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结婚,女的带的帽子叫凤冠.男的头上带的叫什么啊?

古时候结婚,女的带的帽子叫凤冠.男的头上带的叫什么啊?,第1张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纮;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后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爱美自古以来都是女人的天性,现今的妹子有美颜滤镜化妆品,以及各种衣服、饰品跟包包,而在古代的女人则比较“简单”,主要的打扮都是花在发饰上面。我们经常看古装剧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的古代女子戴着许多发钗或头饰,那么历史上的古代女人真的如剧中一样,喜欢戴那么多头饰吗?

首先我们得了解古代女子的头饰文化,据说古时候的女子除了较为注重身材样貌之外,还会特别重视头发上的饰品,如文献《战国策》描述过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此话已深度刻画出古代女人爱美之心。

还有这么一些故事,相传汉朝的汉武帝初次会见美女卫子夫的时候,瞬间被她那柔顺乌黑的长发给深深吸引住,于是就情不自禁的把卫子夫纳为妃子收入后宫,可见那时的女人凭借头发能被封成妃。

另外陈朝的皇帝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也是因为拥有一头美丽的秀发加以饰品点缀后深得了皇上欣赏,从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据说东汉皇帝刘庄的马皇后,当年也是以一头靓绝后宫三千佳丽的秀发使得她一枝独秀,深得刘庄欢喜,而其他妃子都显得自愧不如。看来古代女子都十分注重自己的秀发,甚至以发为美对其呵护有加。

既然古代女子很重视秀发,那么在发型跟发饰搭配上自然会十分在意。比如今天出门上香拜佛、郊游或逛市集,她们都会考虑带什么发饰,这里面的款式又比较多种多样,刚梳理好的发髻一般会用宝钿花钗搭配鲜花来修饰,其中的宝钿花钗又有分为:发钿、华盛、发簪、步摇以及发钗等饰件。

一般百姓家的女子只佩戴荆钗,而结了婚的古代女子所戴发钗被男子称为之“拙荆”这是谦虚的意思。相比普通的古代女子,贵族千金跟皇宫的妃子则显得高档许多,这阶级的女子大多会采用一些珍贵的金银玉钗当发饰,该做法除了可以显得自身高贵,另一面也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的炫丽夺眼,且容易吸引男方的眼光。无论是皇妃价格昂贵的金钗银钗,还是农姑头上系的红头绳,这些古代女子们都喜欢在头发上按插发饰。下面我们再仔细讲讲,有关古代发饰的一些具体细节。

步摇发饰:所谓步摇生姿,楚楚动人,此发饰乃古代女人最看重的主要首饰品之一。

其形状是在原来的发簪上增加饰品设计得来,主要制造方式是采用了金银丝线编织成花枝状,再从上面点缀一些珠宝花纹饰品,以五彩珍珠为吊垂主饰品,佩戴时插入发际之间便可。当女子佩戴步摇走路的时候,上面的五彩珍珠就会摇摇晃晃的拽动,使得场面既活泼又具朝气,故而被叫作“步摇”。

发簪轻摇:古代的已婚女人通常会把秀发扎成髻鬟,并插入发簪起到稳固的作用。

发簪的簪字在秦朝跟汉朝时期叫做“笄”,之后才改叫成簪。这种发簪经过各个朝代的衍化发展,变得种类繁多花样各异,其主要的变化在于簪头,一般我们看到的簪有圆顶款,其簪是圆枝形状,簪发则为半球状或球状,部分发簪还会雕刻有纹理,以显得更加美丽。另外还有一种叫“花顶形”,簪身由于是插入秀发当中,所以大部分都采用圆形设计以免损伤发质,而簪头就会雕刻成各种花朵,如兰花、梅花、菊花、莲花等。还有一种发钗叫“耳挖簪”,其主要用玉石或金银铸造,簪体略显扁平,簪端较宽,簪头则形成耳挖状。除此外,还有贵气的龙凤款、麒麟、鸳鸯、燕子、锦鲤款等等,这些发簪都被女主人因喜好而佩戴在秀发之上。

凤冠:说起古代发饰不得不提及凤冠,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古装女子发饰之一。

凤冠时常在古代婚礼中担任主要角色,是新娘子主戴的喜庆冠饰,其冠帽上点缀有凤凰,象征吉祥如意,以及一股尊贵的气质。该冠饰起源于汉朝,自汉代之后一直沿袭,到了宋朝之后被逐渐提升为礼冠,纳入了冠服的制度当中。

