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陪嫁

什么是陪嫁,第1张

嫁妆是指新娘带给婆家的钱财和物品的总和,这是由女方娘家支付的,但嫁妆究竟是送给婚后的婆家还是专为婚后的女儿准备的却因情况的不同而异。一般而言是给新郎及新郎家庭的,也有或部分是专为女儿婚后准备的。嫁妆多少也视地区及家庭财力而异。我国旧时嫁妆大同小异。在山西民间,民俗讲究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梳妆台等等,目前送洗衣机、冰箱等电器者为多。有些富裕人家甚至把生活用品统统备齐,称“半房嫁妆”,如果嫁妆包括全部生活和生产所需者,则称“全房嫁妆”。

由于嫁妆项目繁琐,某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可用利是代替,新娘可自行挑选合自己心意物品。

女家收到大礼后,最迟于结婚前一天将嫁妆送到男家。

嫁妆物品包括:

1 子孙桶:即马桶,内放用红线贯串之金钱、扁柏及利是。马桶今改以痰盂代替。

2 碗筷:子孙碗、子孙筷各两份,用红绳缚着。

3 龙凤被铺:床单、枕袋及棉被,要绣上鸳鸯、双喜、龙凤等图案。

4 剪刀、尺。

5 银包裤头带。

6 铜盆和鞋。

7 片糖。

8 茶具:包括托盘、茶壶、茶杯。

9 衣服布料:将新衣服放于衣箱中,伴以扁柏、莲子、龙眼等,并放利是。

10 金银珠宝。

女子出嫁时亲属赠送的各种物品或货币称为嫁妆。

关于为什么联姻的两个集团之间要互相赠送礼物的问题,学界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第一种是继承说,杰克·古迪(Jack Goody)1973年对欧洲社会进行考察,认为嫁妆在它的一般表现形式上,是在父母死亡之前的一种财产继承形式。

第二种是福利说,其主要观点是嫁妆与女儿在接受妻子集团中的生活是否幸福有关。

第三种是劳动价值说,认为婚姻偿付与男女双方在生产性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有关,而由于男女两性在同一社会中所创造的劳动价值的差异,产生了社会类型与婚姻偿付制度的对应。

第四种是竞争说,认为嫁妆是女人之间的竞争,而聘礼是男人为了女人而进行的竞争。

第五种是家庭意图说,艾丽斯·斯赫莱格尔(Alice

Schlegel)和罗恩·埃劳尔(Rohn

Eloul)指出婚姻贸易经常被解释为新娘的父母与新郎之间所作的安排,这可以在好几个方面被理解——家庭可以将此作为一种手段和机制,试图保持或者增加他们的资源。

比如满足劳动力需要,增加财富,保持或者提高自己的地位。

第六种是财产转移说,古迪认为聘礼和嫁妆都涉及到结婚时财产的转移,不论什么象征方面标志着这些转移,他们也有他们的经济功能,不是主要作为一次购买中的媒介物,而是作为财产再分配的方法。

婚姻贸易中的这些区别必须和社会组织的其他方面尤其是经济联系起来。这种看法集中地表达了许多学者把聘礼和嫁妆看作是财产转移的观点

有许多地方都有有趣的陪嫁风俗,其中包括:

