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四句好话是什么?

点灯四句好话是什么?,第1张

点灯四句好话是:左边点烛满堂光,右边点烛生贵子。夫妻双双来拜堂,相敬如宾代代兴。美满姻缘天作合,夫妻偕老结同心。明灯挂华堂,美满结良缘,今日成佳偶,他日贵子生。新郎新娘都带花,吉祥如意进到家,今年夫妻多恩爱,明年就接爱情花。

左边升灯,丁财两旺;右边升灯,宝贵双全。时代变化,更符合现代的,左边升灯,步步高升;右边升灯,代代出大学生。灯下一对幸福侣,洞房两朵爱情花,金屋笙歌偕彩凤,洞房花烛喜乘龙。愿郎才女貌比翼飞,相亲相爱无人比,早生贵子满园春,美满家庭至永远。

结婚了就要点灯,但是点灯的时候我们说什么好呢?

结婚点灯四句:灯下一对幸福侣;洞房两朵爱情花;金屋笙歌偕彩凤;洞房花烛喜乘龙;愿郎才女貌比翼飞;相亲相爱无人比;早生贵子满园春;美满家庭至永远。

结婚点灯哪个点:结婚点灯人可以是自己的妹妹,或者弟弟,也可以是自己的舅舅或者舅妈,有些地方是婆婆点灯,但是这个灯要第二天才能关,图的就是个吉利,点灯有前途光明的意思,也有添丁的意思,因为“灯”和“丁”是谐音。

1、一对蜡烛亮堂堂,照着漂亮的小新娘。一栋婚房四角方,养个儿子走四方。

2、喜烛红虹透天长,夫妻双双来拜堂。明年生个好宝宝,世代昌隆万代兴。

3、左边点烛满堂光,右边点烛生贵子。夫妻双双来拜堂,相敬如宾代代兴。

4、点起喜烛满堂光,宜室宜家满门春。良辰吉日来拜堂,百年好合岁寿长。

5、大厅神棹金漆漆,喜烛双双焰火红。今年新人是一对,明年生子变两双。

6、一对红烛圆又圆,心心相印结良缘。良缘结就共百年,生对双胞在明年。

拜堂又称拜天地。汉族婚姻习俗,起源约在北宋时期。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下面,结婚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结婚拜堂仪式流程以及拜天地由来等相关内容。

结婚拜堂仪式流程

  结婚拜堂仪式的由来:

  现有史料上,未见汉代之前有夫妻拜堂的记载,但在《世说新语》一书中有个故事,可证明拜堂风俗始于晋代的徐州。

  书中说,当时有个叫王浑的徐州刺史,元配老婆死了,又娶了一个。续娶之妻为颜氏,是个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他们拜堂时,颜氏先拜王浑,然后王浑准备答拜。这时,有人对王浑说:你是一个州级高官,怎么可以拜她?王浑就没有答拜。为此颜氏非常恼怒。

  尽管这对夫妻的对拜没有最后完成,但说明当时的徐州的确存在拜堂风俗。

  如果不是有人挑唆,王浑还是要答拜的。这也说明,夫妻互拜的风俗刚刚兴起,王浑不拜也就不拜了,后来风俗成熟时,新郎的官再大也得拜。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齐皇帝举行婚姻大典时,夫妻也要互拜的。不过仍是女先跪拜,后起;男后跪拜,先起。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结婚拜堂仪式流程

  结婚拜堂仪式流程:

  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

  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婚礼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结婚拜堂仪式流程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

 拜堂,中国传统婚姻 礼仪 。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那么你知道什么叫一拜天地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一拜天地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结婚步骤一拜天地

 因古代婚礼中的交拜礼都是在堂室举行,故称。又称拜天地、拜花堂、拜堂成亲。广泛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汉、京、仫佬等民族均有该风俗。

 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婚姻礼仪。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近代多于当日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对拜前设供案,置香烛,陈祖先牌位等。

 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烟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浙江省海产地区称男家迎亲时在花烛之前向天地三拜为拜堂。现代婚礼多不跪拜,改行鞠躬礼,对父母鞠躬、夫妻相对鞠躬的形式,不拘成规。

 古时给新人说一拜天地的人叫叫傧相拜堂之俗起于何时,尚待考察,但至迟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较为流行。唐人王建《失钗怨》一诗中吟道:“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

 司马光在《温公书仪》卷三说:“古者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相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在唐代,这项礼俗又叫“见舅姑”,即为拜见公婆。这是一项十分隆重的仪式,一般在次日举行。新妇见公婆后,还要依次见过婆家尊长和男女老幼一切亲属,新妇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属们观看、闹房。在唐朝,这一礼俗又称为“观华烛”。唐朝诗人朱庆余作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就是指这一婚俗。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拜堂意识程序如下:引赞:新郎伫立于轿前。通赞:启轿,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引赞:新郎新娘就位。通赞:新郎新娘进香。引赞:跪,献香。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就是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才进洞房。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换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宁风俗记·婚嫁》:“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参拜天地叫拜堂。新人对席互饮曰合卺。以红绿绸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牵红,送入洞房,并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帐。”

