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大熊猫的资料

关于四川大熊猫的资料,第1张

1、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

2、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3、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4、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

5、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扩展资料:

大熊猫资料——栖息环境: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熊猫

一、外形: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二、生活习性: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行动很快。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

三、身份

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貘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

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广泛的友好往来,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频频出访,轰动了全世界。许多国家以能够获得中国政府所赠送的大熊猫为殊荣。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

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九个月里,每天前往参观的人竟达30万之多,形成了“熊猫热”。

扩展资料:

进化历史

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

—大熊猫

        邛崃 古称临邛,筑城置县已有2300多年历史,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山川形胜之中,更有人文之丰厚,单是古塔及塔类建筑就有众多遗存。那些形制各异、风格多样的佛塔、风水塔、字库塔,或宏丽庄严,或雄伟高峻,或精巧雅致,如同邛崃之美。

                                                                                                      佛     塔

        佛塔 又称浮屠(梵语“佛陀”的音译)、浮图、塔婆等,直到隋唐,“塔”才作为统一译名沿用至今,最初是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后,经汉化而形成汉传佛教,佛塔的样式也由覆钵式汉化为亭阁式、楼阁式,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石塔、砖塔,大多会刻有建塔碑记、佛像、佛经等,其基本造型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基有四方形、圆形、多角形,塔身以阶梯层层向上垒筑,逐渐收拢。古塔的风格多式多样,与山川、河流一道共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邛崃现存的佛塔有五座:

       石塔寺石塔 (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地处天台后山高兴村,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历千年而屹然挺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用红砂石砌筑,为十三层密檐式,通高约17米。石砌基台上置双层须弥座,刻有海棠曲线壸(kuen)门浮雕及牡丹、莲花、卷草纹饰。须弥座下的四隅外出漩涡形圭脚,甚为罕见。须弥座之上,建第一层塔身,每面正中辟龛门,内供佛像一尊;四方塔门之上,各刻立匾及“释迦如来,真身宝塔”等字样。其第一层塔身设宽大的四方形檐,檐下四周围设有附阶,尤其是在高大须弥座上设附阶为国内古塔所罕见,唯安徽歙县十寺塔可与之媲美。第一层塔身之上,出密檐十二层,均以石刻叠涩挑出,四角反翘,塔刹为两重覆钵刹座上置石宝珠。体现了南方建筑之风格。整个塔身外廓成“棱柱”形,挺拔而秀丽。

        据传塔顶供奉有佛牙舍利。

       西塔 。 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庚子年(1120),位于城区西郊白鹤山。南宋陆游《自山中放舟归郡城》有“山中白塔高嶙峋”之诗句;勾龙庭“浮图天际表吾州”也说明此塔曾标志着一州之胜景。现存西塔系清代道光乙巳年(1845)由邛州诗人吴江等倡议重修。塔以青砖筑成,八角形、七层,通高1789米。塔基用红砂石垒砌,塔刹为三个覆盆连接而成,亭亭矗立于白鹤山峰顶。

       西塔东面半山为川西名刹鹤林古寺。西南半山“点易洞”有高777米的摩岩石刻弥勒造像,结跏跌坐,神态栩栩,是川西地区最大的弥勒佛座像。

       云居塔。 《邛崃县志·山水志》(民国)记载:“塔子坝隔河南岸偏西,山上有云居寺……始于元,胜于明。旧名广福寺,僧庙也。因白云闲闲岛屿之间,遂改今名。明州人王廷简有记。山上有呼月亭,今无亭,而有塔,始建清代中后期,名云居塔。”塔挺立于山顶,高五层,顶已被毁,别具沧桑之感,与回澜塔相对峙呼应。

        此外,与佛教相关的僧人墓塔现存两座:

        灵空塔。 于明代建于曾属佛教名山的天台山之上,二级四方形,红砂石质仿木结构建造,高约67米。两层中空,外层正面置门柱、门坎、门楣,石刻双扇雕花门,有门轴可开关。门内约一米为内层塔心室(墓室),其前壁也有雕花石门,顶上条石叠涩三层做四方形藻井,正中浮雕宝相花。上层平顶四周立石柱嵌栏板成栏杆,每面三间四柱。柱顶刻莲花,栏板上浮雕凤鸟、瑞兽等。塔身四周有浮雕。第一级塔身之上覆石制塔檐,刻瓦垅、翼角。两级形制相似。

        海云塔。 位于水口合江村,为明代灵光寺僧人墓塔。红砂石砌筑双扇石门,四周雕饰花卉图案。塔高74米,分为三层,四周起檐,刻有门窗及精美纹饰,屋面起垅,檐下内为斗拱,葫芦形塔刹,二层上刻“海云塔”。

