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的详细资料

嫘祖的详细资料,第1张

答:嫘祖故里为河南省西平县。

嫘祖活动嫘祖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是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是她开创育桑养蚕,抽丝织巾,肇造衣饰文明,著称“蚕丝鼻祖”;是她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著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

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今年应举办第五届纪念嫘祖节。

中国嫘祖、冶铁铸剑两大文化之乡2007年11月,“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嫘祖故里河南西平隆重举行。 据悉,一个县同时被命名为两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同时挂四块牌子在国内尚属首次。

今天上午八时许,在授牌仪式现场河南西平杨庄高中内,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九时三十分左右,有关领导开始宣读正式命名授牌文件,并向西平县授牌。来自国家、河南省、驻马店市等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民众近两万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河南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铸重地,西平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是她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 今年六月中旬,“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一行专程赴河南西平县,对该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进行评审验收。

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平县(古西陵)是嫘祖故里,是中华民族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文明的发源地,嫘祖文化的原生地。遗址遗存确定准确,有历史记载真实,民风民俗延续久远,传承至今不变,民间文化底蕴浑厚,影响广泛。西平的冶铁铸剑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诸多历史典籍记载和原生态性的多处历史遗存;不仅流传有众多的民间神话、传说、风物掌故,又有对棠溪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 骨有九贵,察以尊卑

原文

骨有九起:天庭骨(1)隆起,枕骨(2)强起,顶骨(3)平起,佐串骨(4)角起,太阳骨(5)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6)若不得而起,项骨(7)平伏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后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8)者为贵。碎(9)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注释

(1)天庭骨:在“天庭”之下,其势丰隆饱满,俗话说“天庭饱满”就是这个意思。

(2)枕骨:与“印堂”相平的后脑勺之骨。

(3)顶骨:以平正而突兀为佳。

(4)佐串骨:即鬓骨,其状似角,方为佳,俗话说“头角峥嵘”。

(5)太阳骨:起于两眉之间,根在太阳穴。

(6)颧(quán)骨:位于颅面骨的两侧,呈向外的弓形,上缘较锐利,易于扪及。

(7)项骨:在脖子后面,是头骨和脊椎联结的部分。

(8)联:就是联结,引申为相互联结贯通,没有明显的断裂状,看上去完整圆润。

(9)碎:与联相反,指联结不完好,有明显的裂纹。

译文

九种主贵骨各有各的姿势:天庭骨丰隆饱满;枕骨充实显露;顶骨平正而突兀;佐串骨像角一样斜斜而上,直入发际;太阳骨直线上升;眉骨骨棱显而不露,隐隐约约像犀角平伏在那里;鼻骨状如芦笋竹芽,挺拔而起;颧骨有力有势,又不陷不露;项骨平伏厚实,又约显约露。看头部的骨相,首要看天庭、枕骨、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看面部的骨相,则主要看眉骨、颧骨这两处关键部位。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完美无缺,毋庸置疑,此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若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此人便终生不会贫穷;若能具备其中的两种,此人便终生不会卑贱;若能具备其中的三种,此人只要有所作为,就会发达起来;若能具备其中的四种,此人一定会显贵。

骨有不同的颜色,面部颜色,则以青色最为高贵。俗话说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着粉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

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头好。然而,如果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如果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僧人;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不长寿;如果颧骨紧贴眼尾而颧峰凌眼,必无子孙后代。这里的富贵与贫贱差别,有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大的。

解读

古代流传一首《九贵骨》之歌,说是百劫修成九贵骨,可见相人相骨的说法由来已久。俗话说:头无异骨,难成贵相。何为九贵骨,何者为贵,虽说法不同,但都大同小异,需要我们慎重地加以斟酌。

典例阐幽

社稷之重臣,匡世之奇才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从小就养成了狂放不羁,轻财好义的性格。至十八岁已经长成一个英俊,魁伟的男子汉。拜名师,习剑术骑射,招聚百名青年,围猎于南山,讲武习兵,号令严明,像军事演习一样。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当群雄相互争夺的混战将要扩展到鲁肃家乡时,为了避乱,鲁肃举家迁居东城。当时的东城,为袁术的辖地。袁术闻其名,请他出任东城长。但鲁肃发现袁术部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急速赶来阻拦。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对追兵说:“你们都是大丈夫,应该明白天下大势。当今天下离乱,为什么如此相逼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张弓搭箭,箭矢穿盾而过,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自量不是鲁肃的对手,只好退回。

鲁肃顺利到达居巢。不久,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鲁肃与他同行,把家人留在了曲阿。见到孙策后,孙策很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的祖母去世,他回东城去办理丧事。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东吴。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东吴,于是,鲁肃也到了东吴,当时孙策已经去世,孙权仍住在吴郡。

周瑜劝鲁肃留下来,便马上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且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孙权马上宴迎鲁肃,话语十分投机,孙权心中大喜。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欲起身告辞。孙权却单独把他留下,合并座席,面对面继续饮酒。

孙权对鲁肃说:“现在汉朝危机四伏,天下纷乱,我继承我父兄的遗愿,很想建立像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事业,你既然来到我这里,打算怎么辅佐我呢?”鲁肃回答说:“过去高祖刘邦一心想拥戴义帝,最后没能实现,是因为项羽在破坏。当今的曹操犹如往日的项羽,您怎么能建立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拥护天子,号令天的霸业呢?我私下分析,汉室不可能再复兴,曹操不可能立即铲除。替将军打算,只有立足于江东,观察和等待天下局势的变化。江东的地域虽然不大,但也不要嫌它太小。为什么呢?北方现在是多事之秋。我们可以趁机铲除黄祖,攻伐刘表,把整个长江流域统统纳入我们的领域,然后打着帝王的旗号谋取天下,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的功业啊。”

鲁肃的一席话,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精辟的分析,提出先稳固江东,然后攻荆州,取西川,最后统一全国的战略。

