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是什么意思

aids是什么意思,第1张

艾滋病的意思,艾滋病英文的缩写,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血液传播,性传播。谐音梗,哎呀,没关系,不会疣事的。

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

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

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1991年,保险公司审核约翰逊的投保单并对他进行例行全面体检时,发现约翰逊竟染上了艾滋病毒。这对约翰逊来说,简直就像晴天霹雳。可以肯定的是约翰逊是因为拈花惹草而染上了艾滋病毒。

约翰逊染上艾滋病毒,受伤害最深的是约翰逊新婚不久的妻子库克。此时,他和库克才结婚不到十天。1992年的夏末秋初也许是约翰逊最困难的时期,这时距离他宣布自己艾滋病检查呈阳性已经10个月了,他刚帮助美国男篮在巴塞罗那夺得奥运金牌。尽管医学专家保证,与约翰逊同场打球染上艾滋病毒的几率为零,但是在NBA仍然掀起了一阵恐慌,包括马克·普莱斯、杰拉德·韦尔金斯和斯科特·斯科尔斯等一大批NBA球员坚决反对约翰逊复出。

之后约翰逊一直都在和艾滋病做着斗争。1991年11月9日,在宣布自己感染上艾滋病毒后的第二天,在库克的陪同下,约翰逊参加了一个脱口秀节目,他在全美直播的节目中指着自己的下身,真诚地告诫观众:“给它带上帽子,你就不会头痛了。”

在和艾滋病人战斗了6年后,在1997年3月,经过检查,在约翰逊体内已经找不到艾滋病毒了,他奇迹般地战胜了这一绝症,他用自己的真诚和乐观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91-92赛季没打比赛,只打了全明星赛,随后同伯德等人组成了“梦一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艾滋病(AIDS)学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其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无法抵御其他病毒的入侵。也就是说真正致死不是艾滋病病毒本身,而是因其破坏免疫系统。比如说,一个人得了感冒,可以凭借自身免疫系统消灭病毒,得了艾滋病以后免疫系统失去作用,无法抵御流感病毒而死。也就是说,艾滋病让一个人“体质更弱,弱到抵御不了一般的病毒”。

艾滋病传播途径只有三种: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最主要的是性传播,几乎绝大多数患者都是性传播得病(包括魔术师约翰逊),所以性生活检点的人一般不会得病。另外,戴避孕套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母婴传播,就是母亲传给孩子。血液传播指通过血液进行传播,比如将艾滋病人的血输到正常人体内就会造成艾滋病,血量达到一定体积才会传播!有人曾提出,如果一只蚊子洗了艾滋病人的血再去吸正常人的血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科学研究表明,这种可能几乎为零,因为蚊子吸得血量少,其中艾滋病毒含量极低,不会传播艾滋病。因此,和艾滋病人握手拥抱甚至亲吻都不会传播艾滋病(唾液、空气等都不会传播),比赛中的抓伤,顶多是一方出血,双方血液没有接触不会传播。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是不会害怕的,O(∩_∩)O哈哈~。

关于艾滋病和免疫系统的一些知识你可以再去搜索一下。

 艾滋病是传染性很强的一种疾病,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很大,在我国该病仍然是有着较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那 艾滋病对白带有影响吗?

艾滋病对白带有影响吗

 艾滋病对白带没有多大的影响。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近些年发现的传染病,属于性传播疾病。它的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80%以上的人患病后3年内死亡,因而被人们称为超级癌症。本病特点是病人有严重细胞免疫缺陷,因而失去抗病毒和抗细菌能力,常合并感染和某些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艾滋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性交。艾滋病患者中,93%为男性,7%为女性。其他传染方式为吸毒者互用不洁注射器注射毒品,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不洁血制品等。带有艾滋病病毒的人中只有部分人发病,其潜伏期一般为4个月至5年,最长可达7~9年,儿童为1年。患病后其前驱症状有发热,进行性周身乏力,盗汗,食欲不振,全身性淋巴结肿大,数周或数月后发生免疫功能低下,甚至完全丧失免疫力。

 艾滋病晚期表现为多系统病变,呼吸系统出现卡氏肺囊虫肺炎,消化系统出现交替性腹泻与便秘、便血、呕血、肝脾肿大及黄疽,神经系统出现精神错乱、知觉异常、痴呆及癫痫等,身体各处出现卡波济氏肉瘤、机会感染症等。患有艾滋病的病人,不论男性或女性,如果其生殖器官无异常,则不影响受孕。但如母亲患病,可能通过胎盘母婴垂直传播方式感染胎儿,并有可能导致早产及婴儿出生体重降低。母乳也可成为传播的媒介。