发钗顾盼:这种发钗跟发簪均属同一用途,只不过该发钗是分为两股发叉,形成左右顾盼的意思。

其特点更在于钗头雕纹有各样飞禽走兽,蟠龙钗是以龙形龙纹为主,鸾鸟发钗则是以鸾鸟纹理为主,其具有吉祥高尚之意。因此发钗的插发分很多种,有斜插、竖插、后脑插、侧面插等,其即可同时安插数支发钗,左一支右一支,更甚者更是满头插,左右两鬓各安插6支,成形十二金钗,其奢华美丽程度可见一斑,跟现代的女子比似乎还有点过之而不及。所以说,古代的女子也很爱美,会给自己的头部按插各种发饰,以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古代女子佩戴发饰的情况多数在电视剧中出现。特别是近几年来较为热门的清宫剧,里面的娘娘妃子们都佩戴着各种美丽的发钗、发簪,似乎只要一天不戴就会在别的妃子面前输掉了自己的气场。比如咱们较为喜欢的《甄嬛传》,起初甄嬛妹子还是一个刚入宫不久的新人,她头戴的发饰较为简单简朴,然而到了她人生巅峰,翻身做主成为皇帝宠妃之后,其佩戴的发饰也跟着飞越上一个高的层次,特别是甄嬛在后来当上太后之后,她的身份跟发饰又有了一个新的转变。

而每一次宫中有宴会或公众场合,我们就看到众妃子的发饰层次各有不同,其主要原因是皇宫妃子的头饰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代表着她们的身份,以发饰排尊卑,像皇后的发饰则显得十分炫丽夺目,其次到贵妃的发饰,再到妃子、嫔妃等,各级的发饰华丽程度不同,一般 妃子就算收藏有更亮眼的发饰,也不敢在这种场合佩戴,否则一不小心夺去了贵妃或皇后的颜面,那么日后必定遭殃。另外皇宫的宫女们也喜欢戴发饰,但都比较简约跟低调,她们跟自己主子的发饰是没得比的。为此说古代女子戴发饰属于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她们不得不戴。

在明朝时期,一些男子都会佩戴一些发饰,发展到清朝之后,发钗、发簪等饰品几乎就成为女子的专属。清朝上下众女子皆是每人必备,有条件的女人可以拥有各种簪钗数不胜数,钱多的女人会在簪钗上镶些宝珠玉石,以显贵气。

另外,每一个节日跟场合都会搭配不同款式的发簪,一年之中也因四季而佩戴不同的发饰,诸如夏季秋季就佩戴玉簪钗,冬季春季就戴些金银簪等。特别是清朝皇宫的妃嫔们十分注重头饰文化,她们的头饰冠帽上面镶入的珠宝越多,则表示这个女子的身份地位就越尊贵越是高,如慈禧太后下葬时戴的珍珠凤冠,其奢华程度,足可令任何妃子黯然失色。

终上所述,古代的女人不仅钟爱佩戴各种发钗发簪,其中之一是为了使得自己更加美丽,而且还代表着各个阶层的贵贱身份,其所戴的发饰越昂贵越华丽则表示她们有钱有权,地位尊贵,一般的百姓家女子戴的都比较简约,主要是以搭配自身秀发为主。

在古代,结婚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每个女子出嫁,都要穿戴凤冠霞披,脸上或是喜悦或是悲愁或是娇羞,都是非常美丽的,这也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如花开绚丽。而这种最美的瞬间在许多古装剧里也会给观众带来一股视觉盛宴,而小编今天就给大家挑出了那些在古装剧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凤冠霞帔。

《上错花轿嫁对郎》这部剧是很多年以前的一部电视剧了,可能现在很多小伙伴都没有看过。不过这部电视剧真的是非常的经典的哦!两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一个是杜冰雁,城北富商家的**,而另一个是李玉湖,城东武师的女儿。一个鸳鸯戏水的盖头,一个是龙凤呈祥的盖头。两人因为是同一天出嫁,阴差阳错的上错了花轿,没想到都嫁得如意郎君。她们两个人在剧中的凤冠霞帔也是很经典的那种,真正的带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一个娇柔,一个活泼,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做的造型也略有不同,但是都非常的美。

《灵魂摆渡》黄泉篇中,里面的爱情故事虐到了多少人。虽然这部电视剧非常虐心。但是不得不说,孟婆三七的凤冠霞帔的造型,那个头饰真的是非常的美。加上画的精致的妆容,以及整体的服饰搭配,再加上这小姑娘长得好看,所以个人感觉她的这个造型还是很惊艳的!

《唐伯虎点秋香》 秋香(巩俐饰演)该剧是由周星驰喜剧演员主演,非常经典的一部喜剧**。剧中巩俐饰演的秋香,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秋香穿上凤冠霞帔出嫁的那个时候,观众们还真是眼睛一亮。以至于这么多年,观众们对那个笑容依然记忆犹新。不愧是女神啊!