公元208年,东吴经过几年的整顿和治理,内部得到了巩固,凭借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过硬的军事实力,日夜厉兵秣马准备对荆州用兵。曹操这时也打败了袁绍,收复了乌桓,几乎平定了北方,听说孙权要取荆州,不顾久战的疲劳,立即亲率10万大军,日夜兼程,浩浩荡荡的朝南进发,曹操出兵不久,刘表病死,小儿子刘琮接任荆州之主,刘表的死讯传到东吴,鲁肃立即向孙权请命去安抚荆州。当鲁肃走到南郡时,刘琮已经献城降曹,刘备兵败长坂坡,匆忙逃走,准备南渡长江。于是鲁肃迎刘备于当阳,向刘备转达了孙权的意思,劝说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刘备听后,非常高兴,命孔明随鲁肃过江出使东吴,促成了孙刘联盟。

公元208年冬,孙刘联盟军大败曹操于赤壁,曹操仅带少数残兵败将从华容道逃走,留下曹仁镇守江陵,自己回北方去了。

头无异骨,难成贵相

古人观人历来重视相骨,特别是头部的异骨。书云:“头无异骨,难成贵相。”

汉高祖刘邦,高鼻梁,长颈项,面貌有龙相,须髯很美,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为人仁厚,善于施舍,意志豁达,胸襟开阔,常表现出宽宏大度的作风。到了壮年,试做官吏,做泗水亭长,对其公所中吏人,无不加以轻侮。刘邦好酒好女色,常常向王媪、武负二人的酒馆赊酒。有时,刘邦喝醉,卧不能起武,王、武二人看见刘邦身上有龙出现,甚以为怪异。以前,刘邦来买酒,她们便将刘邦留在酒馆中畅饮,二人按酒价的数倍记账。等二人见到刘邦醉卧而有龙出现的怪事后,到年底算账时,这两家酒馆经常撕毁账单,不向刘邦索债。

刘邦经常出差到秦都咸阳,当时恣意游观名胜,看到秦始皇的威仪盛势,感叹道:“大丈夫应该像这个样子”!

吕公和沛县县令关系亲密,为了躲避仇人,而跟随县令到沛县客居,因而在沛县定居。沛县里的豪杰和官吏听说县令有贵客来临,都前去祝贺。萧何担任主吏,负责迎接宾客和接收贺礼,规定送礼不足一千个钱的人,在堂下就座。刘邦是亭长,一向看不起县中官吏,写了一张贺钱一万的礼单送了进去,实际上一个子儿也没带。他进门便高喝“贺礼万钱”,众人大吃一惊,吕公深以为奇,并到门口迎接。吕公善于为人看相,看到刘邦的相貌,就肃然起敬,引他上坐。于是刘邦坐在上座,一点也不谦让。他谈笑自若,不时对那些贵客流露出轻蔑的神色。

宴会快要结束时候,吕公便以目示意,特意挽留刘邦,他对刘邦说:“我年少时候喜欢给人看相,相过之人已有许多,都没有一个比得上你,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女,愿意把她嫁给你做扶箕持帚的妻子。”吕公的夫人得知此事后,直埋怨吕公说:“你经常说我们的女儿气质不凡,将来一定会成为贵人。沛令向你求婚,你都没有答应,怎么把女儿许配给刘邦这样一个人呢?”吕公不予理睬,最终将吕雉许配给刘邦。在吕公看来,刘邦除了相貌和气度不凡外,他的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表现了藐视礼法传统、官吏豪富的大家风度,认定刘邦将来一定大有作为。果不其然,刘邦后来率众反秦,夺取天下,成了汉代的开国皇帝,而吕公之女也成为一代皇后。

刘邦当亭长时,经常回家休假,到田里去看看,有一次,吕后带着两个孩子在田间耕种,有一个老人由田中经过,求些水喝,吕后见老人饿了就给了老人一些吃的,老人就给吕后相面。老人说:“夫人的相貌,是天下的贵人。”吕后又让老人给两个孩子相面,老人看看男孩说:“夫人所以能够大贵,就是因为这个孩子的关系。”老人又看了看女孩说亦是贵相。等老人走后刘邦正好回到田舍来,吕后便将老人相面的事说给了刘邦听,说一个老人经过此地,说孩子和我都是大贵之相。刘邦便问,老人在哪里,吕后说:“刚走,不会走远。”刘邦便追去了,果然追上了。他问老人相吕后和孩子的事,老人说:“方才我相过夫人和孩子,相貌的高贵都像你,你的状貌,贵不可言。”刘邦便道谢说:“如果真如先生所言,相面夸赞鼓舞之德,绝不敢忘。”后来刘邦贵为天子,派人四处寻找老人,可是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去向。

以明为晦,成就帝业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人。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开国之君。于隆安三年,参军起义,对内平定战乱,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致力于北伐。执政期间,吸取前朝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刘裕精明过人却又深藏不露,善于韬光养晦。东晋孝武帝时,刘裕从军,开始了戎马生涯。晋安帝当了皇帝,孙恩从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纷响应,使朝野大为震惊,刘裕当时是参军,他作战勇猛,指挥有方,富有智谋,善于以少胜多。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因讨乱有功,被封为建武将军,担任下邳太守。他率水军追讨孙恩,迫使孙恩投海而死。桓玄掌握朝政后,刘裕投靠桓玄,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取而代之。

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桓温一心想篡夺晋朝的江山,但是由于谢安等人的抵制,没能实现,最终郁郁而终。桓玄比起他父亲来,更加野心勃勃,也更加飞扬跋扈。他不断扩张势力,收拢人心,要实现其父没能实现的遗愿。

刘裕作战勇敢,但是地位并不高,举止也很随便,很多贵胄名流都不怎么瞧得起他,只有王谧对他另眼相看。王谧是丞相王导的孙子,在朝中很有地位。他私底下对刘裕说:“老夫阅人无数,只有你会成为当世英雄。”