 因此,患艾滋病的妇女不应结婚,更不应妊娠和生育,已婚者应采用避孕措施或实行绝育,已妊娠者应当于妊娠早期施行人工流产,不应继续妊娠,以免使胎儿或新生儿感染此病。

艾滋病传播途径

 1、HIV感染者存在

 必须存在HIV的传染源,才有可能发生HIV感染和传播。有些人担心和怀疑只要有过某些行为,如性行为,就会得艾滋病,即使没有HIV的存在也一样,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有足够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

 HIV的数量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会导致感染的发生。例如感染者的血液、精液、乳汁中带有比较多的病毒,只要少量就足以感染别人,接触这些体液感染的危险性比较高。而唾液、泪液和尿液中病毒含量很少或者没有病毒,因此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3、 HIV必须进入受感染者的血液中

 光是接触到有病毒的体液并不足以感染上HIV,健康、无破损的皮肤可阻止HIV进入机体,能有效地防止HW感染。HIV可以通过伤口或溃疡进入机体,或者透过肛门、直肠、生殖道、口腔、眼睛等处的黏膜进人人体。

精彩推荐:

艾滋病 子宫肌瘤 宫颈糜烂 阴道炎 盆腔炎 有子宫肌瘤能过性生活吗 子宫肌瘤如何保守治疗 全身痒是艾滋病早期症状吗 宫颈糜烂能同房吗

 

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科普一下艾滋病专业知识。艾滋病的专业解释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出现相关症状的一种疾病,称之为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英文缩写为HIV,而艾滋病的英文缩写问AIDS。

1看对方体检报告或者住院病历资料:

如果对方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过了“窗口期”,则会检测出HIV抗体。阳性,一般用加号表示。

2窗口期是什么意思?

机体已经感染了HIV,但是尚未产生抗体,HIV抗体检测呈阴性的一段时期。一般情况,该时间为4~6周,也有3个月以上者。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段内,即使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也无法检测出来。

3艾滋病一定有症状吗?

这个问题是关键性问题,因为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通过症状识别疾病的。艾滋病感染急性期可能有以下这些特点:HIV感染发生的开始几周看上去可能很健康,或者偶尔会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现象。但是,这些可能都没有,很多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下面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系由人、牛结核分支杆菌和麻风分支杆菌以外的非结核分支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疾病。NTM主要引起肺部病变,尚可引起全身其他部位病变,常见的是淋巴结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和骨骼系统感染,对严重的细胞免疫抑制者还可引起血源性播散〔1〕。

自1882年Koch宣布发现人结核分支杆菌(MTB)以来,就不断有发现NTM的报道。19世纪末,已有人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NTM,但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鉴定分支杆菌不再仅依靠抗酸染色涂片、培养,而将细胞化学反应列入常规。同时因有效化疗使结核病疫情降低,NTM对人、动物的致病性开始为人注意。1954年Timple和Runyon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分支杆菌的分类,开创了NTM研究的起点。1979年美国丹佛国际会议第一次阐述了NTM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分类学和分子遗传学。同年Wolinsky提出了NTM病的诊断标准,使NTM的研究更加深入。HIV/AIDS的流行使NTM病的发病率迅速增高,进一步促进了对NTM病的研究。

NTM的命名有多种,目前以1979年Wolinsky提出的NTM应用较为普遍。1993年我国在黄山召开的会议上,将NTM正式命名为非结核分支杆菌。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NTM为机会致病菌,毒力较MTB为弱,其生态学和生理学与MTB明显不同。NTM的不同菌种对人的致病力不同。曾认为慢生长型是人和动物的病原体,而快生长型对人不致病〔2〕。但近年来快生长型致病的报道相继可见,尤其对免疫抑制患者。

大部分NTM是腐物寄生菌,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水、土壤、灰尘等。最常见的是快生长型。NTM的疏水性特征形成的生物膜使其可持续生存于供水系统中。某些NTM如鸟复合分支杆菌(MAC)、蟾蜍分支杆菌、偶发分支杆菌和龟分支杆菌对消毒剂、重金属及oxyanion的耐受性使其生存于饮水系统中。还有研究指出MAC的分布直接与对金属的需求和代谢有关,如水中锌浓度。曾有因医院供水系统中存在胞内分支杆菌及龟分支杆菌耐受消毒剂污染气管镜而引起感染的报告。因医院供水及饮水系统使用的镀锌管道可使NTM长期生存,这可能是AIDS患者感染的主要来源〔1,3〕。

NTM通过人对人的传播,迄今未经证实。但NTM可通过动物传播给人,如海分支杆菌主要经皮肤感染,从事捕鱼和养鱼者中本病多见;又如曾有报道家禽饲养者中,鸟分支杆菌病发病率较高。除此之外,由动物传给人的NTM病尚未见报道。人可从环境中感染患病,水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肺或(和)胃肠道是主要感染方式〔1〕。

