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朴妃结局

大明风华朴妃结局,第1张

大明风华朴妃结局被殉葬了。

在演绎明成祖朱棣去世那一幕的时候,朱棣的灵柩旁边,摆放着几口很小的棺木,那是为皇帝殉葬者的棺木。按照明朝前期的规定,皇帝去世时,后宫当中没有生儿育女的嫔妃,一律要殉葬。是的,朴妃被迫殉葬了。

明太祖朱元璋打着“驱逐胡虏”的旗号建立了明朝,却把所谓“胡虏”的殉葬习俗继承下来了。《明史》和《明朝小史》都记载了明太祖去世时,为他侍寝的宫人被勒令殉葬。

在明太祖的带动下,整个明朝前期,殉葬事件不绝于书,竟然形成了一种制度,宛如回到了西汉以前。明成祖去世时,有30名宫人被勒令殉葬。《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在给明成祖殉葬的宫人当中,有一名来自朝鲜的嫔妃,她苦苦哀求新继位的明仁宗放她一条生路,因为她的母亲还在朝鲜,等着她回去。

明仁宗被史学家们说成是“有道明君”,可此时的明仁宗却毫无同情之意,坚持下令赐死了这位来自朝鲜的嫔妃。这位嫔妃很可能就是电视剧《大明风华》当中,朴妃的原型。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皇帝纳胡女为妃数不胜数,并不是只有朱棣这么干过,他爹朱元璋也干过。

胡女并不是指北方游牧民族的女子,泛指异族女子,中原王朝的皇帝很多都纳有胡女为妃,这基本上都是一种政治联姻,如同中原王朝送公主去异国和亲一个道理,只是由于中原王朝大国势强,过去的公主就一般不能放妃子,要当正室。

朱棣纳胡女为妃,准确的说是朝鲜李朝给朱棣上贡献的美女权氏,权氏很受朱棣的喜爱,主要是长得漂亮,其实她在朝鲜历史上比中国史书上出名得多,在《李朝实录》上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李朝实录》是少有的异国正史记录很多中原王朝史实的官方正史,但是对朱棣宠爱的权氏的记录却有失偏颇。

朝鲜历来有对中原皇帝进贡美女的传统,这也是没有办法,谁让弹丸之地不但要受到中原王朝的威胁,更是连相临的游牧民族都要来骚扰骚扰。朝鲜唯一能做的就是搞好与中原皇帝的关系,而朝鲜除了向中原政权俯首称臣外,那就是送东西,朝鲜那么一个天寒地冻的地方,除了一些土特产,那就只有送美女,而且朝鲜盛产美女。

朝鲜这个国名都还是朱元璋给赐的,李朝成立后,就不断的给明朝皇帝进贡朝鲜美女,从朱元璋开始就有了。

朱棣时期的权氏很受朱棣的宠爱,甚至出征蒙古都带着这位恭献贤妃,这位权氏贤妃不但人长得漂亮,更是善于吹箫,又来自异族,难怪皇帝朱棣会喜欢。美女,也要有一技之长啊。

权妃很受朱棣宠爱,却命不长,永乐七年来到大明,永乐八年就死了。朱棣带着她随军出征蒙古,胜利回京途中,权妃死于临城,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红颜薄命,朱棣伤心归伤心,并没有她的带回南京安葬,而是把她安葬在今天山东枣庄。

这本是一个普通的附属小国进贡美女给朱棣,深受皇帝宠爱,只是死得太早,但是这个权氏在《李朝实录》里被写得如同武则天那般,各种权利争斗均由此女引起,朱棣还打算立权氏为皇后,要把她与朱棣的原配徐氏(徐达的长女)一起合葬,将来一同陪葬朱棣。

甚至《李朝实录》还记载了由于朝鲜美女太受朱棣喜爱,又讨要了一名吕姓美女过去,并且吕氏和权氏两人争宠,斗了起来,最后是吕氏毒死了权氏,朱棣一怒之下,杀了宫中的太监、宫女三千多人,还安了一个宫斗名称“鱼吕之乱”,当然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朝鲜人也真敢写,而且还敢写入正史里,看来意*这种文化一直都有传承,只是现在更甚了。

