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赶尸的里面有2个女孩是苗疆种蛊的,其中有一个女孩,名字叫啊依,2个女孩都很漂亮,他们2个 一

有一部赶尸的里面有2个女孩是苗疆种蛊的,其中有一个女孩,名字叫啊依,2个女孩都很漂亮,他们2个 一,第1张

放蛊也称“放草鬼”,它同赶尸一道,并称为湘西两大古谜。

蛊是一种化验无毒的毒粉

所谓放蛊,就是将一种特制的药粉投入食物之中,使误食的人吃后心智迷乱,受到投药者的控制。这种药粉的方法,千奇百怪,没有固定的配方,通常都是家传,有多少个草鬼婆(放蛊者的俗称),就有多少种蛊药。

虽然蛊药方法各异,但其主要成粉却大同小异。《县志》记载的草鬼婆蛊药的主要成粉是蛇、蜈蚣、蚂蚁、蟾蜍等。草鬼婆将这些毒物收齐后露干,研成粉,用罐子装了,在山麓之间藏匿一段时间后便成了蛊药。而《怀化大辞典》称靖州、晃州等地的造蛊者,是取蛇、蝎、蜈蚣、蟑螂、蜘蛛等藏于罐内,日晒雨露,使其自相吞食,独存者曰蛊。造蛊者将蛊晒干研粉,便成为蛊粉。误食蛊毒的人,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短则数日,长则经年会心腹绞痛而死。虽然蛊的毒性剧烈,但毒性却难以化验出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湘西众要求消灭蛊毒的呼声很高,各县、州为此对民间蛊药进行过大收缴,并将草鬼集中组织学习教育。《泸溪县志》记载说年,县公安局将从民间收缴的一些据说是蛊药的药品,送到有关部门化验。化验结论是:“经化验无毒,不必讹传。”虽然国家部门否定了蛊毒,现代设备也无法查出中蛊者身体到底是哪种功能受到破坏,无法证实蛊毒的存在,但湘西却不时传出有人中蛊的事情,大家对蛊毒,宁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知情者外出一般都不轻意吃别人的食物,防的就是不小心中了蛊毒。

蛊是苗家妇女捍卫家庭和爱情的特有武器

并不是所有的湘西人都会放蛊。放蛊的技术,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妇女手中。放蛊不同于其它传子不传女的秘技,相反是只传女而不传子。沅陵县民委副主任老向的母亲,是清水坪苗族乡有名的妇科草医,据说对苗家蛊术及用药,颇有研究。老向后来发表的文章说,年,他70岁的母亲曾给他透露,苗家女孩,长到十七、八岁时,她们的母亲,为了教会女儿懂得一点防身的本领,不受别人欺负,就会秘传女儿制蛊、放蛊的知识。学会了放蛊的苗家女,用之害人的极为鲜见,主要都是利用蛊毒来捍卫自己的家庭和爱情。

湘西的蛊毒名称繁多,依的主要成份,大致有蜈蚣蛊、蜥蜴蛊、蟑螂蛊等,但用于实际生活,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情蛊、怕蛊、恨蛊。这三种蛊,都是湘西女子独占爱情,维护家庭稳定的法宝。

情蛊是女子为得到自己喜欢而又难以得到的男人所下的一种蛊,中了情蛊的男人,往往会身不由己地被情所惑,宁肯舍弃已有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移情于放蛊的人。据说五十年代中期,沅陵棋坪乡有个姓石的小伙子,与一个叫小妹的苗家姑娘结婚,后来两人因过不拢就离了婚。没过多久,小伙子与一个叫翠翠的姑娘结了婚。小妹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又悔又恨,决心把小伙子从翠翠手里夺回来。于是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机会,用桐叶舀了一点凉水,暗中下了情蛊,给小伙子喝了。小伙子自打喝了这一叶凉水后,心里就老是放不下小妹。虽然翠翠对他千般依,百般顺,他总是无可奈何地时常偷偷去和小妹幽会。翠翠知道他是中了小妹的情蛊,曾背着他去哭求小妹收蛊,小妹不肯,翠翠无法,只好离开小伙子,让他又回到小妹的身边。

怕蛊又俗称怕药。在湘西,丈夫害怕妻子、媳妇害怕婆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人解释说,这都是中了怕蛊的原因。我曾有家邻居,男的是屠夫,女的是纺织工人,他们有两个女儿。男的大概是嫌弃老婆不生儿子,经常到外面与别的女人住在一起,有时一连几天甚至半个月也不回家。即使偶尔回一趟家,对老婆也是非打即骂,还曾逼着老婆签字离婚。老婆无可,就将怕药悄悄放入了男人的茶缸子里。说来也怪,打那以后,男人虽然还是经常在外过夜,但打老婆的事却是很少发生了。人也蔫了很多,明显没有了往日的剽悍气。恐怕是因为怕蛊容易使男人阳刚,所以不是万不得已,湘西女子不对男人下这种蛊。即便万不得已而下,在药量上也是微乎其微,只要使男人对自己有那么一点惧怕的感觉就够了,没有哪个女人愿意自己的男人蔫头土脑,缺乏男子汉气质。据说这种蛊药,多是婆婆下给媳妇,妻子下给丈夫。其中种种说法,也不知有几分可以相信。

三种蛊药中,数恨蛊最为可怕。这种蛊,一般是在丈夫被别的女人抢去的情况下,妻子万般无奈而对丈夫放的一种蛊。目的是迫使丈夫回心转意。湘西老辈人讲,中了恨蛊,尚不迷途知返,十有难逃一死。恨蛊实际上是一种慢性毒药,在人体内潜伏期较长,一般都是半年后见效呈现中蛊症状,长的则要两三年才有所反映,时间长短,主要由放蛊人决断。沅陵乌宿乡的一个村里,早些年有个张瓦匠,在外做瓦时,与别的女人好上了,过年也不回家。他妻子李氏知道他在外面沾花惹草,很难过。有一年腊月三十,李氏背着娃儿到山外寻到了丈夫,正撞上他与那个女人在瓦棚里戏闹,她很伤心,劝丈夫别烧瓦了,随她回村去。男人不肯。她无奈之下,心一狠,就悄悄地在男人的酒里下了恨蛊。临别时,她一再暗示男人说:“有病痛就早点回村来,三妹她爹是百病包医的郎中。”不知张瓦匠是不懂妻子的暗示,还是死了心不愿再回到自己那个穷村子。到第三年头上,终于在莫名其妙的病痛折磨下死了。

草鬼婆不将蛊放出就要祸及自身

会放蛊的妇女,湘西习惯将她们称为草鬼婆。因为对蛊毒的恐惧,草鬼婆往往遭到人们的歧视,大家对她们又怕又恨,因此都敬而远之。因为这个缘故,草鬼婆的身份一般都很保秘,轻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会放蛊。

虽然草鬼婆很注意保秘自己的身份,但由于她们练习制蛊、放蛊,会引起某些生理上的变化,人们依据这些特征,有时还是可以将她们辩认出来。

草鬼婆一旦学会了放蛊,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必须找人放一次,否则蛊毒就会在她体内发作,给她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在需要放蛊而又无外人可下手时,自己的亲人便成了放蛊的对象。

放蛊的手段千姿百态,令人防不胜防。通常是草鬼婆将蛊药粉藏于指甲内,趁给人端茶递水或夹菜敬酒之间,神不知鬼不觉地弹入杯盏之中。

湘西农村有的村干部,因为自己的母亲或外祖母系草鬼婆,乡干部到家中后,他们就会主动将母亲或外祖母另置一室,不允许她出来帮忙做茶饭,担心放蛊伤害乡干部。而乡干部在前往容易中蛊的村寨时,也经常自备饮水,村民对此也不以为怪。

