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一般的风俗习惯

桐城一般的风俗习惯,第1张

桐城民俗十大怪(1):正月初一玩虐待——吃两顿

大年初一是个喜庆的日子,大家都想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是,正因为是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想图个吉利,不想在这一天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很多的禁忌。比如,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以免把财气扫掉、倒掉;不与人争吵、不打骂小孩、不看病吃药、不借东西、不跌倒、不说丧气的话,表示这一年会过得和和气气;不杀生、不动刀剪、不做针钱活,以免血光之灾;忌午睡,男人午睡田畦崩塌,女子午睡厨房生灾变。

这些都还算通情达理的规矩,和别的地方差不了多少,虽然带来诸多不便,也还能做得到。比较特别的是,桐城民俗在这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吃得特别的迟,晚饭吃得特别的早,中饭就免除了。

早饭吃得迟一点是可以的,因为前一天晚上守岁,大家多少都在熬夜,睡个懒觉是正常情况。问题是晚饭,吃得太早,不多时肚子就饿了。而且,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大家玩得正快活,突然又要吃饭,吃得下吃不下且不说,生活节奏完全给打乱了。尤其是小孩子,这顿晚饭一般是不吃的。大人们也不强求,反正过年的时候零食多少有一点。所以,吃两顿就吃两顿吧,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最要命的是,吃完这顿特别早的晚饭,天还没有黑下来,就得早早地睡觉。小孩子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你说,明天又不要上学,大过年的玩得这么起劲,搞么事非要强迫人家睡觉呢?

原来,这与上面提到的图吉利有关。因为,农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最大的幸福恐怕就是美美地睡一觉了。今天不是大年初一嘛,为了图个吉利,为了表示这一年会作威作福的,一定要早早地睡个大头觉。岂不知,这种寓意上的幸福,却给实际生活带来了不幸福。不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寓意是压倒一切的,不能给你睡觉你不睡呀!

那么,吃两顿的规矩与早睡的规矩,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估计,最先有早睡的规矩,因为早睡用不着吃三顿,而且过年的时候大家胃口都不好,然后就有了吃两顿的规矩。但是,由于吃饭在前,睡觉在后,让人们误以为早睡是因为避饿。只是,你也不想一想,这大过年的,大家故意挨饿搞么事,这不是有病嘛!

桐城民俗十大怪(2):三月初三吃野菜——蒿子粑

三月初三这一天,桐城乡人多食用香蒿和米粉做成的蒿子粑,驱邪粑鬼。这个民俗非常非常的特别,不仅别的地方没有,甚至连安庆其它县市也没有听说。

三月三倒是个传统节日,只是各地的说法各不相同。一说,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后人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又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这样描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也较为盛行: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称谈爱日;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侗族多于此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故又称歌仙节。在道教中,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以上这些说法,与桐城人吃蒿子粑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搞清楚蒿子粑问题,必须紧紧抓住“上巳节”这个核心。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岁在初春,具体日期并不固定。阳春三月是山花烂漫、春潮涌动之时,同时却也是春虫蠢动、百病入侵之时。所以,上巳节又称为鬼节。《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因为洗洁的行为过于单调,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游春踏青的活动内容。至曹魏时,为了操作方便,上巳节的日期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沿袭至今。

用什么来宴宾呢?一方面,应当是延年益寿、强身固体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应当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时令食品。所以,在汉人当中,三月三总要吃点什么,吃的东西多少与驱病有关,但具体的食品各不相同。比如,南方有的地方磨米面做“打鬼粑” “缠脚面”食用;台湾、福建地区“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台湾府志》);在我们桐城,发明了蒿子粑。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三月三是上巳节,这一天要吃点能驱病的时令食品,于是桐城人吃起了蒿子粑。问题是,蒿子这种植物到处都是,为什么别的地方的人不做蒿子粑?这的确是个待解的问题。

做蒿子粑是有讲究的。米粉可以是籼米,也可以掺一点大米。蒿子不能放得太少,否则就不成蒿子粑了。但是,蒿子的植物纤维比较粗,一定要摘其嫩头,而且不能放得太多。为了口味好一点,一定要多放一些腊肉,素的、肥的都要有。蒿子粑是吃油大王,不能舍不得油。而且,蒿子粑有一个特点,新鲜做出来的反而不好吃,放几天后用油焊着吃味道更佳。

每到一年三月三,桐人齐吃蒿子粑。野味!