1 牦牛陪嫁。在青海藏族地区,新娘会将自己饲养的牦牛作为嫁妆,这被视为新娘财富和身价的象征。牦牛即便不再适合农活,也会被新郎家视为珍贵的福物。

2 锄头陪嫁。在山东一些地方,新娘会把自己常用的锄头作为嫁妆,以示自己勤劳本领。新郎家接过锄头,象征接纳新娘并信任她的劳动能力。

3 米陪嫁。在四川及华南一些地区,新娘会将数十斤米作为嫁妆。米作为生活必需品,象征新娘会勤俭持家,照顾好新郎一家的饮食起居。

4 厨具陪嫁。在江浙一带,新娘会带将自己常用的厨具如石磨、砂锅等作为嫁妆。这些厨具 symbolize 新娘的厨艺和对家务的精通。

5 袜子陪嫁。在山西太原有新娘陪嫁三十双手工编织的羊毛袜子的习俗。袜子象征新娘勤快精致和会照顾全家人的起居生活。

6 剪纸陪嫁。在姑苏等江南一些地方,新娘会将自己擅长的剪纸作为嫁妆。这种剪纸被视为新娘修养的象征,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各地的陪嫁风俗丰富多彩,多与当地生活习俗和生计有关。它们反映了人们对新娘角色和身份的期待,以及对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这些风俗在当今社会已逐渐消失,但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仍然可贵。

如果您对其他地方的有趣民俗也感兴趣,可以与我讨论。我了解的民俗文化知识还比较丰富,很乐意与您分享。

怀远农村娶老婆 肯定都要给女方家钱的。

价钱不等 有的不要钱就能娶进来了

一般都是在2万-5万左右 一般都这个价

如果有的女方家里人难治的 要的高。

好讲话的 1万1 就是万里挑一的意思

女方家一般陪嫁都是陪电器的比较多

彩礼是男方家给女方家的一笔钱,表示男方家对于迎娶女方的诚意。嫁妆是新娘父母为女儿准备的陪嫁物品,蕴含着父母对女儿的祝福以及生活的帮助,嫁妆钱通常是在结婚当天给新娘。一、嫁妆必须和彩礼一样吗

嫁妆不一定要和彩礼一样。

彩礼和嫁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等额的,一般来说两个人在结婚之前,男方先给女方彩礼,女方收到男方的彩礼钱,那么女方就会以一样的价钱再把这个钱拿到男方的家里面去作为她的嫁妆。

但是现在的人不会把彩礼钱全部带到婆家里面去,只是带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留给自己的父母,要根据每个地区的习俗,所以有地域差异。

1、成等比

一般正常情况下来说,彩礼与嫁妆的比例都是成正比的,男方给多少,女方的嫁妆也是多少,这个算是非常公平的,没有说谁家吃亏等等乱七八糟的说法。

2、成反比

①嫁妆大于彩礼:一般来说,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新娘家庭,嫁女儿嫁妆都会大于彩礼,父母会觉得嫁妆多,表明新娘家底子有力,给婆家一个震慑,不要轻易欺负了自己的女儿,也让女儿嫁过去有底气,不受气。

②嫁妆小于彩礼:这种家庭一般在经济上比较普通,一部分钱给孩子做了嫁妆之后,还有小部分钱留下来的,这个就是留给父母自己的,这种也是能理解的。二、嫁妆钱一般给多少

嫁妆给多少并没绝对的答案,要看女方家庭富裕程度。

比较富裕的家庭就会多陪一些;不太富裕的话嫁妆自然就少了,也没有硬性规定。同时陪送的东西价格也不一样,有买高档的,有买中档的,所以陪送的价格不等。

据统计了解,嫁妆部分地区会在2-5万元左右,家庭条件好的甚至上十万。或者是送房子、车之类的陪嫁物;因此,这个价格没有具体的,主要看女方家的富裕程度,以及女方父母是否大方。三、女方送嫁妆的禁忌

