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白族的婚礼是什么样的?

云南大理白族的婚礼是什么样的?,第1张

云南大理白族的婚礼是什么样的?

集体婚礼,网讯:新娘,在白族语中叫细乌尼(即新媳妇)。

  迎亲时,媒人和新娘都要坐轿。跟着新郎前去接新娘的小伙子叫陪郎,都要骑马。

  陪郎走在轿子前,在陪郎前的又有抬旌旗、金瓜、钺斧的先锋,并由大号、唢呐、锣鼓开道,迎亲队伍热闹而壮观。

  当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时,要大号、唢呐、锣鼓齐鸣三次。

  奏乐毕,女方才出来招呼迎亲的人。这时一位颇有先生风度的老人,站立大门口,拦路考新郎,当地人把这叫做"应考"。

  应考的方法多半都是对"对子"。老人出上三五副对联,如果新郎都对答准确流畅,便让路进门,若答不上来,就继续应考。有的新郎由于事前未认真准备,加上陪郎的人也选择得不够精灵,直急得满头大汗,乐得看热闹的人笑得前仰后合,十分有趣。如果新郎应考顺利,便可进堂屋席坐。

  这时,新娘家一群如花似玉的白族姑娘,便上前向迎亲的人敬茶,头道是甜茶,二道是苦茶,接着是上糖果,再后就是新郎给岳父岳母拜"家堂",然后,岳父岳母和女方长者才给新郎戴花挂红。新郎便将一把小镏壶送给新娘,表示不管冷热,都愿与她喜喜欢欢在一起过日子,随即便出门上轿。有的地方,新郎新娘都不坐轿,而是骑马。

  新媳妇接到男家后,即在喜神牌位面前拜天地、拜四方,拜完后新媳妇便入洞房。

  洞房门口置有马鞍,男女都要由上跨过,房门上挂了一个筛子、三支箭和一面镜子。据说,这一切都是表示今后新人清吉平安,六畜兴旺,美满幸福之意。

  新人入洞房后,二人争坐枕头,谁先入洞房坐枕头,谁今后就是当家的。

  进洞房后,新人要喝交杯酒,表示恩爱白头。晚上,夫妻二人要吃团圆饭,互换三次饭,然后闹房。

  闹房时房内要点七星灯、烧炭火。此时,调皮的年轻人,往往把辣子丢进炭火里,呛得新娘新郎又是鼻涕又是眼泪,闹房的人笑破肚子,增添喜庆的气氛。

作者:麦柯 来源:"简约时尚、低调奢华婚礼的倡导者!'

( 摘自大理白族网(dali8net))

“不招不嫁”这个词在很多大理之外的地方,估计很少听说,特别是汉族地区,在盛行嫁女娶媳的观念之后,“不招不嫁”更是闻所未闻。那么什么是“不招不嫁”? 简单说来“不招不嫁”就是男方未娶,女方未嫁,这个一个嫁和娶之间的中间概念,也就是“两边都照顾”的意思 。

一、白族传统婚俗

白族传统“嫁娶婚”在婚礼前要经过说媒、订婚、下聘礼、备嫁妆等几个环节,婚礼当天要有接媳妇、梳妆、进门等仪式,婚后还要有回门、满七的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婚礼当天接新娘仪式。

婚礼当天,新郎会在中午时分带着他的亲戚朋友去女方家接新娘。离开家之前的新娘会有哭嫁仪式,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新娘出嫁时其亲戚朋友会跟着去送亲,送亲的队伍中会有送粮队即半篓稻谷,意味着从此之后新娘就要与新的家庭成员一起吃住。

到男方家后会有一个进门仪式,即新娘要跨过火盆才能进门,这个仪式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意味着新娘彻底进入夫家,成为对方家庭的一员。这是传统的“嫁娶婚”和“上门婚”的习俗,那么“不招不嫁”婚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二、白族“不招不嫁”婚俗

01“不招不嫁”的释意

“不招不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一方面“不招不嫁”有举办两次婚礼的含义,另一方面是婚后要负责双方父母的养老。

