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宠爱的格格(甭管是不是亲生的)是谁?

康熙最宠爱的格格(甭管是不是亲生的)是谁?,第1张

十女(1685—1710):固伦公主。玄烨之第十女。其母为玄烨庶妃纳喇氏,即通嫔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十六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22岁时受封为和硕纯悫公主。是年嫁与蒙古博尔济吉持氏喀尔喀台吉策凌。策凌是元太祖成古思汗二十世孙。康熙三十—年(1692),其祖父丹律携他自居地塔米尔投归清朝.玄烨十分高兴,授其为轻骑都尉留居京师入内廷学习。康熙四十五年与公主成婚,授和硕额驸,并赐贝子品级。奉命回驻塔米尔旧地.击败准噶尔兵入侵。康熙五十九年(1720)从傅尔丹多次击败准噶尔兵,授札萨克。雍正元年(1723)特诏封为多罗郡王。雍正二年(1724)驻守阿尔泰。雍正五年(1727)偕内大臣四格等赴楚库河与俄罗斯使节瓦萨立石定界签订“布连斯奇条约”。雍正九年(1731)大败准噶尔军获鄂登楚勒大捷,晋封为和硕亲王。赐银万两,又授其为喀尔喀大札萨克。雍正十年(1732)又获光显寺大捷,赐号超勇亲土,晋封固伦额驸。雍正十一年(1733)为定边左副将军进驻科布多。乾隆元年(1736)驻兵乌里苏雅苏台。乾隆六年(1741)清廷从土谢图汗部分出20旗赐予他,统称赛音诺额部。乾隆十五年(1750)去世,入祀京师贤良祠。公主于康熙四十九年(17l0)去世,时年26岁。雍正十年(1732)因策凌军功追赠为固伦纯悫公主。死后葬于京师郊外,后与策凌合葬。公主与策凌所生子成衮札布初被封为世子,策凌去世后袭爵为札萨克亲王兼盟长。

清朝的”蓝齐儿格格“——和硕荣宪公主

(一)

相信很多人都还对《康熙王朝》里那个倔强可爱的蓝齐儿公主记忆犹新。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蓝齐儿这个人吗?蓝齐儿的原型是谁?谁才是康熙皇帝最宠爱的女儿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作为一个帝王,康熙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这是时代和环境赋予他的特殊使命。不过,皇帝也是人,也有各种属于普通人的性格特质。在父亲这个角色上,康熙皇帝面对众多儿女,也难免有在感情上存在着亲疏远近之分。儿子尚且不论,在二十一个女儿中,最受到康熙喜爱,也是最令他感到贴心的就要算是固伦荣宪公主了。

固伦荣宪公主:康熙第三女。其母为玄烨荣妃马佳氏。与长子承瑞、四子赛音察浑、六子长华、八子长生、十子允祉同母。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日生。康熙三十年元月受封为和硕荣宪公主,同年下嫁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待氏乌尔衮,时年19岁。康熙四十八年公主受封为固伦荣宪公主。雍正六年四二十一日去世,时年56岁。

(二)

康熙十二年二月,康熙皇帝的第二个女儿夭折了,年仅2岁。这对于连连遭遇儿女夭折际遇的康熙皇帝来说不啻为又一个沉痛的打击。短短几年中,皇宫中先后送走了七位王子公主幼小的灵魂,这一切都令这一年的春天显得凄冷而灰暗。也许是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也许是希望能够给皇宫带来一丝生气,康熙皇帝收养了弟弟恭亲王常宁的长女为养女,这就是后来的固伦纯禧公主。

三个月后的五月初六,贵人马佳氏(康熙十六年册封为荣嫔,二十年进荣妃)又为康熙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也就是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固伦荣宪公主。马佳氏在这个时期里应该说是康熙皇帝十分宠爱的妃子,在荣宪公主出生之前她已经先后为皇帝生下了两个儿子(后来又生下了三个皇子),其中就包括康熙的长子承瑞,这在整个后宫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切本来可以成为马佳氏在后宫提升自己地位最有力的资本,可万万没有想到,老天爷却跟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四个儿子竟然一个也没有养住,全都夭折了。这也使得马佳氏在康熙朝初期皇宫中最具悲情色彩的母亲。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令马佳氏养成了平淡无欲的性格,使她能够在波涛汹涌的环境中平静安详的度过了六十多年的漫长光阴。

荣宪公主的出生对于渴求子女的康熙皇帝来说确实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喜讯,但同时也令他怀有深深的忧虑。上面我们提到过,马佳氏前面所生的四个儿子全部都夭折了,面对眼前这个娇弱的小女儿,康熙充满了不尽担忧:这个孩子到底能不能平安的长大呢?皇帝自己似乎都没有了信心。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份牵挂,才使得康熙皇帝对这个女儿有着不同他人的特殊感情与关注。

这一次,康熙没有失望。荣宪公主在父亲的呵护下平平安安的长大了,虽然实际上她算是康熙的长女,可因为纯禧公主的缘故,人们按齿序称她为“二公主”。康熙二十四年,十三岁的二公主便被父亲册封为了“和硕公主”,成为这一代公主中第一个得到正式册封的人

(三)

到了康熙二十九年,二公主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已经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就在这一年,她的姐姐大公主被封为和硕纯禧公主后嫁给了蒙古科尔沁台吉班第。在二公主婚姻的问题上,康熙皇帝曾作过充分的考虑。我们都知道,二公主最终是嫁到了巴林蒙古,有人说这也不过是康熙皇帝奉行“北不断亲”怀柔蒙古的手段之一。这种说法恐怕不尽然,因为早在多年以前,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五女,也就是康熙的姑姑固伦淑慧公主就在顺治五年下嫁给了第一代巴林王色布腾,仅隔四十三年,康熙又把荣宪公主下嫁给了色布腾的孙子乌尔衮,一个部落同一支系在三代人中娶到两个公主,这是除了与清朝关系最为密切的科尔沁部之外,其它部落从未享受过的殊荣。不过既然巴林王已经成了皇亲,达到了满蒙和亲的目地,为什么还要下嫁第二个公主呢?