 拜堂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一卓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疋回之,谓之答贺。”“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写晁梁娶亲:“四月十三日,姜宅来铺床。那衣饰器皿,床帐鲜明,不必絮聒。晚间,俗忌铺过的新床不教空着,量上了一布袋绿豆压在床上。十五日娶了姜**过门,晁梁听着晁夫人指教,拜天地,吃交巡酒,拜床公床母,坐帐牵红;一一都依俗礼。拜门回来,姜家三顿送饭。”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时候。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1],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

 “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婚姻礼仪。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近代多于当日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对拜前设供案,置香烛,陈祖先牌位等。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烟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

 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

 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

 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

 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新郎、新娘进门后,有撤谷豆、抱毡等习俗,接着要“拜堂”。古代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红盖头,入洞房时由新郎用秤杆揭开,一说是由婆婆揭开。《醒世姻缘传》说:“新人到了香案前面,狄婆子用箸揭挑了盖头。”《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

 赵翼《咳徐丛考·拜堂》卷三十一:“新婚之三日,妇见舅姑,俗名拜堂。”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说:“妇拜、婿答拜,婿为举蒙头。”

 朱轼《仪礼节略》说:“吴东莱婚礼……女辞父母,拜毕,即以帕盖头,升车至夫家。交拜,必姆(婆婆)为去之乃合卺。”

 新妇拜堂,上古时仅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辈,自唐开始,则又拜及观礼的宾客,故唐人又有“拜客”之称。宋代出现新人交拜之俗,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温公书仪》中论述新夫妇相拜之礼时说:“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相见交拜,拜致恭宜事理之宜,不可废也。”

 宋代新娘拜堂的礼仪十分风行。《东京梦华录》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桌盛一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卡则复换一正回之,谓之答贺。”

 宋代拜堂之时,又有“牵巾”之俗。《东京梦华录》载:“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空各出彩段给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纷,女搭干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人房讲拜。”

 南宋,拜见舅姑之仪有很大变动。古礼拜舅姑在次日,至唐犹然,北宋时仍沿袭旧制。至南宋则有了变动。(梦粱录)记载拜见舅姑之仪在当晚举行。(翰墨全书)乙集亦载:“文公(家礼》,次日见舅姑,三日见庙。今世俗于妇人门,便拜祖你公姑流失已久。”可见,从南宋开始,民间新妇人门参拜家庙后,即拜见舅姑及诸亲尊长俊以夫妻互拜。此后,“一拜天地祖宗、二拜公婆诸亲、新人互拜”成为后世婚礼中常见的礼俗。明弘治公主婚仪中“公主咐马同拜天地,行八拜礼”。这样,民间的“拜天地”被正式列人了婚礼,成为中国婚姻礼俗的一项重要程式广泛传习下来。

 近世拜堂之俗,全国各地风行。有的地方除了拜天地祖宗之外,还兴“拜花烛”、“拜镜台”。拜花烛的仪式是:在大堂中,高烧红烛两支,置于供桌之上,由新郎新娘各拜。还有所谓“坐花烛”,其仪式是摆设桌椅披绣帐,列酒菜于桌上,高烧大红龙凤喜烛一对,新郎坐于正位,面向外;伴郎和新郎的“会友”列坐两旁相伴,等候新娘来临,情形与“高坐”相似。拜镜台一礼,没有文献说明,很难说清其含义。

 合卺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宋代并有行“合卺”礼毕,掷盏于床下,使之一仰一覆,表示男俯女仰、阴阳和谐的习俗,带有明显的性象征的意味。还有通过看掷于地上两个杯的俯仰来看日后夫妇是否和谐。有些占卜的意意思,后亦以“合卺”借指成婚。

 《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孔颖达疏:“共牢而食者,同食一牲,不异牲也合卺,则不异爵,合卺有合体之义。共牢有同尊卑之义。体合则尊卑同,同尊卑,则相亲而不相离矣。”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礼官……命妓女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意。”

 唐朝前期,合卺只是用酒漱口,并非真饮。到唐时,才真正演变为喝酒,还要一饮而尽,这时瓢已改为真正的酒杯,称为“合欢杯”。新婚夫妇要共饮“合欢酒”。盛唐诗人宋之问的诗“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就是描写这种风俗的。

 唐朝敦煌,合卺一般喝葡萄酒,还有人在旁唱祝福词:“酒是蒲桃酒,将来上使君,幸垂与饮却,延得万年春。”新娘则回道:“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尝,姑娘已不尝,其酒洒南墙。”唐人并用五色绵连系两杯,有的还让 儿童 两人交互捧合欢杯。唐人合卺之仪对宋人产生了直接影响。宋朝以后,世人多不再用早期合香礼中的“四爵两香”,而是用常用酒器代替。宋时,合卺已演变成喝“交杯酒”。