有一次,刘裕和刁逵赌钱,刘裕输了,没钱还债,被刁逵捆在拴马的桩上。王谧见了,忙叫刁逵松绑,自己代刘裕还了赌债。桓玄第一次见刘裕时,是刘裕随着几位刺史进京朝见。桓玄对王谧说:“此人风骨不同寻常,只怕不是寻常人。”桓玄的妻子刘氏,一向有识人慧眼,她见了刘裕,便对丈夫说:“我看了刘裕走路的样子,龙行虎步,两眼有神,一定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你要想得天下,就得早早除掉他,免得留下祸患。”桓玄叹了口气说:“现在我要平定中原,正是用人之际,除掉他,真的是没有可用的人了,以后再说吧。再说现在他也翻不了天。”刘裕自己也非常谨慎。其实他和桓玄一样野心勃勃,但是他知道时机未到,自己的势力还远远比不上桓玄,就把自己的志向巧妙地隐藏起来,毫不外露,免得为自己招来麻烦。但他一面逢迎桓玄,一面暗中打着自己的算盘,桓玄想利用自己实现夺取天下的野心,自己反过来也正好利用桓玄的野心,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桓玄东征西讨,铲除异己,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东晋疆土归他管辖,他感到自己可以实现下一步计划了。他让下面的人呈上天命符和吉兆,来表明自己是天命所在。但他内心同时也充满了恐惧,这毕竟是篡位,可以一步登天,也可以一步跌入地狱。一天夜里,南京城外涨水,水流到城内,淹死了很多人。水涛声加上百姓的呼叫使他心惊胆战,以为是手下造反。他担心的人中当然有刘裕。他命堂兄桓谦到刘裕那里去探虚实,一旦发现刘裕有异心就杀了他。

桓谦见到刘裕,问道:“楚王桓玄功高德隆,现在朝廷里有些人劝他自立为帝,弄得楚王很是为难!”刘裕不动声色地说:“这是好事啊!楚王功德盖世,现在晋室不振,百姓的希望都转到了楚王的身上,以楚王的功德和威望,代替晋室,我看也未尝不可。”桓谦说:“将军如此说,真是深明大义,有了将军的支持,这件事情就算成了。”于是,桓谦便兴冲冲地回去复命,向桓玄说明了刘裕的态度。

桓玄非常高兴,放松了对刘裕的警惕。刘裕却乘机和何无忌一同乘船返回京口,暗中商量恢复晋室。刘毅也出来找何无忌谋划反桓玄,何无忌故意说:“桓氏势力强大,能有把握吗?”刘毅笑笑说:“天下自有强弱,如果失去人心,虽然强大,也会变弱。现在所愁的只是缺少个带头的盟主。”何无忌说:“难道天下就没有一个英雄吗?”刘毅说:“我所知道的只有刘裕。”何无忌笑而不答。他回去告诉刘裕,于是他们决定共同反桓玄。

起事那天,刘裕以打猎为名,集聚了一百多人在京城发难,杀死守将桓修。刘毅在广陵起事,杀死桓修的弟弟桓弘。众人推举刘裕做了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纷响应。桓玄见情势不妙,挟持晋安帝逃到江陵。刘裕率军进入建康,坐镇京师,指挥各路人马乘胜西进。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桓玄被逼逃往西川,为益州都护冯迁所杀。第二年,刘裕迎回晋安帝。为奖励刘裕再造晋室之功,安帝进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从此刘裕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刘裕自平定桓玄之乱后,从义熙五年(409)开始,带兵征讨,进行了消灭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攻破南燕(今豫、鲁一带),杀了南燕王慕容超,收复青州;南下击溃卢循,收复广州;攻克江陵,杀了割据者刘毅;力取成都,灭了割据者谯纵;直捣襄阳,赶走了割据者司马休之。巨大的功勋,使刘裕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他先后受封相国、宋公、加九锡,位在诸侯王之上。义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刘裕令心腹鸩弑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元熙二年(420),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自己即皇帝位,建国号大宋,改元永初,为武帝。

天生反骨,不被重用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入蜀之时,率领部众随刘备入蜀,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提拔魏延为总督军,加封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长沙一战,黄忠欠了关羽一个人情,为还关羽不杀之恩,未射杀关羽,被判通敌之罪。黄忠将要被斩首,忽然一将挥刀杀入,杀死刽子手,救起黄忠,说:“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韩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振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挡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奔云长,拜见刘备。刘备见其有大将之才,想重用他,而诸葛亮要杀魏延。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对刘备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幸得刘备求情,魏延才免一死。孔明指魏延说:“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公元223年,刘备病危,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中,以他的卓越才能稳定了局势,蜀汉在“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下逐渐恢复了元气。其后两年“六月渡泸”“七擒孟获”,安定了后方;渐渐又开创了一个“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吏不容奸,人怀自励”的稳定局面。

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拉开了“六出祁山”北伐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前后经历了六、七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诸葛亮一开始就失人失策。当时蜀军虽锐,但在兵力数量上处于劣势,在战略地位上为险峻的秦岭山脉所阻,利守而不利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出奇兵制胜,速战速决。在这一点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似乎谨慎到了迂腐的地步。

那么,当时是不是没有人提出过卓越而可行的战略方案呢?不是。在初出祁山之时,“起于卒伍”的名将魏延就曾对北伐的路线提出过异议。他根据敌我地形、战术原则等因素提出:“闻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应该说这是个比较周全的战略方案,如果采纳这个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精兵奇袭,直捣长安,再在斜谷大军配合下,胜利是很有希望的。就是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在事后也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借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可见魏延的主张是可取的。可惜孔明把这斥责为“轻躁冒进”,既不用魏延其人,也不用其策,结果大好时机被丧失了。

诸葛亮对魏延似乎有点偏见,偏反其道而行之,要用他的那个“万全之计”,竟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任为先锋主将,硬是强调“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无虞”,兜大圈子自汉中向西绕道阳平关,再武都、天水、祁山,使十万大军在崇山峻岭中缓慢笨拙地前进,使广大将士的体力和粮秣无益地消耗在长途跋涉之中。这样的进军使魏方得以喘息,从容地作好迎战准备,深沟高垒,以逸待劳,致使蜀军失去时机。马谡败走,街亭失守,孔明唱了“空城计”之后只好南归。其实,街亭之失亦不能全怪马谡,诸葛亮要负主要责任。从地理位置看,街亭既是当时的战略重地,街亭之战也是关键性战役。街亭失,“进无所据”,退无所守,只得被迫放弃已取得的陇西三郡,退守汉中,导致整个北伐的失败。