应该说,这是一段亲情与政治完美结合美满姻缘。首先,在准噶尔蠢蠢欲动的时期,与漠南蒙古保持亲近的关系自然是康熙皇帝不得不考虑到的重要因素。不过,这个理由却不是促成这段婚姻决定性的理由,亲情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恐怕是无法忽视的。

我们都知道,对于康熙来说,最最亲近的亲人就要算是祖母孝庄太后了。孝庄一生共育有一子三女,分别是世祖顺治、固伦雍穆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和固伦端献长公主。而在这三个女儿中,最令她钟爱的就是淑慧公主阿图。康熙也因为这个多次将公主接到京师陪伴祖母。在孝庄太后去世之后,可惜更是不曾亏待了这位唯一的亲姑姑(与顺治皇帝同父同母),能做些事情使她高兴,也是康熙皇帝心愿,而结亲恐怕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当然,讨姑姑的欢心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女婿的才华为人才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据史书上记载,在康熙二十九年发生的乌兰布通之战中,乌尔衮率领巴林骑兵英勇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康熙亲自接见了这位作战英勇的蒙古亲贵。当时乌尔衮只有二十岁,长的英俊挺拔,又是淑慧公主的嫡孙。康熙一见之下便非常喜欢,不但给了他很多赏赐,而且还为他和小他两岁的二公主指了婚。这一幕多少显得有些戏剧性,出身名门的天潢贵胄,年少有为,得到皇帝的欣赏与嘉奖,最后与公主奉旨成婚。这一切好像都是戏文儿中才会出现的情节,但这却是真真正正发生在了历史上。

就这样,在第二年,十九岁的二公主被封为和硕荣宪公主,并在同一年下嫁给巴林郡王次子乌尔衮。由此看出,康熙皇帝并没有将荣宪公主的婚姻仅仅当做是政治工具,而是体现了一个父亲在位心爱的女儿选择夫婿时的谨慎态度。从这一点上说,荣宪公主是十分幸运的,她的婚姻与其他和亲的公主似乎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找到两个……希望对你有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都是妻妾成群、多子多孙。一代天娇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征战四方,享受征服别人的快感,抢夺财产宝物和女人。按照波斯人拉施特编写的《史集》的记载,成吉思汗的后宫有后妃五百,其中大部分都是征服各国、各部落时抢来的。

在广袤的土地上设立了五个不同的斡儿朵(宫帐),并同时册立数位皇后。每个斡儿朵排名第一位的是该斡儿朵的首领,也就是正后,其余后妃按实际地位排名。所有后妃中,以第一斡儿朵的正后孛儿帖地位最高,是成吉思汗的爸爸也速该带着他去翁吉剌部求亲求来的,相当于皇后娘娘。

大家熟知成吉思汗有4个儿子相应建立了四个帝国,其他子女很少有人知晓。按照《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成吉思汗有六个儿子分别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兀鲁赤,阔列坚。还有记载有8个儿子5个女儿。

在游牧部落中的一个法则就是子以母贵,所以,成吉思汗子女的生母都是有名有份的。没有名份的女人即使生下了成吉思汗的子女,也无法认亲。

成吉思汗在征战过程中,作为俘虏的女子自然成了他的女人,但多数没有当做妻妾对待。

第一斡儿朵的正后是成吉思汗的元配夫人孛儿帖皇后,其次还有忽鲁伦皇后、阔里桀担皇后、脱忽思皇后、帖木伦皇后、亦怜真八剌皇后;不颜忽秃皇后等五个皇后,再下面有忽胜海等许多妃子。

第二斡儿朵的正后是忽兰皇后。其次还有哈儿八真皇后、亦乞列真皇后、脱忽思皇后(不是第一斡儿朵的哦)以及也真妃子、也里忽秃妃子、察真妃子、哈剌真妃子等。

第三斡儿朵的正后是也遂皇后。其次还有也速干皇后、忽鲁哈剌皇后、阿失仑皇后、秃儿哈剌皇后、察合皇后、阿昔迷失皇后、完者忽都皇后等。其中,也速干皇后和也遂皇后是一对姐妹花,也速干嫁给成吉思汗较早,妹妹也遂是经她举荐才成为皇后,但心甘排名妹妹之后。

第四斡儿朵的正后名叫合答安皇后。早年,成吉思汗为泰赤乌人塔里忽台所获,逃走到合答安家。合答安把他藏在羊毛车中,冒着生命危险搭救了他,并根据“遇客婚”的传统,二人在羊毛堆里产生了一段难忘的情缘。十几年后,成吉思汗在降服泰赤乌部时,再次遇见合答安,不过已经是年过四十的妇人。成吉思汗感慨良久,娶了合答安,并让她当上了第四斡儿朵的皇后。

