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西藏,拉萨聚居了众多的贵族,他们的婚姻带有浓重的门第观念,因此,婚俗显得格外繁褥。从择偶、求婚、定婚到举行婚礼以及婚礼后的规矩,各种礼仪、禁忌颇多,这为传统婚俗留下了典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婚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如今在拉萨,青年男女基本上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因而免去了求亲等各种仪式。只要两情相悦,做父母的一般都不会为难自己的子女。但一般来说,藏族家庭很重视婚礼,婚礼举行前,首先要备齐几样东西:挂有吉祥如意藏文幕布和幔帐的藏式帐篷、青稞酒、酥油茶以及牛羊肉,因为,这些是传统的象征,也是藏式婚礼的特征。婚礼这一天,不管是新郎新娘,还是来宾,只要是藏族,大都会穿上自己华丽的民族服装。在约定的时间,新人的亲朋好友会等候在帐篷旁接待来宾。待来宾到齐入座后,新娘新郎以及双方父母再入座。之后,是正式的结婚仪式: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僧人或有威望的人诵经祝福—客人给新人及其父母献哈达、献歌舞—娱乐—新人给客人敬酒—煨桑—新人给客人献哈达。整个婚礼可短可长,短则一天,长则好几天。如果是好几天,则在最后一天才由新人给客人敬酒、煨桑、回献哈达等。
虽然是传统的婚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传统与现代如何在婚礼上结合。首先,举行婚礼的地点,有可能不是在新郎或新娘家,帐篷有可能是租来的,甚至以舞厅、酒店来代替其次,来宾的服饰也越来越随意,不一定非要穿藏装;第三,婚礼上的饮料,除了青稞酒、酥油茶,啤酒和白酒也充当了重要角色,自助餐的吃饭形式成为时尚;第四,婚礼上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除了传统歌舞也有现代歌舞,还有扑克、麻将,特别是麻将占去了婚礼的绝大部分时间,甚至于简化了传统的仪式。
总之,西藏的婚俗异彩纷呈。从姑娘小伙恋爱到成亲虽说过程大体相同,但各个地方都各具特色。比如在一个名叫毛工村的地方,当冬天来临,年轻人就会聚集一起踢毽子。名义上这是在娱乐,实际上是互相挑选自己的意中人。选中了意中人,就会把毽子踢给他。于是,小小的`毽子作了媒,撮合成一桩桩姻缘。在扎囊县,新娘得骑上怀驹的母马嫁到新郎家,新娘到达新郎家,全家人不是起身迎接,而是端坐不动,否则,他们认为身下压着的福运就会跑掉。
西藏经历了民主改革后的几十年,婚姻方式也逐渐移风移俗,婚礼在保持传统礼仪的同时,其中的陈规陋习也越来越少,并且逐渐与现代方式结合,诸如以坐车代替骑马等,以现代歌舞代替传统歌舞等,使得这里的婚礼既简便又隆重,让我们通过婚姻这个小小的镜头,感受到西藏各民族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
浅析清代西藏婚姻制度 民法论文_法学论文 编辑 小小 内容提要 藏族是一个古老的对于这种婚姻形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认为可以避免这么多的纠纷 何乐而 本文主要从清代在农奴制度下的藏族婚姻法制方面,来揭示藏族历史上的婚姻制度,从了解藏民的婚姻家庭入手,更加清晰的了解到藏族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改变。 [关键词] 2011年8月14日我到西藏初期,还不了解藏族婚姻和家庭方面的风俗,后来经看到有关资料和自己亲眼看到,西藏的婚姻制度较为复杂。占主导地位的是一夫一妻制,到现在西藏 同大多数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习俗相似,乙什扎部落的习俗中,首先也是以媒灼开始。虽然藏族传统习俗以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为基础,但在乙什扎部落如果想结成婚姻,绝大 2005年6月15日玉树藏族自治州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青海省人大常委会 (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结合本州少数民族 2004年8月4日我们沿着大香格里拉区环行考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考察那里的婚姻制度。