凤冠和盖头。

女子出嫁,戴凤冠,披霞帔,铺红毡,坐花矫,举大宫灯,扬布襕旗,吹吹打打喜庆三日。

当新娘在和合饭后,就会戴冠盖头。冠,是凤冠。但不是皇后妃嫔戴的那种有凤龙图案的冠。而是彩冠,即花冠等(女子的一种冠饰),上头有假花或其他吉祥图案。肯定有。但凤龙图饰的,只能是贵族富家。戴冠,所受重量可不轻,虽然如此,依旧很是讨女子喜欢。到了明代,更是流行,而新娘戴的冠也被称为“凤冠”。

但很多的民间女子出嫁时,只能头插一支钗饰,以替凤冠。凤冠虽为大众所爱,但价钱也不斐。倒是“盖头”,就普遍人家都用的。

盖头是一块的大红巾。新娘在上花轿前,要用红巾盖头蒙面。从上轿、拜堂至入洞房期间,都不能揭去。所以盖头也称为“障面”。

中国古代婚礼,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但是明清以后,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地方志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

古代八大发饰有笄、簪、钗、步摇、凤冠、华胜、发钿、梳篦。

1、笄

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

2、金簪

古时汉族妇女的一种发饰,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3、钗

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4、步摇

步摇是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

5、凤冠

凤冠,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

6、华胜

华胜是指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为华丽的首饰,华丽的头饰。

7、发钿

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

8、梳蓖

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汉服

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也有人称为汉装、华服、汉衣冠,是由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期间,汉族以华夏礼仪文化为内涵发展出的民族服饰。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无论是多大的女孩子在她们的心里应该都有一个婚纱梦吧。而且现在对于大多数的女孩子来说,结婚并不是一定要做的事情了,但是婚纱照是一定要去拍一张的,即便没有男朋友或者是老公,即便是自己一个人的婚纱照她们也不会有落差,反而,拍到了婚纱照之后会被自己美哭。

那么有了婚纱照,我们就不得不提一提婚纱了,大家都知道,婚纱这个东西是从西方传过来的,那么我们中国本土的结婚礼服又是怎么样呢?现在的结婚并不是原先,只有一套衣服,现在起码有好几套,而在这好几套中,就有我们本土的结婚礼服,大家叫他们 秀禾 ,当然,这可不是和我们古代的时候一样的结婚礼服,而是经过改良过后的。接下来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国古代的结婚礼服吧。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里婚服大多都是红色的,但是其实在古时候我们的婚服并不都是红色的,我们接下来就说说我们古代婚服的发展。我们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汉代的时候,我们的婚服都是那种类似于黑色和红色的,他们也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 爵弁玄端——纯衣纁袡。

新郎穿爵弁玄端,新娘穿纯衣纁袡。 它的特点就是比较庄重典雅大气。在古时候,玄色就是黑色,而什么叫做纁色呢? 根据古籍的记载,火色赤,赤与黄就是纁色,也就是红色和**搭配,就成了纁色。 为什么是这两个色呢?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比较迷信,他们认为玄色和纁色代表着天地并存,最为尊贵,而婚礼又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之一,所以就要庄重典雅大气,所以就用了玄色和纁色。而到了汉代,汉承秦制,所以汉代的婚服大多也都是以黑红为主。虽然颜色上有所传承,但是在形制上还是有所变化的。

汉代以后,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因为受到那个时候玄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比较崇尚自然之风,追求朴素典雅,甚至到那个时候 出现了白色婚服 ,要知道在古时候白色通常是丧事的时候穿的衣服。所以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那个时候的思想是多么的先进,或者说是另类了。

而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起来了盖头。 盖头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才开始出现的,起初是因为在战乱时期用来简化婚礼的流程的,同时它也有遮挡风沙的作用,到后来又引申出了一些其他的含义。虽然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地方流行着盖头的形式,但是他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

在南北朝的刘宋和南齐以后,这个风俗消失了一段时间,一直到宋朝才又开始流行起来。

接下来就到了唐宋时期了,我们都知道唐宋两朝可以说得上是封建王朝时期最鼎盛的两大朝代了,所以他们的婚服也是和之前的有了很大的差别的。 唐朝的婚服一般为红男绿女,也就是说新郎穿红色的,新娘穿绿色的。

因为唐朝是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所以他们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他们追求的是华丽,就是自华丽为美的。他们的这种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所以也算的上是比较好看的,虽然现在的颜色搭配有点不同。