1、婚礼前一天男女两家大人不宜见面,所以送嫁妆时女方不宜派新娘的直系成年亲属相随。

2、女方得派一近亲男童(一般为新娘胞弟或近亲族弟)手执陪嫁之箱柜钥匙前往,现在一般只要随同前往即可,名为押嫁妆。

3、所有陪嫁物品以及送嫁妆用的各式车辆工具一律系以红绸布,以示吉庆。

4、送嫁妆的人员、车辆宜为双数。

5、男方得给送嫁妆的人员喜烟、喜糖和喜钱。给押嫁妆男童的喜钱应略多。

在客家人迁移修水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本地人和客家人互不通婚。由于封建时代,婚配问题不完全是家庭问题,是与政治地位、姓氏宗族,改善相互关系所攸关的问题,要受到宗族和社会的干涉,说到底,是和社会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就有个讲究"门当户对"的规定。各个姓氏的宗谱都载有关于婚姻问题的"家训"。如曾、吴两姓的家训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夫妇为人伦之始,万化之源,故儿婚必择其妇之德,女嫁必择其婿之贤……匹配不均,门户不对,识者耻之。"其他谱牒所载甚多,不必重复。怀远人出身低微,很明显与当地人"门不当户不对",所以不可能通婚。随着时间的推移,怀远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本可以逐步改变这一状况,就因为戴上了"怀远人"这顶具有等级意义的帽子,仍然被本地人瞧不起而不能通婚。自然客家人也不甘受委屈,在遭受歧视的时候,这种委屈心态就转化为逆反心理:"你瞧不起我,我还瞧不起你呢。"因而相当长时间里彼此互不通婚,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另外,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是通婚的障碍之一。当时,本地人很难听懂客家话,不喜欢"大脚婆"[9],加上封建社会的婚配是"父母之命,媒酌之言",男女双方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所以,互不通婚就形成长期的习俗。

此外,还有习俗上的其他方面的歧视与抗争。例如,不准怀远人到本地人所建神坛、庙宇朝拜,不准参加本地人的集会和民间组织,甚至不准过本地所修的桥和路等等。面对本地人的歧视,怀远人并没有屈服和气馁,一方面通过艰苦奋斗,努力发展生产,改善经济状况,积极培养人才,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发扬客家人做善事做好事的美德,大力兴办公益事业,如捐建南崖渡,修造"善渡桥"、"福星桥"、"珠源桥"等,在梯云书院、华国堂、山口施加园、安乡沙埚里、安乡十一都、安乡十三都、黄沙桥、奉乡何家咀、武乡漫江等处建造文昌宫9所,在武乡山口、泰乡梁口、安乡沙埚里等处建造天后宫3所,大部分姓氏都在县城建造了宗祠,与本地人形成对峙。这样,不仅显示了怀远人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而且展现怀远人的精神风貌,使本地人刮目相看,赢得了社会的公认,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地位。

二、互通与协作阶段

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总是伴随着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怀远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本地人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对立与抗争的关系逐步过渡为互通与协作的关系。

首先,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互相来往,互通有无

怀远都并非一块完整的版图部分,而是分插在原义宁州八乡的高、崇、奉、武、安、泰六乡之中,每一图甲所辖地方甚广。因此,除少数自然村为纯客村[10]外,大多数乡村是怀远人和本地人的杂居地。这样就为土、客之间互相了解和互助协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怀远人和本地人在同一地域生活,必然彼此接触,互相往来,渐渐地熟悉了对方,听懂对方语言,进而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例如操办红、白喜事,娶亲、嫁女、丧葬等,往往需要左邻右舍的帮忙,桌凳、餐具等日常用具需要互相借用。大家都重视和关心亲邻家的事务,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即使生产再忙也要抽时间去帮工。有人生病,即时探望。生小孩做"三朝"、"满月"、"周岁",都来贺喜,送些鸡蛋表示情谊。谁家牲口遭踏庄稼或晒衣服未收等,都会互相照应。

各自然村为了共同的利益,成立各种会众组织,如公益事业的桥会、路会、龙灯会,宗教信仰的观音会、三圣会、关圣会、奉旨会等,本地人和怀远人都要参加。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表现为生产劳动中的互相帮助和互相交流

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栽种和收获的农忙季节,为了抢时间,左邻右舍,普遍有"帮工"或"换工"的习惯;兴修水利往往也需要很多人共同协作。于是,怀远人和本地人就在这些共同的生产劳动中交流感情,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修水地处赣西北山区,与福建、广东和赣南在气候和自然环境方面都有所区别,因而农业生产的季节要求及耕作技术会有一定差异。这就必然要求怀远人要向本地人学习生产技术;反之,怀远人从祖籍地带来许多新的生产技术和作物品种,有利于开发本地资源,发展本地生产,因此,本地人也需要向怀远人学习。这样,客观上就促使本地人和怀远人加强互相学习与交流。