解蛊药通常暗地来自放蛊人

中了蛊要及时化解,否则对身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中蛊的症状通常是人黄无力,眼神涣散,毛发脱落,然而却难以查出有病。所以中蛊在是无法治愈的,需要找放蛊的人援手才能相救。

并不是所有的草鬼婆都能解蛊。解蛊药也与蛊药一样,多种多样,通常是一蛊一解药,往往一种蛊的解药,只有放这种蛊的草鬼婆才掌握。

但是草鬼婆给人放了蛊,她决不敢说这蛊是她放的,而明目张胆地来给你解药。这时,她往往会暗示你说,你中的蛊,可以去找某某人化解。而在此前,她又会通过串门攀谈,将解蛊的法子暗示给某某人。因此当中蛊者求到某某门下,自然就可得到对症的解药。

蛊毒为什么如此多种多样,它又是怎样躲过现代设备和科技手段检测的,真是一个难解的谜。但愿它仅仅是作为一种传说存在,而不是真有其事,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对蛊毒的态度和对鬼神的态度是一样的敬而远之。

驾车路线:全程约587公里

起点:古丈县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沿古阳路行驶70米,右转

2) 行驶70米,直行进入沿河中路

3) 沿沿河中路行驶310米,直行进入沿河北路

4) 沿沿河北路行驶14公里,右转进入X023

2怀化市内驾车方案

1) 沿X023行驶1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X023

2) 沿X023行驶421公里,进入X006

3) 沿X006行驶141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清水坪村

在游戏,电视上有,实际上。。

放蛊也称“放草鬼”,它同赶尸一道,并称为湘西两大古谜。

蛊是一种化验无毒的毒粉

所谓放蛊,就是将一种特制的药粉投入食物之中,使误食的人吃后心智迷乱,受到投药者的控制。这种药粉的方法,千奇百怪,没有固定的配方,通常都是家传,有多少个草鬼婆(放蛊者的俗称),就有多少种蛊药。

虽然蛊药方法各异,但其主要成粉却大同小异。《县志》记载的草鬼婆蛊药的主要成粉是蛇、蜈蚣、蚂蚁、蟾蜍等。草鬼婆将这些毒物收齐后露干,研成粉,用罐子装了,在山麓之间藏匿一段时间后便成了蛊药。而《怀化大辞典》称靖州、晃州等地的造蛊者,是取蛇、蝎、蜈蚣、蟑螂、蜘蛛等藏于罐内,日晒雨露,使其自相吞食,独存者曰蛊。造蛊者将蛊晒干研粉,便成为蛊粉。误食蛊毒的人,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短则数日,长则经年会心腹绞痛而死。虽然蛊的毒性剧烈,但毒性却难以化验出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湘西众要求消灭蛊毒的呼声很高,各县、州为此对民间蛊药进行过大收缴,并将草鬼集中组织学习教育。《泸溪县志》记载说年,县公安局将从民间收缴的一些据说是蛊药的药品,送到有关部门化验。化验结论是:“经化验无毒,不必讹传。”虽然国家部门否定了蛊毒,现代设备也无法查出中蛊者身体到底是哪种功能受到破坏,无法证实蛊毒的存在,但湘西却不时传出有人中蛊的事情,大家对蛊毒,宁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知情者外出一般都不轻意吃别人的食物,防的就是不小心中了蛊毒。

蛊是苗家妇女捍卫家庭和爱情的特有武器

并不是所有的湘西人都会放蛊。放蛊的技术,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妇女手中。放蛊不同于其它传子不传女的秘技,相反是只传女而不传子。沅陵县民委副主任老向的母亲,是清水坪苗族乡有名的妇科草医,据说对苗家蛊术及用药,颇有研究。老向后来发表的文章说,年,他70岁的母亲曾给他透露,苗家女孩,长到十七、八岁时,她们的母亲,为了教会女儿懂得一点防身的本领,不受别人欺负,就会秘传女儿制蛊、放蛊的知识。学会了放蛊的苗家女,用之害人的极为鲜见,主要都是利用蛊毒来捍卫自己的家庭和爱情。

湘西的蛊毒名称繁多,依的主要成份,大致有蜈蚣蛊、蜥蜴蛊、蟑螂蛊等,但用于实际生活,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情蛊、怕蛊、恨蛊。这三种蛊,都是湘西女子独占爱情,维护家庭稳定的法宝。

情蛊是女子为得到自己喜欢而又难以得到的男人所下的一种蛊,中了情蛊的男人,往往会身不由己地被情所惑,宁肯舍弃已有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移情于放蛊的人。据说五十年代中期,沅陵棋坪乡有个姓石的小伙子,与一个叫小妹的苗家姑娘结婚,后来两人因过不拢就离了婚。没过多久,小伙子与一个叫翠翠的姑娘结了婚。小妹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又悔又恨,决心把小伙子从翠翠手里夺回来。于是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机会,用桐叶舀了一点凉水,暗中下了情蛊,给小伙子喝了。小伙子自打喝了这一叶凉水后,心里就老是放不下小妹。虽然翠翠对他千般依,百般顺,他总是无可奈何地时常偷偷去和小妹幽会。翠翠知道他是中了小妹的情蛊,曾背着他去哭求小妹收蛊,小妹不肯,翠翠无法,只好离开小伙子,让他又回到小妹的身边。

怕蛊又俗称怕药。在湘西,丈夫害怕妻子、媳妇害怕婆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人解释说,这都是中了怕蛊的原因。我曾有家邻居,男的是屠夫,女的是纺织工人,他们有两个女儿。男的大概是嫌弃老婆不生儿子,经常到外面与别的女人住在一起,有时一连几天甚至半个月也不回家。即使偶尔回一趟家,对老婆也是非打即骂,还曾逼着老婆签字离婚。老婆无可,就将怕药悄悄放入了男人的茶缸子里。说来也怪,打那以后,男人虽然还是经常在外过夜,但打老婆的事却是很少发生了。人也蔫了很多,明显没有了往日的剽悍气。恐怕是因为怕蛊容易使男人阳刚,所以不是万不得已,湘西女子不对男人下这种蛊。即便万不得已而下,在药量上也是微乎其微,只要使男人对自己有那么一点惧怕的感觉就够了,没有哪个女人愿意自己的男人蔫头土脑,缺乏男子汉气质。据说这种蛊药,多是婆婆下给媳妇,妻子下给丈夫。其中种种说法,也不知有几分可以相信。

三种蛊药中,数恨蛊最为可怕。这种蛊,一般是在丈夫被别的女人抢去的情况下,妻子万般无奈而对丈夫放的一种蛊。目的是迫使丈夫回心转意。湘西老辈人讲,中了恨蛊,尚不迷途知返,十有难逃一死。恨蛊实际上是一种慢性毒药,在人体内潜伏期较长,一般都是半年后见效呈现中蛊症状,长的则要两三年才有所反映,时间长短,主要由放蛊人决断。沅陵乌宿乡的一个村里,早些年有个张瓦匠,在外做瓦时,与别的女人好上了,过年也不回家。他妻子李氏知道他在外面沾花惹草,很难过。有一年腊月三十,李氏背着娃儿到山外寻到了丈夫,正撞上他与那个女人在瓦棚里戏闹,她很伤心,劝丈夫别烧瓦了,随她回村去。男人不肯。她无奈之下,心一狠,就悄悄地在男人的酒里下了恨蛊。临别时,她一再暗示男人说:“有病痛就早点回村来,三妹她爹是百病包医的郎中。”不知张瓦匠是不懂妻子的暗示,还是死了心不愿再回到自己那个穷村子。到第三年头上,终于在莫名其妙的病痛折磨下死了。