 《东京梦华录》载,宋人一般用彩线将两个酒杯连接,新人各饮一盏,称为交杯。饮完之后,将酒杯掷扔床下,如果两个酒杯一仰一合,则认为大吉,众人都来贺喜。喝“交杯酒”的婚俗一直沿用到明清以后,它作为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历代传承下来。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

 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卺玉杯”时说:“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这段文献中所提到的合卺杯的形状结构,与包山楚墓中所出的这件双联漆杯基本吻合,只是凤鸟双联杯缺一蹲兽而已。因此,这件漆双联杯应是所谓的“合卺杯”。在晋和唐宋文献中,都有关于“合卺杯”的记载,而且认为用合卺杯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礼仪。明清时期还有玉雕合卺杯流传至今。

结婚拜天地主持词精选1、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们,今天是xxx先生与xxx**的大喜之日。我们的两位新人怀着两个相爱的心,走向婚姻的殿堂。朋友们,让我们衷心的为新人祝福,为他们欢呼,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的完美结合同时也祝福他们以后的每一天都幸福美满。

结婚拜天地主持词精选2、拜天地

接下来有请两位新人完成拜天地仪式,一鞠躬,集天地之灵气,三生石上续姻缘。二鞠躬,集日月之精华,万物之灵气于她。三鞠躬,拜春夏和秋冬,风调雨顺人寿丰。

结婚拜天地主持词精选3、二拜高堂

俗话说饮水思源,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今天成家立业了,以后一定要孝敬父母双亲。接下来二拜高堂,双方父母,一鞠躬,一拜父母生养我,再鞠躬,再拜父母抚养成人,三鞠躬,铭记尊老和爱幼。

结婚拜天地主持词精选4、夫妻对拜

最后是夫妻对拜,据说夫妻对拜的时候鞠躬越深的越爱对方哦。一拜风雨同舟、白头偕老,二拜相敬如宾、夫妻恩爱,三拜勤俭持家、永结同心。

结婚拜天地主持词精选5、感谢宾客

才子配佳人从此只羡鸳鸯不羡仙。新娘好比一杯纯年佳酿,而新郎就是那酒杯,慢慢品味融合的滋味。现在有请两位新人向在场所有的宾客朋友们鞠个躬,谢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分享两位新人的喜悦以及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今天是X年X月X日,黄道吉日,在这个大吉大利的喜庆日子里,新郎XX和新娘XX终于走上了婚姻的殿堂,可谓才子配佳人,地久共天长,下面,我宣布,新郎新娘拜天地仪式正式开始。

第一项,拜天地。

一拜天地之灵气,感谢上天赐姻缘,一鞠躬;二拜日月之精华,感谢月老牵红线,二鞠躬;三拜天地为媒妁,比翼双飞结良缘,三鞠躬。

第二项,拜高堂。

一拜父母养我身,天大不及父母恩,一鞠躬;再拜父母教我心,爹娘恩情比海深,二鞠躬;尊老爱幼当铭记,爱心孝心献双亲,三鞠躬。

第三项,夫妻对拜。

一拜一心一意,一往情深,一鞠躬;二拜两厢情愿,两全其美,二鞠躬;三拜三生有幸,三星高照,三鞠躬。

拜完天地,咱们欢送新郎新娘入洞房。下面,我宣布,拜天地仪式圆满完成。

交杯酒

▍下面开始拜天地,一拜天地有灵气,三生石上有姻缘,一鞠躬;二拜日月之精华,万物生长全靠它,二鞠躬;三拜春夏和秋冬,风调雨顺五谷丰,三鞠躬。

接下来是二拜高堂,有请父母双亲。一鞠躬,感谢养育之恩,再鞠躬,感谢抚养成人,三鞠躬,永远孝敬老人。

拜完了天地和父母,接下来该夫妻对拜了,夫妻对拜的时候,谁鞠躬鞠得深就说明谁爱对方爱的深,一鞠躬,敬苍天,佳偶天成;二鞠躬,敬黄土,喜结连理;三鞠躬,敬天地,地久天长。

▍我宣布拜天地仪式正式开始。

第一项,拜天地。

一叩首,感谢天赐美好姻缘;再叩首,感谢地造完美一双;三叩首,感谢月老牵红线,才子佳人喜结连理。

第二项,拜高堂。

一叩首,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二叩首,祝愿父母健康长寿;三叩首,全家和睦幸福永久。

第三项,夫妻对拜。

一鞠躬要求手拉着手,一鞠躬小两口相敬如宾手拉手,夫妻恩爱一起走;二鞠躬,要求头顶着头,二鞠躬头顶头,早生贵子恩恩爱爱到白头;三鞠躬要求脸贴着脸,三鞠躬脸贴脸,幸福恩爱到永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39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