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干部遗孀每月领多少钱

离休干部遗孀每月领多少钱,第1张

法律主观:

1、离退休老干部去世后,遗孀及子女应得到一次性抚恤金,遗孀如果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还可以按月得到抚恤金。2、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根据是否是病故而不同:病故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非病故,即因公牺牲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3、遗孀的月抚金标准,由各地制定,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但一般为死者生前基本工资或者基本离退休费的40%。

法律客观:

《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第三条离休干部一般可就地分散安置,也可在本人原籍或配偶所在地安置。国家鼓励离休干部到农村或中小城镇安家落户。跨省安置的,由两省协商解决。对要求到北京、天津、上海安置的,要从严控制。在青藏等高原地区工作的内地干部离休后要求回内地安置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予以安置。

离休干部遗孀待遇如下:

1、离退休老干部去世后,遗孀及子女应得到一次性抚恤金,遗孀如果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还可以按月得到抚恤金;

2、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根据是否是病故而不同:病故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非病故,即因公牺牲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

3、遗孀的月抚金标准,由各地制定,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但一般为死者生前基本工资或者基本离退休费的40%。

从2004年10月1日起,因公牺牲为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病故为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烈士的抚恤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发放规定如下:

1、因工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本人20个月基本工资;

2、因病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本人10个月基本工资;

3、丧葬费标准:因病4000元;因工(公)5000元;

4、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非农户一人月补助210元;二人以上的每人月补助190元;农业户口一人月170;二人以上的每人月150元;

5、对上述对象中,确定因工死亡的遗属增发65元,抗日战争的增80元(不含配偶);红军的(不含配偶);增发100元遗属系孤独一人的可增发70元。

离休是中国针对已退出工作岗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设立的一种较优越的社会保障措施,也是涉及干部政策的一项制度。目前世界仅有中国有离休。具体地说,离休就是对建国前参加中国***所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五十六条 现役军人,残疾军人,退出现役军人,烈士、因公牺牲、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优待。军官、士官的家属随军、就业、工作调动以及子女教育,享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

家和万事兴的名人故事:

1、重华。

据《史记》记载,舜名重华,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说是帝颛顼的后裔,但已五世为庶人,属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又十分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很早。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里,父亲心眼不好,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他们经常联合加害于舜。

但舜对父母仍不失孝子之道,对弟弟仍不失兄长之谊。多年如一日,从不懈怠。舜在家人加害他的时候,总是巧妙脱逃,随后便又回到他们身边。舜以如此非凡的品德善待家人,名声大振。舜在家中身处逆境,同时还要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他在历山耕耘,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造陶器,在寿丘制作家用器物,还要到负夏做生意,总之,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波。相传,舜在30岁的时候,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承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遂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舜,以便对他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舜不但能与二女和睦相处,而且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舜在历山耕耘,历山之人皆让畔;舜在雷泽打鱼,雷泽之人皆让居。他在那里劳作,那里便兴起礼让之风。他到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那里制作陶器的人们都跟着他认真操作,精益求精,从而杜绝了粗制滥造。

尧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高兴,于是便赏赐了舜许多礼品,还为他修筑了仓房。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的父亲和弟弟都急红了眼,于是便想害死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借舜修补仓房屋顶之机,便在下面纵火烧仓房。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才幸免于难。

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井已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企图将舜活埋在里边。多亏舜早有觉察,已在井筒旁边挖好了一条通道,才从通道逃出。对于这些加害于他的阴谋诡计,舜都不放在心上,秉持着“家和万事兴”的原则,一如既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2、卓文君和司马相如。

卓文君丧夫后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长得又帅(《史记》曰:甚都),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

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为了“家和万事兴”,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3、吴启光。

在永丰县藤田镇,有一个家庭被人们誉为和睦家风代代传的典范。这个家庭的家长是73岁的退休老干部、田心村老年体协理事会会长吴启光。这家子的和睦家风,得从吴启光的父亲吴文香说起。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他没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

吴文香年轻的时候担任大队的调解主任。虽然没文化,但他心里却明镜似的。他常说,群众要安居乐业,家庭必须和睦,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稳定,人们才能过上舒心的日子。为保一方平安,吴文香只要知道谁家存在矛盾纠纷苗头,无论早晚,哪怕是正在吃饭,他都会放下筷子就往这家跑。