                                                                                                    风 水 塔

        风水塔 也称文风塔,兴起于风水学说盛行的明代初期(公元十四世纪)。风水塔主要用于堪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以“地脉兴”而“人文焕”,成为一方的景观、标志和象征,彰显当地的文化与风俗。邛崃现存风水塔三座:

        回澜塔 (又名镇江塔)。《邛崃县志·山水》(民国)记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州牧袁文昭始建镇江佛塔,郡进士杨伸撰碑记。崇祯末年毁于流贼,其状未闻。清乾隆时,州牧徐时敏建而未成,仅遗塔基。同治年间,州牧胡兴倬依据塔基重新建造,半途被义,工又旋辍。光绪年间,州牧李玉宣成之,而易其名曰回澜文风塔。”据《重修回澜塔碑记》说:“洪武年间洪水为患,年不保岁……郡人王志雄倡建镇江塔……”今之回澜塔是清代同治六年起,由州牧胡兴倬在明代塔基上重修、到光绪八年,又由州牧李玉宣从第九层修至顶完工建成。塔座落于城东南河之畔,通高7548米,是全国第三高砖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澜塔为十三级六边形楼阁式砖塔,坐东向西。第一层名“镇江塔”,(塔心室)供奉镇江王伍子胥;第二层名“福禄来崇”,供奉文财神范蠡;第三层名“江汉朝宗”,供奉武圣夫子关羽;第四层名“德被全川”,供奉李冰父子;第五层名“三元鼎峙”,供奉三苏父子;第六层名“科甲绵延”,供奉北宋宣和四川第一位状元冯时行;第七层名“孝友精忠”,供奉武穆岳飞;第八层塑“魁星点斗”,集祛患、致业、守成、崇贤、尚哲主题思想于一体,体现了“振一代文风,法古今完人”的宗旨。九层以上因逐渐叠迭内敛,不砌塔心柱,均为空心楼,称“五常”楼或“五伦”楼,谓仁、义、礼、智、信也。塔内沿梯道盘旋而上,开有方形小窗,采光、通风良好。登临塔顶,凭窗远眺,平畴沃野,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塔下有始建于明而清代重修的大悲庵,于古朴幽静中超然世外。

       文笔塔 (南塔)。在川南第一桥对面文笔山上。清代胡璠《重修西南双塔记》记载:“文笔塔,创自吾师杜吉安先生应枚。架石为梁,空灵西照。甫三十年而塔欹斜,作楂桠状,太守朱东江莅邛,谕璠等筹款修理。”原为石塔,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为砖塔,高21米。塔为七级六方形楼阁式实心塔,塔身逐渐缩减,塔刹用铁柱穿接至顶,外形高拔秀挺。诗人吴江为此题联:“好去迎仙,地绕青旗五面,快来题柱,天留文笔一支。”

       崇嘏塔 。与火井镇崇嘏山上的黄崇嘏墓、山下的状元桥皆为纪念五代前蜀才女黄崇嘏而建。崇嘏塔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通高187米,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塔为束腰须弥座重檐五级八边形攒尖式石塔。塔身无门洞,二层以上檐角均上翘,逐级内收至顶。外壁东北面二、三、四层各有一龛,内浮雕石像。塔第四层东南西北面各浮雕一兽面辅首。塔上刻有楹联“建塔同治五,巍峨应千古”。

                                                                                                       字 库 塔

       字库塔 亦称字库、惜字塔、惜字楼、焚字库,客家人又称敬字亭。通常建造在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或道路桥梁旁边。塔龛中多供奉仓颉、文昌、孔圣等神位,并配以相应的楹联、吉祥图案等,别致精巧。字库塔始于宋代,普及于明清。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为世间之宝,非钱财、爵位可比,敬惜书字,福报甚大。即使写在纸上的废弃文字也不能随意乱扔、亵渎,须诚心敬意地烧掉化升。字库就是用于烧毁写有文字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邛崃现存字库塔十座:

        兴贤塔 。其地处牟礼镇新街社区场镇,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为三层六角重楼式砖塔,通高135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雕饰琉璃构件和素陶,有人物、花卉、几何等纹饰图案。第一层匾名“字库”,两侧楹联“贮先贤废墨,存古圣遗文”。壁上雕塑有铁拐李、吕洞宾等八仙神像;六根垂柱刻覆莲,柱础刻有福、禄、寿等图案。塔身为空心,有一卷拱形门,供焚烧字纸用。下部有一凸形龛和陶雕像,横匾为“彰善堂”,两侧联为“纪功秉正,注册满公” 。第二层匾名“仓颉殿”和“文昌宫”,楹联为“文章推作祖,情性发为花”。塔身设副阶周匝,砖雕回廊,十八根琉璃龙抱柱支撑塔檐,坊心有二十四孝浮雕。第三层匾名“兴贤塔”和“观音阁”,以六根圆形龙抱柱为支撑,坊心雕有状元回府等图案。在第一层塔身东、西两面有铭文,记载了建造原因、年代等。东面铭文:“是塔也,规模夺目,花卉周身,眠砖到顶,壮丽而坚致……”西面铭文为:“邛州夙称文薮,代有贤才,原川省名区也……以回既倒之狂澜……修建字库,名曰‘兴贤塔’,以继镇江之芳踪,而培阖郡之风水。”

