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之与王之涣

王焕之与王之涣,第1张

  王 之 涣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 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 15 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将军之道,掌握了正确的用笔,其他方面欠缺者,再拾不迟,那只不过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这是王焕之先生的事书之道。观焕之先生的书法,如出水蛟龙,大气磅礴的张扬与温润如玉的内敛相得益彰,中规中矩的严谨法度与不拘一格的奇笔异划尽显风骚,“书家劲秀”的潇洒风度彰显无遗。

  焕之先生,真名王权,为枣庄“三之书院”院长、王羲之后裔第五十六世传人、号称“三之轩主”,与享誉苏北鲁南书画艺术界的“古镇书圣”王履安先生同宗。自幼潜心研习王羲之书法艺术,颇得其艺术精要,形似神似兼而有之,并且自创“三之书院”。其书法善大草,笔锋前置逆行、携墨尽饱其锋、笔速快捷劲健、牵带成于意外、架构法度森严。他延承了王羲之用笔笔肚在前、隐锋而作,端笔为主,运用腕、肘、臂、腰之间重心切换,直达法度的“传统用笔之精要”,并有创新。

  书作是书写者品性的写照,端正自我是至关书家艺术生命的第一要素。“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家的审美情趣才识学养和生命关照无不浸润在书法里。焕之先生自幼饱读诗书,领略经典作品之内涵,并将诗词之灵魂浸入于书法作品之中。他幼年得祖传的羲之书经,便依之精揣勤学。王羲之书作字帖,焕之日课不辍,常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反反复复练了10余年。帖上内容他能倒背如流,每个字的结构也都烂熟于胸。有时为求一字点划之精到而痴读法帖,寝不安枕,食不甘味,反复临摹上千遍,长达月余。同时得伯父王履安先生大家风范的示范导引,书法渐入佳境。

  观焕之先生的书法,如出水蛟龙,酣畅淋漓地行云流水,大气磅礴的张扬与温润如玉的内敛相得益彰,中规中矩的严谨法度与不拘一格的奇笔异划尽显风骚,“书家劲秀”的潇洒风度彰显无遗。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有追求的艺术家的道路都是修远的,焕之在书法研究创作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他广泛参与国内外重要赛事,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完成了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书法的系统总结,发表了《王羲之与中国书法传统用笔》、《王羲之书法及其字诀》,将王羲之作了生动形象的表述传播。他首创了具有全新理念的“后王羲之用笔”的书法理论,创作出版了大草《三之轩书帖会稽赋》和《三之轩书论》,引起国内外书界的关注。“三之轩”是羲之后裔王氏族亲为纪念先祖而代代相传的书房,寓意为昔之、惜之、系之。而焕之先生揣度的“三之”是王羲之、王献之、王焕之,寓意为传承光大王羲之书法传统,打造新的艺术高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42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