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将领、邢国公尤俊达简介,尤俊达是小人吗?

唐朝将领、邢国公尤俊达简介,尤俊达是小人吗?,第1张

人物经历

尤通,字俊达,山东兖州府平阴人氏,明以卖珠宝为业,实则是山东绿林的总首领。他找到程咬金,共同商议劫取了杨林48万两皇纲官银。后来事发被杨林捉拿,得众豪杰劫狱相救,在贾柳楼与众豪杰结义,贾柳楼四十六友中排名第七,后与众豪杰一同反出山东,入瓦岗寨共举义旗反隋。后随众瓦岗英雄一起归唐,李世民攻打刘武周,尤俊达为副先锋。诸反王平定后,尤俊达为鱼鳞关总兵,封邢国公。在小说《薛仁贵征东》中,尤俊达随唐太宗征讨辽东,在凤凰山和二十五家总兵一起被大元帅盖苏文用飞刀杀死。

角色设定

尤俊达的历史人物原型是唐朝著名大将牛进达。

牛进达(595-651),名秀,字进达,以字行,濮阳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市鄄城县)人,唐朝大将。据《大唐故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琅琊公墓志铭》载,其曾祖父为东魏韩州刺史、上柱国、平原县公牛定,祖父为北齐镇东将军、淮北太守牛双,父为隋清漳县令牛汉。 关于牛进达,新、旧《唐书》虽然没有给他列传,但从史书仍然可以找到一此关于他的记载,这些记载足以证明他当时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

牛进达最早出现于史书是在《旧唐书·秦叔宝列传》中,当时瓦岗军失败后,秦叔宝、程知节和牛进达等许多将领因走投无路,降于王世充,王世充对诸人接遇甚厚。但是他们皆不满王世充多诈,于是就私下里开始找机会离开王世充。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十九日,王世充率部进犯唐朝谷州(治新安,今属河南),与唐军交战于九曲(今河南宜阳西北)。牛进达与程知节、秦叔宝、吴黑闼等都带兵上阵,率几十个亲信骑马向西跑了一百来步,然后下马向王世充行礼,说道:“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旧唐书· 程知节列传》)随即投奔投奔唐军。王世充惧,不敢追逼。牛进达归顺唐军后,与程知节、秦叔宝一起留在了秦王府,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将领。

贞观七年(633年)。牛进达出任邗江府(今江苏扬州)统军,当时嘉州(治龙游,今四川乐山)、陵州(治仁寿,今属四川)的僚民举兵反叛,牛进达率戍守在此的刊江府兵将其击败,平定了叛乱。

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赞普(吐蕃君主的专用称号)松赞干布(即弃宗弄赞)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随唐使冯德遐入唐,多带金宝,奉表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未许。使者回报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赞普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治嘉城,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二十七日,唐太宗即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二十九日,又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时为左武卫将军)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一说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九月初六,牛进达率前锋进抵松州城下,乘蕃军毫无防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一说千人)。赞普闻讯震惊,加之属下厌战情绪日高,大臣8人自杀,遂令撤军。遣使到长安谢罪,并再次请求通婚,太宗应允。十五年(641年)正月,唐以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赞普大喜,尽子婿之礼。

