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是曹丕的儿子吗?不是说甄姬怀胎不满10月生的曹睿吗,是不是甄姬怀里曹丕的儿子才和曹丕结婚

曹睿是曹丕的儿子吗?不是说甄姬怀胎不满10月生的曹睿吗,是不是甄姬怀里曹丕的儿子才和曹丕结婚,第1张

是的。

199年,袁绍在易京攻破公孙瓒后,袁熙被袁绍派到幽州,甄后留在邺,和袁熙的母亲(即袁绍的妻子)刘氏住在一起。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八月,曹操大军攻破邺。曹丕在府邸厅堂上发现刘氏和甄后。开始曹丕看不清甄后的面容,后来却发现甄后姿颜容貌非同凡响,于是迎娶了甄后,并且十分宠幸。(《魏略》明细版本:八月,曹操大军攻破邺。袁绍妻子刘氏和甄后坐在厅堂上。曹丕进入袁绍府邸,见到刘氏和甄后,甄后惊恐,头伏在刘氏的膝盖上,曹丕说:“刘夫人何以到了这样的地步?让你的媳妇抬起头来!”刘氏于是扶起甄后让她抬头仰视。曹丕靠近细看,发现甄后姿颜容貌非同凡响,于是赞美感叹。曹操听闻曹丕的意思,于是为他迎娶甄后。《世语》明细版本:八月,曹操大军攻破邺。曹丕首先进入袁尚府邸,有个女人披散头发,面容肮脏,留着眼泪站在刘氏身后。曹丕问刘氏那个女人是谁。刘氏回答说:“她是袁熙的妻子。”后来甄后疏起发髻,用手巾擦面,曹丕发现她姿颜容貌绝伦。曹丕走后,刘氏对甄后说:“不用担心性命安危了。”于是曹丕纳甄后为妻,并且十分宠幸。《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甄后贤惠而且有姿色,之前是袁熙的妻子,十分受宠。曹操屠邺,马上派人传召甄后,左右随从说:“曹丕已经去找了。”后来甄后诞下曹叡和东乡公主。

建安十年(公元205),甄后诞下曹叡。

还有段小资料

建安九年(204)二月,曹操乘冀州牧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亲率大军直指邺城,起土山、挖地道、向邺城发动猛攻。时袁尚谋士审配镇守邺城,见曹军来攻,指挥将士固守待援。四月,曹操见邺城一时难以攻下,留曹洪继续攻城,自己率兵攻下毛城(今河南武安西),切断从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向邺城运送粮食的通道。五月,曹操又命士兵在邺城城外挖掘濠堑,周围四十里,深、宽各二丈,引漳水灌城。邺城城中乏粮,饿死者过半,形势极为危急,审配指挥将士竭力防守。七月,袁尚听说邺城危险,亲率兵万余人回救,至离邺城十七里之处,临泾水(今泾阳河)为营,点火以示城中。审配见袁尚救兵来到,点火相应,出兵城外,欲以袁尚里应外合,冲出重围。曹操派兵迎头截击,将审配赶回城中。又挥军击败袁尚。袁尚恐惧,遣使求降,曹操不许。袁尚退兵,曹操随后追击。袁尚部将马延、张凯等临阵投降曹操,军队溃散,袁尚见大势已去,逃奔中山郡(今河北定县)。曹操大获全胜,尽得袁尚辎重、印绶、节钺等物。于是使人拿袁尚印绶以示城内,城内守军崩溃。八月,审配之侄审劳开城门迎纳曹军,曹操遂占领邺城,至此,曹操平定冀州。九月,曹操自任冀州牧,冀州从此成为曹操的政治中心。

建安十年(公元205),甄后诞下曹叡。

从二月围城围到八月,要是甄后有孕的话,肚子应该很明显了,聪明的魏文帝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综上所述,曹睿的确是曹丕亲子!!!!!!!

曹睿是曹丕的儿子。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曹叡生于建安九年(204年?),母亲是文昭甄皇后,甄氏初为幽州刺史袁熙妻子,曹操打败袁绍后,被魏文帝曹丕所纳,甚为得宠,生有曹叡和东乡公主。

曹叡从小相貌俊美,超凡脱俗,又年幼聪慧,博闻强识,过目不忘。祖父曹操对此十分惊异而倍加喜爱,常令他伴随左右。

扩展资料: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

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曹叡 (魏明帝)

魏明帝曹睿的能力在曹魏政权中所有的皇帝中,可以排名第三,排在魏文帝曹丕与曹髦之后,如果把曹操也算上的话,曹操当然排第一了,然后曹睿就只能排到第四位了,其实说句不好听的话,曹魏的江山就是毁在魏明帝曹睿手上。曹操其实是曹魏政权的开国皇帝,因为曹家的江山全是曹操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曹操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能下马治天下、武能上马打天下”的开国之君,文武双全,论文,曹操是与建安七子齐名的三曹之首,论武,天下十三州曹操独占九州,曹操只是没有捅破称帝那张窗帘纸,却有着皇帝一切的实际权力。