东汉末年是争城夺地,群雄竞起的年代,诸葛亮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上还算得上古代政治家中的高明者,然而比起同时代的曹操、孙权、刘备就差了一筹。诸葛亮在有生之年未能选拔和造就灿若群星的文武雄才来辅助和继承他的事业。刘备一生最突出地选拔了两个人,一是诸葛亮,一是魏延,而诸葛亮对于魏延并不怎么信任,似乎有点压制他。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魏延仍然忍辱负重在几十年的南征北战中出生入死,羌中败郭淮,入川夺取西蜀,南战七擒孟获,北伐任先锋,天水收姜维、射曹操、斩王双、杀张辽,大战司马懿,惊退夏侯霸,街亭失守后力挽狂澜等等。治军严明,“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几乎无恶仗不与,且每战必克。特别是他提出的奇袭长安的战略建议实属善远之谋,可惜没被诸葛亮采纳。假如按魏延“循秦岭而东”的战略放手去干,其前景是难以估量的。难怪魏延常叹息:“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虽有“不肯下人”的缺点,但他对诸葛亮还是衷心服从的。在他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上有重大分歧的情况下仍然能顾全大局,没有作出损害蜀国的事,即使在孔明死于军中、情况十分紧急复杂时也没有能证明魏延叛蜀归曹魏的证据。杨仪同魏延不和已经很深,诸葛亮一死,他们的冲突更趋表面化。“诸葛亮病,谓魏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诸葛亮死后,魏延纠众欲杀杨仪,却被诸葛亮生前授命的马岱斩杀。

瓷器青花瓷器

瓷器釉下彩的一种。又名“釉下蓝”、“釉里青”、“白釉蓝花”。先在瓷坯上用钴料描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1200℃以上高温还原焰烧成。

具体经参看“青花瓷”词条。

石器青花砚台

端砚名贵石品之一。出于水岩、坑仔岩和麻子坑砚石中,其他砚坑都不产。青花,古人认为,是砚石中的精华。呈青黑色小点。但必须以水湿石,方能辨别清楚。青花的品评是“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结,欲浑不欲破”,以“微尘”为上,“鹅毛”次之,同时要以大小相杂为佳。在青花中有几点玫瑰紫的砚石,更显名贵。

**青花

[编辑本段]

出品人:陈大鹏

制片主任:朵梅

制片人:李云良

导 演:桑华

编 剧:崔向华 陈大鹏 李云良

领衔主演:杨子 饰 杨放 李若彤 饰 青花

吴晓敏 饰 眉儿 曹俊 饰 碎瓷

内容提要:

《青花》讲述一个看似零散其实完整的故事,这是一件瓷器从诞生到流失再到寻找的故事。在讲述方式上选择了三段体的形式,把看似毫无关系的三个时空衔接在一起。它使我们在短短的100分钟里感受着元朝,清末和现在。说起影片,导演桑华表示:“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面对这三个时空准确的氛围和内在的关联。我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东西是相对永恒的,而人本身,不管他多么伟大,也只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过客而已。永恒的是不断的艺术传承。找到了答案,其他的一切都迎刃而解,于是有了元朝相爱的师傅夫妇,有了清末眷恋的大少爷夫妇以及现在的青花和杨放。”

作为第一次触电的男主角杨子说到:“**《青花》警示着人们、警示着我们优秀的中华儿女,要以历史为镜,要以历史为鉴,更要知道民族的强盛首先要是民族精神的强盛,民族瑰宝恰又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浓缩,因此,更好的了解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对我们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尊重。”

电视剧青花

[编辑本段]

主演:赵雅芝

内容提要:

景德镇。青花瓷。奇情异恋。江湖纷争。民族恩怨。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民间传奇,一对天下无双的“青花日月樽”!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满洲的宫廷里大发雷霆:关系大清国脉的“青花日月樽”中的“月樽”神秘丢失。 江湖侠客。风尘女子。大内侍卫。日本间谍。 所有人的目光都指向了“青花日月樽”的出生地——景德镇。究竟“月樽”遗落何处?景德镇能否再造“青花日月樽”? 而此刻的景德镇,正在举行两年一届的“青花瓷王”大会,镇上最大的两家制瓷大户薄家与司马家都在为争夺本届的“瓷王”称号暗中叫劲。两家都凭着从不外露的祖传制瓷秘籍成为景德镇最有名的制瓷世家。薄家已连得八届“青花瓷王”,今年又是势在必得,而司马弓孤注一掷、破釜沉舟,欲与薄家一较短长。“青花瓷王”既代表着瓷器行业的无上荣誉,更关系着大批订单和滚滚财源。薄家、司马家多年来明争暗斗,一直是“青花瓷王”最有力的争夺者。究竟花落谁家? 两个家族的战争纠缠在三个女人的战争之中。 任凭风带着好友临终重托来到景德镇,这里,有三个女人在“等待”着他:薄家的女掌门夏鱼儿、薄家大**薄小文、红尘女子李凤白。三个美丽的女人都爱上了风流潇洒、豪气干云的任凭风,任凭风却只对夏鱼儿一往情深。小文对任凭风爱的大胆,爱的干脆,也爱的不能自拔;李凤白对任凭风爱的幽怨,爱的伤情,也爱的无可奈何;夏鱼儿对任凭风爱的热烈,爱的执着,也爱的步履艰难。夏鱼儿是寡妇,是小文的亲生母亲,是景德镇的第一制瓷高手,更是女人——渴望爱情的女人。 夏鱼儿遇见任凭风,正是春风相逢玉露; 小文遇见任凭风,却是相思难解、姻缘不成。 李凤白遇见任凭风,只能是:情到深处人孤独。 任凭风展转在三个女人之间,在他心里李凤白如妹,薄小文如女,只有夏鱼儿是他真正的所爱。但李凤白和薄小文却无法收回放在任凭风身上的芳心。 薄剑兰是夏鱼儿的儿子,是景德镇四少侠的老大,他学习任凭风的剑术来杀任凭风——一个可能成为他父亲或妹夫的人,一个他理想的化身。在他心中,青花不重要,重要的是青如烟黛的人,小青。薄剑兰青春年少,李凤白的侄女小青独守空房,三春茶楼里情生、情动、情灭,青花瓷器竟成青灯古佛! 薄小桃是夏鱼儿的小女儿,天生残疾,从小梦想能用自己的双腿走路;天生妙笔,能画出景德镇最美的瓷坯;天生楚楚动人,动了所有人的心,除了自己的亲生姐姐小文。小桃一生只爱过一个男人——常野,常野却欺骗了她,也欺骗了所有人。 三个女人的战争陷在四股势力的战争之中。 神秘势力! 景德镇商会会长何家墨昨天还向夏鱼儿求婚,今夜却悄然走进司马家,明天李凤白的三春茶楼里又给他留着一个座位。北帮的杨八爷在景德镇独霸一方,却在何家墨面前唯唯诺诺。 他究竟是谁?他在做什么?黑暗中与何家墨窃窃私语的又都是什么人? 景德瓷人! 夏鱼儿执掌偌大的薄家产业和制瓷秘籍,夏鱼儿望子成龙,儿子却不求上进,望女成凤,大女儿却爱上了自己的爱人,小女儿天生残疾,又遭受感情欺骗。司马彩云,这个善良而正直的姑娘,灿若朝霞的姑娘,默默的陪伴着父亲,却无力拯救他,默默的爱着薄剑兰,一心为他守侯。夏鱼儿作为一个母亲也作为一个女人,司马彩云作为一个女儿也作为一个女人,爱情与亲情孰轻孰重?当爱情遭遇亲情,当亲情遭遇敌情,她们会如何决断? 司马弓把最信赖的徒弟常野一阵毒打之后赶出家门,关起门来却难以面对自己亲生女儿的责问。司马弓内心的孤寂只有绣娘柳鸣儿知晓,柳鸣儿的凄楚又有谁能知道呢? 日本间谍! 常野被赶出司马,被薄家收留,赢得了小桃的爱情和夏鱼儿的信任,还拿到了薄家的制瓷秘籍。然后,他离开薄家,**而入司马弓家、柳鸣儿家,又**而入日本人的南昌中转站;又然后,他破帽遮颜走过闹市,躲在深山老林里。 他到底是谁?他在做什么?黑暗中与常野窃窃私语的又是什么人? 江湖侠客! 任凭风是个侠客,任凭风也是个男人。侠客重义,为了朋友重托而日夜奔波,寻找失去的“月樽”;男人重情,为了心爱的女人可以不顾一切,义无反顾的爱上了夏鱼儿。但是,在义和情难以两全之时,舍谁?保谁? 有情人终成眷属,薄剑兰司马彩云走到一起,任凭风和夏鱼儿携手离去;多情人独自孤独,薄小文李凤白同是天涯沦落人,小青则是一卷佛经伴青灯。 四种势力,两本制瓷秘籍,一对“青花日月樽”,相互之间你争我夺,内底里尔虞我诈。青花无罪,宝樽无罪,有罪的是那些贪婪的人心。 权力、欲望、金钱、正义、爱情、单薄的青花瓷,都是人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坏人总是不甘寂寞,不论是企图复辟的前朝遗老还是窥我山河的日本间谍,都在一部大起大落的《青花》之中粉墨登场;正义战胜了邪恶,景德镇找回失去已久的宁静,薄家司马家几十年恩怨冰释。 “青花日月樽”并不重要,制瓷密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间真情,是祖宗的手艺,是中国人宁折不弯的骨气! 天下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青花》中。

歌曲青花

[编辑本段]

7情歌教父周传雄在2007年的全新专辑《蓝色土耳其》中第二波主打曲目《青花》。

歌手:周传雄(小刚)

专辑:蓝色土耳其

词:陈信荣 曲:周传雄

歌词:

三月走过柳絮散落

恋人们匆匆

我的爱情闻风不动

翻阅昨日仍有温度

蒙尘的心事

恍恍惚惚已经隔世

遗憾无法说惊觉心一缩

紧紧握着青花信物

信守着承诺

离别总在失意中度过

记忆油膏反复涂抹

无法愈合的伤口

你的回头划伤了沉默

那夜重逢停止漂泊

你曾回来过

相濡相忘都是疼痛

只因昨日善良固执

委屈着彼此

打碎信物取消来世

遗憾无法说惊觉心一缩

紧紧握着青花信物

信守着承诺

离别总在失意中度过

记忆油膏反复涂抹

无法愈合的伤口

你的回头划伤了沉默

紧紧握着青花信物

雕刻着寂寞

就好像我无主的魂魄

纠缠过往无端神伤

摔碎谁也带不走

你我一场唤不醒的梦

青花 ~ 恋人为爱许下的承诺,如青花般永恒 再续〔寂寞沙洲冷〕辉煌

周传雄一直想创作一首有关“信物”的歌曲,但迟迟未能如愿。机缘巧合遇到作词人陈信荣写下的「青花」,从而无心插柳圆了他的夙愿。他认为青花瓷不但高雅漂亮,还能给人一种宁静镇定的感觉,好比爱情的承诺。在这首歌裏,中式的旋律裏融入了摇滚的气息,分离的落寞和痛苦立刻渲染出来,反而让人更感觉到信念的力量与坚持。

青料种类

[编辑本段]

苏泥麻青: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编辑本段]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 “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 “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 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 “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8、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9、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10、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就是嫘祖。

纪念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活动

嫘祖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是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是她开创育桑养蚕,抽丝织巾,肇造衣饰文明,著称“蚕丝鼻祖”;是她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著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今年应举办第五届纪念嫘祖节。