第五斡儿朵也叫“公主斡儿朵”,正后是金国的公主。还有斡者忽思皇后、燕里皇后以及有秃该妃子、完者妃子、金莲妃子、完者台妃子、奴伦妃子、卯真妃子等。

蒙古有个习俗,就是儿子长大了就要分家。当成吉思汗壮大后,家底就太大了,分家就是分土地、分国家。

大儿子 术赤的生母是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

当年,新婚不久的孛儿帖在部落斗争中被蔑儿乞人掳走,作为俘虏送给了也客赤列都弟弟赤勒格儿,等到第二年成吉思汗重新把妻子夺回时,老婆已经怀孕,不久就生下了儿子术赤。

术赤一直被质疑不是成吉思汗的亲身骨肉,在黄金家族中受到歧视。这从成吉思汗给大儿子取名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术赤”在蒙古语中是“客人”的意思,虽然成吉思汗在早期的生活中极力庇护这个孩子,黄金家族内部还是对“术赤”另眼相看。

术赤作战勇猛,功勋卓著,被分封到了里海以北的钦察,受血统纯正的质疑以及和二弟不和等影响,生前与父汗产生隔阂,1225年病逝时年仅四十九岁。后其子拔都在此封地基础上建钦察汗国。

二儿子 察合台的生母是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

察合台曾是成吉思汗指定的汗位继承人,毕竟老大不是自己的血脉。察合台的封地在新疆、阿富汗、苏联乌孜别克共和国一带,地域十分广大,后建立察合台汗国。察合台和大哥术赤是天生的一对冤家,导致两大汗国长期对立,让蒙古帝国永远不得安宁。于1241年病逝。

三儿子 窝阔台的生母是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

分封在大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小块草原。成吉思汗遗命要窝阔台继承,在1229年的库里尔台大会中,按照幼子守灶继承制,王公、驸马、众大将都极力推举四儿子拖雷,窝阔台也不敢接任大位。会议一直开了四十几天都没有结果。拖雷坚持尊重父皇遗命,老大老二互不想让,也都赞成拥戴窝阔台,窝阔台才得到库里尔台的承认。成为蒙古的共主后,统治蒙古本部和中国北部,他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南征北战,征服了中亚、东欧和华北的广袤地区,为后期元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1241年去世。死时五十六岁。他在位时,将自己的封地转让给大儿子,并将拖雷的部分封地授予次子。直到窝阔台孙子辈将术赤系势力逐出河中地区,建立了察合台汗国。

四儿子 拖雷的生母是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

按照蒙古习俗幼子继承父业,而年长诸子则分析外出,自谋生计。故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所有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耳朵,牧地及军队。成吉思汗出征,经常叫拖雷陪在身边,称他是“伴当”。

成吉思汗死后将大部分精兵猛将都交了给他,遵从成吉思汗的遗命,一直留在母亲孛儿帖的身边尽孝,窝阔台继承汗位后,拖雷作为监国来辅佐他,一直到1232年他率军与金人作战,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因病去世,才39岁。

他的孙子旭烈兀率军先后攻灭并盘踞伊朗、巴格达、叙利亚一带。在征进途中,获悉忽必烈已经即大汗位,并与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汗位之争,遂不再东返蒙古,而是派出使者表示拥护忽必烈为大汗。忽必烈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波斯国土和该地蒙古、阿拉伯军民划归旭烈兀统治,自此,伊利汗国建立。

老五阔列坚是忽兰皇后所生。他虽然是庶子却很受父亲宠爱,这和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关系。忽兰生得极为貌美,既有蒙古女人的爽朗又有蒙古女人没有的妩媚,先后是乃蛮部汗王亦难察必勒格的宠妃、乃蛮部的亡国之君太阳汗的女人,部落灭亡后,被成吉思汗看中成为皇后,得到了成吉思汗的专宠。1235年,阔列坚在远征俄罗斯的战斗中因箭伤而死,时年30岁。

老六兀鲁赤母亲不详,早夭折,除了名字再无别的资料。

老七察兀儿,也是很小的时候就已夭折。

老八术儿彻的母亲是古儿别速皇后,也是早卒。

大女儿火臣别吉的母亲是孛儿帖,是亦乞列思部的昌国大长公主。

二女儿扯扯亦坚,封号延安公主,嫁给了亦纳勒赤。

三女儿阿剌海别吉,从小聪明伶俐,心思缜密,有女中豪杰的风范,成吉思汗西征,四个儿子都带兵随行,派这个公主留守老家,称为“监国公主”。成吉思汗把蒙古帝国的一切事物都托付给自己的心腹爱将木华黎处理,每当遇到重大事情木华黎都要向监国公主请示汇报。阿剌海别吉一生结过两次婚,第二次终于和自己心爱的人不彦西班走到了一起。

四女儿秃满伦,受封郓国公主,丈夫是河西王按陈之子赤古。

五女儿阿儿答鲁黑,成吉思汗和正妃孛儿帖所生的最小的女儿,丈夫泰出驸马。

六女儿也立可,受封高昌公主。

  问这个肯定是感兴趣呗,我也是,就来回答一下。

  小河公主和楼兰美女是生活在距今3800多年前欧罗巴人种,根据墓葬中标本做C-14测定,时间被定在西元前2310-1535,这样看来时间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夏代。北大历史系的林梅村教授根据罗布泊的人骨资料认为这支欧罗巴人属于吐火罗人。这支从里海、黑海北岸发源的吐火罗人一直向东迁徙,先是到了阿尔泰山,然后其中的一支于西元前1800-1700年南下到了塔里木盆地。

