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会看**清代 历史 剧吗关于**清代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代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清代历史剧: 鸦片战争
清道光年间,英国的鸦片贸易给大清帝国造成严重威胁,道光皇帝(苏民饰)被迫下诏,委派湖广总督林则徐(鲍国安饰)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但鸦片贸易情况复杂,腐败官吏又与英国商人沆瀣一气,林则徐的禁烟行动面临重重困难。英驻华商务总监义律一方面要求英商配合禁烟交出鸦片,以缓和林则徐与英商的矛盾,另一方面却策划更大的阴谋。
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指挥硝烟,令民众拍手称快。但不久,回到英国后的义律四处游说,英方对华宣战。英海军装备精良,从珠江口直下塘沽。道光皇帝软弱无能,只会责怪林则徐惹怒洋人,将他撤免,并派直隶总督琦善(林连昆饰)为钦差大臣前去与英方和解。后英方提出割地赔款,道光不忍割地,便下令水师迎战。关天培(姜华饰)等人率兵在虎门炮台与英军展开激战,终因武器落后而失守,全体官兵为国捐躯。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英方与清政府于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香港从此沦为英国殖民地。
**清代历史剧:甲午风云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击沉运送中国士兵的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与历史不符),后旗舰被日击伤。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 决定 撞沉日军本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清代历史剧:末代皇帝
1950年,在解放军战士的监视下,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同犯人一起走下开进站台的一列闷罐火车。溥仪走进洗手间,用刀片割开血管。战犯管理所所长的推门喊叫声把溥仪带回到42年前。当时不足三岁的他,按照慈禧太后的懿旨,进宫登基,当了宣统皇帝。溥仪从小在唯我独尊的环境中长大,孤独而缺少管教。辛亥革命后,他被废除。1922年,溥仪结婚,皇后婉容,淑妃文秀。1924年,做着复辟梦的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到天津做了寓公。1934年,日本吞并中国东北,扶植溥仪当了伪满州国的皇帝,虽然他只是从属于日本关东军的“儿皇帝”。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溥仪成了苏联红军的囚犯。溥仪押送回国路上的自杀未成,进了战犯管理所。他学会了生活,还学会了解剖自己的思想,改变了唯我独尊的 思维方式 。19
59年,溥仪获特赦回到北京,成为一个公民,过着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1967年,文革中,他冒着生命危险,站出来为当年的管理所所长辩护。同年,溥仪因病谢世。
关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有《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扬科**公司、英国道奥**公司、中国**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该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其3D修复版于2015年6月在中国上海国际**节上映。
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等九个奖项。
扩展资料
《末代皇帝》剧情介绍:溥仪(尊龙饰)的一生在**中娓娓道来。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文革的风风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伤痕。
-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登上皇位的溥仪还是一个孩子,自然不可能担起治理国家的大任。因此封其生父为摄政王,朝政由其生父醇亲王和隆裕太后共理。那个时候的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走向了末路,不见一丝生气了。溥仪在冰冷的皇宫,度过了自己为皇的三年生涯,远离自己的亲人,好在还有隆裕太后的关爱。
溥仪为帝三年之后,在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各方的压力之下,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就这样溥仪结束了自己封建帝王的生活。
因为在商量退位事宜的时候,新政府给了清王朝宗室许多优惠条件。包括每年生活费和继续在皇宫生活等等。之后溥仪经过了短暂的帝制复辟,1917年7月12日复辟帝制宣告失败。 1932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扶持下就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
1945年日本战败,8月19日被苏联红军俘虏,五 年后被遣返回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
196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著有《我的前半生》一书。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位极为悲剧的皇帝,他的一生都未能由他自己主宰,他末代皇帝的身份始终影响着他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因为不同的政治局势, 被不同的人利用。诸如日本的伪满洲政府等等…
扩展资料:
个人作品
《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
问世43年以来,印刷21次,累计印数1863万余册,而且仍然有长盛不衰的趋势。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悔过书性质的作品。
参考资料:
溥仪从抚顺战犯管理所特赦后,毛泽东很关心他的婚姻问题,一次毛泽东对溥仪说,你还没有成家吧,皇上不能没有娘娘吆!