此战,牛进达显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作战时能审时度势,夜袭蕃营,以攻其不备,终获胜利;而吐蕃军自恃兵力雄厚,防务松懈,致遭此败。此战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是唐与吐蕃在近三百年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交锋,唐军的获胜,使吐蕃从此不敢再犯唐边。再加上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以文成公主入嫁松赞干布,唐蕃关系在此后30余年内十分融洽,牛进达可谓功不可没。自贞观四年(630年)时,高昌(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王麴文泰早就曾亲自到长安觐见唐太宗,贡献方物。后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并发兵袭扰内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员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决心除掉这个障碍。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征召麴文泰入朝,麴文泰称疾不至。十二月初四,唐太宗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契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牛进达(时为武卫将军)为行军总管,随上述诸将率步骑数万及突厥、契之众征讨高昌。麴文泰以为唐离高昌有7000里之遥,沙碛阔约2000里,地无水草,气候异常,唐朝不会以大兵相加。及唐军在熟悉当地地形的契何力引领下抵达碛口时,麴文泰忧惧而死,其子智盛即位。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唐军攻下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俘男女7000余人,随即直趋高昌城。麴智盛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初八开门出城投降。此役,唐打通了去西域各国的通道,促进了和西方诸国的联系,同时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的作用。《新唐书· 高昌传》中记载了牛进达随军出征一事,虽在作战中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并不能因此抹杀他的功绩。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率大军征讨高丽,牛进达也随军出征。六月二十日,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下,纵兵攻城,高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高丽、H兵前来救援。唐太宗设计将高丽援军诱至安市城东南8里处,依山为阵,长40里。命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率15万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牛进达等精兵11万做为奇兵从山北穿越峡谷冲击高丽军阵后,唐太宗亲率4000步骑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敕令诸军以鼓角为号,一齐出击。二十二日,高延寿等人见李绩布阵,便 部队,准备迎战。担任奇袭任务的长孙无忌、牛进达部率先与高丽军交战,唐太宗在高处见尘烟骤起,遂命擂鼓举旗,唐军各路兵马即鼓噪并进。高延寿惊慌失色,本欲分兵迎战,但高丽军阵形已被冲乱,士卒四散奔逃,被斩2万余人。高延寿率余众依山固守,唐军四面围攻,牛进达随长孙无忌将所有桥梁撤掉,以断其归路。高延寿走投无路,遂于二十三日率士卒368万人归降。高丽举国震惊。此后,由于已近深秋,辽东一带早寒,草枯水冻,军粮将尽,唐太宗于九月十八日下令班师还朝。

贞观二十年(646年)五月,高丽(当为高句丽,下同)王高藏及莫离支盖苏文遣使前来谢罪,但仍未真心归顺,并继续侵扰新罗。十月十四日,唐太宗诏令不接受高丽的朝贡,准备再次征讨高丽。鉴于上次久攻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不下的教训,唐太宗接受朝臣们的建议,派偏师深入高丽境内,轮番骚扰其边疆,使其国人疲于奔命,耽误农时,数年之间高丽便会因粮荒而土崩瓦解。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唐太宗诏命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侯将军李海岸为副总管,率兵万余乘楼船从莱州(治掖县,今属山东)渡海进入高丽境内;财时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为副总管,领兵3000与营州都督府兵会合从新城道进入高丽。唐军水陆并进,骚扰高丽。五月,李绩率部渡过辽水(即辽河),击败高丽兵,焚其城郭后还师。七月,牛进达、李海岸率军渡海进入高丽境内,牛进达率唐军与高丽军作战,因指挥正确,在大小百余战中,战无不胜。十日,唐军攻克石城(今辽宁庄河西北),进至积利城(今辽宁复县)下,高丽兵万余出城迎战,副总管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2000余级。十二月,高丽王遣其子莫离支高任武入唐谢罪。从而,竖立了隋唐史上对高丽作战中,大获全胜的成功战例。

此后,史书再没有关于牛进达的记载。据《唐会要》记载,牛进达最后官拜右武卫大将军、琅e郡公,牛进达死后,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曰壮,并陪陵昭陵。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丝绸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因为大量的丝绸西运,才使得从中国通往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各国的道路被人们称之为“丝绸之路”。自从中国的丝绸传到西方以后,如何从东方获得织造丝绸的技术就成为许多西方商人朝思暮想的事情。对于中国来说,如何控制丝绸织造技术,使其不能流传西方,也是令人琢磨的问题。

  然而,在一次次的东西方交流中,桑、蚕最后还是逐步传到了西方。这背后是怎样的艰难过程,这几天,记者采访了诸多的专家,逐步解开蚕茧西传之谜。

  7000年前就有丝绸

  早在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已发现了蚕茧的纤维性能,从事养蚕、缫丝业,他们用灵巧的双手纺织出了绚丽的丝织品。

  民间传说,养蚕是黄帝时代发明的,有些史书中也记载了这些情况。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西陵之女嫘祖为皇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始治丝以供衣服。”可见养蚕缫丝之术在中国由来已久。

  “早在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人们就已发现了蚕茧纤维利用的秘密,大约在5000年前,蚕的家养时代就已开始了。”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也就是在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中国人织造的精美丝绸,就通过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渐西传到了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但是,这也是人们能够找到确切证据的记载。其实关于丝绸的西运,专家认为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人们曾经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中,发现了中国的丝绸。

