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书六礼”是指什么?

古代的“三书六礼”是指什么?,第1张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1、“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分别指: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2、“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

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扩展资料:

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

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三书六礼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

 费县传统白事流程

 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

 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

 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

 (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人的岁数,用白纸粘在柳木树枝上,放在大门外两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随意乱放)

 拜榜:由大总管张贴帮忙人员名单,孝子们为感谢帮忙人员,特向张贴的帮忙人员名单的榜行大礼。

 (第一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人喝汤。泼汤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进行,当地称呼“庙子”由站桌头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老人称呼“领头的”)指引,孝子们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庙子泼汤。(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火炮声,响彻半边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大的,人口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子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白事中一大亮点,情景壮观。从亡人的灵堂门口吹奏到庙子,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人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土地神留下买路钱,孝子们跪下行大礼,烧纸钱。这时停乐。 继续赶路时哀乐同起。

 仪式开始:到了庙子,孝子跪下行大礼。“领头的”跟土地神念咒语,祈求土地神的庇佑。词为:“漫山湖泊一庙堂,山神土地和牛王。山神土地两边坐,土地老人在当尖。放松放松再放松,放松亡人喝顿汤。”然后孝子们哭着喊着亡人喝汤,在庙子上左转三圈,“领头的”提着汤桶向外泼汤。结束后起乐孝子们哭着回。

 (第一天晚上)闹灵棚:在当地有“喜殡”之说。是指老人的岁数很大了去世的,后人认为老人是有福之人,所以称“喜殡”。 闹灵棚是为了哀悼逝者,通常鼓乐班用文艺节目来进行闹灵棚。

 辞灵:亲朋好友为了哀悼亡人在下葬的前一晚上进行最后一晚的辞别。行四拜礼、八拜礼。

 填搭子:填搭子是指为亡人填盘缠,分别有亡人的女系来填,(儿媳、女儿、侄女、孙女等人)跪着痛哭流涕手捧“元宝”形状的纸钱,填满布口袋。

 送盘缠:“领头的”指引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村外的指定十字路口把刚填满的搭子火烧,表示把亡人的盘缠送上西天。

 (第二天上午)领客:第二天整个上午全部是领客,来追悼的亲朋好友为亡人行四拜礼、八拜礼 。

 (第二天下午)静面:孝子们看亡人最后一面。

 扫棺:“领头的”在棺材上面撒一些钱财,与吉祥物品。用扫把向四周扫,儿女跪在棺材四周,表示:扫下来的财物谁接着谁有福气。亡人走之前为儿女留下的最后财物和福气。

 系丧木架:抬棺材的架子,有亡人的儿子来系,亡人的儿子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大门外把丧木架子系好。

 出棺:孝子们及前来哀悼的人们,下葬前在亡人在家里的最后一字辞别。行四拜礼、八拜礼。

 路祭:下葬前的最后一次祭拜,堪称此次白事中第二大壮观情景,出关后到村外是先指定的地点,为亡人进行路上的祭祀活动,参与者有,孝子们的男丁(亡人女家眷不参与)、所有来哀悼的后送的亲朋、所有忙帮的都参加路祭。先由所有来哀悼的亲朋行四拜礼、八拜礼。再有所忙帮的行四拜礼、八拜礼。最后由孝子们八拜礼。路祭过程中根据来的亲朋的人数多少,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过程中整条路的交通等一系列的活动全部停止,直至路祭结束。

 下葬:在路祭上摔老盆后就迅速地把亡人棺材抬到下葬地下葬。

 费县农村殡葬礼仪之行礼概说

 鲁地作为礼仪之邦,殡葬礼仪亦是亘古流传,只是如今简便了许多。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对此或许知道个大概,而城里人大都是陌生的。但对于老家在农村的年轻人来说有知晓的必要。本人依所见所闻将费县周边农村殡葬礼仪中的行礼作一简要介绍。

 这里说的农村殡葬礼仪中的行礼主要指男客之行为。

 丧事中,行礼的场合主要有辞灵(出殡前一天晚上夜半前,至亲男客参加)、出殡日中午就餐前(所有吊丧男客参加)、路祭时(信主——主要亲戚参加)。上述几种场合行礼,做法大体相同。

 行礼包括作揖和叩头两部分,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用。由于其结合方式、作揖叩头次数多少等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多种行礼方式,不同身份的客人必须使用相应的恰当的方式行礼。作揖又分深揖和浅揖两种。深揖,动作为:站立——低头弯腰——双臂下垂——至膝盖处双手合拢,左手包右手抱拳——缓缓直身,双手抱拳上移——抱拳高至眼眉止——释拳,双臂下垂,站立。深揖一般是给长辈所用。浅揖,动作为:站立——低头弯腰——从膝盖以上起,双手抱拳——直身,抱拳至胸前止。浅揖是给同辈或小辈所用。叩头,动作为:站立——先右脚后撤,屈膝下跪——后左脚后撤,屈膝下跪——上身挺直,双臂下垂——上身前倾弯下,叩头低至将要触地,双手前移伏地——抬头,上身挺直,双臂下垂——或左脚前移站起,右脚跟上站立;或再叩头,依行礼套路确定。

