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谈家庭,真的不能和农村人结婚吗?即使只谈家庭,我也觉得真的不能和农村人结婚。
虽然我也算是个农村的,只是从小在城市长大而已,我并不歧视农村人,但是你如果嫁给了农村人,你就嫁给了他,整个家庭。刚开始你们结婚的时候,他们家有些生活习惯等各方面你可能无法接受,但是可以忍受。但是你如果生了孩子,特别是你生了一个女孩。婆婆的态度立马360度大转变,为了她们家的香火问题,她会坚持让你再生一个,必须到生出儿子为止。
你如果说不想生,不可能。你只要住在他们那个村子里,出了家门所有人都会说你生个丫头,你们家连个儿子都没有,这媳妇儿太不争气了。而她的儿子,你的老公,也会认为你应该生个儿子,在他妈妈的强迫下,他会每天给你灌输要生儿子的思想。你会说你老公不是这样的人,不,你错了。在农村那个重男轻女的大染缸里,那是根深蒂固的思想。
所以即使只谈家庭,我也觉得真的不能和农村人结婚。你在城市里找一个小伙子,大家性格各方面都合得来,聊天也聊得来,婚后也不会因为生男孩生女孩让你觉得心情郁闷,而你和公公婆婆之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摩擦,难道不香吗?大家好,我是瑶瑶夜语情,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哦!
儿时最后一个未婚玩伴也结婚了,我终于成了村里唯一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并且,朋友的孩子都上学了,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孩子。
像我这样在村里出生在十八线小城市上大学毕业后来北京闯的城乡结合大龄未婚青年,在北京时间越久,越在去与留之间挣扎徘徊彷徨迷茫。
1
得知要从三环搬到四环的时候,王胖子不乐意了,虽然一如既往地不用交房租。他说那个房子 隔音 不好,我们跟几个男生一起住不方便。
我说就算搬出去也是要合租的呀!我们租不起一居室啊!要便宜就得租很远,想上班方便就得租很贵。而且,合租的情况并不一定比现在好,甚至还可能不如现在,你根本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奇葩室友。
可是,他不听,非要搬出去。
“你让我说多少遍?我不喜欢这个房子!不喜欢这个房子!不行我们就回家去!我在北京待够了!”他发来的消息带着强烈的情绪。
当他重复说一件事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要怒了,甚至可以想象他极力克制自己不发火的语气和拧眉瞪眼的表情。
“你不喜欢的东西多了!我不想合租的人换来换去,根本不知道下一个来的人什么样!”
沉默。
我没有再说话,发了一个朋友圈: 在这个世界上,财务不自由,什么都不会自由。
冷静下来,多问问自己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
现实就是冰冷又残酷。
我当然知道一个男生的自尊心以及所谓的面子,可是又能怎样呢?
问同事他们租房子的位置以及价格!
“啊啊啊啊!好贵啊!”我尖叫,表现出一个从未租过房子的人应有的对房租的无知。
“你不要只看到钱,还要看到生活品质啊!那是朝阳啊!”我司生在香港长在广东落户美利坚又回国内上班的美工设计师进哥对我谆谆教诲。
“可是太贵了啊!我们住不起啊!”我依然尖叫。
因为我没法跟他们解释,每个月省下来的那两三千块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
尽管大家都不指望靠家里资助,但别人有家可以指望。而我们如果结婚的话,除了自己的小家,还有两边的家等着指望我们来改善经济条件。如果回了家,我肯定是再拿不到北京这边的工资了。
虽然父母像千千万万中国传统父母一样总是说“你们过得好就行了,我们不跟你们一起生活,也不花你们的钱。”但我们又怎么舍得父母一把年纪了还要辛苦操劳?
尽孝这件事越早越好,不想懂“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尽管我讨厌家族的繁文缛节羁绊,但血脉亲情始终是软肋。
每次跟我妈通电话都觉得人生灰暗绝望,每次想到家里的情况都觉得压力大得令人窒息:
弟弟下落不明,妹妹刚毕业,爸爸没有劳动能力,妈妈打工收入微薄,家里欠着外债,住的那几间瓦房比我年龄都大,修修补补这么多年依然可能会在夏天暴雨时候漏水。
要准备弟弟结婚的钱,要准备给父母盖新房和养老的钱,要给爸爸做手术。所有的担子全压在我身上。
现在没有结婚,还可以经常给家里点钱,可是一旦结婚了,两边的父母都需要照顾到,再加上自己的小家甚至孩子,哪里负担得起?再说,结婚了还怎么好意思总是给我家里贴钱呢?