而新娘的礼服,叫做钗钿礼衣。 这是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我认为就和现在的那种蛋糕裙是差不多的吧,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一个很开放的朝代,有不少外来文化和我们本土文化融合,而我们的文化也流传了出去,所以 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到明朝的时候,就是我们相当熟悉的凤冠霞帔了。 凤冠霞帔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配饰。凤冠是古代皇帝的妃子的冠饰,霞帔类似于现在的一种披肩,明朝的时候形状就像彩虹一样,所以被称为了“霞帔”。现在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我们经常会刷到这样的一个视频,就是“按照我们中原的习俗,你应该明媒正娶,凤冠霞帔,十里红妆”。

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来我们明朝服饰的影响,凤冠霞帔也成为了那个时候的一种流行。新娘头戴凤冠,肩披霞帔。其实 凤冠霞帔在隋唐的时候就已经被发明了出来,宋朝的时候成为一种礼服的一部分,到明朝的时候成为了一种流行。 传说,这个凤冠霞帔还和马皇后,也就是朱元璋的妻子有一定的关系。

原本凤冠霞帔是皇室的衣服,平民百姓是不允许穿的 ,而且在明朝的古籍中,也确实没有关于允许平民百姓穿戴凤冠霞帔的记载。但是马皇后却说过“我大明女子无论贫穷富贱,嫁为人妇时皆可穿皇室服装——凤冠霞帔”,也是因为这句话,人们对马皇后的评价可谓是很好的。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凤冠霞帔在隋唐的时候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而且在宋代成为了一种礼服,只不过这种礼服的一部分,到了明朝的时候,马皇后规定平民女子在大婚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穿戴。 而且这种霞帔就像官员的补子一样,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他们绣的花样图案也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明朝女子的服装也会根据男子的服装进行一定的搭配。如果新郎穿的是深色衣服,新娘则要对应地穿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

到了清朝之后,这些婚俗什么的也就流传了下来,而且进行了一定的改造。直到现在我们还沿用了那时的一部分习俗。我们对各个朝代的服饰进行了解,不仅可以知道衣服的设计,也可以对那个时候的经济政治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博书文化#

2013年,扬州曹庄惊现隋炀帝与萧后合葬墓,墓中出上了一件我国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后礼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凤冠”。

不过,这件凤冠上却没有“凤”的踪影,而是一派树木葱茏、鲜花盛放的景象,就像在脑袋上顶着一片小森林。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皇帝虽自诩为真龙天子,可是从秦代到明代,作为皇帝正式礼帽的冕旒冠上也没有龙。而真正以凤鸟为饰的凤冠,直到宋代才真正定型。萧后墓出土的凤冠,为我们展现了隋唐时期凤冠的样貌。

这顶凤冠上的核心组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一花树。花树以一个木质小圆盘为基座,上面伸出12根弹簧状的花柄,顶端是一朵鎏金铜箔片制作的花朵,其中有玻璃花蕊、小石人等装饰。12朵花的中央,还有一朵以铜管为柄的宝花,共13朵。而整顶凤冠上一共安插了13株这样的花树,合计169朵花,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百花争艳,春意无限。

翻阅隋唐时期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花树的作用不止是装饰,更重要的是表明女性的地位:等级最高的皇后戴12株花树,一品命妇为9株,二品命妇为8株,依次减少。按照礼制,花树的数量与每株树上的花朵数量相同,也就是说12株花树上,每株配12朵花。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萧后凤冠上的花树比礼制多了一株,每株多了一朵花

原因尚没有定论,我们只能结合萧后非凡的人生经历做一些推测。萧后出身于名门世家一兰陵萧氏,曾祖父是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她16岁嫁给杨广,39岁封为皇后,52岁时隋朝覆灭,后先后流亡于各路叛军,甚至远至东突厥。唐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灭东突厥,将萧后迎回长安。论起辈分,萧后是唐太宗李世民正儿八经的表叔母。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后以81岁高龄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她与隋炀帝合葬于扬州。也许唐太宗对这位传奇的前朝皇后充满了敬意,所以给了她超规格的待遇一在凤冠上多加一株花树,每株多加一朵小花。

安装在弹簧上的花丛,会随着脚步轻轻摇曳,就像风吹麦浪,多么富有诗意。有的学者推测,花树的前身,是一种更为人熟悉的汉代头饰一步摇。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日:“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刘熙所说的步摇,类似于悬有坠饰的簪钗。但实际上,可摇动的部分并不一定是垂珠,造型千奇百怪,最常见的是花、叶。比如甘肃武威出土的一件汉代金步摇,便是一朵四瓣花上开出8朵小花或花苞,以细枝相连,正中又立着一只小鸟,喙衔一片圆形金叶。四个花瓣的顶端,各有一个细小的圆环,原本应是悬挂有饰物。

