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人为什么结婚那么早
这是我找到的古人婚龄,后面有原因希望有帮住
先秦《周礼·地官·媒氏》说“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礼记·内则》也说:男子二十举行冠礼,开始学礼,三十而成家。女子举行笄礼,二十而嫁,因特殊原因,最迟二十三岁而嫁。(这指最迟婚龄,超过的被认为过期,实际的婚嫁年龄都偏早。《韩非子》中提到男二十而室,女十五而嫁。)
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龄:汉惠帝下令女子女子出嫁不得超过十五岁;晋武帝下令女子出嫁不得超过十七岁。
北齐:十四岁~十七岁。
北周建德三年(574)颁布诏书:自今以后男子十五岁,女字十三岁以上军民依时嫁娶。
唐代: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男二十岁,女十五岁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婚龄规定有所提高。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下诏又将婚龄降为男十五岁,女十三岁。
北宋时期婚龄治唐载元立制,宋仁宗元圣年间曾经重申过,朱熹《家礼》有载。南宋宁宗嘉定时下令: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属嫁娶之期。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礼法婚龄,男子一般在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以十六岁为多,女子一般在十三岁至十七岁之间,以十四岁为多。
男十六岁,女十四岁的礼法婚龄,实际是以祖国医学对人体发育成熟的认识为基础。
实际婚龄,据彭卫著《汉代婚姻形态》的研究,汉代男子:普遍初婚年龄在14-18岁之间,各种身份的人无明显差别。地主和官吏阶层的女子平均婚龄为147岁,平民为151岁,皇族为13岁。
宋代士大夫的女子平均初婚年龄平均为十八岁,男子则平均二十四岁。较平民年龄要高。
《大清通礼》规定官员士庶结婚等到男十六岁,女十四岁方可进行,实际女子平均初婚年龄为十八岁,男子平均初婚年龄二十一岁~二十四五岁,男子普遍在二十~二十一、二结婚。
2 古代结婚年龄是怎么规定的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也有的说双十年华。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也称及笄。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3 古时候多少岁结婚为合法
一个社会时期一个样子。原始社会,可能男女到了能发育的阶段就可以了。如现在非洲部落还有男子成人、女子成人的仪式什么的。
奴隶社会,是赏赐,但一般也得成人有性能力以后吧。但人不能成为自主的人,等级制。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只要需要,父母长辈指定,什么时候都可以结婚。
社会主义社会,你现在正在经历,不多说。但是现在政策是比较合理的,男、女同志的最佳生育年龄,也是完成学业,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经济基础了的。对小两口以后的生活有好的帮助。
4 为什么古代人十二三岁就可以结婚 我们现代人十六七岁都不可以恋爱
古代没啥鸟事···现代没鸟啥事····
古代人嘛,没有恋爱的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OK,结了,反正十几岁只要下地就好,没压力
现代人嘛,十六七真是学业紧张的时候,爱情这东西有甜也有苦,甜的让你整天走神,苦的让你都活不了,这样还怎么读书····可是爱情来的时候就来了,管你十六七还是七八十岁···所以谈恋爱了家长老师是不敢管的,你爱了却被棒子打鸳鸯了,剩下只有恨怎么读书····
综上所述,十六七岁是可以谈恋爱的,而且一个稳定而又向上的恋爱,甚至能帮助学业,我是有体会的,她比我学习好,我是他男人就得赶上她,所以我从中等变成前茅(虽然还是赶不上,她说她喜欢我的上进,所以我就更上进了)
而一个堕落的恋爱,两人成天想着玩,就完了····结局就是爱情和学业双玩完
现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人人平等,和谐而又安定的社会中,生活在现如今的我们并不像古时候的女子那样,要十几岁就结婚,现在的女子要想结婚至少要到20岁,但是在我国古时候,女子20岁都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妈妈了。而且在我国古代时期的女子,大部分都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都要嫁为人妻,而这一现象在皇室家族中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十三四岁是女孩子的豆蔻年华,而且在这个时候,女孩子身体的各个方面都没有发育成熟,那么为什么还要结婚呢?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为什么在我国古时候女子十三四岁就要结婚,其实原因非常的简单。
在我国古时候女子之所以要这么早结婚,就是为了增长人口。众所周知,在我国古时候,各个方面都是发展的比较的落后的,医疗水平也比较的低下,百姓们的思想也都比较的封建和迷信,而且人们的寿命也相对来说是比较短的。正是因为医疗水平比较的低下,所以小孩子刚刚出生就很容易夭折,而且很可能一个小小的伤口又或者是普通的感冒,就有可能将一个人宝贵的性命给夺走。又加上在我国古时候是处在一个冷兵器的时代中,不管是在打仗还是在生产粮食上,都需要非常多的人。而且我们通过观看影视剧又或者是小说,都能够看到,在我国古时候只要是在战争的时候,就会需要几十万的军人。