草鬼婆不将蛊放出就要祸及自身

会放蛊的妇女,湘西习惯将她们称为草鬼婆。因为对蛊毒的恐惧,草鬼婆往往遭到人们的歧视,大家对她们又怕又恨,因此都敬而远之。因为这个缘故,草鬼婆的身份一般都很保秘,轻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会放蛊。

虽然草鬼婆很注意保秘自己的身份,但由于她们练习制蛊、放蛊,会引起某些生理上的变化,人们依据这些特征,有时还是可以将她们辩认出来。

草鬼婆一旦学会了放蛊,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必须找人放一次,否则蛊毒就会在她体内发作,给她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在需要放蛊而又无外人可下手时,自己的亲人便成了放蛊的对象。

放蛊的手段千姿百态,令人防不胜防。通常是草鬼婆将蛊药粉藏于指甲内,趁给人端茶递水或夹菜敬酒之间,神不知鬼不觉地弹入杯盏之中。

湘西农村有的村干部,因为自己的母亲或外祖母系草鬼婆,乡干部到家中后,他们就会主动将母亲或外祖母另置一室,不允许她出来帮忙做茶饭,担心放蛊伤害乡干部。而乡干部在前往容易中蛊的村寨时,也经常自备饮水,村民对此也不以为怪。

解蛊药通常暗地来自放蛊人

中了蛊要及时化解,否则对身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中蛊的症状通常是人黄无力,眼神涣散,毛发脱落,然而却难以查出有病。所以中蛊在是无法治愈的,需要找放蛊的人援手才能相救。

并不是所有的草鬼婆都能解蛊。解蛊药也与蛊药一样,多种多样,通常是一蛊一解药,往往一种蛊的解药,只有放这种蛊的草鬼婆才掌握。

但是草鬼婆给人放了蛊,她决不敢说这蛊是她放的,而明目张胆地来给你解药。这时,她往往会暗示你说,你中的蛊,可以去找某某人化解。而在此前,她又会通过串门攀谈,将解蛊的法子暗示给某某人。因此当中蛊者求到某某门下,自然就可得到对症的解药。

蛊毒为什么如此多种多样,它又是怎样躲过现代设备和科技手段检测的,真是一个难解的谜。但愿它仅仅是作为一种传说存在,而不是真有其事。

在游戏,电视上有,实际上。。 放蛊也称“放草鬼”,它同赶尸一道,并称为湘西两大古谜。 蛊是一种化验无毒的毒粉 所谓放蛊,就是将一种特制的药粉投入食物之中,使误食的人吃后心智迷乱,受到投药者的控制。这种药粉的制作方法,千奇百怪,没有固定的配方,通常都是家传,有多少个草鬼婆(放蛊者的俗称),就有多少种蛊药。 虽然蛊药制作方法各异,但其主要成粉却大同小异。《凤凰县志》记载凤凰的草鬼婆制作蛊药的主要成粉是蛇、蜈蚣、蚂蚁、蟾蜍等。草鬼婆将这些毒物收齐后露干,研成粉,用罐子装了,在山麓之间藏匿一段时间后便成了蛊药。而《怀化大辞典》称靖州、晃州等地的造蛊者,是取蛇、蝎、蜈蚣、蟑螂、蜘蛛等藏于罐内,日晒雨露,使其自相吞食,独存者曰蛊。造蛊者将蛊晒干研粉,便成为蛊粉。误食蛊毒的人,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短则数日,长则经年会心腹绞痛而死。虽然蛊的毒性剧烈,但毒性却难以化验出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湘西群众要求消灭蛊毒的呼声很高,各县、州政府为此对民间蛊药进行过大面积收缴,并将草鬼集中组织学习教育。《泸溪县志》记载说1962年,县公安局将从民间收缴的一些据说是蛊药的药品,送到北京有关部门化验。化验结论是:“经化验无毒,不必讹传。”虽然国家医疗部门否定了蛊毒,现代医疗设备也无法查出中蛊者身体到底是哪种功能受到破坏,无法证实蛊毒的存在,但湘西却不时传出有人中蛊的事情,大家对蛊毒,宁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知情者外出一般都不轻意吃别人的食物,防的就是不小心中了蛊毒。 蛊是苗家妇女捍卫家庭和爱情的特有武器 并不是所有的湘西人都会放蛊。放蛊的技术,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妇女手中。放蛊不同于其它传子不传女的秘技,相反是只传女而不传子。沅陵县民委副主任老向的母亲,是清水坪苗族乡有名的妇科草医,据说对苗家蛊术及用药,颇有研究。老向后来发表的文章说,1967年,他70岁的母亲曾给他透露,苗家女孩,长到十七、八岁时,她们的母亲,为了教会女儿懂得一点防身的本领,不受别人欺负,就会秘传女儿制蛊、放蛊的知识。学会了放蛊的苗家女,用之害人的极为鲜见,主要都是利用蛊毒来捍卫自己的家庭和爱情。 湘西的蛊毒名称繁多,依制作的主要成份,大致有蜈蚣蛊、蜥蜴蛊、蟑螂蛊等,但用于实际生活,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情蛊、怕蛊、恨蛊。这三种蛊,都是湘西女子独占爱情,维护家庭稳定的法宝。 情蛊是女子为得到自己喜欢而又难以得到的男人所下的一种蛊,中了情蛊的男人,往往会身不由己地被情所惑,宁肯舍弃已有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移情于放蛊的人。据说五十年代中期,沅陵棋坪乡有个姓石的小伙子,与一个叫小妹的苗家姑娘结婚,后来两人因过不拢就离了婚。没过多久,小伙子与一个叫翠翠的姑娘结了婚。小妹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又悔又恨,决心把小伙子从翠翠手里夺回来。于是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机会,用桐叶舀了一点凉水,暗中下了情蛊,给小伙子喝了。小伙子自打喝了这一叶凉水后,心里就老是放不下小妹。虽然翠翠对他千般依,百般顺,他总是无可奈何地时常偷偷去和小妹幽会。翠翠知道他是中了小妹的情蛊,曾背着他去哭求小妹收蛊,小妹不肯,翠翠无法,只好离开小伙子,让他又回到小妹的身边。 怕蛊又俗称怕药。在湘西,丈夫害怕妻子、媳妇害怕婆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人解释说,这都是中了怕蛊的原因。我曾有家邻居,男的是屠夫,女的是纺织工人,他们有两个女儿。男的大概是嫌弃老婆不生儿子,经常到外面与别的女人住在一起,有时一连几天甚至半个月也不回家。即使偶尔回一趟家,对老婆也是非打即骂,还曾逼着老婆签字离婚。老婆忍无可忍,就将怕药悄悄放入了男人的茶缸子里。说来也怪,打那以后,男人虽然还是经常在外过夜,但打老婆的事却是很少发生了。人也蔫了很多,明显没有了往日的剽悍气。恐怕是因为怕蛊容易使男人阳刚,所以不是万不得已,湘西女子不对男人下这种蛊。即便万不得已而下,在药量上也是微乎其微,只要使男人对自己有那么一点惧怕的感觉就够了,没有哪个女人愿意自己的男人蔫头土脑,缺乏男子汉气质。据说这种蛊药,多是婆婆下给媳妇,妻子下给丈夫。其中种种说法,也不知有几分可以相信。 三种蛊药中,数恨蛊最为可怕。这种蛊,一般是在丈夫被别的女人抢去的情况下,妻子万般无奈而对丈夫放的一种蛊。目的是迫使丈夫回心转意。湘西老辈人讲,中了恨蛊,尚不迷途知返,十有八九难逃一死。恨蛊实际上是一种慢性毒药,在人体内潜伏期较长,一般都是半年后见效呈现中蛊症状,长的则要两三年才有所反映,时间长短,主要由放蛊人决断。沅陵乌宿乡的一个村里,早些年有个张瓦匠,在外做瓦时,与别的女人好上了,过年也不回家。他妻子李氏知道他在外面沾花惹草,很难过。有一年腊月三十,李氏背着娃儿到山外寻到了丈夫,正撞上他与那个女人在瓦棚里戏闹,她很伤心,劝丈夫别烧瓦了,随她回村去。男人不肯。她无奈之下,心一狠,就悄悄地在男人的酒里下了恨蛊。临别时,她一再暗示男人说:“有病痛就早点回村来,三妹她爹是百病包医的郎中。”不知张瓦匠是不懂妻子的暗示,还是死了心不愿再回到自己那个穷村子。到第三年头上,终于在莫名其妙的病痛折磨下死了。 草鬼婆不将蛊放出就要祸及自身 会放蛊的妇女,湘西习惯将她们称为草鬼婆。因为对蛊毒的恐惧,草鬼婆往往遭到人们的歧视,大家对她们又怕又恨,因此都敬而远之。因为这个缘故,草鬼婆的身份一般都很保秘,轻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会放蛊。 虽然草鬼婆很注意保秘自己的身份,但由于她们练习制蛊、放蛊,会引起某些生理上的变化,人们依据这些特征,有时还是可以将她们辩认出来。 草鬼婆一旦学会了放蛊,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必须找人放一次,否则蛊毒就会在她体内发作,给她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在需要放蛊而又无外人可下手时,自己的亲人便成了放蛊的对象。 放蛊的手段千姿百态,令人防不胜防。通常是草鬼婆将蛊药粉藏于指甲内,趁给人端茶递水或夹菜敬酒之间,神不知鬼不觉地弹入杯盏之中。 湘西农村有的村干部,因为自己的母亲或外祖母系草鬼婆,乡干部到家中后,他们就会主动将母亲或外祖母另置一室,不允许她出来帮忙做茶饭,担心放蛊伤害乡干部。而乡干部在前往容易中蛊的村寨时,也经常自备饮水,村民对此也不以为怪。 解蛊药通常暗地来自放蛊人 中了蛊要及时化解,否则对身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中蛊的症状通常是人黄无力,眼神涣散,毛发脱落,然而医院却难以查出有病。所以中蛊在医院是无法治愈的,需要找放蛊的人援手才能相救。 并不是所有的草鬼婆都能解蛊。解蛊药也与蛊药一样,多种多样,通常是一蛊一解药,往往一种蛊的解药,只有放这种蛊的草鬼婆才掌握。 但是草鬼婆给人放了蛊,她决不敢说这蛊是她放的,而明目张胆地来给你解药。这时,她往往会暗示你说,你中的蛊,可以去找某某人化解。而在此前,她又会通过串门攀谈,将解蛊的法子暗示给某某人。因此当中蛊者求到某某门下,自然就可得到对症的解药。 蛊毒为什么如此多种多样,它又是怎样躲过现代医疗设备和科技手段检测的,真是一个难解的谜。但愿它仅仅是作为一种传说存在,而不是真有其事。