  这些遥远的先民有着亚麻色的头发,高鼻深目,典型的欧罗巴人种。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着从西亚带来的小麦,从罗布泊里捕鱼,畜牧业极发达,以羊毛织成斗篷、衣物和毡帽,他们的尖顶毡帽上插着羽毛,他们戴着金耳环和毛线编成的项链。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和崇拜,只是这些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极为陌生和遥远,比如他们崇拜生殖,崇拜7这个数字,他们用新鲜宰杀剥下的牛皮包裹棺木,他们以公牛头和涂成红色的木柱祭祀死去的人们,最离奇的是,最后这支吐火罗人切断了通往生存地的两条河流,将自己封闭在沙漠腹地中,就像故意殉身一样,究竟为何不得而知。总之,这支吐火罗人最终没有继续迁徙,留下文明的延续。而这片土地以及周围,繁衍生息下来的是有着和他们截然不同面容的蒙古人种。

  匈奴人崇拜自然神,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和祖先。《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人每年有三次集会:正月,诸首领小会单于庭,举行春祭;五月,大会茏城,祭其祖先、天、地、鬼神;秋天,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又言,“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升,夕拜月”。“举事而候星月”。《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云:“匈奴俗,岁有三龙祠。”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南单于既内附,兼词汉帝,因会诸部,议国事,走马及骆驼为乐”。祭拜偶像。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兵出陇西击休屠王,获其“祭天金人”,就是匈奴人用以祭祀而制作的。有的学者将“金人”视为佛像,殊非是。

  在诸神崇拜中,特别注重天神。认为天神是诸神的最高主宰,人世间的得失均仰仗于天。如果人的行动能顺乎天道,天便会给人赐吉祥。否则,天便要给人降灾祸。因此每当行事顺利时,便称之为“天之福”。例如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刘彻欲设谋于马邑伏击匈奴。因汉朝尉史告密,使单于得以脱险。单于在事后说:“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天使他告知我)”。反之,受到挫折时,也认为是天的意志。例如公元前100年,且鞮侯单于扣留苏武,禁之于大窖中,断其饮食。会天降雪,苏武饮雪水,吃毡毛,数日不死,便以为天意不使之死而徙居北海(贝加尔湖)。又如李广利投降匈奴后,卫律串通胡巫杀之。李广利临死时怒骂:“我死必灭匈奴。”会天数月雨雪,牲畜死亡,人民疾疫,谷稼不熟。狐鹿姑单于惊惧,便为之立祠室奉祀。

  由于视天神为最高主宰,故凡设重誓或重要盟约时,往往也以天作担保。公元前43年,匈奴同汉朝会盟,便要汉一起立下誓言:如有先背约者,将“受天不祥”。

  匈奴人信“巫”。在匈奴人的思想意识中,鬼神支配着人的一切行动。但鬼神生活在太虚之上,人无法与之直接交往,必须通过“巫”才能窥察其意志。因而在匈奴人社会中,便有所谓“胡巫”的宗教职业者,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巫”通过舞蹈和咒语来显示鬼神的威权。

  巫除代行鬼神意志外,还兼有医治疾病任务。例如前面提及的苏武,当被拘留时曾引刀自刺,伤重。卫律立刻召巫,为之医治。“凿地为坎,置温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巫实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不但在统治阶级实施重大决策时,为之占卜吉凶,还经常出谋画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简单的法律观念。法主要是约定俗成的习惯法,极严厉。史载其制,“拔刃尺者死,坐盗者没入其家;有罪小者轧,大者死,狱久者不过十日,一国之囚不过数人”。它是维护匈奴奴隶制国家的有力武器。

  匈奴人实行氏族外婚制,同一氏族男女不准互相通婚,只有在氏族以外才能寻找自己的配偶。女子嫁到夫家,不仅是丈夫家族中的一员,而且是夫家氏族中的一员,具有继承财产的权利。“为了把财产保持在氏族以内”,一旦丈夫死亡,妻子不得与氏族以外任何人结婚。《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风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这种子妻后母、弟妻嫂的习俗就是氏族外婚制的产物,不仅存在于匈奴人中,在北方其它民族中也广泛存在,是氏族制残余在婚姻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单于挛鞮氏(虚连题氏)与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就是世代相传互为婚姻的,并借以建立起巩固的联盟。《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单于姓虚连题。异姓有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呼衍氏为左,兰氏、须卜氏为右”,可为印证。

  匈奴单于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有时也将自己的子女许配给邻族王公贵族,借以抬高自己的威望,或驱使对方为自己服务。公元前105年,汉为联络乌孙,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以江都王建女细君公主妻乌孙昆莫。乌维单于为与汉争夺乌孙,亦遣女妻乌孙昆莫。公元前44年,邱支单于徒居康居,康居王以女妻郅支,郅支亦以女配康居王,均是明例。

  实行厚葬。《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人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从诺颜山及内蒙古自治区匈奴墓葬发现的随葬物,也充分证实这一点。据说其贵族墓,大的长、宽俱各35米,高35米。随葬物除衣冠、丝织品外,尚有陶器、铁器、铜器、玉器、金银器及各种奢侈品,几乎应有尽有。这种厚葬习俗,发展至十六国时,奢靡之风更盛,前赵主刘曙为葬其父及妻,甚至从各地调集6万工匠,同时操作,费时100天,始建二陵,“下锢三泉,上崇百尺,积石为山,增土为阜”,耗费银钱“以亿计”。正是由于匈奴人迷信鬼神、相信人死灵魂不灭观念所致。

