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熊与美少女》就是一首小黄曲,大概讲述的是少女期待英雄却等来了狗熊把自己拯救的故事。但很明显这首歌对应的是詹姆和布蕾妮,但很讽刺的是詹姆是英雄是美男子,而布蕾妮是打了引号的美人,与其说狗熊和美少女分别对应他们两人,不如说詹姆和布蕾妮两人同时都是狗熊,也同时是“美少女”,他们互相拯救了对方。除此之外,冰火里其实还有很多对应特定角色的歌谣,比如猎狗和小小鸟的琼琪与佛罗里安,提利昂和雪伊或者詹姆瑟曦(艾莉亚和瑟曦同样有可能)的“金手触摸冰冰凉”,还有迫真一点的艾莉亚与詹德利(原本应该是是龙蝇王子和荒石城的简妮)的“愿你当我的森林爱人”等等,有心去对应的话,能找到不少cp
英雄和狗熊,老是被绑起来说。往往先说英雄,紧接着很多时候就联系上了狗熊。英雄如何如何,马上就是狗熊都不如。或者被骂,也是你看你那个熊样儿。我后来老琢磨,那狗熊也很厉害啊,怎么与英雄差那么远?再厉害,谁选它当英雄呢?春节期间疫情宅在家里,老婆推荐一个什么妈的**,里面一镜头,母子俩去俄罗斯在野外碰到了狗熊。狗熊开始厉害,露出大牙大嘴,大爪,扑将上来。我看狗熊很是英雄,可是马上被一声枪响,原来雄壮的身体顿时滚落地上,瞬间啥都不是。原来这才是狗熊,这就是人们老说的“熊样儿”。说熊样儿,并不是狗熊不厉害,而是它笨重。
我爱英雄,其实我也特别爱狗熊。不说狗熊厉害一面,我爱它可爱。你看狗熊走路,我就看不够。狗熊所有的东西,眼睛嘴巴,一频一笑都迷人半天。即便它的一打滚儿,都区别于好多动物,甚至我们养的宠物,它那打滚,滚得真是魅力四射,我看过后很长时间都想,有时候就想狗熊那打滚,就能把我想笑,笑得咯咯的,一个人的时候。
天桥八怪
天桥八怪指的是活跃在北京天桥地区进行民间曲艺表演的八位著名艺人,自清初迁汉令之后,天桥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民间娱乐中心,这里遍布茶馆酒肆,活跃着各种行当的民间艺人,其中不乏拥有独门绝活者,人们遂将那些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艺人归纳总结出来统称为“天桥八怪”。从清末到民国末期,不同的时代天桥八怪的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前后一共出现过三代天桥八怪。到1949年之后,随着对天桥地区的整顿和改造,这里不再是北京的娱乐中心,也就再也没有天桥八怪了。
第一代天桥八怪
第一代天桥八怪产生于清末,到民国初年就逐渐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穷不怕:原名朱绍文,相传是相声的鼻祖。
醋溺膏:也是相声演员,但长于口技并依此跻身八大怪之列。
韩麻子:单口相声艺人。
盆秃子:秃头艺人,表演民间小唱,用筷子敲瓦盆伴奏虽然简陋,却抑扬顿挫颇为悦耳。
田瘸子:早年因为练武落下残疾,在天桥表演杠上二指禅等硬功。
丑孙子:相声艺人依扮怪样闻名。
鼻嗡子:表演小曲的艺人,鼻子里插进两根竹管就能吹出曲调,腰间挂一个洋铁壶敲打出节奏,因此也被称作“敲马口铁壶的”。
常傻子:表演硬气功的艺人,招牌是掌劈鹅卵石,兼卖大力丸。
第二代天桥八怪
第二代天桥八怪出现在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时期
训练蛤蟆教书的老头:他训练的蛤蟆和蚂蚁模仿课堂教学和军队操练,自他以后天桥再也没有训练这两种动物的艺人了。
老云里飞:原为京剧演员,因国服禁响而在天桥撂地卖艺,表演滑稽戏。
花狗熊:与妻子在天桥表演民间小戏,因扮相似狗熊而得名。
耍金钟的:首先绘制一些比例失调的画,游客透过擦得锃亮的金钟反射就能看到正常的图像,因为新奇而颇收欢迎。
傻王:表演碎石背磨盘等硬功,因面相憨厚被称为傻王。
赵瘸子:早年因习武残疾,在天桥表演杠子,所谓杠子就是在一条单杠上的杂耍,与今天体操中的单杠项目非常相似。
志真和尚:以僧侣装扮表演硬气功,推销所谓“治饿不治病”的切糕丸。
程傻子:表演训狗熊和顶碗等杂技。
第三代天桥八怪