湖南怀化沅陵县乡镇的赶集日期如下:

逢一、逢六:麻溪铺、大合坪。

逢二、逢七:筲箕湾、陈家滩、洞溪。

逢三、逢八:二酉、驮子口、荔溪、竹园、用坪。

逢四、逢九:清水坪、萧家桥、七甲坪。

逢五、逢十:棋坪、清浪、土家场(逢五)。

另外,凉水井-星期天、张家滩-星期三、渭溪-星期四也有集市。请注意,集市日期可能会因为节假日或天气等原因进行调整,最好在出发前先向当地人确认一下。

2000年,沅陵县辖7个镇、42个乡、3个民族乡:沅陵镇、沃溪镇、五强溪镇、明溪口镇、麻溪铺镇、凉水井镇、官庄镇、太常乡、白田乡、沙金滩乡、丑溪口乡、栗坡乡、舒溪口乡、乌宿乡、清水坪苗族乡、棋坪苗族乡、落鹤坪乡、高砌头乡、筲箕湾乡、用坪乡、池坪乡、坳坪乡、竹园乡、苦藤铺乡、郑家村乡、张家坪乡、张家滩乡、渭溪乡、荔枝溪乡、杜家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长界乡、黄壤坪乡、北溶乡、深溪口乡、肖家桥乡、落坪乡、大合坪乡、七甲溪乡、火场土家族乡、军大坪乡、筒车坪乡、枫香坪乡、高坪乡、清浪乡、洞溪乡、陈家滩乡、七甲坪乡、蚕忙乡、楠木乡、柳林汊乡。

2004年,沅陵县原辖60个区乡镇,650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县域面积5852平方千米,是湖南省版图最大的县。2004年4月,报经省民政厅批准,沅陵县委、县政府决定对部分乡镇实行区划调整,沅陵县撤并18个乡镇,乡镇由52个精简到42个:将官庄、军大坪等18个乡镇撤并调整为8个乡镇(其中蚕忙乡并于七甲坪镇)。

2004年底,沅陵县辖8个镇、31个乡、3个民族乡。

2006年,沅陵县全面完成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辖23个乡镇,包括沅陵镇、五强溪镇、官庄镇、凉水井镇、七甲坪镇、麻溪铺镇、筲箕湾镇、明溪口镇、太常乡、盘古乡、二酉苗族乡、荔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杜家坪乡、北溶乡、深溪口乡、肖家桥乡、大合坪乡、火场土家族乡、清浪乡、陈家滩乡、借母溪乡。

2015年,根据沅陵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太常乡、深溪口乡、沅陵镇共2乡1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沅陵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沅陵县共减少2个乡级建制,现辖盘古、荔溪、马底驿、楠木铺、杜家坪、北溶、肖家桥、大合坪、清浪、陈家滩、借母溪11个乡,二酉苗族乡、火场土家族乡2个民族乡,沅陵、五强溪、官庄、凉水井、七甲坪、麻溪铺、筲箕湾、明溪口8个镇,总面积5852平方千米,总人口67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沅陵镇名称不变。