桐城民俗十大怪(3):一生三次素穿戴——毛身衣

桐城风俗,在出生、结婚、死亡的时候,要穿生布褂子和裤子,衣边不用针线缝,俗称毛身衣。

生布,就是没有下水的棉布,桐城人称作老布。旧时,因为生活苦,几乎家家户户都纺棉纱。纺车和其它地方差不多,是手工摇动的座式木轮车。纺棉纱是个细活,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一根根细纱完全靠手指的内力从手中捻出来,否则不是过粗就是捻断。摇纺车的速度也很讲究,不急不遽,需纺纱者自己操作,别人不可替代。

棉纱纺好后就可以织布,这不是每家都能做的事,往往一个大村庄只有个把巧妇能为。实际上,织布是个体力活,需要脚踏,需要手拉,不知道为什么过去这是个女人做的活。通常的习惯,大家自己将棉纱纺好后,送到织户家织布,需要给人家几个辛苦钱。也有自己不纺纱的,直接去买布;也有光纺纱卖给织户,不要棉布的。不管怎样,都不会给现钱,到年底的时候,有钱给钱,没钱给一点粮食也是可以的。

一生三次穿毛身衣,这是值得后人倍加欣赏的伟大发明。出生、结婚、死亡,这是人生的三大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意识着全新生活的开始。用什么寓意全新的生活?白色、原始、朴素也!你看这毛身衣,用纯天然的棉纱制成,不曾下水,不缝衣边,是何等的原始呀!初生婴儿穿上毛身衣,意味着酸甜苦辣人生的肇始;待婚青年穿上毛身衣,好去迎接婚姻生活的大考;乘鹤西游的老人穿上毛身衣,不啻是个等待轮回的处子。

这朴素无比的毛身衣,似乎是文都桐城人的专利,其它地方有此俗者极少。周边安庆其它的县市,可能也有的,但多半是跟桐城人学的。如果非要穷究其来源,最好到江西、两湖一带去找,桐城人差不多都是从那个地方来的。假如真的找到了,建议桐城人都到那里去弄一件毛身衣穿穿,算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桐城民俗十大怪(4):三十六岁换裤带——送36岁

桐城有“送三十六”的民俗。无论男女,虚35岁时,亲朋好友馈赠白鸡一只,新裤带一根,白衬衫一件。大年三十晚上,男择岳家、女择娘家送来的白鸡炖食。如果讲究一点,白鸡需独食,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

《桐城县志》曰,此俗存于桐城西乡;又有相关资料说,此俗并不古老,大概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些说法是相当可疑的,实际上,“送三十六”的民俗很普遍,桐城几乎所有地方都有这个风俗,南方很多省份好像也有,特别是江西和两湖一带。

旧说,36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36岁是人生难过的一大关口。传统迷信认为,逢九不利,不管是明九还是暗九。明九就是数字中直接带九,比如19、29、39;暗九是九的倍数,比如18、27、45。36是暗九,当然不吉利。可是,为什么36岁特别不吉利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1)36岁是人的本寿,古人认为36岁一个轮回,只有活够36岁才够本;(2)从生活经验可以判断,人到36岁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开始下降,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3)旧时人的寿命短,一般只能活到五九、六九,作为一个转折的关口,18岁、27岁明显太早,45岁或54岁则有点迟,它们不是人生的转折,差不多是人死的转折了。所以,选择36岁作为人生关口最合适。(4)道家有“四九天劫”的说法,虽然说的是490年,但毕竟是四九呀,很容易让人想起36。

既然36岁不吉利,就要想法子辟邪。不过,迷信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实质上是因需要而异。因之,各地“送三十六”的办法各不相同。在湖北宜昌,要拜神唱大戏;在湖南,要招呼亲朋好友做大寿;在江西,要送裤子。

桐城特别的地方在于两方面:其一,其它地方辟邪的日子一般都选择在36虚岁的生日,而桐城选择在35虚岁那年的大年三十;其二,其它地方也就是找个借口吃一顿,并不在乎吃什么,而桐城却偏要吃白鸡、换新裤带,大年初一还要躲起来不见人。

那么,桐城人为什么认为吃白鸡、换新裤带能辟邪呢?目前还没有正解。大概,白色是正色,又比较反光,能够把鬼蜮照晃眼而无法加害于身;吃白鸡而不是吃白猪,大概是因为鸡肉比猪肉贵;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是为了让鬼蜮到三叉路口后被白鸡毛晃得走错方向;换新裤带,是怕旧裤带年久失修扎不紧,让鬼蜮从衣缝中钻了进去。这叫层层设防,万无一失。呵呵,迷信嘛,有多少说得清楚的!