《大明风华》的热播,让大家记住了朱祁镇娶了个蒙古格格其木格,还生下了个混血太子。这事很娱乐,但玩笑开得有点大。

既然题主提到这个问题,那就说几句吧。

01

历史上和亲那些事儿

说到和亲,自然会想到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等故事。不管是迫于无奈还是心甘情愿,都是中原王朝的公主远嫁西域或边塞,这是很狭义的理解。

就比如嫁闺女是婚姻,娶媳妇也是婚姻。国人嫁给外国人是跨国婚姻,外国人嫁给国人,也是跨国婚姻。广义而言,娶一个外族的公主、格格,也是和亲。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姻很普遍。鲁侯娶了齐女,秦王纳了赵女,都是政治联姻,也是和亲的一种。

汉朝的和亲,主要是把公主远嫁匈奴和西域,求得暂时的休养生息;大唐的和亲,是为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维护睦邻友好。

大明朝也不是没有跨过婚姻,朱元璋不就纳了高丽(朝鲜)进贡的女子碽妃吗?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明成祖朱棣及周定王朱橚就是碽妃所生。

不管出于何种情势,对于高丽而言,不就是昭君出塞或者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吗?

大明朝不和亲,说的是不把明朝的公主远嫁异域,但不影响明朝帝王娶异域女子为妃嫔。

02

明英宗朱祁镇那些事儿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侵犯别国领地,明英宗自视甚高,看不下去了,想管点闲事,就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想给瓦剌一点颜色看看。

瓦剌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是与蒙古族等一样,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后来并入蒙古族,清朝后期称作漠西蒙古。

在明朝前期,瓦剌还是具备一定的势力。明英宗御驾亲征,不曾想,由于战术错误,在土木堡(今河北张家口怀来县)被太师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打得大败,不仅全军覆没,而且包括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六十六名大臣战死,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虏了。

瓦剌抓到明英宗之后,以为奇货可居,趁机向大明朝讨价还价,想发一笔横财。

毕竟是大明朝的皇帝,尽管做了俘虏,但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瓦剌对于朱祁镇开始还算客气。在此期间,与蒙古格格发生点故事,也未必不可能。

在《大明风华》中,其木格是瓦剌也先的妹妹,看好了朱祁镇,以身相许,以期将来朱祁镇回到中原朝廷,做个皇后、贵妃啥的。

当时的明朝正处在全盛时期,各方面的实力远在瓦剌之上,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而且是很偶然的事。

大明朝不需要用和亲的方式,与瓦剌求和,以换回明英宗。恰恰相反,大明朝就没把明英宗当回事,也就没把瓦剌当回事。

当时,兵部左侍郎于谦建言孙太后立朱祁镇之弟朱祁钰为新君,拒绝与瓦剌和谈。

瓦剌太师也先看到没有油水,一年后就把朱祁镇放了回来。朱祁镇是否带回来瓦剌格格,不得而知,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至于生下了混血太子一事,就有些扯淡了。

03

土木之变后,大明朝的太子更替。

明英宗出征之前,经过孙太后批准,立年仅两岁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异母皇弟朱祁钰为留守摄政。

土木之变后,朱祁钰为新君。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皇太子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其子朱见济为太子,但在次年,朱见济就夭折了。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因夺门之变而复辟,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

这是史书记载的事,朱祁镇有没有娶瓦剌格格不清楚,是不是生下儿子更不清楚,但绝对没有生下一个混血太子。

作为太子的朱见深是纯种的老朱家的血脉,在朱祁镇被俘之前就已经两岁了。虽然因为土木之变,经过了废立,但血统没有改变,这是没有争议的史实,也不应该存有疑议。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和孙是什么关系?