第三代天桥八怪出现在1930年代-1940年代之间,随着政权的更迭,天桥撂地的艺人也逐渐消失,因而这一代天桥八怪也是最后一代。
云里飞:老云里飞的长子,承父业表演滑稽戏,据称有将耳朵壳塞进耳朵眼和用舌头舔鼻子的绝活,因此名扬天桥。
大金牙:拉洋片的著名艺人。
焦德海:相声艺人,穷不怕的徒弟。
大兵黄:曾是辫帅张勋的兵,在天桥贩卖药糖,以骂街的形式招揽生意,因为他所骂多涉及民生鞭辟时弊,因而颇收欢迎。
沈三:表演摔跤的艺人,1933年全运会摔跤冠军,曾经斗败过俄罗斯大力士而名震京城。
蹭油的:是一个贩卖肥皂的商贩,只要看到路人衣服上有油渍就主动上前用自己的肥皂给人家洗净,蹭油免费,以此推销他的肥皂。
拐子顶砖:一个残疾乞丐,行乞时头顶两米多高的一箩方砖跪在地上。
赛活驴:一个装扮毛驴的民间艺人,因其表演神似活驴而出名。
更多内容可以看这个网址:
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Category:%E4%B8%AD%E8%8F%AF%E6%B0%91%E4%BF%97
糖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吹制出的糖人
放大
吹制出的糖人
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据说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画,时称戏剧糖果,后来也被称作稠糖葫芦、吹糖麻婆子、打秋千稠饴、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等。
糖人制作是一种民间手工艺,手艺人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也有的因加入颜料或色素而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偏冷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为勺形和铲形。
糖人不易保存,过去甜品短缺时,在把玩过后会吃掉糖人。如今出于卫生考虑,人们购买糖人更多地出于观赏目的而非食用,任其久置变黑变质。
过去的艺人多打着铜锣沿街叫卖,有的还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交过钱后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在哪儿就做什么,以此来吸引孩子。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在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已经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现在沿街制做糖人的艺人少了,在北京年节的庙会上还可见到,糖人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
目录
[隐藏]
1 制作工艺
o 11 吹糖人
o 12 画糖人
o 13 塑糖人
[编辑]
制作工艺
庙会上吹糖人的
放大
庙会上吹糖人的
吹糖人
放大
吹糖人
糖人的制作工艺可分为三种:吹、画和塑。
[编辑]
吹糖人
吹糖人是把糖料吹制成各种造型。据说吹糖人技艺始于明末清初,制作时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在对这麦秸杆吹气,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鼓起,在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用竹签跳下,冷却后成型。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体态丰满,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吹出的糖人质地很薄,易碎。
[编辑]