 行礼的程序:当听到执事人(有的地方称作“执客[kei]”)念到客人村名和姓名时(像坐席前的行礼,有时不排行礼次序,也就不点名。或大呼隆一起行礼,或诸亲依次逐一行礼;而像路祭,必须按先老亲后少亲等次序依次逐一行礼),客人缓步走至祭桌前芦席中央位置停下,执事人喊“客至“,客人便转身向右首跪棚(也称陪棚)的长辈作一揖、跪下叩一头(是平辈的只作一揖);再转向左首跪棚的长辈作揖叩头(平辈作揖)。若两侧跪棚的孝子孝孙为行礼客人的晚辈,客人便无此礼节,可直接进入主体。主体礼的行法在下面分别详细解说。主体礼毕,执事人喊“回礼”,孝子叩头。这时,客人还应向灵屋的孝子施礼,是长辈的叩一头,是平辈的则作一揖。在行路祭时,以上礼仪结束后,行礼人还要向侯礼者(其为逝者的兄弟,立于路祭行礼人进场、退场的地方)施礼,平辈的作揖,是长辈的作揖叩头。总之,在整个行礼过程中,行礼客人动作要庄重、缓慢、有节奏,多人一起行礼要相互照应,动作协调一致。

 在下面所说的行礼中的“勤”与“懒”:“勤”指作一个揖接着叩一个头,即一揖一头。“懒”指作一揖后连续叩头,即一揖多头。如“大八拜”又叫“四勤四勤”或“双四勤”,“中八拜”又叫“四勤四懒”。

 丧事行礼之主体礼按轻重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大八拜

 行法:A、作揖,跪下,叩头;站起,再作揖,跪下,叩头;……如此重复四次(四揖四头)。B、作一揖,到祭桌跟前垫子上跪下,进行捻奠。即行礼人跪在祭桌前,右首执客将香、酒、筷子、纸等依次递给行礼人,行礼人再将这些东西依次递给左首另一执客。捻奠程序为八下:三把香、三杯酒、一双筷子、一刀纸。C、捻奠完毕,站起后退一至两步。作揖,跪下,叩头;站起,再作揖,跪下,叩头;……又如此反复四次(四揖四头,同捻奠前做法相同)。

 此礼在捻奠前分别作四个揖叩四个头,捻奠后又分别作四个揖叩四个头,因每次都是作一揖叩一头,前后共八揖八头,故称“八勤”,或“四勤四勤”“双四勤”,俗称“孝子礼”。此礼最重,常为至亲晚辈行礼用之,如逝者的儿侄等。

 二、中八拜

 行法:A、中八拜在捻奠前的四次作揖叩头与大八拜相同。B、所不同的是捻奠之后。即站起,后退,作揖,然后跪下,连续叩四个头,中间不起身。因每次叩头不像大八拜那样站起一揖一头,故谓之“懒法”。前边是“四勤”,后边是“四懒”,故称“四勤四懒”。此礼为较亲晚辈用之,一般都以此法行礼。

 三、小八拜

 行法:捻奠前的四个头用懒法,捻奠后的四个头仍用懒法,故称“四懒四懒”。此礼为远亲晚辈用之。

 四、大四拜

 行法:捻奠前作俩揖叩俩头,每次都是站起作揖,跪下叩头。捻奠后,还是作俩揖叩俩头,仍然是每次都站起作揖,跪下叩头。此礼为同胞兄(嫂)弟姐妹用之。

 五、中四拜

 行法:捻奠前作俩揖叩俩头,每次都站起作揖,跪下叩头。但捻奠之后的礼法变了,变为懒法,即作一揖后,跪下连叩俩头。此礼节为平辈较亲的兄(嫂)弟姐妹用之。

 六、小四拜

 行法:捻奠前的两个头用懒法——作一揖,跪下连叩俩头,捻奠之后的两个头同样用懒法——作一揖,跪下连叩俩头。此礼一般不常用,用于远亲平辈,比“懒四叩”礼稍重。

 七、懒四叩

 行法:行礼人走到供桌前,作一揖,便跪下捻奠。捻奠完毕,起身后退,再作一揖,用懒法连叩四个头,故称“懒四叩”。此礼节最轻,一般为远亲平辈。以“死人为大”的说法,客人为晚辈行礼也可行此礼,比“小四拜”礼稍轻。

