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日子就是男方家里定好结婚的日子后,将日子写在红纸上,送到女方家里。
到了准备完娶成婚的时候,男方预先择定迎娶的吉日佳期(按阴历算),用红纸帖写好,备上礼品,由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日子”,亦称“送日”、“送日帖”、“送日头”、“送日单”、“送日子单”。类似古代“六礼”中的“请期”。
旧时十分重视嫁娶的时日,一定要择吉避凶,选个黄道吉日。人们往往请算命先生或星相先生“捡日子”,先生用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或加以男女双方的父母、祖父母的生辰八字,综合推算出没有相克的结婚吉日。也有翻阅皇历,参照其中宜忌所指而选择日子。在大田,拟定婚期既要根据男女本人的生辰八字,还得看双方其它家庭成员(女儿除外)的生辰八字,如有一人的八字与之相冲,便要重选日子。
除却算命先生的玄虚论说和老皇历的宜忌戒律之外,福建民间还流行关于婚期吉凶的习惯说法。一些地方忌无春之年嫁娶。无春之年,指当年无立春日,有些地方称之为“寡年”。因“寡年”的“寡”字与“寡妇”、“寡居”、“鳏寡孤独”等词语相关,显然是大不吉利的。在闽东、闽北的不少地方,忌女子十八岁和二十四岁那年出嫁,也有只忌其中之一的,因为传说中的临水夫人陈靖姑(民间信奉的女神)十八岁结婚,二十四岁祈雨殉难,所以对待嫁女子而言,十八岁与二十四岁乃不祥之龄。至于婚期所处的季节、月份,福建人普遍喜秋冬和仲春(尤以秋冬时节为多),夏季甚少。闽南一带有忌五月、七月、九月之说,谓“五月有误”(“五”与“误”谐音)、“七月娶鬼某”(七月为鬼月)、“九月狗头重(“九”与“狗”音同),嫁娶皆不利。邵武人选择结婚的吉期,一般都是逢六、逢七、逢九或十二这些日子,月份大多是在农作物收成之后的秋冬之季(即九月至次年正月),忌八月。秋冬是秋收冬藏的黄金季节,又是农闲的日子,秋收之后,家境也相对宽裕,适宜于男婚女嫁。民间也有“秋收冬藏,娶妻拜堂”之说。且春节前完婚,“娶个媳妇过大年”,更加增添节庆喜气。而在夏季,天气炎热,食物易腐,人觉困倦,农事繁忙,夫妻生活不便,故尽量避免举行婚礼。在一些地方,人们多选择双日成亲,忌单日嫁娶;许多地方还有定双月双日的结婚习俗。以应“好事成双”之说。
对男方送去的婚娶日子,女方一般都会接受。在永定、泰宁等地,女方同意后回给“允期”帖。在德化,女方在十天内如无异议,男方即如期迎娶。在福清、罗源等地,男方选定婚嫁日期,先要告诉女家,征得认可后,再正式书写红帖,行“送日子”之礼。在松溪,男方要送去两个或三个“吉日”,由女方确定其中之一。在邵武,“日子”用红纸写好,于农历七月初七日请媒人送到女家。女家如果同意男家择定的这个吉期,即收下这张红帖;如不同意则不收,退还男家,男家须待来年重新择定后于“七夕”之日送去。
“日子单”上不仅要写迎娶日期,而且还得载明新娘上轿、进门的时刻,有些地方甚至还须开列包括男女两造年庚、干冠坤开(上头)时刻、安床和裁衣时日及其宜忌等内容,在惠安,嫁娶的“日帖”需准备两份,一份送给女方,一份张贴于男方的祖厝或居宅厅堂壁上,以示成双成对。
送日子时,男方同时要给女方送去尚未付清的最后一部分聘金以及其它一些礼物,谓之“压日帖”、“压日子单”。在福州及其邻近的长乐、福清、平潭等县,送聘往往分两次进行——“上半礼”和“下半礼”。“上半礼”于定亲时送纳,“下半礼”(另一半聘礼)就是在“送日子”时交齐。在长乐,男方往告佳期,并送交“下半礼”时,需以礼饼随之,俗称“定日饼”,礼饼多时以数百斤计,女家将饼遍分戚属,表示吉期将届。当地有首歌谣:“定日饼,圆又甜,表妹喜日冬至边。有请伊,也请侬,亲亲戚戚都请遍,贺喜贺良缘。”亲戚吃了定日饼,知道嫁期,都在喜日之前赠送物品(多是布料,阔气的也有金银首饰),叫“添箱”。在福清,男方除“下半礼”外(付清聘金),另加猪蹄、线面等礼物;女家回送礼饼,多为一百双,叫作“日子饼”,男家把“日子饼”分赠亲朋戚友,以示预告婚期。在惠安,男方需送齐聘金尾数,并外加“锦占布”(一种靛蓝泛紫的土布)二至四支(匹),称“日头布”。在松溪,送日子单时要带上六包糕和礼金余款。