“不招不嫁”婚俗,男方无需给女方送聘礼,婚礼会在男方家和女方家各举办一次,没有传统的“接媳妇女婿”、“回门”等仪式,同时要照顾双方的父母,都有权利获得双方家庭的财产。但是这种看似两边都好的婚嫁形式却暗含了很多矛盾。

02“不招不嫁”的潜在矛盾

首先,是孩子的姓氏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嫁娶婚,“不招不嫁”婚中婚后孩子的姓式,会很容易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

“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的出现,意味着婚后两人并不完全从属于男方女双方中的任何一家,婚后所生的孩子也同样属于两个家庭。“不招不嫁”意味着“两边都照顾”,也就意味着双方家庭要共同照顾家庭的继嗣 ,这当中就牵扯到最重要的婚后孩子跟着谁姓的问题,这也是“不招不嫁”中最核心的问题。

很多人想出来的办法是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用父母的姓式组成名字。但是接踵而来的是两家又开始争论谁家的姓放在前面。所以如果婚前孩子跟着谁姓这个问题没有商议好的话,很多家庭就不会先选择结婚,否则婚后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更为复杂,很显然这是一场双方家庭之间的博弈。

其次,是“不招不嫁”婚俗仪式之争 。前面说过选择“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的家庭要举行两次婚礼。

婚礼当天“嫁女娶媳”的仪式会被省去,但很多家庭依然想争取婚礼仪式的主动权,都想让对方让步按照传统的方式来举办婚礼,这难免引起双方家庭的争执。

“不招不嫁”中男方和女方各办一次婚礼,举办婚礼也就难免有先后之分。对于谁家先办婚礼对于部分家庭也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如果事先没有商量好,双方家庭很容易会因为谁家先办婚礼而引起争执甚至退婚。

没有送聘礼和未举行“接媳妇”的仪式成为“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的主要标志。 韦斯特马克认为“婚姻礼仪的社会目的在于使男女的结合具有一种公开性 ”。这也是人们对仪式公开方式的看重性的体现,人们担心不恰当的仪式会给亲戚朋友传递错误的价值导向,因为“ 仪式代表了某种日后难以背弃的公开承诺”。 这也成为了双方抢夺仪式主动权的主要原因。

最后,是孩子对长辈称谓的博弈 。新婚夫妇有了孩子之后,难免会涉及到对亲戚的称谓问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大理不论是男方还是女方的父母,孩子都统一称为“爷爷”“奶奶”,而没有“外公”“外婆”,或者说来自中国北方的“外公”“外婆”在大理地区并不适用,甚至是被排斥的。尤其是在“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中,如果以“外公”“外婆”称呼女方父母,女方家人就会很不高兴,他们会认为这样的称呼是变相将他们疏远的方式。

那么,对男女方父母的称呼孩子该如何区分呢?通过田野调查和笔者经验,一般孩子称呼父亲家的父母称其为,某个地方的爷爷奶奶,比如父亲来自沙坪村,就会称其为沙坪爷爷,沙坪奶奶,母亲家父母的称呼也同理。同时男女双方“交表兄弟姐妹称谓趋于一致”,通过亲属称谓的改变来凸显双方家庭的平等。

三、对白族“不招不嫁”婚俗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招不嫁”的婚俗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白族人所接受,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婚俗形式的出现?

01人口数量的减少

相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家五六个孩子的情况,到八零九零再往后的一代,一家基本都是两个孩子,很少一部分夫妇会生育三个孩子,偶尔也有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家庭人口的骤减,意味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让以人口为主要优势的大理富足地区,开始想要想办法留住子女。

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通婚圈的扩大,这使得不管是通过血亲还是姻亲缔结的亲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亲属之间不再是一个经常往来互助的关系网络,更多只是停留在一种象征意义上的亲属。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血缘和地缘高度重合的乡土社会开始裂变,“不招不嫁”的婚俗随之产生。

02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的上升,妇女的自我意识也开始不断增强 ,特别是在白族这种“以母为大”的社会结构之中。无论是白族的创世神话,还是女性生殖崇拜,亦或是白语“当家母”一词,都说明了妇女在大理的“半边天”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同时家庭观念和性别观念的变化。年轻女儿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多,对父母的关心也比男性更为细腻。