       联升塔。 在天台山镇土溪村,为清代五层六角楼阁式石结构建筑,通高1173米,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塔身正面二至五层壁上设龛,内浮雕人物和花鸟图案。二层龛下有一方形孔与空心塔身相通;三层背面壁上也有一方形孔与空心塔身想通。塔南侧有一三楼庑殿式建筑记事碑,正面阴刻“联升塔文字库”。

       倪字库塔 。为清代卧龙镇战斗村倪氏家族所建,通高11米,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塔为三层六角攒尖楼阁式砖结构建筑,底为束腰须弥座,每层正面中间置龛,一层龛上横匾为“习字延龄”;二层西南及两侧设长方形龛,正面龛上横匾为“同结善缘”;三层正面中间设长方形龛,龛上横额“字库”。三层皆有联而毁。塔檐盖饰筒瓦,外伸而角上翘。塔檐彩绘花草、几何纹等图案。

       温字库塔 。为清代所建,位于城郊丘店子村,残高66米。三层六角攒尖楼阁式砖结构建筑,每层置檐弧形外伸,檐角上翘。字库正面中部均有龛,其上有扇形匾,两边为楹联,多毁损,唯余二层“惜字宫”匾和“贮圣贤心迹,留天地化功”联及三层“奎阁”匾名。

       康槽字库塔。 位于天台山镇冯坝村,为清代道光十年(1830)所建一层四角楼阁式石建筑,高24米。基座外壁石砌,中空而上铺石板,其上为库身,前面两侧为二立柱,左柱上书“口锡他三多”(右柱已缺失),中间为正方形门洞,其左侧石板有一龛,阴刻铭文。顶为庑殿式,面饰筒瓦,四角上翘。

      田坝头字库塔。 建于清嘉庆八年(1084),地处天台山镇冯坝村,一层四角楼阁式石建筑,通高18米。塔身中空,平面呈正方形,置于两层底座之上。庑殿式顶,饰筒瓦,角上翘,两侧镂雕纹饰。正面开方形口,两边线刻卷云纹和花卉纹饰,文字大多风化。

       杜沟字库塔。 为1919年(民国)三层六角楼阁式石结构建筑,位于道佐万福村。塔高75米,正面一层石柱阴刻有联:“满亭潇洒快琴棋书画襟怀;虚阁清幽观春夏秋冬景致。”中间石壁上部刻有杜姓族人修建字库碑文,下部有一凸形龛,阴刻“字库”二字,内有一雕像。西侧设内空拱形门,供存储和焚烧字纸用。二层刻联为“亭似府库富贵绵长,塔为文笔荣华久远”。中间石壁下部有一龛,阴刻“文人蔚起”,内有浮雕雕像坐于莲台之上。

       二龙山字库塔。 为清代三层四角楼阁式石建筑,位于夹关镇二龙村。每层置檐,庑殿式顶,檐及四角上翘。库身置于束腰须弥座上,中空可存储和焚烧字纸。一层正面和背面开门洞,上部饰如意纹图案雀替,两边石柱楹联已残。二层正面开门洞,上部饰卷草纹雀替,两边石柱阴刻对联:“有字须放库,无文不藏中”。三层正面开门洞,上部饰浮雕卷草纹雀替,两边石柱阴刻有联:“魁飞三界,笔通九州”。

        马坪村字库塔。 建于天台山镇马坪村,为明代一层四角楼阁式石建筑,高约1米。其三层底座之上为束腰须弥座,塔身置于须弥座上,中空。庑殿式顶,饰筒瓦,檐外伸,四角上翘,正面开门洞,两侧壁上开圆形花窗。

       冯坝小字库塔。 该塔位于天台山镇冯坝村,为清代石质单层四方亭塔式,通高约18米。单檐攒尖顶,底部束腰须弥座,塔身正面开门洞,檐上刻瓦垅,葫芦形塔刹。

       这些已融入自然山川的古塔,不但是一种人文之美,更具有其不可或缺的文化与学术价值。早在九十年代之前,邛崃古塔就多有毁损,而且更多的是人为原因,比如下坝汇川塔的拆毁,虽引起时任文化部长周扬的关注,而塔却难再。这也许是后来回澜塔欲拆而未能的一个因由吧?幸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252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