曹操曹丕虽然是曹魏政权的开国皇帝,但他是站在曹操的肩膀上成功的,曹操为曹丕准备好了所有的一切,连篡位进程都走到了最后一步称魏王,曹丕在曹操去世后,只是顺理成章地建立魏朝取代了延续近四百年的汉朝,曹丕的主要能力体现在政治上,奠定了曹魏的政权,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加强了皇权的集中,强化了魏朝的统治,只是曹丕活得太短了,只当了六年皇帝,不然他在军事上也会有所作为。曹丕除了接手曹操所建立的政权之外,还接手了曹操留下的一系列乱摊子,曹丕时代,是内外部敌人最强大的时候,曹丕巧妙地利用伐吴之机,解决了盘踞在青州和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主要是以臧霸、孙观等人为首的地方势力,解决了曹魏的第一个内部隐患,而攻打东吴是曹操时代都没能完成的事业,曹丕只活了六年,也不可能完成,一是实力不到,二是时机不成熟。

曹丕曹睿即位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应付蜀汉诸葛亮北伐上,当然曹睿也有一定的能力,比如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在军事上,曹睿数次坐镇指挥与诸葛亮和东吴的作战,同时能够任用司马懿这样有军事才能的人,成功地抵御了东吴与蜀汉的进攻,在政治上,曹睿在即位之初就让他父亲曹丕给他任命的四大辅政大臣形成虚设,能够把政令从自己手上发出去,并且还是正确的。但是曹睿的弱点也相当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防守有力,进取不足。曹睿在面对东吴与蜀汉的进攻是非常在意的,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睿亲自坐镇长安指挥,长安可算是仅次于前线的二线了,作为皇帝来说,如此地靠前指挥,可谓是相当大胆,这也说明了曹睿对于国事的重视,皇帝如此,魏军将士怎会不卖命呢?所以对于战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曹睿但是,在曹睿身上却看不到雄心大志,看不到统一天下的大志,就连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上书曹睿建议立即南下攻蜀,但被曹睿拒绝了,要知道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政权是他们最为脆弱的时候,不难有杨仪和魏延的内乱,自相残杀,还有大军退到成都,汉中空虚的机会也被浪费,错过了一次绝佳的进攻机会,这就是曹睿的命令。曹睿为什么不愿意在诸葛亮去世后南征蜀汉呢?估计是曹魏朝廷认为那个时候不是机会,蜀道难行,也是一个原因,当年曹真曾经率军从子午谷进军南征蜀汉,但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再加上天气恶劣,道路难行,所以退回去了,曹睿认为当时不可能成功,所以就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曹睿二、安于现状,安于享乐。诸葛亮去世后,曹睿最大的敌人没了,然后蜀汉很多年没有北伐,而东吴也安于现状,没有与曹魏发生大规模战争,边境相当平静,于是曹睿开始安于现状,开始享乐起来,首先是大修宫殿,开始修洛阳宫,建昭阳与太极殿,修筑总章观,因此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影响了农业生产。修这些宫殿是干什么用的?当然是享受,当时有很多正直的大臣建议曹睿不要修,曹睿根本不听,除了修宫殿,曹睿还开始沉迷于酒色,结果是伤了身体,只活到36岁就去世了,而且还没有留下亲生儿子,想想看,当年的人一般十几岁就结婚生子了,曹睿到36岁都没有一个儿子活下来,除了他身体本来就差之外,还与曹睿常年沉迷酒色有关。要知道天下尚未一统,曹睿就已经开始享乐,这不就是说明曹睿是安于现状、安于享乐的皇帝吗?一个没有统一天下之志的皇帝,能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吗?

曹睿与司马懿三、托孤不当,用人不明。曹睿的第三大败笔就是托孤不当和用人不明,给曹睿当机要秘书的孙资与刘放两人是标准的小人,想想看,能在皇帝身边当小人,这不就说明曹睿用人不明吗?这两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误导曹睿以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而放弃之前的大将军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五人辅政大臣,这是严重的错误。虽然无法证明曹宇、夏侯献、曹肇的能力比曹爽强,但秦朗的能力远超曹爽,而且是一个低调、正直的人,但被孙资和刘放建议放弃,曹睿听从了,曹睿让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是完全的错误,因为两人的资历和能力相差太远,根本起不到相互制衡的作用,这两个人辅政导致了魏朝的灭亡,这也是曹睿造成的。

曹睿后来曹睿想反悔改变主意,结果被孙资和刘放在病床前再次劝说,最后把曹睿弄得没有力气了,孙资和刘放握着曹睿的手写下诏书,最终确定的辅佐大臣是曹爽和司马懿,其实曹睿生前也意识到这个组合有问题,但是在最后关头曹睿病得不轻了,只能按照孙资与刘放的建议确定下来,就是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高平陵政变,曹魏政权被司马取代,而这个责任就得曹睿来背,所以他是曹魏灭亡的主要责任人之一。至于曹睿为什么比不上曹髦呢?借用钟会一句评论曹髦的话,就会明白,钟会评价曹髦是:文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就是曹髦的文采和曹植一样,曹植陈思王,武功和曹操一样,这简单是曹魏政权最杰出的皇帝了,但是曹髦在位时,司马家已经掌控了曹魏的权力,这个时候就算是曹操在世,也是没有办法的了,所以曹睿不如曹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56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