朱瞻基爱孙,而孙则感激。其实根据剧情和剧本的观感,大家都会认为和孙是有感情的,徐彬只是打酱油的。但是后来你可以发现,孙居然拿当备胎,而作为备胎,也为孙冒了很大的风险。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孙不地道。她不爱朱瞻基,她真的在利用朱瞻基。

在古董店,她接受了朱瞻基给她的发夹。在射击场射击时,她也清楚地知道朱瞻基对自己的感情,所以她能够理直气壮地告诉孙瑜,她有把握救出聂星。而确实帮助孙做到了这一点。后来,给了孙宽大处理和针灸护理,可以看出对孙的感情。

然而,孙总是告诉他忘恩负义,但他没有告诉放弃。一方面,孙若薇的表现有些白莲花。她一直在装傻,朱瞻基尊重孙若薇的感受,因为她很尊重他。虽然他知道徐彬和他自己在争夺孙,但他还是放过了孙。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种关系中,实际上朱瞻基一直是主动的一方。剧中的孙从来没有爱过,这是说的。因为她唯一爱过的人是乔振宇饰演的徐彬这个角色,而朱也说过他在剧中和孙的关系是优质备胎。虽然这样的设定会给人突兀的感觉,但并不妨碍大家通过细节来理解剧情。

历史上的朱瞻基真的那么迷恋孙皇后吗?

明朝有很多痴情的皇帝,朱元璋和他的,成化皇帝和他的,还有和他的孙皇后。朱瞻基与孙皇后的爱情可以说是从青梅竹马到登上帝后的深厚感情。在仔细研究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之后,作者对朱瞻基有了新的印象。从青梅竹马到“皇帝后的深情”,历史上朱瞻基与孙皇后的关系真实吗?

历史上对朱瞻基的评价大多是关于他对世界和民生的诸多贡献,也有很多对他的负面评价。例如,他的二叔朱之死使一些人对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走进朱瞻基的生活,他在祖父和父亲的静心呵护下长大,平日里像个孩子。但在爱情上,他也是一个忠诚的男人。

今天的故事是关于朱瞻基和孙皇后的爱情。据有关史料记载,朱瞻基很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就非常宠爱他,把他当作曾孙。随着身份的变化,朱瞻基周围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变化。一方面,孙泰皇帝的身份可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并且可以受到他的祖父朱迪的青睐。另一方面,在许多人的眼里,孙飞贵妃的位置已经成了跳板,所以许多人觊觎这个位置。封建时代的爱情从来都是早就确定了的,包括朱瞻基和孙皇后。

朱迪知道很多人会把太孙飞的位置作为跳板,所以在选择太孙飞的时候,朱迪更愿意选择一个无权无势的家庭的女儿,这对他来说是极好的。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朱瞻基的祖母从她的家乡送来了一个小女孩孙氏。孙氏的父亲只是一个农村县的小官员,没有任何权力。朱迪一看,是当今太子妃家送的,所以不同意让孙氏做太孙妃。朱瞻基的祖母自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把孙氏留在了太孙宫。那一年,孙氏大约十岁。

和朱瞻基一样,10岁的孙氏也非常喜欢玩耍,而且长得非常漂亮,这在明史上有记载,现在也算是一模一样了。两个孩子很快就在一起玩了,他们的爱情开始了。

就这样,两个人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欢笑。“当你,我的爱人,骑着竹马,小跑转圈,抛着青梅。我们一起住在长干的一条巷子里,我们都年轻快乐。”这两首诗可以说是朱瞻基和孙氏爱情最贴切的写照。作为一个曾孙,朱瞻基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也背负着自己过度的焦虑。孙氏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朱瞻基的想法,帮他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知己。从此以后,能在这么多人中找到自己的知己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由此可以知道孙氏在当时对朱瞻基的意义。

但皇帝普遍认为爱情不能当饭吃,做皇帝必须耐得住寂寞。朱迪认为朱瞻基需要一个曾孙的妻子,她可以帮助他成为一个君主。他选择了胡山香。胡山香长相一般,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父亲更是没什么名气。在大多数父母眼里,这是家里最好的媳妇。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不难想象朱瞻基与胡山湘的对话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出去一会儿吧。我去踢足球,你去散步。”“我作为一个女人怎么能出去?”你想玩什么?我会带你去那里。”“呆在家里。殿下要多读书。“之后,气氛极其尴尬。我想如果我是朱瞻基,我不会喜欢这样的女人。