在游戏,电视上有,实际上。。放蛊也称“放草鬼”,它同赶尸一道,并称为湘西两大古谜。蛊是一种化验无毒的毒粉所谓放蛊,就是将一种特制的药粉投入食物之中,使误食的人吃后心智迷乱,受到投药者的控制。这种药粉的制作方法,千奇百怪,没有固定的配方,通常都是家传,有多少个草鬼婆(放蛊者的俗称),就有多少种蛊药。虽然蛊药制作方法各异,但其主要成粉却大同小异。《凤凰县志》记载凤凰的草鬼婆制作蛊药的主要成粉是蛇、蜈蚣、蚂蚁、蟾蜍等。草鬼婆将这些毒物收齐后露干,研成粉,用罐子装了,在山麓之间藏匿一段时间后便成了蛊药。而《怀化大辞典》称靖州、晃州等地的造蛊者,是取蛇、蝎、蜈蚣、蟑螂、蜘蛛等藏于罐内,日晒雨露,使其自相吞食,独存者曰蛊。造蛊者将蛊晒干研粉,便成为蛊粉。误食蛊毒的人,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短则数日,长则经年会心腹绞痛而死。虽然蛊的毒性剧烈,但毒性却难以化验出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湘西群众要求消灭蛊毒的呼声很高,各县、州政府为此对民间蛊药进行过大面积收缴,并将草鬼集中组织学习教育。《泸溪县志》记载说1962年,县公安局将从民间收缴的一些据说是蛊药的药品,送到北京有关部门化验。化验结论是:“经化验无毒,不必讹传。”虽然国家医疗部门否定了蛊毒,现代医疗设备也无法查出中蛊者身体到底是哪种功能受到破坏,无法证实蛊毒的存在,但湘西却不时传出有人中蛊的事情,大家对蛊毒,宁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知情者外出一般都不轻意吃别人的食物,防的就是不小心中了蛊毒。蛊是苗家妇女捍卫家庭和爱情的特有武器并不是所有的湘西人都会放蛊。放蛊的技术,主要掌握在湘西苗族妇女手中。放蛊不同于其它传子不传女的秘技,相反是只传女而不传子。沅陵县民委副主任老向的母亲,是清水坪苗族乡有名的妇科草医,据说对苗家蛊术及用药,颇有研究。老向后来发表的文章说,1967年,他70岁的母亲曾给他透露,苗家女孩,长到十七、八岁时,她们的母亲,为了教会女儿懂得一点防身的本领,不受别人欺负,就会秘传女儿制蛊、放蛊的知识。学会了放蛊的苗家女,用之害人的极为鲜见,主要都是利用蛊毒来捍卫自己的家庭和爱情。湘西的蛊毒名称繁多,依制作的主要成份,大致有蜈蚣蛊、蜥蜴蛊、蟑螂蛊等,但用于实际生活,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情蛊、怕蛊、恨蛊。这三种蛊,都是湘西女子独占爱情,维护家庭稳定的法宝。情蛊是女子为得到自己喜欢而又难以得到的男人所下的一种蛊,中了情蛊的男人,往往会身不由己地被情所惑,宁肯舍弃已有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移情于放蛊的人。据说五十年代中期,沅陵棋坪乡有个姓石的小伙子,与一个叫小妹的苗家姑娘结婚,后来两人因过不拢就离了婚。没过多久,小伙子与一个叫翠翠的姑娘结了婚。小妹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又悔又恨,决心把小伙子从翠翠手里夺回来。于是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机会,用桐叶舀了一点凉水,暗中下了情蛊,给小伙子喝了。小伙子自打喝了这一叶凉水后,心里就老是放不下小妹。虽然翠翠对他千般依,百般顺,他总是无可奈何地时常偷偷去和小妹幽会。翠翠知道他是中了小妹的情蛊,曾背着他去哭求小妹收蛊,小妹不肯,翠翠无法,只好离开小伙子,让他又回到小妹的身边。怕蛊又俗称怕药。在湘西,丈夫害怕妻子、媳妇害怕婆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人解释说,这都是中了怕蛊的原因。我曾有家邻居,男的是屠夫,女的是纺织工人,他们有两个女儿。男的大概是嫌弃老婆不生儿子,经常到外面与别的女人住在一起,有时一连几天甚至半个月也不回家。即使偶尔回一趟家,对老婆也是非打即骂,还曾逼着老婆签字离婚。老婆忍无可忍,就将怕药悄悄放入了男人的茶缸子里。说来也怪,打那以后,男人虽然还是经常在外过夜,但打老婆的事却是很少发生了。人也蔫了很多,明显没有了往日的剽悍气。恐怕是因为怕蛊容易使男人阳刚,所以不是万不得已,湘西女子不对男人下这种蛊。即便万不得已而下,在药量上也是微乎其微,只要使男人对自己有那么一点惧怕的感觉就够了,没有哪个女人愿意自己的男人蔫头土脑,缺乏男子汉气质。据说这种蛊药,多是婆婆下给媳妇,妻子下给丈夫。其中种种说法,也不知有几分可以相信。三种蛊药中,数恨蛊最为可怕。这种蛊,一般是在丈夫被别的女人抢去的情况下,妻子万般无奈而对丈夫放的一种蛊。目的是迫使丈夫回心转意。湘西老辈人讲,中了恨蛊,尚不迷途知返,十有八九难逃一死。恨蛊实际上是一种慢性毒药,在人体内潜伏期较长,一般都是半年后见效呈现中蛊症状,长的则要两三年才有所反映,时间长短,主要由放蛊人决断。沅陵乌宿乡的一个村里,早些年有个张瓦匠,在外做瓦时,与别的女人好上了,过年也不回家。他妻子李氏知道他在外面沾花惹草,很难过。有一年腊月三十,李氏背着娃儿到山外寻到了丈夫,正撞上他与那个女人在瓦棚里戏闹,她很伤心,劝丈夫别烧瓦了,随她回村去。男人不肯。她无奈之下,心一狠,就悄悄地在男人的酒里下了恨蛊。临别时,她一再暗示男人说:“有病痛就早点回村来,三妹她爹是百病包医的郎中。”不知张瓦匠是不懂妻子的暗示,还是死了心不愿再回到自己那个穷村子。到第三年头上,终于在莫名其妙的病痛折磨下死了。草鬼婆不将蛊放出就要祸及自身会放蛊的妇女,湘西习惯将她们称为草鬼婆。因为对蛊毒的恐惧,草鬼婆往往遭到人们的歧视,大家对她们又怕又恨,因此都敬而远之。因为这个缘故,草鬼婆的身份一般都很保秘,轻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会放蛊。虽然草鬼婆很注意保秘自己的身份,但由于她们练习制蛊、放蛊,会引起某些生理上的变化,人们依据这些特征,有时还是可以将她们辩认出来。草鬼婆一旦学会了放蛊,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必须找人放一次,否则蛊毒就会在她体内发作,给她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在需要放蛊而又无外人可下手时,自己的亲人便成了放蛊的对象。放蛊的手段千姿百态,令人防不胜防。通常是草鬼婆将蛊药粉藏于指甲内,趁给人端茶递水或夹菜敬酒之间,神不知鬼不觉地弹入杯盏之中。湘西农村有的村干部,因为自己的母亲或外祖母系草鬼婆,乡干部到家中后,他们就会主动将母亲或外祖母另置一室,不允许她出来帮忙做茶饭,担心放蛊伤害乡干部。而乡干部在前往容易中蛊的村寨时,也经常自备饮水,村民对此也不以为怪。解蛊药通常暗地来自放蛊人中了蛊要及时化解,否则对身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中蛊的症状通常是人黄无力,眼神涣散,毛发脱落,然而医院却难以查出有病。所以中蛊在医院是无法治愈的,需要找放蛊的人援手才能相救。并不是所有的草鬼婆都能解蛊。解蛊药也与蛊药一样,多种多样,通常是一蛊一解药,往往一种蛊的解药,只有放这种蛊的草鬼婆才掌握。但是草鬼婆给人放了蛊,她决不敢说这蛊是她放的,而明目张胆地来给你解药。这时,她往往会暗示你说,你中的蛊,可以去找某某人化解。而在此前,她又会通过串门攀谈,将解蛊的法子暗示给某某人。因此当中蛊者求到某某门下,自然就可得到对症的解药。蛊毒为什么如此多种多样,它又是怎样躲过现代医疗设备和科技手段检测的,真是一个难解的谜。但愿它仅仅是作为一种传说存在,而不是真有其事。

