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权桂云 1912年
陈景润、由昆 1980年
蔡元培、黄仲玉 1902年元旦
陈独秀的第三位夫人叫潘兰珍,比他小 20 岁,是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女工。1930 年,陈独秀和潘兰珍在上海同居,她一直与其生活在一起,直至陈独秀1942 年5月27 日晚病故于四川江津。
在中国有句俗话,说的是:“先成家,后立业。”在一些歌曲当中,也有“想幸福要趁早”这样的歌词。
在欧美社会当中,人们关于婚姻的看法则相对会更加“开放”一些,有的年轻人甚至在十八岁之前就会同居甚至生孩子,因为婚姻在重视契约的西方人看来不过是一纸公文,两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只受两人情感状态影响。
当然,这些观念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关于婚姻的时机,有的人总是会觉得,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应该结束单身、结婚成家。
比如在中国,高中时都还小心翼翼,提防孩子“早恋”的家长们,到了不久之后孩子大学的时候,反而又会催促孩子早些“找对象”了。
其实对于我们而言,结婚这件事其实急不得,并且你会发现,结婚越晚的人,往往也会越幸福,越有可能走到最后。
婚姻现状与晚婚研究
2018年,我国民政部曾经公布了一组数据,数据结果显示,全国的离结比(离婚/结婚比)为38%。而在黑龙江省,这个数字甚至达到了63%,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婚,这表明当下的婚姻状况令人堪忧。
同样,在美国十分出名的TED演讲当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话题。
精神病学专家格奥尔格·布莱尔-韦斯特(George Blair-West)认为,晚婚对于夫妻双方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演讲的一开始,布莱尔-韦斯特提出,其同行曾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主题就是成年人在一生当中所有可能经受过的最令人失落的经历。
经过统计,排在这份榜单前三名的分别是:配偶的离世、离婚以及婚内分居。
接着,布莱尔-韦斯特将这样的一种情况比作是人们对于某些疾病的看法:如果明知道这三种与婚姻相关的悲剧会让人十分难以接受,那么为什么不把这种情况当成是一种绝症去“预防”呢?
并且婚姻关系说白了,其实也就是人类纷繁复杂社会关系当中的一种罢了,这样的预防其实可以进行一种“推而广之”。
其实他的重点并不在于提醒人们应该怎样去“挑选”好的配偶来结婚,而是想要提醒人们在什么时候更应该做出措施来防止离婚,以及对于夫妻而言,为什么晚婚会更加有好处。
一、晚婚的夫妻往往受教育水平更高
不光是欧美,在我国,上世纪时就有伟人提出,“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想法。
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这样的趋势发展得愈发明显,我们甚至可以毫不避讳地说,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基本上就可以决定其生活水平。
那么对于夫妻双方而言,结婚的年纪越晚,双方就有更大可能受过更高水平的教育,那么两个人在婚后的生活质量自然也就会更高。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国当下的教育体系当中,一个人接受完义务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之后的年纪往往就已经到达23岁左右。
此时的个体在就业市场当中的竞争力相对而言是比较一般的,可能会找到不错的工作,但是并不能保证就可以有很好的生活水平。
而随着人们对于学历的愈发“渴求”,截止到2022年研究生考试报名结束时,已经有多达457万人报名参加了考试,按照之前30%左右的录取率来看,每年也会有多达百万的研究生入学,这就导致大量的研究生会在每年涌入就业市场。
现今社会当中,想要保证婚后的生活有保障,前提就是好的工作;而好的工作前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程度。
二、25岁之前人的思维仍在发育
在布莱尔-韦斯特的论述当中,他认为个体的思维成长是一个过程,与生理成长的情况类似,对于人类而言,虽然25岁这个年纪时,人们往往早已成年,但是他们的思维,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心性”往往还在发育当中。
婚姻与家庭之中琐事不断,“柴米油盐”也好,情绪处理也罢,如果夫妻双方在心智思维成熟之前就匆匆结婚,那么之后同样有可能面对各种难以协调的状况。
放在今天这种情况更容易理解——25岁的年纪,许多人都还在读研究生,经济独立尚且难以保障,更处理不好生活中的各项事宜了。
所以对于那些想要结婚的夫妻而言,年纪再大一些时,两人的相处与磨合也会更加充分,自己心智也会变得更加成熟,两人在婚后因为一些小事而争执甚至分道扬镳的可能性也就更小。
三、年纪越大,人格也就愈发成熟
布莱尔-韦斯特表示,人在而立之年之前,往往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其实很好理解,越是年轻的人,就越是善变——学龄前的小孩,很可能就会因为父母的批评而离家出走;青春期的个体,常常也会出现情绪的反复;大学校园中的情侣,三天两头分手又复合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然而,当人们到达三十岁这个关键年龄之后,往往性格就不会再轻易变化,人格也就差不多在此时定型了。