桐城民俗十大怪(5):胎盘瓦罐树下埋——胞衣

桐儿出生后,将胎儿胞衣装入瓦罐中,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寓意“树高千尺,人高万丈”。

胞衣是个非常非常特别的东西,怠慢不得。在那里,有着我们对混沌世界的些许记忆,有着我们一奶同胞的些许余温。伴随着人生的第一声啼哭,我们从胞衣中脱胎而出,代表着与母体分离的正式仪式,更代表着漫长人生的独立宣言。因之,大家都要将胞衣罐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永久地保存起来。

有人将胞衣罐放到村边大河的中心,流水潺潺,生命不息;有人将胞衣罐埋在自家的院子里,无论你走到何方,都没有离开自己的亲人;有人将胞衣罐深埋在屋后的竹林中,竹笋根根,仿佛祖宗;有人将胞衣罐挂在高树上,让小鸟充当天际的使者送出自己的第一份馈赠。

但无论在什么地方,有资格安置胞衣罐的一定是个男人,一个将小生命带来人世的男人。小小的胞衣罐,系着每一个父亲的责任,刻着生命代代相扣的传承。伴随着胞衣罐的脱手而出,这个男人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小时候,一个男人将我们的胞衣罐以自己的方式好生安置;不多年,我们也要将一个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在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胞衣本出自女人,男人只是将它们连接了一下,使它们成为一串。

文都人格外聪明些,将胞衣罐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称埋藏胞衣罐的乡里为“原籍”。没有比这更伟大的发明了!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撮一把树下的泥土,一定能够闻到童年的气息;将这把故乡的泥土供在香案上,仿佛是在供自己的祖宗。桐城人的这一伟大发明,超越时间隧道,让我们随时可见自己的亲人。

只是,心在痛,因为胞衣罐在我们这一代算是断了根。自从小生命从一个叫医院的地方产生,胞衣就不见了踪影。不知道是流进了下水道,还是被熬成盘中羹,抑或成了某贵人的滋补养颜品。没有机会将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仿佛根本就不是男人。

城民俗十大怪(6):椒椒叔叔一起来--嗷叔叔

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泛指比自己父亲年纪小的父辈。但是,全国各地对叔叔的称呼不尽相同,广东人叫“阿叔”,天津人叫“掰掰”,东北人叫“老叔”,江淮一带叫“×爷”或“×爸”,吴越一带则叫“戽喂”。这其中,最特别的是安徽桐城人,把叔叔称作“椒椒”。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且听一段饶有兴趣的传说:清朝名臣张英一日拟写奏章,误将“叔”写为“椒”。康熙帝展阅,好奇心大发,遂询何故。张英为了自尊,谎称道:敝乡有一俗,称“叔”为“椒”。岂料康熙生疑,要派人前去探个虚实。张英闻讯惊恐万状,欺君之罪如何了得便暗派侍从快马驰往老家桐城,让县令三日内遍喻县民,改“叔”为“椒”。待皇帝钦差抵桐遍询民众,结果众口一词。自此,“叔叔”的别称“椒椒”便在桐城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编得不赖,可故事毕竟只是故事,不能当作正史看待。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不难发现,这个故事有很多的漏洞:把“叔”写成“椒”的可能性并不大,古代文人惜纸,下笔前都很认真;奏章写好后要仔细检查,重要的还要备份,弄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皇帝知道后,老实承认也没什么,撒谎可真是掉脑袋的欺君之罪;“叔”有好几种意思,奏章中的“叔”不一定正好是“叔叔”的意思;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有的将主人公说成是张英的儿子张延玉;如果真是写错了,用家乡话来推托照样没有面子;这么个小事,就算皇帝真的知道是在撒谎,也断然不会派人暗访;民间的习惯称呼是很难改变的,就算当时应急改变,日后也绝对不会叫成习惯。

为了考证桐城“椒椒”的来源,需要注意下面两条 “硬证据”:其一,并不是桐城所有地方的人都这样称呼,个别地方有其它的叫法。在桐城,大多数人叫椒椒,但也有地方叫叔叔的;其二,全国并不是只有桐城一个地方这样称呼,江西贵溪和永修两地也是这样叫的。难道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是从桐城迁过去的?事实上,桐城人大多反而是从江西迁移过来的。

这无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大多数桐城人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过来的,而瓦屑坝明显只是一个移民中转站,那些将叔叔称作“椒椒”的桐城人,是不是来自江西贵溪和永修呢?不管怎么说,这里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由于提供的相关信息太少,遍查方言资料,也无法得出“椒椒”的确切来源。在这里,姑且提供一个大胆的猜测:叔通菽,菽是一种豆类植物,以豆类喻指小,所以叔叔指比父亲小的人;椒是一种香料植物,指的是“花椒”不是辣椒(明末才从美洲传入),椒的果实比菽还小,同样可以用来喻指小,进而指代比父亲小的人。