沅陵有哪些特产

基本概况 沅陵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在这一带繁衍;夏、商、周时,少数民族在此生息,史称“南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沅陵为黔中郡郡治。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沅陵县,迄今两千多年。秦汉以后,沅陵历为州、路、府、道、省府、行署、专署治所。 沅陵资源丰富。 一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可供开发的景点有400多个,在全国颇负盛名的主要有唐太宗李世民赦建的千年佛学院龙兴讲寺、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出典处大秦藏书洞、惊世之谜的黔中郡郡址和战国至汉代山型巨墓群、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西汉顷侯吴阳墓、元代知州黄澄存夫妇合葬墓(男尸保存完好)、囚禁张学良将军的凤凰山、明代辰州三塔、教派齐全建筑各异的宗教一条街、辛亥革命后全国三所新式学校之一的百年老校沅陵一中、借母溪原始次森林、电站大坝群、千岛湖风光等等。 二是森林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有天然林国之称,盛产“辰杉”,是南方商品材的主要供应基地。全县有林地400万亩、草场300万亩、水面30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桐油、晒烟、花生等。驰名中外的“碣滩茶”、“官庄毛尖”“辰杉”久享盛名,誉满神州;板栗年产量5000吨左右,占全省总产量的30%,素有“板栗之乡”美称;蜂蜜、桐油、松脂年产量均在万担以上。沅陵县是全国14个退耕还林示范试点县之一,同时又是湖南省四个林业基本建设重点县之一,至2003年底止,森林覆盖率达7119%,活立木蓄积量为1506万立方米,年商品材采伐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除松、杉优势外,还有樟、梓、楠、稠、柏、银杏等百种珍稀树种,楠竹储量在500万根以上。沅陵有各种药材1968种,初具经营规模的有黄姜、白术、茯苓、玄湖、天麻、杜仲、黄柏、银杏、五倍子、山苍子等百余种。 三是水能资源丰富。 境内沅水、酉水交汇,大小溪河900多条,水能蕴藏量达300万千瓦,国家、省先后在此修建包括五强溪电站在内的大中型水电站三座,总装机容量近200万千瓦。四是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40种,其中黄金、铅、锌、钨等有色金属储量居全省第—。百年老矿湘西金矿(现为辰州矿业)就在境内。 沅陵交通便利。千里沅水、319国道、G56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08年12月18日竣工通车的G56杭瑞(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常吉段穿越境内100多公里,并在县内开设官庄、马底驿、沅陵、筲箕湾(辰溪)4个出口。拟建中的张桂高速(张家界至桂林)亦将穿县境西南而过,并将经过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旁边,利于游人旅行。 沅陵经济落后。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沅陵长期服从国家重大建设,失去了许多发展机遇,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加快沅陵的绍济发展,省委省政府、怀化市委市政府、沅陵县委县政府已形成共识,决定充分开发利用好沅陵的文化旅游资源,将沅陵打造成湖南继张家界之后的第二张国际旅游品牌,使张家界、沅陵、凤凰、永顺、桃花源资源互补,连成一体,形成新的旅游经济环线。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沅陵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怀化市北端,沅水中游。与常德桃源、益阳安化、溆浦、辰溪、泸溪、古丈、永顺、张家界接壤。沅水由西南入境,向东注入洞庭湖,横贯县境中央,将全县分成南、北两部分,沅水以北属武陵山系,沅水以南属雪峰山系。地势由南、北山岭向沅江倾斜,南部凸起,东西稍低,中间陷落,构成沿河谷地。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之间,沅水以北属武陵山系,沅水以南属雪峰山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大县。 雪峰山脉 自越城岭佛顶山以北为起点,向北经城步、黔阳、溆浦至安化等县,长200多公里。呈弧线状。山体主脊海拔在1000—1500米,最高峰二宝顶山海拔2021米。雪峰山脉西坡较缓,东坡较陡,成为湖南东西两半部自然呈现的天然分界线,也是资水与沅水的分水岭。 武陵山脉 武陵山脉属云贵高原云雾山分支的东延部分。呈北向东,分布于湘西北。海拔多在800—1200米。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0多座,最高峰壶瓶山海拔20987米,山势高大,气势雄伟。其山脉北支分布于湘川鄂边界的有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龙山、东山峰、壶瓶山等,中支沿澧水干流之北有天星山、红星山、朝天关、张家界、白云山等,南支从贵州省境内延伸过来进入省内有腊尔山、羊峰山、天门山、大龙山、六台山等。上述三支山脉均消失于洞庭湖平原。 沅陵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沅水、酉水交汇,大小溪河900多条,水能蕴藏量达300万千瓦,国家、省先后在此修建包括五强溪电站在内的大中型水电站三座,总装机容量近200万千瓦。 沅江 沅江又称沅水,是中南省份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两源,南源龙头江,源自贵州省都匀的云雾山,北源重安江,源于贵州省麻江县平月间的大山,两源汇合后称清水江,至銮山入湖南省芷江县,东流至黔城与舞水汇合处称沅江,流经会同、洪江、中方、溆浦、辰溪、泸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县市,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1033公里(湖南568公里),流域面积89163平方公里,其中位于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933亿立方米。 酉水 酉水是沅水支流中最大者,又名更始河、北河。其源头之水有二支(中源出自重庆酉阳县酉源山犀水潭,北源出自湖北宣恩县之忠洞里,南源称秀山河,出于贵州松桃平溪),三源于重庆石堤汇合后始称酉水。酉水流经鄂、渝、黔、湘4省市县,贯穿我省龙山、保靖、永顺、古丈4县,至沅陵溪子口注入沅水,干流总长477公里,流域面积18530万平方米公里。石堤以上两岸高山峡峙,河宽10-50米,石堤至保靖拔茅54公里,河道渐宽,一般在100米左右。拔茅至凤滩107公里,系水库航道,可通航20-50吨船只;泗溪河口以下则终年水深在3米以上,水面宽,常年可能50-100吨船舶。酉水干流在湘西境内流程为146公里,在保靖境内流程为71公里。酉水支流颇多,较大者有16条,总长748公里,其中以花垣河为最,猛洞河流域因天下第一漂而 为旅游胜地。酉水为湘西物资流通、旅客往来的交通要道,沿河码头甚多,名镇比比皆是。 [编辑本段]资源情况 沅陵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矿区和新开发的旅游区。境内矿藏已探明的有煤、硫铁矿、重晶石、铅、锌、金、铜、锑、锰、金刚石等,其中硫铁矿属大型矿床。沅陵县是全国重点黄金产区和十大水电基地之一。随着五强溪电站的竣工,该县形成了170平方公里的库区,有近千座岛屿。 山地资源 沅陵县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582550公顷的727%,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县。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和禽畜的饲养,为该县发展林业、农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森林资源 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类型多样,408%的山地土壤由板页岩风化而成,自然肥力较高,酸碱度适中,含有机质较多,保水保肥力较强,海拔400-600 米的山地面积大,发展林业条件优越。树种繁多,有乔、灌、木质藤本植物111科, 310 属1004种森林植物种群,并拥有一批有待开发的经济价值很高的特有树种。全县拥有松脂资源2000多吨/年,栓皮栎、芳香油类、木本野生药材等林副产品丰富。