2
贫穷简直太可怕了,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物质匮乏,思想的愚昧,还有可怕的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以及无限的恶性循环。
说实话,我一度对自己的出身有怨念并严重自卑到工作以后。一直到大学毕业自己挣钱多了,吃饭才开始不仅仅为活命。这就导致对很多东西,尤其是对信息与科技的认知比同龄人落后了很多。
大家常说互联网这么发达想学什么不简单啊?可是我连接触互联网的机会都很少,2014年开始用智能手机,2017年才有了自己的电脑。上学时候每逢寒暑假去打工,很多次想咬咬牙用工资买个笔记本最后都放弃了,毕竟那是一个学期的生活费。
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所有优质的资源都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格外关照,比如有钱人家的孩子即便成绩不好也可以拿钱去上全市最好的高中,而穷人家的孩子学习不好就被父母送去电子厂打工,然后找个打工的人结婚生子,完了把孩子扔在家里继续打工,由于缺乏家教孩子继续放养长大到中学毕业出去打工,无限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非常难。虽然现在农村的物质条件好了,但是人文环境、硬件之外的教育环境并没有一点提升,甚至因为父母打工也能挣钱致富而让孩子对于学识和精神追求没有一点概念。
所以社会人口素质低下是有原因的,虽然并不是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素质都一定好,也不是所有没上过学的人修养素质都一定差,但是总体水平绝对是有差距的。不好意思跑偏了。
上大学以后就不再问家里要钱了,学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所有的开销都需要自己挣。所以,别人参加社团活动、旅行、报班学习的时间,我都用来打工了,即便不打工也没钱去学轮滑、学街舞、学摄影。寒暑假别人在家或出去见识,我永远都在富士康之类的电子厂的流水线上,重复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机械劳作,不打工的话开学是没有饭吃的。
有人打工为了体验生活有人打工为了活命,这就是差距。
不要说努力之类的话,穷的可怕在于努力都没有方向,尤其是像我这样资质平庸的穷人。
举个例子,大二也就是2013年的寒假我去深圳打工,认识了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好像是云贵山区一带的, 第一次走出山区的他连手机是什么都不知道。你还指望他靠手机去接受来自这个世界的信息吗?
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在穷人的眼里根本没有概念,因为根本就没有见过,不知道世界上有这种东西,他要怎么去努力学习?
我永远都会记得小学以后对书籍渴望,家里又没书可看的痛苦。爸妈供我们上学已经很难了,哪有闲钱买书给我呢?于是墙上挂的印有古诗谚语生活小窍门的日历不知被我翻了多少遍,不知哪里来的一本《精美散文》也翻了无数遍,记住了唐敏、张晓风、铁凝、毕淑敏,记住了《女孩子的花》《紫色人形》《一千张糖纸》。
无奈的是认知与见识这两种影响人世界观的东西,最容易受到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狭隘的认知和浅薄的见识进而影响人的思想和处事方式。
3
说说教育方式,农村大概就两种教育方式:不闻不问和暴力教育。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愚蠢至极的话不知是哪个傻逼说的, 竟然还产生了那么久的影响。
大人总以为小孩子是不记事的,然而我两岁左右就开始记事了,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事。比如奶奶去世;比如我妈总是打我;比如上学第一天去爷爷家吃饭,爷爷和堂姐一起嘲笑我,他从来都不喜欢我。
他们以为打就可以让孩子长记性的,从根本上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小孩子怎么会不记仇呢?他们重男轻女我记得,他们打我我也记得。
暴力的教育不会教出真正内心谦和又乖巧懂事的孩子,只会养成表面温顺内心叛逆冷酷的小兽,看起来听话的孩子被逼急了可能会同归于尽,性情乖戾怨气深重。
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想成为一个谦和的人需要比正常孩子强大很多的自我修复能力,就像每天阴雨绵绵不绝还要相信明天阳光灿烂,感觉要把自己耗尽了。
我从来不认为这世界上有哪种为我好是应该用打我表现的。好在上小学以后他们就不打我也不训斥我了,但这并不能抹去我心里那些阴影。
从小我就是个有想法的孩子,如果没人制止说的每一句话都足以令父母心寒痛苦气绝身亡,但害怕被打从来不说。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努力地学习以求逃离家,努力地工作以求获得财务自由。为了有一天在我妈说“你看谁谁家的闺女出去打工一年往家里带两三万,你们上学净花钱”的时候不用再沉默, 我要让我妈知道给我们上学花的钱,是会挣回来的。
对于家,我逃离的心理远远大于依恋或想念。我不记得有什么温馨的时刻。
记得在我上学之前,已经有了某种逆反意识。有次我妈打完我训我,我心里就想:
我宁愿你没生我,出生又不是我选的,是你把我生出来还说养我没用,你打死我好了。谁家孩子好你养谁家孩子去。
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个逻辑没有任何错误,并坚定地认为自己不出生或者早早死了会比较好。
活着又累又痛苦。
4.
