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可以拿着退伍补贴的证件到民政局办理领取。
享受定期抚恤金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死亡的,增发6个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费,同时注销其领取定期抚恤金的证件,从下个月起不再发给定期抚恤金。伤残军人去逝,增发一年抚恤金,作为丧葬费。同时注销定期抚恤金,补助金证件(卡)。没有享受抚恤金的人员,标准由当地省民政制定,各地民政局退伍办予以执行。
一般情况下,这退伍的,从国家规定来说,没有明确的待遇,但有优待这个要求,找找当地的人武部,还有民政局,一般是能给予经济上适当的抚慰金,不会太多,不要想太多了。另外还可以找找他原来的部队,部队也会给点补助什么的,没有正式的标准,很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要求,找找是会适当给点经济上的补助的。几千块钱,还是有可能的,两处吧,一个是地方,一个是部队,都能给点吧。如果是在退伍过程中死亡,还算是部队的,但你这个估计不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就是上面的办法了,当然了,你不找,肯定也不会给你,你找了,肯定也多少会有点点。 法律依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第十四条对生前作出特殊贡献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除按照本条例规定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外,军队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发给其遗属一次性特别抚恤金。第十五条一次性抚恤金发给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有很多人都向往这种生活,和自己的爱人一起安稳地度过一生。但是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美好,不少有情人都被各种因素影响而不能终成眷属。战争年代更是如此。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也有人因为战争收货了自己的爱情。
在抗日战争中,就有一个叫刘运达的中国军人娶到了一位日本妻子。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1938年的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的进攻计划,也给狂妄至极的日本人当头棒喝。但是日本人还是冥顽不灵,执意要将侵华战争进行到底。
不仅如此,他们还调整了自己的进攻计划,原本是打算北上进攻中国,现在变成了先从南部攻下缅甸和印度等国家,进而再借势威胁到中国。中国军人们识破了日本人的诡计,他们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就组建了一支远征军,抵达缅甸等地和当地的军队一起协同作战。刘运达就是这支远征军中的一员。
1945年3月,中日双方在拉因公区域进行了一场大战。日军最后溃不成军,只能仓皇撤退。我军大捷,而且还俘虏了14名日籍男女。为了速战速决,我军决定就地枪决男性战俘。至于那些女战俘该如何处理还需要进行近一步的讨论。但是有一个女战俘情绪非常激动,三番五次想挣脱押送人员逃跑。
出于安全因素的考量,大家都觉得还是将她也枪毙最好。就在这时,刘运达挺身而出救了这个女战俘一命。可是他恰恰没有想到这个名叫大宫静子的女人会变成自己的妻子。1943年的时候,大宫静子还在大学里学习护理相关的知识。后来日本全国都奉行全民皆兵的政策,所有日本人都必须为日本的侵略事业做出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宫静子也跟随部队一起来到中国参加了沪松会战。后来她又跟随着部队去了缅甸,利用自己专业的知识救助那些在前线受伤的伤员。在她的认知里,被俘后很可能会被敌人杀害。可是他没想到自己被俘虏了之后,不仅没有被残忍地杀害,相反还被人救了下来。
大宫静子也决定留在中国,医治中国士兵。她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替日本赎罪。与此同时,她也和自己的救命恩人刘运达越走越近。后来他们两个在众人的支持和理解之下结为夫妇。大宫静子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莫元慧。