中年女性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参与村落中的公共活动。女性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自我的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逐渐在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招不嫁”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以父系社会为主导,即父权制、从夫居、父系继嗣的结构的一种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女性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

通过“不招不嫁”的缔结,我们可以看到从婚姻仪式到婚后孩子的姓氏选择中,“不招不嫁”不断的彰显着“两边照顾”的性质,双方家庭之间的不断博弃与协商最终也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当代家庭中,女儿与娘家的关系与传统相比日益密切, 女儿不再是被娘家“拨出去的水”,而是“永远是父母的女儿” 。

1、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白族绕三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白族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滇中琐记》也有所记载。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

3、本主节

本主节是大理白族的一个宗教节日。本主是大理地区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是一个村或几个村的保护神。大理白族信奉的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的神,也有历代的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的自然神等。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去拜神灵,希望可以保佑他们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

4、蝴蝶会

民间称为“蝴蝶会”,白族民间娱乐风俗。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是苍山去弄峰下蝴蝶泉边彩蝶最多的时节,大如手掌,小似钱币,五彩缤纷,美丽异常。附近群众纷纷前去观赏彩蝶,举行野餐,谈演洞经古乐,祈祷风调雨顺,年轻人借此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

5、海西海歌会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一年一度的传统海西海歌会,歌会的举办地点位于洱源县牛街龙门舍坝子天然的高山水库——海西海。

参考资料:

-火把节

参考资料:

-白族绕三灵

参考资料:

-本主节

参考资料:

-蝴蝶会

参考资料:

-海西海歌会

  白族习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食俗

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白族节庆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蝴蝶会”等民族节日。

  白族服饰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白族建筑

白族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

  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白族春节的序曲在腊月底就已开始,主要活动是杀年猪,腌制腊肉、火腿和白族风味食品“猪肝鲊”。

大年二十九合家打扫卫生,清除当年的年画、对联等。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

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我国云南省白族有80%以上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大年,同时也是白族人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庆。那么,在白族,人们是如何过年的呢?快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在白族的农村里,冬至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杀年猪了。杀年猪一是为春节做准备,腌制猪头、火腿,还要吹猪肝,做猪肝胙,二是对全家人一年辛勤劳动的补偿,蒸米灌肠,吃大块肉,请亲戚朋友,一同分享劳动的果实。

进入腊月,白族人赶街的一天天热闹起来,地窄处特别拥挤。大家忙着春节的临近,背着篮子,挎着提兜,像发了疯一样穿梭于集市中。腊月的年货街,各种商品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吃的、穿的、用的,只要人们过节需要的物品,无论路程多远,商贩也会从四面八方贩运过来。而农家也会将自家饲养的鸡、鸭,自家塘里养的鱼,还有各种农副产品都背到年货街来卖,然后再买回自己家中需要的东西。

在白族地区的年货街购物只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要是再背上个篮子,不但挤进去难,想挤出来那就更难了。那种热闹的景象,与赶大理三月街一样。备好猪头与酒茶,门联春贴亦堪夸。过年事物已全俱,待购一簇山茶花。这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白族人家年前备办好各种年货后的喜悦心情。明清以来,随着汉文化在白族地区的深入传播,入学读书,学习汉文化蔚然成风。源于古代“桃符”的春联,作为一种喜庆吉祥的象征,贴春联已成为白族人家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春节临近各村寨里一些读书人都乐意给邻里们书写春联,人们既看重书法,也十分讲究春联的内容。有些村寨没有会写春联的人,就只好跑好远的路去找人写春联。白族人看来过春节的东西可以缺,但喜庆吉祥的春联不可不贴。

改革开放30年来各地市场繁荣,从外地运来的各种各样印刷精美的春联摆满年货街,但白族人家还是看重用毛笔书写的春联,这可以说明白族人热心书法家的一种亮点。腊月里的人们除了购买好各种各样的年货后,更重要的还要买一束含苞待放的山茶花插在正房堂屋的大花瓶里,再买几棵有花骨朵的水仙花用小园石栽在花盘里,用温水催,太阳晒,使它在春节里开出洁白清香的花朵。