《后汉书舆服志》所描述的步摇,就更加生机勃勃了:其“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八爵(雀)九华(花)”,即以黄金为底座,缠绕桂枝,串以白珠,饰以花鸟,此外还有“熊、虎、赤黑、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大公牛)”六兽。好一幅万物生长、鸟语花香的美景!此处的步摇,由众多构件组合而成,与其说是一件头饰,更像是一顶帽子,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步摇冠的说法。这已经奠定了隋唐时期凤冠的雏形。

在汉代,步摇是皇后谒庙时的必戴首饰,民间不许流通。现代人也许会疑惑,步摇是如此的繁冗,而且边走边晃荡,不是很不便于行动吗其实,步摇的一大功能就是限制行动,警示后妃保持端庄得体。因为戴上步摇后,如果步子迈得太开、动作幅度太大,金叶或是垂珠就会摇得哗啦啦乱响,岂不很是失礼所以,光鲜靓丽的步摇,把它比作后妃脑袋上的紧箍咒也不为过。不过,步摇实在是太好看了,引得民间女性争先恐后地效仿,并勇敢地把礼制、禁令统统抛到了脑后。宋人撰写的《唐语林》载,到了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紧箍咒”的痛苦,终究敌不过女人爱美的天性。

因此,步摇应是起源于西方,然后通过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向东方传播。在亚洲东端的日本、朝鲜,也出土有不少完整的步摇冠。为什么西方人热衷于将金色树枝戴在显要位置呢这应该是一种树神崇拜。

在古罗马神话中,带有金色树叶的树枝,是权力的象征。古罗马曾有一种古老的习俗:在罗马附近有一座森林女神的神庙,其祭司由一名逃亡的奴隶担任。他的任务是手持利刃,时刻警觉地守卫神庙边的一棵圣树。一旦有人折取了这棵树上的树枝,就有权与祭司决斗,若能杀死祭司,就能取代他成为新的祭司,并获得“森林之王”的称号。这一截命运攸关的树枝,被人们称为“金枝”。英国现代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传世著作《金枝》其题名便是来源于此。

原来,充满中国风韵的步摇,在两千年前也曾是一件“洋气”的首饰呢。

虽说以花朵、枝叶为饰的步摇是舶来品,但中国“土生土长”的凤凰终于在宋代攀上枝头,成为凤冠上最重要的配件。凤凰的起源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从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到东北的红山文化,都出现过凤的图样。不过,凤凰的形象在 历史 上的大多数时间里,都与女性没有直接的联系,而只是祥瑞、美德的象征。到了唐代, 社会 上下都刮起了一阵“凤凰热”,比如朝廷将大明宫的正南门命名为“丹凤门”,而在《全唐诗》的四万多首诗中,凤、鸾等字眼一共出现了四千多次,可以说大约每十首唐诗中,就会出现一次凤凰的身影。

这一时期,凤凰普遍地出现在女性的珠宝设计中。比如,陕西乾陵唐懿德太子墓石椁所刻盛装宫女,头戴高冠,冠的两侧各插一支硕大的凤钗,凤口还衔有珠串。又如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中,五代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人翟氏,除了在发髻左右各插一支凤钗外,头上还有一件栩栩如生的凤形冠饰,仿佛一只凤凰在女主人的头顶安了窝。与此相应的是,“凤钗”在唐代诗词中频频出现,比如晚唐五代诗人冯延已的诗中,就有各种凤:“宝钗横翠凤,千里香屏梦”,“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人檐春睡重”,“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

进入宋代,凤冠在因袭隋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大变革,那就是将龙与凤一同饰于其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凤冠。《宋史,奥服志》记录了皇后凤冠的形制:花树十二株,仍同隋唐之制,但冠上增加了“九龙四凤”的装饰。可惜,这段记载过于粗略。“幸运”的是,金朝在灭亡北宋后,将徽、钦二帝并皇后、妃嫔虏到了北方,进而承袭了北宋凤冠的样式。《金史·奥服志》对凤冠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罗表、青绢衬金红罗托里,用九龙、四凤。前面大龙街穗球一朵,前后有花株各十有二,及泻鵏、孔雀、云鹤、王母仙人队、浮动插瓣等,后有纳言,上有全蝉襻金两博鬓,以上并用铺翠滴粉缕金装珍珠结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宝钿窠,后有金钿窠二,穿红罗铺金款幔带一。

