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上戴红孝帽是什么意思

葬礼上戴红孝帽是什么意思,第1张

(一):久病之人、身体虚弱之人、灵异体质之人均不宜参加葬礼。如若不得不去,必须要穿上红色内衣、内裤、红袜子回避大吉。如果参加葬礼返回后,身体突感不适,应尽快找信得过的堂口师傅,除晦洗孝为佳。

(二):新婚期未出百天、月房期未出百天及身上有伤口未愈合者,均不宜参加葬礼。如若不得不去,除了采用红色内衣之法外,身上有伤口的朋友,还要在包裹伤口的纱布外,拴上五色线、或九色线,回避大吉。

(三):即将面临重大考试之人、升官之人、外出远行之人均不宜参加葬礼。如若不得不去,需要随身佩戴文昌帝君锦囊,或魁星令牌,回避方可。

为什么一个百岁老人死了,一个孝顺的家庭要带着红色的孝子,还要办婚礼呢?这是中国几千年的习俗。这不是那个地方的习俗。这基本上是习俗。

作为农村的老农民,你为什么这么说?在过去,人们有这样一个传说。生活在过去70年中的人是罕见的,生活在过去70年中的老人已经去世了。他们在葬礼上被称为快乐和快乐。这是件快乐的事,但他们穿白色的孝服。他们为什么穿红色的孝服。这和问候不同。我只能说你知道农村遗留下来的一种习俗,但不知道另一种。不像他们说的那么简单。当死者超过100岁时,他们的孩子应该穿红色孝服。

首先,五大祝福之一。

期末考试是《尚书·红帆》五大祝福中的第五大祝福。也就是说,你可以享受你的生活和死亡。让我们想想:这位老人没有生病或灾难他以健康的方式经历了人生的旅途。他没有遭受疾病、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有什么特别的吗?它是独一无二的吗?因此,虽然人死了(这是天道,是自然法则),但他们仍然在悲伤中快乐。

二是彰显富贵之人,用红色孝心孝顺最年轻的一代。

有些地方充满了红色孝道。我们是最年轻的一代,有着红色的孝心。即使你不穿白色孝服或黑色纱布,你也会穿红色的。为什么?它也意味着悲伤中的幸福。为什么年轻一代是为了表明老年人的后代多,人口多,同门同堂。这是一个快乐的事件吗?所以年轻人是红色的。他们中的一些人还需要在坟墓上贴上红纸,就像家里的一些人结婚去坟墓一样。

第三,前人简单朴素的生死观。

面对爱妻之死,没有人能像庄子那样豁达。然而,前人已经认识到,生、老、死是不可动摇的自然规律。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让一个年轻人失去父亲成为一个可悲的奴隶,让一个中年人失去他的妻子是一个悲剧,而一个老人把儿子遗失为一个悲剧,一个疾病或一个灾难,总是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是一个悲剧。即使他很穷,他也很快乐。这样一个人,生老病死,是不可悲的,是可喜的。

大连地区汉族老年人或中年人逝世时,都要在街门旁边挂串烧纸,称为“岁头纸”。为什么叫岁头纸呢?因为它是根据死者的年龄做的,所以叫岁头纸。

它的做法是一岁一张纸,按序夹在一条绳子上,再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街门旁边。

亲邻看见了岁头纸,就知他家有人去世了,还知道死者是男是女和多大岁数。于是就拿烧纸等祭品到死者家里去吊唁慰问。

子女给逝世老人挂岁头纸,除表示衷心哀悼外,还能对亲邻起个讣告作用。

岁头纸在老人咽气后就挂出去,出殡时摘下来放在哭丧盆里烧掉。

挂岁头纸这个习俗,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不详,直至今日,有的人家办丧事时还在挂它。

老人咽气后,穿好寿衣,在正间屋里架起板床,铺好谷草和褥子,将尸体头南脚北的放在床上,手里放根约二寸长的白面棒,称为“打狗棒”(给死者到阴间过巴狗山村,好用它打狗时用),然后用红布单将尸体盖好。古礼规定父死停尸堂屋里,称为“寿终正寝”,女死停尸卧室里,称为“寿终内寝”。民国以后,父母死后都在堂屋里停尸,不再分停了。尸体床下放个装满五谷杂粮的小草囤,在囤里点个油灯碗,称为“照尸灯”。

