老汉恍然大悟,待下一年再嫁三女时,特意关照儿子把妹妹背上迎亲花轿,使她脚不沾地地被抬走,以此保住自家地里的“财气”。后邻居们纷纷仿效,逐渐形成流播各地的送嫁风气。有些地方唯此犹嫌不足,还特地备一双新鞋,待新娘被背上轿子后,再用这双从没落过地的鞋子,把她脚上的鞋子换下,以此确保万无一失。再往后,亦有许多地区就用“上轿换鞋”来取代“郎舅背轿”,因为这要省便得多,而同样可以保住娘家土地里的“财气”。

以上各种观点,虽都言之成理,但都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资料来印证。可以说,新娘出嫁为何要背上轿子,至今仍旧是一个难解之谜。

《花轿喜事》结局杜冰雁和袁不屈感情和睦,还怀了身孕,两人还有身后的将士们誓死捍卫边城的安危,一家人过着普通但非常幸福的生活。

杜冰雁是扬州北首富的女儿,作为千金**,杜冰雁诗词歌赋很精通,还擅长医术,关键本人长得漂亮,性格也非常的温柔,乖巧懂事赢得了很多人的喜欢,杜冰雁和李玉湖同一天结婚,杜冰雁的未婚夫是齐天磊,没想到出嫁这天因为下雨,两人上错了花轿,杜冰雁被送去了荆州的将军府。

杜冰雁在将军府不受待见,她也不想一错再错,因此就找机会逃离了将军府,去军营寻找袁不屈,想要解释自己不是他的妻子,让他抓紧去找真正的妻子。在去往军营的路上,杜冰雁女扮男装,幸好遇到了比较善良的大爷,在军营里成为了军医的助手。

袁不屈发现了杜冰雁的存在,还怀疑过她的身份,在知道了杜冰雁和李玉湖走错花轿后,对杜冰雁更加的好奇,相处中杜冰雁用自己的聪慧、坚持还有能力赢得了袁不屈的尊重,情感也在相处中产生。

《花轿喜事》剧集看点

作为一部古装剧,《花轿喜事》剧情高能节奏喜人,首播四集反转不断,角色塑造鲜明,cp极致反差。以错嫁为始,双姝命运就此改变,以宅逗为形,笑点频出惊喜十足。

扬州双姝因错嫁而身份互换,在错嫁遇良缘的核心故事脉络下,在考验重重的欢喜宅逗中,更是传达给观众婚姻与爱亘古不变的真谛,即至情至性之人的志趣相投方为爱之根本,而坚定眼前之人为所爱之人,方可成良缘佳话。

在之后的剧情中,神经大条的李玉湖在齐天磊和小喜的帮助下继续着和齐府众人的斗智斗勇,却在一次玩闹中因西洋望远镜被齐天磊套路成功,光速掉马,破罐子破摔的李玉湖承认自己并非杜冰雁,而是扬威武馆馆主之女李玉湖,只想等一切尘埃落定后回扬州,没成想竟在坦白身份后意外受到齐天磊的真情告白。

  中式婚礼流程

  凤冠霞帔、长袍马褂的服装,笙锣开道、浩浩荡荡的轿队定会为想依

  照中国传统习俗、弘扬主族婚礼特色的新人留下难忘的一天。

  中式婚礼习俗及程序

  提亲及过大礼时下当一对恋人决定结婚,通常邀请双方长辈见面。由

  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并赠送礼物,即旧时所称纳采和纳征。过大礼的

  礼品通常包括各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吉祥的食品,物品。如茶叶,发

  菜等。女家收下聘礼,婚约正式成立。双方家长并讨论婚礼形式,日

  期及地点。婚前习俗礼仪双方家长见面以后,两家开始分别向外宣布

  婚讯,召手准备。新娘的父母邀请亲友时要向亲友邻居分发男家过大

  礼时送的喜饼以示女儿要出嫁。 女家开始准备女儿的嫁妆,并要在婚

  前同清单一起送到男家。男家则举行“安床”仪式。 婚礼当日庆典结

  婚当日清晨,女家为女儿举行上头仪式,男家为新郎举行“加冠礼”

  ,均表示儿女已长大成人,从此将要成家立业了。新郎于是率领众亲

  友去女家迎亲。在女家门前,照例要被女方的众朋友姊妹故意阻拦。

  男方只有正确回答所有问题,并交足够开门利是才被容许迎娶新娘。

  于是一对新人和众亲友一起去拜见男方父母。新娘并敬茶给公公婆婆

  及男方亲友婚礼后礼仪 婚礼后第二天,如果新人同公婆同住,新娘应

  该起早做饭给公婆。这项古礼是为了向男方家长表示女方具有教养,

  勤劳能干。结婚后第三日,新人一起到新娘家拜访,俗称“三日回门

  ”。

  古典中式婚礼的一般流程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

  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

  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

  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

  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

  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

  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

  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

  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 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