《史记》曰:“黄帝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西陵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山境内,二说:“出四川盐城”,三说:“出于河南荣阳”。传说:她生来聪明伶俐,人称天女神童。童年遇事多思,善听精问。少年多才广智,心灵手巧。她成年广为关注人间生活,志强多谋。在日常生活中,她看到天下百姓光身露体,很不体面。于是开始思考改变这种习俗之风。有一天,在西陵山山坡上,她发现一种树,人称桑树。树上爬有许多蚕虫,蚕虫吐出蚕丝,结成蚕茧。嫘祖把蚕茧放在水中浸泡,发现可以抽出丝来,把这些丝加以整理,经过横竖交叉,细细连结,越连结片越大。她把连成的片、缠在腰间,不露中体,上佩一件又不露胸怀,别人看后感觉很体面,非常称赞。对此新衣都赞不绝口,称她聪明过人。这一情况广为人知,传来传去,传到黄帝耳中。”

“九九已尽,春天来临。一个阳光明媚之日,黄帝和随从常伯等人,来到西陵山访贤问道,遇上贤女嫘祖。见她正在桑园里摘蚕茧,身缠一件金色灿烂的腰巾,上佩一件丝巾,阳光下,闪着轻柔温和的光彩。她面前放着一堆茧,黄帝瞩目一愣,心中暗暗思忖着。她是不是人们传说中那位‘育桑养蚕’的姑娘?常伯看黄帝心思,忙上前讯问,这时嫘祖看看黄帝和常伯等人,行姿端正,说话顺理大方,非凡人也。便大大方方的将育桑养蚕,抽丝织巾之经过说给他们听。黄帝听后,又亲眼看到这一事实。认定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情。如果收下她让她传授技艺于天下,使天下百姓有遮身避丑之巾,又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之衣,这确是人民的福气,这将是为后世人们做出了一项极大的贡献。

常伯听到黄帝小声旨意,对养蚕织巾之女,明言蚕丝的功德,非常敬慕。乘势上前顺说黄帝身位,并请姑娘跟随进京传艺。嫘祖观其行,察看思虑后,认定此人非凡,事后必有大的功绩,这是千载难遇的机会,断然表示愿意跟随黄帝进都。

一路上,几个人谈笑风生而心中有数的嫘祖、闲谈慢问,好不陌生。嫘祖把黄帝家事了解得一清二白。黄帝、常伯回到有熊国都后,召集各部诸侯,宫庭官员请嫘祖传经。这时,嫘祖一言不发。常伯上前问嫘祖,为何一言不发,嫘祖说,你们召集的是九州诸侯和宫庭官员,我是什么?我只是山村姑娘,无资格发言。黄帝听后,冥思苦想,定她为“蚕正”。嫘祖一听,思索不对?听说只有九州诸侯和朝中八正官员,没有听说有“蚕正”的官职。这时她想到自己单身一人,离开西陵来到有熊国都,万一上了当,可怎么办?心中暗想,不要官职,要件人情,便向常伯题出“黄帝身边是否需要人管理衣饰?要封,就封我为身边衣饰之官吧!否则我还是出都回家养蚕”。常伯一听,心中明白了,内心一想,我自有当一次媒伯了。于是他提醒黄帝:“你今年已30岁了,也该谈封一妃了。”黄帝说“今天是百官大会,怎么能谈封妃之事呢?”常伯说“你只要不嫌此女是山峪贫女,百官我来说服。”黄帝说:“我从没想过选妃有山村贫贱富贵之说,只要能为人们着想,造富于人,这是最根本的条件。”常伯一听,嫘祖附合黄帝心愿,便把嫘祖在家乡育桑养蚕织巾的功德经历,向百官讲述了一遍,封妃为职,附合双方理想和心愿,大家听罢常伯简说,同声共呼,请嫘祖娘娘上场,传受养蚕,抽丝织巾之经。嫘祖有言说明养蚕织巾之经后,又组织妇女童人数十个,亲自传受养蚕织巾的生产经验,逐渐普及天下人,都能养蚕织巾。解决了天下百姓的衣饰之白。接着又考虑她和轩辕黄帝的婚事怎么办?”

嫘祖肇造婚姻文明之礼俗:

嫘祖在有熊国都、传播养蚕织巾之经后,常先问黄帝成婚之事。黄帝说:“找个好天,何时都行。常先见到嫘祖便说,黄帝说啦,即日住进宫房成事,嫘祖一听,又是一言不发,内心想着,不能盲目成婚。社会上多少乱事出之于家庭婚姻。由于婚姻盲日,不能恩爱生活,从而带来很多苦恼。夫妇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关心爱护的基础上,心里想在一起,事业干在一起,这样才会成美满家庭。由于家庭婚姻,社会上很多男女对生活不满意,像打骂,分吃住,女跑、男追。男女乱配,争风刹人等等。不都是出现在婚姻盲日的基础上吗?还有那些强行抢婚,依物换婚,还有许多部落交换等不良现象。黄帝身为一国之主,应当身为榜样,以自身影响万众,立起婚姻风俗新模样。嫘祖心想,还得提防黄帝喜新厌旧,排挤自己。想来想去,悟出一套成婚约法,然后把这个想法向黄帝细说了一遍。黄帝听后认为嫘祖说的很有道理,是一个利于国家安定,利于家庭生活美满,利于民心民俗三得利的好办法,十分赞扬嫘祖用婚姻礼制安定社会,制理家庭生活之道。这也是一件利于我们国家安定的大事。有了安定团结美满的千家万户,不就造成了国家安定的大事。有了安定团结美满的千家万户,不就造成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之基因吗?两人志同道合,认识一致。于是黄帝封嫘祖为正妃。他们通过几个月的相识,从三月过渡到六月六日,在黄帝都城西,始祖山顶鸳鸯台上举行八拜成婚,“拜天、地、日、月、山、河、祖先、夫妻对拜盟誓之约”。至今始祖山东峰,还有古代鸳鸯台遗址。年年六月六日,人民群众登山拜祖,纪念黄帝与嫘祖的夏天盛势之季,万物茂盛之时,举行成婚之日的纪念节日活动。历史久远已行成古庙会。始祖山代代岁岁,万民登山纪念婚姻文明之圣节。