溥仪和第四任妻子李玉勤的婚姻持续了十四年,最终还是以离婚宣告结束。
这也是溥仪第二次离婚。就在这段婚姻结束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59年12月4日,抚顺战犯管理所,召开了首批特赦战犯大会。
溥仪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也在这次特赦名单里。
从此,这位末代皇帝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普通公民。
三个月后,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做园丁。有时还卖卖门票,成了一个上班族。
和很多人一样,他们天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唯独没有媳妇。
这让领导和亲友们很着急,据说,就连毛泽东也非常关心溥仪的个人问题。
有一次在接见溥仪时,毛泽东风趣地问,你还没有结婚吧,皇上不能没有娘娘呀,你可以再婚吗。
但找一个合适的伴侣,对于溥仪来说,似乎并不容易,周围的很多人都热情地给溥仪张罗对象。
为了配合他曾经的身份,最初,大家介绍的人选,都是些出身高贵的大家闺秀。
然而这些对象,好像都不合溥仪的心意,那么,他究竟想找个什么样的呢?
其实,此时的溥仪就想找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能够自食其力,有工作的新社会的女性。
他的言行思想,一定要符合当下的时代。当然,如果是个医务工作者那就更好了。
因为溥仪的梦想,其实是想成为一个医生。即使成不了医生,也希望能够和从事医务工作的人,走的近些。
1962年,正月初七,经人介绍,溥仪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个人李淑贤,一位白衣天使。
在北京朝阳关香医院做护士,在与溥仪认识前,有过两段婚姻,但这一点完全没有影响到溥仪对李淑贤的好感。
第一次见面,在李淑贤的眼中,溥仪是这样的,“穿一身藏青色中山服,黑色皮鞋,头发也梳得一丝不乱,谈吐热情,举止文雅”。两个人的印象都不错。
第二次会面,是在一个舞会上,溥仪主动邀请李淑贤跳舞,又说,“以后就不要麻烦介绍人了,我可以直接给你打电话吗?”李淑贤答应了。
但是因为溥仪名头确实很大,走在街上,很多人会围观,这就是那个“小皇帝”啊,其实此时溥仪已经五十六岁了。
李淑贤和溥仪交往有所顾虑,溥仪就想了一个稳妥办法,化名“周同志”,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的约会李淑贤了。
有一次,两人约着一起看**,李淑贤迟到了。在约会地点找不到溥仪,没办法,只好步行到溥仪的工作单位去找。
结果快到大门时,发现溥仪正从汽车站大门的方向走来。溥仪一看见李淑贤,高兴极了,情不自禁地一把抱住了她。
大门前人来人往,已经三十七岁的李淑贤非常窘,然而溥仪却开心大笑起来。
后来去溥仪的宿舍,李淑贤回忆说,溥仪一面叫她坐下,拿出一大堆当下的水果“往我怀里塞”。
随着见面的次数增多,溥仪的情话更加“黏人”,他对李淑贤说,“我对你有很好很好的印象,觉得有点离不开你了”。
求婚的时候,李淑贤为了谨慎起见,要他再等一段时间,溥仪恳切地说,“为什么还要等啊,答应我啊,早点结婚吧”。
前面说了,溥仪走在街上,往往会引来很多普通人的围观,这给他带来了一定的苦恼。
然而结婚后,溥仪竟然不怕逛街了,只要有空,就一定陪老婆逛街买菜买米,即使没空,也会坚持送到车站,看着李淑贤坐着公交车离开才罢休。
李淑贤回忆说,“溥仪在家,洗脸时就看着我洗,厨房做饭,他也笨手笨脚地围着帮忙”。
李淑贤有一次逗溥仪,“你怕我跑了啊”,溥仪承认了,说我很珍惜现在幸福生活。
如果李淑贤上班回来晚了,溥仪没有一次拿起筷子先吃,无论怎样晚也一直等她。