许多年轻的夫妻在结婚之后,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另一半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甚至不再像之前一样深爱自己了,这就是年纪给人格带来的一种善变性。
然而当双方在结婚时都已经到达非常成熟的状态,那么婚后“善变”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基本上就不会再变了。
除了这三个重点之外,布莱尔-韦斯特还给出了他对于美好婚姻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共享“权利”、言出必行以及浪漫关系是一段美好婚姻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参考,对于自己的婚姻或者是爱情,能够适当有一些帮助。
当然,这些观念是源自一位西方精神病学家的研究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吸取和反思,一方面也没有必要“照单全收”,因为这毕竟是基于西方社会的。
假如恋爱许久的对方迟迟不愿结婚,那么接下来怎么做还是看自己的。
1、没钱,经济压力太大
没钱,估计是很多男同胞共同的回答。因为现在结婚对于男性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平时恋爱约会、吃饭、看**、买包包、送礼物等等都是要男的掏钱,这个都还好。关键是现在结婚都要求买房买车,这个才是大家焦虑的根源所在。对于一个工作几年的人来说,房价这么高,买房压力是巨大的,没有家人帮忙,靠自己买房是很困难的,以前觉得啃老是很可耻的事情,但现在你必须啃老。
2、自己还是个孩子
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习惯了,年龄可能是大龄了,可是心智上也许还是未成年。加上很多都在学校里面,接触社会少,根本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我身边就见过30多岁的人,连衣服都不会自己洗。一个自己都没有长大的人,怎么可能去思考结婚,哪里有勇气去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很多人说她还小,其实是真的还小。
相比我们父辈十几岁就开始赚钱承担一个家庭的重担,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这不让做那不让学,早已经失去了自我成长的空间了。作为家长一边骂着孩子没用,可是一边又全部事情都包办,根本不给孩子去学习和成长,溺爱的结果就是,把孩子养成了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生活低能儿。
说个我身边的真实笑话,曾经大学班上的学霸在一等奖学金申请的表格里面,有一条舍友的评价,写着“生活不能自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重要,可是孩子的成长不仅仅只有学习成绩。
3、性格问题
很多人本来就性格内向,平时很少会主动和别人交流。而学校里面也不会教你如何去与别人交流沟通,更多的只会看你的学习成绩。只要你学习成绩好,老师开心、父母高兴。至于什么情商、财商等等的培养,那都没有学习成绩排名重要。
现在大学也都已经普及了,如果再读个博士,毕业就已经30岁了,还没工作就已经是大龄了。而且书读多了也容易变成了书呆子,论学历一个个都不低,985、211的单身大龄青年一大把。可是他们的生活里大部分的时间除了看书就很少和异性接触,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去和别人相处,怎么去和别人聊天。对于他们来说,找对象真的比考试难多了。
我身边就很多这样的同学,现在大龄了,你给他介绍个对象,你还要教他怎么去恋爱,怎么主动追女孩,怎么约会、过年过节应该送什么,可能还要教他怎么洞房吧。不然笨笨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该恋爱了。
4、工作忙,圈子小
现在工作生活压力大,加班996都是正常现象了。晚上忙到11点多的也是大把的人,回家洗个澡看一会手机,基本一天就过去了,即使到了周末,不是睡觉就是在兼职送外卖。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生活,哪里还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恋爱。生活轨迹基本就家里和公司,每天都是同一天生活的重复。
当然,工作这么忙,圈子也变得越来越小,你的通讯录基本就剩下三类人:许久不联系的老朋友、天天唠叨的父母、以及工作的同事。每天能见到和能聊天的都是那一波人。别说遇到自己喜欢的对象了,就连认识个新朋友都已经特别困难了。
5、习惯了单身生活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那些单身的人会一直单身,因为他们习惯了单身生活,即使你介绍了对象给他们认识,也很难帮助他们脱单。因为习惯了单身的生活之后,很难习惯别人走进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是因为年龄大,不是因为身边的人都结婚给自己造成心理恐惧,他们不会考虑相亲找对象结婚的,因为一个人的单身生活太舒服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吵架、吃什么也不用征求谁的意见。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之后,是很难改变这种生活状态的。所以你发现,很多单身的人,他们之前就是单身的。
其实,不管选择结婚还是选择单身,都不是人生最终的状态,过怎样的生活都有快乐和悲伤。结婚的羡慕单身的自由,单身的羡慕结婚的家庭温暖。不管选择哪种生活,自己不后悔就好,至于别人怎么看,用姑姑的一句话:“要你管,这是我的人生,又不是你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