我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因为不想成为我爸妈婚姻模式的复刻,我不喜欢我爸妈的生活状态和教育方式。他们永远只会打我训我,但是不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从来不会好好地跟我说话讲道理。
可怕的是,如今我也渐渐在某些方面有了我妈的影子,有事不会好好说话,总是发脾气总是大呼小叫,而且我控制不住自己。
幸亏王胖子脾气好,无论我怎么吼他,都不还嘴,还哄我然后乖乖去做事。他说他爸在家里也是永远都心平气和。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多么深刻。
当然,除了负面的,我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隐忍、骨气、善良、正直以及孝顺,虽然有时候我并不赞同我爸有些地方的骨气,不赞同我妈孝顺老人的方式。中国传统家庭那种微妙的亲情状态在我们家全都有。
反正在我不能确信可以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物质条件,没有想好如何为人母如何教育孩子前,是不会去生孩子的。
我希望和孩子的关系,是纯粹地出于爱,不是为了延续后代,不是为了有人养老,不是抚养与赡养的义务,不是必须要有一方做出牺牲,不是讨债似的要回报,更不是为了要一个儿子生一堆女儿。
我希望父母子女,是平等的依恋,是不带任何歉疚和强迫的感恩。
尾声:
我当然知道在留在北京是一件没有未来的事,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买得起北京的房子。王胖子想回家,因为他觉得早晚要回的,在这边积累的资源人脉回家全部没用了,不如早回去。
但是,我在北京的工资比家里更多可以让家里经济条件更好一点, 苦不可怕,穷才可怕。
无论如何心有怨念,是父母我养育了我,让我接受教育,如果没有他们不辞辛苦地劳作,我可能连这样的成长环境都没有。
但我会孝而不顺,该赡养当然要赡养,该顶嘴的时候还是要顶嘴的,哪怕他们会因我的“不懂事”而生气,毕竟这已经不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了。
我不想离开北京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这里我暂时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有喜欢的同事喜欢的朋友,可以是自己喜欢的状态,可以远离我讨厌的、悲悯的、心疼的、无奈的、痛苦的老家的一切。哪怕看不到明天。
我就是个懦夫。还是自私的那种。
无知愚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知道自己无知又愚昧,既无力改变什么又不甘这样下去。
如果不知自己无知,不知外面世界,安然接受这一切也一样会活得满足而快乐吧。
迫于80后盆友们的压力,以下是修改过的征集,虽然觉得改了之后读起来不顺畅,但是保命重要啊啊啊啊~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举行中式婚礼?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特别喜欢举行中式婚礼,是因为他们觉得 的传统文化是需要有人去继承和发扬的,还有就是中式婚礼现在也非常的时尚,也非常的有仪式感,再举行的时候也非常的漂亮,很符合新娘一些浪漫的想法。
中式婚礼重“礼”,重“面”,还有一种文化的加持
中式婚礼:重“礼” 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 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可以说 的婚礼是很繁琐而复杂的,放到快节奏的现代,就表达了新人对婚礼的重视是能给予女孩一种更大的安全感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举行中式婚礼就是因为现在都知道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且现在中式婚礼也可以很时尚,很浪漫,所以就有很多人举行中式婚礼了。