尸体头前放张矮桌,摆上香碗和蜡台等供器和供品,桌前还放个泥瓦盆,长子要在盆里给死者烧三个包袱(包袱纸上要写出死者的出生和去世的年月日),这个行动称为“烧倒头包袱”。接着就拿起擀面杖敲打正屋的门框说:“一打天门开,二打地门开,三打庙门开”。打门的用意是让死者的灵魂好到那里去。接着帮忙人(帮着处理丧事的人,一般由村中有身份的人担当),提着灯笼,拿着香纸和锁头,搀扶长子到村头山神庙(有时土地庙前)去,让他站在庙门口把锁头打开,让死者的灵魂进庙,等待上西天极乐世界去。

开锁回来,帮忙人立即组织长子带领家人到山神庙去,给死者报“倒头庙”。

回来后,全家人按照长幼辈份穿戴孝服和孝帽(都用白布做),儿子、孙子、女婿、外甥、亲侄子都穿肥大的孝衫,戴口袋式的孝帽子,还用红布包绺青麻缝在帽顶上,帽外还要扎条白带子,腰间捆条麻绳子,鞋帮鞔上白布,趿拉鞋走路;儿媳、姑娘、孙女、外甥、亲侄媳、侄女头上都扎白布带(称为孝扎头),外罩尖式孝帽,帽夹上也缝绺青麻,腰间捆麻绳,鞔白鞋趿拉走。这样做是表示给老人披麻戴孝的意思。未结婚的儿媳妇和未结婚的女婿来服孝时,都要内穿红孝衫外罩白孝衫,鞋帮要鞔红白二色布,区别于结婚者。

本族男女来服孝时,孝帽孝服都自带,帮忙人不管男女,死者家里都得给孝戴,给孝帽、孝带或孝布都行。

死者咽气后,就请人到远处亲邻家里去报丧。亲邻知信后都来吊丧,有的送香纸,有的给现金,以表哀悼之意。

老人死后,一般在家停尸三天,然后才能出殡入土。例如死者在二十三点以后逝世,也按停尸一天计算。

停尸期间,早晚三餐,都要到村头山神庙去,给死者的灵魂送饭吃,这个行动称为“报庙”。报庙的行进队伍排列是:帮忙人提着灯笼,拐着浆水桶在前面带路,吹鼓手在后边吹大喇叭奏哀乐,接着是长子在帮忙人的搀扶下扛着引魂幡,拖着哭丧棒(高粮桔杆缠上白纸穗头),次子、侄子、孙子等男性亲属跟在后边。长子媳在女扶孝人的掺扶下,怀抱浆水罐,拖着哭丧棒带领着次子媳、姑娘、侄媳妇、孙女、外甥女等女性亲属,来到村头山神庙前跪下。长子媳用线香挑块小纸片伸到庙门里去,一边摇动一边说:“爹(妈)你扯住纸钱……”纸片能贴在庙门的砖墙上,就认为死者的灵魂还在庙里(这是迷信),把浆水罐里的饭拔到庙里去。帮忙人带来的浆水都泼到庙的周围去,给那些无家无后的野鬼吃。烧完香纸,孝子孝妇们叩头起来,就在哀乐声中一直哭到家里。

办丧事时,都要在院里搭个灵棚,棚分前后两室,前室行祭,后室停灵。死者使用的棺材规格不同,底厚一寸,帮厚二寸,盖厚三寸的称为么二三棺材。经济条件好的都用二三四或四五六寸厚的棺材。

死后的第二天,将棺材抬进灵棚里,棺里铺好谷草和褥子后,就将尸体从堂屋里抬出来放进去,孝子孝妇在哀乐声中为死者整容装棺,木匠师傅钉好棺材盖,孝子孝妇就开始哭灵,这个行动称为“入殓”。

第二天的午后,举行接旌仪式。旌是用红缎子布做的,宽一幅布,长约六尺多,用金粉或白粉在布的上部画个起脊楼盖,两侧分别画韩钟离(拿芭蕉扇)、吕洞宾(背宝剑)、张国老(拿竽鼓)、铁拐李(背葫芦)、曹国舅(吹笛子)、栾采和(拿阴阳板)、韩湘子(拿花篮)、何仙姑(拿荷花)八个神仙,称为“阴八仙”。只画扇子等工具不画神像的称为“暗八仙”。旌的中间部分,只写死者的姓名和年龄,再无其它文字。死者不管男女的旌都由姑娘拿钱买,儿子负责全部丧葬费。