然而,在当时,朱瞻基不能自由选择他的爱情和伴侣,胡善祥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孙媳妇,而孙氏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孙媳妇。当然,在朱瞻基看来,这对孙氏不公平,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给了孙氏很多补偿。他即位后,面对自己后位的问题,也是大伤脑筋。

这不是因为他心爱的人嫉妒,而是因为孙氏选择接受现实,她愿意和朱瞻基在一起,这让朱瞻基感到非常内疚。朱瞻基越爱她,就越为她感到难过。但按照祖制,他还是要立胡善祥为皇后,而在朱瞻基称帝26天后,他才勉强立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然而,他做了一件小事,为孙氏定制了一枚金印。在明朝的后宫,金印是皇后地位的象征。可以看出,朱瞻基并不想委屈自己的爱人,但他又不得不给胡善祥一个名分。

胡山香有了皇后的地位,生了两个女儿,但还是没有得到朱湛。

基的爱。她做皇后的第二年,孙贵妃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爱屋及乌,朱瞻基对于这个孩子也是极其宠爱。朱祁镇的“镇”字,就有着天下根基的意思,可见朱瞻基对于孙贵妃的宠爱至深。胡善祥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朱祁镇出生第二天,胡善祥就请立这个孩子为太子,她心里深知朱祁镇成为太子的结果,但是也不得不去做。在她看来,就算没有朱祁镇,她也做不了多久皇后了。

朱祁镇出生八十天,被立为太子,与之而来的就是胡善祥皇后名分的终结。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平静的废后,没有哭闹,没有激烈的反对,没有诬蔑和栽赃,胡善祥没有什么错误,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她费尽心思也没有得到朱瞻基的宠爱。从此,孙贵妃成为孙皇后,在朱瞻基看来,这是他对心上人的弥补,可以立孙氏为皇后,他这一生也算圆满了。

命运总爱捉弄人,朱瞻基只活了三十八岁,他曾想过把孙氏带到地下,但是最后,他还是把世界还给孙氏。相信朱瞻基有生之年对孙氏的爱忠贞不渝,他尽全力给了他的爱人最大的荣耀。

朱瞻基的一生最爱会是孙皇后,是因为她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多数人不知道这个字该读什么,在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里面这个字对博,和博的含义是一样。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的_文化,而且_人悬棺也是最为出名的一个文化历史,有不少的人都在其中探究,但是依旧没有找到历史的发源情况。

_人悬棺挂在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而且这些峭壁非常的高,就连我们的猿猴都是无法攀爬上去的,飞鸟也是无法攀爬上去的了,那么我们的这个非常奇特的_族却将沉重的棺材死死的钉在了悬崖上面,真的是可以说是无法深思呢。而且这些棺木的特征都是向着我们的太阳升起来的地方。

而且数量达到了200多口棺木,一直被后人称之为是_人悬棺。想象一下如果只是在相对平衡的地面将这些灌木抬起来都是需要几个人一起合力才可以做到的事情。更何况是建立在悬崖峭壁上呢,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难道是因为_人和我们平常的人力气是不一样的吗?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这一直成为了大家探索的秘密。

据后人的猜测说的是先将灌木搬到崖顶,然后再将有技术的做馆之人放到灌木上面去打定桩孔之类的,再将其他的弄好,搬好之后然后再将棺木从崖上面放下来。按照位置上来放下来,最后再将尸体放下来,放进棺木里面加。盖上棺材,随后再将人来上去。一般的做法就是这样子完成的。

但是在有一年_人全部都消失了,好像没有来过世界上面一样,最后只剩下一些棺材。原来每一年的九月节日就是_人的重要时间,是_人的赛神节,这一天_人都显得非常的放松。于是这因为他们那一天大家都显得非常的放松,所以非常容易被别人刺杀和消灭。

还真的是这一天中明军刘显带领他旗下的部队想要攻击_人,这一天_人被明军打的措手不及,_人就从此没有了历史,在历史上不再出现。明军顺利的成功的攻下了_人的军事要地。