溥仪所在的单位经常发点**票、京剧票,如果李淑贤因为身体不好不想去,无论溥仪多想看那个剧,他都不会去,都会选择在家陪着病着的李淑贤。
有时李淑贤需要陪着溥仪出入公共场合,比如一起出席宴会,这个时候,溥仪不顾众人眼光,总给李淑贤先夹菜。
两个人经过几个月的交往,同年四月三十日,五十五岁的溥仪,和三十七岁的李淑贤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来自统战部、全国政协的同志,以及溥仪的家人、同事,一百多人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溥仪身穿笔直的中山装,郑重拿起提前拟好的发言稿,发表了长长的致辞。
溥仪说,之所以选择这一天举行婚礼,是因为第二天是劳动人民的节日。
由此可见,溥仪选择这样的日子结婚,可见,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劳动人民之中去了。
婉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从1922年12月入宫,到1924年11月和末代皇帝溥仪一起被冯玉祥驱逐出宫,在紫禁城总共生活了两年时间。婉容是怎样被迎娶入宫的?她在宫中的生活又是哪般情形?透过原始的清宫档案,我们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
婉容入宫没走大清门
溥仪结婚是在1922年12月1日, 他和婉容这一年都是17岁。清朝皇帝结婚称为大婚礼。这时的清王朝虽然已被推翻11年,但按照皇室优待条件,溥仪仍然保持着皇帝的尊称,并继续住在紫禁城,所以对内对外仍然称为大婚礼。这次迎入紫禁城的,除了皇后婉容,另有淑妃文绣。
婉容能被挑选当上皇后,真是费尽了周折。当初,要为溥仪选皇后的消息传开后,提亲的人便接踵而来。但按清朝定制,皇后都从满蒙王公大臣家的女儿中挑选。所以,像徐世昌、张作霖提亲推荐的,都被婉言谢绝了。据说,当时负责汇总提亲情况的溥仪叔父载涛的桌子上,女孩的照片都可以装订成册了。在这让人眼花缭乱的女子堆里,经过反复筛选,有4人入围成为候选人。再经仔细挑选,最后剩下婉容和文绣。
皇后只有一个,是选婉容,还是文绣,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特别是那些太妃们,都想让小皇帝选自己看中的姑娘,以巩固各自在宫中的势力。这样争来争去,各不相让,最后只好让溥仪来“圣裁”。他看过婉容和文绣的照片后,最终选中婉容作皇后,文绣则封为淑妃。民间传说是婉容的父亲荣源花了20万两黄金,为女儿买下了皇后这顶凤冠,这只是传闻,已很难证实了。
迎娶婉容作皇后的礼节仪式,全都按照清朝的旧例来办,分为纳彩礼、大征礼、册立礼、大婚礼四个步骤。具有订婚意义的纳彩礼,是在1922年10月21日这天,溥仪派正副使臣带着近千人的仪仗队伍和100多抬轿的礼品,到北京地安门外帽儿胡同婉容的家,向其父荣源送上彩礼。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先后举行了大征礼和册立礼,大征礼是告诉女方家里确切的成婚日期,册立礼则是正式给予皇后名分。说起来,婉容的婚礼也还是有些遗憾的。按清朝惯例,奉迎皇后入宫,不论皇后的家住在京城哪个方位,迎亲队伍都要经过大清门,再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进宫。大清门在平时除皇太后、皇帝可随时出入外,任何臣工都不能擅自行走,皇后也只有在大婚之日才能享用一次。而婉容却没有享受到这份荣耀,她入宫不仅没走大清门,而且也没走午门。婉容走的是东华门大街,从东华门入的宫。从这点说来,她这个小朝廷时代的皇后,还是与大清帝国的真正皇后不一样的。这时的溥仪已是退位的皇帝,虽获准住在后宫,但紫禁城内乾清门以南的地方已归北洋 了,因此也就不能再那么讲究了。