现在,城镇居民选择婚期普遍由男女本人或双方家庭共同商定,且多以公历纪年计算时日,很少有人再行“送日子”之礼,旧时的择日禁忌大都消失。但是,求吉利、重喜庆的心理依然存在,顺天时、择闲暇的习尚也延续下来,婚嫁仍多选择秋冬和春季进行,具体时间又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和春节等节假日。在农村,“送日”之俗依然流行,婚期“捡日子”者亦非少数,某些传统禁忌尚有市场。如一九八八年春节前夕,许多地方出现嫁娶热潮,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当年“立春”节气在春节前夕,且一九八八年又是农历龙年,此时完婚,可望在龙年生贵子。不过,这种旧俗遗风已呈淡化之势,逐步与城市的习俗趋同。
73岁大爷首次婚娶69岁大娘,这在我们看来确实属于较晚的婚姻,祝福他们,其晩婚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存压力减小。73岁和69岁的年纪,生存与生活压力已经较小,经济条件也较为宽裕,这使得晚婚成为可能。如果年轻时,生计犹艰,生存压力较大,婚姻可能需要带来某种经济支持,所以婚姻的时机会相对较早。
2 子女独立。这个年纪,自己的子女很可能已经独立,不再需要照顾,这也减轻了婚姻的负担与责任,有利于在晚年选择婚配对象。如果子女还未独立,需要花时间照料,则婚姻的机会会相对较少。
3 社会观念开放。现代社会对婚姻年龄的限制不再如以前那样严格。老年人婚姻也较为普及接受,不像过去可能面临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这有利于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感觉选择是否婚配。
4 情感需求。虽然年纪较大,但对情感的需求并未完全消失。而与其普通朋友不同,婚姻可以带来较为稳定与密切的伴侣关系,满足老年人的这部分情感需求。所以,也是晚婚的内在动因之一。
5 相互依赖。年纪较大后,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这也增强了老年人对他人照料与依赖的需求。而婚姻正好可以让两人相互扶持,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也成为晚婚的重要考量因素。
以上是73岁大爷首次婚娶69岁大娘晚婚可能的主要原因分析。总体来说,生存压力减小、子女独立、社会观念开放以及老年人自身的情感与照料需求,都是促使较晚婚姻更为可行与可能的重要因素。当然,每对老年夫妻的具体情况也不同,而导致其晚婚的原因可能更加复杂。
明天是“大娘”九十岁的生日,昨天我给她打了电话,虽然她如今耳朵有些背了,小声说话她听不太清,和她交流有些困难,需要大声的说,她才能听的见。我还是想听听她老人家的声音,还想让她叫我一声乖乖儿,也许只有她此生这么叫我,只有她叫的让我心儿醉。
“大娘”,其实不是娘,是大姐的婆婆,只是在我心里,她如亲奶奶一样,她的年龄也足以做我的奶奶,我们两个都属龙,只是差了四十八岁,和我婆婆与女儿差的一样多;我婆婆和女儿也都属龙,她们两个也是相差四十八岁。虽然她只是大姐的婆婆,但她是我们姊妹都爱的“大娘”,我心中她承载了我对奶奶的全部想象,不知道她们几个是否和我同感,不过我们一起说起大娘,心里都是暖暖的。
大姐结婚时,我没有参加,只是大姐从家走的时候,我偷偷哭了。大姐在我生命中留了很多空白,相差八年,让她从来不给我抢任何东西,她对我只有爱与关怀,让我内心对她很是依恋。可是我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她的成长步伐。
我记事,她上学了,我上学,她去别处上学了,我到了别处,她去了远方,我还在读书,她要结婚了,从此她成了别人家的人。我不舍,可是我也不能不让姐姐走,只是那时心里还有些怨恨那个娶走姐姐的人,没有想到我还能多一个爱我们的哥哥,更没有想到,还有如奶奶一样的“大娘”。
我知道姐姐会结婚的,可是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她还是结婚了,我因为上学,没有见证她的幸福。不过时间证明了她当初的选择。
还记得当初,我去姐姐家,第一次遇到“大娘”的样子。她个子不高,一脸慈祥,满头白发用一个发髻挽着,腰也有些驼,她爱背着手走路,穿着她老一套的衣服,她说满口商丘老家话,我开始不完全懂,也产生歧义,她说别人长的“如何野”,我起初理解的是这个人很高,后来知道她的意思是矮,只是她的表情让我很轻松,反正就是听不懂,也能感知她的爱。