二、流行病学

NTM病多发于发达国家,少见于发展中国家,故有人认为NTM与结核病呈相印而相反的关系。Horsburgh〔4〕观察到患过结核病的AIDS患者较未患过结核病的AIDS患者发生播散性MAC病的机会少,认为可能是患过结核病的患者体内已获得免疫力,并认为这也可能是发展中国家NTM病发病率低的原因。此外也有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患NTM病的AIDS患者,在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前可能已死于其他原因。

NTM的流行情况,因地区、人种不同以及对其重视程度、检查和鉴定方法不同而异。痰抗酸杆菌培养菌中NTM的检出率尼日利亚为60%,比利时06%~16%,美国50%,加拿大48%,印度73%,日本58%~60%。NTM病发病率日本1971年为089/10万,1978年为192/10万,1993年为162/10万。HIV/AIDS流行后,NTM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据报道,美国及欧洲25%~50%AIDS患者患NTM病,主要由鸟分支杆菌引起,大大超过患AIDS前发病率高的堪萨斯及胞内分支杆菌〔1〕。

国内1979年第一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山东、山西、江苏、吉林、陕西、湖南、上海、北京六省二市的682株抗酸杆菌中NTM检出率为43%。1990年对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第三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NTM总感染率为154%。其中最高为浙江省,为449%;海南省次之,为438%;西藏自治区最低,为19%。总的趋势是南方高于北方,沿海高于内地,气候温和地区高于寒冷地区。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60岁开始下降。性别和民族与NTM感染率无明显关系。

我国NTM病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发现病例尚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报告123例。由NTM引起的肺病以MAC为多,快速生长的偶发型和龟型亦多见。全身性NTM播散型者亦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告的123例中,本院占96例,很可能系对本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并受到检查和鉴定菌种方法的限制所致。

三、分类方法

目前有关NTM的分类法有多种,兹将其中常用的和最新的几种叙述如下:

1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分类法:(1)快生长型:不到7日,在固体培养基上可见菌落;(2)慢生长型:超过7日,在固体培养基上方见菌落。

2Runyon分类法:将分支杆菌分为四群:(1)Runyon Ⅰ群——光产色菌;(2)Runyon Ⅱ群——暗产色菌;(3)Runyon Ⅲ群——不产色菌;(4)RunyonⅣ群——快生长菌。

3数值分类技术——语义学分析(numerial taxonomic techniques——semantide based analysis)〔5,6〕:1967年成立的国际分支杆菌分类学工作组(IWGMT)根据培养和生化等得到试验结果后,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水平上对分支杆菌进行分组,构成树状谱,分析慢生长型分支杆菌表型,用数值分类技术确定各自相关的分支杆菌组。此法将每一菌株的每一性质和特点算作一个相等重量,按菌株的共同特性的含量分组,其与种系发生数值相一致。对每一菌种表型特征的分析提供了区别其他菌种的数据,同一组分支杆菌相似性可>85%,而与其他组分支杆菌相似性<75%。近年来,IWGMT在数值分类技术的基础上,对分支杆菌开始了新的分类研究——语义学分析,即细胞大分子如蛋白质、RNA、DNA的分析。此法包括核苷酸测序、亲和结合技术(包括全DNA-DNA杂交、探针杂交、抗体杂交)评价语义相关水平。用树状谱表示菌种关系一目了然。目前构建树状谱使用核糖体RNA(16sRNA),显示所有分支杆菌菌种间相互密切关联,而和其他菌属则有距离。分支杆菌快生长型与慢生长型的表型有主要区别点,即快生长型菌种间的关系比与任何慢生长型菌种间的关系更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在表型、化学分类组和语义分析鉴定的分支杆菌组间有很好的一致性〔1,2,5〕。

4临床分类法〔7〕:按NTM引起人疾病的临床类型分类。

各种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宜采用多相性分类。

四、病理

NTM与MTB在菌体成分和抗原性上多具共同性,但其毒力较MTB为弱。NTM病的病理所见,与结核病很难鉴别,但干酪坏死较少,机体组织反应较弱。

肺部病变既有在健康肺组织上形成的原发感染,如堪萨斯分支杆菌;又有在以往肺气肿病变、支气管扩张病变的基础上形成的继发性感染,如瘰疬分支杆菌和MAC等低毒菌。对呼吸道以外感染的发病进展形式,几乎全不了解。

NTM病的病理组织所见,一般与结核病变相同,即是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和干酪样坏死为主的渗出性反应;以类上皮细胞、郎罕巨细胞性肉芽肿形成为主的增殖性反应;以及浸润细胞消退伴有肉芽细胞的萎缩、胶原纤维增生为主的硬化性反应等三种病理组织变化。此外,NTM病病变,尚可发生非坏死性组织细胞反应、中性粒细胞浸润、嗜酸粒细胞增多等,有的缺乏类上皮细胞反应。肺部病变为肉芽肿性,有类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成结节状病灶,但不似结核结节典型。肺内亦可见坏死和空洞形成,常为多发性或多房性,侵及两肺,位于胸膜下,以薄壁为主,洞内坏死层较厚且较稀软,与结核空洞有所不同。