  人们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蚕纹和编织图案,在“文化”的遗址中发掘了世界上最早的丝质绢片、丝苇、丝线等丝织品实物。专家认为,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大约在4世纪传到中亚、西亚,大约6世纪的时候传到东罗马。

  丝绸传到西方后,引起了上流社会的重视,据说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曾经穿着丝绸长袍去看戏,结果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因为这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古罗马的人把中国称之为赛里斯,意思丝国。古罗马人喜欢中国丝绸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万里迢迢,难以得到“物以稀为贵”;其次,当时西方人衣服的材料主要是麻和动物皮毛。这些材料制作的衣服在夏天非常热,远远不如丝绸凉快。

  最初中国的丝绸是通过安息或印度的客商贩运到希腊和罗马的,后来人们对丝绸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价格也逐渐提高,不断有商人加入到贩运丝绸的行列中。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对养蚕缫丝技术进行保密,这个秘密得以维持了很久的时间。但它是挡不住养蚕技术的西传。因为人们的生活需求以及广阔的市场对人们产生了非常大的诱惑力。

  玄奘笔下的故事

  对于养蚕技术的西传,至今有着多种说法和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与玄奘密切相关。玄奘高僧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他曾经将到印度取经过程以及在路上看到的情景记述了下来。在《大唐西域记》中曾经给人们记述了一段养蚕技术西传的故事。他记录的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唐人所说的古时候),新疆和田一带有一个国家叫瞿萨旦那国,过去这里的人们是不会种桑养蚕的,后来他们听说东国(东边的一个国家)善于种桑养蚕,就多次派遣使者前去求蚕、桑种。东国国王坚决不给,而且还下令边关严禁蚕、桑种出口。事情不好办了,这个瞿萨旦那国王想了一个好主意,采用求亲的办法,来麻痹东国国王的戒备之心。于是他派人带着重礼向东国公主求婚。这时,东国国王也在考虑向西边扩张势力,自然就答应了求婚一事。迎娶公主时,瞿萨旦那让迎娶的使节告诉公主,我们这里可没有丝绸,如果公主要做衣服的话可以把桑蚕种带来,以便将来为她做衣服。于是,公主按照专使教的办法,就秘密弄了一些桑蚕种,放在自己帽子里面。到了边关,所有车辆都被仔细地检查过了,唯独公主的帽子无人敢动。这样,东国的桑蚕就到了西域一带。唐玄奘取经路过还专门到这里参拜了供奉桑蚕种的寺院鹿射寺,看到几株大桑树。

  这个故事流传得比较广,在藏文《于阗国记》、在和田的一个古遗址中都发现了相关的记录。但是专家们认为:故事中的东国可能是鄯善国。因为史书至今没有发现在公元2世纪左右中国公主嫁入于阗的记载。只有在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曾将一个宗室女儿嫁给了于阗王。而这时候,玄奘都已去世了。因此人们认为这个故事中的东国,并不是中国,最大可能就是西域的某个国家。专家们推测,这个东国可能是鄯善。

  僧侣带到了地中海边

  蚕茧传入西域后,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继续西传。西传的蚕茧如同火炬一般,在一个个运动员的努力下,最后传到了欧洲。当然,它的西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自然要通过层层的关卡,数不清的艰难险阻。

  无独有偶,桑蚕传入欧洲也是通过秘密渠道进行的。生活在公元6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柏洛科匹斯曾经记录了蚕茧传入欧洲的经过,这是通过僧侣西传的。

  当时,有几个印度僧人到了君士坦丁堡(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东罗马的首都),这些僧人探听到罗马人不愿意从波斯购买丝绸后,就给当时东罗马的皇帝哲斯丁出了一个主意。说他们曾经在丝国(中国)生活过多年,掌握了养蚕技术。皇帝听完后,对僧人许诺,一旦养蚕成功,将给予重赏。于是这些僧人从印度取来了蚕种,在东罗马境内养蚕。他们的养蚕技术是间接从中国传入的。对于蚕茧的传入,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说是东罗马的养蚕技术是直接从中国传入的,是一个波斯人费尽周折带来的。

  无论如何,丝绸织造技术作为中国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生活的享受,而且也成为了一个文化的载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022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