  此外,尚左,“其坐,长左而北乡”;轻老贵壮,崇尚勇敢;喜战死,耻病终;行血盟,也是其重要习俗

1:《竹鞭》

哈琳,7月21日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蒙古土尔扈特部第十五代公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系毕业,蒙古族歌手。

作品有《黑眼睛的小驼羔》等。

2:《心之寻》

《心之寻》是由蒙古族作曲家斯琴朝克图作曲,那森填词,蒙古国歌手斯日其玛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歌曲于2006年在内蒙古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唱。

3:《摇篮曲》

摇篮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

4:《遥远的妈妈》

《遥远的妈妈》是蒙古族歌手哈琳演唱的一首草原风格的单曲,歌曲有蒙、汉两种语言版本,蒙语版收录于2007年3月发行的个人专辑《蒙古天韵》中,汉语版收录在2009年12月发行的《蒙古天韵2》中。

5:《梦中的母亲》

专辑中收录一首蒙古民歌《梦中的母亲》,原名《梦中的额吉》,后由明德泉老师重新填词,在录制这首蒙古民歌时,朴文哲自称唱的非常“痛苦”,因为歌曲中长短音的转换,和中低音的掌握要恰到好处。

既要唱出歌中母亲的伟大慈爱,还要表现出蒙古民乐中的那种悠远的意境,尤其是配合其中的马头琴演奏。专辑中收录这首歌曲,是想献给在外奔波的游子,唱出他们对妈妈的牵挂,以及世间那最伟大的母爱。

6:《吻你》

8:《乌兰巴托之夜》

现时蒙古国有以蒙古语为母语的人口近三百万人。另外,在俄罗斯联邦北亚地区(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各省(内蒙古、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省)等都有相当数量的人以蒙古语为母语。

蒙古国以蒙古语为唯一官方语言。在中国境内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俄罗斯境内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作为国家官方语言外的第二个官方语言。

蒙古国的标准音为乌兰巴托方言为主的喀尔喀蒙古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内蒙古察哈尔蒙古语为标准音,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标准音为卫拉特蒙古语,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标准音为布里亚特蒙古语。

蒙古语和汉语之间的核心词,同源比例高达94%,应该是亲缘关系。

新华网呼和浩特3月5日电(记者勿日汗)著名蒙古族语言学家、内蒙古师范大学亚细亚民族溯源研究所创始人芒·牧林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汉语和蒙古语之间的同源比例高达94%。

这项研究是芒·牧林从事的汉藏-阿尔泰语系亲缘关系研究的一部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探察蒙古语词源的过程中,芒·牧林发现,汉语与蒙古语之间音同义近或谐音义同的词多达5000余条,而且都是基本词汇。

芒·牧林对121个核心词进行的比较探察表明,汉-蒙、汉-满、满-蒙语之间的同源比例,均在80%以上,其中,汉语和蒙古语之间的同源比例高达94%。

芒·牧林认为,汉语和蒙古语之间的关系,不可能仅仅是接触关系,很可能有某种亲缘关系。如果语言有亲缘关系,那么汉蒙两个民族在族源上也应当是亲属关系。

参考资料:

:蒙古语

12世纪末至15世纪初,蒙古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下,以锐不可挡之势,冲上世界历史舞台,踏遍了北自贝加尔湖,南至中南半岛,东自鄂霍次克海,西至亚得里亚海的广大地区,取得了震撼世界的战绩。对此,古今中外研究者颇多。军事评论家万耀煌说:“中国之兵学至孙子集理论之大成;至元太祖成吉思汗,而呈实践之巨观。此两人者,遥遥相距千祀,一则援笔以言,一则仗剑以行,卒以造成历史上中国军威轹亚欧之伟业,发扬数千年中国兵学蓄精养锐之奇辉。” 但是,以往的研究忽略了蒙古古代战争中女性的作用。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际,笔者怀着浓厚的兴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为纪念。

史料记载,蒙古女性从来没有缠足束胸的风俗习惯,甚至“她们从来不躺在床上分娩”。故蒙古人行军打仗,家属随行,根本不发生军需给养上的困难。徐霆疏证彭大雅的《黑鞑事略》,说他“在草地,见其头目民户,车载辎重及老小畜产尽室而行,数日不绝,亦多有十三、四岁者。问之,则云此皆鞑人调往 国……”又“至元十九年七月,以隆兴、西京军士代上都戍卒,还西川。先是,上都屯戍士卒,其奥鲁皆在西川,而戍西川者,多隆兴、西京军士,每岁转饷,不胜劳费,至是更之”。可见军士与家属不在一处者,务必调动到相近的地方。作战时,家属与军队保持一定距离,战事结束,“军人乃与家属团聚”。

考察过蒙古的南宋人赵珙说:“其俗,出师不以贵贱,多带其孥而行,自云用以管理行李、衣服、钱物之类。其妇女专管张立毡帐,收卸鞍马辎重、车驮等物,事急能走马。”另载:“成吉思汗的七世祖母莫挐伦之马群被押刺伊而部尽驱去。莫挐伦诸子闻之,不及被甲,往追之。莫挐伦私忧曰:‘吾儿不甲以往,恐不能胜敌,令子妇载甲赴之。’……”。凡此种种,至少说明蒙古女性积极参军参战,同前线将士甘苦与共,患难相扶,起到了“后勤兵”的作用。