也许杨的话让我想起我在采访成都著名的藏族学者邓廷良先生时,他对我说的话 藏族传统的婚姻规则,一是等级内婚,二是血缘外婚。等级内婚等级内婚,是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制度,在婚姻上的反映。在封建农奴制时代,人们无一例外都必须遵从这一 聚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因受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其婚姻制度和风俗习惯独具特色。这些独具特色的婚姻习俗有些与现代婚姻法相冲突。我国实践证明, 和所有西部的大学一样,学校里面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大我从小就有藏族同学,很熟悉他们的长相,林礼钧怎么 其次是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这些婚姻制度之所以能够 45条评论西藏行19·藏族婚嫁习俗(原),务工农民的网易博客,工人觉悟,农民意识。,出身农民,现在务工。既有工人的觉悟,也有农民的意识。
藏族婚姻习俗 藏族因特殊的生存环境而开有成了特殊的传统婚姻习俗。因与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至今已有变异,但那些蕴深厚的古老婚俗仍情趣盎然。 历史上,迪庆藏族的婚姻形式有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和一妻多夫三种形式。 一夫多妻限于历史上的上层阶级内,但和汉族的娶妻纳妾不同,一个男子以姊妹两人为妻,婚礼中明媒正娶1人,其他姊妹则与姐夫(或妹夫)同居为妻。几个妻子无尊卑之分,能和睦相处。 一妻多夫是藏族广大平民百姓中最典型的婚姻形式。 1949年前广泛存在条件下,男子多入寺为僧或在外奔走,女子在家中操持家业。若一家有几个兄弟,就只为长兄举行婚礼。婚礼后,主妇在自己成婚时的房屋中,可轮流与其他几个弟兄之间。一般不会冲突,因为常有在外的,或者是“弟娶寡嫂”。即使同时在时在家,也不会互相冲突仇视。 随着时代的进步,1949年后一夫一妻逐渐取代了上述两种婚姻形式。但长女留家的习俗一直不变,妇女在家中操劳的程度、主持家业的地位根深蒂固。其余兄弟姊妹或出家、或入、或入寺,也有姊妹留做家庭尼姑的。 藏族以豪放、深情的歌舞丰富着生活,所以有了歌舞中的婚礼。 藏族青年男女在歌会茶会中以歌相识,在相恋后以情歌情卦谈情说爱。婚礼中,男女双方家庭要特意邀请能说会唱的男子充当喜官,作为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的领头。 中甸藏族嫁者(或入者)出门前,父母作临行嘱咐。出门时唱告别歌,如泣如诉。届时,喜官手中要捧着洁白的哈达,带领队伍绕柱而歌。送亲者骑马而行,途中唱路歌村歌,将一份深怀藉歌传给途中景物,传给全村人,以喜气祝愿村中万事万物美好兴盛。娶方已在门前列队迎候,备好香案、下马桌和背水女童。当送亲队伍到达时,充当迎亲队伍首领的喜官就上前恭请送亲队伍,喜官在下马桌上下马。有的地方的婚礼,在下马前还要举行迎福仪式。送亲队伍派一个骑手,手擎箭旗往离家门口较远的地方迎候,社为迎福。送亲队伍则唱着福歌而来,表明将福份带来了,呼唤福主迎接。迎福者道听歌骑马绕送亲队伍一圈,道一声辛苦,然后高喊:“福份来了!”飞马奔向村中迎亲方家门,以示迎来了福份。此时还有情趣盎然的一个“插曲”:送亲的骑手也飞马而前,旨在追赶迎福的骑手,如果追上了,可用鞭子“惩罚”他。其实,这正是青年骑手表演骑技的好机会,且让婚礼中的人们多了一份笑闹之趣。送队伍下马后,将哈达献在背水女童的水缸上,以示吉祥如意,然后唱门歌。进门时,迎亲者边蘸水酒向送者和新人,边唱洒水歌。进门后,送亲者还要唱赞歌,赞扬新人入门的家中祖辈,然后宣布陪嫁礼物。新朗新娘下跪点灯,披系红绳,就标志正式成婚了。宴席上,新娘夫妇向宾客献茶敬酒,以示谢意。 中甸一些地方的婚礼中还有婚礼中还婚宴最后的“夏觉”仪式:主人为客人献上青稞酒,收下客人的贺礼,然后从喜官开始,依次脱帽致幽默诙谐的笑词,互相取笑,使婚礼气氛更趋于活跃。送亲队伍返回前,喜官还要唱“嘱咐调”,以眷恋之心,请迎方家人亲友善待进门的新人。当晚,迎方家举行锅庄舞会,长的通宵达旦甚至数日不歇。 德钦藏族礼中歌的气氛更为浓厚,以一套完整的婚歌贯穿始终。先以歌求婚。媒人向女方(或男方)父老叔伯献上酒,唱歌求天神龙王之意、父老叔伯之心。迎亲队伍和迎亲队伍中的喜官是歌唱的领头者。在女方家中,迎亲者以相应唱词请迎亲者耐心等待时辰的到来。新人出门,唱乘马歌,营造一种吉祥的气氛。然后双方以问答的形式,唱起程歌、拦路歌,一路上,过岔道唱岔道歌,遇桥梁唱过桥歌,见水唱水、见山唱山,见了玛尼堆就要唱敬神歌。送亲者作趣,迎亲者凑趣,一路洋溢着欢歌笑语。