  ,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

  ),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

  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

  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

  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

  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婚礼现场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样的场景想必一般人都

  会感觉熟悉。不过,本文的可不是**电视中的剧照,而是百分

  百的 真人秀哦!在厌倦了草坪婚礼、烛光婚礼、游轮婚礼等西式婚礼

  后,本市的新婚佳人又重新变得传统起来,一场场鞭炮声、唢呐声、

  锣鼓声此起彼伏的复古婚礼借着春节前后的好日子,纷纷隆重“上演

  ”。

  中式婚礼之必备元素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

  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

  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大红花轿根据古礼,新娘拜堂后被送入洞房,再揭开喜帕,才会

  知道自己未来的伴侣是如何模样。那种心情,现代轿中人肯定无法体

  会。或许,只有看到对方身着古装时的有趣模样才会眼睛一亮吧。

  ★各类小道具一共有火盆、马鞍、弓箭、喜烛、金秤、喜帕、剪刀

  、麦斗、尺子、果盘、茶杯、合卺酒、双方信物等十几样东西。

  中式婚礼道具及用途

  ★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它分四

  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

  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

  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

  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

  ,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

  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

  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

  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

  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

  色取吉祥之意。

  ★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

  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

  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

  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

  子红红火火。

  ★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

  ,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

  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

  )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

  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

  夫妻对拜。

  ★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

  ★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

  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结婚抬花轿是中国民族婚嫁文化的一种婚礼形式。在新郎迎亲的时候抬花轿,并伴奏着抬花轿唢呐音乐歌曲,以示喜庆,是迎亲途中最为热闹壮观的场面。

一、抬花轿的起源

抬花轿是汉族民间 婚嫁 文化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始兴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性,而且还有着独特的趣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此习俗虽被彩车迎亲所取代,然而,这一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却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旧时,由于交通不发达,婚姻嫁娶,均以轿代步,一是显得隆重气派,二是表示热闹喜庆。花轿也称彩轿,即以红色绸缎做成轿衣,在四周用彩线绣出“百年好合”、“花好月圆”、“龙凤呈祥”、“双燕齐飞”等喜庆图案,再套上木轿即成。抬花轿的人数,一般为4个人,也有8个人的,轿前轿后对半,并配有彩旗、唢呐、铜锣、高灯等随轿物件。

二、抬花轿的类别

抬花轿分平抬、闹抬、戏抬3种。要求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婚庆行路途中,如遇转弯、沟坎等障碍时,均由前行轿夫喊出各种“彩头”予以提示。

(1)平抬,即抬着花轿平和行路,使新娘坐入轿中感到舒适;

(2)闹抬,喊起号子,吹奏乐曲,鸣放鞭炮,使迎亲场面显得热闹;

(3)戏抬,就是花轿快要接近男方家门前,轿夫采取摇、摆、抖等动作,使花轿处于不平稳状态,用以戏逗轿内的新娘。

随行人员伴之喊叫、起哄,为轿夫助威;乐队亦随之鼓乐高奏,为轿夫鼓劲;迎亲者也随之抛出 彩礼 钱,以示喜庆,使其成为迎亲途中最为热闹壮观的场面。

三、抬花轿的基本流程

1、婚娶前,男方先请媒人至女方商订喜期和条件。喜期既定,前两日就杀猪办酒。

2、头一天男方将女方所需衣服、手饰、鸡鸭鱼肉及烟酒、喜饼、糖果等物,用抬盒送到女方;女方则将嫁妆交给来人抬回男方,俗称“辅盒”。这天晚间,新郎在家里行加冠礼,又叫“告祖礼”;新娘也在这天整容更衣,坐席习礼。

3、娶亲正日,男方抬花轿,张高灯,敲锣鼓,吹喇叭,组成迎亲队到女方迎亲,新郎随行。花轿至女方后,交给女方抬进屋门,接新娘上轿,迎亲乐队则立于门外高奏乐曲,频放鞭炮,谓之催轿。待新娘上轿后,由女方抬出再给迎亲者抬回男方。

四、抬花轿的发展历程

1、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是每个人的心愿,但一味追求“排场”而“打肿脸充胖子”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抬花轿”办婚礼,充满了传统文化色彩,办得虽然朴实简单,却不不失热闹排场。

人们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办这样一个“绿色低碳”的婚礼也不失为一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452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