 八、“四勤四懒”+“懒四叩”

 若两代或三代人一起行礼时,可以将“中八拜(即“四勤四懒”)”和“懒四叩”礼合并使用。即长辈行“懒四叩”,晚辈行“四勤四懒”。具体行法为:A、上场后,长辈在左前方面向右站立,(别忘了,须在向跪棚的行完附加礼以后)晚辈行“四勤”礼。B、等晚辈行完“四勤”礼后,长辈上场,集体作揖,跪下,长者一人上前捻奠。C、捻奠毕,大家一起行“四懒”礼。几代人一起行礼的,使用此法行礼者较多。

 以上为通用主体礼节。除此以外,行礼还有诸如“二十四拜”“十二连勤”“十二串堂”“八拜六叩”“三祭酒”“三上香”“十三太保”“大祭奠”“小祭奠”等多种礼节,但一般都不大采用了,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殡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传统殡葬流程繁琐苛刻,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潢川婚姻习俗  

旧时,男女从订婚至完婚,中间要经过许多繁文缛节,一般程序有订婚、启媒、接亲、拜堂、回门等。  

订婚 男女两家门当户对,由父母作主托媒说亲,先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再行书“下柬”(订婚约),“下柬”时男方向女方下彩礼。富家彩礼多金银首饰彩缎衣料,女方报以笔墨书砚,贫家为棉布银质首饰;婚约既定,不得改易。  

启媒 男方卜定成亲日期,按既定格式用红纸写好恳贴,请媒人送到女家,名为“送日子”,女方若无异议,就回允帖。婚礼前两日过礼,男方用若干捧盒或抬盒,送去龙凤饼、猪蹄肉、鱼、公鸡(北方公鹅)和新嫁衣等礼品,女方以母鸡(北方母鹅)、衣帽鞋袜和糕点回敬;抬回女方陪送的嫁妆,富家有陪送房屋、田地及仆女的。  

接亲 按既定日子迎娶,风雨无阻,县城在头天子夜,农村当天不过午。新郎不亲迎,以幼童坐花轿代往,名曰“压桥”。一路宫灯前导,锣鼓喧天。花轿到了女家门前,锣鼓敲起“双喜地”,表示贺喜,接着敲“八哥洗澡”,催新娘沐浴启程。这时新娘由其舅父或兄长抱上轿,用红巾盖头,哭泣不止,表示舍不得爹娘。富家用大轿一乘抬新娘,小轿两乘抬“送亲的”;贫家只用小轿两乘,除新娘外,只一名“送亲的”,不用锣鼓。花轿来回不走重复路,遇到别的花轿,新娘间要互换裤带。花轿临门,鞭炮齐鸣,新郎插花披彩同男女宾客出门迎接。新娘入门要跨马鞍、抱宝瓶,预示生活平安。  

拜堂 拜堂仪式在中堂举行,堂上设香案花烛,由司礼人(称“礼先”)主持。“送亲的”和“接亲的”牵扶新婚夫妇先拜天地,次拜高堂(父母),夫妇交拜,然后新郎用红绸牵新娘入洞房,同喝龙凤汤、蜜糖油。接着新娘以手帕、鞋袜或其它物品敬献长辈,受者须赏新娘钱币,谓之“端赏钱”。晚上专设一度喝“团圆酒”,新夫妇上坐,女眷作陪。向新娘布菜时,讲一些吉祥语言。晚饭后“撒房”,撒房后将染红的白果、花生和枣子等合在一起从厅堂、院落撒到新房,向新娘新郎撒去,边撒边唱,众随声喝彩。最后亲友“闹房”,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说法,故老少均可参加。 

回门 婚后第三天上午,新娘偕夫婿回娘家,谓之“回门”。女家设筵招待请亲朋作陪,下午新夫妇返回,到家时须走“状元桥”方能入房。“状元桥”是在院中用方桌、木梯架设的,上铺红毡,摆放枣子、剪子、筷子、升子等物,表示早生子、快生子等。新娘由新郎扶着过桥,让新娘边走边拾取、辨认摆放的什物,以讨吉利。  

潢川建房习俗  

建造新房系民间在事。旧时建房一般先请阴阳先生择基定向,选“黄道吉日”动工。上房梁时设香案、祭鲁班,用红纸(布)缠在屋梁上,用红、黄纸写“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的字幅,贴在屋中脊椽上,两面悬挂“上梁欣逢黄道日,竖柱偏遇紫微星”对联。燃放鞭炮,木泥工师傅高蹲梁上,以蒸馍、花生和糖果等食品向下抛撒,供乡亲哄抢助兴。  

迁入新居时,亲朋邻里送酒肉、用品,祝贺乔迁之喜,称之“燎锅底”,主人在新居以酒食招待。 

 