不仅如此,蒙古女性还驰骋沙场,与男子并驾齐驱。虽千难万险而“吾往也”。战时,“少女也好,一般妇女也好,差不多能和男子一样敏捷地乘马奔驰。我们还见过携带弓箭的妇女们。她们都穿长裤,其中有的像男子一样善于射箭,忍耐长途乘马的劳苦”。因此,要把结过婚的妇女和年轻姑娘同男人区别开来是困难的,因为在每个方面,她们穿的衣服都是同男人一样的。当几位贵妇骑马同行,从远处看时,她们仿佛是头戴钢盔,手执长矛的兵士;充分显示了她们在疆场上自在、洒脱的活动能力。即便是遇到生产之事,亦不成为累赘。“鞑靼耆婆在野地生子才毕,用羊毛揩抹,便用羊皮包裹,束在小车内,长四直尺,阔一尺,耆婆径挟之马上而行”。并常把幼儿“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维之鞍,俾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她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喜欢玩弄弓箭的游戏,所以弓矢是她们最谙熟的武器。鞑靼人的盔甲,是用火烤干后的牛皮和其它兽皮制成的,皮质坚硬、牢固,她们勇敢善战,舍死忘生,临危不惧。明人有诗曰:

红妆一队阴山下,乱点酡酥醉朔野。

塞外争传娘子军,边头不牧乌纱马。赞颂了蒙古女性娴于戎事、领兵征战的飒爽英姿。难怪成吉思汗宣示他的“素志”说:“我登阿尔泰山以望己营,我军之多如林,从军之女,亦可成队”。实在可以征服世界。事实上,“他们已经征服了世界的绝大部分了。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在困苦中表现得这样坚毅,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极其顽强”。只要其生命的太阳升起来,热血就会燃烧,就能照亮与之相应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发出光和热,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一份推动力。

蒙古民族在激荡的征战中,造就、培养了一批头脑“明敏有智略”的巾帼英雄。如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夫人、成吉思汗的夫人孛儿帖、成吉思汗的女儿阿刺海别吉公主、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和俺答汗之妻三娘子等。她们为蒙古民族的统一和社会发展,献出了智慧与热血。

史载成吉思汗青少年时代,曾联合王罕、札木合进攻蔑儿乞惕部,取得胜利后,便和札木合二次结为“安答”,共同连帐游牧一年半之久。后来他们之间产生了虖隙,在初夏的一次迁营途中,二人并辔前行。札木合唱道:

铁木真安答、安答!

依山宿营,我们的牧马人,可得帐房住。

靠水卧盘,我们的牧羊人,可得饮食吃。

铁木真当时并未完全理解札木合唱这首牧歌的意思,返回问母亲诃额伦,母亲未及言语,夫人孛儿帖说:札木合安答的意思是讨厌我们继续留在这里,我们不要宿营,连夜赶路,好离好散吧。铁木真依照夫人的话,深夜从斡难河中游的札木合营地迁徙到怯绿连河上游桑古儿河的老营,独立建营,脱离了札木合。以后七八年间,铁木真得以迅速发展,势力日盛,威望日增。如果当初没有孛儿帖的“醒悟”,铁木真继续与奸诈的札木合住在一起,至多只能是依附于札木合,永无“出头之日”。

诃额伦夫人和勃儿帖夫人在平息蒙力克家族颠覆成吉思汗政权的严重政治事件中,亦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政治责任感。蒙力克家庭因有功被成吉思汗封为千户那颜,蒙力克七子之一的阔阔出又名帖卜腾格里(巫神),也因推戴过成吉思汗而在蒙古民众中颇有影响和威望。他仗势欺人,后来竟发展到把跟随成吉思汗生死与共勇武过人立有汗马功劳的皇弟哈撒儿捕起来吊打。帖卜腾格里还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对成吉思汗说:“长生天指示一次令铁木真执掌国政;一次令哈撒儿执掌国政。如果对哈撒儿不注意,后患不知如何?”成吉思汗连夜出兵,逮捕哈撒儿,拴住袖子审讯。

诃额伦夫人闻之驾上白骆驼轿车,连夜赶去,亲手为哈撒儿松绑,怒不可遏地盘膝坐下,露出双乳,对成吉思汗说:“看见这个了吗?你是吃的这个奶,挣破胞衣的儿子,扯断脐带的儿子。哈撒儿怎么的了?铁木真吃完了这个奶,合赤温、斡惕赤斤(成吉思汗的两个弟弟)一个奶还未吃完,哈撒儿吃完了我的两个奶,使我的心胸宽广安宁。铁木真也是有心胸的。哈撒儿力气超人,百步穿杨的箭,使逃逸的百姓屈服投降;百发百中的箭,使溃逃的叛众缴械投诚。现在敌人打完了,不愿见哈撒儿了吗?”成吉思汗虽然惭愧地认了错。但是此后,九种语言(全体)的部众仍聚会于帖卜腾格里处,更助长了蒙力克家族的威风,竟然再次欺侮斡惕赤斤跪在帖卜腾格里面前。勃儿帖夫人获悉,披衣而起,泪流满面地劝谏成吉思汗:“蒙克力家族以前曾经吊打过哈撒儿,现如今又逼迫斡惕赤斤下跪,这是什么道理?你还活着的时候,就这样欺侮你的像松树似的好兄弟们。从此后,你像仙云似的身体,飘散了的时候,你遗留下的这个大国,还会使你的子弟管辖吗?到后来,你像神灵似的身体,烟消了的时候,你遗留下的这个大国,不是枉然了吗?他们要侮辱像高山似的乔松,你的好兄弟们。他们的企图是使你还未成熟的子弟,不再管理你的广大国土。”由此使成吉思汗翻然悔悟。