桐城民俗十大怪(7):酸甜苦辣搁一块——胡椒汤

从正月初一开始,桐城人给各种生灵过生日: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粟。其实也就是说说,并没有见过什么人真的给这些生物作寿。初二的狗不会多啃一快骨头,初三的猪也不会多吃一口米糠,至于马和羊,桐城基本上见不着,而豆谷之类,春节的时候正在冬眠呢。只有初七的人生日,一定是要好好过的。桐城的风俗,正月初七的晚餐,每个人都要吃酸辣汤,又叫胡椒汤,表示人生会遇到各种酸、甜、苦、辣之事。

可能是桐城不怎么产胡椒,也可能南方人不怎么爱吃胡椒,反正,这个酸辣汤很多人是不放胡椒的,但并不妨碍叫它胡椒汤。抛开寓意不说,单从口感上来讲,胡椒汤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北方人做的什么辣糊汤要好很多。胡椒汤的主料是豆腐、淀粉、山粉,再放些腊肉、冬菇、冬笋、熟鸡肉、肉丝、鸡蛋、香油、鸡血、辣椒,味道算是盖了帽了。一看这些原料大家都清楚,酸辣汤其实既不酸也不辣,加上平时又很少能吃到,所以大家都逮到吃好几蓝边碗。

酸辣汤并不特别,四川、上海、北京、广州,几乎每个有人的地方都有。北方的偏酸一些,南方的偏甜一些,四川的偏辣一些。桐城酸辣汤的特色不在于口味,而在于文都人将这一锅浊汤赋予了特别的文化含义,让人回味无穷。记得有一首歌就叫《酸辣汤》,里面说“酸酸辣辣的感觉,味道十分好喝特别,让地球慢慢变火球,燃烧到温度最高点”。我不知道歌词是谁写的,但肯定不是桐城人写的。

那么,为什么人的生日安排在正月初七呢?民间传说,女娲造物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俗称“人日”,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怎么庆祝呢?各地的方式不一样:(1)戴人胜: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等处。(2)赠花胜:人们制作各种花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3)吃七宝羹: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4)出游、登高: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相比较而言,还是桐城人吃胡椒汤的发明最出彩,既一饱口福,还有文化上通俗易懂的讲究,可谓一举两得。

桐城民俗十大怪(8):新娘原来是妖怪--砸新人

桐城有“砸新人”的习俗,寓意“越砸越发”。只要见到有迎亲的队伍从村庄边经过,都有好事者呐喊“砸新娘”,并随手抓起几把沙土或瓦碴子砸过去,以此要挟迎亲队伍的头人(一般是媒人)发喜烟喜糖。大人们砸新娘一般都是象征性的,而小孩子却不管那么多,乱砸一气,有时甚至会把新娘砸得花容失色。不过,新娘多少有所准备,事先带上一条方巾,不等沙土砸过来就将方巾把头遮起来。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为了防止被砸,新娘子前面举一个毛主席的石膏像,这样谁也不敢砸了,谁都怕把毛主席他老人家给砸坏了。但这个法子也只管了一阵子,后来小孩子还是照砸不误。那时大家日子都过得紧,新人并不是过一个村子都散糖果的,你不砸,她是不给的。

一般来说,“砸新人”有不成文的规矩,主要是三条:只有路过的才能砸,本村庄的一般不能砸;小孩子可以砸,大人一般不能砸,起码不能狠毒地砸;散过喜烟喜糖后不能再砸。其实,迎亲队伍自己也是矛盾的,如果砸狠了他们肯定不高兴,但如果一路上无人来砸,他们也很失落。且不说“不砸不发”,起码表示你这个队伍的人际关系不怎么样,招摇过市的都不惹眼,没有理答你。大喜的日子,稍微砸一砸,闹着玩儿,不管砸了谁,都不会生气恼怒的。所以。一些办事细心的人家,会事先给几个喜欢热闹的人打招呼,叫他们安排人来砸。

可能真的是为了闹着玩儿,“砸新人”的风俗非常普遍。东乡族的婚俗,闹新房时用枕头砸新娘,迫使她尽早掀开蒙面的布巾;戴厚英在《流泪的淮河》中描述,淮北人闹新房时用楝树果子砸新娘;在湖北孝感,迎亲时女方亲友用预先准备的树枣、萝卜条以至豆渣、饭团等轮番抛掷取乐,主要是砸新郎;在东北,新娘去夫家的时候,喜欢用五谷杂粮砸新娘。相比较而言,桐城的砸法显得比较原始,多少有点野蛮。

这不由得让人起疑:此俗何来?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别地一般在闹洞房的时候砸,桐城却在迎亲的路上砸;别地弄个东西随便砸一砸,桐城却弄个砖头石块实实在在地砸;别地砸一砸纯粹为了取乐,桐城却在取乐的同时取一点喜烟喜糖。《康熙桐城县志》曰,“同安郡其俗信鬼神,好遥杞,父子或异居,人性劲躁,包藏祸害,视死如归”。难道说,桐城人自古以来本性野蛮?