画糖人
画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浆画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用时在上面涂一层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却了,所以要一气呵成味的糖人摊,制作过程很时精彩。待造型完成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侯凝结即成。
画糖人多流传于四川各地,以自贡地区的品种最多。糖画的内容多时鸟兽花虫,也有些高手制作复杂的戏剧人物,很是精妙。
[编辑]
塑糖人
塑糖人是用模具塑造造型。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7%B3%96%E4%BA%BA"
页面分类: 中华民俗 | 中国文化
天桥八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天桥八怪指的是从清末至民国时期,活跃在北京天桥地区进行民间曲艺表演的八位著名艺人,自清初迁汉令之后,天桥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民间娱乐中心,这里遍布茶馆酒肆,活跃着各种行当的民间艺人,其中不乏拥有独门绝活者,人们遂将那些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艺人归纳总结出来统称为“天桥八怪”。从清末到民国末期,不同的时代天桥八怪的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前后一共出现过三代天桥八怪。到1949年之后,随着对天桥地区的整顿和改造,这里不再是北京的娱乐中心,也就再也没有天桥八怪了。
[编辑]
第一代天桥八怪
第一代天桥八怪产生于清末,到民国初年就逐渐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穷不怕:原名朱绍文,相传是相声的鼻祖。
醋溺膏:也是相声演员,但长于口技并依此跻身八大怪之列。
韩麻子:单口相声艺人。
盆秃子:秃头艺人,表演民间小唱,用筷子敲瓦盆伴奏虽然简陋,却抑扬顿挫颇为悦耳。
田瘸子:早年因为练武落下残疾,在天桥表演杠上二指禅等硬功。
丑孙子:相声艺人依扮怪样闻名。
鼻嗡子:表演小曲的艺人,鼻子里插进两根竹管就能吹出曲调,腰间挂一个洋铁壶敲打出节奏,因此也被称作“敲马口铁壶的”。
常傻子:表演硬气功的艺人,招牌是掌劈鹅卵石,兼卖大力丸。
[编辑]
第二代天桥八怪
第二代天桥八怪出现在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时期
训练蛤蟆教书的老头:他训练的蛤蟆和蚂蚁模仿课堂教学和军队操练,自他以后天桥再也没有训练这两种动物的艺人了。
老云里飞:原为京剧演员,因国服禁响而在天桥撂地卖艺,表演滑稽戏。
花狗熊:与妻子在天桥表演民间小戏,因扮相似狗熊而得名。
耍金钟的:首先绘制一些比例失调的画,游客透过擦得锃亮的金钟反射就能看到正常的图像,因为新奇而颇受欢迎。
傻王:表演碎石背磨盘等硬功,因面相憨厚被称为傻王。
赵瘸子:早年因习武残疾,在天桥表演杠子,所谓杠子就是在一条单杠上的杂耍,与今天体操中的单杠项目非常相似。
志真和尚:以僧侣装扮表演硬气功,推销所谓“治饿不治病”的切糕丸。
程傻子:表演训狗熊和顶碗等杂技。
[编辑]
第三代天桥八怪
第三代天桥八怪出现在1930年代-1940年代之间,随着政权的更迭,天桥撂地的艺人也逐渐消失,因而这一代天桥八怪也是最后一代。
云里飞:老云里飞的长子,承父业表演滑稽戏,据称有将耳朵壳塞进耳朵眼和用舌头舔鼻子的绝活,因此名扬天桥。
大金牙:拉洋片的著名艺人。
焦德海:相声艺人,穷不怕的徒弟。
大兵黄:曾是辫帅张勋的兵,在天桥贩卖药糖,以骂街的形式招揽生意,因为他所骂多涉及民生鞭辟时弊,因而颇收欢迎。
沈三:表演摔跤的艺人,1933年全运会摔跤冠军,曾经斗败过俄罗斯大力士而名震京城。
