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除了一纸婚书还需要别的书信吗

古时除了一纸婚书还需要别的书信吗,第1张

宋代的法定婚书是草帖和定帖,由唐代的通婚书与答婚书演变而来。

无论是唐代的通婚书、答婚书,还是宋代的草帖、定帖,都不是由政府颁发的结婚证明,而是由男女双方约定签署的,更像婚前协议。而且,它的缔约双方其实不是夫妻本人,而是夫妻背后所代表的整个家庭乃至家族。交换过定帖,就意味着潘郑两家的婚事,具有了法律效力。如果结亲后,发现对方家庭情况与定帖所述不符,就可以作为依据,悔婚或者离异。

交换婚书,并不代表婚姻完成。古人讲究仪式感,必须在吉时迎娶,完成婚礼,并广而告之,才算真正结婚。而从定婚到结婚的过程,尽管有婚书作保障,还是会出现一些幺蛾子。所以五年不娶,婚书无效。

中国最早关于结婚证的记载,出现在《周礼》中,那时的结婚证叫“婚书”,婚书分为两种,官方婚书和民间婚书。基本各个朝代的官方对婚书都有明确规定,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这样的婚姻关系法律才会给与保护。在周朝,政府就已经设有管理婚姻事务的官员,职务叫媒氏。他的职责就是为缔结婚姻的男女书写颁发婚书。

民间婚书是结婚前没有到政府部门办理登记,只是男女双方通过媒人私下签署的婚约。各朝代对待民间婚书的态度不太相同。有的明令禁止,不予承认。有的则视为有效证件。

古代民间婚书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男方给女方的求婚书(也叫通婚书、请婚书),另一种是女方给男方的许婚书(也叫答婚书、允婚书),这是“男聘女嫁”婚姻模式下的产物。

西周时期士大夫以上阶层,结婚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如果你家有黄历,那这几个词你肯定见过。

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比较有意思的是,在秦汉时期,纳采的时候男方还要带上一只大雁给女方,因为大雁是候鸟,顺乎阴阳。

问名,就是男方托人到女方家,问问姓氏、名讳、辈分、八字等等信息,以备男方占卜两个人是否般配。

纳吉,就是将问名时的信息到祖庙占卜,得到吉兆则向先人祷告,然后再通知女方,订立初步婚约。

纳征,就是给女方家送聘礼,女方只要收下,就标志着婚约的成立,就不能再反悔了。

请期,就是男方家定好结婚的吉日,通知女方。

亲迎,就是最后的迎娶新娘了。

唐代之后,出现了“六礼辞”,也就是对应“六礼”的每个步骤,男女双方签订的一系列书面证明。

婚书格式及内容一谨遵坤命,选择嫁娶期 1、行嫁利月兹择于 ×年×月×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 ×相,大吉 3、上下车轿,面向×方 迎喜神,大吉。 4、安庐坐帐,宜用×屋×间。 5、冠戴面向×方迎贵神,大吉。 坐帐面向×方迎福神,大吉。 

聘礼多是红、蓝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临清称为“查日子”,男方查定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附上“迎亲帖”(俗又称“上头帖”),上书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时辰等事项。

欣攀尊翁令爱×××,喜结秦晋之好,遂成金玉良缘。×××尊翁阁下台鉴:舍下小儿×××蒙神赐福,谨择定于公元××年××月××日暨农历××年××月××日小儿亲往往贵府迎娶。    专此恭达姻眷弟×××熏沐叩拜 ××年××月××日

第一面:婚礼 或谨遵婚礼第二面:谨占吉期,择定于农历×月×日命几子××亲迎   特达贵府 论新人上轿宜面向×方,迎喜神大吉大利。论新人下轿宜面向×方,背本命大吉大利。论新人梳妆上头宜面向×方,迎福神大吉大利。

第三面: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第四面:风雨附会第五面:金玉满堂第六面:长命富贵第七面:大德望×翁×老先生亲家大人之禧 阁下姻眷弟×××熏沐顿首叩拜第八面:龙凤呈祥 永结良缘