窃以为,非也。即便桐地自古民风强悍,《康熙桐城县志》也说,“自平成(南朝)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杞婚姻胥近于礼”。况且,别地的人骂桐城人,也只说阴险狡诈,断不会说野蛮粗俗的。

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砸新娘”的缘起,大体的发展线索还是可以猜出一鳞半爪的。(1)旧时的人有很强的地盘意识,从他们的地盘路过,多少要留下一点买路钱,否则就会被人讥笑为软弱无能。(2)旧时的人很迷信,红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走了喜气,必须把你的喜气给砸掉;白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来了晦气,你必须放鞭炮给吓走。至于“越砸越发”,不过是发展到后来的一个托词,好比一个人把东西打碎了,虽然心里很难受,嘴里却说“碎碎(岁岁)平安啦!”

实际上,与桐城相类似的“砸新娘”也还是有的,比如庐江与桐城交界的地方、宣城的一些地方。只是,这两个地方多少都与桐城相关,庐南自不必说,宣城在近代是有大量桐城移民的。大家知道,桐城人大多是从江西、两湖移民来的,估计这些区域十有八九会有此遗风。

桐城民俗十大怪(9):煮鱼上桌不算菜

吃鱼好处多多,除了味道鲜美、众口可调,还能治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年的时候,吃鱼又被赋予特别的含义,所谓年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是也。在大多数地方,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吃鱼,以讨一个吉利,所以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过去有副常用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旧时,一些文绉绉的知识分子是只吃鱼不吃肉的,因为这些所谓的君子“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而鱼被宰杀时是不会发出嚎叫的。

在桐城,大家也是喜欢吃鱼的,招待客人一般都是做三牲饭,即以鸡、鱼、肉为主的家常饭。就算是祭祀祖宗,带的也是三牲碗。过年的时候,照例是要煮鱼的,大年三十晚上煮鱼照例是要上桌的,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煮鱼上桌并不算一道菜,是万万不可以动筷子的。难道说桐城人就不想“年年有鱼(余)”,就不想过年的时候讨个吉利?非也!原来是因为桐城人的思维和常人不一样,常人为了追求“年年有鱼(余)”,觉得应当把这个“鱼(余)”吃掉,而桐城人认为,“鱼(余)”就应当“鱼(余)”着,吃掉就不“鱼(余)”了。

窃以为,两种理解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桐城人的理解有比较深的文化内涵。因为,过年吃鱼是正常的,现在你吃了,文化含义不饱满;而过年不吃鱼是反常的,文化标志性就非常强。只是,大过年的,连条鱼都吃不上,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嘴巴和口水。由于不太人道,更有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很多地方实行了适当的变通,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在这些地方,只是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正月初一到十五,请客要上两碗鱼,一碗可以吃,另一碗不可以吃,到底要吃哪一碗听主人招呼。不能吃的叫“碗鱼”,意思是装在碗里不能动的。后来,索性更宽松一点,大年三十也上两碗鱼了,反正吃了一碗还剩下一碗,不愁没“鱼(余)”。

可能,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并非桐城的专利,但这种民俗肯定不普遍。而且,即便同样是不吃,说法未必一样。比如,东北一些地方三十晚上也是不吃鱼的,但他们是因为鱼儿多刺,怕一年里老有拨不完的刺;旧时,北方有些地方不仅三十晚上不吃鱼,他们什么时候都不吃鱼,因为缺少外来的佐料,无法将鱼去腥。

桐城民俗十大怪(10):死后带累下一代——忌血葬

旧时,无论什么地方的人,对葬仪都是极其重视的。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葬仪,总有一些迷信的说法和做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只是,不管多么怪异,大家都普遍尊奉一个共同的信念:入土为安。按照佛教的说法,只有入土为安,才能投胎转世。所以,在轰轰烈烈的葬仪之后,一定要将逝者尽快葬下去,这是第一要务。过去,如果一个人混得悲惨,都会聊以自慰地说,“只求一把黄土埋起来”;如果一个人十恶不赦,大家就会诅咒他“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桐城这个地方偏要反着来,人死以后忌血葬,要在野外找一个避风且风水好的地方将棺木厝放起来,用稻草盖上防雨雪,俗称“厝基”。乍一听,一定以为桐城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为有些少数民族喜欢在临江河的山崖绝壁间凿眼、钉桩厝放棺木,称“悬棺葬”;有些少数民族将棺木厝放在山洞里,称“洞穴葬”;藏族人将尸棺厝放在高台,称“天葬”。