蹭油的:是一个贩卖肥皂的商贩,只要看到路人衣服上有油渍就主动上前用自己的肥皂给人家洗净,蹭油免费,以此推销他的肥皂。
拐子顶砖:一个残疾乞丐,行乞时头顶两米多高的一箩方砖跪在地上。
赛活驴:一个装扮毛驴的民间艺人,因其表演神似活驴而出名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A4%A9%E6%A1%A5%E5%85%AB%E6%80%AA"
Category: 中华民俗
子弟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子弟书又名清音子弟书、子弟段儿、弦子书,是一种流传于京津和东北地区满族人口中的曲艺形式。子弟书多由一人表演用三弦伴奏,只唱不说,音调和缓、低沉、肃穆。子弟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清光绪年间逐渐衰落,在民国年间唱腔失传,至今仅仅有五百余篇唱本存世。子弟书对中国北方曲艺产生了极大影响,包括单弦、京韵大鼓、东北二人转等曲种都深受子弟书的影响,这些曲种的一些经典唱段甚至是直接移植自子弟书唱本。
目录
[隐藏]
1 起源与发展
2 题材与艺术特色
3 影响
4 子弟书研究
5 参见
6 外部连接
[编辑]
起源与发展
子弟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最早的子弟书脱胎于满族传统祭祀活动过程中的打神鼓诵祷词活动,一些满族人将民族传说故事用神鼓的音韵演唱,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形式。由于这种艺术形式最初仅在八旗子弟中流传,因而便被称作子弟书。清曼殊震钧所著《天咫偶闻》中曾经提到子弟书的起源:“昔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
早期的子弟书是满汉合壁本,唱咏的题材多涉及八旗子弟的日常生活、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等,以八角鼓为伴奏。子弟书最初仅在北京流传,逐渐分衍出东调和西调两种风格,西调又名西韵、西城调、西城板,历史较久,风格婉约,多为描写爱情故事的段子,其曲调也颇为缠绵;东调又名东韵、东城调,风格豪迈,所表现的多为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曲调也非常粗旷慷慨。清人顾琳所著《书词绪论》中曾经记述了东西调子弟书的区别“书之派起自国朝……有东西派之别,其西派未尝不善,惟嫌阴腔太多,不若东派正大浑涵,有古歌之遗响。”清嘉庆初年,东城调随北京满族官员传入东北地区,逐渐衍生出了无伴奏的清音子弟书;西城调传入天津发展成为具有天津风格的卫子弟。子弟书随满族官员在中国北方的扩散对于日后鼓书、单弦等北方曲种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嘉庆末年,子弟书开始从满蒙八旗向普通市民中扩散,成为广受京津等地普通市民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为了迎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子弟书的表演形式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最初的满汉合壁转变为用汉语演唱,伴奏的乐器也从八角鼓变为三弦。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子弟书在京城非常流行,产生了大量新题材新曲目,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子弟书艺人和作者如石玉昆、缪东麟、爱新觉罗·奕赓、郭栋儿、安静亭等,在此期间,子弟书是北京最为流行的曲艺形式之一。
同治年间,子弟书艺术发展达到了顶峰,著名艺人郭栋儿在原有的东西两调基础之上开创了曲风明快,唱词通俗的南城调,更进一步扩大了子弟书艺术的受众范围,此后许多盲人也因为演唱子弟书出色而名闻于市,据《天咫偶闻》记载“瞽人擅此者,如王心远、赵德璧之属,声价极昂。”