1228年,年事已高的成吉思汗将要西征时,妃子也遂合敦奏曰:“汗越高山,渡大河,长途远征,……你像高山似的全身如果倒塌了,你的蒙古国家,由谁来统治?你的四个儿子之中,由谁来执政?……请汗给我们留下圣旨!虽然是妃子,但是所说的话很有道理。兄弟们、儿子们、孛斡儿出、木华黎,你们谁也没有提出这样的意见。我也好像不会追随祖先之后似的,……竟把这(大事)忘掉了”。

另有号称“监国公主”的成吉思汗之女阿剌海别吉公主,戎马倥偬且具有远见卓识,“军国大事,虽木华黎国王亦咨禀而后行”

1251年,蒙哥即汗位,他是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的长子。他遵奉祖父之遗训,拓展疆域,以汗弟旭烈兀、忽必烈,开藩建汗,进行两大远征。一曰西征(即第三次西征——旭烈兀征波斯的战争),蒙哥汗谕之曰:“以祖父为榜样,诸民族自愿来归者善遇之……凡事应与其妃脱古思同议”从而窥见脱古思和以上诸女杰一样,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并执掌军事大权。

1259年,忽必烈受命攻南宋,督师至鄂州,其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利令智昏,竟联合西北诸王,欲自立为汗。忽必烈错估形势,意欲灭了南宋之后再班师北上,对付阿里不哥。正在“议未决”的千钧一发之际,察必皇后洞察到了军事形势的严重性:如果忽必烈在这个带有全局性质的军事行动中“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于是察必不畏风险,当机立断,“乃密使驰报帝亟还”。忽必烈听取了察必的正确主张,放弃了先灭宋之打算,与南宋朝廷划长江为界,以应宋的奉币请和,然后率军急遽北归,迅速扭转危局,于1260年在开平称大汗。

1627年,“宋平,幼主入朝,大宴,众皆欢甚,后色不怿。帝曰:‘今江南既平,兵戈浸息,尔何独不乐?’后曰:‘自古无千岁之国,毋使吾子孙及此,幸矣!’帝以宋库宝物陈列殿庭,召后观之。后视即去。帝遣宦者问后所欲得?后曰:‘宋人贮蓄,将以遗子孙。其子孙不能保,而归于我,我何取邪?’ ”以其锐利的政治眼光,惊人的魄力,在朝廷庆功会上保持冷静、理智,既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又以善谏的慧性,敢于说出其中道理。《元史 ·后妃传》誉曰:“后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当时与有力焉。”

1368年元朝灭亡,退居北方,史称“北元”。北元杰出的政治家俺答汗与其妻三娘子,交相辉映,名誉塞内外。无论在蒙文史籍还是汉文著作中,她都像一颗慧星闪闪放光。早在俺答汗生前,三娘子即参与政事。《万历武功录·三娘子列传》载:“始,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日常陪伴俺答汗参与其他活动,还曾随军出征。至俺答汗晚年,疾病缠身,事无巨细,均由三娘子决断。实际上她已掌握了土默特部的军政大权。“按俺答用大明律,匕其众者数十年,三娘子之力也。”

俺答汗死后,兵权与王权都由三娘子独掌,至她去世为止,在蒙古政坛上驰骋40年之久。这是她干达大义,文武兼备,既能运筹帷幄,又能上马领兵的雄才大略所致。

素有“骑马民族”之称的蒙古人,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搏斗和激烈征战中,为保障源源不断的兵员,成吉思汗断然实行“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千户内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一律服兵役,即“上马则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如果男子出征,各种赋税、劳役就都落到妻子身上。无论什么劳役,妻子都能代丈夫履行,令男人们刮目相看。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争战给古代蒙古妇女提供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蒙古社会早期原无税制,自窝阔台即位后,始规定税赋:不以男女,蒙古民有马百者输牝马一,牛羊亦如此。并赋挤乳役:“可教千户每每年出骒马并牧、挤之人……”。在以这种流动性移动性为特点的游牧生产战线上,蒙古女性显然没有退让,即使只有一个妇女也可以赶20或30辆车子,她们聪明地把车子一辆接一辆地拴在一起,用牛或骆驼拉车。一个妇女坐在前面一辆车子上,赶着牛或骆驼,其余的所有车子都在后面步调一致地跟着,如果遇到泥泞和沼泽等坏路面时,她们就把车子一个个解开,一辆辆艰难地把车子拉过去。车上还捆绑着她们制作的收藏所有寝具和贵重物品的箱子,以便渡过河流而不致弄湿。

当安置帐幕时,门朝南方,一排排装有箱子的高车分布两边。称为高车,是因为车轴之大,犹如一条船的桅杆。她们一年四季,随着水草丰美的牧场迁徙、游动。辛苦劳作,以其伟大的母爱和牺牲精神跻身于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妇女们不仅能驾驶车,战争还需要她们懂得修理和制造。所以“结过婚的妇女为她们自己制造了非常美丽的车子,这些车子的形状,除非用一幅画来表示”。粗略估计,当时一个富有的蒙古人或鞑靼人有一二百辆这样的放置着箱子的车子。

总之,妇女们不断地拓展着她们的才华和能力。“不管什么活儿都干得非常麻利而精力充沛”。尤其擅长制作革制品,如用皮革制作衣服、鞋、护腿等等,实实在在地勤勤恳恳地充当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力军。