譬如宁红茶就是怀远人在聚居地修水漫江种植并发展起来的。沙溪郭氏以客家乡亲关系,引来广东茶商,为宁红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光绪四年,郭庭仪茶庄所产"宁红贡品"在南洋劝业赛上,获得最高奖誉。怀远人罗坤化凭他精制茶叶的技艺,在他开设的"厚生隆"茶庄中,亲手制成"宁红白字号"新品茶叶100箱,运往汉口,每箱以100两白银高价出售给俄国商人。时值俄国太子来华游历,途经汉口,发现该茶色、香、味、形俱美,品质极佳,因而赠给"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匾额,罗坤化被称"茶大王"、"茶工祖师"。由于宁红茶开发和传播,使修水本地人学到了该茶的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宁红茶的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远销俄国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

现在的山口镇南溪村原名大南坑,复原乡枫林村枫林洲是两个相邻的村庄,地处修江上游的崇武乡东南部,毗邻铜鼓县西向乡。清初,满山遍野,杂木丛生,獐狼虎豹出没无常。客家郭、邱等姓祖先迁到这里,发现这里的红土壤适宜种植油茶树,于是千里迢迢回老家引来优良的油茶种子,使油茶生产得到大面积发展。到道光、咸丰年间(即十作世纪),这里已有油茶林近10万亩,每年可产茶油40多万斤。很快,油茶林种植技术和优良种子传播全县山区,使修水的油茶生产曾兴盛一百余年。除此以外,客家人还带来了蚕桑、棉花等栽培新技术以及陶瓷、铸锅、油纸伞等实用工艺品的加工技术,对发展修水的农业、副业及手工业生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生产技术的传授、学习和交流,不懂进一步增强了怀远人和本地人的团结和协作,而且彻底改变了对怀远人的看法和评价。

再次,表现为兴办公益事业时的相互支持和合作

1986年,黄沙港集镇改建街道时,在原天后宫遗址附近发现一块石碑,记载着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沙锅里(今修水县黄港镇)永隆桥、尖角里桥、田南湾桥和车前塅驿路的捐款名单。上面刻着58姓172人的姓名及所捐银数,共捐白银139两,铜元47吊450文[11]。该处是怀远人聚远人聚居的怀远都四都一图地域,共有48姓怀远人和10姓本地人都捐了钱。像这样土客共建公益事业的例子自民国以来愈加普遍,反映了土客相互团结协作的愿望和必然趋势。

第四,表现为攀亲结友和部分通婚

通过长期的交往、互相支持与协作,使怀远人和本地人进一步增进了友谊,久而久之,彼此之间产生了攀亲结友的愿望和要求。当时,攀亲结友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攀"同年"[12],拜"寄爷"、"寄娘"[13]。与此同时,互不通婚的习俗也开始松动。

随着清朝政府的倒台,民国兴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意识出现,破除了妇女裹脚的陋习,200多年的禁锢开始打破,出现了少数通婚,但不完全。只是怀远人的女儿嫁到本地人家做媳妇,而本地人家的女儿却不愿嫁到怀远人家做媳妇。不过这里有另外 一种原因,那就是怀远人家的媳妇劳作强度较重,比较劳累,所以本地人不愿将女儿嫁过去,而不是过去那种门户高低,社会地位差异的原因了。虽然这时的通婚还比较少,但那种等级观念下所形成的土客互不通婚的束缚终于被打破。

第五,表现为土客知识分子之间共同切磋学习,政治上互相提携

譬如泰乡内七都桃里竹塅怀远人陈宝箴中举后,与相隔不远的曹家塅举人徐家干(本地人)以及西坑的举人涂家杰(本地人)来往十分密切,除共同切磋学习,还给予保举推荐,使之展示才华,做出成绩。