五、临床特点

NTM具有与结核病临床表现相似的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损害表现,因其为机会致病菌,患者常存在易感情况,AIDS直接影响NTM病表现。AIDS流行前及有足够免疫力的个体,NTM病主要在肺。NTM肺病多发生于原有慢性肺部疾病,如支气管扩张、尘肺、肺结核愈后的患者等。NTM皮肤和骨骼病变多发生于创伤后或使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而AIDS和免疫损害宿主,NTM病通常为播散性,可不伴有其他易感情况。

NTM病有各种临床表现,受累组织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

NTM肺病:为类似肺结核的慢性肺部疾病。临床可见常规X线发现的肺部少量病灶的无症状者,及已有空洞的突然咯血患者。胸片显示炎性病灶及单发或多发薄壁空洞,纤维硬结灶、结核瘤及胸膜渗出相对少见,病变多累及上叶肺尖和前段。

NTM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颈淋巴结炎,也有成人病例的报道。耳部、腹股沟、腋下淋巴结也可受累。多为单侧无痛性粗糙的淋巴结肿大,常有窦道形成。

NTM皮肤病:NTM可引起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局部脓肿多由偶发、龟分支杆菌引起。海分支杆菌可引起游泳池肉芽肿和类孢子丝菌病。溃疡分支杆菌可引起Bairnsdale溃疡(在澳大利亚称Searl病,在乌干达称Buruli溃疡)。堪萨斯、苏尔加、嗜血分支杆菌可引起皮肤播散性和多中心结节病灶。

NTM骨关节病:可由堪萨斯分支杆菌、MAC引起滑膜、滑囊、腱鞘、关节、手深部、胸椎、腰椎感染和骨髓炎;由土地分支杆菌引起滑膜炎和骨髓炎;由次要分支杆菌引起化脓性关节炎;由偶发、龟分支杆菌引起牙感染。

播散性NTM病:可表现为播散性骨疾病、肝病、心内膜炎、心包炎及脑膜炎等。

其他NTM病:可由MAC引起泌尿生殖系感染;由偶发分支杆菌引起眼部感染;由M linda引起胃肠道疾病。副结核分支杆菌和斑尾林鸽分支杆菌(M wood pigeon)与克隆病有关。

六、诊断

1诊断要点:以下几方面可供参考:(1)接触史:不是接触NTM患者,而是有与自然环境及建筑环境接触史。(2)易感性:NTM为机会致病菌,患者常存在易感情况,如转移性肿瘤及免疫损害宿主,特别是AIDS患者。(3)发病:从环境中可测到NTM,如水生NTM可污染液体以致造成NTM涂片和培养阳性,此外从痰中反复分离的单一菌种,也可能为呼吸道的寄殖菌而与疾病无关。因此,首先要排除环境中NTM污染标本的可能,再则排除寄殖菌的存在。如NTM从无菌部位如血、骨髓、滑囊液、脑脊液、肺活检标本等检测到,肯定是致病菌。某些寄殖率低的NTM,一旦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在排除环境污染可能后,应考虑为致病菌。另有些NTM如MAC可与MTB同时存在,多数为寄殖菌,MAC与MTB同时致病仅为少数〔8~10〕。(4)皮肤试验:利用各种NTM制备的致敏素,如PPD-A、PPD-B、PPD-F、PPD-G和PPD-Y也可获得迟发型变态反应,以作为受过NTM感染的依据。因许多不同分支杆菌菌种有相同表面抗原而出现交叉皮试反应,使其结果解释困难,目前已很少使用于诊断。Woods认为此法仍适应于儿童,因儿童不像成人那样已被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NTM致敏,而使许多皮试阳性〔3,11,12〕。(5)治疗反应:多数NTM对抗结核药耐药,故治疗反应差,复发频繁,病死率高。

2菌型鉴定:因本病多侵犯肺脏,故确诊取决于查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对肺外者,以其渗出物、脓汁、淋巴结创面或穿刺的渗液、脑脊液、血液或骨髓抽出物,或采集病变组织作为标本。将标本接种于罗氏培养基与对硝基苯甲酸(PNB)培养基或噻吩-2-羧酸肼(TCH)培养基作初步检查,以确定需否进行进一步菌型鉴定。

快速和准确的菌型鉴定,是NTM病诊断的关键。BACTEC法使培养和菌型鉴定总时间缩至10~19日。在BACTEC培养基内加入NAP(5 μg/ml),可抑制结核分支杆菌复合型生长,而不抑制NTM。其结果可鉴别结核分支杆菌和NTM〔13〕。