姐姐,姐夫要上班,大娘来帮他们带孩子。那时候,外甥才几个月,放假时候,我和大娘一起看他。其实我那时候很幼稚,不明白婆婆的意义,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她是奶奶,只不过叫“大娘”而已,和她一起,无端的开心也无来由的幸福,不知道她只是我大姐的婆婆,而很多婆媳矛盾很多,而这些在我们家根本不存在,“大娘”对我们呵护有加,我们对她老人家,也总是怎么爱也不觉得够。
“大娘”那时候已经快七十,晚上大姐她们如果下班,“大娘”就带我去溜达,我们两个人手挽手,一起散步,路灯下,马路边,都有说说笑笑的身影,好像她什么都懂,什么都理解,反正觉得和大娘一起待着,总是很舒服,没有压力,没有代沟,没有距离,好像是我失散的亲人,我们还一起经常无话不谈。
有大娘陪伴的日子,很是舒展。我也没有想到她是我姐姐的婆婆如何,她也没有觉得我如何,尽管我在别人眼中是一无是处的孩子,不听话,不学习,不讨人喜欢,也不漂亮,谁看见都头大。只有和大娘在一起,我才是全然的放松,她的爱毫无要求,也毫不保留。
我那时候,还在学校,不知道婚姻的复杂,也不知道婆婆的含义,只是很吃惊,这个世界有人会如此叫我“乖乖儿”,还如此不嫌弃我,无条件的爱我的人,我心里下定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对“大娘”好。
后来的后来,我也长大了,很多生活的困惑让我不知所措,很多事情都是我不知道的,无法相信社会复杂,人生会有险恶。
我有什么心事,不会给父母说,也不给大姐姐夫他们说,只给“大娘”说,大娘总是耐心的听我诉说,还很会开导我,尽管她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不妨碍她有文化。
我就是喜欢听她给我讲人生,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娓娓道来,好像只是很朴实的语言,用大娘独特的语调说出来,就是那样的受用,没有了我讨厌的机心,也没有我受不了的说教,也没有随便的指责。
无论我觉得多么难的问题,大娘总是能很轻易的把我说服。我结婚后,外甥都上学了,“大娘”轻松了很多,没事时,大娘就陪我说话,还给我做好吃的,“大娘”还爱说,她也没有个钱给我,也不能帮我什么,说我不嫌弃她如何,可是她给了我无尽的爱,我怎么可能嫌弃她。
女儿小的时候,如果我去大姐家,大娘总是抢着帮我看孩子,还抢着给孩子洗尿布,她已经七十多岁,我怎么舍得让再她辛苦,我能洗就洗,不能洗,就藏起来,就这样,“大娘”还是千方百计的帮助我。
大娘是个农村的老太太,她一生也没有特别有钱过,可是她也特别富有,接触过她的人都爱她,她是个精神的大富翁,她有一辈子都无法用尽的智慧,轻松化解着老天给她的全部难题。
虽然生活不易,她还是乐观,就算她的人生很是坎坷,年轻的时候吃了太多的苦,年记轻轻时,大爷就去世了,给她留下了八个孩子,大哥不过十几岁,我姐夫还不懂事,我四姐更小。就是如今,想象也是难过。何况那个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也没有地方可以申请低保,吃的要自己种,自己做,衣服鞋子也要她亲自做,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
“大娘”一生做了太多的难,受了无尽的苦。我们只是想象,无法完全感同深受,可是我很少听到她抱怨任何人,对于苦难她总是很轻描淡写,甚至“大娘”还看见过日本鬼子,他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她曾亲自见证过,这是我唯一听到她气氛的事情。
“大娘”告诉我,“日本子”挺坏的,如何的烧杀抢掠,讲有些人们躲到红薯窖里,被他们发现也会放火烧死。也只有她讲到这个话题时候,才有激动,正如那年日本有了灾难,政府给他们人道主意救助,“大娘”很是不解,是呀!如此善良的老人,她一生也很少给人记仇,她都无法释怀,可见当年日本鬼子在中国是何等的凶残。
“乖乖儿,你知道那时候,大娘多难不,你大爷没有了,你哥上学没有钱,我就一家一家的借,二十元,借了大半个村子,也没有借来……”