有各种野生动物100多种。 饲草、水面资源 全县有大面积可利用山地、农林隙地草场,理论载畜量可达417万个单位。 五强溪库区水面开发潜力巨大,全县可利用水面达上万公顷,水产品5000余吨。 水能资源 全县水能资源丰富,居湖南省第一,国家八五重点工程- -五强溪水电站修建在该县境内,使全县拥有五强溪、凤滩、高滩等3座大型水电站, 矿产资源 已探明金、钨、铜、锑、 铅锌、 硫铁等20余种。 旅游资源 沅陵旅游风景区位于湖南西北部,系武陵、雪峰两大山脉交汇地,处沅水中游,面积210 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6℃。景区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峰俊石奇,直刺云天,形成多处罕见的峰林异景。五强溪电站的兴建,给崇山峻岭的大山区筑起了一座烟波浩瀚、仅次于洞庭湖的高峡平湖--五溪湖。五溪湖融湖光山色于一体,嵌以久负名胜的古刹、山寨、茶园等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旅游景观,尤以二酉山、凤凰山、河涨洲、壶头山、夸父山等更为瑰丽。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属武陵郡以沅江及周边的高地(陵)命名(此说有争论)。 沅陵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先民渔猎、农耕、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属楚巫中地,战国属楚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故城在县内太常乡窑头村。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县,属武陵郡。高后元年(前187年)封长沙王子吴阳为沅陵顷侯。新莽时改沅陵县为沅陆县。东汉时,县属荆州武陵郡。三国时,县随武陵郡,先属蜀,后属吴。齐置武陵都尉府于沅陵。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县改属沅州通宁郡。太建七年(575年),改通宁郡为沅陵郡,治沅陵,县属沅州沅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辰州,治沅陵。大业二年(606年),复改辰州为沅陵郡,隶荆州。隋末沅陵郡为梁萧铣所据。 唐武德二年(619年),萧铣部将董景珍以沅陵郡降唐,改为辰州,县属辰州。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10道,县属辰州,隶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15道,县属辰州,隶黔中道。天宝元年(742年),改辰州为卢溪郡,县属卢溪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卢溪郡为辰州,县属辰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马殷据湖南,受封楚王,县、州地随属马楚,历后唐、后晋、后汉无变。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南唐灭马楚,三年县地隶武平军节度使(治武陵),先后为刘言、王进逵、周行逢所据。宋乾德元年(963年),辰、锦、叙等州归顺,立辰州卢溪郡军事,治沅陵,隶荆湖北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五月,宋知辰州吕文兴降元,改辰州为辰州路,治沅陵,属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隶湖广行中书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吴王朱元璋遣徐达克辰州路,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治沅陵。明洪武九年(1376年)革元行中书省,置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县属辰州府,隶湖广布政使司。宣德八年(1433年),封辽简王朱植第十七子朱贵谲为沅陵王,传122年无子除。嘉靖十二年(1533年)湖北分守道驻沅陵,历134年。清康熙三年(1664),分设湖南布政使司于长沙,县属辰州府,隶湖南布政使司.雍正八年(1730年),县属辰永靖道,十三年(1735年)改为辰永靖兵备道。乾隆元年(1736年),改称辰沅永靖兵备道,县仍属辰州府,隶辰沅永靖兵备道.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封建王朝结束。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沅陵县存辰州府,府仅辖沅陵县地。3年裁府恢复沅陵县,属辰沅道。10年废辰沅道,县直属湖南省。民国24年7月,设湘西绥靖处于沅陵。辖19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县属沅泸辰溆区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治沅陵。 民国25年,湘西绥靖处改为湘西绥靖公署。绥靖区增至25县,分置4个督察区,县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26年,全省划分9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民国27年,县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署。民国29年,全省划分10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民国31年,置省府湘西行署于沅陵,辖第八(驻永顺)、第九(驻沅陵)、第十{驻洪江)3个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湘西行署。 1949年9月8日,沅陵县人民政府成立,王振宗任书记,张子祥任县长。1950年1月1日,湖南省临时人民政府在沅陵设置湘西行政公署,辖沅陵、会同、永顺3个专区,县属沅陵专区。1952年8月,撤销湘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辖3个专区,沅陵县改属芷江专区。12月,芷江专区迁驻黔阳县安江镇,改名黔阳专区,县属黔阳专区。1968年,黔阳专区改称黔阳地区,1981年,黔阳地区改称怀化地区行政公署,县属怀化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改属怀化市至今。 2000年,沅陵县辖7个镇、42个乡、3个民族乡:沅陵镇、沃溪镇、五强溪镇、明溪口镇、麻溪铺镇、凉水井镇、官庄镇、太常乡、白田乡、沙金滩乡、丑溪口乡、栗坡乡、舒溪口乡、乌宿乡、清水坪苗族乡、棋坪苗族乡、落鹤坪乡、高砌头乡、筲箕湾乡、用坪乡、池坪乡、坳坪乡、竹园乡、苦藤铺乡、郑家村乡、张家坪乡、张家滩乡、渭溪乡、荔枝溪乡、杜家坪乡、马底驿乡、楠木铺乡、长界乡、黄壤坪乡、北溶乡、深溪口乡、肖家桥乡、落坪乡、大合坪乡、七甲溪乡、火场土家族乡、军大坪乡、筒车坪乡、枫香坪乡、高坪乡、清浪乡、洞溪乡、陈家滩乡、七甲坪乡、蚕忙乡、楠木乡、柳林汊乡。总人口599680人,其中: 沅陵镇 58107 明溪口镇 11342 麻溪铺镇 15911 凉水井镇 14889 官庄镇 20558 五强溪镇 17899 沃溪镇 11978 柳林汉乡 9240 太常乡 11770 白田乡 13483 沙金滩乡 4837 丑溪口乡 9674 栗坡乡 6859 舒溪口乡 13855 乌宿乡 10095 清水坪苗族乡 7977 棋坪苗族乡 11631 落鹤坪乡 7240 高砌头乡 10154 筲箕湾乡 16826 用坪乡 9511 池坪乡 14075 坳坪乡 8770 竹园乡 7160 苦藤铺乡 9479 郑家村乡 8802 张家坪乡 17397 张家滩乡 10006 渭溪乡 9347 荔枝溪乡 10978 杜家坪乡 6994 楠木铺乡 14357 马底驿乡 14711 长界乡 5841 黄壤坪乡 7877 北溶乡 13418 深溪口乡 10286 肖家桥乡 11317 落坪乡 6526 大合坪乡 11229 七甲溪乡 6567 火场土家族乡 6230 军大坪乡 6513 筒车坪乡 6748 枫香坪乡 6011 陈家滩乡 9985 清浪乡 14043 桐溪乡 9285 高坪乡 11407 七甲坪乡 12390 蚕忙乡 11087 楠木乡 700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04年,全县原辖60个区乡镇,650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县域面积5852平方千米,是湖南省版图最大的县。4月,报经省民政厅批准,沅陵县委、县政府决定对部分乡镇实行区划调整,全县撤并18个乡镇,乡镇由52个精简到42个:将官庄、军大坪等18个乡镇撤并调整为8个乡镇(其中,蚕忙乡并于七甲坪镇)。 