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兴起录月录(六月六)登山活动,纪念嫘祖为民造福的两件大事。其一育桑养蚕,肇造衣饰文明,著称“蚕丝鼻祖”。其二,开创八拜成婚,大兴婚姻文明之俗习。

始祖山至今还存有黄帝与嫘祖八拜成婚的遗址,又称鸳鸯台。嫘祖在山上育桑养蚕,留下很多遗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桑树自由长出地面,虽经多次砍伐,但仍繁衍不绝。群出盛长。这象征着什么呢?人们认为它象征着嫘祖在山上育桑养蚕的功绩奇景,“神灵不散”的象征。更为奇特的是:始祖山上的桑树叶、成手掌形状,人们传说是嫘祖育桑养蚕的“仙手神化”而形成的。

世世代代,录月录这一天,很多老少夫妇,登山纪念黄帝与嫘祖八拜成婚的大喜之日,并求得黄帝与嫘祖保佑,愿夫妇长寿百岁,相亲相爱,家庭和睦,子女成名得志,建功立业。这一民俗已形成数千年盛事。从此成婚建家立业后,每年都让子孙后代,过一过有意义的婚姻文明节。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除民俗拜祖(庙会)之外,新郑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市妇联、民政等单位协办,兴起两省参拜纪念活动(湖北宜昌和河南新郑),2001年已举办第四届嫘祖肇造衣饰文明,婚姻文明的节日纪念活动。并呈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题写“中华民族之母嫘祖”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宝光题词“嫘祖育桑养蚕纪念地”。由此今特报请全国妇联和国家民政部门兴办国家级的这一历史最早的,功绩最显赫的女性伟人——嫘祖节日纪念活动,这将填补了联合国在这方面的节日空白,又是古为今用,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乘嫘祖今年已到5026岁之迹,新郑市有关方面盛邀海内外炎黄子孙共襄盛节,并隆重举办纪念嫘祖的节日活动。

嫘祖是世界女性,最早最古老、功德最大、莫过于嫘祖,后世子孙永远纪念她。

先蚕娘娘:嫘祖

中国养殖网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过程中,嫘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三个人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鞋);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母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

消瘦。周围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万分,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过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你们这些憨女子,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嘛!”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不听则罢,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

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嫘祖的传说

我国素以"丝国"著称于世,是丝绸业的发源地。丝绸柔软透气的性能及绚丽多彩的花色品种不仅博得了国人的青睐,在国外也享有极高声誉。

我国历史上关于桑蚕丝绸的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嫘祖敎民养蚕制丝的故事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也最广。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盐亭县境内)嫘村山一户人家。姑娘长大后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来奉养体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处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来奉养二老呢?生活的艰难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树下伤心地哭起来,哭声是那样哀婉、凄凉,使远近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这哭声震动了天廷。玉皇大帝拨开云雾向下一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孝女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天虫。马头娘看见姑娘悲伤的样子,便将桑果落在她的嘴边,姑娘舔舔嘴边又酸又甜。便吃了一点,觉得没什么异样,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二老吃,老人吃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姑娘发现树上的天虫不断地吐着丝,做茧子,在阳光下产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丽,出于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里,用手把丝拉出来,这丝又有韧性。她索性像天虫那样,编成一块块小绸子,连成一大块给父母披在身上,热天凉爽、冬天温暖,于是为天虫取名为蚕,捉回家喂养。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蚕的生产规律和缫丝织绸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

姑娘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消息很快传遍西陵部落,西陵王非常高兴,收姑娘为女儿,赐名"嫘祖"。嫘祖这一惊天动地的创举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部落的首领纷纷到西陵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这时英俊非凡的中原部落首领黄帝轩辕,征战来到西陵,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嫘祖被选作黄帝的元妃。嫘祖辅助黄帝战胜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协调好各部落的关系,完成了统一中华的大业。同时奏请黄帝诏令天下,把栽桑养蚕织锦的技术推广到全国。嫘祖死后黄帝把她葬于落村山,后世尊称其为"先蚕娘娘"。

嫘祖被后人推崇为我国养蚕取丝的创始人。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时尊她为先蚕。北宋的《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于此。"《路史》将嫘祖发明的养蚕取丝系统化,说西陵氏劝养蚕、育蚕种、亲自采桑制丝,开创了丝织事业,从此,嫘祖被当作是上古时劳动妇女养蚕取丝的始祖,被古代黄帝供奉为蚕神。以后,每到植桑养蚕时间,人们纷纭设祭坛祭祀先蚕,以求风调雨顺,桑壮蚕肥。同时也用来祭奠嫘祖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至今,在陕西祭奠黄帝陵的盛大典礼中,还有祭祀嫘祖的纪念活动。

嫘祖庙

嫘祖庙又名西陵山庙,占地1000平方米,海拔高度108米,为纪念黄帝正妃嫘祖而建,1993年重建于西陵山。

嫘祖又叫雷祖、累祖,民间蚕农称之谓"蚕母娘娘",是黄帝元妃,为中国最早的第一夫人。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相传黄帝在与蚩尤的争斗中南下西陵后与当地的村女嫘祖结为夫妇。嫘祖秀丽聪慧,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纺织,与黄帝一起组织部落里的男女老少,男耕女织,共同创造了华夏古代文明,为开创中华基业,尽心尽力,被后世尊为"先蚕"。每年农历3月15日,是嫘祖的生日,嫘祖庙举行"先蚕节",盛况空前。