潢川人际交往习俗  

潢川人好客,待人接物注重礼节。  

称呼 石时候人们对尊者、长辈称呼,前冠以“尊”字,如尊伯、尊嫂;对平辈或晚辈,则用“贤”字或“老”字,如老兄、贤弟。在称呼对方亲友时,无论长幼均加“令”字,如令尊、令郎;自称时,比自己大的冠“家”字,如家父、家兄,比自己小的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建国后,屏弃了旧的称谓,一般互称同志或根据年龄身份称呼。见陌生人视年龄不同称大叔、大嫂、小弟等;熟人多称老某小某。对有职务或有职业的按身份称呼,如某局长、某主任、某老师、某师傅等。  

相见 旧时,幼辈见尊长,行“作揖”、“打恭”礼,以后变成后行脱帽鞠躬礼。平辈或朋友相见,行“拱手礼“。学生、徒弟拜师要磕头,以示尊敬。建国后,旧礼废除,相见时握手问好或点头示意。在车中、路上,让老人、妇女先坐先行。 

待客 客至,主人出迎,揖让入门。对亲朋好友来访,起立让坐,招待以烟茶、瓜子、糕点、果品,然后交谈;告别时,需送至门外。宴请时按辈数、身份、亲疏排位入座,席间,需敬酒布菜。对客人斟茶不宜太满,斟酒不宜不浅,双手端送,以示敬意。  

礼节 亲友间贺喜吊丧,慰难问疾,有来有往。对远行者设宴饯行;久行归来,则登门看望或摆满酒接风。建国后,亲友、同志之间,崇尚扶困济贫,婚丧相助。近年来,遇亲友子女升学、招工、提干、参军等喜庆事,送礼祝贺,主人设宴招待。 

结拜 认干亲俗称“打老契”。两家为加深关系,一家将子女结给另家为义子、义女,拜认对方为干爹、干妈,此后两家来往密切,逢年过节互送礼品。“结金兰”俗称“拜把子”。义气相投的人烧香结拜,男结异姓兄弟,女结异姓姐妹,彼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解放后,“结金兰”活动基本终止,认干亲的在农村依然存在。 

传 统 禁 忌  

旧时,由于迷信思想作崇,人们对事物颇多禁忌,解放后,相信科学,许多禁忌逐渐被破除。  

节令禁忌 忌春节不贴对联;接年迎财神时忌妇女参与。正月初一忌向外扫地、倒水和破碗碎器。初五忌动刀剪。正月讳言“死”、“鬼”、“完”等。六月(毒月)、腊月(寒月)忌搬家。  

礼节禁忌 街客忌用三个菜。忌下午向长辈拜年或探望病人。忌同性通婚。拜堂成亲时忌寡妇或子女不全的妇女“接亲”、“送亲”。忌夫妻在女方妈家同房。忌公公入儿媳住房。出嫁姑娘忌在妈家生孩子。忌坐月子的妇女串门。忌退加赙仪(向办丧事人家送的礼);忌戴考进入他人家门。 

视听禁忌 清里,听乌鸦叫、眼皮跳,认为不吉利。狗怪叫吠叫或狗爬屋脊,谓有祸事。母鸡打鸣或鸡飞上房,谓有火灾。夜间闻猫头鹰叫,认为要倒运。  

其它禁忌 新屋落成忌久不住人。住房忌门对屋山、大树。小孩“出疹子”,门前挂红布条示意,忌外人入室。小孩忌吃鱼子、鸡爪子。

1、定婚

媒人撮合,通过合八字,双方父母同意,视为定婚。

2、结婚

也叫过门,要择良辰吉。出嫁时,有哭嫁的习俗,其歌词内容大都是讲父母养育子女的艰难,骂媒婆及到夫家如何待人接物等。新社会,破除旧俗,婚姻自由,但乡间仍存在旧时的一些陋习,如要彩礼。

3、唱夜歌

“唱夜歌”是殡仪的一种仪式,也是举哀。岳阳县老人、大人死了,一般都要殡仪,在乡间的一些地方到今仍然保存古老的习俗——“唱夜歌”,入夜之后,歌手带着孝子们围着灵柩兜圈子,一边击鼓,一边讴歌,其声调悲切。

4、坐夜

一夜之间,除了唱歌外,则是敲锣打鼓,放鞭,和向死者鞠躬作揖。亲戚朋友整夜在灵柩边静坐、听歌,俗称“守孝”或“坐夜”。

5、选择墓地

选择墓地,用青砖,石灰砌起墓穴(架空,不封门)。人死之后,将棺材放进坐基中,封上门,即成坟墓。现在自改革殡葬,号召要求举行火葬以来,群众一改过去的习惯,只有少数偏僻乡村,此种旧习仍有存在。

岳阳人民政府-婚丧习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19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