近年已出现多种菌型鉴定新方法,多仍以培养为基础。如核苷酸探针杂交可准确快速鉴定菌型,方法简单,2~3日得出结果,但目前只限于结核分支杆菌复合型、MAC、堪萨斯分支杆菌、戈登分支杆菌的鉴定。其他如高效液相色谱、气(液)相色谱及薄层层析图谱的细胞类脂分析,通过测定分支杆菌细胞壁枝菌酸和菌体脂肪酸组成鉴定菌型,1~2日可得结果。此外,还有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靶基因等。

以PCR为基础的自动DNA序列分析在分支杆菌菌型鉴定上已表现出极大优势。利用DNA测序产生的数据,用计算机进行聚类分析,绘制树状谱,然后将每次测试的结果与树状谱比较。如符合率达100%,则诊断为相应菌种。否则在树状谱上确定与之序列最相近的序列,或为同一菌种的不同等位基因变化,或为新的未知菌种。此法于得标本后48小时内可得结果,故完成菌型鉴定的总时间明显缩至3~9日。

3 NTM肺病诊断标准:(1)1987年我国在海南省召开的NTM病研讨会,制订的诊断试行标准请参阅文献〔14〕。(2)1990年美国胸科学会(ATS)提出以下诊断标准:①伴有空洞的浸润性肺病:≥2次痰标本(或痰和支气管灌洗液)抗酸杆菌涂片阳性,和(或)NTM培养中至高度生长;排除其他可引起同样肺部病变的疾病(结核病,霉菌病等)。②无空洞的浸润性肺病:≥2次痰标本(或痰和支气管灌洗液)抗酸杆菌涂片阳性,和(或)NTM培养中至高度生长;如检测到堪萨斯分支杆菌或MAC,用支气管卫生净化处理或使用抗分支杆菌药物治疗2周痰培养不能阴转(只进行了该二菌种的研究,可能其他NTM菌种也适用此法);排除其他可引起同样肺部病变的疾病。③有空洞或无空洞的肺病,其痰结果无诊断意义而又不能排除其他疾病时:经支气管或开胸肺活检发现NTM并显示分支杆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如有或无抗酸杆菌的肉芽肿炎症);经支气管或开胸肺活检没有发现NTM,但显示分支杆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既往无其他肉芽肿病或NTM病的历史。需具备:≥2次痰或支气管灌洗液NTM培养阳性;排除其他可引起肉芽肿疾病的原因。

七、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高效的抗NTM药物,故NTM病的化疗仍使用抗结核药物。因多数NTM对抗结核药耐药,所以NTM病治疗困难,预后不佳〔13〕。NTM细胞表面高疏水性及细胞壁通透屏障是其广谱耐药的生理基础,是有效化疗的障碍。

近年研究的疏水衍生物,显示了更大的抗NTM活性,如利福布丁。多数NTM细胞壁是抗结核药进入细胞的屏障。为了克服此屏障,主张应用破坏细胞壁的药物如乙胺丁醇(EMB)与其他机制不同的药物如链霉素(SM)、利福平(RFP)、环丙沙星(CIP)等联用。目前已研制新的药物运输方法以克服细胞壁通透障碍,如将抗结核药加入脂质体等〔1〕。

NTM的获得性耐药,多由使用单一抗结核药预防和治疗引起〔1〕。其耐药机制为:染色体畸变发生于INH〔15〕、SM〔16〕、RFP、PZA〔17〕、乙硫异烟胺(1314Th)、EMB〔18〕、甲红霉素、喹诺酮类等耐药时;RFP的核糖体化是其耐药的一个新机制;耐药成分的转座作用发生于偶发分支杆菌对磺胺类药耐药时;药物降解发生于金色分支杆菌耐INH时;适应性改变发生于胞内分支杆菌耐氯苯吩嗪(CFM)时;EMB B蛋白过份表达与耻垢分支杆菌对EMB耐药有关的研究,可解释30%没有染色体畸变的EMB的耐药机制。

NTM病治疗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药敏试验不能督导化疗。原因为:(1)对MTB有效的药敏试验方法并不适用于NTM〔12〕。(2)药敏试验与实际进入巨噬细胞的药物浓度不一致。(3)许多NTM病患者,主要是AIDS合并NTM病者,往往感染两种以上NTM或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对抗结核药敏感性变化很大,所以单一菌株药敏试验不能指导多菌种或同一菌种不同菌株感染的治疗选择〔1〕。

在原有抗结核药的基础上,近年又出现了一些抗结核新药,其中一些对NTM病有效。如利福类的利福布丁、利福喷丁、KRM1648;喹诺酮类的CIP、氧氟沙星(OFLX)、司帕沙星(spar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乙胺沙星(Ct 934);新大环内酯类的甲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齐红霉素(azithromycin);另外还有头孢西丁(cefoxitin)、亚胺配能(imipenem)等。