婚约书最早起源于唐代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婚书格式及内容。

婚书格式及内容五:者用之 大吉第三折喜结百岁良缘欣成千金之诺 婚约书就是旧时结婚的文约,以上婚书格式及内容为我们展示了我国“古代结婚证”的美感。

古代婚书内容包括男女双方的名称、生辰,以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以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名字等等。古代婚书跟现在的结婚证用途大致相同,但内容多多了:一般使用红纸墨书,还包括求婚帖、允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等。

婚书的写法

开头。婚书在古代用于求婚贴,订婚贴,结婚单。因此开头的几个大字根据主题来写。比如写“婚书”、“婚约”、“订婚书”、“喜帖”等。

内容。婚书内容上都是一些关于结婚的美好誓词来表达对这段婚姻的祝福和见证。如“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结尾。主要是结婚新人名字,证婚人名字和介绍人名字。然后最后写婚礼的时间,将农历和阳历的时间都写上去比较稳妥。

婚书,现在称作结婚证书。几乎历代法律都规定,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必须到有关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否则,婚姻将不受法律保护。

顾名思义,婚书应在文字形成以后才能产生。文字是婚书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之前,缔结婚约有无凭证等物,现在还没有实物能够给予说明。婚书的出现,是姻婚在法律程序方面的进步。但同时也表明,因婚姻问题男女双方发生争执已很常见。

据《周礼》记载,周朝管理婚姻事务的官职为媒氏。媒氏负责书写颁发婚书。《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管万民之判。”郑玄注曰:“判,半也。得耦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里的判即是判书。周朝时的婚书,一般写在一片竹简或木简上,然后把它分开,男女双方各拿一半,作为婚姻的法律凭证。

婚书分官方婚书和民间婚书。民间婚书又叫私约,是指男女双方缔结婚姻,未去上报官府,只是双方与中间人私下签署的婚约。对待私约,各代朝廷态度不一。有的明令禁止,不予承认。有的较宽容,承认私约有效。其实在民间,私约婚书一直盛行不止。

古代婚书的样式,现在能见到的是敦煌发现的婚书,时代大约为唐代。更早的婚书如何书写,已不得而知。敦煌婚书分正书和别纸。男家请求婚姻叫通婚书,女家允诺叫答婚书。通婚书和答婚书统称正书。双方正书之外各附别纸。男方别纸写上男性当事人的情况,女方别纸写女性当事人的情况。主要内容是年龄、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几、是否婚配过、性格如何等。实际上正书多是虚文套话,真正内容倒是在别纸上。

宋代婚书与敦煌婚书相比,有了很大发展。婚书分草帖子和细帖。细帖又称定帖。媒人先将草帖转送男女各家,双方都无异议,开始过细帖。男家细帖要将自家三代的姓名、官位、缔结婚姻的是第几男,以及他的官职品位、生年、生月、生日,父母是否健在,父母如不在由何人主婚,本人有什么田地财产,送多少聘礼等,都要写得清清楚楚。女方的定帖与男方大致相同,只是把聘礼改为嫁妆。定帖写好后要装在彩盒里,择日由媒人送给对方。顺序是男先送,女后送。双方送过定帖,婚约便开始生效。

宋代婚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婚书的书写格式。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先草帖后定帖的婚书程序,在民间一直流行未变。

婚书分为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清单。纳征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亲迎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古代婚礼名目繁多,其实现在的中式婚礼只是皮毛而已。比如唐代是新郎穿红新娘穿绿,明代是新娘穿红新郎穿绿,还有上面宋代的草帖,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还有许多我们现代人不可能一一遵守的。所以没那么大的限制,多数可以随心而定。我倒是觉得民国的婚书特别有感觉,“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此证。” 一般小说里写的也很有感觉。中式婚礼的婚书嘛,自由发挥。

纯手打,没有复制粘贴,求采纳。顺便祝福你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646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