这一段话,若非古代服饰的专业研究者,可能不容易读懂,但你一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这顶凤冠的繁复、华丽。冠上除了花树、九龙四凤,帽檐上还有孔雀、云鹤等珍禽,甚至有王母娘娘领衔的一个仙人队列,真是尊贵到了极致。

美丽凤冠的背后,是残酷的 历史 。在被俘的北宋皇后脱下华服的同时,金朝的皇后继而戴上了同款凤冠,享尽尊荣。据《靖康稗史》等文献记载,宋徽宗的郑皇后、宋钦宗的朱皇后,在金人举行的献俘仪式上,被迫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被人像羊一样牵着。朱皇后不堪其辱,当晚就投水自杀身亡。

令人唏嘘的是,金朝皇后的凤冠也没能长久地戴稳。公元13世纪,蒙古相继灭亡金朝、南宋。这一回,蒙古皇后没有继承宋、金的凤冠,而是延用了本民族的传统女冠一顾姑冠。

这倒不是因为蒙古皇后嫌凤冠笨重一顾姑冠高达二尺许,用铁丝或桦木为骨,其外饰以红罗、珠翠,佩戴的辛苦程度恐怕不在凤冠之下。

强盛的蒙古政权,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而且在文化上也将手下败将的礼乐文化斥为末流。因而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时间里,帝后始终维持蒙古族传统打扮。

朱元璋登基后,立志恢复华夏正统,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继承宋朝衣冠。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敲定了皇后受册、谒庙和朝会的礼服,礼冠仍袭宋制为九龙四凤冠。但是因为新政权处于草创阶段,而且经历了元末农民战争后,百业凋零,凤冠的设计相较宋金时期而言少了些许繁复,只保留了最基础的龙凤、十二花树、两博鬓和十二钿。

待到明成祖即位时,国力大盛,凤冠就开始讲究起来,精致程度比宋金的凤冠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龙凤、花树等“标配”,还详细规定了花儿要怎么开:大珠花树上的花朵“蕊头二个,翠花九叶”,小珠花树上的花朵“每枝花一朵,半开一朵,翠叶五叶”。

满清又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冠服礼制上同样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比如皇后的冬朝冠上,就有不少满族老家的东北元素,如薰貂、东珠(即东北珍珠)、桦树等。不过满清的汉化程度比蒙元深,所以在冬朝冠的周圈镶缀了七只金凤。清代皇后朝冠虽无凤冠之名,但行前朝凤冠之实,也算是凤冠的一个“杂交”的产物。

历史 上,男人们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展开的逐鹿厮杀,掀起了无数的腥风血雨。那么女人呢也在宫斗中。20世纪50年代,明定陵出土了四顶金碧辉煌的凤冠,它们的背后,就隐藏了一段辛酸的血泪史。

这四顶凤冠,分属于明神宗的两位皇后一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两位皇后都姓王,在同一年都参加了神宗后宫举办的首届选秀大赛。参赛的才女佳丽,哪个不梦想着戴上胜利者的凤冠但竟争是无情的。孝端皇后,原名王喜姐,她在选秀中奋勇夺魁,正位中官。可惜她只生有一女,此后屡次流产,再也未能怀上龙种。孝靖皇后王氏的命运更惨,她没能挤进前三,因而被分配到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官当宫女。

有一天,宫女王氏的命运意外地发生了转折。她被精虫上脑的神宗皇帝拦下临幸,并且一次性中标。当时,神宗皇帝才18岁,二人都不敢声张。但王氏日渐隆起的肚子,成了后宫公开的秘密。

神宗皇帝的母亲李氏也是宫女出身,母凭子贵,在神宗皇帝登基后一跃成为太后。李太后力主将王氏封为恭妃,并给予保护。不久,王恭妃生下皇长子朱常洛,即后来的光宗。

但是,王恭妃毕竟只是得到神宗一时“性”起的鱼水之欢,从来没有得到丈夫的正眼看待。就在王氏被册封的四个月前,神宗一口气娶了九个嫔,而且,九嫔之一的郑贵妃深得神宗宠爱,骄横跋扈异常,百般虐待侮辱王恭妃,称呼她为“老妈妈”。

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后,一心为儿子谋求太子之位,于是更把王#妃当成了眼中钉。王恭妃谨小慎微,生怕儿子惨遭暗算,直到朱常洛十三岁了,还带着他一起睡觉。果然,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郑贵妃向神宗打小报告,称朱常洛调戏官女,神宗大惊,连忙派使者去验视。王恭妃大哭:“十三年来我跟儿子一同起卧,就怕有人陷害,今日果然应验了!”使者如实禀报神宗,这才保住了朱常洛的清白。