接旌的行进队伍是这们排列的:前头有两人鸣锣开道,接着是四个扛红彩旗的,旗后是拿幡的。幡的种类很多,有条幡、扇子幡、葫芦幡等,一般家都扎四对,扎六对的也有但是为数不多。幡的后边是吹喇叭的音乐队,抬供桌和抬旌楼子的。旌楼子是在高桌的宽面上绑两根细木杆,顶部用高粮秸扎个楼盖,蒙上包袱皮,两杆的中间用白布编成花格,楼的两侧用白布或白纸扎花做飘带。孝子孝妇和亲友等走在旌楼的后边,在管弦乐声中来到街头广场。这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出来观礼。

队伍停住后,孝子和孝妇齐跪旌楼前,长子头顶铭旌来到旌楼前,帮忙人将旌挂在旌楼上,让村人都知道死者已经去世,亨寿多少年。孝子孝妇和亲友都向铭旌叩头,奏乐放鞭炮。回家后,将旌挂在灵棚里的隔壁上,孝子孝妇分别在灵的左右两侧。女婿亲友齐集旌前向死者上香叩头。女婿要行三拜九叩礼,具体做法是在旌桌的前边,再放张高桌,行礼者先在第一张桌前作个揖叩三头,起来到旌桌前作个揖叩三个头,然后转身回到第一桌前再作揖叩三头。不会行三拜九叩礼的,在旌前作揖叩头就行了。客人叩头时,孝子孝妇要陪同客人向死者叩头表示谢意。

接旌这天的上午,灵棚、房门、街门都要贴上白纸对联。由于年龄等原因,对联的词句也不同,如高寿老人去世时,横批可写“吊者大悦”、“老成凋谢”等,对联一般都写“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惟望白云飞”等。有的亲友在接旌这天要给死者送帐子或额子,就是用金纸或银纸做字,写的是“驾鹤西游”、“劳绩常存”等歌颂词,缝在约六七尺长的绸缎布上挂在灵棚里,向死者表示哀悼。

接旌仪式结束后,姑娘和女婿要给吹鼓手、抬旌楼、打旌、拿幡的人赏钱,钱数多少当众宣布,受赏者要喊出谢字。

接旌这天晚间,死者家里要设宴招待亲友和帮忙的等全体人员。

饭后,在灵前放口铁锅,孝子孝妇等,都要给死者在锅里烧夜纸,还要搞夜祭,请厨师给死者上祭菜给赏钱。同时还要请人读祭文,歌颂死者一生的功绩和美德。没条件的人家,也要由姑娘或媳妇在哭诉中,把死者养儿育女等优良美德说出来给儿孙和亲友们听。

烧完夜纸就给死者送“盘缠”(路费),参加接旌时的全体人员,在哀乐声中抬着纸人和纸车马来到山神庙,将车马面向西方向摆好,周围撒满烧纸,在车的旁边放张矮桌,将烧夜纸时剩在锅里的纸灰撒在桌面上。长子媳拿香挑块纸片,从庙里把死者的灵魂引出来,附在死者的红纸牌位上,由长子顶着送到车里去,看桌面的纸灰上有脚印时,就认为死者的灵魂已经上车了。这时还要当众宣读,复州城隍爷发给死者往西去的“路引”(就是通行证)。封建社会出版的老《黄历》上,每年都有登载“路引”的写法,让老百姓照办。读完“路引”就烧车马,孝子孝妇们向西南方向,一边叩头一边喊“爹(妈)要走好,一路平安到西天等话。烧完车马停止奏乐,全体人员离庙回家,不准回头说话。

一般人家能给父亲送“盘缠”,都扎一个侍者一个车夫,两匹白马一辆轿车。母亲去世时,除上述几件外,姑娘还要给妈妈扎条老黄牛,到阴间去好帮妈妈喝生前积赞下来的脏水。

第三天早晨,帮忙人搭好棺材架子,就搀扶长子一人在哀乐声中到山神庙去“辞庙”(就是给死者几天来的住庙钱)。

辞庙的同时,帮忙人要打扫死者生前住的炕,将他用过的枕头等遗物拿到村头烧掉。

从庙回来就起灵,把棺材抬到架子上捆绑好,长子还要摸下四个棺材角,称为“稳灵”。然后与全体男性服孝人跪在灵前,妇女站在灵后,帮忙人将烧过倒头包袱的泥瓦盆,放在长子头上搁一下就摔在地上。若是没摔碎,死者家人就把它当成“聚宝盆”收藏起来。抬灵人看见摔丧盆这个信号,就在鞭炮和哀乐声中起灵。送殡队伍与接旌时相同,只多一口棺材。