而且在当时去判断一个王朝是不是强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去看人口的。如果要是人多的话,就意味着这一王朝有着比较多的兵力,而且也能够去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也正是因此,所以在我国古时候封赏的时候,就会按照这样一个说法来进行封赏,那就是千户侯,万户侯。而这里所指的户就是指所在封地的人的数量,为了能够让人口变多,所以只能依靠女子来生孩子。
我国古时候是处在一个封建社会中,所以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又因为身体有着不同的差异,所以女性的劳动力是比较弱的,也正是因此使得女性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是女子只有一个特点是男人所办不到,那么就是生孩子。所以在当时,女子也只是被人们当成生孩子的工具罢了,古代去评价一个女子的时候,往往都会与这个女子所生的孩子扯上关系。特别是在皇宫中,哪一个嫔妃能够生下比较多的皇子,那么其身份和地位就会有着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大的功德。
我们在前文也说到过了,古人的寿命都是比较短的,所以说才会让女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结婚,那么这样女子就能够生出更多的孩子。而且在我国古时候众多朝代中,对于女性出嫁的年纪也是有着规定的,在唐朝时期,女子出嫁是在十三四岁左右。如果要是到了年纪,这个女孩子还没有出嫁,那么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 就会去多交一些徭役。于是古代的时候,人们为了将徭役减轻,所以大都会提前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好人家,即便是还没有发育成熟,那么到了十三四岁也是必须要结婚的,即便女子都比较的反抗,但是也是没有办法所躲避的。除了有惩罚之外,而且还会有奖励,根据有关记载得知在春秋时期,如果要是一个女子生下一个男孩的话,就会奖励酒以及一只狗,如果要是生下一个女孩的话,就会将狗换成猪。而且所生的孩子越多,得到的奖励就会越多。当然在当时哪个国家奖励的越多,人口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或许许多人都觉得,在十三四岁的女孩子都还没有发育成熟,那么出嫁一定会对女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其实古人对此也是有着先见之明的,但是既然知道过早的结婚对于女子有着很大的伤害,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其一是因为在当时人口对于皇帝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是因为古时候女性的地位比较的低下,就算是受到了伤害,也没有人会去关心,就算是有人能够将这些伤害给看出,也都只能选择无奈的接受。所以说在我国古时候,女子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自己的命运没有办法所掌控,即便是知道十三四岁结婚对于自己有着非常大的伤害,但也只能选择去接受,因为没有办法说去反抗。但是现如今我们的女性可以说是非常的幸运的了,不用去担心不结婚而受到惩罚,自己的命运完全可以由自己去掌控。所以说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时代中,同时我们也更应该去好好珍惜现在这幸福而又和平的生活。
古代中国华夏族的成年礼:男子行冠礼(一般二十岁),女子行笄礼(一般十五岁)。
古时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准备活动
1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但是春节、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宜请人来参加;清明主祭祀,主题不相符,家庙无法两用。
2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3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但建议可以穿明丽一些的色彩。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礼器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整个仪程中当然少不了丝竹管弦。但希望选择高雅的古曲,如《高山》《流水》等。琴、筝等乐器最好。
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
9二拜:冠者(笄者)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正宾为笄者冠者(笄者)着幞头(加钗冠)。
11三拜:冠者(笄者)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有司摆好醴酒席。
13醮子:冠者(笄者)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吃一点饭。
14字冠者(笄者):给冠者(笄者)取“字”。
15聆训:冠者(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16揖谢:冠者(笄者)向在场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17礼成:冠者(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礼成。