因为中式婚礼有很多人见证,而且有父母的存在,会比较安心。所以中式婚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因为现在的社会趋势,大家都特别推广汉服文化,所以中式的婚礼也就越来越多了,你也就会越来越多的确见到了。
因为中式婚礼非常的端庄大方变现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这是西式婚礼给不了人的。
首先现在我们国家大力宣传这个中式的传统礼仪,然后中式确实也比较好看,比较吸引人。
主要就是因为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已经在逐渐的推广,所以很多的传统文化也都深入人心。
中式婚礼本来就喜欢,优雅庄重。小时候小叔结婚不是中式的白婚纱还是租的,然后再摆上几桌酒就这样结婚了
一、一见钟情的爱情
虽然两个人相爱要先相吸,但是一见钟情的爱却是盲目的表面的,大多数情况是俩人在对外表相互赞许后的瞬间行为,也就是只看到外而不能深入到内。
往往当俩人的感情更近一步时就会发现,其实内在的真实远比外表现实的多。一见钟情的爱在遭遇婚姻后多半都会后悔不已,都会埋怨:为什么当初就没发现他(她)竟是这样的人!如果早知道肯定不会结婚的。
二、多次复合的爱情
恋爱中的男女总会出现爱情疲惫期或者“劈腿”的情况,这时的双方肯定会选择暂时性分开或分手。
其实分手就应该彻底的结束,然而却有很多的情侣竟在一段时间后又激情复燃。
这种爱情是最不可信任的,也是最不能走入婚姻的:“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已经出现过裂缝怎么还能指望会弥补完整保不齐婚后有一天你会问自己:当初他(她)为什么要分手又为什么要复合那段时间他(她)是不是还有过其他的情人难道是因为遭受了打击才又回头的吗
三、填补失恋空虚的爱情
对付失恋最好的办法是迅速投入另一段爱情中,可是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为了让自己的伤痛少一些,很多失恋后的男女会马上找一个“替代人”,表面是“幸福”了内心却更迷茫。
这样的爱情一旦被婚姻取代,那真是让双方陷入无可救药的痛苦中。如果你是施爱者那你的心里永远都会再想:为什么他们俩人一点都不像如果你是被爱者你肯定会疑问:为什么他(她)总是想把我改造成另外的形象
四、得不到众人祝福的爱情
如果你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得不到家人的祝福,尤其是连朋友都不赞同时,那么你绝不要一意孤行的结婚,要知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恋爱中的男女都会变迟钝,所以很多时候根本看不清对方的真面目,然而旁边的人却是心知肚明的,尤其是你的家里人,得不到他们祝福的婚姻是悲惨的,而且以后的日子更是艰难的。
有一天你会叹息:当初违背父母的意愿做出这样的决定到底是为什么
五、悬殊过大的爱情
虽然现在的年代不再要求门当户对,但是各方面悬殊过大的爱情注定是以失败告终的
例如:姐弟恋很难笑到最后因为思想上毕竟存在着鸿沟;城乡结合的婚姻也会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而硝烟四起;贫富组合肯定会让其中一方因自卑而出逃。
所以恋爱没有任何条件的约束,但是婚姻却要考虑俩人的文化家庭背景是否是相当的。
六、恋爱时间过长的爱情
婚姻中有“七年之痒”的说法,朝夕相处生活了七年后势必会疲倦和厌烦,如果结婚之前就已经谈了很多年的恋爱,那么你婚后还能再有多少的新鲜感呢如果俩人间的神秘感过早的消失了,那么这样的婚姻肯定是了无生趣的,俩人会形同陌路般的生活。
七、偷来的爱情
这种爱情是最卑微的,代替了别人的位置你真的会快乐吗世俗的眼光,家人的啜泣,旁人的议论,面对这些你能坚持多久还有婚前婚后永远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终有一天你会崩溃,会回到一无所有的原点。