那一年_人名族在历史上从此消失不再,刘显也因此取得了重要的军事要地,因为这个事情刘显也成功的获得了皇上的赏识,不过说来还是非常的可惜的,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历史上不再存在的历史,只留下了他们的_文化,让后人无从考究。现在在宜宾地方依旧还有这个关于_人的棺材文化,感兴趣的都可以去探究。

在《大明风华》中,景清的二女儿蔓茵被朱瞻基救回,送到宫正司由胡尚仪抚养。蔓茵因此改名为胡善祥,成了一名宫女。

胡善祥

  熟知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胡善祥在历史上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大明风华》终究是以明朝为时代背景的历史题材剧,由此可以猜想,随着《大明风华》的剧情发展,胡善祥肯定也会从一个小小宫女逆袭为朱瞻基的皇后吧?

  电视剧由于剧情的需要,当然可以让胡善祥从宫女逆袭为皇后,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以胡善祥的条件恐怕是没办法当上皇后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避免明朝出现汉朝和宋朝时外戚势力强大、后宫干政的情况,于洪武元年派人修纂《女训》,用以管理后宫妃子,同时制订了专业的、严格的选秀制度,用来遴选后妃。在后妃的遴选上,《女训》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明朝在后妃遴选上比较偏向几点:1良家女;2从民间选择。所以,《大明风华》剧中朱瞻基找朱棣请求自己做主自己的婚姻时,曾说不想娶没见过面的世家大族的女子,这话本身不符合历史事实。明朝朝廷中的高官、官绅阶级、世家大族家的女子是不能参加选秀的。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自平常百姓之家,背后没有贵族背景,难以插手朝政,这就是朱元璋当初修纂《女训》的目的。

朱瞻基

  再看看明朝的选妃制度,后妃选秀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当皇帝或太子到了大婚的年龄,即开始在全国范围选择秀女入宫。清朝纪晓岚在《明懿安皇后外传》中详细记载万历时从全国5000个美女中选出懿安皇后张嫣的整个过程。张嫣可是连过八关,最后脱颖而出,成为万历朝的皇后。

  第一关:从全国中挑选出5000名年纪在13岁到16岁之间的、家世清白的美女,并送往京城;

  第二关:从身高、体型中进行挑选,不符合标准的淘汰;

  第三关:检查五官,若有不符合标准的淘汰;

  第四关:用尺子量女子的手足,不符合要求的都要淘汰;四关下来,5000名女子估计只会剩下1000名左右。

胡善祥

  第五关:由年长的宫女对这些秀女做身体检查,而且只保留300人,其余700人均淘汰;

  第六关:将300人居于内宫,考察他们的性格,最后留下50人;这50人基本上都已入选,会被册封为不同的女官;

  第七关:由当朝太后、皇后、贵妃等出面召见这50名女子,考察他们的才艺,包括书法、绘画、诗词等,从中选出3人;

  第八关:让这3人在皇宫中居住一个月,算是试用期,最终由太后等长辈主持,选出最优秀的那个,即为皇后或太子妃。

明朝宫女

  明朝不同时期选秀的方式也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其过程繁杂,要求严格。能够从全国各地经过层层海选出来的皇后,无一不是最优秀的。

  《大明风华》中的胡善祥是景清之后,属于靖难遗孤,父母死后被朱瞻基所救,并留在宫中抚养。那么胡善祥已经不符合参加选秀的两个基本要求:1胡善祥是犯官之女,虽没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但至少她是来历不明的,非良家女;2胡善祥已经进皇宫了,当然不可能再去参加选秀,原则上应该先参加选秀,选上之后才能当宫女。

明朝规定,公主所嫁的驸马不能是朝中为官大臣将领之子,被选为驸马之后,也不能够入朝为官。明朝定下这个规矩,原本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然而却开启了明朝公主的悲剧,大多数的公主都婚姻不幸。