屈指数来,清朝入关后的10位皇帝,先后共立过24位皇后。如果婉容还可以称得上皇后的话,那么她就是第25位,也是古代中国的绝版皇后。
梅兰芳为婉容大婚演《霸王别姬》
在保存下来的溥仪档案里,有两本大婚典礼时的礼品账簿,封面上写着《大婚典礼进奉衔名物品册》,里面一一开列了送礼的人名、物品种类和数量等。清单里,不仅有清朝的遗老旧臣,还有民国 的要员、军阀政客,外国使节也名列其中。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专门派特使带着2万银元前去祝贺。像曹锟、吴佩孚、冯玉祥、徐世昌、张作霖等民国要人,以及康有为等社会名流,也都送了如意、家具等礼品。
为了操办婚礼,当时的小朝廷成立了专门的“大婚礼筹备处”,他们查阅《大清会典》和清朝历代皇帝大婚的档案,最后决定按照同治帝婚礼的规模来办,因为那次大婚相对花钱少些。虽然小朝廷已不能过于铺张,但最终算来,还是花费了40多万银元。当时,两元钱能买一袋面粉。而光绪帝大婚,竟花费了550万两银子!
大婚期间,宫里连续唱了3天戏,光这就花了3万多银元。值得一提的是,还专门请梅兰芳、杨小楼演了《霸王别姬》这出戏。当时曾有人提出,在这样大喜的日子里,演这样伤感的戏不太合适。但溥仪认为没关系,还是决定演了。当戏演到动情的地方时,太妃和王公的女眷们都流下泪来。散戏之后,一些王公旧臣心事重重,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两年后,当溥仪和婉容被赶出宫的时候,还有人说:这都是大婚时演《霸王别姬》惹的祸!
婉容在宫里的英文名字叫伊丽莎白
在清朝,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皇后的生日称为千秋节,每当遇到这样的节日,宫里都要唱戏庆贺几天。1923年9月,是婉容入宫后的第一个千秋节,虽然对外再三说要节俭,还是在紫禁城的漱芳斋唱了一天的戏,并且对身边太监和宫内当差人员分别赏赐银元,少则2元、5元,多则10多元。就是在平时,婉容每天的生活费也要用去一二百元。
据说,在民国时期长大的婉容,从小受到做生意的父亲的熏陶,接受了不少西化教育。在紫禁城里,婉容和溥仪常常在一起骑车、打球。婉容还手把手教会了溥仪吃西餐。溥仪和婉容、文绣这些小朝廷的主人,还在宫内拍了不少照片,留下了他们的身姿芳容。
在溥仪档案里,还有不少当年婉容在宫内写给溥仪的英文短信。他们两个天天都能见面,还用英文通信,说明他俩那时的感情还是不错的。婉容为了学习英语,在宫里先后请过两个美国女教师,专门教她。文绣也学英文,只不过请的是中国女教师。在婉容给文绣的信中,也不时搀杂着一些英文单词。当时,婉容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伊丽莎白(Elizabeth),那时她自己按音译写成“衣里萨伯”,溥仪的英文名字叫亨利(Henry)。西化风气已经进入并且影响到末代宫廷的生活。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军队进入紫禁城。当时担任北京卫戍司令的鹿钟麟带着二十几名警察来到内廷,逼迫溥仪的小朝廷接受修改后的“优待条件”,且当天就要离开紫禁城。皇宫里顿时一片慌乱,溥仪双手托腮,一声不吭,文绣无奈地说:“搬出去也好,省得在这里担惊受怕!”只有婉容态度强硬,叫喊着说:“反正我铁下心,今天不搬,不能搬!”但是,愿意搬也罢,不愿意搬也罢,军队上午9点入宫,下午4点溥仪就交出了“皇帝之宝”和“宣统之宝”两颗大印,带着婉容等一批身边的家眷,分乘5辆汽车,暂时迁往其父载沣的醇亲王府邸。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皇后婉容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紫禁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