在问答唱合之中,送亲者竭力设问,迎亲者就要设法流利应答,若有无以对答的情况,就客气地向送亲者敬酒献哈达,席地而坐的送亲者也就起身前行,使新娘在卜卦决定的时辰跨进新家。到子男方家门口,迎亲者举行迎接仪式,之后,进门又有进门歌。进门后,上楼唱樊梯歌,入座唱卡垫歌,入宴席唱席位歌……。歌声就这样烘托着婚礼的气氛。男方家婚礼高潮中,还要唱圆梦歌,送亲人和迎亲人以美言给婚姻一个圆满的祝愿和美好的象征。在离开前,送亲者唱寄托歌,标志着已将新娘寄托在幸福的新家,恳请新家给她照护。 在州内一些藏区,曾盛行抢婚习俗。当有情的男女不能自由结合或无财力举办婚礼时,就由一方结伙背着另一方父母将另一方强拉回家。所谓“抢”,其实也只是一种形式称谓,被抢的人心甘情愿,过后,抢方托人向被抢方父母赔罪禀明,被抢方父母也一般不再反对,婚事就告成功。
在藏区生活了那么久,大大小小的婚礼参加了好多次。
即使如此,还是会觉得,每年最喜庆最热闹的时刻,就是去村子里参加婚礼的那些时光。
有时候,恍惚会有种错觉,高原的冬天就是结婚的季节。
每到冬天,高原的天空,蓝的没有一丝云层。土地变成光秃秃的焦**。阳光照在身上,有种懒洋洋的舒适感。
这时,仿佛万物休眠。
在大自然的作息中,人们开始迎来生活的狂欢。
印象最深的婚礼,是第一次做伴娘的那场。
那次,中场的时候,新郎新娘的朋友开始起哄,让伴娘上去唱歌。于是,在新娘爸爸的邀请下,我大无畏的上台去献唱了一首《青藏高原》。
在我声情并茂并十分投入的唱完之后,还自己带头给自己鼓掌。然后,就看见,全场的人都笑趴在桌子上,甚至有些还在边笑边捶桌子。
于是,我就一战成名了。
要知道,新郎新娘可是香格里拉最专业的歌手啊!
传统的藏族婚礼,通常是三天的时间。
第一天,为“相帮”,亲朋好友帮忙准备第二天婚礼上的一切琐事。
第二天,为正客,也就是结婚之日。
这天会有一系列的传统礼仪,同时大宴宾客。
婚礼当晚,还会通宵跳舞到天亮。
第三天,基本上就是亲朋好友帮忙收拾。
在藏区参加过的婚礼,无论是什么民族,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等等,最欢快的时刻都是跳舞。
然而,每个地区跳舞的时刻不同,有些在婚礼当天的上午,有些在婚礼的中午,有些在婚礼当天的晚上。
跳舞的时候,大家手牵着手围成一圈儿,男士一边,女士一边,边跳舞边对歌。
男女双方各有一个领唱的人,基本上是对各种小调都很熟悉的老者。
一方先唱出一首小调,另外一方在对方唱副歌部分的时候,就得想出来如何对唱。否则,就算输了。
有时候,会一直跳舞到天亮。
如果说,最欢快的时刻是跳舞的话,那最让人感动的时刻,肯定是长辈为新婚夫妇献上哈达的瞬间。
每场婚礼,中间有个仪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长辈对新婚夫妇的告诫和祝福。
新娘接到新郎家之后,长辈们会向新婚夫妇献上哈达,在献哈达的同时,会说一些祝福的话。
婚礼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就是吃。
在正客那天,流水席从早晨到晚上,几乎从未冷场。
村里的人能帮忙的几乎都过来帮忙,分工明确,准备宴席需要的各种食物。
流水席,一般有四场,早餐、午餐、晚餐和宵夜。
早餐,都是传统的藏式早餐,酥油茶、油炸粑粑、手工饼子等。
每次和婆婆们一起吃饭喝酥油茶的时候,虽然语言不通,不过,婆婆们总是会连比带划的说,“吃、吃、吃"
午餐、晚餐、宵夜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都是村里自己养的猪、牛、羊做成的各种炖菜。
有时候,在婚宴上,还能吃到各种前所未见的食物。譬如说,树胡子。树胡子,名字特别形象,就像是一颗年岁特别高的大树长出的胡须。我本来以为是大树的树干长出的蔓藤一样的东西,后来才知道是某种树根,它经过采摘、浸泡而成。树胡子和海带一起凉拌,吃在嘴里的瞬间,仿佛瞬间吃下了整个森林和海洋。
婚宴上,除了山珍,最少不了的就是各种肉类。几乎每场婚宴都有火腿。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开始请杀猪客。请客当天,会杀掉养了几年的猪,除了大宴宾客之外,剩余的部分会制成血肠、腊排骨、火腿等等,最好吃的就是火腿。火腿无论是蒸还是煮,都带有独特的乡野气息。有时候会想,火腿为什么好吃?除了它本身食材原始新鲜之外,更重要的也许是,这些东西都是整个村子,整个家族,所有人一起做的。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有着某种传统的工艺,还累积着人的智慧和亲情。
我想,自己那么喜欢参加婚礼的原因,除了唱歌跳舞喝酒,就是所有的这一切所展现出来的浓浓的人情味儿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