问题是,无论是悬棺葬、洞穴葬还是天葬,都属于一种“安葬”,即最后的安置。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不作兴土葬即埋葬,虽然没有入土,但已经“安”了。而桐城则不同,棺木厝放在野外只是临时措施,三年五载以后,还是要再行安葬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桐城人是信奉土葬的,也是相信入土为安的,为什么迟迟不入土埋葬呢?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厝”,暂时放置,待葬或改葬。那么,为什么现在不速葬呢?现代的人解释说,只有厝放三年以上,才会投胎转世。这完全是把话说反了,没有说到点子上。暂时不安葬,估计有几方面的原因:

(1)过去的人穷,安葬不起,就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家族中死的人多了,凑在一起合葬,这样可以减少费用;

(2)过去战火纷飞,很多人逃荒时客死它乡,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回家安葬。古徽州也有厝放的习俗,只是他们条件好些,不是厝放在野外,而是厝放在特制的寝楼里。

(3)过去有丁忧三年的习俗,为了尽孝道;

(4)一时没找好墓地或一时买不起墓地;

(5)安葬多在远处,而厝放一般都在家门口,可以为晚辈祭祀或哭坟提供方便。这几种力量的合力,使厝放成为一种习惯,而当习惯已经养成,即使这五方面的力量一个都不存在,它已经作为一种风俗根深蒂固了。

先领证还是先给彩礼

说法一:很多新人都会因为结婚彩礼的事情而大动干戈。不过如果男方家人是个比较不错的人那还是可以考虑先领证后给彩礼的,如果男方是个比较爱计较的家庭是就得深思了哦。不过还是得看现实生活中的发展,懂得随机应变,什么事情都没有太绝对的。

说法二:先拿证还是先收彩礼后拿证完全是看你们小两口的态度和双方父母对于风俗的在意程度。如果女方家庭经济不是穷到靠彩礼来帮补家庭开销,只要是开明一点的家庭,个人认为即使收彩礼也只是走一个形式,无非是把男方钱由女方父母那再转到女儿处,如果女方家庭是传统类型那还是先彩礼后领证吧,男方还是配合为好,如果女方父母很开放不在乎这些烦琐的礼仪,那省略也未尝不可,说白了,民间仪式只是走过场,结婚证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两口子恩爱是最重要的。

说法三:订婚的时候给大礼,可没听说给彩礼和领证挂钩的,估计有可能是男方在忽悠你。我是觉得不要太早领证,婚礼前后几天有时间去领了就行,毕竟领证了就是真正的受法律保护的夫妻了,再想反悔就要考虑很多问题了。

说法四:都领证了,你的彩礼还想按照原来谈好的给你,呵呵,太天真,这都是套路。你都领证了,他不给你彩礼了,你能再去领离婚证吗,那不是成二婚的了,办酒席前两天领证都来得及。

没给彩礼就让去领证

1、如果两个人领证之前感情非常好,相互之间也非常了解,也不存在物质上的挑剔,完全就是精神超越了实际,或者说两个人的经济实力可以主导一切,感情就是坚不可摧的,那么好,领证是完全可以 的。

2、在领证之前大人已见面,就双方的要求达成一致,这样是没有问题的。

3、新人在结婚前已将各种现实问题考虑清楚,比如是否存在购房,财产大权的主导,异地等问题协商一致,如果没问题,也可以。

4、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婚姻非儿戏,两个人想要步入婚姻的殿堂势必会对双方有一定的了解,从心里觉得对方可以托付,值得依靠,可以共同生活,相伴一生,无论是什么情况婚姻的产生都是基于这个基础上的。

5、结婚登记前男女双方对自己的要求和今后所要发生的事情一次性想清楚,说明白,不要在事后再提要求,会让双方心理产生偏差,不好接受。

参加婚礼随礼什么讲究

参加婚礼随礼什么讲究,很多让你在参加婚礼的时候不知道应该随多少礼金,毕竟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这是很讲究的事情,随错了很伤感情,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参加婚礼随礼什么讲究。

参加婚礼随礼什么讲究1

1、送礼时间要及时

准新人办婚礼前都会提前通知亲朋好友时间和地点。如果是收到请帖的第一时间觉得和自己的日程安排有冲突,很难安排出时间出来,那么久要提前告知朋友不能去参加婚礼。但也要在婚礼前或者婚礼当天发一份随礼钱送上祝福。而不要因为自己没有时间去参加婚礼,就不随礼。

2、选择吉利的数字

结婚是值得可喜可贺的,这样的大喜事,新人们都会比较讲究吉利。那么作为宾客出席的你,送出的随礼钱最好也是一个结婚吉利数的。比如“6”“8”“9”都是大家比较喜欢的结婚吉利数字。

3、关系的远近亲疏

每位宾客的份子钱并不是一样的,宾客与新人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红包数额的不同。一般来说关系比较亲密的亲戚包的`红包最多,在2k—5k之间;新娘的闺蜜,新郎的好兄弟关系也是非常好了,所以相比起一般的朋友,红包也是比较多的,在1k—2k之间;普通关系的红包在5—8百之间。