由于在公开场合很少能够见到中国人接吻,有些外文化的人以为,中国人根本不接吻,也有些老辈和老派的中国人的确持有接吻是外国风俗这样一种看法。例如笔者的母亲就曾以不以为然的口气说过:外国**里的人怎么那么喜欢这个!访问中发现确有不喜欢接吻的男人和女人;有过接吻经历的人也并非都乐此不疲,尤其对于初吻,感觉更是不同。
感觉良好
“初吻感觉挺好的,觉得挺神秘的。” “我对第一次接吻感觉很好。记得他说,你嘴唇那么薄,嘬都嘬不祝拥抱和接吻在心理上感觉很好。” “初吻印象不是太深了。记得有一次在他家,我坐在他腿上,觉得挺舒服的。”
感觉逐渐变好
“那是我们第一次聊得那么深。他要吻我,我说要到结婚才可以吻。我那时不知道人怎么会生孩子,害怕跟男孩子一碰就会生孩子。他要吻我就躲,头扭来扭去一直躲。我第一次想吻他是有一天晚上,我们坐在大草坪上,他躺在我腿上,我忽然很想吻他一下,就轻轻地吻了一下他的脖子。他说:你胆子大了嘛!这还不能算正式的吻,我想等他的生日再让他吻,后来也没等到生日。第一次吻感觉不太强烈,不是特别幸福。一方面还是害怕,另一方面觉得脏,我虽然知道这是很美好的,但还是要这样想:两个人的嘴怎么能搁一块儿呢?后来就好了,就特别好了。” 一位28岁才得到初吻的女性这样描绘了她的感觉:“那次他要吻我,我本能地往后退,他一看我退就也退回去了。他有点生气,说,你推我。我说,那你说怎么办,还要商量呀。他听我这样说就径直过来吻了我一下。我当时整个人都晕了。回家的路上我回味了一路。这28岁的第一吻感觉特别好,以后我们两人就吻不够了。” “我的初吻是和一个高中同学,他长得其丑无比,又瘦又高,可是特别聪明,看了很多小说。有次我俩去颐和园,背个大书包,里面全是书,压得我们摇摇晃晃的。他背的是理工科的书,我背的是历史书,还有古汉语。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kiss(吻),吓死我了。我一开始使劲躲,推他,后来吻了以后,心里‘格登’一下,就觉得我这辈子全都交给他了,他也要负责了似的,觉得从此就不同了。我当时以为会怀孕生孩子什么的。我记得特清楚,第一次kiss弄得我心惊胆战。在日记里写:我是个被人家吻过的人了。记得当时的感觉就像现在‘不是处女’的感觉一样。”
感觉不好
“初吻的感觉就是觉得嘴唇那么软,心理反应并不特别好。 他把舌尖伸到我嘴里,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他还喘气,我也不明白,以为他特别累。比起吻,我更喜欢抚摸。” “我小时学过画画,有一个男孩很喜欢看我的画,就让他妹妹和我接近。她对我说,她哥哥想到我家看我的画,后来他就常来我家。他那时要去当兵,他对我表示,舍不得离开我。有一次他让我去他家看别人的画,其实是个圈套。我去了,那儿有一屋子画。天黑了,我说你怎么不开灯?他突然一把抱住我,又啃又咬,我当时拼命尖叫,后来他放开了我。” “我的初吻在二十七八岁时,那个人留给我一个使我反感的印象。他突然拉住我吻了一下,使我很反感。” 有些教育水平较低及与农村环境联系较多的人会同城里人在表达爱情上有文化上的差异,例如在一对城乡结合的婚姻中,夫妻双方从来没有好好接过吻,那位女性说:“我们结婚十年了,从没接过吻。我要求他吻我,他就推说老抽烟,嘴臭。我让他学电视里外国人的样子吻吻我,他特别勉强,也就轻轻一碰,还说,这有什么好的。上班时,他从来都不和我一起走。” 一位知识女性说:“我从来不喜欢接吻,不觉得有什么乐趣。 倒也不觉得有什么肮脏、罪恶,就是不喜欢。我想也许是吻的方式不对。其实白种人也不一定都懂,我听说西方有接吻学校,学完了还发毕业证书呢。” 从调查的结果看,接吻绝对不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人不喜欢的肉体接触方式,但是吻的行为和对吻的感觉肯定有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个人间的差异,而且可能有社会阶层、教育程度、城乡风俗和中外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有的十分明显,有的却很微妙,难以在一瞥之中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