光绪年间,随着鼓书、单弦、快书等曲艺形式的兴旺,子弟书开始衰落,许多内容古雅艰涩难懂的子弟书曲目逐渐失传,东西两调几乎绝响,南城调的许多曲目和唱腔被单弦吸收;流传于东北的子弟书则融入东北二人转;而天津的卫子弟却得以保留,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才彻底失传。
目前子弟书作为一个曲种已经消失,但受到子弟书影响的单弦、二人转等曲种仍然在中国北方广泛流行,遗留下来的约五百部子弟书唱本,是研究子弟书以及清代文学的重要标本。
[编辑]
题材与艺术特色
子弟书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其早期唱词大多深奥古雅,随着向民间的普及,唱词和表现题材逐渐通俗化。子弟书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历史故事,以《三国》、《水浒》、《封神演义》、《包工案》等中的故事为代表,流传至今的唱本有《白帝城托孤》、《长坂坡》等;一类是明清小说、杂剧杂曲中的故事,以《西厢记》、《红楼梦》、《金瓶梅》、《三侠五义》等的故事为代表,流传至今的唱本有《探晴文》等;此外还有一类表现的是市井见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保留至今的唱本有《逛二闸》、《逛护国寺》、《侍卫叹》、《穷鬼叹》等,此外还有专门表现子弟书艺人生活的唱本,如《郭拣儿》、《评昆论》等。
子弟书属于鼓书的一种,均为叙事题材的曲目,与其他鼓书曲种不同的是,子弟书有唱无说,表演者或自弹自唱或两人配合一弹一唱进行表演。子弟书唱段由七言上下句诗文为基本句式组成,非常工整,但是在七言前加三字头、句后加附加句、句中加衬词、插句等也常出现,因而其句式显得比较自由。子弟书唱本一般由诗篇和正本两部分组成,诗篇类似评书中的定场诗和评弹中的开篇,是独立于正本的小段,内容大多是对故事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概括,句式结构较为工整,一般为二句、四句、六句或八句的七言诗句;正本是子弟书唱本的主体,用于叙述故事,一般的子弟书唱本故事叙述都非常精炼,有些故事情节复杂,则会在正本中分回,一篇书词一般分作一到三回,长篇故事也有数十回的,每回唱词在数十句上下。子弟书韵脚通用北方十三道大辙,开篇中一韵到底,正本中每回转韵一次,或数回同用一韵。
子弟书是一种从雅到俗的艺术形式,清代许多文人非常热衷于子弟书唱本的创作,其中不乏文学大家,因而流传至今的子弟书唱本,文字大多古雅清秀,是研究清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标本。
[编辑]
影响
子弟书作为一个独立的曲种,在清光绪年间逐渐衰落,最终失传,但是许多子弟书曲目和唱腔在单弦、河西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二人转等中国北方曲种中流传下来,而单弦更是全盘接受了子弟书南城调的全部唱段和唱腔,因而研究者认为子弟书对中国北方曲艺各曲种的形成和曲目的丰富有极大的影响。
用于称呼业余戏曲爱好者的“票友” 一词也是受到子弟书的影响而产生的,清中前期的子弟书仅流传于八旗子弟中间,为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清政府对八旗子弟从事娱乐活动采取严厉的管理措施,旗人聚众演唱子弟书需要持有朝廷办法的龙票,由分布各处的票房根据龙票负责组织演唱活动,久而久之便将业余从事演唱活动的人员称为票友。
[编辑]
子弟书研究
由于子弟书的唱腔大多都已在清末年失传,因而子弟书唱本是现存的研究子弟书这一曲种的唯一资料,对子弟书的研究也更多地局限于子弟书唱本的文学研究。