4、根据个人经济能力

每个人的经济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的经济能力较好,那么在随份子钱时可以多包一些;如果经济条件一般,那么就少包一些,无论是多还是少,都是一份心意。

结婚礼金一般给多少

1、吉利数字

一般礼金的数字都会选择比较吉利的数字,这样就可以讨个好彩头,最好就是能够做到好事成双,一定要跳过4这个数字。比如说像以2、5、6、8等这些数字都是比较受欢迎。如果能包个666、888之类的数字是更好。

2、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这个词不用我多做解释,大家也都明白。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你结婚的时候朋友送礼金多少,朋友结婚的时候你就送多少,当然也可以多,但不能少。

3、伴郎伴娘

就一般而言,伴郎伴娘是新郎亲自挑选的好友兄弟,如果是先说好了不用伴郎伴娘送结婚礼金的话,如果实在是关系好的姐妹就可以买个结婚礼物就可以了。

4、带家属出席

结婚之后还一个人出席好朋友婚宴的应该很少吧,一般都是带家属出席。那么两张嘴来吃饭就不比一张嘴了,通常大家也会在一般礼金上稍微多出两百的样子,不然会觉得实在是不好意思坐下来。

参加婚礼随礼什么讲究2

一、随礼红包金额讲究

首先,参考当地随礼的行情。比如当地一般朋友要包600,那么如果跟新人关系比较好,则可以适当增加至800或1000。倘若是情侣或夫妻两个人一起包的话则金额应该在单人基础上翻倍,或者比翻倍稍减一些,比如一个人包600,两个人则最少应该包1000。

其次,可以根据对等原则来随礼。有些新人以前曾经参加过自己的婚礼并随了礼。那么在随礼的时候应该比对方的红包要多一些。比如当初新人给自己包了500,则可以随礼600或者800。如果两次婚礼间隔时间较短,可以少加一些,如果间隔时间很长了,则应该多加一些。

再次,红包的金额还应该讲究数字吉利。最常见的是带6、8的数字,并且应为双数。比如600、800、1600、1800等。随礼一般都是整百的数字,很少有带零钱的,以方便最后封进红包里。此外,按照中国人的喜好,4是比较忌讳的数字,3因为谐音“散”,在随礼的时候也应该避开。

最后,确定红包金额还应该参考婚宴的档次。一般来说,如果婚宴规格比较高,宾客的随礼也应该适当高一些。

二、其他讲究

关于包红包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讲究,主要有:

首先,用来封随礼的红包最好是婚庆专用红包。这样显得更有心意。尽量不要使用仅带有“寿”“福”“大吉大利”等字样的生日红包或者新年红包。另外,红包上最好也不要有某些单位名称,以免显得过于随意。

其次,在红包上的祝福语、签名等应当郑重。写祝福语的时候一定要字迹清楚、工整,不要有涂改。另外在写新人名字的时候应该将新郎新娘并排写,并加上“伉俪”等字样。在落款的时候应当使用“谨”“敬”字样以示谦恭。

再次,红包应该仔细封好,以防止发生一些意外情况。

最后,送红包的时候应该在婚礼正式开始之前送,并且应送到新人或者新人指定的保管红包的人员手里,而不能随意送给新人的其他亲属等,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

参加他人婚礼时给的份子钱大约是在200-3000元之间,而具体包多少是要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个人的经济状况、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决定的。

在包结婚红包的时候,最好是能够选择双数作为礼金的金额,寓意着新人成双成对、好事成双。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4”在风俗中一般会有不好的寓意,故需要避开。

随多少看关系:若对方曾经给你包过生日红包、结婚红包等,那么在给对方包红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金额要高于其包给你的红包,这是基本的礼貌。

选择双数:包份子钱的时候个人的经济状况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若是没有收录来源的学生党,那么包的红包也可以选择200、288等小数额,表示出对新人的祝福即可。

二、结婚份子的讲究

在包红包的时候也是要考虑与新人之间的关系的。若与新人只是一般的同事、同学,那么金额通常在200-600元左右;而比较近亲的闺蜜、兄弟通常是在600元以上的,甚至会上千;若是舅舅、姑姑等家里面的长辈,在出席外甥、侄子的婚礼时多是会包1000元以上的红包的。

包份子钱的时候个人的经济状况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若是没有收录来源的学生党,那么包的红包也可以选择200、288等小数额,表示出对新人的祝福即可。

若对方曾经给你包过生日红包、结婚红包等,那么在给对方包红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金额要高于其包给你的红包,这是基本的礼貌。