据《徐氏宗谱·徐家干行状》记载,徐家干中举后,曾赴京会试不第,在家攻读两年后,前去拜见在湖南当巡抚的陈宝箴。陈把他介绍给贵州巡抚苏元春。徐家干从此走上仕途,后来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处做幕僚,助张之洞训练新军。除此之外,陈宝箴还与本县中塅乡举人卢以恕(本地人)来往密切,经常通过书信等形式交换对国家形势的看法。《修水县志·卢以恕》传记中说:"另收存自己与本县陈三立、徐家干及其他同事、乡绅议论时事风尚答和诗词的信扎。"说明确有其事。

三、融合与发展阶段

怀远人和本地人的融合发展有许多必然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为土客的融合与发展扫清了障碍

新中国的诞生,使怀远人从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彻底解放,永远摆脱了受歧视受压迫的命运,享受了与本地人同等的政治、经济和受教育的权利,真正实现了土客的平等,从而为土客的融合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其次,集体的生产劳动为土客的融合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从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集体所有制的建立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不论是怀远人还是本地人都在同一块土地上劳动,在一个集体组织内参加劳动分配。虽然这种大集体的生产模式在以后因为"平均分配"、"穷过渡"而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对土客的融合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因为在一起劳动一起分配,大家就必然兴衰与共,风雨同舟,交往更为亲近,感情更加深厚,语言、习俗逐渐融洽,心理逐渐沟通,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土客的融合和发展。

再次,互相通婚彻底打破了土客之间的血缘界限

随着怀远人获得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以及与本地人的关系更加密切,过去那种互不通婚的束缚被彻底打破。不仅怀远人的女儿愿意嫁到本地人家做媳妇,本地人家的女儿也愿意嫁到怀远人家做媳妇,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彼此通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由于土客之间的完全通婚和不断繁衍,怀远人和当地人的血缘关系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即怀远人家有本地人的血脉,本地人家也有怀远人的血脉,彼此难分,融为一体。

第四,改革开放促进了土客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从单一的粮食作物生产的经济模式 向多种作物生产和多种经营的经济模式转化,客观上必然要求农民不论是怀远人还是本地人都要学习更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知识,引进更多的技术和人才;彼此需要全方位的协作,从而加速了土客的融合和发展。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去那种以村为单位的封闭的自然经济模式被彻底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民向更广阔的范围和领域发展,越过村、乡、县、市的界限,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和其他民系、族群的人们打交道,这样一来,使得怀远人的语言、习俗以及心理素质都在发生变化。

第五,科技教育以及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为土客的融合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计算机等一批新的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外界信息了解得越来越多,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的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取代着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许多农村知识青年走出山区,到外地寻求发展,有的去求学,有的去经商,有的去务工。有的举家外迁,有的去外地结婚,生儿育女。这样,不仅越过了聚居的界限,而且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促进了土客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第六,多次移民加速了土客的融合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电力建设、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小城镇建设等,先后组织过多次移民活动。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建东津电站,库区移民11400人,其中怀远人7110人,分散迁移至全县20多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小城镇建设中有将近1万人口的怀远人迁往城镇居住。还有近几年政府组织生态移民,又有8000余名怀远人从山区的聚居地迁移至公路沿线及城镇。如黄沙桥镇洞坑是个纯客村,七十年代这里有40多户,130多人口,现在只剩下9户,20余人口了。这些迁出来的怀远人,大都分散居在本地人聚居地,因此,其语言、习俗等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怀远人和本地人逐渐融合,突出表现为语言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譬如语言方面的变化就有这样四种情况:一是纯客村通用怀远话(即客家话),但与非怀远人打交道时则用本地话、普通话或对方的语言;二是非纯客村的,纯客户[14]自己人对自己人讲怀远话,对外人则讲本地话或其他语言;三是怀远人和本地人通婚的家庭,如果老一辈都是怀远人,单独对话时讲怀远话,与子女谈话则立即改用本地话或其他语言;四是由于多次迁移原因,有一部分怀远人已经改为讲本地话了。如白岭镇的芭蕉源村,有钟姓1000余人,其祖籍地是赣南兴国县,在迁徙过程中,首先迁到武宁县,后又改迁到现在这个地方,如今这1000余人都已改讲当地的白岭话了。