立储之事惊动了慈宁官。李太后间神宗:“外延诸臣都说要早定太子,你怎么看”神宗向来不喜欢王恭妃和朱常洛,来了一句:“常洛只是一个富女的儿子。”李太后当即大怒:“你不也是官女生的!母以子贵,还分什么三六九等!”神宗被羞得无地自容,只好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不过,王恭妃并没有母凭子贵,反而被负心薄幸的神宗幽禁在景阳宫,与外界隔绝长达十年之久。直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王恭妃病重,太子朱常洛才得到父亲特批,见母亲一面。此时的王恭妃早已双目失明,母子两人抱头痛哭,王恭妃颤巍巍地抚摸着朱常洛的脸,说:“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说完气绝,年仅46岁。

据明末文人文秉的笔记《先拨志始》转引的内部消息,这对母子相见情形更为凄惨。朱常洛进入景阳宫后,郑贵妃派人尾随其后,王恭妃怕被捉到口舌把柄,两人只好相顾无言。郑贵妃派的人一直等到王恭妃咽气,朱常洛才得以收殓母亲的尸骨。

可怜的王恭妃,直到死后仍饱受屈辱。神宗并不把这个妻子的死放在心上,丧事拖了十个月,王恭妃的尸体早已腐烂不堪,随葬品又少又没人守坟。直到她的孙子明熹宗即位后,才追尊她为孝靖皇后,把她的棺椁迁人定陵,与神宗、孝端皇后同葬,并补上了皇后专有的凤冠。

按照明初的礼制,皇后拥有两顶凤冠,一顶是正式场合戴的九龙四凤礼冠,一顶是包含在常服中的双凤翊龙冠,或称“燕居冠”。所以,定陵中埋葬的两位皇后,一共随葬了四顶凤冠。有趣的是,这四顶凤冠分别为十二龙九凤、九龙九凤、六龙三凤、三龙二凤,没有一顶遵循祖制。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凤冠的奢华程度。拿孝靖皇后的三龙二凤冠来说,上面共镶有各色宝石一百多块,珍珠更是多达五千余颗,金碧辉煌,堪比一座小型的珠宝博物馆。

可惜,孝靖皇后在世之时,从来没有戴过一天这顶凤冠。人都已经死了,就算凤冠再大再华丽又能如何

“野鸡凤冠”也抢手

尽管 历史 上围绕凤冠的悲剧层出不穷,但美丽的凤冠,始终吸引着万千女性为之心驰神往、前赴后继。如果说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考中状元,那么女性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顶凤冠。那么,对于无缘进入后官的女人来说,如何才能过一把“凤冠瘾”呢

不能戴凤,野鸡总可以吧。按照明代礼制,皇室的后妃可用凤,而诰命夫人可以用翟(长尾巴野鸡)。二者的长相接近,于是命妇的翟冠也被笼统地称为凤冠。能戴上一顶这样的“山寨”凤冠,也算得上是莫大的荣誉了。于是,就像孩子自豪地把奖状贴在墙正中,不少凤冠都在正面的珠翠丛中赫然标明了四个大字:“奉天诰命”。

诰命夫人,是朝淑,廷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同子的加封。如果说男子是“求官心切”,那么女人们也是在家中“求冠心切”。 历史 上,有的大臣家里迟迟得不到诰命凤冠,不仅大臣着急,大臣的夫人更是着急。如明嘉靖初年内阁首辅夏言,就曾上书催过嘉靖帝,称自己的继室苏氏嫁人夏家整整三十年了,还没有凤冠,以至于每次宫中大典都没资格参加。而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也曾在一封家书中安慰朝思暮想的妻子说:“我在任已经年半,再过年半,就该考满,到时就能奏请朝廷给你诰封。”

在很多反映女性题材的传统戏曲中,凤冠也是一个重要角色。福建的高甲戏有一出经典剧目《凤冠梦》,是根据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古今小说》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一文改编而成。讲述的是明嘉靖年间,吏部郎中李元顺将女儿李月娥许聘给监察御史沈炼之子沈少卿,但忠正耿直的沈炼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严嵩,被嘉靖帝革职查办。李元顺恐遭株连,逼沈少卿写下退婚书,并转将李月娥许聘给严嵩之孙。

后来,天理昭彰,严嵩倒台。沈少卿考中状元,他的妻子获封诰命夫人,赐凤冠霞帔。李月娥朝思暮想戴上凤冠,于是李元顺一家矢口否认毁亲一事,明目张胆地前去抢亲。双方打起了官司,进而引发了剧情的高潮一“凤冠三讼”。经过两次上诉、三次审判,终审法官邹应龙设下妙计,使爱慕虚荣的李月娥暴露了真面目,她的凤冠梦也由此破灭。