NTM病的治疗原则,首先是确定是否需要抗NTM治疗,其次是确定治疗方案。目前对于合理化疗方案和疗程还没有一致标准,多主张4~6种抗结核药联合化疗,在抗酸杆菌阴转后继续治疗18~24个月,至少12个月。治疗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避免单一用药。ATS不主张对几个NTM菌落生长的人在确诊前进行化疗〔13〕。相对敏感的菌种如堪萨斯分支杆菌、海分支杆菌等对合理化疗效果满意,可选用INH、SM、EMB、氨硫脲(TB1),也可选用环丝氨酸(CS)、卷曲霉素(CPM)、喹诺酮类、磺胺类等。而对NTM耐药者,即使选用昂贵的新药,疗效仍不甚满意。新大环内酯类药是治疗MAC的主要药物,可联合其他抗结核药,如INH、EMB、RFP、利福布丁、KRM1648、阿米卡星(AMK)、CIP、磺胺药等。对龟分支杆菌及脓肿亚种分支杆菌亦选用新大环内酯类药。手术切除病灶亦是NTM病治疗的另一选择,多用于化疗无效的NTM肺病及NTM淋巴结炎、NTM皮肤病。

近10余年对NTM病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NTM数量多、分布广、且新的致病菌株不断出现,加之AIDS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使NTM病与结核病一样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研究NTM病迅速、准确的诊断方法,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靠的药敏试验,高效的化疗药物,已成为当前NTM病研究的主要课题

同性恋,这种未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现象,在社会走向多元与包容的今天,它不再成为禁忌的话题。

1999年,有关项目组对中国31省市660余例男性同/双性恋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60人检测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有2人有结果呈阳性。在1997年至1998年的同类调查中,有40人查过艾滋病病毒抗体,仅有1人呈阳性。

专家们指出:艾滋病在中国同性恋人群中的流行趋堪忧!

因为“艾滋脖,“同性恋”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同性恋人群及同性恋与异性恋人群中所包含的问题却不单纯是艾滋玻

主流社会对同性之间的性爱现象和当事人,最普遍的称谓是“同性恋”、“同性恋者”,或称“Gay”(男同性恋)、Lesbian(女同性恋);还有“别棍儿”、“基佬”等歧视性称呼。也有学者认为,“同性恋”一词也带有歧视性,主张并坚持用“同性爱”。目前,起源于香港的“同志”一词,在大陆同性恋人群中普遍流行,但未得认同。

不能再躲躲藏藏的问题

小N,某公司职员,已婚,育有一女。他与妻子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每两周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与同性保持着性爱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同性恋一直被列为禁忌的话题。许多人认为,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同性恋。的确如此,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大多会像小N一样,以异性恋的面目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他们又有一个隐秘的,一般人都无法进入的心理世界与生理世界。

1989年底,中国发现的本土第一例因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即是与多个男子有性关系的男子。另据中国卫生部门告,至1996年底,北京市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中,48%是与男人有过性关系的男人。

为了适应主流文化,近半数的男性同性恋者与女性有过性关系;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大陆90%以上的成年男同性恋者进入传统婚姻状态。他们婚后,几乎都是既与妻子保持性生活,又与其他同性保持性交往。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属于“性活跃”分子,并染上了艾滋病病毒,那就可能会把病毒传播给数十人,甚至成百上千的人。

中国某省会城市一大型同性恋酒吧的经营者曾询问过许多同性恋:如果你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办?其中有人告诉他:“尽可能传染给更多的人。”

1997年5月,北京某大医院发现的38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有12人是同性恋/双性恋者,所占比例高达316%,男性同性恋人群是中国性病感染者年增长率最高的人群。中国性病防治中心对全国的统计发现,1994年性病者中同性恋者的数目比1993年增加了263%,而性病病人比一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高出2—5倍。

中国已故著名作家萧乾先生40年代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时,曾与20世纪英国小说界三大师之一、身为同性恋的福斯特建立了友谊。萧乾先生曾读过福氏打算百年后才出版的一部手稿《莫瑞斯》,尽管是同性恋小说,萧老先生评价说:是一本健康的书。1992年,萧老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唉,同性恋》,1995年5月14日和7月4日分别在香港《文汇报》和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一个值得正视的社会问题》。此后他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提道:拟把艾滋病与同性爱这个问题正面提出,并大声疾呼引起关注。

同性恋,艾滋病,必然联系?