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3岁――孩提 童年——总角,垂髫
10岁(女)——髻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15—20岁——舞象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蓓(信)年华
出嫁——标梅之年
30岁(女)――半老徐娘
50岁――知命之年、半百 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台,骀)背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期頣 ,人瑞 108岁——茶寿
从古代墓志等资料总结,古代女子在15-19岁结婚为多。古代平均寿命短,夭折率高(需要生育六七个孩子才能防止人口减少),要珍惜生育时间,所以提倡早婚。
以下是中国历代的法定婚龄的统计:
战国齐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
战国越王勾践令:男二十,女十七。
汉惠帝令:女十五。晋武帝令:女十七。
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
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
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
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
宋朱熹《家礼》:男十六,女十四。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
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
1、
一般来说,古代女性在15岁到19岁结婚,而男性在15岁到20岁结婚。《礼记》是孔子编的,大致反映了以往的社会习俗。它的规定是“男人二十冠而字”“女人…十有五年发夹”,可以结婚。秦以前也有宽容的时尚,没有硬性规定。后来,秦汉模式的农业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干涉个人生活,妇女超过年龄不结婚,受到惩罚。一开始有男权社会的风格,后来专制集权压过一切,干脆连男女都罚。
2、
秦朝以前的结婚年龄在《礼记》中有描述。根据《礼记曲礼》,人生十年,学习。二十天弱,冠。三十天强,有房间。”可见,在秦朝及以前,男子20岁时被称为“弱冠年”。儿子20岁时,父母在家庙里为儿子举行成人礼,把垂直头发盘成发髻,戴上帽子,这叫行冠礼。
3、
战国齐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
战国越王勾践令:男二十,女十七。
汉惠帝令:女十五。
晋武帝令:女十七。
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
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
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
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
宋朱曦的《家礼》:男十六,女十四。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
清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
因为古人对于结婚的年龄规定就比较早,加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导致古人结婚平均年龄才十几岁,至于为何古代女子早婚遭遇,主要有以下原因:
1、朝廷鼓励早婚早育
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战争的死亡性有多大,所以很多家庭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参军,但却因为生活当中的各种原因,导致去战场斗争,这时候一个国度的男丁就会变得极度缺少,朝代自然需要鼓励更多人早婚早育,尽早补足空缺,为了让更多人早婚早育,在汉朝的时候,皇帝曾出行过一个政策,如果女子没在规定年龄成婚家庭就要增加税收,因此很多家庭只好早早把女儿嫁出去了。
2、道德绑架女子结婚
在古代,如果你在特定的年龄之后没有结婚的话,那就会被大家批判。走在街上人们会对你产生评价,不成婚更会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谈论的对象,这是从内心击垮一个女子,导致很多女性无法忍受流言蜚语,从而选择结婚生子。并且在古代女子到了年龄不结婚,还会被父母说是不孝顺的行为,所以很多女子很早就结婚了,如果很晚结婚的女子还有可能嫁不出去,这也是很多女子早嫁的原因。
3、刑法威逼利诱婚姻
古代的女性,在特定的年龄不结婚的话,会迎来刑期。关键不是你一个人痛苦,而是全家人都和你一起痛苦,因为很多家庭为了减少痛苦,自然会为女儿尽快张罗婚姻之事,不然全家人都会一起去坐牢,父母自然要为全家人着想了。因此在古代不可能存在剩男剩女,如果真的有,在古代人的眼中才是异类。
以上就是古代结婚平均年龄早的原因,但不得不佩服古代皇帝能够狠下心让女子早婚早育,不过到了现代就无法施行了,到了现代越来越多的男女晚婚晚育,不过我们可以学习古代早婚早育的办法,至于第二种办法对于女子来讲就不公平了,加上如今是男女平等的时代,我认为现代想要解决早婚早育的办法,还是需要提升经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