三、结婚份子钱给法

如果你是学生,本身没有赚钱能力,那么份子钱意思一下就行了,或者和几个同学一起包个吉利的数字。如果你已经是上班族,或者邀请你的人和你关系很好,那么份子钱就不能马虎。下面这些是结婚份子钱的吉利数,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68——一般适合才上班的毕业生,或者是没有经济实力的学生,168这个数字比较有好的寓意,并且这样实惠又讨了个好彩头。

188——“100+50+20+10+5+2+1=188”,即在“168”基础上再加上二十元纸币的“188”。

288——取尾数谐音“发”的寓意。

366——6在中国人的寓意中就是顺利,是个吉利的数字,两个6则表示顺顺利利,一生幸福安康。

400——四季发财。

600——代表大家都顺,数字6本来就是个吉利数字,既然顺应了结婚红包宜讲究双数,以表达好事成双的祝福。整数也干脆利落,好听又吉利。

666——可代表顺顺顺,意思是祝福夫妻二人顺顺畅畅,你也一帆风顺。

800——数字8向来被视为吉利数字,谐音“发”,意寓发财,顺利。

888——可代表发发发的意思,意思是祝福夫妻二人发财,顺利。

999——意思是你和朋友的友谊天长地久,夫妻恩爱也长长久久。

1001——这个一般适合父母送给新人,千里挑一。

1314——一生一世。意寓新人感情甜蜜,长长久久,一生一世。

1588——图的就是一辈子我发发,这是寄寓新人美好的祝福,同时也是为自己讨一个吉利。

1666——1表示人的一生,三个6则表示顺利如意,1666表达了对新人以后一帆风顺的祝福。

1688——一路发发

1888——取“888”的寓意。

1999——一辈子长久,这是对新人感情的美好祝福,同时也是对朋友之间的感情寄寓的美好祝福。

2009——(两人爱长久),2099,2188,2998,2999。在婚姻庆典里,数字9最能表达祝福新人婚姻天长地久,一辈子相亲相爱的,只因谐音为“久”。

6666——代表顺顺顺顺、一帆风顺。

8888——代表发发发的意思,意思是祝福夫妻二人发财,顺利。

9999——意思是你和朋友的友谊天长地久,夫妻恩爱也长长久久。

10001——(万里挑一)适合父母送给新人。

四、不同城市的份子钱

当然,不同地区对于结婚随礼都是会有一定的要求的,故各位宾客在包份子钱的时候也要了解一下当地的风俗哦!

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朋友、同事间的结婚份子钱一般在200-800元之间,具体金额视相互之间的亲疏关系而定,而300、400、700这样的金额是忌讳的。平均下来的水平是在500元左右,而比较好的朋友、有创意、有品位的朋友还会额外赠送一些小礼物给新人,比较流行的礼物有施华洛世奇的水晶摆设、金银首饰、床上用品、家居摆设、餐具、酒类等。

在一些二线城市出人意料的情况出现了,由于这里的外地移民相对于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较少,在本地生活安逸的青年人往往更有经济能力,他们的生活压力较小,也更讲求面子,并向往时尚生活与消费,所以这里的红包最高水平可能会出人意料地高出一线城市,一般在200-1000元左右,而亲朋好友间再红包之外额外加赠礼品的人也不在少数。但礼品相对更实际些,可能是家用电器、服装服饰、箱包等。

在三线城市,经济水平和消费力之间导致了礼金变薄了,统计下来这里的红包起步价在100元左右,500元亦能算上是大手笔,有些来参加婚宴的人,甚至可能不送红包,而直接以礼物抵消红包,对于参加婚礼的人来说,可算是实惠了。

五、给结婚份子钱有什么讲究

结婚的份子钱主要为了给新人一个好的祝福,但给份子钱也有许多的讲究,给的不好很有可能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哦。

韩国随份子钱:一般会送大概6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57元),如果是关系好一点的朋友,那么就会送大概10万左右(折合人民币596元)。大部分的韩国人为结婚礼金给生活非常大的压力,特别是对才工作的人来说。

英国人随份子钱:一般会送440英镑(折合人民币4000元),其中有大部分的钱主要是用来打扮的,大概就像服装费一样。只有小部分是属于新婚夫妇的礼金。英国的份子钱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白领一个月的工资。

德国人随份子钱:一般愿意折合成等价的实物送给新人。所以新人也会列一张清单,上面写好了物品以及对应的价格,亲朋好友可以选择上面的物品作为赠送的礼物,送给新人。

如果你的朋友结婚的时候你随礼了,而她在你结婚的时候不随礼没任何理由就可以绝交了

如果她还没结婚,那你以后也不随礼就行了啊,没必要绝交,我们成为朋友的时候不是因为你是否有钱,也没必要因为没随礼而绝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025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