2004年底,沅陵县辖8个镇、31个乡、3个民族乡。 [编辑本段]风土人情 提起龙船,沅陵人就像喝了几碗烧洒,吞下几腿狗肉,头就热,口就痒,血就腾,浑身胀起一股股的“包谷子”劲。每年农历四月下旬,那些船迷们再也忍不住心头之痒,提起一面大铜锣到处游说,招兵买马。然后将一只只龙船从龙船亭抬出,刮了又刮,油了又油,那些油船用的猪板油和韭菜顿时成了市场的俏贷。看那些船迷们油船的样子,恨不得龙船长出脚来,不划自走。四月二十八,各“龙”纷纷戏水,从此,本来就热闹的古城更加拥挤了,像一根筑多了肉的香肠。船迷们少不得要八个一群,十个一堆地品尝去年大赛之韵味,预测今年大赛这前景,往往争得面红耳赤。那些心宽体胖的胡子们更是以“无敌龙舟”之“引水”。一堆龙船经居然五杯浓茶还不能相陪到底,难怪外地人说:“沅陵人额外一条经”。在众多的龙船经中,“偷料”只怕是沅陵人额外多出来的一条经。其理由是买的料笨,偷的料灵,龙船要灵不要笨。因此,那些迷船的汉子平时就注意了存放好料的地方。每逢龙船时节,汉子们便半夜去偷料。好一群偷料汉子,几十米长的木料,三、四人一抬便去,高一脚,低一脚的不知哪来的劲!如若木料的主人能在他们脱离“危险区”时追上一程,骂上一通,那是偷料者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偷料者跑在前,失料者在后,那就意味着龙船在比赛时也会被别人追着跑,自然会羸。虽然刚偷来的料有时也会被别人偷走,但他们却喜欢这种热闹,不厌其烦地又到处去偷工。有时失料者告到官方,官方也最多说不得一句:“偷龙船料我有什么办法呢?”因此,偷料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所以,沅陵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龙船料要偷,十赛羸九头”。 关头 龙船做好后,都要举行下水仪式,人们称这种仪式叫“关头”。关头时,全船划手手执桡片按顺序站立在船厂的两旁,像等待出征的将士。旗手、锣鼓手骑在船缆之上,像战场上的元帅。还有数挂鞭炮、数筒黄烟助兴,掌墨师傅跪在船头,面朝江水,神情严肃,口中念念有词,一手拿雄鸡,一手提利斧,在众人一声吆喝下,一斧将鸡头剁掉,旋即将猪头、鱼、粽子抛入江中。此刻,鞭炮齐呜,黄烟弥漫,八位童男赤身摇动火把,围着龙船奔跑,当地人称之为“炮火“,说是驱赶邪恶,迎来光明。而后,划手们齐声呐喊,将船连边同旗手、锣鼓手一同举起,冲向江水。龙船在燃烧般的气氛中飞一样地划向江心,这便是沅陵龙船的”关头”。 清桡 五月初,各村的码头上都有聚集着一群扛着桡片的划手,任凭有了几十年船龄的胡子们调遣。胡子们老了,做农活着不起力,平日少人问津,自然有些寂寞。此时此刻,他们的身价提高百倍。他们在众人面前显示出惊人的眼力和天平般的公正,将划手们放在恰当的位置之上。 俗话说:“菜老茎多,人老话多”。胡子们摆事实出龙船权威的架势,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划手们应分成七个部分,即“头桡”、“引水”、“前羊角”、“鼓仓”、“后羊角”、“夹艄”、“艄公”。头桡必须有跪劲、腰劲,还要能坚“阳雀”(倒立)。“引水”分“头引”、“二引”、“三引”、这三对桡必须有十年以上的船龄。他们是全船划手的引导、楷模。“前羊角”位在撑缆的前木架前后,仅次于引水,力气要好,要有推劲,前拉后推,船才起势。划“夹艄”(艄公前的两对桡)者,最主要的任务是协助艄公掌好艄,其次才是划船,俗称二艄公。艄公就不用多说了,他是全船的核心,要是比赛时走了艄,就是在好的划手也一定会输。至于鼓仓者,比较而言就要次人一等。所以,被胡子们点作引水者则神气十足,被点作划前、后羊角者则不卑不亢,被点作划鼓仓者当然有点不高兴了。可是当它们看到还有许多小伙子未被点上,扛着桡片站在岸上时,也就心满意足了。龙船一次又一次地在胡子们眼里试划,每划一次,划手都有被重新调动位置或另外换人的可能。难怪在清桡阶段谁也不敢怠慢。否则,一旦被“清洗”出来,不仅自己的脸没地方放,就边亲朋戚友就会招人嘲弄。更可怕的是已经爱上他的姑娘脸上至少的半年开不起花。 赏红 抢红 龙船别乡“下海”,除了去彭家湾试水外,主要目的还是去城里“抢红”。每到大赛前夕,沅陵人大发慷慨之气,他们除了给龙船捐现款外,还要去商店买回红布(绸)、鞭炮、香烟。有钱的扯咽一匹匹整“红”(二十丈),各请书法高手在上面写上什么“帅”、“天”、“百战百胜”、“天上第一龙”等一类奉承话,悬挂在大江两岸,等着心中的龙船来抢红。穷的也要从牙缝里省出些钱,买回红布,丝成两条系在竹竿上,表示好事成双。再带上两挂鞭子,一条好香烟去江边凑凑热闹。他们把荣誉和希望都寄托在“红”上,象在赌场上下了赌注。如果心中的龙船赢了,自觉有一份功劳,少不得要在大街小巷多走动几回,等着别人说几声中听的话,倘若输了,只好少出头露面,怕的是让人嘲弄。五月初五到十一,沅水两岸成了彩色的世界,到处是“赏红”的人,到处是“抢红”的船。 赏红者看到自己的目标一出现在江面上,便挥篙摇红。龙船得到信号,飞一般地划向岸边,询问赏红的有何要求。老实的怕划手累了就直接将“红”送上,而弯子多的人则不那么简单。他们一定要抢红的给他来一次、两次、三次表演赛后,才点燃爆竹,连同他心里的激情一起炸开。划头的一手夺下红绸,包在头上,象戴起一顶皇冠,续而又去“抢”另一条红。直到将全船人的头上,桡片上,甚至整个船身都缠上了红,方才罢休。 赏红的得到龙船在众目之下给他单独表演,自然也是出人头地的事,虽说花了钱财,心里却十分舒服。 砸船 五月十二日至十四日,赤、橙、黄、绿、蓝、白各色龙船汇集在古城之下,大战几日,总有胜负。然而在众多划手和数百万名观众之中,很难找到心服口服的认输者。他们总会为自己输了的船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终点线有欺假!”“划上水吃亏些!”“不走艄试下家伙罗!”“船差!”有的输船者硬是咽不下那口气,一怒之下,打碎桡片、砸烂龙船,以示输船没输人,然后连夜偷料赶做新船,气势不凡地去找昨日对手报“仇”。于是有人说:沅陵人的可爱之处全在于此-------砸船! 傩戏 傩戏是沅陵县内最最的戏剧。 清康熙《辰州府志》即有傩戏演出的记载。乾隆年间,已演出《孟姜女》连台大本戏。县内保留的傩戏剧目有《孟姜女》、《七仙女》、《龙王女》、《鲍三娘》四大本和《蛮八郎卖猪》、《三妈土地》、《观花教子》等小本戏。演出时戴面具,一唱众和,锣鼓帮腔。曲调有姜女调、开山调、师娘调、梅香阁等,由于傩戏与酬神同时演出,艺人附于坛门。近几年来,七甲坪、蚕忙一带的傩戏老艺人恢复演出活动,促成了1998年全国巫傩戏研讨会在沅陵圆满召开。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沅陵县是湖南省的资源大县,林业大县,也是水资源面积较大的县。全县总水面近167万公 顷,是水产业、畜牧养殖业的主战场,是农业的“半壁河山”。肉食水产加工、优质板栗、 木材及加工系列产品、红薯淀粉、系列名茶、麻辣系列产品、黄葛粉、黄葛饮料、中药材、 矿产品等十多种产业已成为全县的拳头产品,广销省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沅陵县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出了突出产品抓质量,名优项目上规格,产品流通重效益的基本决策,同时决不放松粮油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 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突出“四个加快”发展重点,顽强拼搏,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巴中张家坪运动公园在哪里

巴中张家坪运动公园位于巴中市张家坪镇西郊,是集依山傍水、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和综合文化体育为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区。

和政县景点

和政县景点有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三岔沟、铁沟风景名胜区、张家坪遗址等。

1、松鸣岩:国家4级旅游景区,位于和政县城南23公里处的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由西方顶、南无台、鸡冠峰三峰构成,突兀挺拔状似笔架。

2、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4级旅游景区。

3、三岔沟:隶属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罗家集乡、紧挨油榨岩村、木桥村、大春沟村,依山傍水,地处要塞,茂林成荫。

4、铁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城南太子山,距和政县城20公里。景区呈峡谷状,纵深约12公里。峡口有炼铁遗迹,故名炉子滩。

5、张家坪遗址:遗址东邻马家沟,西接郑家坪社,南依张家山,北接沙坡地。遗址断崖上有灰层,散落大量的人骨、陶片等,根据散落的陶片特征判断此遗址属齐家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99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