风俗习惯也和语言一样,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服饰就有明显的改变。

从怀远人和本地人互动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作为客家民系的一部分的怀远人(即修水客家人),其语言和习俗将可能随着纯客村和纯客户的减少而被本地人群所同化,至于是否完全被同化以及需要多长历史时间等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进行探讨。

说明:以上怀远人是指客家人,即怀远就是客家。

以下为你搜集 安徽怀远的一些习俗:

婚姻:一般是这样的流程:

首先彼此父母答应,正式见父母一起吃个正式的饭,这时你家得给女孩见面礼,一般是4000-6000人民币不等。

然后过一段时间,要找个媒人和你们两家沟通,定婚,在这一段时间女方可能要你给她买一些金银首饰之类的物品。

然后就到结婚的日期了,在结婚前女方家会通过媒人问你家要聘礼了(不是见面礼),在你家已有一套正式的婚房时,现在都一般是36000(六六三十六,吉利)---60000不等,关键得看女方家人怎么样了,好的话可能一两万搞定,对了这些钱是用来给女儿买嫁妆的,比如冰箱、空调、电视、洗衣机之类的。如果你家没房,可能要的还会多一些,作为以后买房或建房的基金。

安徽怀远的地方大,十里路改规矩,要看是怀远南部的,还是怀远北部的?一般说来风俗差不多,最好是征求女方家庭的意见,首先要托出四大红媒,男方二个女方二个,这四大红媒是专门调解双方订婚事宜的,很多风俗都由媒人沟通了,包括见面礼!那里最忌讳的数字是八,最喜欢的数字是六,下定礼的日子应该选择每月的初六,十六,二十六。 结婚的时候必须要有四随礼(1:猪肉办扇要连后腿,不带猪头:2:整箱酒,3:什锦果子十包,4:红糖十包),女方家肯定要陪嫁的,一般都陪送家具,被子,车等等,不是男方要求的陪送什么礼物,闺女走了,家里一般都要张扬陪女儿的嫁妆,要面子!记住一点,到怀远做客,千万别喝酒,那里喝酒不规矩,再大酒量也会喝醉。再者就是,酒坐上吃饭要小心,防止偷偷上饭上菜到你饭碗里,让客人出丑,吃不完!

按照农村的规矩,买几套衣服,买个戒指意思一下,买点烟酒。双方父母见个面,吃个饭,互相了解一下。互相满意的话基本就ok了。现在基本没啥规矩了!还要看看你女朋友家境怎么样,,不要动不动就汽车呀,,现在农村还达不到这个标准,请亲戚朋友吃个饭,意思一下,就是告诉别人,你们已经结婚了,,嫁妆是男方给钱女方,,让女方家人买点东西到男方家,就是带点资产嫁去你们家,以后在男方不受欺负。这些都是以前的啦。现在的人什么也不缺,你自已意思意思就好了,,在你女朋友家千万别小气,大方,大度。点让她家亲戚看到嫁得不错。以后去到老丈人家肯定是客客气气。在累了,,改天有不明白的再给你说说。

丧葬:先是本家人通知各位亲戚朋友,然后再办理丧事。丧事期间,每个人都要穿白大褂(仅指逝者是老人的情况下),小孩(孙子辈的)要带红头巾。然后就是举行为期三四天的吃饭。一般都会在最后一天的时候请一班人马(就是吹奏的)来表演节目,至于节目内容,可以自己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937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