她讲的语气很是平静,我听的很是感动!心想为什么不和我们一个村,为何不找我妈借,我妈妈从来不小气。听“大娘”讲过往,比听故事都震撼,一个柔弱的母亲,为了心爱的孩子,竟然不知不觉,变得无坚不摧。
大娘告诉我了很多很多,我也成长了很多很多,听了大娘的故事,觉得自己吃的那点苦,受得那点罪,和大娘比起来,简直不值当一提。
有意无意,“大娘”化解了我心中很多怨恨,每当也想不开时候,我想想我的“大娘”,我就豁然开朗,每当我累时候,我想象我的“大娘”,我就不觉的累;每当我感慨人生苦短时,想想“大娘”,就觉得的我们真是幸福。
瘦弱的“大娘”,用自己不宽厚的肩膀,支撑起了一个如此大的家,四个儿子,四个女儿。给孩子娶媳妇,供姐夫上学,我真的无法想象她的辛苦,“大娘”告诉我,她那时候,干活不分黑夜白天,白天干白天的事情,晚上编筐挣钱,实在累的不行,才稍微休息一下,她就是如此,养大了八个孩子。
她从来不表达她的功劳,她也从来不说别人的是非,她只是喜欢不停的劳动,她用勤劳填满了日子,她把苦难埋在心里,她用无尽的爱把大家聚拢。
如今,“大娘”家已经是五室同堂,她还是关心每一个人,昨天我给她打电话,她还是问候所有的人,居然第一次除了说我“乖乖儿”,又说我是个“好孩子”了。听的在旁边的姐姐和姐夫都笑了。
我不能亲自去给“大娘”过生日,想起“大娘”过往对我的种种好,我就无法平静,索性用我还不成熟的笔,写出我心中的真实感受。我亲爱的“大娘,”我心中最慈祥的奶奶,她给我爱的温暖,给我人生的启迪,并且亲自给我们示范,什么才是人生从容。
1、在河南地区,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一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时有歌。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婆家发了二顷半,娘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嫁。”
2、订婚要给订礼 双方家人吃饭。
3、准备结婚的前一个月吧,男方要带上足够的钱去给女方买衣服、首饰之类,衣服要买好几套,在婚礼时候穿。
4、结婚的前几天两家人要在一起商量婚礼的细节。
5、婚礼当天新郎要在婚礼当天的早上去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
6、新娘有弟弟或者侄子“把轿门”,男方家要准备足够的红包给把轿门的,要是把轿门的不放行,新娘是不会“下轿”的。这个“把轿门的”还拿着新娘陪嫁的柜子箱子等的钥匙,一串钥匙要给一个红包。
7、新娘进去新郎家之后,开始拜天地高堂、对拜等,完了之后 司仪会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 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
8、入洞房,大家回避,新娘换衣服之后,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端一脸盆水给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后给妹妹或者侄女红包。
9、然后大家闹玩一番,基本都是拉着新郎打油,给新郎新娘伴娘伴郎脸上涂抹煤黑,这些人要机灵闪躲,要不弄到衣服上很让人心疼的。
10、然后开饭,大吃一顿酒席 。
国家规定女孩子20岁就可以结婚,可有一位女孩子在18岁的时候,就怀上了宝宝,而且是八胞胎,让大家震惊不已,曾经打过促排卵针。这名女子年纪轻轻就结婚,可能是碰到自己喜欢的人,也有可能是因为年龄太小,稀里糊涂的就嫁人了。同龄的女生才刚刚上大学一年级,可是她却过早的当上了妈妈,婆婆是和她一起出镜,婆婆留着长长的假睫毛,看起来打扮也相当精致。那么事件的始末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河南女子怀八胎
女子仅仅18岁,留着齐齐的刘海,头发比较长,她和婆婆在一起有点像姐妹。因为婆婆也是比较年轻的,这位女孩子与伴侣相差的年龄不大,女子总是怯生生的看着镜头,很少回复记者的问题,婆婆帮忙不停的回答问题。从婆婆的穿衣打扮看得出来,这位女孩子的婆家是比较富有的,也许她都不知道,结婚对她来说人生来说真正意义是什么。
二,这名女子为何年纪轻轻就结婚了?
