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吹唢呐的习俗从何而来?

结婚吹唢呐的习俗从何而来?,第1张

其实古代很多时候都有吹唢呐

不仅是结婚 还有许多重大的喜事 吹唢呐

表示一种庆幸 就像古文明中人们聚在一起用声音来渲染情绪 关于老人去世了要吹唢呐

要是老人是自然死的 那是喜丧 吹唢呐

表示哀乐 实际上为什么城市里的人很少这样搞而农村的人很多那是因为习俗 是传下来的在农村,不是为了风光,是传统,孔孟时候就有此风属,流传千年了,只不过今天国家为了让百姓少花钱一切从俭。人去世之后请吹鼓手来吹唢呐一般来说有下列几个说法:

说法1 人生而在世,这一辈子不容易,含辛茹苦把儿女抚养成人,照顾孙子、重孙。组建了一个大家族。当老人去世之后,小辈们自然要为老人风风光光地办一场葬礼,以示对老人的尊敬与哀思。

提起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南昌乡下结婚吹的唢呐是什么曲子,另外,还有人想问结婚喜兴时唢呐班吹奏的音乐?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黄子华 哗众取宠) 假结婚时候放的那个唢呐加锣鼓的音乐叫什么名字,好像中国传统结婚都演奏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南昌乡下结婚吹的唢呐是什么曲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

1、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南昌乡下结婚吹的唢呐是什么曲子

应该是龙凤呈祥

每个地方的曲子都有区别的

百鸟朝凤

2、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结婚喜兴时唢呐班吹奏的音乐?

比如说是婚礼曲,抬花轿调,全家福等等很多的,还有一些欢快喜庆的歌曲,很多的,在就能的到或到九酷都行

3、(黄子华 哗众取宠) 假结婚时候放的那个唢呐加锣鼓的音乐叫什么名字,好像中国传统结婚都演奏的!

好难找,帮你不到

4、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家在农村,这结婚到底是用婚庆还是用唢呐

实际上也有性价比高的婚庆价格和唢呐也差不多看个人需求或婚礼策划师反正也不要钱

5、有谁知道《》里逼紫霞结婚,那时候放的很喜庆的唢呐吹出来的音乐叫什么名字啊?

你也很喜欢这个么。

我也是诶,

我都看了几十次了,。好看诶,。!

6、谁知道有这样一首歌好像是结婚的时侯放的 好像是用唢呐吹出来的

抬花轿,百鸟朝凤,娶媳妇,迎新娘,入洞房,花烛,你说的可能是百鸟朝凤http://zhangmenshitingcom/data/music//%E7%99%BE%E9%B8%9F%E6%9C%9D%E5%87%A4xcode=&mid=0,

7、朋友要结婚了。农村的放上放着大。适合放什么歌呢? 跪求!!越多越好!!! 是新歌。

我觉得偶尔放些轻音乐也挺好的,可以在吃放的时候放

还可以放一些关于父母的歌,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

(黄子华 哗众取宠) 假结婚时候放的那个唢呐加锣鼓的音乐叫什么名字,好像中国传统结婚都演奏的!

8、唢呐中有哪些是喜庆的可在结婚时用不是婚礼现场是婚礼前吹的唢呐

百鸟朝凤

9、结婚喜庆唢呐曲,伴奏。有的传给我我下,越多越好。一定要够喜庆,双唢呐的曲。定金,满意在给

现在上班,不好弄,晚上找找看

10、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古代成亲的时候路上迎亲时以唢呐为主吹奏的曲子有哪些?

作品中“古代迎亲”的唢呐曲有《抬花轿》、《百鸟朝凤》、《迎亲路上》、《迎送调》、《金蛇狂舞》。

1、《抬花轿》一种传统音乐,根据抬花轿的动作、行走、运动状态而编配的音乐,广泛流行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之一,表现形式以唢呐演奏为主。由于历史悠久,音乐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

2、《百鸟朝凤》是一首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的乐曲。其前身是《百鸟音》,这是一首充分展示唢呐艺术魅力的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3、《迎亲路上》是一首由乐团谱曲,乐团编曲,乐团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少数器乐曲集CD》中,由恒大音乐公司发行于-10-01。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4、《迎送调》是一首由佚名谱曲,佚名编曲,网络歌手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迎送调》中,发行于-05-06。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5、《金蛇狂舞》是聂耳于年根据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管弦乐曲。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

年开闭幕式上就是使用的该曲作为背景音乐来烘托这一全世界的节日的欢腾和浓郁的。

以上就是与南昌乡下结婚吹的唢呐是什么曲子相关内容,是关于南昌乡下结婚吹的唢呐是什么曲子的分享。看完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唢呐艺术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基本乐器唢呐,俗称“喇叭”,是一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不同的种类,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套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唢呐艺术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河南省沁阳市 批准时间 :2006年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 :Ⅱ-37 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演奏风格,结构,种类,代表作品,传承意义, 历史渊源 唢呐演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套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o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艺术特色 演奏风格 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唢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演奏风格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 南方吹奏唢呐牌子(包括大部分戏曲伴奏),运用循环换气法一字一音,很少用其它演奏技巧装饰旋律。 北方民间艺人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青、三弦音、箫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咔腔)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广大农村广为流行,并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离不开的乐器。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传统曲目《百鸟朝凤》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 结构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 8个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著碗。 唢呐结构上分别由双簧哨子(芦苇制成)、蕊子(铜制)、杆子(有白木,红木,老红木)和铜碗(喇叭形)四部分组成,大小根据唢呐的定调而不同,调子定得越高,唢呐就越小。除班大,班二和小海笛还有白木之外,其他都为红木料制作了,专业高档品为老红木和旧料老红木制作。 唢呐演奏 种类 唢呐品种繁多,按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以杆的长短分五种 小唢呐: 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 中唢呐: 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 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柏木杆: 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稍短,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但哨片呈扇状,吹起来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以及卡腔(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大唢呐和柏木杆广泛流传于北方各省,在“吹歌”等民间音乐中套用,有“北方唢呐”之称。 海笛: 杆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发音尖锐响亮,音色高亢,多用于器乐合奏。 按筒音的音高分 唢呐按筒音的音高分(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高音唢呐: 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 中音唢呐: 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 低音唢呐: 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 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 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代表作品 《披红挂花》等 传承意义 庆阳西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经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传承至今,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它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仅西峰区就有唢呐班社31个,从业人员286名。该乐种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组合与"小件"组合两种。一般乐手都能掌握两件以上乐器,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可随意调动。 庆阳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后采录的传统乐曲有一千二百余首,编入《庆阳地区民间器乐集成》的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民歌变奏和地方戏曲曲牌三类,代表曲目有《披红挂花》等。 唢呐 庆阳唢呐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如"跑报"就是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口传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独特的乐种却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采取相应的抢救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 唢呐演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797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