如此说来,凤冠的存在只是为了迎合女性的虚荣心吗当然不是。凤冠有其深层的现实意义。古代的女性,因无法参加科举、建功立业,她们获得 社会 地位的主要途径就是相夫教子,凭借丈夫、儿子的成功而获封诰命,求得一顶凤冠。凤冠象征着荣誉,其 社会 价值就是激励万千女性成为贤良淑德的模范,并一心一意地扶持丈夫、教育子女。这在齐家、治国的传统 社会 理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娘教子”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家的女眷在得到男主人的死讯后,大老婆、二老婆皆不耐贫苦,改嫁而去,只有小妾王春娥坚守寒门,一边辛苦织布维持生计,一边苦口婆心地教导继子。若干年后,继子高中状元,同时得知父亲不仅没有死,而且已官至尚书。父子荣归故里,对王氏深表感激。故事的最后,王氏获封诰命夫人,乡邻无不称羡。

这是一个平凡女子靠操行改变命运的故事,它所要宣扬,就是古代女性的主流价值观:贞洁,贤德。而王氏获赐的诰命凤冠,其意义不亚于一座表彰女德的牌坊。如果天下的女子都像王春娥,社稷何愁不安定

话说回来,不论是在后宫还是民间,凤冠都是不容易戴的。而且,能享受此等尊荣者,不仅要头脑过人,体力也须出众。此话怎讲据测量,明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重量达232千克,这个重量,大致相当于在头上顶着一箱盒装牛奶。明代皇后经常要戴着它出席冗长繁复的仪式,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诰命夫人的压力同样不小。贵州遵义曾出土明代播州土司夫人的凤冠,冠上的珠宝在出土时曾遭到哄抢,但剩下的部件仍有近2千克。

浙江女子尽封王

皇室的后妃和各个等级的诰命夫人,加起来在全国的女性人口中也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对于那些底层的普通女性来说,不仅与凤冠无缘,翟冠也是无望的。她们的凤冠梦又该如何寄托

在浙东沿海一带,流传着一个“浙江女子尽封王”的故事。在民间婚俗中,新娘可以头戴凤冠、坐八抬大轿,如皇家之礼,不算逾制。

据传说,靖康之难后,康王赵构骑着白马一路南逃到了宁海,后面的金兵仍在穷追不舍。千钧一发之际,赵构遇到了一名正在晒谷的村姑,姑娘灵机一动,把他藏在了装谷子的箩筐里,然后在白马后腿上拍了一掌,白马飞奔而去。金兵追到后,姑娘往白马飞奔的方向一指,骗走了金兵,赵构这才得救。为了报答这位姑娘的救命之恩,赵构许下承诺:若能登基称帝,这位姑娘在出嫁时可以享受戴凤冠、坐花轿的殊荣。后来,赵构果然当了皇帝,遂下旨赏赐。这位村姑戴着华丽的凤冠,在婚礼上大大风光了一把。乡里的新娘们纷纷效仿,于是这种风俗很快遍及浙江各地。

故事是虚构的,但新婚女子在婚礼上穿戴凤冠霞帔的习俗,却是真实存在的。这种习俗的真正起源,可能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有关。据《清稗类钞》记载,凤冠在古时仅作为后妃之服,而“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马氏出身平民,却翻身成为一国之母,这让家乡的姐妹们羡慕不已。于是,马皇后奏请老公允许民女在出嫁时佩戴凤冠霞帔。朱元璋对妻子一向敬重,便答应了这个请求。就这样,凤冠逐渐成了婚服的标配,这也是很多女子一生只得一次的荣耀。新娘无论地位高低,“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到了清代,传统汉族后妃的服饰均已消亡,只有凤冠保留在婚服中,成了古代衣冠的一抹残象。

随着清代后妃的发式逐步加宽加大,装饰用的簪、花等饰物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冠状头饰,在清代中期开始流行。如果把历代皇帝后妃的冠饰都纳入“凤冠”的范畴,那么钿子可以说是最新款的“凤冠”。

古装剧《如懿传》中钿子的使用尤其多。

古代女人结婚时头上带的头冠叫“凤冠”。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

  凤冠霞帔

(

fèng

guān

xiá

pèi

)

  出处1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

  2《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气象。”

  3《红楼梦·第五回》: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辞海》:

  凤冠: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霞帔:1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宋以后定为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明代对霞帔作了详细规定,一品至九品,各有不同。

  2道家的一种贵重服装。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774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