这位女子之所以这么早结婚,无外乎两个原因,第一,原生家庭的因素。女孩子可能在原生家庭里面感觉不到温暖,想要自己有一个单独的家,因此碰到了差不多的男人就结婚了。第二,见识太少,女孩子没有在读书的年龄继续求学,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上进心。因此想要结婚来度过自己的余生,对她来说结婚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不想要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而想要把婆家人当做自己的一个跳板,像这种想法是非常愚蠢的。
总之,过早的结婚一定会后悔,在应该读书的年龄,就不应该去想其他的事情,否则爱情也会很早夭折。
No1
说起著名表演艺术家浦克,大家可能比较了解,因为他曾饰演过《英雄儿女》中的朝鲜老大爷金正泰、《甲午风云》中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地下尖兵》中的地下工作者陶干、《寂静的山林》中的特务头子孙威廉、《艳阳天》中狡黠阴险的马之悦等等。
浦克从1938年开始参演个人首部**《真假姐妹》开始,既饰演了许多忠厚善良的正面人物,也出演过道貌岸然的反派角色,是中国影坛少有的常青树。
但如果说起浦克的发妻夏佩杰,则许多人就不甚了解了。虽说她曾在**《芦笙恋歌》《地下尖兵》《党的女儿》《寂静的山林》《艳阳天》《黄山来的姑娘》等**中参演过角色,但几乎都是配角,所以,人们对她并不熟悉。
但夏佩杰甘当绿叶,任劳任怨,出演了若干大娘、婆婆、大嫂之类角色,让人十分敬佩。
刚刚过去的5月15日,是浦克夫人、表演艺术家夏佩杰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在此,娱文娱视向夏佩杰老艺术家致敬!
No2
夏佩杰,1920年5月15日出生,黑龙江省宁安县人。1937年11月,她17岁时考入“满映”第一期演员训练班,当时录用了43名学员,其中女学员21位。而在进入训练班前,她是哈尔滨电车公司的售票员。1939年,夏佩杰和曾是“满映”第三期学员的浦克结成夫妻。
1944年,夏佩杰参演了自己的第一部**《一代婚潮》,在其中饰演刘妈,之后,又参演了《松花江上》《小白龙》等**。
1950年,夏佩杰和丈夫浦克从长春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央**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学院前身),她任形体教员。在教课的同时,也参演了不少影片,例如《和平保卫者》《走向新中国》《沙家店粮站》 《一件提案》等。
1956年1月,由于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要求演员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于是,夫妻俩又回到长春,进入长影演员剧团。整个50年代,她先后参演了《新局长到来之前》《寂静的山林》《芦笙恋歌》《地下尖兵》《红孩子》《党的女儿》《列兵邓志高》《试航》《换了人间》等**。
夏佩杰在1957年上映的《芦笙恋歌》中饰演了娜娃母,在同年上映的《地下尖兵》饰演了孙大妈,在1958年上映的《党的女儿》中饰演了二姐。
No3
60年代之后,夏佩杰又参演了十几部**,但依然都是大娘、大婶、婆婆、奶奶之类配角,参演的**主要有 《太阳刚刚出山》《炉火正红》《冰雪金达莱》《山村会计》《艳阳天》《雁鸣湖畔》《春眠不觉晓》《勿忘我》 《父女情》《生活从这里开始》《黄山来的姑娘》等。
夏佩杰与丈夫浦克至少在《松花江上》《冰雪金达莱》《小白龙》《伤疤的故事》《黄山来的姑娘》等**中有过合作。
1991年,甘当绿叶、相夫教子的夏佩杰因病去世,享年71岁,浦克老人家面对如此打击,似乎一夜间苍老了许多。
妻子去世几年后的1995年末,为了照顾这位已经79岁的老人,经人介绍,浦克与曾经的教育工作者张晶结婚。不过,2004年3月17日,浦克因病离世,享年88岁。
向夏佩杰、浦克老艺术家致敬!
喜欢老**、老影人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作者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曾经的美好时光。请记得关注“娱文娱视”我们这个小家, 美文 会及时发送到您的手机上,幸运会时时萦绕在您的身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