出殡时,女婿拐大筐,内装照死灯的草囤,长子媳上庙时拿的浆水罐,还有枣树枝、苞米面发糕等陪丧品,走在队伍的前边,边走边撒纸钱称为买路钱,给死者买道走。

棺材抬到墓地,首先由风水先生放罗盘,测好照山的方向和墓穴的位置,接着阴阳先生(亦称除黑先生,这个行当都是庙里的伏居道士干的)掐破公鸡冠子,用鸡血在镢头板上画符,口念咒语。在风水先生测定的墓穴处创出三个坑,抬灵人就在道士破土的地方把坑子挖好,长子在坑里垒起两道小土岗,放上枣树枝和发糕等,是希望保佑子孙早发家的意思。

棺材入土后,把旌铺在棺盖上,把女婿拐来的陪葬品都放在棺材的头部,最后用苇席把棺材盖好,抬灵人就在哀乐和鞭炮声中把棺材埋好,垒起坟墓和坟头。新采的墓地,还要垒个山神庙,让山神保卫死者。

带来的引魂幡、条幡,旌楼架子和哭丧棒以及死者降生时在门上挂的布郎当等都在墓前烧掉,孝子和亲属以及来宾,在墓前上香烧纸叩头后,哀乐停止,殡葬仪式结束。

妇女送殡只到村头,将哭丧棒扔在烧死者遗物的火堆上烧掉就回家。这时有位帮忙的老妇人,拿张饭桌放在街门口,桌上放盆清水,水里放些铜钱,还有一碗干饭、木梳、竹蓖子、斧头和菜刀。送殡的孝子和孝妇进家时,都要洗手梳头,拿起斧头和菜刀在盆沿上各荡几下,从水盆里捞铜钱,含口干饭进屋吐在死者生前住过的炕席底下(三日后送到墓地去),铜钱也扔在那里。

阳阴先生进屋后,口念咒语,还用桃树枝把公鸡打得直蹦乱叫,同时还向屋里各处撒黑豆和铧铁,有的还在墙壁上贴符,驱除恶鬼保佑平安,这个行动称为“静宅”。

出殡这天的午后,还要设宴招待亲友,孝子们在管乐中挨桌给亲友叩头谢孝。

饭后,鼓乐班送走客人就和风水先生以及阴阳先生领取工资和赏钱就走了。抬棺材的分请、雇两种,请的不给报酬,雇的得给工钱。

出殡的第三天,儿子、侄子、孙子、姑娘、媳妇、孙女以及亲属等,要到墓地去给死者“圆坟”,用高粮秸折个方架,中间拴个带铜钱的红布朗当,插在墓的上边,表示给死者上梁盖房的意思,然后修整坟墓烧纸叩头,圆坟仪式就结束了。

出殡后,有的人家向老人表孝心,写个死者的牌位供在桌上,每日三餐都上香供饭,如生前一样的侍候,直到烧百日时,才将牌位烧掉结束祭拜。

死者入土后,每隔七天,孝子孝妇和亲属都到墓前去烧香纸摆供品,称为“烧七”。一般都烧七次为止。此外还要烧个“百日”和三个“周年”,每次亲友们都来参加仪式,送香纸和馒头等祭品。送馒头有规矩,两位老人都去世的,送十个馒头,称为“半份供”。本族人送来的馒头祭祀完了都带走,亲友送来的最少给他带走一个,称为“压包袱”。

烧百日和周年,死者家里都要设宴招待客人。

死者去世的当年,他的名字就填到宗谱上去,过年时享受子孙们的祭祀和参拜。古礼规定子女要为父母服孝三年,服孝期间,过年时家里不能悬灯结彩贴红对联(可贴紫色对联),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之意。

烧完三周年,服孝期满,子女脱孝,恢复以往的正常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090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