打仗的时候,她就跟丈夫一起奔赴前线。退伍了之后,他也跟着丈夫一起回到了农村幸福的生活。直到1980年的时候,突然有人告诉她父亲还在家中苦苦等待她的消息。看到妻子担心不已泪流满面的样子,刘运达十分通情理地同意跟她一起回日本探亲。
但是等他到了日本之后才意外的发现,原来自己的妻子是富商的女儿。他心里还隐隐的担忧,妻子会不会选择留在日本。不过好在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后来莫元慧还是回中国了。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栏目组来了一位特殊的人,他的名字叫王玉明,是为退伍军人。两年前,他的妻子阎宝霞因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不慎走失,至今没有回来。
退伍老兵王玉明今年72岁。在过去近2年时间里,为了寻找一个人,古稀之年的他背着行李,走了六千多公里路,贴了两万多张寻人启事。他说这个人,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这个人就是他丢失的老伴阎宝霞。
王玉明老人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宝霞,这两年你走到哪儿去了,一定受苦了吧,我们俩在一起今年整50年了。你从两千公里外跟上我来到徽县,受苦了。
年轻时,你在老家劳动带孩子,我们十几年分居两地生活。头几年,几年才见一面,后来,一年见一面。每年我走的时候,你都含着眼泪送我说‘你走吧!帮工作去吧!明年回来再见面’,鼓励我说明年很快再见面,一年很快就会过去。我们俩过着牛郎织女生活,我们年轻的时候受折磨。现在老了,条件也好了,我说我们永远在一起,不分离。
谁知阿尔茨海默症害死你了,你到底到哪儿去了,我欠你的太多了。你走到光明处,有好心人报个信,你的男人王玉明接你回家。”
五十年坚定守候,五十年携手相伴,前半生相隔异地,已经留下了分别离散的遗憾。苦尽甘来的后半生,却不能白头到老。
希望老人早日找到他的老伴,白头到老!
中国边界线划分是从清末时跟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开始的,但我国早期内忧外患,并没有太正式的划定边界,西方列强就趁此机会,在边界殖民起来,中印反击战就是在这种前提下打响。
印度英属时期,印度就擅自划定了“麦克马洪线”,并对我国边界武装侵略,即便印度摆脱了英国,依旧没有取消“麦克马洪线”,1962年6月,我国正式发起反击战,王琪就是解放军当中的一员。
王琪原名王养院,出生于1937年,陕西乾县人,在家乡读完了小学和高中,1960年就参加入伍,在军中读测绘工程,对印反击战时,他作为一名解放军入驻祖国边界,执行测绘任务。
根据王琪在BBC上所说,1963年1月时,他外出散步,但由于走得比较远迷路了,他连续走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出来的路,又累又饿,就在他找到一条车道时,看到一个红十字会的车经过。
王琪就寻求他们的帮助,本来王琪以为红十字会的人会给他指明一条路,但是红十字会却将王琪给扣押了,直接送到了印度军方,印度军方以“入侵”领土罪将他逮捕,并且判了7年有期徒刑。
在接下来的七年当中,他在不同的监牢当中艰难度日,每到一个地方,他就会因为是华人,给受到各种“特殊照顾”,直到1969年印度才下令将他释放,但限制他出境,他被带到了一个偏远的村落当中。
为了能够在印度生存下来,王琪就到一家面粉厂打工,但由于是华人,受到了四处打压,思念家乡的王琪,只能忍辱负重,在面粉厂唯一帮助他的就是一位名为Sushila印度女子,虽然王琪不断地给中国的家人寄信。
但是印度对于要送出国的书信件一直严加管控,长达5年的时间,王琪没有收到一封回信,远在他乡无依无靠的王琪,就在1975年跟Sushila结婚了,并且学会了印地语,两人共同养育了4个孩子。
不过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更加别说是王琪,他一直尝试联系中国的家人,印度家属也都四处奔走,但印度交通落后,通讯不便,直到2002年,他才跟家乡的母亲第一次通话。
自从中国大使馆了解到王琪的事迹后,四处为他奔走寻求家人,并且办理护照,2013年,虽然拿到护照,但需要印度进行审批,中国大使馆一直跟王琪保持联系,并且在几年当中又争取了到了10年期限的护照。
2017年,王琪终于回到了阔别54年的家乡,在跟家乡的人交谈时,他已经不会说家乡的方言了,吃饭时,拿着筷子,半天都想不起来怎么使用,毕竟有半个世纪都是吃手抓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