清代一些书铺专以刻印刊行子弟书唱本为业。乐善堂、百本堂、别野堂、同乐堂、聚卷堂等都是知名的子弟书唱本出版者,这些唱本是研究子弟书的民国时期一些曲艺研究者搜集整理的各家刻本,为子弟书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目前研究较多子弟书唱本的编目有清代的《乐善堂子弟书目录》、《百本张子弟书目录》、《别野堂子弟书目录》,民国时期的《中国俗曲总目稿》、傅惜华编《子弟书总目》、《子弟书目拾遗》、《绥中吴氏双棔书屋所藏子弟书目录》马隅卿、刘半农、顾颉刚等整理的《蒙古车王府曲本分类目录》数部不等。
历史上曾经出版的专门研究子弟书的专著有赵景深的《大鼓研究》外编 (1936年),傅惜华的《子弟书考》、《明代小说与子弟书》等、高季安的《子弟书源流》(1955年),胡光平的《韩小窗生平及其作品考查记》、关德栋的《现存罗松窗、韩小窗子弟书目》等、周贻白的《韩小窗与罗松窗》、《大鼓书与子弟书》、刘烈茂的《论车王府抄藏曲本子弟书的文学价值》、康保成的《子弟书作者“鹤侣氏”生平、家世考略》等,这些专著的内容涉及子弟书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著名艺人和作者研究等。
[编辑]
参见
满族
单弦
石玉昆
[编辑]
外部连接
满族子弟书(吉祥满族网)
曲本宝库车王府(北京文献网)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AD%90%E5%BC%9F%E4%B9%A6"
Category: 曲艺
天桥八怪图(今天的天桥广场铜像)
http://wwwbjgoodnet/bbs/dispbbsaspboardID=41&ID=61507
第一代天桥八怪
第一代天桥八怪产生于清末,到民国初年就逐渐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穷不怕:原名朱绍文,相传是相声的鼻祖。
醋溺膏:也是相声演员,但长于口技并依此跻身八大怪之列。
韩麻子:单口相声艺人。
盆秃子:秃头艺人,表演民间小唱,用筷子敲瓦盆伴奏虽然简陋,却抑扬顿挫颇为悦耳。
田瘸子:早年因为练武落下残疾,在天桥表演杠上二指禅等硬功。
丑孙子:相声艺人依扮怪样闻名。
鼻嗡子:表演小曲的艺人,鼻子里插进两根竹管就能吹出曲调,腰间挂一个洋铁壶敲打出节奏,因此也被称作“敲马口铁壶的”。
常傻子:表演硬气功的艺人,招牌是掌劈鹅卵石,兼卖大力丸。
第二代天桥八怪
第二代天桥八怪出现在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时期
训练蛤蟆教书的老头:他训练的蛤蟆和蚂蚁模仿课堂教学和军队操练,自他以后天桥再也没有训练这两种动物的艺人了。
老云里飞:原为京剧演员,因国服禁响而在天桥撂地卖艺,表演滑稽戏。
花狗熊:与妻子在天桥表演民间小戏,因扮相似狗熊而得名。
耍金钟的:首先绘制一些比例失调的画,游客透过擦得锃亮的金钟反射就能看到正常的图像,因为新奇而颇受欢迎。
傻王:表演碎石背磨盘等硬功,因面相憨厚被称为傻王。
赵瘸子:早年因习武残疾,在天桥表演杠子,所谓杠子就是在一条单杠上的杂耍,与今天体操中的单杠项目非常相似。
志真和尚:以僧侣装扮表演硬气功,推销所谓“治饿不治病”的切糕丸。
程傻子:表演训狗熊和顶碗等杂技。
第三代天桥八怪
第三代天桥八怪出现在1930年代-1940年代之间,随着政权的更迭,天桥撂地的艺人也逐渐消失,因而这一代天桥八怪也是最后一代。
云里飞:老云里飞的长子,承父业表演滑稽戏,据称有将耳朵壳塞进耳朵眼和用舌头舔鼻子的绝活,因此名扬天桥。
大金牙:拉洋片的著名艺人。
焦德海:相声艺人,穷不怕的徒弟。
大兵黄:曾是辫帅张勋的兵,在天桥贩卖药糖,以骂街的形式招揽生意,因为他所骂多涉及民生鞭辟时弊,因而颇收欢迎。
沈三:表演摔跤的艺人,1933年全运会摔跤冠军,曾经斗败过俄罗斯大力士而名震京城。
蹭油的:是一个贩卖肥皂的商贩,只要看到路人衣服上有油渍就主动上前用自己的肥皂给人家洗净,蹭油免费,以此推销他的肥皂。
拐子顶砖:一个残疾乞丐,行乞时头顶两米多高的一箩方砖跪在地上。
赛活驴:一个装扮毛驴的民间艺人,因其表演神似活驴而出名
"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A4%A9%E6%A1%A5%E5%85%AB%E6%80%A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