在《鲁不鲁乞东游记》关于妇女们的义务和她们的工作一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蒙古族妇女赶车、将帐幕装车和卸车、挤牛奶、酿造奶油和格鲁特、鞣制和缝制毛皮(她们用以筋制成的线来缝制)。并把筋劈成很细的线,然后把这些线拧成一根长线。她们也缝制鞋、短袜和其他长袍。还制作毛毡并覆盖帐幕。甚至“照管绵羊和山羊等牲畜”。由此说明,蒙古女性不仅从事手工业生产,还直接参与畜牧业生产。

畜牧业生计是蒙古人对自然地理、气候等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它的生态学原理就是人与地、人与植物之间通过牲畜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依靠牲畜的繁殖而提供最充裕的乳肉食物。

“骆驼、牛、绵羊、山羊;他们拥有如此之多的公马和母马,以致我不相信在世界的其余地方能有这样多的马”。可谓“马之群,或千万……亦一代之盛哉”。这就为蒙古军远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马力条件,马张扬了蒙古人的威风,也推动了世界文明。如果评战功的话,为畜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蒙古女性完全有资格平分秋色。是她们迸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成为照亮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半边天”。

日本学者曾对蒙古国妇女进行了两个月的跟踪调查,得出结论说:世界上最辛苦劳作的妇女,首推蒙古妇女。“寻常度日,但持牛马乳。每清晨,男妇皆取乳,先熬茶熟,去其滓,倾乳而沸之,人各啜二碗。暮亦如此”。她们挑起全家粗活细活的担子,虽然会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但并未试图减轻自己承担的分量。除了动荡不安的战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她们从心底里默许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以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为美德。

古代蒙古人的家庭观念是很浓的,如果说同一氏族成员都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子孙,那么同一家庭的人便是如“影儿”一般。成吉思汗生动而深刻地说:

当吾艰难奔走聚钦时,

与共患乐而多为效力焉,

我此如琼珍之金塔国也。

历经艰难而成天下之中焉,

当称Hudelnuin Tede之大蒙古乎!

这里,成吉思汗强调了统一蒙古过程中的征战、生产、生活的到处“奔走”,如此特殊的历史的条件下,必须要求一个民族应该子遵父教,弟聆兄言、夫信妻贞、妻顺夫意、尊卑有序,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安宁幸福,国家也才能安定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古代蒙古人对本部落、本氏族的血族复仇义务则顺理成章地发展成为为一个大氏族、大国家,即“全体蒙古人”而战,传统的观念自然而然地起着作用,具体体现在女人们任劳任怨的劳动态度中。她们除了从事手工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外,还更多地独自担当全部家务劳动:家庭凡有什么买进卖出的商业(生意)由妇女经营。也就是说,丈夫和家庭所需的一切物品,都是由妇女准备,妇女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的事业和家务上,如准备家庭所必需的食品,管理仆役,看护小孩,这就是她们的日常事务。靠牧业生活,普遍养乳牛和奶羊,挤奶等事皆由女人干。故“妇女之手,都是皮开如树皮,食指指肚有的则开裂”。蒙古妇女劳动相当繁重,且素质很好,少有懒人,曾出现过不少眼光远大,举止大方而庄重的女子。

妇女们举止端庄,讲究礼貌。非常珍视贞洁,(成吉思汗对证据确凿的犯有通奸之罪者,“男女一并杀头”。)对其夫驯良忠顺。就是在对待丈夫的爱情和义务上也是如此。如:“拔都汗有二十六个妻子,每一个妻子有一座大帐幕,正妻把她的帐幕安置在最西边,在她之后,约为一掷石远,其他妻子依其地位顺次安置帐幕,往往是地位最低的妻子的把帐幕安置在最东边。家庭里总是和睦宁静,人与人相处,其乐融融。因为女人们把不贞看成是一种最可耻的罪恶,而且认为是最不名誉的。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实行多妻制,男人可以随意娶多少妻子,但她们却很少花费丈夫的钱财,相反,丈夫从她们的劳动和经常的职业中得到了数目相当巨大的收入。就蒙古女性的品行而言,“世界上很少有超过她们的”。此外,母亲还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对子女的教育。女性必须知道家中有多少用具?怎样料理生活,进行生产,无论巨细妇女都无不为之操心。如果有朋友自远方来,必献马奶款待,重礼仪,讲友爱。诃额伦夫人折箭训子的故事,被一代代传颂;影子以外无朋友,尾巴以外无鞭子,不要像虎豹自食其子,不要像海青自冲其影,单箭容易折,孤树不挡风……。

在许多社会文化之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论著都肯定了家庭的重要性。在那类论著中,往往都表达出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人们不履行家庭义务,则社会就会失去力量。在所有已知的人类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卷入了家庭权利和义务的网络之中,蒙古女性在这个网络中,“循规蹈矩”,实现了“自我”而“和睦宁静”的“脆弱”的“个体”家庭。就构成了强大、稳定、富有活力的坚不可摧的社会。

综上所述,蒙古古代战争中的女性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她们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力量,她们是社会生产中的中流砥柱。正是她们肩负“两种生产”的特殊使命,在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中,她们不仅为了民族的繁荣而默默地承受着生育后代的繁重任务,还以顽强的生命热情披荆斩棘,兢兢业业地从事生产劳动,保证了军队的物质供应和战马、兵器的需求。蒙古女性在军事行动中,扬鞭跃马,叱咤风云;在政治决策中机智果断,有胆有识,从生产生活到参军参政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们为实现蒙古统一,建立横跨欧亚的大元帝国,谱写了显赫篇章。我们用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赞扬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妇女“英勇、高尚”四个字,赞颂蒙古古代战争中的女性,亦不为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283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