目前,“同性恋”与“艾滋脖两个本应单独使用的名词,好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合二为一”。由于美国艾滋病流行最早见于同性恋人群,所以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有一种感觉:同性恋可以和艾滋病划等号。这种语境令许多同性恋者反感,尤其是女同性恋者。

1999年6月,媒体曾报道了一对女同性恋者30年的生活经历。她们两人于1969年相认,1975年,其中一人假冒男性两人登记结婚。1998年,其中以男性身份生活者被意外发现为女性,为了维持婚姻和得到社会承认,她希望做变性手术。

据调查,在女同性恋关系中,感情所占的比重较大、关系的稳定程度甚至超过了异性间婚姻的稳定程度。由于女性在性行为过程中,体液交换量非常少,已有证据表明,女性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及性病发生率最低的人群。

事实上,无论是传媒还是许多人习惯性的思维中,也大多把焦点集中于男性同性恋人群当中。

小T是一名大学生,他每星期必须去一趟同性恋聚集的浴池,常常是周五晚上进去周一早上才出来。这种同性恋集聚的场地,卫生条件堪忧。当研究人员问:为什么非要去那种场合?他说:那就是我们的生存方式,因为生活有压力,心理有压力,必须找一种缓解方式。

据悉,同性恋人群中也有“层次高低”之分,这与学识、职业及社会地位有一定关系。较高层次的同性恋者倾向追求相对稳定的感情和性爱关系,对家庭、社会责任感较强,对同性恋人群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深感忧虑,有人还积极投身于性病防治的教育工作。层次较低的,一般缺乏社会资源和支持系统,社会责任感较弱,倾向于在浴池、公园僻静处寻找生理满足。

虽然同性恋不能等同于艾滋病,但同性恋者确定是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群体。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把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深入到更多的同性恋者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同性爱行为容易传播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性行为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不能建立如同一夫一妻相对稳定的性关系,多性伴现象严重。

第二个原因是大多数男同性恋特殊的性行为方式。艾滋病及性病病毒常常会在直肠内弱碱性环境中生存,并经制释放而血液里随着血流扩散到全身。

上天的赋予还是自己的选择?

20多年以前,H因父亲“历史不清”在村里提亲时总被拒绝,渐渐成为一个沉默寡言的小伙子。没想到他却受到村里新任队长(近50岁)格外的照顾。队里的苞米成熟的季节,每年都要派两个男劳力上山不分昼夜看守,看守人每天拿双工分。H从未有过这样的好机会。但那一年,H从未有过这样的好机会。但那一年,H却被队长选中一起看护苞米。当天晚上,酒醉的他与队长之间有了性关系,并且此后每年都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山上与队长一起度过。对于过去这段经历,H认为,队长对他的“爱”是真诚无私的。

在一次覆盖中国31个省市的同性恋调查中,共收回有效问卷426份,据统计,这其中8870%的人首次性行为的对象是男性,首次同性性交年龄中位数为18岁,平均年龄为1838岁。普通大众中很多人认为他/她们对同性的恋情是由于少年时代被某些成年“坏人”“教唆”才走上这条不归路的。

专门研究同性恋问题的专家张北川先生还收到过一位母亲的信,叙述了自己的儿了如何在一次恋爱失败的情况下,“堕落”成了一个同性恋者。也有同性恋者陈述自己成长的环境是“母强父弱”。

有些同性性行为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出现的。当长期缺乏异性的环境,如在监狱中,就可能出现同性间的性行为。

改造“同性恋”?

H因同性恋倾向,曾有过长达7年的治疗经历。1991年,在某医科大学附属院,当他把病症说出来时,女医生随口说:“你是性变态。”医生提出的具体治疗方法是,在胳膊上套橡胶皮筋,每当他对同性产生好感时,就拉橡皮筋抽打自己的手碗。H的手腕被自己抽打得又红又肿。为了治疗自己的“疾脖,他吃过阿米替林、做过鹤翔桩气功,甚至在做厌恶治疗时,一位医生给他体内注射了阿朴吗啡,使他呕吐不止。但所有的方法都没有改变他的性倾向。

据一次调查表示:同性恋中试图改变自己性取向占被调查者的316%;有667%的人感到医生的治疗或力图把自己变成异性爱的努力反而加重了心理冲突和痛苦。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曹宁校、邵长庚等学者认为,同性恋人群中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有些人通过教育引导可以拥有异性恋的生活,甚至能够放弃同性爱行为,有些人则是不可改变的。他们认为对于有同性爱行为而性定向不确定的人应该帮助其开发和建立异性恋关系,而对于性定向稳定的人则应注意教育他们控制自己,避免发生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为。