明朝的这个规定使得世家子弟避之不及,普通人又觉得是攀龙附凤的好机会,公主们就成为了这场争斗的一枚棋子。大明的公主众多,笔者就以三位公主为例,来给大家讲一下她们的悲惨经历。

安庆公主是朱元璋的嫡女,很得朱元璋喜爱,于是他将安庆公主带有了一位自己很看好的进士欧阳伦。但明朝有规定,驸马不得入仕,因此也就断绝了欧阳伦的仕途理想欧阳伦因此很冷落安庆公主,后来又参与茶叶走私,朱元璋大怒直接将欧阳伦处死,安庆公主也是郁郁而终。

永宁公主是明神宗的妹妹,适婚年龄之时,明神宗命太监冯保为永宁公主选婿。一位姓梁的富商认为这是自己攀龙附凤的好机会,于是用大量钱财贿赂冯保让自己的儿子成为驸马。然而选出的驸马梁邦瑞是一个身患绝症都可能抱病而亡的人。大婚后不满两月就已去世,永宁公主终身为处子。

寿宁公主是明神宗最宠爱的女儿,她的驸马是冉兴让,两人在结婚前虽未碰面,但是结婚后感情发展迅速,如胶似漆。然而明朝时,公主都有管家和宦官跟随左右,名为管教公主的礼仪,因此驸马要想见公主一面也要过得了婆子和管家的重重关卡。一日冉兴让来见公主,可巧管家不在,他们二人都十分开心,正在如胶似漆之时,婆子突然闯进来,让他们二人分开并破口大骂,公主和驸马深感受辱,于是想要进宫申诉,结果却被管家恶人先告状,驸马也被宦官找人打了一顿,可谓甚是凄凉。

明朝规定驸马不许做官,原本是为了不让外戚专权,结果却导致了宦官霸政,公主们也大多生活悲惨,可悲可叹。

1、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是典型的平民皇帝,所以在明朝正式建立以后,朱元璋定下规矩:“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选秀制度。

2、怎么个选法呢?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给出了明确的采选办法:“民间女子年十三岁以上、十九岁以下,妇人年三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无夫者,愿入宫备使,令各给钞为道里费,送赴京师”。未婚女子作为后宫的备选,而已婚妇人则作为六尚(后宫女官)之选。

3、从民间选妃,其实并不是朱元璋首创,汉朝就曾有过此类做法。但朱元璋的民间采选办法却跟历朝历代截然相反。朱元璋把后妃的选择范围圈定在了低级职官、军户甚至是平民之家。《明史》就曾评价说:“自文皇后而外,率由儒族单门入俪宸极”。

4、可见,就连母仪天下的皇后,也都来自普通家庭,更何况是妃嫔了。明朝唯一的特例是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她是开国名将徐达的长女,算是半个权贵。

5、为什么要这么选呢?这是因为元朝后妃干政十分严重,朱元璋为了吸取元朝“宫嫔女谒私通外臣,大臣命妇亦往来禁掖”的教训,所以想出了从平民之家选择后妃的办法,如此一来就能避免后妃背后母家的势力过于庞大。事实上,朱元璋想出的这个选妃办法,让明朝获益数百年。

6、终明朝一朝,都没有出现一例后妃干政的事,更没有出现汉朝那样的外戚专权。不仅如此,明朝反而是一个贤后频出的朝代,朱元璋的马皇后、《大明风华》里的胡善祥、明英宗的钱皇后、明神宗的王皇后、明熹宗的张皇后、崇祯皇帝的周皇后都以正直、深明大义著称于世。

7、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就曾评论说:“本朝后妃多出民间,勋戚大臣皆不得立,亦其势使然,顾于国家有益”。明亡清兴以后,清朝统治者也效仿明朝通过选秀来采选妃嫔。

8、但是,清朝只效仿了一半,即效仿了从民间采选,但却把平民抛诸脑后。清朝选妃十分重视门第,规定秀女必须是在旗女子。除此之外,清朝的等级制度也十分森严,后妃基本“诞育名门”,到后来甚至发展成皇帝和勋贵名门之间近亲联姻的情况,比如顺治的后妃就有自己的表妹和表侄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98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