西平典故:嫘祖

相传,西平是嫘祖的故乡。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西平有西陵亭,为西陵氏居地,在今西平县城西师灵镇一带。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她发明了养蚕、剿丝、织布。东周之后,嫘祖便被后人推崇为神,誉为天蚕,作为蚕神世代敬奉。传说,嫘祖去树林中捡拾柴草,一张大蜘蛛网蒙到脸上。她不知何物,跑到水边一照,象蒙了一层纱,觉得很好看。她想,把纱制厚实一些罩在身上,比起穿戴树皮树叶不是又轻松又方便吗?她后来又发现了山上的蚕会吐丝,比蜘蛛的丝结实,便把野蚕家养。但是,养了蚕结出茧子又抽不出丝来,出现一重重的困难。有一次,嫘祖煮水烧饭时,几颗茧子掉进了沸汤里,她慌忙捞出,茧子扯起了丝线。黄帝奖赏了嫘祖,赐给桑林,让她教人们养蚕抽丝,织布做衣。嫘祖让人穿衣,从此翻开了民族文明的史页。后人为纪念嫘祖的功绩曾在师灵建嫘祖庙,敬奉蚕神在先之功。此后,庙宇扩为七进院落,建筑宏大,设计匠心,并建立七级浮图一座,威威高耸蓝天,四周苍松翠柏,银杏古槐,郁郁苍苍,葱茏茂盛。每年三月三,人们为嫘祖举行庙会,七天会期,唱大戏,祭祖宗,人山人海,热闹非常。现在嫘祖庙早已夷为平地,遗址尚存。

炎黄子孙的伟大母亲嫘祖

宜昌,远古称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这位伟大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正妃,相传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

嫘祖,又称雷祖、累祖,民间谓之蚕母娘娘。作为黄帝元妃,是远古神州大地的第一夫人。她与黄帝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根据《大戴礼记》和《史记》的记载,夏、商、周三世帝王,春秋十二诸侯以及战国七雄的祖先,均届于黄帝与嫘祖的血系,跟他们一脉相承。因此,西陵之女螺祖这位与黄帝并列的“人文初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

嫘祖,聪慧勤劳,是中国教民养蚕缫丝的创始人。为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世尊为“先蚕”,享誉海内外。据大韩民国《东亚日报》1993年5月12日题为“恢复停了85年的先蚕节”报道:1993年5月16日,庆祝汉城定都600周年的活动中.将恢复先蚕节,以祭祀中国的西陵氏。

螺祖,不仅教民养蚕缫丝,而且还辅佐黄帝,巡作九州,为开创中华基业,尽心尽力。终因积劳成疾而死,被葬于出巡的途中衡山岣嵝峰。

作为螺沮故乡的宜昌人民,索有尊贤敬祖的优良传统。早在宋代,即将西陵山列为峡州(即宜昌)八处古迹之首。明代又在此山兴建西陵山庙。每逢农历三月十五,相传这天是嫘祖的生日,举行庙会。祭祀螺祖,世代延续。直至1940年5月,嫘祖祠堂毁于战乱时,才终止。为纪念这位,中华炎黄子孙的伟大母亲,时下,我市又在西陵山庙旧址重建嫘祖庙。前期工程竣工后,将在这里举行”94中华螺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届时,全国有关专家、学者聚集炎黄子孙伟大母亲的圣地,交流螺祖文化研究成果,让炎黄文化发扬光大。

嫘祖文化的内涵

为对中华民族十分珍贵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嫘祖文化研究与宣传正方兴未艾,这是有功于千秋万代而功德无量的事业。

嫘祖,历代史籍均记载为“黄帝元妃”,又记载她“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称颂为中国蚕桑丝绸之祖。嫘祖,又写作絫祖、累祖。早在先秦青铜器铭文中,就有 姓,孙诒让认为 字为嫘祖二字合文(《古籀余论》)。从字形结构分析,嫘、累由畾得声,且 字为古文祖字,从女表示性别。因此,字读为嫘、絫、累,其实为嫘祖二字合文之省(省去所以之系)。陈直先生认为:“传说之黄帝元妃嫘祖事或有征。”(《史记新证》)在《左传》里,我们可以读到累姓,应劭《风俗通》、郑樵《通志·氏族略》均以为嫘祖后代。从姓氏学的角度看,“女生曰姓”(《释文》),“因生以为姓”(《说文》),“姓谓子也”(《释文》),因此从春秋往上追溯,从《左传》记载的“累虎”往上推,其始祖为嫘祖,这完全符合中国上古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通鉴外记》),而“姓千万年不变”(顾炎武《原姓篇》)的原则。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作为黄帝元妃的嫘祖,历史上确有其人,决非后人凭空捏造,应当说是信而有征的。

嫘祖被历代视为“先蚕”,汉代以来历代皇室有“祀先蚕”的大规模祭祀仪式和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仪式和活动“以劝蚕事”,推进养蚕栽桑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的兴旺,带动经济的繁荣。所以,在中国古代,嫘祖其实已经化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激励农桑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一种动力,包含有经济的、科学技术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因素。同时,作为黄帝元妃,嫘祖受到历代皇室包括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高度尊崇,因而又被赋予了中华民族人文女祖的崇高形象,和中华民族凝聚力源头所在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对于嫘祖,我们应当从发明创造、科技进步、经济开发以及民族凝聚力这四个方面去加以认识,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并加以大力弘扬,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四川省盐亭县有着丰富深厚的嫘祖文化资源,各级领导和全县人民着意于发掘、研究和宣扬嫘祖文化已有多年,并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从1994年初该县成立嫘祖文化研究会起,我有幸参与其事,拜读过不少很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并数次考察该县所属金鸡、高灯等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和遗迹,尤对全县人民大力宣传嫘祖文化的高昂热情深为钦敬,故于1996年11月完成四川省重点软科学项目“嫘祖文化”的研究和撰著,对嫘祖与中国丝绸的早期起源以及嫘祖与巴蜀蚕桑丝绸的起源等课题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由此对嫘祖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对于嫘祖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目前还处于兴起的阶段,希望得到各级领导、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使嫘祖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开发再上一个新台阶。

蔡振邦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嫘祖文化的研究,取得多方面成果,并对盐亭县的嫘祖文化建设多有贡献,其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佩服。这本《嫘祖文化论丛》,汇集了他多年研究的主要成果,它的出版,无疑将对嫘祖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075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