据精神病研究专家介绍:如果是性定向稳定的同性恋,从强迫精神分析、激素治疗到电击休克、睾丸移植、甚至阉割和颅脑手术,从未见过一个“治愈”的病例。

中国心理医生接诊同性恋的调查表明:同性恋就诊的原因中,社会压力占605%,不能自我接纳占442%,想要改变性取向的占326%。接诊同性恋的医生认为同性恋者心理问题的类型不同,其中512%的心理医生认为就诊者有心理障碍,属于自身心理内部的冲突(自我失谐);628%的心理医生认为属于同性恋与社会的冲突。心理医生接诊同性恋的治疗目标依次为:自我接纳814%,适应社会814%,改变性取向302%。治疗效果的百分率为:痊愈26%,显著进步154%,进步641%,无效179%。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杨华渝认为,如同人们没必要强迫左撇子改成右撇子,我们也不必要去强制同性恋者“改”成异性恋者。

同性间,有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

据悉,北京有东北男孩在浴室或按摩房专为同性恋者提供性服务;成都一间酒吧,清一色的男孩坐台;重庆稍徽有些钱的同性恋,都知道去哪里找“货”……

部分男性同性恋之间性关系的随意性,对同性恋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破坏。但对同性恋人群的调查却显示,有9/10的人曾经或希望建立富有情感的单一伴侣关系。

Z和L一见钟情,但L很快回家乡去了。Z牵肠挂肚,不远千里来到L所在的城市,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了L家,但L的父母坚决不让Z进家门。Z就守在L家外在的大街上,盯着L家的大门,盼望着L一旦出门,就可以见面。这样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眯,整整守候了两天。L却被家人留住,全然不知Z在外面等待。第三天早上,伤心欲绝的Z在前往L家的路上被过往的汽车撞倒……

这听起来是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但潘绥铭教授透露,Z和L全部是男性。

王小波、李银河夫妻合著的《他们的世界》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男同性恋人群的性社会学专著。他们对同性恋的处境充满了同情,王小波尤其同情那些“有自己终生恋人,渴望能终生厮守”的同性爱者。他认为,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总让人敬重,同时他认为同性间存在的性乱,地点不卫生、不安全、又容易冒犯他人,是社会的负面现象,一个有理性的人会相信,这种生活方式不可龋

专家们也从防治艾滋病的角度,提倡同性恋之间建立“一对一”的伴侣关系。

通俗的说,那就是同性恋人群对自己性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常常处于一种惶恐与不确定的状态,这种心理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加选择性。男性同性恋之所以性伴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归于社会的不宽容。传统上大众反对同性恋结合成稳定的同性伴侣关系,许多真正的同性恋人男人,被迫进入传统婚姻传宗接代。

保留性宽容策略?

P先生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某大学任教,工作非常出色,被评为优秀教师,与此同时,他情感的欲望也达到了极点,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伴侣。但不久事情就败露了。那是1984年的冬天,P先生由鲜花变成了毒草。学校停止了他的教学工作,取消了出国资格,开除了党籍,强迫调离学校,被临时安排到一个施工工地。幸而他得到一位朋友的指点,逃离了那个给他带来耻辱的地市。他开始拼命钻研业务,近年来又走出国门,在国际讲坛上用英语向同行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像P先生这样有才华的同性恋者为数不少。同性恋人群都会以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以及培根、南丁格尔等为骄傲,并有一派研究者认为,同性恋与异性恋者相比,更具艺术鉴赏力、更敏感而显得有修养。但这些说法并不能摆脱生活的阴影。

1998年,筹备了14个月的’98华人同志交流大会在香港举行,参加大会的近200位男女同志来自17个国家与地区,其中许多人认为自己终生都要挂着面具做人,造成了人性极大的扭曲与伤害。同性恋研究专家张北川认为,事实上目前大陆同性爱承受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尤其对男性而言,承担着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的责任,很多心理学家也在用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社会影响、人伦道德等大道理企图纠正同性爱的性倾向。刘达临教授认为,中国大众对于同性爱的认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同性爱有罪论;第二阶段为同性爱无罪但反常、病态;第三阶段为同性爱与异性爱一样,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而中国目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李银河博士认为,中国目前对同性恋的看法和做法仍停留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延光教授认为,对同性恋人群采取宽容的态度,对他们所遭受的痛苦给予同情与帮助,可以赢得社会各种人群的协作,使社会集中力量减产艾滋病的危害。由于同性爱人群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群体水平上让他们自己组织起来自我教育十分有效。他还建议,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及公众,在宽容策略下保留同性爱行为不道德的观念,暂不用性变态疾病这些说法伤害同性爱人群的感情。

所以,你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能为这个社会所宽容的。

艾滋病(AIDS),为症状、病例,一种疾病。是人体感染HIV后所引发的传染病。

艾滋病毒(HIV),为一个核酸分子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艾滋病毒(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但是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疾病复合感染而死亡。这种复合疾病,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艾滋病本身并不会让人死亡,而是被与其相关的综合疾病致死。

目前艾滋病诊治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HIV感染者未能及早开展抗病毒治疗,如果尽早接受治疗,他们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结婚、生子,寿命也大大延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197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