腊月是一年当中最严寒的天气,但人们在紧张忙碌中上街买货写对联,几乎感觉不到寒意,直到腊月三十早集市上同样人声鼎沸,有买有卖,不到中午街市上就悄无声息,见不到人影了。人们都回家过年了,出门做生意的外地人,也要赶在除夕全家吃年夜饭前回到自己家里和家人团聚。

大年三十是最紧张繁忙而又欢乐热闹的一天,从一天早起,全家人为准备除夕的年夜饭忙碌着,宰鸡、烧猪头、捡菜、洗菜,有再多的人也有活做,到了中午,大门、房柱、畜厩都贴上了红彤彤的春联,整个庭院里的嘉木花枝上也贴上一圈红纸条,屋里屋外一派喜气洋洋。

过去白族人家每到春节兴在天井里栽两棵松树,代表天地祖先,中间放一张四方桌,上置香案、各种果品和祭水碗,两边点一对大香。白族人家的春节习俗,一是祭祀天地,二是迎请祖先回家过年。从除夕到正月初六,家里的一切祭祀活动都在自己家的天井里举行。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白族人过春节时不再砍幼树插在天井里了,但春节期间的各种祭祀活动依然保持着白族的传统习俗。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白族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和集会。三月街、绕山林、鱼潭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本主会以及集体劳动等场合,只要是青年男女有意。都可以通过唱调子彼此相识,谈情说爱。在被誉为热水之源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西山地区,青年男女如果不会唱调子,找个对象都十分困难。

  白族的婚礼常常随着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都办得十分隆重而热闹。大理白族的婚礼。实际上在结婚的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里燃起算火,屋里屋外挤满了人。白族的民间艺人被邀请到婚礼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声锁呐声响成一片,里里外外充满了欢乐气氛。艺人们更是倍展其能,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习俗。

  第二天才是正式的迎亲日子。这一天新郎在伙伴们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接新娘。临出发前,人们把新郎拥进屋里,在一阵锁呐和锣鼓声中,新郎的哥哥手捧一朵用红绸子扎的绣球,走到新郎面前,深深作揖,并将绣球搭在新郎的左肩上。紧接着又一阵吹打,将新郎送出大门,让他到女方家去接亲。

  新郎到了新娘家门口.吹鼓手们便停止吹打。这时,新郎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三个蜡丸似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向门前的石墩上甩去。随之就听到三声震天动地的巨响。这种蜡丸,原来是自制的土炸弹,是迎亲时用来壮声威的。硝烟弥漫中,迎亲的队伍被迎进女家。

  新娘在哭泣,流露出一种惜别之情。当锁呐再次吹起时,新娘的哥哥已将新娘背出门外,让新娘踏上去婆家的路程。一路上少不了乐队伴奏和迎亲者对新郎新娘的调笑。

  迎亲队伍来到男方家门口,新娘还是由哥哥或弟弟背着,快步跑进新房。为什么这样着急呢因为按照白族的习俗,新娘来到男家时,那些参加婚礼的小孩是最难对付的。他们往往会蜂拥而上。一边朝新娘撤米花,一边争着用手去掐新娘。这是为了吉利。

  即便是掐痛了、新娘也不能发火。不过新娘也早已做好了准备。紧急处.她会拿出一把剪刀来自卫。胆小的孩子还真不敢上前。只有这样才能安全进入洞房。也有的白族地区,迎亲队伍刚一进门,新郎新娘就像参加百米赛跑似的,争着跑进洞房抢枕头。据说谁先抢到枕头,就预示着将来谁当家。

  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喝辣椒酒。酒本来就辣,再加上辣椒,很难下咽。在白族语言里,“辣”与“亲”的发音相近,酒加辣椒意味着亲上加亲。新郎新娘共饮辣椒酒,表示亲亲热热。有的地方还将辣椒末撒进火盆里,辣烟四起,呛得人们喘不过起来。新郎信念吃喜面时,也要放很多辣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1286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