他深有体会地对大家说,家庭是社会的大细胞,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没有形成大的矛盾纠纷以前调解效果最好。在调解家庭纠纷的过程中,吴文香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他就从小道理入手,每每总以“一双筷子容易折断,十双筷子捆成一把就力量大”的道理教育大家讲团结、讲和谐、互相互让。

在他担任调解主任期间,调解和化解了不计其数的邻里纠纷和很多父子、婆媳、夫妻、兄弟、妯娌之间的家庭矛盾纠纷。由于吴文香主任经常用“筷子”的道理启发当事人,则被人们称之为“筷子主任”。这句话,虽然是句戏言,但也是人们对他任劳任怨工作的褒奖。

吴启光深受父亲吴文香的影响,他将父亲的品格发扬光大,将“家和万事兴”作为自己保持良好家风家教的座右铭。

吴启光在兄弟四人当中是大哥,家中也惟有他吃“国家粮”,拿工资。吴启光生育了五个儿子,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但是,他还是时不时的从有限的几十块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接济几个家境贫困在家务农的弟弟。

受接济的次数多了,弟弟、弟媳过意不去,每每总是不肯接受。他就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说,我们是亲兄弟,你们生活暂时遇到困难,哥哥有责任帮一把,兄弟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这也是父亲传下来的家风。

有一次,三弟吴启方的儿子突然病了,需要立即送医院救治,可是又身无分文。正在危急之际,大哥吴启光回家了,当听说小侄子病危,二话没说,就把刚领到的工资全部交给了三弟媳的手上。

正是这样的好家风,几个弟弟也千方百计出手帮衬哥哥。哥哥一家人多吃饭,又缺少劳动力,在那个年代,没有劳动力就没有了工分口粮。弟弟看到哥哥一家天天以蔬菜替代粮食充饥,也经常拿出粮食帮衬哥哥。就这样,兄弟之间你帮我,我帮你,兄弟几家演绎着互帮互助的好家风。

4、李彬。

李彬是一名教师,他们相亲相爱,真诚相处,建立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获得全国五好家庭。他们对父母孝顺、对子女以身作则,对邻里和蔼,乐于助人,他们是一个积极、文明、进取向上的家庭,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作为教师,夫妻俩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勤于钻研,全身心投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深受学生爱戴,夫妻先后十余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作为父母,他们一贯坚持言传身教,始终把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他们秉承着“家和万事兴”的原则,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创造优质的读书情境,在他们熏陶下,女儿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多次被学校授予“五星少年”“学习标兵”“服务标兵”等称号,全家也被被评为乐山师院“书香家庭”。

作为儿女,他们对待双方父母都十分尊敬和孝顺,时刻关心父母生活、健康。陪伴是最好的孝顺,周末或是节假日,只要有空,他们要么接双方父母到乐山团聚,要么带上女儿回老家看望父母,一起和老人家做饭、聊天,共享天伦之乐。

他们一家热心公益事业,主动参加各类献爱心活动和爱心捐款,尽自己能力去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她们一家用真诚、责任、爱心、诚信谱写了一曲文明、健康的动人乐章。

5、张宜斌。

全国五好家庭,张宜斌家是乐山市犍为县舞雩乡银桥村9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张宜斌本人是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家里4口人。

虽说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全家在张宜斌这个90多岁的老人的带动下,全家人爱党、爱国、爱家乡,主动热心服务群众,关心时事,好学上进;在家风传承上,重视“立好家规,树好家风”,重视“家和万事兴”的原则,深得干部和周围群众的认可。

立家规——自立自强敢于担当。张洪是张宜斌的二儿子,和妻子罗贵云一起随父亲生活。张洪曾在某煤矿打工,一场突如其来的矿难使得他下肢瘫痪,可他没有完全依靠亲人的照顾生活,他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补贴家用。罗贵云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儿媳,不仅细心照料高龄的公公张宜斌,还要照顾丈夫张洪,十年如一日,从无怨言。家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张宜斌一家从未向组织寻求过帮助。

树新风——百年之后丧事从简,只求作伴绿水青山。张宜斌早早给后代写下了“遗书”,希望自己的身后事从简。他家附近的村道公路旁有他亲手种下的两株银杏树树苗。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两株普普通通的树苗,其中一株树苗上挂着他对子女的诀别语,这便是他选择的树葬地点。

张宜斌希望子孙后代能像银杏树一样,将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并能继续立好家规传给后代。这就是一位普通老党员不平凡的家庭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78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